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竹叶青茶诗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竹叶青茶再度结缘达沃斯,见证全球经济议程新变化

世界的目光又将再次聚焦于瑞士小城达沃斯。自从克劳斯·施瓦布教授(Klaus Schwab)在上世纪70年代初呼吁通过一场国际论坛,来寻求新一年全球经济发展的共识以来,达沃斯就成了汇聚全球顶级智慧,且能够通过促进合作与交流改善世界状况的晴雨表。

 作为全球经济的关键推动力,中国将是达沃斯的话题中心之一。事实上,达沃斯论坛早已遍布中国元素——比如中国高端绿茶领导者竹叶青,再次受邀成为“2024达沃斯·财新全球CEO论坛 独家礼宾用茶”。这是竹叶青茶第二次结缘达沃斯。“2024达沃斯·财新全球CEO论坛”和作为“独家礼宾用茶”的竹叶青相得益彰。

  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Børge Brende)说,世界经济论坛寻求打造全球层面的对话平台,讨论重建信任的基本原则。而竹叶青代表的5000年茶文化,核心要义即是“茶和天下”,反映到本届达沃斯年会,就是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并重建信任。

重建信任与茶和天下

  博尔格·布伦德说,应对包括气候变化、未来的大流行病在内的最紧迫挑战,唯一办法是各个国家、民族和企业开展合作。“即使在这个日益分化的世界中,(我们)也有机会走到一起,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这其实跟中国茶文化中常见的“茶和天下”一脉相承。而且作为中国的标签之一,茶在很早以前就是一种全球化产物,而且是以“硬通货”这种高端形式。作为中国高端绿茶的代表,竹叶青茶在达沃斯赓续了5000年来的优良传统,即全球精英坐而论道,然后以“和而不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让竹叶青茶成为从文化角度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之一。

  高端绿茶,中国之礼

  竹叶青茶继承了峨眉山自唐代就已经成为贡茶的深厚底蕴,并由此形成了“高山、明前、茶芽”的三大标准。这让竹叶青茶具有显著的原产地特质,独有的嫩栗香气、鲜爽口感与悠长回甘,以及茶芽遇水直立、上下沉浮的标志性姿态。峨眉山位于世界公认的北纬30°黄金产茶带,是世界绿茶的发源地之一,“自古高山出好茶”。早在唐代,峨眉山绿茶就已经成为宫廷“贡茶”。竹叶青茶的每颗茶芽,都来自海拔600到1500米的峨眉高山茶园,这里常年云雾氤氲的环境与独特的地形,造就高山茶鲜爽醇厚的口感。

 在传统茶文化中,历来均讲究“明前茶贵如金”。中国古代著名文人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其中的“新茶”指的就是明前茶。这个时候的茶芽积聚了一冬的养分,完整保留了“鲜”和“嫩”,浓而不涩,鲜爽醇厚,又回甘生津,且色泽鲜绿。

  竹叶青茶甚至最早2月就能开始采摘,是最早上市的春茶之一。采摘的每一颗茶芽,都要经过38道加工工序、106项检测标准,在其中的选茶环节,借助选茶师人工肉眼判断,筛选茶芽大小、长短后,挑选出具备优美形态的茶芽。竹叶青在茶芽选择方面坚守苛刻标准,平均1000颗茶芽中才能最终挑选并制成1克论道级竹叶青。

  竹叶青的生产环节由中国首批制茶大师刘祥云监制,历经十多年创新研发五重锁鲜科技(高效快速杀青技术、低温冷冻保鲜、高温快速提香技术、精准水分控制技术、独立充氮保鲜技术),把传承千年的制茶之道与竹叶青潜心研发的领先工艺相融合,造就了竹叶青茶典型的品质特征,成为中国高端绿茶领导品牌。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事实上,“中国之礼”竹叶青茶早就把中国茶,变成了“世界礼”,像在达沃斯一样礼敬全球宾客。2006年,竹叶青茶作为唯一受邀中国品牌参加世界高端奢侈品展,并先后8次受邀参加该展览。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米兰世博会,竹叶青茶都让世界领略了中国茶的魅力。2020年,竹叶青茶荣选迪拜世博会中国馆礼宾绿茶;2021年,荣选“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礼宾用茶”。2023年,在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大型活动中,中国高端绿茶竹叶青茶以“中国之礼”身份,重走“一带一路”,呼应了千年丝绸之路的回声。

  另外,去年竹叶青茶同样也参加了达沃斯年会。此次再度结缘达沃斯,竹叶青茶正在引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持续走向世界,并见证复杂国际局面下全球经济议程的新变化。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作为“中国之礼”的竹叶青茶,将会作为一种象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扮演关键角色的国际场合——不仅仅是作为古老中国的文化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崛起和复兴有关的中国故事。

来源:新华网

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精彩亮相成都茶博会!

10月31日上午10时,“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十多位成都著名朗诵艺术家对八位四川诗人的精心力作进行了倾情演绎。茶诗大会是2020中国(成都)国际茶博会的重要文化活动,是茶和诗的完美结合,是茶文化的饕餮盛宴。

我国既是"茶的国度",又是"诗的国家",成都更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本届茶博会的茶诗大会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现场气氛热烈,观众如潮,大受欢迎。

茶诗大会由中江樱花岭独家冠名,由德阳市农业农村局、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中江县农业农村局、中江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指导,由中江县长盛林业有限公司、成都西岭小雪水业有限公司、四川省众妙汇贸易有限公司、四川省博览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由雀红茶叶股份公司、经典文学川渝分部协办,由樱花岭诗社、博雅书画工作室、四川大千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都向上互娱承办。得到了四川省诗歌学会、四川省供货商商会、四川省市场营销协会、成都蜀人吟叹社的大力支持。

本次茶诗大会由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及晚会的策划导演和总监,全国选美大赛第六名及个人单项大奖获得者杨雪,大型文艺演出主持人,成都市朗诵家艺术协会会员朗诵艺术家,四川著名影视演员王建政主持。

朗诵艺术家秦勇为我们朗诵了葛巨龙(笔名清江茶客)的作品:《藏头诗·清江茶客》《采桑子·夏日晨光》《少年游·追忆》;

朗诵艺术家、成都蜀人吟叹诗社副社长、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仝妍朗诵了葛巨龙的作品:《樱花岭春雨》《踏莎行·梦萦樱花岭》;

朗诵艺术家、成都大学副教授张婷旺朗诵了刘道平的作品:《访贫》《将退吟》《打工》《蝉鸣》《示儿》;

朗诵艺术家、成都西北中学楠熙朗诵了崔兆全的作品:《咏竹叶青茶》《蒙顶山品茶》《夏日品茶》;吟诵艺术家周曼如朗诵了张健的作品《蒙山绝句》和曹纪祖的作品《蒙顶品茶》;

朗诵艺术家、成都蜀人吟叹社社长舒昭玉朗诵了秦刚的作品《咏雅州》《百花潭咏》;朗诵艺术家、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监事王厚蓉朗诵了叶学锋(笔名雪枫)的现代诗《茶》和葛巨龙的作品《七律·冬》;

成都蜀人吟叹社社员、凉水井街朗读者协会会员林慧珍老师朗诵了四川诗人邓林的现代诗《古蔺马嘶春茶》;诗人叶学锋朗诵了四川女诗人李佳鞠的作品《卜算子?飘雪》;中国城市文化优秀诗人丛守武朗诵了自己的作品《请君饮我一盏茶》和葛巨龙的作品《沁园春·梦萦樱花岭》;朗诵艺术家、成都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钟宇朗诵了葛巨龙的作品《樱花岭赋》。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以诗咏志、以茶会友,在茶香弥漫中吟诗、作词、作画。在“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上,博雅书画工作室还进行了名家字画的展示和拍卖活动,展示拍卖的作品有:当代著名彩墨大师张学民次子龙宽老师的《江山永固》;油画小王子吴文健老师的《九鱼图》;当代花鸟大师周永辉老师的《南国藤韵》;当代皇族艺术家,复古的文人画家,当代皇室书画领军人物叶赫那拉昱桐的《岳阳楼记一节》;王大为先生的《万山红遍》;李向鸿先生的《奇峰苍穹矗绝壁云雾绕》。

“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在谢东的《欢聚一堂》歌声中,在龙腾乐队演奏的《花儿与少年》《我和我的祖国》的音乐中结束,但观众们仍久久不愿离去。2020成都国际茶博会“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原标题:茶香伴诗香!梦萦樱花岭茶诗大会精彩亮相成都茶博会!

注:内容来源四川茶博会,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春茶地图

▲ 图片摄于四川竹叶青茶园,峨眉山上春光四溢。摄影/吴学文

茶叶,是春天写给大地的情诗。

▲ 信阳毛尖,产于“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摄影/胡新亮

清人的《西河诗话》里说,京城快到清明节,马车押送茶纲入京,用小锡瓶贮茶叶数两,外面贴着大红印签:“马上春茶”。北京素来是“春脖子短”,这时候王侯公卿还穿着皮衣御寒,喝上一杯直叹:

“江南春色至矣!”

其实春色又何止江南独有?从海南五指山下,最早旧年冬至就能采摘的白沙绿茶;到黄海之滨,沐浴在北国风光中的日照绿茶。春色随着纬度层层递进,春茶也向更北处点染江山,其中尤以北纬30度所产的春茶为最佳。

在这条“黄金产茶带”上,浙江的西湖龙井、江苏的洞庭碧螺春、安徽的六安瓜片携手开启江南春色;不远处,福建的福鼎白茶饱吸春光开始散发清香;往西去,河南的信阳毛尖在中原大地上一枝独秀,四川峨眉山上的竹叶青茶早已苍翠欲滴……

同一时间,湖南的安化黑茶、云南的普洱等发酵茶也进入了春季采茶期。

▲ 安化黑茶茶园,位于湖南益阳安化县。摄影/彭凯剑

雀舌、仙毫、毛尖、瓜片、雪芽、紫笋、银针……茶名往往如诗题,浓缩着春天的生机和诗意。面对春茶,古人总是以诗以歌相酬——

是白居易在长安城里收到的蜀中新茶: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影/吴学文

是卢仝饮罢腋下生风、羽化登仙的江南阳羡茶: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洞庭碧螺春,生长在太湖东山之上。摄影/仙花

是让苏东坡满面春光、笑逐颜开的福建壑源茶: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 福鼎白茶,暮色里的茶山。摄影/陈健


一、蜀茶两千年

中国是茶之故乡,中国西南,则是茶叶“故乡中的故乡”。

最古老的野生茶树产于云贵,并向周围地区扩散,1980年出土、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就出土于贵州晴隆、普安二县的交界处。

▲ 贵州都匀螺蛳壳山,至今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依然是全国第一。摄影/卢文

此后茶叶向西南各地传播。战国时期,秦人取蜀;汉唐盛世,蜀道通达,由此茶叶逐步流行于世,中国最早的“茶产业链”,即诞生在与云贵接壤的

唐茶以蜀茶为重。从地理位置上看,四川确实是唐代最理想的茶叶产地——它一方面靠近云贵,有野生茶树的生长基础;又直通都城长安,是整个王朝的粮仓;更是湿润多雾,利于茶叶诞生风味物质,春茶上市时间犹早于江浙闽粤。

▲ 四川雅安蒙顶山。摄影/胡文凯,图/图虫·创意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全世界最早关于饮茶、买茶、种茶的文字记录就出现在四川,来自2000多年前西汉大辞赋家王褒的《僮约》;而传说西汉时的道士吴理真,曾在蒙顶山种下了一棵茶树,成为了传说中最早的“种茶人”。

四川之茶,首推蒙顶,白居易把蒙山称作“茶中故旧”,是中国茶文化之渊薮。蒙顶茶中有绿茶蒙顶甘露、黄茶蒙顶黄芽,另有一味唐代的剑南贡茶——蒙顶石花,竟然传续千古,隐隐影响了今天依旧风靡全球的竹叶青茶。

▲ 四川竹叶青茶园,摄于四川峨眉山。摄影/吴学文

如果说蒙山茶是“旧友”,那么峨眉山所产的竹叶青茶则是“新知”。作为扁型炒青绿茶,竹叶青的加工工艺接近蜀地传统的“石花”工艺,一泡如绿竹舒展、眉清目秀,入口茶汤鲜爽如天降甘霖。

▲ 刚采摘的竹叶青茶,一片片形如竹叶,色如翠竹。摄影/吴学文

2021年,竹叶青入选“全球十大高端名茶”。在一众袋泡茶、拼配茶、研磨茶中,作为唯一以绿茶为主要品类脱颖而出的中国名茶,竹叶青仿佛是工业丛林中一枝独秀的“传统艺术品”,常绿常青,生机盎然。

▲ 四川峨眉山竹叶青。摄影/吴学文

从蒙顶山到峨眉山,从蒙顶茶到竹叶青,两座名山一北一南,仿佛续接着蜀地飘香两千年的茶韵。

二、一盏江南春

江南,烟雨,茶叶,如果中间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条完美的图景——仿佛茶叶这种清雅之物,天然就是为了江南而生的。

▲ 杭州的翁家山茶场。摄影/龚跃贤

从隋唐到明清,天下文人都爱江南,天下茶人都偏爱江南茶——

哪怕茶圣陆羽也有私心,独宠浙江湖州的顾渚紫笋,还特地“踩一捧一”地强调:“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古今最受推崇的“茶诗”——《七碗茶歌》(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也把宜兴的阳羡茶推向神坛,说“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 洞庭碧螺春,摄于江苏苏州太湖东山。摄影/仙花

江南茶如同诗画,茶意先于香味,光是身在茶园就情难自禁。大凡出名的江南茶,无一不是出生于山水锦绣之中,无一不是扬名在文人墨客之手。

苏州的洞庭碧螺春,生长的环境就极其苛刻——太湖中有两座小岛,西边的唤做西山(西洞庭山),东边的名作东山(东洞庭山),日久天长,东洞庭山与陆地相接,成为三面环水的半岛,而西洞庭山依然遗世独立,深居湖心。

▲ 苏州,乐品乐茶碧螺春。摄影/仙花

碧螺春,就生长在这太湖烟水迷濛的东、西二山之上,如同白银盘中一青螺。

碧螺春常有,但洞庭碧螺春少见,唯有湖中二山所产、寥寥无几的才能冠以“洞庭”之名,才饱吸了太湖烟水,出落得楚楚动人,散发着“吓煞人香”。从宋代范成大钟情的“水月茶”,到清人赞叹的“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山水诗文塑造了碧螺春独有的魅力。

▲ 苏州洞庭碧螺春的加工过程。摄影/仙花

太湖如此,西湖更负盛名。明清以来,西湖龙井就是文人、士大夫们竭力追求的名茶,晚明的张岱、清代的袁枚,两大才子亦是两大老饕都对其赞不绝口。

▲ 西湖龙井茶产区,摄于浙江杭州翁家山。摄影/仙花

而世间自称“贡茶”的名茶如过江之鲫,唯有西湖龙井引得帝王亲自下场“背书”——乾隆下江南,专程赴狮峰山下胡公庙品饮,传说将庙前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今天的西湖龙井有“狮”“龙”“云”“虎”“梅”五大核心产区。

▲ 西湖龙井,一盏饮尽江南春色。摄影/仙花

而在狮峰山一带,还有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白鹤峰等产地,如群星拱卫西子湖,湖光山色茶香,一杯饮尽江南春。

▲ 杭州,西湖牌西湖龙井。摄影/仙花

三、茶路通天下

茶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文人案头的清雅之物,更是经世济国的战略物资,由茶叶敲开的商路,勾连南北文化,通向天下四方。

▲ 安徽六安霍山竹海茶田。摄影/邱会宁

安徽南部的徽州,自古以来地少人多,当地人不得不出门经商,而除盐、木材、丝、布、粮食之外,茶叶也是商品之大宗。早在唐开元年间,安徽江淮地区的茶叶就开始大量运销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到明万历十五年,卖茶数额已达700万斤左右。

▲ 六安瓜片茶园,摄于安徽六安市六安齐山。摄影/李晓峰

最先“出圈”的是六安齐山的六安茶,早在明末就被定品为“文士茶”之一。茶叶流通大江南北,描述北方生活的《金瓶梅》里,活动在山东东平府清河县的风流阔少西门大官人,也偏爱六安茶——

“西门庆坐在床上,春梅拿着净瓯儿,妇人从新用纤手抹盏边水渍,点了一盏浓浓艳艳芝麻、盐笋、栗丝、瓜仁、核桃仁夹春不老、海青拿天鹅,木樨玫瑰泼卤、六安雀舌芽茶。西门庆刚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满心欣喜。”

▲ 安徽,徽六六安瓜片。摄影/李晓峰

不南不北的河南信阳,在茶圣陆羽的茶区划分中属于淮南的光州,而且是淮南茶区中的魁首。大名鼎鼎的信阳毛尖就产出于此,以俗称“五云两潭一寨”(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黑龙潭、白龙潭、何家寨)的毛尖最为“拔尖”。

▲ 信阳毛尖茶园,摄于河南信阳白龙潭文新茶村。摄影/胡新亮

“待客奉毛尖,礼以茶为先”,即便在今天的信阳,信阳毛尖也是当地人骄傲——如果春天去信阳人家做客,放心,最好的新茶一定在你的杯中。

▲ 河南,文新信阳毛尖。摄影/胡新亮

比起娇嫩的绿茶,发酵程度更高、适合制成茶砖的黑茶和普洱茶,更适合作为“硬通货”运输流通,自古就走向边塞,散布天下。

湖南的安化黑茶,带有发酵后淡淡的甜酒糟的香气。老家湖南安化的名臣陶澍,在消寒诗社时曾称之“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和走轻盈路线的绿茶不同,安化黑茶大开大合、沉郁刚猛,别有一番气吞山河的风味

▲ 安化黑茶茶园,摄于湖南安化白沙溪茶厂。摄影/彭凯剑

明末清初,有赖于晋商和安化茶人的强强联合,共同开辟了一条南以安化为起点,北至中俄边界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安化黑茶曾一路销往蒙古,甚至翻越国界,在俄国大受欢迎。

▲ 湖南,白沙溪安化黑茶。摄影/彭凯剑

相比于蜀地、江南的茶,云南普洱成名稍晚,曾属于当地少数民族的“私藏佳品”。在勐海布朗山的云海深处,古茶树是布朗族人的信仰,他们时常自称为“茶神的儿女”,在响彻群山的民谣中歌颂种茶的先祖“叭岩冷”。

▲ 云南,吉普号普洱茶,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摄影/大伟

而被世人发现之后,普洱茶随即风靡天下,晚清诗人丘逢甲向驻守云南的朋友讨要普洱茶,称它来自“滇南古佛国,草木有佛气”,喝完之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需著书立说,“不如不立文字亦一乐,千秋自抚无弦琴”。

▲ 云南普洱茶,通常会制成茶饼储存流通。摄影/大伟

四、多彩福建茶

中国的茶,有文人之茶,商人之茶,更有茶人之茶。

文人之茶,风雅清逸;商人之茶,经世济国;茶人之茶,返璞归真,直指一片茶叶的原味。真正执着于茶叶本身滋味,把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人人皆爱喝茶的省份,当属茶叶大省:

福建

福建人是真爱喝茶,有个段子说:如果在机场看见有人候机时随身带茶具泡茶喝,那很大概率是个福建人。而且福建人喝茶极具包容性——红茶、白茶、绿茶、青茶、花茶都有市场,饮茶之风蔚为大观。

福建,作为“搞乌龙”的原产地,乌龙茶“闽南闽北两开花”——闽北以武夷山的大红袍最知名,其岩骨花香被乾隆帝大赞“气味清和兼骨鲠”;闽南则以安溪铁观音为魁首,浓郁甘鲜,轻盈爽口,还有一层独特的“观音韵”。

▲ 安溪铁观音

闽北的红茶正山小种被认为是世界红茶的始祖,飘香英伦,连19世纪初的英国诗人拜伦都为之折服:

Ifeel my heart become so sympathetic,

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

ThatI must have recourse to black Bohea:

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红茶:

Tispity wine should be so deleterious,

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

Fortea and coffee leave us much more serious

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  George Gordon Byron .“Don Juan”

——【英】乔治·戈登·拜伦《唐璜》

而在洋洋洒洒说不尽的福建茶中,最贴近春意的,当属宁德的福鼎白茶。陆羽《茶经》中有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陈椽、张天福等茶业专家考证,白茶山,就是今天福鼎境内的太姥山。

▲ 福鼎白茶茶山,摄于福建福鼎管阳镇河山。摄影/陈健

白茶,是最接近自然风味的茶叶——不用发酵,甚至不经杀青或揉捻,只以日光萎凋,饱吸春光就能完成加工。甚至按照古人的讲究,连手都别接触茶叶,生怕“损其香色也”,泡好的白毫在杯中舒展,条条银针直立,汤色鲜明。

▲ 福建,品品香福鼎白茶。摄影/陈健

五、好诗换春茶

从古至今,春天和茶叶都最能安抚人心。

▲ 信阳毛尖茶山。摄影/胡新亮

困顿潦倒的杜甫,能满怀欢欣地吟咏“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借酒浇愁的白居易,收到新茶“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也能“晴窗细乳戏分茶”;即便一生郁郁的纳兰性德,追忆往昔也是“赌书消得泼茶香”……

文章来源于:文章来源于地道风物 ,作者风物菌,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作者介绍:“地道风物”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平台,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作为行走的风物百科,立志踏遍中国每一寸土地河山,探寻风物美食,传播地域文化。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