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竹茶叶桶

找到约122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俊德昌号鲁史古茶叶园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云南省凤庆县以北的鲁史古镇,早已是一个商人云集的茶马闹市。据《鲁史镇志》记载,古镇有七百多年历史,明朝开通的集商道与官道为一身的“顺下线”(顺宁至下关),必须经过鲁史,方圆百十里地方,唯有鲁史能吃能喝,过了这个镇,往北是黑慧江,往西是澜沧江,真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都选择鲁史作为歇息之地,马帮一歇下来,马要吃料,人要吃饭,于是就形成自然的集市。

鲁史古镇是一个农业镇,全镇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有地可种,麦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垛起的麦杆比房子还高,孩子们在上面筑巢做窝,象一只只小鸟。老人们不论家里活计再多,每天都得蹲在火塘边守那只红土捏制的茶罐,把生活烹调得有滋有味。就在古镇楼梯街一所四合院老屋子里,我有幸拜访了经营茶叶有名的“俊德昌”号后人骆维富。老人年过七旬,仍然喜欢喝浓茶,那一杯浓茶喝下去,便打开他与茶有关的身世。

骆维富祖上是四川人,他还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骆英才来到鲁史,本来还想走远一些,到所谓的夷方寻生活出路,当他们从下关渡过黑汇江来到鲁史古镇的时候,只住了一夜,便决定留下来。留住他们一家的不是鲁史古镇味美可口的特色小吃,不是这里的山清水秀,而是客商来来往往的生意环境。于是他们一家就在鲁史定居下来,为了生存,骆英才做过很多行当,当他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马帮运送的都是茶叶,也想做茶叶生意,可是做茶叶生意没大把的资金不行,于是他又萌生出种茶的念头。如果在鲁史把茶叶种出来,那些茶商不是可以省了许多路吗?于是便在离街子约三公里的桤木岭开办了“夹江”地区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德昌”号茶叶庄园。聘请顺宁凤山种茶,制茶的技工为指导,制成的成品茶直销下关、大理、昆明等地。

俊德昌树自己的品牌。在茶园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上,骆英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生产的茶叶春夏秋各个季节,各有品味特色,也因此可以制出不同类别的茶来。通过实际操作,俊德昌号较有名的当数“西露谷花”。所谓的“西露谷花”是在夏末秋初,也就是水稻扬花的季节采摘的鲜叶制成的茶,当地人把它称作谷花茶。在这一季节,骆家茶园早晨露水多、土地,空气润湿,午后阳光充足,湿润的水气开始挥发,温度上升,在这一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茶芽鲜嫩肥胖,制出的茶叶,条掌白毫峰好,吃味、汤色都为上等,而且比明前春尖茶味持久。

他家生产的茶叶,各个季节制作的都严格分装,不混杂。消费者喜欢那个节令的茶叶,就是那个节令的茶叶,这样就满足了懂茶艺,喜欢茶道的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而且价格合理,于是,只要是俊德昌号的茶叶,商家都争相购买。骆家因此获到丰厚,骆老板出了名,成了鲁史殷实富厚之家。

其实,开设茶庄“俊得昌”号之前,骆英才老人并不是从事茶叶生意的,他看到地处茶马古道的鲁史街,人马客商流量大,先是开起了经营马帮粮料,钉掌等杂货小店。骆老板性格温和礼让,深受顾客的信任,渐渐地一些大商帮都喜欢到他家购物、投宿。当时一些商帮都带有现钞(银元)及货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顾客来了骆老板都要亲自接待,然后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事情做完之后,还要陪客聊天,让客人们有家的感觉,他也就此了解一些商场行情信息。这样一来二往,顾客到他家就觉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气氛,也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信息介绍给他,有的客商还给他出主意拓展经营,开拓新项目。就像开辟茶叶庄园,也是一位内地老板给他出的主意。当时骆老板也想搞这一项目,但苦于资金不足,当他把困难告诉经常来往的朋友后,那些客商都愿拆借资金相助。有了资金的骆老板,马不停蹄地立即开始置买荒山,当时鲁史镇上的很多人还搞不清楚骆老板想干什么,他把大片的土地廉价买够以后开始种茶。别人知道后,也跟着动手,荒山地价开始飞涨起来,先机已被他占了。

他先后还办起了家庭副食品作坊,如生产酱油,用本地土烟加工烟丝等。酱油每年生产一二十吨销往邻县,烟丝则随那些客商朋友的马帮销到了大理剑川等地。民国20年,骆英才在楼梯街脚盖了一院四合大院,建筑十分气派、雕花门窗,壁画大墙,楼房客厅全部高规格装修,三层的正房在当时算是古镇标志性楼馆。临街都是清一色的铺面,经营大米、杂粮、盐巴、酱油、烟丝。每天铺子开门,骆老板必须到拒台坐一会,和来往顾客打招呼。他要求店员凡买他家的货称足后,还要额外加一点做为人情。每当年节骆老板都要在柜台前的街面上摆上一箩米和锯成小块的盐巴,让自家人站在哪里,看到十分困难的赶街人,每人给一至二瓢米,半斤左右的一块盐巴。骆老板个人生活很简朴,日常粗布旧衣、粗茶淡饭,除了那顶瓜皮小帽不补,衣服上或多或少都缀有补丁,但对街邻遇上难事则慷慨相助。有一年街上一户人家房子失火,他主动让出家里的一间屋子给那户人暂住下来,给吃给喝不算,还借钱让其开了一间小铺子,维持生计。

俊德昌号茶叶庄园从1920年以后开始开发,到30年代的以后已初具规模。东起桤木岭村边,西北至水磨河,南起现在的凤鲁公路山下,都是俊德昌号的茶园。茶园中间是制茶场,建有两幢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房前是用青石板镶成的,约100平方米的晒茶场。房屋楼层是竹蔑巴楼板,用来萎凋下树鲜叶,楼下安装有12口大铁锅,以及杀青灶。通过杀青的茶叶运到石板晒场上揉捻,摊晾晒干。骆老板规定,茶叶不能直接晒在石板上,为防异味蹿到茶叶里面,晒茶全部采用竹编的毯夿,并且离地面近一米。

在制茶房四周,种植有桃、李、梨、枇杷、核桃等果木,晒场四周则栽培花草。按现代的庄园建设标准,骆老板的俊德昌号鲁史茶园,应该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庄园经济。每当春季桃红、李白、梨花飘舞、满山的采茶始娘散布于葱绿的茶丛间,欢声笑语平添了生活的意趣。入夏累金叠翠的一树树黄枇杷,一株株紫李红桃,房前屋后摆着的一桶桶蜜蜂,蜂群在花间穿梭,杀青灶飘出一阵阵茶叶的清香,制茶人忙碌于揉捻翻晒茶叶,来自街上的闲散人慢步于花间和果林,悠闲地欣赏骆家茶叶园的花草和果木,称赞骆老板家茶庄赛过别墅山庄。

其实种茶之外,有经营头脑有骆老板还经营其实项目,搞综合经营。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茶前为使开垦荒地充分熟化,广种苦荞、旱谷一类的粮食作物,苦荞旱谷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口粮,间种在茶园里的黄豆则是酱油优质原料。在茶地边种上种靛叶,设置了四口大靛缸,生产靛青卖给染坊,当时鲁史染坊很多,靛青供不应求。俊德昌茶叶庄园,长年雇工10多人,季节请工上百人。骆老板对雇工热情守信,长年雇工多来自蒙化(今巍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在国民党统制时期,少数民族受歧视,但是骆老板对他们很关心。他们离家较远,有时年节回不了家,骆老板要让家人安排多准备点年节货给他们送去。有时回家想预支点工钱,骆老板就叫掌拒预支,已做的工钱就更不会少,这些人很感激骆老板,干活十分卖力,对待茶庄上一草一木都象自己的一样尽心。骆老板茶庄的人气很旺,别家雇工难,他家要多少有多少,有时来多了一时没有活儿,骆老板知道后,总是叫管工的多找点活计给人家做。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飞机炸茶山。当时整个桤木岭有10多家茶地都在使工,骆家用工也有几百人,飞机投弹后炸死骆家雇工2人,伤了数人。骆老板闻讯后马上来到茶山处理善后事宜,在茶山办伙食安埋死者,给受惊吓的雇工设祭叫魂。这一天,是他家的雇工,不是他家的雇工都到他家茶庄吃饭,都给当日工钱。俊德昌号茶叶庄园,开创了鲁史地区规模化种茶的先河,富了骆老板一家,在三四十年代也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就业生活。

1952年土地改革,骆家茶叶庄园被分配到一家一户经营,多者一二亩,少者几分。经营者不合算管理,不善管理,只采不管,一两年之后渐渐成草林,甚至被野火烧,茶树多被烧死。骆家用来作制茶和住人的房屋被拆去盖粮食仓库,晒茶场的青石板被人撬去镶自家院场,花木、果树无人照料自然死亡。当年俊德昌茶叶庄园,茶地荒芜,制茶场志为一片废墟。进入七年代集体才进行垦复,重新种植茶树,才有今天滇红集团的鲁史茶叶初制所。制茶场废墟附近残留的几株核桃树历尽沧桑还顽强地活者,而今又成为新主人的财源。

俊德昌茶叶庄园已成为历史不能再现,每当茶余饭后,闲坐在街边檐下的三五老人还在侃当年俊德昌商号的“早春雀舌”,“西露谷花”,“深秋金蝶”,都在谈几个品种在下关、昆明销售抢手的佳话。骆老板开鲁史大面积种茶先河,他艰若创业,诚信为人,成为一代儒商的典范。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云南凤庆)】

历史名茶丨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创制于明代,主产于歙县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一带。《歙县志》载:“五代十国时,大方茶已产两浙并被充作贡品。今之扁叶大方传说是明隆庆年间大方和尚创制于歙县南老竹岭,故名老竹大方,外形扁平挺直,色泽墨绿油润。”

 

歙土宜茶  古来称佳▲▲▲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介于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之间,属亚热带边缘,为过渡性气候带,季风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优良的生态造就了优质的茶树生长环境,自古以来便茶事兴盛,名茶迭出。

歙县产茶历史极为悠久,至少在唐朝时期,歙县茶便已开始出口南洋诸国,并饱受赞誉,唐代陆羽《茶经》中划分全国产茶地为八大茶区,歙县即属当时的浙西茶区。

发展至宋代,歙县名茶辈出,《新安志·物产》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茶则有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为片茶八种,其散茶一种称茗茶,贡茶一种称芽茶。”好茶迭出,琳琅满目。另据县志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歙县地区开始依茶纳税,有茶1040万株,占徽州府总株数的53%。

及至明清,歙县茶业更是发展兴隆,《歙县志·食货》载:“歙土宜茶……光绪中出口称盛产,亦递增,迨今统计,全邑岁产近五万担,东一万担有奇,南三万担有奇,北近万担,西亦数十担云。”而《皖茶叶概述》中则明确记载道: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歙县茶叶产量达5875吨。由此可见,作为自古以来的优质茶区,歙县所产茶叶除了品质上乘外,产量亦是行业之翘楚。

灵山秀水  育茗芬芳▲▲▲

歙县茶区地属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现今中低山丘陵的总体地貌特征。县境内西北部黄山山脉耸立,层峦叠峰逶迤绵延;东北部天目山脉相连不断,隔新安江与东南方白际山脉相望,山水之间孕育着无数优质的茶园。

老竹大方的主产区位于天目山脉的延伸,多高山峻岭,老竹铺青凉峰南坡和金川乡皂钛等村部分茶园更是分布在海拔1000—1100米的高山雾云之中。茶树伴着山间云雾,远离污染,孕育出卓越的内在品质。

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到“江南地暖,故独宜茶”,的确,作为“宜茶”的歙县,其茶区的地理水文和生态环境等,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茶区年平均气温16.4℃,沿河谷盆地一带高,外周山区低,全年日照时数约为1963.2小时,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477.4毫米,雨水充沛,且土壤以红土、红黄壤、黄棕壤居多,富含微量元素和有机质,有利于茶叶丰富内涵物质的形成。

采制考究  始成佳茗▲▲▲

作为誉满华夏的历史名茶,老竹大方具有独特而繁复的采制之法。

采摘  老竹大方中的极品是顶谷大方,其采摘时间为谷雨之前,标准是1芽2叶初展,长度约3厘米左右,每千克鲜叶大约6000—8000个芽头。经拣剔和薄摊,以手工杀青、做坯、整形、辉锅等工序制作而成。其余的老竹大方则于谷雨到立夏之间采制,标准是1芽2叶至1芽3叶。

杀青  老竹大方茶制作杀青时用斗锅。每次投叶量1千克左右,炒法与烘青基本相同,杀青程度比炒青要稍嫩一些。

揉捻   制作时,传统做法多用手揉。除顶谷大方不起锅直接“靠锅青”外,现在一般都用中小型揉捻机。揉捻时间与加压技术按叶质而定,嫩的芽叶只稍加揉捻不加压力,以保持叶形平展。一般揉捻时间较短,压力也不宜过重,使茶叶略显条形即可。

做坯   一般都用口小腹大底深有弯肚的斗锅,俗称“五桶锅”做胚,目的在于蒸发水分,初步理条整形。锅温120—140℃,每锅投揉坯叶1.5 —2千克,以便揉作。下锅后初以双手勤翻快抖,促使水分快速发散,抖散团块,炒坯10—15分钟后约四五成干、叶不粘手时,在锅内靠锅壁涂抹一点菜油或豆油,使锅壁光滑,稍加翻炒后,即改换手势做坯。炒法是用手掌沿锅壁上下拷拍,促使形成扁条,做到水分散失基本扁平整直,做坯即告一段落,进入转换整形阶段。但也可将茶起锅,稍加摊放,回软后再行整形。

整形  又称拷扁,锅温控制在90—100℃,投入茶坯约1千克左右,伸直手掌紧贴茶坯在锅壁上下扳拷搭起,贴锅壁边翻边滚理顺茶条,用手掌向锅壁拍打茶坯,迫使叶条更为挺直扁平,约经20—30分钟,使茶坯紧直扁平定型,似韭菜边。

辉锅  是炒制大方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将锅温降到60—70℃,每锅投坯量和炒制手法与整形相同,但动作要轻要慢。随茶拷荡促进光滑紧结,防止断碎,炒到含水率5%—6%时起锅,冷摊后装箱密封仓贮存。

黄山合羽欠茶业箬岭茶园基地

品质独特  茶名远扬▲▲▲

优良的产地环境和独特的制作技艺,造就了老竹大方卓越的品质特点。其外形扁平匀齐、挺直、光滑,色泽深绿褐润似铸形的竹叶,汤色淡黄,香气浓烈,略带板栗香,滋味浓醇爽口,叶底嫩匀而带黄绿,深受广大茶人的喜爱。

一般冲泡时,老竹大方与水的比例以1:50为宜,水太多则茶汤太淡,茶太多则茶汤苦涩,同时,老竹大方的茶叶比较嫩,所以水温应控制在85—90℃为宜。在冲泡的过程中,品茗者可以观察到茶叶在杯内上下翻涌的轻盈姿态、茶汤颜色均匀度的变化,感受茶烟的升腾弥散,香气洋溢的怡然,以及最终茶叶徐徐沉淀杯底,大方茶的超然风姿,跃然入目。

顶谷大方,作为老竹大方茶中的极品,每千克干茶能达到2.4万—3.2万个芽头,芽藏不露,披满金色茸毛,汤色清澈淡杏黄,香气高长,滋味清爽。据《中国名茶志》记载,顶谷大方于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现年95岁的朱典仁老先生是当时的评委之一,他说:“老竹大方,外形和龙井相似,但较肥壮,口感醇和,比龙井耐泡……”1986年,老竹大方又被选为国家礼茶,殊荣备至!佳茗生于佳地,茶名远扬天下。

右:1955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评委之一    朱典仁

左:安徽省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初识老竹大方-扁片形特种绿茶

老竹大方为历史名茶

始制于明代

产于歙(she)县

老竹铺、三阳坑、金川一带

 

三个乡共有茶园1841公顷

其中处于海拔500米以上的有813公顷

金川乡的657公顷茶园海拔全部超过500米

竹铺乡青凉峰南坡和金川乡皂钛等村

部分茶园在海拔1000-1100米海拔的高山云雾之中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

介于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之间

东南与浙江交界

 

处于亚热带边缘

属于过渡性气候带

季风明显、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春寒多变、梅雨集中

伏秋多旱、秋高气爽

 

 

按品质分为

 

顶谷大方

 

大方茶中的极品

外形扁平匀齐、挺秀光滑

色泽暗绿微黄

芽藏而不露

披满金色茸毫

 

汤色清澈微黄

香气高长有板栗香

滋味浓醇爽口

叶底嫩匀,芽显露肥壮

 


普通大方

色泽深绿褐润,似铸铁

形似竹叶

称为铁色大方

又叫竹叶大方


 

鲜叶采摘

 

顶谷大方

采制时间:谷雨前

一芽二叶初展

长约3厘米

每公斤鲜叶6000-8000个芽头

 

普通大方

采制时间:谷雨—立夏之间

一芽二、三叶

 

 

工艺流程

 

传统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做坯→整形→辉锅

 

鲜叶摊放

在阴凉通风处

摊放4-5小时

厚度1.5-2厘米

失水7%左右

 

鲜叶外表失去光泽

手握茶芽略为柔软

 

杀青

用口小腹大、荷包形的斗锅灶

先将锅烧至微红(160-180度)

用茶油蘸抹锅壁

投放1-1.5公斤鲜叶

迅速翻拌炒制10-12分钟

叶子柔软即可出锅

杀青程度比炒青嫩一些

 

揉捻

细嫩的高档大方,一般不揉捻

 

嫩的芽叶稍加揉捻,不加压力

揉捻时间也短(5-8分钟)

使茶叶略显条形,保持平展


低档大方需要揉捻,才能制成细扁条

但是揉捻程度也不高

抖散热气,在叶子尚热柔软的时候

揉捻10-15分钟

叶卷成条,茶汁流出

就可以解块松散了

 

做坯

用口小腹大底深有弯肚的斗锅

俗称“五桶锅”

 

做坯目的:

蒸发水分,初步理条整形

 

锅温120-140度

每锅1.5-2公斤揉捻叶

 

下锅双手勤翻快抖

水分快速散发

抖散团块

 

炒坯10-15分钟后

含水量下降到40%-45%(四五成干)

叶不粘手时

在锅内壁涂抹一点菜籽油或豆油

使锅壁光滑

 

稍加翻炒后

改换手势“做坯”

用手掌沿锅壁上下拷拍

结合整直茶条

让外形逐渐扁平紧直

 

含水量25%左右时即可

 

整形

做坯出锅稍加摊放,回软后再整形

或者直接进入整形阶段

 

又称拷扁

锅温90-100度

投入茶坯1公斤左右

 

伸直手掌、紧贴茶坯在锅壁上

上下扳拷搭起

边翻边滚理顺插条

 

用手掌向锅壁拍打茶坯

是茶条更加挺直扁平

定型后似韭菜状

 

历时20-30分钟

 

辉锅

将锅温降到60-70度

每锅投坯量、炒制手法均与整形相同

但动作要轻要慢

 

随茶拷荡

促使光滑紧结

防止断碎

 

含水量5%-6%时起锅

冷摊后装箱密封贮存

 

 

机械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机械杀青→摊凉→做形→整形→辉锅

 

滚筒杀青的同时

完成了揉捻

所以要在杀青后摊凉

机械做形理条机

 

高档鲜叶原料可以全程机制

中低档原料的整形和辉干

还是以手工加工品质好一些

 

 

这大方怎么看都与龙井有神似之处

嗯… 怪不得卖大方的没有龙井多

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竹大方不如顶谷大方

顶谷大方不如喝杯熟汤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