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哲学茶场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29 秒)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应邀赴镇江市润州区考察

3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应邀前往镇江市润州区考察。


镇江市润州区副区长、西南交通大学财税研究中心主任付志宇教授,润州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徐文军,润州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颜丙金以及有关街道负责人参加了考察、座谈工作。


图1:考察组一行在茶园观察茶树的长势



第一站


五峰茶场2018年的绿茶

五峰茶场

润州区有关领导与李萍教授一道,前往位于镇江市西郊戴家门的五峰茶场。该茶场属于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由现任场长戴德明的父亲创办于1985年。受到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大潮的激励,他父亲带领部分村民披星戴月、开荒辟地,将山林地改造成农林地,几十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有茶园面积900余亩,种植了多个茶树种,加工的茶类以绿茶为主。茶叶总茶产量1万余吨。戴场长告诉我们,该茶场只做春茶,但今年的冬季持续低温的时间长,茶叶生长慢,今年的春茶还要几天后才能采摘。本茶场的产品受到老客户的追捧,不做广告,也不开实体店,靠老客户的电话预定、开车自取就可以销完。我们在场长办公室看到了很多奖状和奖杯,既有江苏省、镇江市的,也有中国茶叶协会等行业协会颁发的奖项。戴场长对茶园的经营和茶业的未来十分看好,他希望将来他的女儿辞去上海的工作回来将这个事业继承下去。

第二站


林隐茶博园

下一站是林隐茶博园,这是由谢氏父子二人开创的事业,以南郊茶场为基础,如今扩展到农业观光休闲、会务、文化旅游等领域。因市政建设部分土地被征用,现有茶园面积不足600亩,但自然条件非常好,原有的树木、山林都得到了保留,茶垄基本上都掩映在树林中。茶博园的年轻主人谢晋跟我们分享了几款自家茶——林隐白茶、林隐黄金芽和林隐红茶,但谢晋自谦不懂茶文化,也没有接受专业的茶艺师培训,我们问他茶业在他未来的事业规划中占多大比重,他坦诚相告,他依然会做农业,但更趋向于做观光、旅游、会务、餐饮、文化传播等延伸事业,多元化经营将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茶园的总体收益。

林隐茶博园内的茶树

镇江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被誉为“楚尾吴头”,兼采南北文化之所长,是座历史文化名城。南朝时的梁太子萧统在此居住多年,并编写完成了《文选》;镇江还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将镇江等九个城市列为了通商口岸,辖区内有西津渡古街区等遗迹;镇江也有悠久的茶文化的传统和遗址。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与镇江市润州区政府此次接触洽谈,希望未来建立通道,拓展合作空间,双方将在地方茶文化推广和茶道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探讨生态公民·环境哲学与茶文化传播

阳春三月,相约北林,以茶为媒,共叙新时代环境哲学发展。2023年3月11日,“生态公民·环境哲学与茶文化传播”论坛活动在京顺利举行。来自中智科学技术评价中心、中央团校、中国社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社科界、媒体界、产业界专家和师生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交流,共同探讨新时代生态公民对于环境哲学以及茶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及新境界积极建言献策。


本次论坛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环境伦理视域中的生态公民研究”课题组、《世界茶叶发展报告》蓝皮书编委会、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等共同主办。本次论坛活动聚焦环境伦理视域下的生态公民研究、环境哲学与茶文化传播、世界茶文化发展等议题,探讨新时代环境哲学以及茶文化对于生态公民形塑的重要作用。

此次论坛活动由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主持。周国文对参与本次论坛活动的专家和师生表示由衷地欢迎。他提出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三茶统筹”作为连接天地人之间的绿色发展之作用,应不断着眼于培育生态公民,持续聚焦于环境哲学视阈中强化中国茶文化传播。中国社科院陆尧提出要发挥哲学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茶文化应当注重横向和纵向的联系和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发展更为丰富的茶产品,用新的营销模式发展新的茶文化、茶理念,让更多的人关心茶,喝到好茶。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软实力以及人民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未来要把茶产业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经济杂志刘越山肯定了陆尧的观点,提出要在经济方面不断推动中国茶的发展。中央团校程立耕提出茶文化发展要注重传播价值。茶的传承要发展品牌影响力,让茶成为融合经济、社会、文化统一发展的推动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张惠娜从科技智库联系政产学研用相互融合的角度,就茶科技、茶管理、茶文化等统筹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北京私聊茶社董事长董力提出通过茶文化进校园的活动,让每个青年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茶、喜欢茶、了解茶文化。北京市蓝图律师事务所负责人周传骥从多角度多维度看到茶对于身体有益,茶文化对于修身有益。茶文化和茶产业的推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数说北京栏目聂泽宇提出茶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让人静心沉思。茶文化的精神内核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入生活,加以传承。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黄春桥先生提出茶文化要“祛魅”“去奢”,要回归茶的本质,回归人的本质,在生态公民的角度反思人对于自然的宰制。未来茶文化的科普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

在论坛的总结环节,北京林业大学周国文教授做题为“新时代生态公民、环境哲学与茶文化传播的融合统一”的总结发言。他提出茶文化、茶智慧、茶文明、茶产业融汇贯通发展,让一碗茶汤成为一种唯美的信仰。首先,茶文化是环境哲学、生态文明的延伸。味道的哲学就是茶的哲学,用味道来激活茶叶,唤醒茶叶,这也是生活美学的唤醒和回归。其次,茶产业作为物质载体促进生态文明的深化。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贯通的现代化中,茶承载着将物质与精神贯通的现代化使命。茶店、茶厂、茶场、茶人等共同致力于新时代的绿色发展。同时,茶智慧是生态公民与生态公众的重要提升力量。茶来源于古老的民族生活方式,从茶德、茶礼的融通,由心灵触及茶道,由茶道来反馈心灵。茶文明对于文明形态再塑造有着独特的意义。因此,我们未来要将茶文化推向茶文明。茶文化、茶智慧、茶科技共同发展形成合力,这既是一脉相承的历程,也是几代茶人接力奋斗的过程,立足于三茶统筹联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论坛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受到参会师生的一致好评,高朋满座的思想智慧为生态公民的形塑以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家一致认为,中国茶文化与传统生态文化、环境哲学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涵,应该在更高维度推动茶文化的传播。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也是原来既往研究的延续,大家表示要将环境哲学家茶座活动继续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

茶合天下,祈愿和平。大家共同认为,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来,更多国际合作的绿色发展项目落地,更多的中国茶走向世界各地。《世界茶叶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即将付梓,必将在新的发展阶段助力中国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的传播、茶科技的提升。未来中国茶文化传播要借助新媒体的趋势,让茶更多地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的时代风尚,从而构筑“一带一路”的茶香通道,让中国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助力世界环境哲学事业发展,培养融通茶道精神、亲近自然的生态公民。(北京林业大学 耿奖研 王虹媛)

来源:光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始于本质,久于悟性,赢在修行——黄鼎强




始于本质,久于悟性,赢在修行——黄鼎强

 

“品茶,是品你的人品和你的人生。”

——黄鼎强

 

2020年广东十大好春茶红茶类第一名获得者是紫金县敬梓客家皇茶场的“椪风蝉茶”,花香(金银花香)、果香、蜜香、木香(檀木香),四香融合,层层深入,味道惊艳。黄鼎强与自然携手,把人间四月天所有的美好,都揉进了这一芽二叶,再次把椪风蝉茶的艺术美推向了极致。这口蝉茶舍弃了生活的匆忙与纷扰,留下了时间的恬静和温柔,让茶客们真正记住了紫金春天的味道。

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人生答卷,随着时间的推移,题目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一旦理解错了题目,也就理解错了人生。黄鼎强的茶道人生里,也有三道大题考验着他,同时考验着他的茶。究竟是他选择了茶,还是茶选择了他呢?二十余年的奋斗和努力,是否拼出一个满意的答案呢?

文末,自有分晓。

    

(一)第一道,是本质

人和茶,可以如出一辙。

品种、茶青的质量决定了茶的味道。内心活得严肃,外表活得朴素,黄鼎强一直用他的“本质”掌控着椪风蝉茶的风味。他的茶没有浮于表面的靓丽,却有实实在在刺激味蕾的张力。黄鼎强说得对,他的茶会说话,而且说得漂亮!

“你慢慢喝下去,等檀木香出来之后,就没有香味了,回到它最初的味道。前面的味道是经过工艺加工出来的,后面就是本质出来了。” 原来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即使是茶香也不会停留太久。沉浸余香,感动之余更多是珍惜,毕竟好茶难求。待最后一息茶香飘散,这口椪风蝉茶已经完成了它一生的变幻。黄鼎强和他的茶,兴许都在追求一个圆满。

本质,是没加工过,也加工不了的东西。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茶,黄鼎强都有他的性情和原则。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在简洁的社交方式里,离浑浊,持清醒,生活风清月明;舍名利,葆初心,心境通透豁达。因为守得住自己的本质,他在拥挤的世相中从来没有迷失,反而越活越坚定。这份无法被旁人左右的“始终如一”,是林文经师傅给他的加分项。

黄鼎强说:“师父第一次是跟日本人一起来我这里考察,山头审,人品也审。师傅做了六十多年的茶,把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他把这么好的技术传授给我们,主要是看人品。人品不好,他不会教。”

黄鼎强是台湾桃园县客家人林伯在大陆的关门弟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起师傅,他都是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为都是客家人,师傅才会教我。在整套制茶技术中,萎凋和发酵,是师傅教给我最重要的工艺,完全靠鼻子闻,茶的香气一上一下,一起一伏,它是有生命的。”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椪风蝉茶,有别人无法复制的传承之味。这份“心传”的艺术,魅力远高于手艺之上,它承载着老茶人的故事与情感,肩负着匠人的牵挂与期待,让茶客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茶里的真诚与价值。一种味道的延续,任重而道远。唯内心不失控,本质不失序,才能走稳、走实、走远

茶客们都说,品茶得品出个所以然,一二三四五......,其实从头到尾不过是一场浪费。此处,黄鼎强的答案值得众人思考:品茶,审的是人品,品的是人生。

大道,从来至简。

(二)第二道,是悟性

做茶,其实是门哲学艺术。

茶不能‘摇’着喝,越摇它越不好喝;茶会挥发,它不是酒,不需要醒。泡茶也不能去碰,茶是碱性,你搅它一次,碱性就践踏一次;像沼泽地,你不去碰它,上面的水是很清晰的,跟泉水一样。清就是清,浊就是浊。很多人还是不懂,这是物理反应。”黄鼎强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听来饶有趣味。

悟性思考、与天地之间的协作以及做茶的初衷都是合格茶人的必备系列。天地人和,“天”跟“工”合作才能做出一杯好茶。很多茶人就是缺乏与天地间的沟通,没掌握好气候的变化,即使采再好的茶青,也难成就出一杯让人满意的茶。看“茶”做茶,“察”天气变化。任凭东南西北风,黄鼎强总能在天气的变幻里寻找出最合适的味道,皆因他从来不强求、不将就、不着急在世人面前呈现他的茶。

“我做东方美人的茶青很讲究,达不到一定标准我就不做,但可以拿来做红茶。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把没有都说成‘有’。明明是做红茶的料,却用来做东方美人,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后怎么面对客户呢?做茶,对自己负责,也要对消费者负责。”黄鼎强一直都是按照自己意愿去行事,走自己的路,做健康诚实的茶,让别人说去吧。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随缘,也是黄鼎强做茶方式之一。可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用旷达的心态去面对得失。黄鼎强认为,做茶不用过于认真,差不多就好;每一次都做到完美,绝不可能。求而不得未必是遗憾,可能是在为下一次的惊喜作铺垫。所以,比起努力,学会和自己和解更重要。

如此看来,一杯有内涵的椪风蝉茶需要茶人的嗅觉、味觉、心境以及修行合为一体,当然还有自然界的力量。黄鼎强深谙茶道,用悟性参透了茶中的奥秘,改变了普通“树叶子”的命运。

黄鼎强和茶,是彼此选择,相互成就的关系。

(三)最后一道,是修行

专注,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而茶人的修行,模仿不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黄鼎强与茶同行二十余载,路上的舍与得,成和败,聚和散,皆已从他朴实的本质、点滴的悟性转化为半生的修行。

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黄鼎强不执着于与别人赛跑,也没有贪恋过去的光芒,而是专注于当下,回归到内在,修行自己。他明白:茶汤,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茶人的内心世界,无法回避,更无法伪装;而茶香,胜过茶人的千言万语,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

择一叶,终一生。本质、悟性和修行是黄鼎强一生的课题,日子常新,修行未满,人生仍然值得探索。

铃声响起,三道答题就此停笔。

此刻,才明白浓缩在椪风蝉茶里的第五道茶香,是修行。

​​​

 

《中国茶商》记者 钟月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