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真尚一饮

找到约19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诗100首】历代咏茶古诗词100首大全(一)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两万余首精美茶诗、茶词和茶曲,真是咏之不尽,赋之不绝,唱之不断,以下是历代茶诗茶词100首精选,供您鉴赏与参考。

(一)

《夜宿天心》

明·胡滢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石寒竹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

(二)

《满庭芳·茶》

北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

(三)

《水调歌头·咏茶》

南宋·白玉蟾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

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云堆。

碾破香无限,飞起绿尘埃。

井汲新泉,烹活水、试将来,

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

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

(四)

《试院煎茶》

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情相随。

不用撑肠挂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五)

《求河泊刘昌期贡馀茶其二》

明·蓝仁

河官暂托贡茶臣,行李山中住数旬。

万指入云频采绿,千峰过雨自生春。

封题上品输天府,收拾馀芳寄野人。

老我空肠无一字,清风两腋愿轻身。

 

-

(六)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唐·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

(七)

《饮茶歌》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

(八)

《临安春雨初霁》

南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九)

《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十)

《宝塔诗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

(十一)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

(十二)

《山茶花》

唐·贯休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前,应有看人怨孙秀。

-

(十三)

《酬周相公见赠》

唐·贯休

三界无家是出家,岂宜拊凤睹新麻。

幸生白发逢今圣,曾梦青莲映玉沙。

境陟名山烹锦水,睡忘东白洞平茶。

喜擎绣段攀金鼎,谢脁余霞始是霞。

-

(十四)

《顾渚行寄裴方舟》

唐·皎然

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

鶗鴂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

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

由来惯采无近远,阴岭长兮阳崖浅。

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

吴婉携笼上翠微,蒙蒙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乱,度水时惊啼鸟飞。

家园不远乘露摘,归时露彩犹滴沥。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来胜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过,朝寻新茗复如何。

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

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贮此芳香思何极。

-

(十五)

《饮茶歌送郑容》

唐·皎然

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名藏仙府世空知,骨化云宫人不识。

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

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溪云,

高歌送君出。

-

(十六)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北宋·苏轼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舣舟北岸何时渡,晞发东轩未肯忙。

康济此身殊有道,医治外物本无方。

风流二老长还往,顾我归期尚渺茫。

-

(十七)

《武夷茶》

南宋·丘崇

烹茶人换世,遗灶水中央。

千载公仍至,茶成水亦香。

-

(十八)

《用前韵戏公静》

北宋·黄庭坚

偶逢携酒便与饮,竟别我为何等人。

兔月龙团不当惜,长卿消渴肺生尘。

 

-

(十九)

《阮郎归·摘山初制小龙团》

北宋·黄庭坚

摘山初制小龙团。色和香味全。

碾声初断夜将阑。烹时鹤避烟。

消滞思,解尘烦。金瓯雪浪翻。

只愁啜罢水流天。余清搅夜眠。

-

(二十)

《阮郎归·黔中桃李可寻芳》

北宋·黄庭坚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腌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

(二十一)

《茶具十咏·茶坞》

唐·陆龟蒙

茗地曲隈回,野行多缭绕。

向阳就中密,背涧差还少。

遥盘云髻慢,乱簇香篝小。

何处好幽期,满岩春露晓。

-

(二十二)

《茶具十咏·茶人》

唐·陆龟蒙

天赋识灵草,自然钟野姿。

闲来北山下,似与东风期。

雨后探芳去,云间幽路危。

唯应报春鸟,得共斯人知

-

(二十三)

《茶具十咏·茶笋》

唐·陆龟蒙

所孕和气深,时抽玉苕短。

轻烟渐结华,嫩蕊初成管。

寻来青霭曙,欲去红云暖。

秀色自难逢,倾筐不曾满。

-

(二十四)

《茶具十咏·茶籝》

唐·陆龟蒙

金刀劈翠筠,织似波文斜。

制作自野老,携持伴山娃。

昨日斗烟粒,今朝贮绿华。

争歌调笑曲,日暮方还家。

-

(二十五)

《茶具十咏·茶舍》

唐·陆龟蒙

旋取山上材,驾为山下屋。

门因水势斜,壁任岩隈曲。

朝随鸟俱散,暮与云同宿。

不惮采掇劳,只忧官未足。

一饮而尽只为解渴,用心品茶才见功夫

  善品●是一种功夫

  爱茶的人/每当一杯在手/慢啜轻咽

  顿觉一股暖流/从舌尖弥漫至心田
  
  品茶,不同于饮茶。

  饮茶是为了解渴,满足的是口舌之欲,用的是口;品茶不仅满足口腹,主要是一种精神需求,用的是心。

  爱茶的人,每当一杯在手,慢啜轻咽,顿觉一股暖流从舌尖弥漫至心田。随之,微苦过后的回甘缓缓生起,浑身的筋脉舒展开来,那种美妙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卢仝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皎然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黄庭坚说:“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袁枚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

  ......

  同样的茶汤,每个人的品茗感受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中国的茶,真的很神奇。
    静·品·茶·道

  《茶道九章》说:“茶道是人类品茗活动的根本规律”。深以为然。

  唐代的煎茶,宋朝的点茶,明清的冲泡,中国数千年的茶文化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部品茗活动的历史。

  做为有意识的行为,品茗活动构建了人与茶之间的物质关系与精神联系,堪称中国茶道的基石。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宋徽宗的意思,品茶,是不容易的。首先就要做到静。去除浮躁,静下心来,细细体味的,才是品。
    
  真要做到静品,似乎也并不容易。

  试看,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竞争激烈的社会,这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时代,多少人天天喝茶,多少人手握茶杯,但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品茶呢?

  惟静能品。静品,乃中国茶道的精髓。
    茶·之·三·味

  在爱茶人看来,茶的味道,便是人生的味道;茶的一生,犹如人的一生。

  一口,两口,三口,慢慢地啜,静静的品,你会发现,品出来的味道如此丰富。
  
  有滋味:或苦或甜,或涩或鲜,或滞或滑,或润或绵,或鲜爽或收敛,或醇厚或顺柔。仔细体味茶的滋味,感受每次冲泡的变化,是惬意的感官享受。

  有品味:品茗,是眼耳鼻舌身意共同参与的审美体验。茶道之中,美无处不在。茶人在茶道的艺术之美中,获得文化素养与生活品位的提升,是为升华品茗内涵。
  
  有真味: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茶的真味,是用心灵细细体悟出来的,是从杯杯茶汤慢慢品啜出来的。茶汤的味道,由浓而淡,而淡而近乎无。

  真味便在这有无的变化之中蕴藏。

  无味之味,方有真味。
    一品·见功夫

  在东方文化里,“功夫”一词具有赞赏的寓意。这里所说的功夫,是技巧与本领,也是造诣和境界。

  对于爱茶的人,善品,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功夫。

  君不闻:“茶中真善美,一品见功夫。”
      
  品茗的功夫,大体有三个层次:

  第一种功夫,是时间上的工夫。

  品茶需要长时间的品尝、体味与思考,需要的是,茶人耐得住寂寞,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也可称之为慢功夫。
  
  第二种功夫,是技艺上的功夫。

  泡茶需要功夫,品茶也是功夫,说的是茶事技艺上的要求。道进乎技,茶修于艺,技艺的锤炼是茶道的必修课。茶叶的精选,茶具的精美,水质的优良,活火的安排,烹茶的艺术,品饮的技巧等都含有“功夫”的精到。
  
  第三种功夫,是心意上的功夫。

  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用功夫。品茗悟道,在茶中观照内心,觉察自我,进而感悟生命之真谛。

  品茗即参悟,品茗即修行。至此,品茗与儒释道触类相通,可明心见性,可任运自然,也可中正平和。从这个意义上,茶是文明的饮料,精神的饮品,是心灵的玉液,智慧的琼浆。

  感恩茶,感恩上天的恩赐。
  
  作者茶语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

  说到底,人品茶,茶也品人。

  人用何种心态对待茶,茶也用何种姿态对待人。

  品茗,是人与茶对话过程,也是人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那么,就让我们端起一盏茶,静静地聆听这来自内心的茶语吧!

  作者:徐习之

一日一茶:2019传统工艺老树六堡茶,甜的有变化


  传说,茶叶界有这样一条“鄙视”链:


  喝岩茶的看不上喝其他所有茶的,

  喝普洱的看不上喝乌龙的,

  喝乌龙的看不上喝绿茶的,

  喝绿茶的看不上喝茉莉花茶的,

  喝茉莉花茶的看不上喝花草茶的,

  喝花草茶的看不上喝饮料的。

  至于喝饮料的......

  大概、也许、可能是,看不上所有喝茶的!


  真是这么回事不?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爱问,毕竟,安静习茶才是根本。


  今日份的茶:2019老树六堡茶(按时令分,属明前)。


  茶品简介:来自六堡茶核心产区--广西六堡镇,春社日后清明前,采群体种老树鲜叶,传统“闷堆”工艺制作。


  按茶类分,从属为:黑茶类→六堡茶→传统工艺六堡茶。



  干茶:条索勾曲紧结,尚匀整,色泽乌润,叶梗根部暗绿黄色。


  温壶,投茶6克,闻起来是甜甜的熟果香气,这个“甜”也更像是“黄糖甜”。


  沸水冲泡。


  说起泡茶水温,资深的茶友们都了解,新茶,尤其是嫩度还挺高的新茶,用95度以上的水,总是极容易暴露出茶的不足。


  “爱之深,责之切”,茶百科的小伙伴,总是忍不住给茶叶“上酷刑”。




  共冲了约十道。前几泡出汤较快,后几泡适当坐杯,延长出汤时间。


  汤色浅杏黄,清亮。


  入口有青果味,汤感刺激,微涩,继而生津。


  略显生猛的滋味,加上公杯里沉稳的花蜜香,还真有一点在喝生普的错觉。


  壶内叶底的味道是变化的。热嗅时,有一点青豆发酵的气息;凉一点再闻,又变成了热榨甘蔗汁。带一点熟,一点甜,还有一点干草香的混合。



  前面的五六道茶汤,初饮时回甘并不明显,总是要稍等一会儿之后,差不多在喝下一道水之前,口腔里反而感觉甜甜的,但又和生普那种细腻、爽利的甜不同,它是有一点黏黏的、有附着感的甜


  后面三四道,茶汤刺激感减弱,转而有了“柔”“稠”感,入口时就甜甜的,后味稍涩,但无“水味”。



传统工艺六堡茶的小百科


  六堡茶按照工艺分为传统工艺六堡茶(俗称古法六堡茶或农家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厂家茶)。


  两者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发酵程度的不同。现代工艺采用了“洒水渥堆”工序加速陈化,出厂即以“红、浓、醇、陈”为特征。


  传统工艺六堡茶讲究自然“陈放”,发酵程度较轻,茶叶中有利于后期转化的物质保留更多,所以新茶时期的口感,会偏青、涩、刺激感;汤色一般为浅绿黄或浅黄色。


  随着年份的增加,传统工艺六堡茶在汤色方面,会逐渐加深为橙黄、橙红、红亮。而滋味方面,则会逐渐陈化出愈发醇厚的汤感和沉稳的果香、陈香等,还有最为人称道的“槟榔香”。


找到约18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