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浙江更香有机茶基地

找到约224条结果 (用时 0.021 秒)

浙江更香有机茶:青山绿水环抱下的智能“茶叶经”

早春期间,位于白姆乡金坑脚的浙江更香有机茶基地里,采茶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碧绿的茶山连绵起伏,丛丛的茶树密密紧挨,枝丫上探出的新嫩小芽惹人怜爱。

“我们借助我县峰峦叠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11个山区乡镇建立了生态、绿色的有机茶园基地。除此,我们还创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绿色产业链’,带动我县数万茶农增收致富,为企业走上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说起智能“茶叶经”,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国庆如数家珍。

近年来,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地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得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智能化的提升。在有机茶园基地内,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现代化农业科技,实现茶园监控平台系统、虫情测报、土壤环境以及水肥一体等自动化运行和管理。并且,在其的生产车间内,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的生产线井井有条。新春的鲜叶通过智能化的生产线,按照不同品类,经历摊青、杀青、理条、做型、脱毛、烘干、提香等多个步骤,智能加工成红茶、扁形茶等多种茶品。

“我们利用智能化的流水线操作系统,可以按照茶叶种类来设置每台机器的设备参数,大大减轻了近年来‘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用机械化代替人工生产,使茶叶加工生产变得更加便捷简单,生产效率也大幅度地提高。”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公司以有机茶产业为基础,依托我县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建成集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示范种植与生态保护等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更香茶文化生态休闲观光园,为我县生态旅游、农产业创新发展等提供了示范模本和发展思路。

丝丝细雨间,木勺轻舀、茶叶缓入、沸水淋沏,朦胧蒸汽携带着茶香袅袅上升。早春的新茶在水中舒展、旋转、沉沉浮浮,芽影水光,相映交辉。轻抿一口,春天的韵味在舌尖肆意跳动,回味无穷。

图文来源:武义县融媒体中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以茶为媒 研学引领 武义更香有机茶打造文旅式科普打卡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度逐步提高,茶文化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八山半水分半田,一方水土一方茶。武义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县森林覆盖率达72%,茶文化底蕴深厚。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以有机茶产业为基础,依托武义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白姆乡创建具有科技示范、旅游观光、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更香有机茶示范观光园。更香有机茶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金华市科普示范基地等。

依托现有资源
建设“研学游”基地
“我们的科普示范基地包括专家团队建设、有机茶科普示范园、有机茶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园、有机茶科普区、茶艺茶道表演区、有机茶加工制作体验区及青少年科教实践基地,是一个研学游的极佳场所。”总经理金国庆介绍,更香有机茶观光园还可开展“健康快步走”、“单车骑行”等户外活动,是一处绝佳的科普推广胜地。 
更香公司是全国最早开发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公司拥有有机绿茶、有机红茶、有机白茶等各类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二十多条,年加工能力达2000多吨。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大等高校院所强强联手,组织实施科研项目30多项,攻克了茶叶种植、加工中病虫害无害化防治、茶叶清洁化加工、新品种开发等课题,累计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12项实用新型专利。
更香公司的有机茶示范观光园达2000多亩,在海拔500米以上,所产茶叶香高味醇,茶香持久,品后口留余香。其栽培茶树品种有鸠坑种、小叶福鼎、龙井43号、水灵一号、黄金芽、铁观音等几十种。为提高茶叶品质,更香有机茶园集成使用信息素诱虫板,太阳能诱虫灯,植物源、矿物源农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促进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据了解,有机茶示范观光园周边分布有名树观赏园、休闲垂钓区、生态保护山林,可提供上千名游客茶园观光漫步、摄影采集、休闲垂钓、休憩品茗、现场体验采制茶等休闲娱乐。
“我们的科普示范基地,是依托公司现有资源条件,比如利用目前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所种植的茶园、加工茶叶的生产车间等,我们正在完善一个融合茶文化、有机农业、现代化有机茶种植、加工技术示范、有机茶知识科学普及等作用的科普示范基地。”总经理金国庆告诉笔者,“今年我们还将开发建设数字化加工厂,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茶叶的制作流程,近距离了解更香茶园文化。”
依托“科普教育”推动茶文化发展

近年来,武义更香有机茶依托优秀的地理条件,打造了“公司+合作社+市场+基地+茶农”的“绿色产业链”,专注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并大力发展茶园观光绿色旅游项目,“山茶科普+研学教育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园区年可接待人数达12万人次。 
“我们利用工作之余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讲解茶叶品种、茶叶冲泡方法等科普知识,宣传推广茶文化。”总经理金国庆告诉笔者,茶文化与科普宣传的结合,是培养我们对于大自然、身边人群、生态环境感情的必要手段,也是拓展茶文化发展之道。 
“每年有将近80个茶学系大学生来我们基地实习,分别来自安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大学这四所大学。“金国庆介绍到,基地实践岗位供不应求。“来实习的大学生我们管吃住,报销来回车费,每个月奖励600块钱的实习津贴,对他们采取‘上岗分班’的工作制度,让他们参与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过程中,在实践中学到科普知识和经验技术。” 
“茶文化科普教育”是以寓教于乐为理念,利用农业生产、植物科学、茶文化等资源来设计体验活动,达到知识传播、技能传授、农事体验和环保教育等目的的自然教学法。“每年都有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来基地春游和夏令营活动,学习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到大自然中感受茶文化,体验科普文化带来的快乐。”金国庆告诉笔者,作为一家茶生产企业,我们不仅传承创新茶制作技艺,更有责任传播传承中国茶文化,尤其是向青少年。让孩子真正爱上喝茶,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并最终作用于实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金国庆还告诉笔者,接下来,公司将充分利用设备和人才优势,进行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通过数字化加工厂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武义县茶文化推广,农业产业化升级,农业增益增效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来源: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白姆乡金坑脚的更香有机茶:武义茶“变形”记

  将近秋分,武义的10万亩茶园里,处处一派繁忙景象。白姆乡金坑脚的更香有机茶示范园内,工人们正在将一箱箱打包好的茶叶搬上集装箱车。这20吨绿茶,将一路漂洋过海,送往加拿大联合利华公司。美国星巴克预定的上百吨白茶,也在有条不紊地生产中。

  武义县的古街老巷里,几位年轻人正在吃抹茶蛋糕。这款用武义抹茶生产的蛋糕,已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新宠。近一两年,武义加大抹茶产业发展,现有抹(碾)茶加工生产线25条。

  武义是浙江重点产茶县,原本只产绿茶。至2014年,这里先后发展起了黑茶、红茶和白茶,“一色茶”变成“四色茶”。去年,武义茶叶产量1.66万吨,产值10.8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20.35亿元,6万茶农较2014年增收近30%。

  武义茶叶是如何“变形”的。近日,记者前往武义采访,一探究竟。

  从无到有 打本土品牌

  “茶产业竞争一直非常激烈,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出路。”走进位于武义县浙江乡雨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祝凌平正用茶筅把些许茶叶拨进透明玻璃杯。伴随着倒入的沸水,一片片形似松针、嫩绿中带点鹅黄的茶叶,在杯中缓缓散开。“你看,这跟扁形龙井不一样吧。快来尝尝。”

  记者尝了尝,回味甘甜,有兰花香,连续泡了6次,才慢慢淡去。“这是武义培育出的本土茶叶武阳春雨。”身为中国首批制茶大师,祝凌平从事茶行业已30多年。回忆起从前,他满脸骄傲,“正是有了自有品种和品牌的加持,加上武义人不断创新,才有了如今茶产业的发展。”

  武义历来是浙江主要产茶地之一,但从前多以中低产茶园及春茶为主,效益低、茶园抛荒严重。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茶农、茶企对创立县域自主品牌的呼声越来越高。武义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发展名优茶,培育本土品种、创立本土品牌的目标,将茶产业作为武义农业的主导产业培育和发展。

  彼时,祝凌平是武义县农业局特产站副站长。他清楚地记得,1994年,当地引进迎霜、乌牛早等名优茶种。其后,经过反复试制比较,不断优化外形、香气和口感,研制出了一款松针形绿茶。“这款茶形似江南春雨,因武义在古时名为‘武阳’,所以被命名为‘武阳春雨’。”祝凌平介绍。

  本土品牌茶叶诞生了,但美中不足的是,用的原材料是未经过改良的品种。当时,当地茶人有个共同心愿:用本土培育出来的茶树品种,制作本土品牌茶叶。说干就干。祝凌平和伙伴们从福鼎大白茶实生茶树中选出10个单株,在柳城畲族镇华塘村等地进行扩繁试种。他们惊喜地发现,其中一株发芽特别早,2月底就可以采摘,比一般的茶树要提前10多天,第一个本土茶树品种春雨一号由此诞生。更让人振奋的是,该茶树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制性超强,能做成任何茶,很快在武义大面积推广。紧接着,春雨二号也研发出来。因花香独特、耐冲泡、回味甘甜,尤其适合制作武阳春雨。之后,春雨二号替代迎霜、乌牛早,成为制作武阳春雨茶的主要品种,也大大提高了武阳春雨茶的品质。

  有了本土茶树品种和茶叶品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解决大众茶效益低、茶园抛荒严重等共性问题。有机茶要求原材料所处的茶园远离县城和工业区,3年内没有使用化肥农药,没有工业废水、废气带来的污染。当时大溪口乡600亩荒芜茶园恰好符合要求。经过一年多的开发,这片茶园种上春雨一号和春雨二号,建成有机茶园,效益比以前增加了10倍。

  2001年,武义被命名为中国有机茶之乡。眼下,武义共有有机茶园近1.5万亩。有机茶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发展道路。

  从一到四 涨三成收入

  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武义茶行业品类日渐丰富,从“一色茶”变成“四色茶”。

  “回武义建基地生产,这条路,我们走对了!”翻开手边一叠叠国内外订单,浙江更香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国庆说。“更香”做茉莉花茶起家,总部设在北京。从广西、福建、云南等地收购茶叶后,拿到位于广西的加工厂加工,再运回北京销售。“我们选用伏天的茉莉花,含水量少,香气重,其香味能更好地被茶胚吸收。”金国庆说,他们很快打开了销路。那时每年销量20多万斤,年利润好几百万元。

  由于大批同行跟风模仿,“更香”谋划转型。老家武义生态好、茶园多,何不将其作为“近水楼台”?2000年,“更香”回到武义,包下一片有机茶基地,转做绿茶。依靠先前开拓的市场基础,“更香”绿茶在北京越来越受欢迎。

  除了生产绿茶,“更香”还生产白茶。2013年,总经理金国庆接到美国星巴克的紧急求助,称原本福建的白茶供应商有一批货检测出来不合格,能否帮忙解燃眉之急。“更香”从2008年开始就与星巴克建立合作关系,每年绿茶和红茶的供应量加起来有三四百吨,但白茶还没做过。金国庆没有迟疑就答应了。“我们马上学习,做好后发给星巴克,得到了肯定。”由此,“更香”白茶发展开始起步。目前,“更香”的白茶年销100多吨。

  像“更香”这样转型升级的企业还有不少。位于武义县的浙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一。45岁的掌门人蓝有明原本在贵州经营茶厂,专做绿茶,生意红火。转变出现在2010年。他在市场里收茶叶时,遇到一位福建茶商。同样的原材料,对方拿回去做成红茶,“一斤能赚70元,足足是我的10倍。”当时,坦洋工夫、金骏眉等红茶已开始风靡市场,周围喜欢喝红茶的人也越来越多。震惊之余,蓝有明琢磨着转型。

  他毅然关掉绿茶厂,一门心思跑到福建拜师学艺。一年多下来,蓝有明一边学艺,一边卖红茶。销路拓宽后,一个新问题出现了:茶叶供不应求。蓝有明想到了老家武义车门村里的茶山。车门村海拔高、环境好,家家户户种茶树。他回村成立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成员,可以随时将采来的茶叶卖给他。“现在我每天要收购2万斤鲜叶。”蓝有明说,目前与他合作的社员有180多户,茶园2000多亩。

  浙江黑茶“第一人”祝雅松也出自武义。近30年来,他从一片叶子到一棵树,从春到秋,把整株茶树和整个生长季都利用起来,制作出具有浙江特色的黑茶产品,销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产值近亿元。

  茶叶颜色从一到四,茶叶采摘从2月底一直延续到11月上旬,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了起来。午后,柳城畲族镇华塘村,60来岁的刘菊兰将一袋半人高的茶叶往茶厂门口的秤上一放。“45斤,135元。”接过钱,刘菊兰乐了。“现在茶叶的利用率真是高,最早只采春茶,现在到11月都能采,收入也高了。”刘菊兰家有4亩茶园,如今每亩收入过万元,比六七年前多了1/3。

  从喝到吃 拓展价值链

  绿黑红白茶销往全球各地的同时,武义茶产业在不断创新,一个个智慧茶园和一条条抹(碾)茶加工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

  武义抹茶已在国内抹茶产业中崭露头角,形成了抹茶加工的武义板块。2019年,武义抹(碾)茶产量385吨,产值4700万元,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有机抹茶之乡”荣誉称号。

  “碾茶是茶树经过遮阴覆盖后,以特定的工艺加工而成的蒸青绿茶。而抹茶,则是以碾茶为原料,碾磨的超微粉。”武义县茶叶技术服务站推广研究员徐文武介绍。抹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近年来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与传统茶叶相比,抹茶除了能喝,还能做成抹茶蛋糕、抹茶面膜、抹茶保健品等。

  “茶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新,对丰富的茶叶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拓展价值链。”在祝凌平看来,茶叶由喝改吃,是未来的一大趋势。今年,“乡雨”也开始进军抹茶业。上半年,“乡雨”投资2000万元,从日本引进的5条抹(碾)茶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过程可实现全自动化,每年可产碾茶120吨、抹茶100吨。

  茶叶做成抹(碾)茶由喝改吃、变身为美容产品,身价也随之大增。“乡雨”品质较好的抹茶,每公斤可以卖到400元,是普通原料茶价格的2至3倍。品质最好的抹茶,每公斤可达800元以上。

  此外,武义部分抹茶企业正在谋划与旅游结合,开展抹茶食品体验式营销——让游客现场参观抹茶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还可让其现场体验自己制作抹茶冰淇淋、抹茶蛋糕,甚至制作抹茶面膜等。

  来源:光明网

找到约22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