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御尚茶品铁观音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福建茶发展简史(内容较详实)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秦统一中国后,茶叶种植开始在全国推广。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南安县丰州古镇的莲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莲花茶襟”,刻于晋太元丙子年(376年),这比陆羽《茶经》记载的要早三百余年,比《茶经》早300余年。

古时丰州是闽南经济、文化的中心。莲花峰位于镇北桃源村的西北处,峰高约120米,远在西晋即建有莲花岩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欧阳詹书室。唐末诗人韩偓在此隐居时,曾咏诗“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以描写当年莲花峰茶的生产情景。

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时至宋代,福建以北苑贡茶和斗茶活动闻名于世,开创了一代斗茶比艺的茗饮之风,并风靡全国。可谓龙飞凤舞倾朝廷,斗茶比艺创时兴。据报道记载北苑茶的宋代茶书有一半以上,茶诗词达千首以上。

宋、元两朝福建出现了以“龙凤盛世”“茗战成风”为特征的宫廷茶文化与文人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九曲溪孕育而成的中国皇家茶园——御茶园不仅代表是武夷茶的历史辉煌,而且象征闽茶在中国茶叶的特殊地位。当斗茶之兴渐减,明清时期的福建茶进入了创新时期,创制了多种茶类。继宋代贡茶和斗茶之后的又一次辉煌。明末清初福建创制了乌龙茶,释超全《武夷茶歌》、《安溪茶歌》等记载了乌龙茶的制作技术。乌龙茶问世后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出现了适于乌龙茶的独特品饮方式,俗称工夫茶。此间,乌龙茶也传入了台湾。

福建生产工夫红茶,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在福安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运销欧洲,很受欢迎。此后大批茶商接踵而来,入山求市,开设茶行,周边茶叶云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福建乌龙茶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日本饮料市场,可谓是樱花时节念水仙(指水仙茶等),乌龙东渡创奇迹。

安溪产茶有字可考于唐末,阆苑岩岩宇大门有:“白茶特产推无价,石笋孤峰别有天。”开先县令詹敦仁曾留下许多茶诗。明清崛起,至光绪三十年茶园面积达3.1万亩,并有规模出口量。如今是乌龙茶出口基地,中国名茶(乌龙茶)之乡。

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制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是如今安溪茶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淑勉在《大坪,我为你祝福》一文中描述过:只见红砖粉墙的楼房里,随处可见一袋袋焙熟包装的“秋香”。主人端出的全是青一色白不锈铜的巨形茶盘,配上古铜紫砂壶茶壶茶盏,别具一格茶乡特色。他们沿袭“没有三杯不成礼数”的风习,劝茶款款,言笑晏晏。苏宇霖的“茶王百克成天价,极品一瓯满座香。”郑梦集的“似诗似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安溪大观园门联的“清风陶醉归来客,溪茶温暖故人心。”(安溪古称清溪)。无不体现茶乡人钟爱自己的凤山、兰溪、茶林、茶师、茶都。

《茶经》及《续茶经》

最早的有关福建茶叶史料记载只有唐朝的陆羽《茶经》。

公元946年,南唐后主李煜派遣擅长制茶的官员为北苑使到建州创建“北苑龙焙”,北苑贡茶开始名扬天下,更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历时四百多年的辉煌。此期间,称为“武夷岩茶”或“半岩茶”的都归属蒸青绿茶制法(蒸青散茶和蒸青团茶)。直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贡建茶(武夷御茶园和北苑龙焙的茶)。建州罢造龙团改制条形芽茶后,因技术未能有效改进,武夷茶叶在1391—1557年间生产处于低迷期。

蔡襄笔迹

明嘉靖年间(1557—1566年),福建东南沿海日本倭寇入侵,泉州地区都曾被倭寇攻陷过,当地闽南居民第一次大举内迁武夷山地区和江西,他们中的茶农移民后仍然从事茶叶种植、生产,并带去了闽南的制茶技术和闽南茶商,至今武夷天心岩茶村村民多为闽南人后裔。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安徽歙县松萝茶问市,属炒青绿茶,崇安殷令招黄山僧以松萝茶制法制作武夷茶,武夷茶品资有所提高。同期,闽南茶叶生产全面发展,为炒青绿茶。

大约在1610年左右,传说中的一次偶然,军队路过武夷桐木村,夜宿茶厂,睡在当天摘回的茶青上,茶叶史上的萎凋和热发酵就这样诞生了。第二天茶叶发红,茶农匆忙搓揉后用松木烘干,一看,干茶发黑,汤色橙红带松脂味,因当地都喝绿茶,茶农只好把茶拉到星村当劣质茶贱卖,被漳泉的商人收购运到厦门又被荷兰的商人贩至欧洲,第二年茶商返回订购。红茶鼻祖—正山小种正式粉墨登场,拉开了武夷茶叶史的第二次辉煌,当时统称“武夷茶”。

武夷山

明崇祯九年(1636年)安溪西坪人发明了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随后逐年改进成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此法至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先进运用最广泛的茶树繁殖技术。

1640年,荷兰商人将正山小种红茶传人英国,正山小种汤色红艳滋味香醇带桂圆味,深受英国皇室喜爱,正山小种开始在英国、欧洲大陆流行。

英国下午茶

1666年开始批量出口欧洲,茶叶成为继瓷器之后又一重要出口商品。此期间正值明末清初,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家族牢牢控制着闽南沿海,拥有庞大的海上船队(军舰和商船),掌管着厦门口岸的所有贸易,设置统管各个行业的买卖“牙行”,买卖价格由“牙行”决定,大量的“BOHEA TEA”(正山小种红茶)从武夷运抵厦门,再由荷兰、英国的商人外销欧洲。随着欧洲的“BOHEA TEA”热,出口急增,福建各地争相仿制正山小种红茶,闽南茶区也在其中,《安溪茶歌》中可见。

此时“功夫茶”已在闽南盛行,深谙茶道的阮雯锡(1627—1712)—《武夷茶歌》的作者,同安人,随师曾樱(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在郑成功储贤馆为幕僚,善烹工夫茶,有制茶手艺。明亡其师尽节,遂周游天下尽享名茶,1685年入武夷天心禅寺为僧,寺内僧人多为闽南人。

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收复台湾,退守台湾侍机反攻复明。由于内忧外患同年急病身亡。清康熙于1661年继位,启用“平贼五策”,对东南沿海进行长达20年之久的迁界令,切断郑成功家族的外贸财源,销毁沿海船只,茶叶贸易改经江西从广州出口。

由于海禁政策,闽南沿海开始了继“倭乱”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内迁,部分闽南茶农、茶商进入武夷山,在武夷山各岩开辟茶园建茶厂开茶庄,并在闽南、广东、甚至东南亚设有茶庄分号经营茶叶。

武夷山茶叶种植生产原先为寺庙掌管,寺僧中多为闽南人,闽南茶农、茶商的移民促进了闽南和武夷山两地的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的交流,奠定了乌龙茶问世的重要基础。

1684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归降大清,随即“海禁”开放,茶叶海外贸易快速发展,此期间出口的茶叶品种主要为红茶和绿茶。

传说:清朝初期,安溪西坪峣阳乡南峰山麓有位名字叫王乌龙的猎人,刚采完茶,遇到一山獐,追杀后背上茶篓内的茶叶红变带香,由此悟到茶叶摇青发酵出香的制法,后人在王乌龙的居住地建“打猎将军庙”纪念他,并称此种制法的茶叫“乌龙茶”,至今庙遗址尚在。

清康熙年间(1693年),安溪青心乌龙品种引入建瓯种植。

清雍正年间(1725—1736年),铁观音在西坪被发现,因各有宗族族谱记载,故有“魏说”和“王说”两种发现版本。

1741年,乾隆御赐“南岩铁观音”,此后在安溪各地繁育种植。

约在1777年以后,广东潮州凤山黄茶用炒焙法发展了凤凰水仙茶,茶农为南迁潮州的畲族人。

清嘉庆三年(1798年)前后,因台湾乌龙茶外销减少,安溪人王义程在台湾发明了包种茶制法,此乃加花熏制乌龙茶与现在的包种茶有所不同。(1905年日本占领台湾后作《调查经济资料报告·茶》中记载)

清道光年间(约1800年始),因外贸出口红茶的需求旺盛,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仿小种红茶制法生产红茶外销。

在广州十三行工作的美国商人亨特著有《旧中国茶叶》和《广州“番鬼”录·茶叶》,书中叙述“只是最近55年内才有了乌龙茶和安溪茶输出,主要输往美国”,以此推断道光年间朝上追溯55年应在乾隆年间就有乌龙茶出口。有趣的是书中一诗《乌龙茶》中赞美道:“神仙的茶;帝王的茶;不是浓烈的绿茶,也不是武夷红茶,而是纯正的乌龙茶”,书中“功夫茶”的英文“Cogo”,工夫红茶的解释是“做工者的茶”。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下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史称“五口通商”。武夷、闽北茶业出口改为福州,闽南、安溪茶叶出口在厦门。洋商以福州方言称正山小种为“Lapsang Souchong”。

184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找到了红茶原产地,并于1848年12月再次潜入武夷山,把红茶的种植和制茶技术及茶树树种窃至印度,同时聘请了8名武夷茶师,印度茶叶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于1900年茶叶出口首次超过了中国。

清代福建茶艺师

清光绪十年(1884年),安溪西坪峣阳乡王永信首创布巾包揉制法,使茶之“色、香、味、形”俱佳,从此闽南、闽北两大茶区分成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制法直至今日。

武夷岩茶摇青

1875—1908年间,是武夷茶外销的全盛时期,此期间“武夷茶”是指武夷地区出产的茶,含红茶、绿茶、乌龙茶,现在的“武夷岩茶”是指“武夷乌龙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期是闽南乌龙、台湾乌龙生产的黄金时代,内销福建、广东,外销美国、日本、东南亚。

1914年7月,正直民国初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红茶外贸滞销,武夷茶区改制乌龙茶(青茶)。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福建乌龙茶生产更是蒸蒸日上。

民国期间,闽西、闽北因国共两党之争,战事不断,武夷山茶叶生产逐年减少,抗战期间几乎停产,直至新中国成立,武夷茶叶再度兴旺。

参考书目:

《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南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中国农业出版社

《武夷岩茶》姚月明论文集

《福建乌龙茶》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台湾乌龙茶》、《凤凰单丛》上海文化出版社

《闽茶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潮州工夫茶》汕头大学出版社

《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茶经》陆羽著

《续茶经》陆廷灿著

《武夷茶三起三落》陈椽、杨晓华著

《工夫茶与工夫茶道》黄光武著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再次感谢!

全面呈现中国茶《中国茶品鉴全书》

精读笔记第一百零一期

《中国茶品鉴全书









作者:

小枝

出版日期:

2017年9月



内容梗概

茶为国饮,数千年来,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社会怎样变迁,它始终伴随并滋养着人们,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茶可以风雅到极致,也可以简单通俗。一杯清茶,淡而不寡,滋味万千,杂合他味又能不改自身的本味。茶品有浩瀚的格局,又有无微不至的细腻......




内容亮点

说茶品茶


茶类的选购

茶叶如何存储

绿茶品鉴

红茶品鉴

黑茶品鉴

乌龙茶品鉴




精读笔记






说茶品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很悠久。茶在中国,除了是举杯、话家常、饭后解油腻的绝佳饮品外,聪明的老祖宗更将它与汉方药草结合,使其演变为了养生保健的方式之一。


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且茶文化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大众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

 

 

而现代茶业的发展总的来说可分三段:

第一阶段: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迅速递增,有利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失败。

第三阶段:1950年到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茶类的选购


中国茶叶自古至今品品种众多、种类丰富,基本上来说分类方法是按照制作方式为三类,即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又按商品分类为七大系,即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花茶、黄茶、黑茶、白茶。


绿茶


绿茶是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又称为不发酵茶。是以合适的茶树新梢为原料叶,经杀青、揉捻、干燥等特有工艺制成的茶叶,做好的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色条,故名绿茶。

 

选购技巧

外形:绿茶的种类不同,外形差别大。眉茶条索均匀,整洁光滑;珠茶颗粒紧结,滚圆如珠,重实;烘青、毛峰茶条索紧结、白毫多。

色泽:眉茶呈绿色且带银灰光泽,珠茶深绿而带乌黑光泽;炒青碧绿青翠,烘青呈绿带嫩黄色,瓜片翠绿。

香气:有清香,屯绿有板栗香,舒绿有花香,蒸青有紫菜香。

汤色:青翠碧绿而透明青茶。

滋味:浓醇鲜爽,回味带甘。

叶底:明亮、细嫩、厚软,呈嫩绿色,叶背有白色茸毛。

 


红茶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由中国明朝时期福建武夷山茶区的汉族茶农生产,名为“正山小种”。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茶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

 

选购技巧

1.购买红茶前,先要了解红茶的产地,每个产地不同茶区生茶的茶叶其调制方法不同,口味也不同。

2.购买红茶时更需注意制造日期和有限期限,以免买到过期的红茶。

3.分辨好包装,茶包通常都是碎红茶,冲泡时间短,适合上班族阴影,但是如果要喝产地茶或特色茶,最好买罐装红茶。

4.市面上卖的茶叶,一般都经过厂商的调配,茶叶专卖店都可以试闻或试喝,你可以试着找出最适合口味的红茶。

5.好的红茶的茶芽较多、高,小叶种红茶条形细紧,大叶种红茶肥壮紧实,色泽乌黑有油光,茶条上金色毫毛较多。

6.上等红茶香气香甜浓郁,滋味甜醇鲜爽,汤色红艳,碗壁与茶汤接触处有一圈金黄色的光圈;低档红茶芽少,条形松而轻,缺少光泽,滋味平淡。

 

 

乌龙茶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杀青、萎凋、摇青、半发酵、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选购技巧

看外观:福建闽南、闽北两地的乌龙茶外形不同,闽南的为卷曲形状,闽北的为直条形状,都带有光泽度。

闻香品味:看了茶叶的外观后就可以冲泡闻其香,品其味。闻香气一是要闻其花香是否纯正,是何香型;二是看花香是浓是淡,稍有花香或有酵香;三是看花香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香型。

观茶汤:一般应掌握茶汤颜色为金黄色或橙黄色,而且要清澈,不浑浊,不暗,无沉淀物。冲泡三四次而汤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观茶渣:品饮后要观察杯中的茶渣。茶渣要平伏有光泽,有红边或是红点。还要用手捏一捏茶渣,手感柔软厚实、不硬、不刺手,说明原料好,加工工艺掌握得当。

性价比:选购时如遇到几种茶叶的香味均适合自己的口味,而且价格相当时怎么办?此种情况下就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最耐泡的。

 

 

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由于采用的原料粗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叶色多呈现暗褐色,故称为黑茶。黑茶主要分为湖南安化黑茶、四川藏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等。

 

选购技巧

好的黑茶总的品质要求色泽黑而有光泽,汤色橙黄而明亮,香气纯正,陈茶有特殊的花香或“熟绿豆香”,滋味淳和而甘甜。如果香气有馊酸气、霉味或其他异味,滋味粗涩,汤色发黑或浑浊,都是品质低劣的表现。

黑砖茶品质要求:砖面平整,花纹图案清晰,棱角分明,厚薄一致,色泽黑褐,砖内无黑霉、白霉等,可以有“金花”,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松香烟味,汤色橙红尚明,滋味醇和。

 

 

茶叶如何贮藏


 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如何保存茶叶,那么必须先懂得茶叶会受到什么破坏,然后次啊能知道要如何保存,以避免这些事物对茶叶的损坏。而各种茶类的素质不同,受破坏的方式与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保存的方式与要求也有所不同。

 

绿茶


绿茶茶叶是一种疏松多孔的亲水物质,因此具有很强的吸湿还潮性。存放绿茶时,相对湿度在60%较为适宜,超过70%就会因吸潮而产生霉斑,进而酸化变质。除了忌潮湿以外,绿茶的保存还应该忌高温、阳光和氧化。

 

 

乌龙茶


乌龙茶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种。众所周知,一款茶叶的好坏,跟它的存放方法有很大的关联,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乌龙茶存放方法。

1.在家里存放乌龙茶,要放在干燥、避光、密封、不通风、没有异味的地方。

2.乌龙茶不要放在厨房或者有香皂、樟脑丸、调味品的柜子里,以免吸收异味。

3.容器选择没有异味的瓷罐、铁罐、竹盒、木盒、瓦坛子等,尽量装满加盖密封后置于冰箱内冷藏。

 

 

绿茶品鉴


绿茶在所有茶类中形状最多,有的细如眉,有的圆如珠。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有自然清新的特质。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因产于中国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而得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1200多年历史,明代名列为上品,清顺治列为贡品。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颗茶树封为“御茶”。

判断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其卫生指标需进行理化检验外,其他项目全依赖于感官审评。其中外形审评包括色泽、形态、嫩度(等级)、新鲜度等,是审评的重点。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省苏州市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所以称作“洞庭碧螺春”。

有专家提醒,颜色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颜色越绿并不意味着茶叶品质越好,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外形:条索纤细、卷曲、呈螺形,茸毛遍布全身,色泽银绿隐翠,毫风毕露,茶芽幼嫩、完整,无叶柄、无“裤子脚”、无黄叶和老片。

内在:有特殊浓烈的芳香,即具有花果香味。泡开后滋味鲜醇、回味甘厚,汤色嫩绿整齐,幼芽初展,芽大叶小。在鉴别真伪时,可用真品进行对照,凡不具备上述特点者即可确认为伪冒品。

颜色:没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泽比较柔和鲜艳,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颜色发黑、发绿、发青、发暗;碧螺春用开水冲泡后,没有加色素的颜色看上去比较柔亮、鲜艳,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较暗黄,像陈茶的颜色一样。另外,正常的碧螺春茶叶商业偶白色的小绒毛,如果是着色的茶叶,它的绒毛也是绿色。

总是应以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清香淡雅,鲜醇甘厚,回味绵长,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香者为佳。

 

 

红茶品鉴


红茶干茶经过完全发酵,茶叶内含的物质完全氧化,因此干茶色泽乌黑润泽。红茶干茶条索匀整或颗粒均匀;红茶茶汤汤色红亮;滋味浓厚鲜爽,甘醇厚甜,口感柔嫩滑顺;叶底整齐,呈褐色。

 

祁门工夫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祁门工夫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主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黔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祁门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著称,享有盛誉。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瓦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茶”。

祁门工夫干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国际通过红茶的名称为“Blacktea”,即因红茶干茶的乌黑色泽而来。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是世界红茶的鼻祖,又称拉普山小种,是中国生产的一种红茶,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这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黑色,但茶汤为深红色。正山小种产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产地保护。正山小种红茶是醉古老的一种红茶,后来在正山小种的基础上发展了工夫红茶。

高档正山小种的条索要求粗壮紧实,色泽乌润均匀有光,净度好,不含梗片,干嗅有一股浓厚顺和的烟味。

 

 

黑茶品鉴


黑茶是后发酵茶,茶汤一般为深红、暗红或者亮红色,不同种类的黑茶有一定的差别、普洱生茶茶汤浅黄,普洱熟茶茶汤深红明亮。优质黑茶茶汤顺滑,入口后茶汤与口腔、喉咙接触不会有刺激、干涩的感觉。茶汤滋味醇厚,有回甘。

 

茯砖茶


茯砖茶是黑茶中一个最具特色的产品,约在公元1368年问世,采用湖南、陕南、四川等地的茶味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称“茯茶”。茯砖茶分为特制和普通两个品种,主要区别在于原料的拼配不同。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做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包含多种等级的黑毛茶。

茯砖茶干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现在茯砖大小规格不一。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汤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泡饮时汤红而不浊,耐冲泡。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

 

 

普洱茶砖


普洱茶砖产于云南省普洱市普洱县,精选云南乔木型古茶树的鲜嫩芽叶为原料,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所有的砖茶都是经蒸压成型的,但成型方式有所不同。如黑砖、花砖、茯砖、青砖是用机压成型;康砖茶则是用棍锤铸造成型。

选购普洱茶时,应注意外包装一定要尽量完整,无残损,茶香陈香浓郁,轻轻摇晃包装,已无散茶者为佳。

 

 

乌龙茶品鉴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因发酵程度不同,不同的乌龙茶滋味和香气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郁花香、香气高长的显著特点。乌龙茶因产地和品种不同,茶汤或浅黄明亮,或橙黄、橙红。入口香气高长,回味悠长。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又称红心铁观音、红样观音,主产地是福建安溪。安溪铁观音闻名海内外,被视为乌龙茶中的极品,且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和世界十大名茶之列,以其香高韵长、醇厚甘鲜而驰名中外。

安溪铁观音干茶制作综合了红茶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特点,属于半发酵的品种,采回的鲜叶力求完整,然后进行凉青、晒青和摇青。成品条索肥壮、圆整呈蜻蜓头、沉重,枝心硬,枝头皮整齐,叶大部分苗背卷曲,色泽乌黑油润,砂绿明显是为上品。

 

 

武夷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如同红袍披树,故而得名。大红袍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此茶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岩韵”特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九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大红袍干茶是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晾、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成品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本书囊括识茶、鉴茶、泡茶、贮藏及茶具茶叶选购知识,将与茶相关的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贴合对生活品质有所要求的读者与审美品位,内容简洁、时尚、轻松、易读。实图对照、生活化的茶具组合、考究的冲泡方式使泡茶、品饮更轻松,更易于读者快速学习和接受。

本文为《中国茶品鉴全书摘选整理后的精读笔记,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和认同的观点,如果对本书感兴趣,可阅读全书,了解更多茶知识。

茶业盛宴,共享魅力中国茶 第27届武汉茶博会5月12日开幕!

第27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武汉茶博会)将于2023年5月12-15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汉口武展)盛大召开。大会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楚商联合会引导支持、武汉炎黄茶文化委员会协办,武汉中兴恒远展览服务有限公司主(承)办。

政企联动

共促鄂茶产业新发展

2022年底湖北全省茶园总面积564.1万亩,产量为41.99万吨,产业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规模效益居中部六省第一位。本届茶博会将聚焦促进鄂茶消费,弘扬鄂茶文化,扩大鄂茶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湖北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赋能乡村振兴。

武汉茶博会已经走过15个春秋,尤其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把“绿叶子”变成“金叶子”、让“小茶叶”托起“大产业”,不断提升茶博会的聚合力、影响力、品牌力,着力放大茶博会溢出和带动效应,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山区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亮点产业。

本届茶博会展览展示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设国际标准展位1500个,共划分湖北名茶馆、中华品牌馆、百家争茗馆、紫砂艺术展区、茶器美学展区、文玩工艺品展区六大展馆区,展品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乌龙茶)六大茶类及紫砂、陶瓷、茶器具、茶家居、茶服、茶食品、茶设备机械和根雕、红木小件、文玩、工艺品等茶全产业链产品。

其中湖北名茶馆将全方位展示鄂茶产业发展成就、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亮点品牌。共邀请了恩施州、襄阳市、恩施市、利川市、英山县、宣恩县、鹤峰县、大冶市等8个茶主产区政府组团参展,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襄阳高香茶、英山云雾茶、宣恩贡茶、鹤峰茶、殷祖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将独立设馆,利川红集团、星斗山、御景、玉皇剑、汉家刘氏、楚宸轩、翠泉、鑫农、金苔香、蓝耀尚、马坡玉毫等品牌茶企与赤壁青砖茶、宜红茶、宜昌毛尖、五峰绿茶、来凤藤茶等公用品牌代表企业集中亮相。

名企云集

行业巨擎加速入局

本届大会还邀请到了云南普洱茶、福鼎白茶、安化黑茶、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信阳毛尖、广西六堡茶、武夷岩茶、潮汕单枞、坦洋功夫红茶、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广东新会陈皮、台湾高山茶等全国各地名优茶参加,大益、雨林、陈升号、中茶普洱、政名白茶、滇南古韵、廖氏普洱、陈升红、味茗堂、金云昇、蓝景弘、老曼峨、正德号、臻字号、德定福、中古堂等全国名企名牌集结,将携重磅新老茶品精彩亮相,尽展华茶魅力风采。

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斯里兰卡、越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企参会。本次大会共有来自国内17个省(区)市和境外的近800家企业参展,将通过展览展示、宣传推介、论坛交流、产销对接、产品交易等方式,集中展示全国茶产业发展和湖北茶产业链建设成果。

妙哉茶器

承载千年国饮

此外,本届大会还邀请到了宜兴紫砂、景德镇陶瓷、龙泉青瓷、钦州坭兴陶、建水紫陶、建阳建盏、德化白瓷、河南汝窑、禹州钧瓷、台湾柴烧等名窑名器参加,景德洪窑、十一阁茶具、武凤陶瓷、光宝堂银壶等业内知名品牌盛装亮相,还有吴文燕、宋亚萍、崔允杰、范丽静、王国祥、周健、邵文、戴国仙、张丽妹、沈亦芳、蒋宏权、范洪民、张宜萍、陈海平、高圆圆、范晓英等50余位优秀紫砂艺人携上千件精品佳作集体赴汉。大会各类陶瓷器、漆器、铁器、铜器、土器、木器、竹器、玉器、石器等一应俱全,尽展茶器与匠心之美。

精彩茶事

畅享茶文化盛宴

中国茶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为进一步宣传“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传播中华优秀茶文化,大会将举办茶文化非遗传承交流会、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展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地方优秀茶艺展演、母亲节感恩敬茶、读书品茗会、品牌推介会、名家名流访谈、禅茶音乐会等多项精彩茶事活动。

大会期间,将开展“购鄂茶暖农心”消费帮扶助农活动,中兴恒远展览还将联合湖北广电《林木先生的茶》栏目组重磅打造“第27届武汉茶博会《茶咖在线》直播间”,将邀请政府及产业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行业大咖、知名企业、媒介同仁及资深茶客等轮番坐阵,共话湖北茶产业发展大计;云上逛茶博,互动交流,直播带货,将进一步推动大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鄂有好茶,共品共享。本届大会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大力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融合发展,整合多方资源,将竭力呈现出一场以强化品牌培育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和贸易合作为重点的茶业盛宴,进一步促进鄂茶延链补链强链。品茗论道,以茶会友,5月12-15日,汉口武展,第27届武汉茶博会,共享中国茶魅力!

来源:武汉茶博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