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雾问茶金骏眉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金骏眉

这篇是「多聊茶」的第叁佰壹拾柒篇常规文章

饮茶札记 | 金骏眉

前言


同学们,上午好。我是助教粒粒。


距离茶经大会,只有17天啦!


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


不管心情有多激动,有两件事千万不能落下。


第一件事,收到新书的同学,记得要五星好评哦。


并且毛边本与普通版本的评论是不重叠的,欢迎大家多多留言。


多杰老师的新书,需要大家的支持。


第二件事,学习脚步得跟上。


上周刚聊完正山小种。这周又紧接着讲到金骏眉。


作为高档茶的代表,金骏眉一度火热市场。


那关于金骏眉,你们了解多少呢?


今天的【饮茶札记】,就一起来听多杰老师和咱们聊聊这款茶。



正文


最晚的名茶


我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开了一档栏目,名字叫《中国名茶谱》。


制作人问我:这个栏目可以讲多久呢?


我想,大概可以一直讲下去。


不是我话多,而是中国名茶实在太多。



按王镇恒、王广智主编《中国名茶志》的说法,全国名茶为1017种。


以我这些年的见闻,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着说呢。


在如此众多的名称当中,想占一个“最”字可是不容易。


哪款茶最好喝?


哪款茶最昂贵?


哪款茶最讲究?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这些问题,一千个爱茶人心里,也得有一千个答案。


但金骏眉,却能在中国名茶当中,稳占一个“最”字。


她,是中国出现最晚的名茶。



中国名茶,可以按出现时间先后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历史名茶。


陈橼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记载的传统名茶共22种。


绿茶类: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信阳毛尖、六安瓜片、老竹大方;


恩施玉露、桂平西山茶、屯溪珍眉。



黄茶类:君山银针。



黑茶类:云南普洱茶、苍梧六堡茶、湖南天尖。



白茶类:白毫银针、白牡丹。



青茶类: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凤凰水仙。



红茶类:祁门工夫红茶。


当然,这个统计今天看起来还十分不全面。


但也大致可以窥见,历史名茶的基本框架。



第二类,是恢复历史名茶。


也就是说,这种茶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甚至辉煌过。


时间流转,物是人非。


那么在当下,利用历史文献记载以及老手艺人的钻研,再把他重新“复活”。


例如休宁松萝、顾渚紫笋、日铸雪芽、仙人掌茶等,都属于恢复历史名茶。


第三类,是创新名茶。


顾名思义,历史上没有这种茶,今人利用巧思创新而成。


这个创新的时间点,就以公元1949年为限。


因此很多创新名茶虽算茶界“青年”,但实际“年龄”也得有五十年以上了。


金骏眉,这算是创新名茶中最年轻的一位。


有多年轻?


说出来,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


不信,咱们慢慢聊。



徐庆生、祖帅著《名门双姝—金针梅、金骏眉》一书中,对于金骏眉的发展有着十分详尽的记载。


2005年7月,武夷山的制茶人江元勋在一位北京朋友张孟江的建议下,准备试制一些高档的红茶。


怎么才算高档呢?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年羹尧大将军吃白菜只吃最里面的嫩芯。


像白菜帮子乃至白菜叶子,则是一律都丢掉。


当然,这是编剧为了凸显年羹尧腐败奢靡而设计的桥段。


但是制茶,其实跟做饭是一个道理。


要想显得高档,选料一定要精细。


于是,江先生决定用细嫩芽头作为制作红茶的原料。


恰好当时武夷山市茶场,有一款用武夷名丛芽尖生产的莲心绿茶。


江元勋便与当时武夷山市茶场场长祖耕荣联系,咨询相关的技术问题。


有了思路启发,又有了技术借鉴,这款芽头红茶便做出来了。



大家开汤冲泡,顿时香气满室。


茶汤一扫浓红之色,改为了闪亮的金黄。


滋味不酽不重,而是甘甜爽口。


当然,这还只是初步的尝试。


一款茶的制作,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就如同一个饭店,创新菜已经做得小有成绩。


但如果想真正成为名菜,还必须经过高明厨师以及食客的点拨。


这个环节,饮食界称为调菜。


制茶,也是如此。


从萎凋、揉捻、发酵、到焙火,金骏眉与正山小种都完全不同。


虽然同出桐木关,实际上已是天差地别。


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难度自然也就不小。


幸好,这款桐木关细嫩芽头红茶制成后,先后有张天福、骆少君、叶兴渭、叶启桐等茶界前辈给予指导。


金骏眉的工艺基础,在这个时期日趋成熟。



2006年,产品基本定型,并少量寄往北京、福州等地。


2007年,又根据反馈的意见,作进一步的完善。


并且开始批量生产上市,当时主要以订购为主。


2008年,金骏眉正式投放市场,并一跃成为茶界新宠。


时至今日,金骏眉走红茶叶市场也才刚满十年而已。


但不得不承认,她已经跻身于名茶之列。


最年轻的名茶,金骏眉实至名归。


但也有人说,这些年的小青柑不是也挺火的吗?


不好意思,我们讨论的名茶。


小青柑的水准,充其量算一个茶名。



最美的名字


很多人误以为金骏眉是传统茶,大半是因为她的名字。


不得不承认,这个茶名起得有技术含量。


既有文化感,也有老味儿。


我也曾与金骏眉研发的几位当事人,都聊起过起名字的事情。


归纳总结,其含义大致如下。


所谓“金”,大致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寓意为金黄,指的是汤色。


红茶,向来以“红汤红叶”而著称。


金骏眉一反常态,茶汤金黄闪亮,在红茶中卓尔不群。



第二层,寓意为金贵,指的是价格。


自打问世以来,金骏眉的定位就是高档红茶。


茶名里面带个金字,显得雍容华贵,自命不凡。


所谓“骏”,也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寓意为骏马,指的是条索。


金骏眉干茶外形略弯曲,酷似中药店里卖的海马状。


第二层,寓意为骏驰,指的是势头。


中国文化中,马是积极而奋进的象征。


龙马精神、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都是企业喜欢的词汇。


因此上,茶名用“骏”,而不用“俊”或“峻”,就是这个原因了。



所谓“眉”同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遵循的是传统。


白茶里有贡眉、寿眉,绿茶里也有珍眉。


“眉”字,为茶名当中的常用字。


第二层,描述的是外形。


细如弯眉的条索,也凸显了金骏眉嫩采的特点。


一款茶的名字,或是有历史典故,或是要用心推敲。


要不然,怎么明星都在自己艺名上下功夫呢?


房仕龙,改名成龙,火了。


刘福荣,改名刘德华,也火了。


既要朗朗上口,又要落落大方。



金骏眉的走红,名字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茶名,如人名。


人情,即茶情。


最贵的红茶


金骏眉的价格,大致可以分为硬性成本与软性成本两部分。


先说硬性成本。


说白了,也就是茶青的成本。


金骏眉的制作,要使用清明先后的细嫩芽头为原料。


这样的茶青,在桐木关如今大致700-800元一斤。


怎么这么贵呢?


主要是采摘十分困难。



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人,一天能采到芽头茶青不过是500g左右。


真应了清代陈章在茶诗中所讲:度涧穿云采茶去,日午归来不满筐。


按人头算,一个采茶工一天的工资在200元左右。


按斤数算,一斤细嫩芽头茶青的采摘费也在180元上下。


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提高,这部分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由于芽头含水量较大,一般要5斤茶青才可以做出1斤干茶。


也就是说,桐木关内的金骏眉茶青成本就不会低于4000元。


当然,这还是很粗的算法。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人员开支,推广费用,一律没算。


市场上泛滥的疑似“金骏眉”


所以现在市面上,低于这个价格的所谓“金骏眉”,自然是不靠谱的茶了。


价格高的金骏眉,不一定怎么样。


价格低的金骏眉,一定不怎么样。


下面再说,软性成本。


金骏眉的红火,一定程度上源于她高端礼品的定位。


现如今要是到某大型茶企的展厅中,还可以看到不少与知名政要的合影。


别小瞧这些照片,这可是重要的背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那时候甚至流行着一句话:到福州办事不拿上两盒金骏眉,恐怕是要碰钉子了。


包装精致的金骏眉礼盒


从官场到商界,大家一度都以送金骏眉为荣。


在这样的追捧下,金骏眉的软性价格,自然也有跟着上去了。


最险的处境


这样发展起来的金骏眉,其实早已身处险境。


金骏眉,危机来自两个“过分”。


首先的问题,是选料过分精细。


利用细嫩芽头来做红茶,这是金骏眉的特色。


传统红茶,一般选用的是芽叶相间或是纯叶来制作。


除去成本考虑,其实也有口味上的权衡。


当然,我们可以夸赞金骏眉外形紧结纤细,口感清爽纯正。


但不得不承认,相对于传统红茶,金骏眉存在着滋味寡淡、汤感稀薄、不耐冲泡等问题。


初尝,尚觉美好。


久饮,不耐品味。


选茶,如同交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见几次就腻了的人,不值得深交。


喝几次就腻了的茶,不值得推崇。


但金骏眉这种甜甜润润,不苦不涩的口感,却非常适合刚刚接触茶的人。


就以我在中小学里的讲座为例吧。


当我给小朋友喝金骏眉时,大家都说像蜂蜜。


当我给小朋友喝正山小种时,大家都说像腊肉。


金骏眉的定位,是高端礼品茶。


她的目标客户,大半是从不自己花钱买茶的人群。


这些政商名流对于茶叶的审美,与小朋友也差不了多少。


这句话说得虽然不客气,却也是事实。


金骏眉,巧好符合了这些人的茶叶审美。


但真正的爱茶人,喝金骏眉的却不多。


群众基础薄弱,成了金骏眉一大隐患。


其次的问题,是价格过分的昂贵。


金骏眉的高价,由她与生俱来的高档礼品茶定位所决定。


曾几何时,在中国送茶讲究:只送贵的,不送对的。


当年金骏眉的热销,大半都是源自这种送礼需求。


自八项规定以来,这种不务实的茶风得到了有效遏制。


金骏眉的势头,也由盛转衰。


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



纵观中国历史,唐代顾渚紫笋,宋代北苑贡茶,如今不也早就消散于云烟之中了吗?


历代与权贵紧密结合的贡茶,都会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没落。


只有爱茶人杯中的茶,才有真正的有生命力。


植物,要扎根于土壤。


名茶,要扎根于百姓。



编辑:粒粒

校对:齐航

设计:静平



杨多杰,“多聊茶”创始人,历史文献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代茶学文献及茶文化教学。“中华茶人联谊会”特约茶文化讲师,多家电视及广播节目撰稿人、顾问及常驻嘉宾

 

出版作品:《北京秘境》、《北京秘境2》、《北京深处-地铁沿线的75个尘封秘境》、《茶经新解》、《茶经新读》

曾在《世界博览》、《时尚旅游》、《精品购物指南》、《中国国家旅游》、《中华遗产》、《旅行家》、《社区》、《Timeout》等杂志撰写历史文化类专栏文章


微信公号:多聊茶

新浪微博:@杨多杰 @多聊茶

人  人 讲:【杨多杰的多聊茶】直播间

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FM87.6 《吃喝玩乐大搜索》周二嘉宾


本公众号所有文字、音频、视频及声明过的图片著作权均归作者所有

除已签约的机构和平台外,不接受其他任何形式的转载、改编、引用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自网

【茶文化】宜兴红茶虽没有正山小种、金骏眉出名,其品质却不输任何一款名优红茶

宜兴的茶叶产区大部分位于江苏省最南端的宜溧丘陵山区,滨临太湖,区内群山映翠,峰峦叠嶂,云雾弥漫,水气缭绕。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宜兴茶得天独厚的自然品质优势。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亚君说,宜兴红茶每年只采摘雨前一季,采用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传统工艺,其特色可概括为“纤秀形、甘甜味、宫廷艺、文人情。”

漫步翠坡茶园,小憩山间茶亭。日前,在别具特色的江南茶艺表演上,“乾红早春茶”“竹海金茗”“丹凝”“百岁红”“苏红”等系列名茶的品茗中可见怡然的文化追求。

  明末清初,在福建武夷山的桐木关,一个偶然的事件中,红茶诞生了。虽然它的祖籍在中国,可是因一些历史原因,在国内的红茶市场一直沉寂。国人知道红茶,也是在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咖啡馆里接触国外红茶,才有所关注。直到金骏眉的出现,国内的红茶市场才热闹了起来。

  江苏制作红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其产区为宜兴、吴县等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宜兴已成为江苏最大的红茶产区。

  如果说“宜兴红茶”还不那么家喻户晓,那么“阳羡茶”一定不会让人陌生。宜兴,地处江南,古称荆溪、阳羡。境内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南部为丘陵山区,青山逶迤,绿带萦绕,属天目山余脉。山区土壤以黄棕壤、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种植。据汉书《桐君录》记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是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唐,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送给陆羽品后,他称其为“芳香冠世产,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廷定为贡茶。后又有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把阳羡茶的地位推向极致,自此,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所以,说起阳羡制茶,那便是久负盛名了。

  宜兴红茶,亦是从清代开始制作,通过晒草、脚揉(滚袋)、沃红(发酵)、晒干等加工工序,生产出红条茶,制作红茶的工艺初步形成。建国后,国家为了还苏联外债,江苏产区所生产的条形毛茶产品,统一命名为“苏红毛茶”,宜兴成为“苏红毛茶”的最大产区。六十年代,为了满足市场,国营茶场和集体茶场改进制茶工艺,应用LTP(锤击机)和CTC(滚切机)制茶机具,通过萎凋、揉切、解块、发酵、干燥五道工序成功试制了红碎茶。随着国内“工夫红茶”的兴起,宜兴红茶顺应市场需求,开始进行苏红毛茶的精致加工,制作生产现在的“宜兴工夫红茶”。这一路虽有起伏,却从未断代。

  好山好水出好茶,宜兴红茶虽没有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祁红那么出名,其品质却不输任何一款名优红茶。作为小叶种红茶、当地又是以绿茶为主要产量,红茶产量不是太高,另一方面宜兴紫砂壶的名气实在太大,常常有人买了壶,拿着好客的主人送的茶叶问“宜兴还产茶”?其话语着实让人郁闷。据说,最初饮用宜兴红茶的大多是当地的烧窑工,每天用大壶泡上一壶带到窑上,从早喝到晚,寒来暑往,冬天保温夏天不易馊,时间久了,茶喝得舒服,壶养得温润。怎么看,都觉得只有用宜兴红茶,壶才能养得更出味,所以其内销完全可以消化,综合以上原因,宜兴红茶在国内市场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喝过宜兴红茶的,都说好喝,好喝在哪里,好像又说不上来。有人说香,有人说甜,也有人说酸,怎么听着像是在吃水果一样,酸酸甜甜的。那宜兴红茶到底怎么个好法呢?

  首先前面讲过,宜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南部山区占全市面积的40%,且土地富硒,茶树品种优良。其次宜兴红茶,只做春茶,茶树的休眠期长,营养物质丰富,叶肉肥厚,芳香物质和维生素含量较高。同时春茶无病虫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半点污染。每年的3月底开始采摘,采摘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是半展,至5月底结束。再者,制作工艺精细,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等一系列工序制成。

  每采摘一斤鲜叶大约有6000—10000个芽头。摘下的鲜叶及时摊晾萎凋,直至青草气渐渐消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此时的叶质柔软捏成团,嫩茎折而不断,以便在揉捻时保持茶叶的整碎度,保证最后形成的干茶条索的完整性。

  萎凋好的叶子投入揉捻机中,按照“空揉、轻压、中压、重压”原则交替进行,使茶叶条索紧卷,让最后形成的干茶条索紧结纤秀,另一方面让茶汁充分揉出,叶子局部红变为宜。

  接下来不光是宜兴红茶,也是所有红茶加工工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发酵。发酵过程中,茶多酚的氧化和红茶色素的形成决定着红茶滋味品质的形成,是“红叶红汤”品质的关键工序。将揉捻好的茶叶置于发酵室或发酵箱内,以叶色呈现出黄红色,并发出浓厚的果香味时为宜。接着将发酵好的茶叶进行干燥,通常分两次进行:毛火高温快速,足火低温长烘。两次烘焙都很重要,由于芽细、毫多,温度稍一高,容易焦,出现俗称的“焦糖香”,干茶色泽不润,叶底偏暗;反之亦是一样,干茶的色泽、香味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将干燥茶叶通过筛分,风选,挑剔,提香,让茶叶含水率控制约5%,待彻底冷却后进行包装封箱。

  因此宜兴红茶有着“外形紧秀显毫、汤色橙红明亮、香气馥郁高爽、滋味鲜醇甘甜、叶底嫩匀红润”的品质特征,上品的宜兴红茶更是高香甜润,汤色橙红透亮金边显,叶底纯净,鲜嫩红匀。常常有外地的茶商到宜兴来收购宜兴红茶,在市场冒充金骏眉进行销售,足见其品质之上乘!

  2017年5月10日至12日,由中国茶叶学会主办,“第五届茶叶感官审评研究学术沙龙”在宜兴成功举办。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所高校、8个研究所、4个检测机构,和多个主管部门、地方学会、代表性企业单位的7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24种红茶茶样进行了交流和研讨,对宜兴红茶的品质,作出了高度肯定。

  中国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指出,对于原料细嫩的小叶种名优红茶宜兴红,在采用紫砂壶冲泡时,通过控制时间来调节品饮浓度,不仅避免了长时间浸泡产生的酸味与苦涩味,紫砂壶特有的聚香效果,能够更显汤中香。


来源:江南晚报

中国哪种茶的名字最美?

中国作为茶叶之乡,茶文化的历史悠久,中国人与茶叶之间的感情也更为深厚。

茶叶,不仅赋予了中国人从古至今的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更贯穿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茶叶,是自然的创造;

茶叶的名字,是中国人对自然的回报。

茶名之美,美在她赋予了人们对茶的无限憧憬,体现了高层次的审美观。从时节、形态、色泽、香味、地域、品德等角度解析了茶名之美,与同仁共同探讨茶美学,弘扬茶文化。

千岛本为地名,美誉“千岛之湖”。千余翠岛,群峦叠嶂,隐于秀水之中。湖水晶莹如镜,湖中鱼跃千岛,岛上绿荫成林,空气清新怡人。

玉,象征着水润透亮,玉叶为名,可见此茶叶色莹润翠绿,吸收了千岛好水好土的营养,以福地养好茶。

“千岛玉叶”一名,既显来地,又明去处。源自山清水秀之地,回归茶本味之形。

岩上茶园,高山云雾弥漫,乱石林峰,空气也带着丝丝甜意。

勾,是形也是工艺。外形微卷,犹像书法中铿锵笔法“一勾”,下笔有力,行笔张弛,提笔一收,就是茶叶紧实的形状。

勾青,则如国画上色,青翠有别于绿,更素更雅,滋味定是香高气爽。把外形的腰圆成色比喻成绘画书法的骨风淡雅,是中国人对茶和生活艺术的提炼。

只看名字,很难想象这是一款绿茶。产地松阳,生态环境已是得天独厚,天然品质优越,它却以“猴”定名,实在风格独特。

“银猴”是猴,浑身白毛,身形矫健,其爪细骨却锋利;“银猴”作茶,身披白毫,条索粗壮,卷曲如弓。

冲泡起来,活灵活现一只“小银猴”在杯中跳跃。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传说,“绿雪”是位心地善良的采草姑娘,她擅长用嘴采茶,然后再吐回怀里。茶叶贴着人的身体,既有了茶的清香,又有少女的幽香。

当地有个小官看上了她的美貌,便将她拐去纳为小妾,还为她筑了一座香台、一只大鼎。绿雪必须在香台上表演她的技艺,身边的大鼎煮沸,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

人们闻讯都来品茶欣赏,绿雪姑娘却在人们的叫好声中纵身跃入大鼎之中,与香茗化作一锅碧汤。后来为了纪念她,便将这款茶称为“绿雪”。

名字有浪漫的传说,也有外形的概括。见过敬亭绿雪干茶的人,都会发现它形状挺直饱满,稍露白毫。翠绿色的叶片上飘着“白雪”,可谓茶如其名。


  “黄金贵,黄金桂”,乌龙茶素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更何况是一款金黄汤色,桂花奇香的茶。

黄金形容汤色,却不如这款茶的汤色透亮;

桂香加持,香气透天诱人闻。

一片叶子,却饱含了花香蜜语,入口无苦无涩,回甘无穷,齿间鲜爽。芬芳、优雅、迷人、难忘。

相传在很久以前,茶农们在6月初都会自发地组织一场斗茶会,而有一小片茶树才发出新芽。大家纷纷议论:“这春天都过去了,怎么它才发芽啊?” 于是,大家给它取名为“不知春”。

也许正是错过了春收的发芽,它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香气,既有名丛之大气,又有水仙的厚重浓郁,也成为目前武夷岩茶不可多得的最佳香气之一。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牡丹茶,把花的盛气与茶的素韵融合在一起,被水冲开时犹如牡丹蓓蕾的初放而得名。

茶叶绿身裹白毫,泡出来的滋味芬芳,这口清甜,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竹林成海,郁郁葱葱,丘陵起伏间,茂密连绵,是翠洋一片。竹海是绿色的,而这片福地却孕育一种出乌润金亮的红茶。

金茗是色泽,茶干乌润披金毫;形状紧细又如竹子,秀丽有劲,稍显锋苗。竹海产金茗,卧虎藏龙,香气持久如竹声萧萧,彰显着自然界万物各异却又和谐共生的景象。

多年陈放的茶芽,呈金黄色泽;

独特造型工艺压制,犹似南瓜;

历史曾为上贡朝廷专制,贡级地位;

金芽、瓜形、贡级,但它仍是茶,仍是普洱茶的滋味。

古典美学大师庄子曰:“名者,实之宾也。实者,名之本也。人们对事物的喜恶从一名可以得其概略。“志士渴不饮盗泉之水,热不息恶木之阴”,并非盗泉不清,恶木不阴,只因其名不良。所以,对世间万物的命名都有讲究。

峨蕊(绿茶,产自峨眉山,形似花蕊,又名雾里青,也是超美哒!)传说峨眉山峨蕊崮中,住着一位峨蕊仙子,她是一株得道万年的茶树,在峨眉山上种仙茶。一日,一位勤劳善良的茶农偶遇仙境茶林,不料惊动仙子,仙境茶林瞬间消失,化为一捆沾露的茶苗.茶农将茶苗带回,种在峨眉山中就是峨!蕊!茶!

月光白(黑茶,又名月光美人,上片白,下片黑,犹如月光皎皎)

传说此茶在夜里,就着明月的光亮,采摘嫩芽为原料,并且从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见阳光,仅在月光下慢慢晾干,且采树的均为当地美貌年轻少女,故得名“月光美人”。

不知春(乌龙茶,依据节气“立春”名而来,春过始发芽)

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游历一番。可是他选错时间!(古人走路慢……)到达武夷山时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只能游玩一下武夷山水。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忽闻到一股奇香。顺着香味走去,发现阴暗冰凉的岩洞里长着一株大茶树。树叶又大又厚,满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话音刚落,洞外传来一阵笑声,一位红衣姑娘提着茶篮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说:“哎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谢谢先生。”自此定名。

透天香(乌龙茶,又名黄金桂,汤色金黄色有奇香似桂花)

清咸丰年间(1850-1860),安溪罗岩茶农魏珍,到福洋探亲,回来路过北溪天边岭时,看到路边石缝间长着两株花开得引人注目的奇异茶树。便折下枝条带回家植于盆中,并压条繁殖,精心培育后单独采制,请邻居品尝。众人见此茶未揭杯盖已奇香扑鼻,遂盛赞为“透天香”。

金骏眉(红茶,汤色金黄,茶叶形状似眉毛)

茶名是人工合成,取茶汤的“金”色,取研发者梁骏德的“骏”,取茶形状似“眉”毛。金骏眉大概是一个穿越的公子哥,盘着发髻拿着折扇,英气逼人。

碧潭飘雪(花茶,冲泡时,白色的茉莉浮在水面,绿茶叶沉在杯底)

书画名家黄纯尧教授饮此茶即赋诗:“天生丽质明前芽,清香入骨窨制花,叶形汤色皆佳品,异军突起徐公茶。” 此茶叫何名,青年画家邓岱昆藏头诗即是:“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

舒城兰花(绿茶,外形似兰草,冲泡后如兰花开放,有特有兰花清香)

传说,很久以前,大别山区的齐云山脚下有一座大庄园,园主叫李占山。李占山想强占使女兰花,兰花宁死不从,逃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绝壁石缝中长着一棵茶树,清明时节小兰花摘下嫩芽叶,带到山下一个孤老太太家里,借锅子炒干后拎到街上去卖。茶好,很快就卖出去了。

消息传出,被李占山得知。过了几天,兰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卖,不料被李占山的管家看见。蝙蝠洞的茶树被发现了,兰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悬崖。茶树被李占山霸占,层层往上敬献给皇上,皇上品茶后,御笔亲书"齐山云雾"四字。李占山献茶有功,封为齐云山七品制茶监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树枯死了,李占山无茶进贡,只得以假冒真,结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杀了头。后来在兰花坠岩的石缝中,长出了一片茶林,当地百姓采下茶叶,精制加工后品质依然如故,大家为纪念兰花姑娘,便将此名茶取名兰花茶。

洞庭碧螺春(绿茶,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霸气侧漏)。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

峨眉竹叶青(绿茶,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

1964年4月下旬的一天,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一行来到峨眉山,在山腰的万年寺憇息。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绿茶送到陈毅手里,一股馨香扑鼻袭来,陈毅笑盈盈地喝了两口,劳倦顿消,连问:“这茶产在哪里?”老和尚答道:“此茶是我们峨眉山的土产,用独特工艺精制而成。”陈毅又问:“此茶啥个名字?”老和尚答:“还没有名字呢!请首长赐个名字吧!”陈毅推辞道:“我是俗人、俗口、俗语,登不得大雅之堂。”经老和尚再三请求,陈毅高兴地说:“我看这茶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就叫‘竹叶青’吧!”。

凤凰鸭屎香(乌龙茶,茶香惑人,茶农怕被人偷去,便称是鸭屎香)

大乌叶单丛茶原来从乌岽山引进的,种在“鸭屎土”(其实是黄土壤)的茶园里,长着乌蓝色的茶叶,叶长了似刚亩(学名鸭屎脚木)的叶一样。乡里人喝过这种茶之后都说这个茶叶香气好,韵味浓,纷纷问是什么名丛,什么香型。茶农怕被人偷去,便谎称是鸭屎香。大俗即大雅。

名字就像一个符号,代表了取名人的寄望、茶叶的特征、自然的馈赠,更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