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景谷白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景谷茶,从宽叶木兰化石说起

景谷是云南普洱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在茶叶的始祖、种植、加工、经贸、商道、茶庄、企业、标样、品牌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弘扬。

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

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盆地芒线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

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

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1978年在景谷盆地芒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

二、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

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

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传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

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

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

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

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

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个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

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谜案。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

1978年,云南省定景谷边销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

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

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

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有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适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街、勐倮(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

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大的富户。

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份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日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日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

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

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县城到临沧,从县城到勐戛、双江。

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有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

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

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的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景谷县还有民营企业“景谷白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景谷万润利茶叶有限公司”、“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等。大白茶公司主要开发云南大叶茶种地方优良群体品种独特的,以“秧塔大白茶”为原料的大白茶贡品系列产品。

原标题:景谷茶的历史与文化

作者:黄桂枢

来源:普洱杂志,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宽叶木兰化石说起

景谷是云南普洱市的一个傣族彝族自治县,历史上是普洱茶主要产区之一。在茶叶的始祖、种植、加工、经贸、商道、茶庄、企业、标样、品牌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值得挖掘弘扬。

一、茶叶始祖发现在景谷

木兰是被子植物的代表,茶树起源于第三纪宽叶木兰,这已被学术界所公认。著名的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1978年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和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描述发表,就发现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

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时代定为渐新世,是第三纪晚渐新世植物群遗迹,距今约3540万年,是以宽叶木兰(新种)为主体的植物盆地芒线群化石,在地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景谷植物群”,仅见于景谷盆地,也是我国少见的渐新世植物群。

继后,云南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所又在景谷芒线重测了该剖面,并于1982年命名为“三号沟组”,地层厚度大于1592米,时代修改为早中新世。据地质古生物学家调查考证后认为:我国木兰化石只有两个种,一是宽叶木兰(新种),只产于云南景谷,其时代为第三纪晚渐新世;二是中华木兰,产于云南的七个县。其中就有普洱市的三个县:景谷、景东、澜沧。

中华木兰较宽叶木兰晚,时代为晚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2500万年。由于景谷芒线埋藏最早的宽叶木兰化石的出土,为引证茶树的最原始产地在滇西南地区增添了古植物依据。地质古生物专家论证,茶树即是由宽叶木兰经中华木兰演化的结果。景谷是茶树发源的一个中心地带。

1978年在景谷盆地芒线发现的宽叶木兰化石

二、景谷茶叶的生长种植

景谷有野生大茶树,栽培型大茶树、古茶区。有关史料记载和调查证实,今正兴镇黄草坝村干坝子山岭的大尖山、困庄大地、大水缸3处,有野生茶林2000亩,其间有许多数百年的大茶树,困庄大地有一株树高20米,基部干径88厘米,幅宽16.5米,树龄约400多年。

凤山乡顺南光山的2300~2500米高的山上,有野生茶树1000亩,与镇沅田坝野生茶树接壤。景谷乡文山村大黑石岩山,有大黑龙潭野生茶林1000亩,茶树干径在30厘米以上,山下两侧为景谷、凤山的茶叶产地。

景谷乡文东村大中山,有野生茶林500亩,益智乡大田村大绿山,有野生茶林500亩,可以说这些与茶树起源地带是密切相关的。

景谷的栽培茶历史也是悠久的,正兴镇黄草坝董、杨二姓家就栽种有“南宋茶”,先为自种自食,以后渐为商品出售,至今已传九代人了。景谷民乐乡有百年以上的大村秧塔大白茶,有钟山乡勐麻、龙塘的大叶种茶山,有景谷乡苦竹山、马鹿山茶山。

民国时期,景谷街年销茶100吨,民国26年(1937)销售茶叶550吨。景谷茶区以江河为中心的生产区域,在小黑江上游、景谷河、大村河、新村河、文绍河等流域的半山区或山区均为茶叶产区。

民国23年(1934),景谷县属茶区有8个区18个乡,成为云南著名茶区。1949年时,全县有茶园11000亩,采摘面积10200亩,产茶128吨。

三、景谷茶叶的加工特点

清代民国以来,景谷茶叶的加工全部过程均为手工操作,茶农把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先杀青、再揉捻,又晒干成毛茶。史料载曰:“晒青茶乃普洱茶种类。农家采之、炒之、揉之、晒之而成。”

毛茶按采制季节分为春茶、二水茶、谷花茶、阳春茶四类。各类毛茶经初加工后,还要进行人工拣剔,把老叶、粗茶、黄片、茶梗、杂物剔除,即为商品毛茶出售。晒青茶的手工加工方法,一直沿用到1952年。

而精加工的普洱茶早在清代就有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制茶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

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质量甚佳。

民国时期,景谷县内有私人加工作坊15家,加工团茶(分四两装、五两装)、小饼茶(二两装)、大饼茶(八两茶)、方茶、茶膏等。方茶模制有福、禄、寿、禧字样和无字两种,有字的为礼品茶、无字的为普通茶。

团茶5个为筒,方茶四块一包,小饼茶10个一筒,大饼茶7个为筒,故称“七个饼茶”。大包装,以竹篮内衬笋叶,分层装实,封口成件,分类入仓待运。

新中国成立后,商业部确定景谷为边销茶产区,1959年景谷县茶厂在县城建成,1960年初投产,以县内原料加工心脏形宝焰牌紧压茶,六、七十年代,景谷茶厂生产的“宝焰牌”紧茶,我看见内飞票为下关茶厂,实际是在景谷茶厂生产的,我亲眼所见,专销西藏。

当时,我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便问了我的老朋友——茶厂的李希白师傅,他对我说,“藏人认这个宝焰牌子”,他为我解开了这个谜案。李希白师傅之子李文庆先生,现在还保存有景谷县茶厂生产的心脏形紧茶。

1978年,云南省定景谷边销茶为政治任务。1967年以后,景谷茶厂又制方块紧压茶,生产“景谷茶砖”,年加工成品250吨,调供下关茶厂原料150吨。1978年当年县茶厂加工茶叶441吨,创最高水平。1980年调整产品结构,增加外销茶品种,扩大内销茶加工量。1960~1990年,30年间共加工边销紧茶7.497吨,年均加工250吨,为边销、内销、外销三大茶类之首。

1979年,景谷县茶厂用晒青毛茶5~10级作原料,制成普洱茶调供出口,1980年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得了国家对外贸易部“出口产品,质量优良”荣誉证书,1986年创年加工量212.3吨的好水平。

自1980年至1990年累计加工普洱茶成品1565吨,年均加工157吨。值得一提的是,省里过去制定的“滇青毛茶收购标准样”,就是由景谷县茶厂制样的。上面我亲眼所见的这些景谷茶叶加工特点值得继承、弘扬和发展。

四、昔日的景谷茶叶经贸

清代景谷的茶叶贸易为官商经营,茶商多为官吏。“清雍正七年(1729)设普洱府,攸乐设同知,威远(今景谷县)、镇沅、恩乐设流官,争茶山之利。”这是《滇云历年传》中的记载,说明当时景谷的茶叶产销受官府控制。

到民国时期,景谷茶叶的贸易有较大发展,经贸扩大,商家增多,自民国元年(1912)景谷区出现私营茶庄后,景谷街成了景谷、景东,镇沅三县的茶叶交易中心,每年春茶上市期间,举办“春茶会”,外地客商马帮云集,周围茶区振泰、塘房、民乐、钟山、凤山等地出产之茶,云集入市,交易兴旺。

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9年(1920),县属茶区,年产茶30万斤,运销滇西。景谷县境内,每适牛羊街期,四山八路之茶汇集大街小巷,商农之间自由成交。县内茶叶购销集市主要是景谷街、龙塘街、勐倮(民乐)街、海孜街、抱母街、威远大街。

民国26年(1937),仅景谷街年成交茶叶1.1万多老担,成交额22万银元。民国36年(1947),景谷街年购销0.8万担,春尖茶每担购价200银元,一担茶换米最高930斤,最低500斤,为茶价最好时期。交易的茶商有行商和坐商两种,行商有来自四川、昆明、维西、宣威、腾冲、下关、新平、普洱等地的商人,多为季节性经营,坐商有当地资本较大的富户。

民国时期,景谷晒青毛茶经下关加工的“景关茶”,散销至省内外藏区,部分私营作坊加工团茶、饼茶、方茶,运销省内外。昔日景谷茶叶的经贸,在整个普洱茶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五、历史上的景谷茶马古道

昔日景谷有东线、南线、西线、北线马帮古道。东线即从景谷县城发往威远渡口、那养坡、猛丙、小白庙丫口、暖里、橄榄树丫口、勐乃、高桥、芒谷、铁厂、西萨到普洱,全程三个马站(一个马站30公里);

再经磨黑东上把边江、通关、墨江、元江、扬武、峨山、玉溪到昆明,全程15个马站,往返需时一个月,这叫“官马大路”(从县城到磨黑的马道是由县城经铁厂、宽宏、岔河、刮风丫口、黄粟山到磨黑,全程4个马站)。

南线即从县城到勐主,从勐主到思茅,从勐主到澜沧。西线从县城到临沧,从县城到勐戛、双江。

北线从县城沿官马大路经芒冷、芒玉、龙塘街、文连至景谷街,又经振泰草皮街、里崴、文井至景东,再往南涧、弥渡、到下关、中甸、德钦达西藏。滇西后路马道中的景谷茶叶出境运销,多走东线和北线两条“官马大路”。

六、1949年后的茶企业

1959年景谷县茶厂建成,1960年初投产,主要加工边销紧压茶,当时有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备有分筛、风选、土烘房、蒸茶、压茶等加工机械10多台,职工70多人,为国营企业。

1980年随市场的变化,加工经营范围扩大为边销、外销、内销3大类,1981年茶厂原属县茶叶公司,实行加工经营独立核算。1986年深化改革,与茶叶公司合并经营核算,成为收购、加工、经营的中型企业。

1987年调整关系,归县计经委领导,实行承包经营,据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茶厂有建筑面积1.12万平方,其中生产用地5524平方米,职工109人,加工机械有35台,年可加工茶750吨,实际加工量1988年达511.3吨。1990年完成加工量392吨,加工经营产品有:出口普洱茶、边销紧压茶、内销花茶、配茶、普洱大叶青、春尖、春蕊等17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及省内外市场。1990年8月在县城北郊石板村建年加工成品1750吨的精制茶厂,1992年投产,生产15年后的2007年,景谷县茶厂拍卖给云南茶马司茶叶有限公司经营。

景谷县还有民营企业“景谷白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景谷万润利茶叶有限公司”、“景谷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等。大白茶公司主要开发云南大叶茶种地方优良群体品种独特的,以“秧塔大白茶”为原料的大白茶贡品系列产品。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成立大会暨培训会议召开

  2020年8月4日,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成立大会暨培训会议在普洱市召开。

会议现场

会议由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秘书长包忠华主持。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宋国敏,普洱市茶咖中心副主任刘伦,普洱茶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严亮,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茶学院副院长罗屏,普洱市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副校长胡氢,普洱学院博士张春花,普洱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王新平,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姜东华,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推广研究员王兴华,普洱市市场监管局科长赵根,普洱茶协会秘书长陈佳玮,以及十县区茶特中心相关负责人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

  普洱市茶咖中心副主任刘伦在会上介绍了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的成立过程,以及下一步联合会肩负的使命和要达到的目的。他说,在市委政府的高位推动和关心支持下,茶叶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协调配合帮助下,在座有机企业努力下,今天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终于成立了,在此代表普洱市茶咖中心党组表示衷心祝贺,并做发言。

  近年来,普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认真落实陈豪书记把普洱建成“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及阮成发省长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的指示精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以建设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基地为导向,打造“普洱市有机第一市”为目标,严格落实市委、政府产业发展抓标准、抓品牌、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的战略要求,引入区块链应用技术,用实际行动为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云茶”的目标贡献普洱经验,坚定不移地捍卫“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的核心原产地地位。其次强化宣传培训,全力加快有机茶产业发展,有机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0年7月1日,普洱市获得有机认证茶企业157家217张证书,认证面积43.21万亩,认证企业数和认证证书数数量均居全国市级第一。2018年8月,普洱市率先在思茅区成立了以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有机茶为目标的“普洱思茅有机茶产业联盟”。2019年,普洱市在全省率先成立有机茶联盟并在省茶博会进行发布,由于“联盟”二字不允许注册,通过多方协调,耗时半年多,在全市61家有机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由17家理事单位44家成员单位参与的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终于成立了。本联合会通过认证的有机茶园面积达到13.51万亩,占全市茶园总面积8.19%,占全市有机茶园面积54.23%,充分标志着普洱有机茶产业发展已迈向了新征程。

  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在成立后,将不辱使命,创新担当,引领有机茶行业走出一条三产融合之路,以商招商的成功发展道路,要充分体现团队精神,打造一艘破浪前行的有机航母。只要企业目标明确、矢志不渝,通过内部科学管理机制,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以崭新的集体形象合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抱团发展,突破市场,一定能够实现有机梦,创造普洱茶产业的灿烂与辉煌。

  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秘书长包忠华主持会议

  成立大会上,通过了《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章程》,会长单位每年会费5000元,副会长和秘书长单位每年会费3000元,会员单位每年会费1500元。通过联合会首届理事会单位名单(共17家),确定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祖祥为联合会会长、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总经理包忠华为秘书长,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冲林为监事长。

  理事长单位为: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

  秘书长单位为: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

  监事长单位为: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17家理事会单位为: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普洱新华国茶有限公司、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景谷三和茶业有限公司、普洱三国庄园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墨江县金峰茶叶有限公司、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普洱茗上品茶叶有限公司、西盟莫窝茶厂、云南开源茶业有限公司、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五一茶有限责任公司、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马邓茶业有限公司、云南景谷白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普洱天泽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洱景迈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普洱茶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会长为:景谷三和茶业有限公司经理温佳成、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天健、墨江县金峰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倩、澜沧古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勇、普洱三国庄园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日煌、普洱茗上品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俊华、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五一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跃升。

  监事为: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马邓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光、云南景谷白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学云、普洱天泽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罗凯鸿、普洱景迈柏联普洱茶庄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邱湘衡、普洱茶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中心总监贺伟。

新任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会长董祖祥讲话

  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会长董祖祥在会上讲话,他说,在企业发展困难的时期成立的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将以全面、立体、长效服务茶行业及中小种植企业、合作社为基础,将分散企业集中到区域或龙头企业下,形成抱团发展,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发展格局,以统一的形象和品牌对外进行宣传推广,积极为企业搭建贸易平台,共同做强做大有机茶产业。希望联合会坚持质量至上,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共创有机联合会产品,坚持品牌战略,严格执行联合会标准,共创有机联合会品牌,坚持诚信自律,严格遵守联合会章程,共推有机联合会发展,共同推动“千亿云茶”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开创“绿色云茶”新篇章。

揭牌仪式

  普洱市茶咖中心副主任刘伦和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会长、普洱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董事长董祖祥共同为联合会揭牌。与会企业现场填写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企业现场调查表,对目前企业基本情况,如茶园基地地点、有机基地面积、预估产量、销售平均价、有机茶品牌、销售渠道情况等进行了调查,并请企业对有机茶联合会提出书面建议。

  与会的部分普洱市有机茶企业代表进行发言交流。来自澜沧古茶公司,南康(阿百腊)茶叶专业合作社、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普洱三国庄园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孟连行健普洱茶开发有限公司,墨江县金峰茶叶有限公司、普洱茗上品茶叶有限公司、西盟莫窝茶厂、开源茶业有限公司、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马邓茶业有限公司、云南景谷白龙茶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普洱天泽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普洱原生庄园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就各自企业在有机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姜东华,普洱茶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严亮也在会上发言。

  普洱市茶咖中心副主任刘伦在总结发言中说,听了各企业代表的发言深受启发,从同志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是带着真情带着满满的期望加入联合会的,他相信有各位企业家的齐心努力,联合会有生机、有活力,一定能发展好。他强调几点:一是从国际国内形势看,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有机数量供不应求,只有走有机,高质量才是方向,才是未来。二是希望同志们准确认识有机,有机并非不施肥不打药,有机并非是卖点,有机只是获得好品质的保障,有机只是手段,卖点是健康,通过有机方式生产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健康产品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三是有机卖不了有机价,主要是没有准确弄清生产市场喜爱的优质产品的成本,设有把有机产品生产好,有机产品当下还是稀缺资源,搞好了,怎么会卖不到好价钱呢?要反思,要找准原因。总之发展有机,要把茶山建得更美,品质做得更优,品类做得更全。在美丽神奇的普洱,只要联合会成员人心齐,泰山移,一定可以创造奇迹,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部分与会企业代表和嘉宾领导发言培训现场
全体人员合影

  成立大会后,高级农艺师李彬做《有机茶种植风险点控制》培训,对有机茶种植的几个关键风险点:观念、标准、投入品和技术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有机茶生产常见问题、病虫害防控技术问题、土壤培肥问题、产量及效益问题、有机标准判定问题、有机投入品使用原则、投入品使用标准等方面问题进一步讲述。对有机相关概念:有机农业、有机产品、有机食品、有机产品标志进行分析,对病虫害防治三道防线,农药四大措施、有机茶园风险控制。

  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培训部经理/检查员李岩做《有机标准关键点解析》培训,主要讲述了有机农业发展历史、认证范围、种植标准关键点、加工标准关键点和标识与管理体系五方面的内容。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