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云南茶普洱茶农家茶图片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海南:跨越千年,重拾一杯茶

海南古茶树有待全面调查

深山野茶香

海南珍贵的野生大叶种茶树,与海南文化羁绊千年之久。从《海南岛志》中记载的“五指山水满峒”茶,到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老村最近发现的3000余株古茶树,野生海南大叶种茶树为海南茶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人们不禁好奇:海南最古老的茶树,隐匿于热带雨林之中的某处,悠然生存了多少个甲子?

  

▲生长着大量海南大叶种古茶树的鹦哥岭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鹦哥岭片区海拔约700米的环带,处于典型的热带气候和温凉湿润带之间,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晨昏云雾缭绕,正午阳光热烈,雨水丰沛。抱团扎根的巨叶植物,匍匐蔓延的翠绿色爬藤,从石缝中迸发而出的狭叶草本,生命的赞歌在山间无声吟唱。

▲鹦哥岭上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

岩层透出的灰色或黄色,是“靠山吃山”的颜色——大量木质藤本落叶加速养分循环,能量在土壤和生物间活跃地转化,强烈的生物富集凝聚了土壤中的养分,长在这里的植株有机质格外丰富。“这片林子里藏着不少野生古茶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高峰护林站站长符诚勇一边指着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峰岭山坡,一边介绍古茶树情况。

就在高峰护林站附近,分布着数量可观的海南本土野生乔木型大叶种茶树,其间不乏高7米至10米、胸径在4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根据7月下旬前来调研的农科院、中茶所等团队初步估计,这样的茶树树龄大概有200年。

茶树在森林里极易辨认,它的树干颜色较其他树木更青更翠,附有独特的白色菌斑;岁月赋予它们密实的质地,粗粝的树皮有种沉甸甸的触感。热带雨林中的茶树,有的七八株围成一簇生长,大部分情况下,两株茶树的间距不超过10米。据鹦哥岭分局初步统计,高峰护林站周围一带至少有3000株野生古茶树。

不同的树龄、不同的树枝,长出的叶片之间略有差异。老叶的长度一般在15厘米以上,叶宽约5厘米,叶片整体沿主脉向中间微微折叠,叶缘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叶尖长而锐。

白沙黎族自治县橡胶中心主任邢福顺近年持续参与这些野生茶树的调研考察工作,他介绍称,当地黎族村民有制作、饮用凉茶的传统,其原料正是这种茶叶。经过晾晒和存放的茶叶,回味甘甜,饮之消暑生津,提神解乏。

▲科研人员在调查海南古茶树资源

如此看来,久居热带雨林的先民早已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这笔宝藏。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霸王岭等片区的村落,曾有饮用野生茶的风俗,全靠几户农家粗放化地采制野生茶。

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吊罗山乡村民王明的记忆中,以前每年都能喝上几壶吊罗山野生茶。“同乡村民从不透露茶树的具体位置,他们从祖辈继承这份采茶、制茶、卖茶的经验。”王明说。

历史最悠久、风味最独特的,莫过于五指山野生茶。海南中部热带雨林中,五指山海拔最高,终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造就五指山茶氨基酸含量丰富,制成红茶能冲泡十道以上。

记载海南岛登岛战役的著作《海南之战》中提到,1949年隆冬,冯白驹一行在五指山中心根据地分析局势。彼时,琼崖纵队与对岸十五兵团取得直接联系,结束了单兵作战的局面。得知喜讯当天,大家喝的正是五指山野生茶叶炒制而成的茶饮。根据记载,五指山茶“初喝下去,清香中微带一丝儿苦味,过后则满口甘爽,余味不尽。”冯白驹饮罢开口道,“先苦后甜,我们现在即将迎来这先苦后甜的时刻了。”五指山茶之味,与极不平凡的历史相呼应。

最初,五指山水满乡等地只产野生茶,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五指山茶农尝试采集野生茶籽,或直接剪下野生茶树的枝条扦插,随后经人工栽种的海南大叶种茶树大量出现,目前,人工驯化的海南大叶种茶树遍及通什、南圣、毛阳、畅好等4个乡镇。

同样是20世纪50年代,五指山茶厂在五指山山脉之下、通什市(今五指山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交界处成立。近年,茶厂转型为景区,60多株野生茶树摇身变成最靓丽的风景线,其中还有一株千年古茶树屹立不倒,受到游客青睐。

山间公路蜿蜒,沿途茶香弥漫。即将立秋,山间古茶树结了满树硕果,千年古茶香,将随着种子的传播,溢出雨林,飘向远方。

▲海南大叶种古茶树的果实

然而,海南热带雨林森林公园的各处深山里,分布着多少野生古茶树?它们的生境和现状如何?还有待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全面的调查,为将来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文献中的海南岛古茶树

卷帙藏茶影

你可能无法想象,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五指山、鹦哥岭、黎母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等林区深处,分布着许多野生古茶树,由于迄今未有过对此类自然资源的地毯式全面调查,我们无法知晓它们的具体分布区域和确切数量。

自古以来,海南岛的先民尤其是黎族百姓,一直在利用身边的古茶树资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海南的古茶树资源却像藏在深闺的处子,尽管历史上小有名气,在当下却鲜为人知,利用程度也较低。而放眼国内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古茶树的保护、利用以及给当地带来的可观经济效益,或可为海南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

“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1930年成书,1933年在上海印行的《海南岛志》,不但可以略知90年前海南岛上的野生古茶树概貌,也能够大致了解当年海南所制茶叶的品质和外销的情况,“每年由陵(水)、万(宁)、定(安)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

茶树生长缓慢,长到碗口粗最快也要100年,“树大盈抱”,也就是一个成年人环抱满怀的茶树,其年月之久长可想而知。

▲五指山脚下的海南大叶种古茶园。陈德新摄于2019年

采茶

海南岛的先民是如何找到古茶树和采摘茶青的?清末宣统《定安县志》对此有一番较为具体的描述——

每年清明节前后十天,采茶人会成群结队,甚至组成百余人的队伍进山找茶,白天采茶,晚上就睡在山里。他们以茶叶散发出来的清香之气,来判断它们的老嫩程度,继而决定是否前往采摘:如果是早间闻到香气,茶叶一般比较鲜嫩;午间闻香,茶叶则不老不嫩;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才闻到香气,那么茶叶已经偏老。

《定安县志》还介绍了当年该县四座分布野生古茶树的山头及所制茶叶的特点。

南闾岭(今屯昌南部的南吕岭),茶叶滋味清香甘甜,因此被称为“甜茶”,可与武夷山茶媲美,还能辟除瘴疠。

思河岭(今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马岭),茶叶滋味比南闾岭的还要甜。

水满峒(今五指山市五指山南麓水满乡),茶叶“气味香美,冠诸黎山,久已有名……今不能多得矣”。


▲五指山热带雨林深处一株“树大盈抱”的野生古茶树。清风摄

淳朴的水满黎家还给1816年上任的定安知县周祚熙送过水满茶。但到清末,水满茶已不能多得。可以想见,百年之间,五指山的野生古茶树资源呈锐减之势,原因不明。话说那位县令周祚熙,是个口碑不好的地方官,在任6年,巧立各种名目,强力催收租税,大修城堞楼阁,导致财政亏空,后来被调往广东顺德,死于任上。

定安产茶的第四座山头是龟岭(今定安县南部母瑞山一带),茶林在岭口的香林寺。但对龟岭之茶的品质和特点,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估计滋味一般。

在地图上标识出这四个点,不难发现,从母瑞山到南吕岭,再到白马岭和五指山,它们是连成一片的,且海拔高度逐渐上升,海拔越高者,茶叶的滋味越好。

土贡

将时光回放到明代,今天的人们借由各种府志、州志、县志,依稀可以看出野生古茶树在海南岛分布的情况。

按正德《琼台志》的记载,当时的琼山(今海口)、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会同和乐会(今琼海)、儋州(含今昌江的部分地区)、万州(今万宁、陵水)、崖州(今三亚、乐东)等10个州县,均有天然的野生茶树分布,其中出自“琼山、文昌者佳”,乡下老妇往往将茶叶与茱萸、芎、八角、茉莉花一起煮水,盛在钵中,晚上一边吹末,一边慢饮。其时,临高举人王佐有“藤钵晚茶吹榝末”的诗句描写了这一民俗场景。

海南岛的茶叶还是被送往明朝廷的“土贡”,此前和此后都不曾和不再。所谓“土贡”,是指地方进贡朝廷的土特产,不同于沉香、黄金这类高端贡品。

明初,海南10个产茶的州县,进贡的芽茶(也写作牙茶,即茶叶的芽心)为三百四十九斤八两、叶茶(一般为芽心以下的两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正德年间(1506年至1521年),芽茶增加一百四十三斤八两。这两个数字持续到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差不多是一百年不变,即芽茶四百九十三斤、叶茶一百四十三斤八两。茶价为每斤(十六两)白银二钱,几乎是三百年不变。

制茶

“当地野生的茶树混杂在其他灌木丛中,被灌木白色的花儿覆盖着,但还是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茶树出现在野生丛林中,足以说明它是本地原生的(indigenous)。当地人将其叶子采摘后晒干,带到集市出售,数量并不多,他们叫它‘黎茶’(Letea)。”(香便文《海南纪行》,辛世彪译注,漓江出版社,2012年)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深入海南岛考察,在今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福门村一带,看到野生的茶树,并粗略了解了黎族人对它们的简单利用——晒成干叶,煮水饮用,或拿到墟市出售。

也就是说,140年前,海南岛上,至少是黎族地区还没有制茶工艺传入,那么,明代的那些“土贡”茶青是在哪里加工,制成可以冲泡的茶叶?则成了一个待解之谜。

那么,黎族地区什么时候才开始制茶?1928年,海南岛警备司令兼琼崖实业专员黄强(1887—1974)陪同法国传教士萨维纳进入黎族地区调查后,也撰就长文《五指山问黎记》,写到了他认识的一位茶商李树英:“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

冯子材是在黄强出生那一年,即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入琼平息匪患的,幕僚中有懂得制茶的梅州人,教会了李树英父亲制茶之法,此后李家以此为业,出入于五指山盛产野茶的地区,包括但不限于水满峒。

如果李树英所言不假、黄强所记无误,那么,五指山水满峒的黎族同胞掌握制茶工艺,最早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借鉴国内成功案例

唤醒海南古茶树

茶界老饕客往往愿意为古树茶买单,品鉴茶源地理背后的本味,形成对原产地茶叶的味觉记忆。能支撑他们对茶叶本味执着追求的,乃是茶树品类背后的“古茶树”资源。


▲2001年出版的《中华茶叶五千年》中收录的海南大叶种古茶树图片。陈德新翻拍

古茶树基因

决定产品图景

近年来,人们对古茶树的消费热情高涨,对于精致消费者,普洱只喝冰岛老寨头春单株古树茶,专业的消费者则涌向古老的茶山,寻觅古茶树,参观古茶园,购买古树茶。福建省武夷山九龙窠悬崖峭壁上,生长着六株树龄已接近四百年的“大红袍”母树,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稀世珍宝,终年被岩顶罅隙滴落的甘泉润泽,生长茂盛,产量却极少,自元代以来便成为皇室贡品,到清代已名满天下。

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丁显的秀才上京赶考,途经武夷山时因腹痛难忍倒在路旁,幸得天心永乐禅寺方丈发现将其救回寺中,用九龙窠采下的茶树叶泡了一碗茶给他喝下。丁显喝后痛病全消,随即赴京参加科考,高中状元。丁显不忘方丈恩情,回去报答方丈相救之恩后,带了茶叶进京欲献皇上。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措,丁显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渐康复,皇上龙颜大悦,赞许丁显知恩图报的品德,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专供皇家。从此,九龙窠这几株古茶树就有了“大红袍”的称号,所产的茶叶也被称为“大红袍”。

抛开“大红袍”的传说,耐人寻味的是它的味道。

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茶研所技术人员将九龙窠母树大红袍剪了几支引种在福安县的品种园,剪回来的大红袍长势不错,但茶研所一直没有开展深入研究。直到1983年11月,长期从事武夷岩茶名枞品种研究、被誉为武夷岩茶“大红袍之父”的陈德华将5株大红袍幼苗带回武夷山茶科所的御茶园中栽种,精心培育,开始对大红袍进行无性繁殖研究,并获得成功。1984年,经专家审评,认为陈德华团队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和九龙窠“大红袍”母本的品质不相上下,于是正式宣布大红袍培育成功,并在当年《福建日报》、中国新闻社、《文汇报》等媒体报道。后经过20年的种植推广,武夷山已有4万多亩“大红袍”茶园,年产量超过2000吨,让普罗大众也能喝到“大红袍”的真味。

经现代茶叶化学分析,通过无性繁殖的“大红袍”,氨基酸含量偏高,而老树(母树)则糖分含量高,越喝越甜。

至此,六株母树用自然赋予的生命,开枝散叶,成就了这一茶类的传奇,也让茶叶研发者看到古茶树的独特自然魅力和培育过后巨大的市场前景。

水满野生茶

海南古树茶的重要代表

古茶树包括野生型茶树、过渡型(半野生型)茶树和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

好茶源于自然基因。回溯茶史,我国很多传统名茶都与野生茶树密不可分,如碧螺春、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武夷岩茶、峨眉茶、余姚仙茗、莫干黄芽等茗茶最初均有野茶采制。大多数传统名茶先是由古代贡茶开始扬名,而贡茶又多采自野生茶。

明代海南也有贡茶历史,对此正德《琼台志》和万历《琼州府志》均有记载。

五指山雨林深处的海南大叶种野生茶树嫩叶,尤其适宜制作红茶。1980年代初,国内的茶界泰斗曾对五指山南麓所产的水满红茶做过很高的评价。

1984年11月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海南大叶种被认定为国家品种,编号为“华茶16号(GSCT16)”。

挖掘古茶树资源

重塑海南茶形象

反思海南茶产业,我们未能很好地利用海南大叶种古茶树这一自然禀赋,实在是一大遗憾。

众所周知,海南茶产业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多半引种云南、福建、湖南、浙江、安徽等地茶树种,本土野生古茶树海南大叶种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造成五指山红茶、白沙绿茶两大海南茶公共品牌,市场定位模糊、品牌规模有限、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不高等劣势,使得海南茶呈现产品同质化现象,行业处于相对无序竞争的状态。要跳出这一怪圈,必须挖掘、保护和研究海南本土古茶树资源,带动海南茶产业提质增效,让市场和消费者重新认识海南茶。

就目前国内古树茶市场来看,云南“雨林古茶坊”这一品牌呈现一枝独秀,占去了云南普洱茶产区市场的“半壁江山”,每个古树茶产品一上市都会引起市场震动,其在前端古树茶原料保障、品牌文化、产品包装、产品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因此,对于现阶段海南茶业的复兴,需要找到海南茶的自然基因密码,即保护与开发并重,寻找、发掘海南大叶种古树茶的市场价值,在茶青采摘、制作工艺、产品包装和市场推广上,可借鉴云南“雨林古茶坊”的经验,大力培育能研发海南大叶种古树茶产品的龙头企业,深入挖掘海南自然、人文、民族元素,如苏东坡、海瑞、黎苗文化、海南热带动植物等,穿越时空,去除茶产品同质化劣势,重塑海南茶形象,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积极稳妥地开发海南大叶种古树茶,溢出更多市场价值,重振海南茶业。

重拾一杯茶

鹦哥岭有7个站点,护林员每周要在山上住三天两晚,之后每天结伴巡山。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护林站站长符诚勇几乎认得这片林区的每一条路,路上有哪些树,树下有哪些草,树上有哪些鸟。这是他们巡山的任务之一——记录行进路线,以及路上遇到的各类动植物。最近,他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记录林子里的古茶树。

在符诚勇的记忆中,他们这一代人没有上山采茶叶、制茶饮的习俗。刚进入护林站工作时,最难的就是阻止盗砍盗伐,林中有些木质藤本可做南药或制成手工艺品,曾是盗伐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说服那些揣着砍刀的村民。如今,来了好几批专家、学者团队研究古茶树,古茶树的价值日益彰显。符诚勇认为,越是好东西,越要还给森林,不能让古茶树被无情挥斩。

古茶树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隐约萦绕在护林员符进忠心头,但他说不出。

老一辈村民曾上山采这些树叶,在阳光下晾晒后,在家堆放大约一个月,再用开水来冲泡。得到的茶饮久泡不涩,回味甘醇。这种手法有些接近如今制作白茶的工艺,当地人称之为凉茶。也有人将茶叶与其他叶子同煮,滤出琥珀色的茶水。不知因何缘故,无论哪种饮法都没有继承下来。

十几年前进山当护林员时,符进忠在林子里穿来绕去,茶树始终没有引起他的特别关注。茶叶好喝吗?他偷偷咬了一口将落的枯叶,好苦。

大约四五年前,陆陆续续来了一些团队。有人拉住符进忠,问他有没有见过古茶树。

“树干颜色很浅,上面长青苔和菌斑的那种,叶子大概有半个手掌那么大,不长大板根。”一通描述下来,符进忠恍然大悟:“这片林子里都是。”对方听到他的回答,嘴角咧得高高的。

这些古茶树的发现,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野生茶树种群和分布情况;能在热带雨林连片生长的古茶树,更有在当地展开规模化培育的先天优势……符进忠才明白那漫山的古茶树有这么多好处。

父母的那杯茶,是不是很快就能延续下来了?翻过一大片橡胶林,看到山那头的古茶树,符进忠不禁想到这个问题。

如今,有关古茶树的研究还在不断推进,周围的村庄已经摩拳擦掌,如何抓住古茶树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乡亲们的钱袋子再鼓一些。

高峰护林站的护林员们默默听着来看茶树的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古茶树要怎么种,怎么发展,默默加快了进山找茶树的步伐。

来源:白沙融媒---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观“茶船古道”历史,谈六堡茶复兴之路!

当在茶圈里说到黑茶,想必许多茶友对普洱茶的“茶马古道”耳熟能详,但对于六堡茶的“茶船古道”,或许茶友们了解甚少。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与六堡茶发展轨迹密切相关的名词---“茶船古道”。

一、“茶船古道”的线路

“茶船古道”在中国茶运史上影响力不输于普洱茶的“茶马古道”,它连接了广西、广东、港澳、直通南洋。六堡茶作为中国历史名茶,正是通过这条“茶船古道”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更成为了著名的侨销茶。

所以在《广西通志稿》中曾记载到:“六堡茶,产苍梧。苍梧茶叶出产之盛,以多贤乡之六堡及五堡为最,六堡茶尤为著名,畅销于穗、佛、港、澳等埠。”

▲茶船古道线路图

历史上“茶船古道”起点是在广西梧州苍梧六堡镇合口码头,满载六堡茶的小船、竹排,从合口码头,沿着六堡河,“走”出深山,经东安江,走贺江,入西江,直达广州,对接“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东南亚。

▲茶乡苍梧六堡

▲茶船古道起点合口码头

▲满载六堡茶的竹排

二、“茶船古道”形成的背景

“茶船古道”在历史上犹如一根动脉,维持着六堡茶产销两地的流转,它的出现有着多种特定的因素。

1.山水为媒育好茶

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畅销港澳和南洋,其中一个主要的前提是:六堡茶具有优良和独特的品质。

苍梧县六堡镇位于北回归线北侧,年平均气温21.2℃,年降雨1500毫米,无霜期331天。六堡镇属桂东大桂山脉的延伸地带,境内溪流纵横,山清水秀,日照短,终年云雾缭绕,土壤养分充足,给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极好的环境基础,也为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六堡茶乡云雾缭绕(拍摄:黄福强)

2.岭南茶文化拉动需求

岭南,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三省二区,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自古“南方多瘴气”,岭南先民素有煮饮草药的习惯,而岭南茶叶的煮饮习俗也源于此。

从药用到饮用,从喝茶到叹茶,再到话茶;从田间地头,到街边茶楼;从独具特色的陶制茶急煮茶,到农家暖水壶闷泡,再到传统洋桶大瓷壶冲泡......岭南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岭南人爱饮茶以及岭南茶文化的特点。

六堡镇处于岭南地区,伴随着岭南茶文化的发展,清中期起,六堡茶通过水运外销为岭南民众所熟悉并消费,知名度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和港澳地区的茶楼都能看到六堡茶的身影,澳门老字号茶楼“远来茶楼”更是“楼上茶市销六堡,楼下设点卖六堡”。

六堡茶在岭南地区需求量日益增大,直接拉动了近代六堡茶的大规模生产和运销,“茶船古道”从此变得繁荣。

▲梧州的大东大酒楼是当时著名的茶楼

3.三江水汇梧州港

梧州位于广西东部,素有“小香港”、“百年商埠”、“广西水上门户”之称。自古以来,梧州的交通以水路为主,浔江、桂江在市区内汇合而成西江,而西江流源长远,上游发源于云南、贵州,下游则经广东注入南海。拥有如此天赐的水道,梧州水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通邕、柳、桂,下达粤、港、澳。古代,中原北货南运,岭南南宝北贡,使节行旅,军输漕运,大多经水路过梧州。

▲梧州:广西的水上门户

▲旧时西江上的轮船

尤其是清末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轮船穿梭往来,但凡外国商品、原料的输进,西南土特产的出口也是多经梧州。轮船从梧州至香港仅一天时间即可到达,因而奠定了梧州交通的重要地位,成为广西主要的内河口岸城市和广西的水上门户。得益于当时梧州兴旺的水路运输,商人们凭借着“茶船古道”将六堡茶以最低的成本运达广东、港澳地区。  

▲昔日的梧州港大南装卸作业区。(资料图片)

4.南洋华侨带动出口需求

进入清朝晚期,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锡矿开发的高潮,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大批华工因此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而南洋地区气候炎热湿润,锡矿里的工人,他们常头顶烈日,膝盖以下长期浸泡在水里,容易中暑、得风湿病、发瘴气。

因六堡茶祛湿、调理肠胃功效突出,一些华侨到南洋之时都会带上一些六堡茶,很快,六堡茶作为“保命茶”在南洋地区逐渐流行起来,需求量逐年递增。

▲六堡茶作为“保命茶”在南洋矿区流行 

从此,“茶船古道”开始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大量的六堡茶被运到广州后,转运到香港、澳门,再通过海路运输到南洋。六堡茶以价廉、品质醇厚、耐存放、便于长途运输等特性,得到了港澳地区乃至南洋消费群体的认可。

▲晚清时期,华工乘船到达南洋地区。(印尼客家博物馆收藏) 杨麦翻拍

“茶船古道”正是在这种产、销共同发展的驱动下逐渐形成,并走向繁盛!

三、从“茶船古道”看六堡茶的发展

历史上,六堡茶产业曾受抗日战争的影响进入停滞阶段, “茶船古道”一度黯然失色于历史舞台。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六堡茶产业逐渐恢复并肩负起出口创外汇的使命,“茶船古道”再度活跃起来。

但随着现代运输的发展,昔日水运优势不断消退,“茶船古道”不如旧时繁华。回眸过去百年,“茶船古道”走过了“成型—繁盛—沉寂—活跃—衰落”的漫长历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黑茶越来越受国内茶友欢迎,六堡茶内销也开始走俏。尤其是在2004年后,越来越多的六堡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同推进六堡茶的发展,六堡茶产业全面进入复兴!

▲2003年以来六堡茶总产量和总产值的发展趋势

2016年12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自治区“双核驱动”战略的实施,梧州首家国有控股六堡茶企业  --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它挑起历史重任,汇聚各方力量,复兴六堡茶产业,倾力把梧州六堡茶打造成为中国茶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首家国有控股六堡茶企业成立

 2017年3月,“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活动首站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启动,梧州市组织政企代表团带着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古迹和“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国际市场。随后,行销全球活动足迹遍布北京、杭州、南宁、深圳、广州等国内近二十个城市及港澳地区和印尼、泰国、文莱、斯里兰卡、日本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各地茶业界引起广泛关注,茶船古道已成为六堡茶的重要文化载体和产业知名品牌。

▲“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全球行销在马来西亚启动

2018年6月,六堡茶更是在北京“两展一节”大放光彩,“茶船古道”作为六堡茶公众品牌正式对外发布。另外,经国内权威机构评估,2018年六堡茶品牌价值首次超过20亿元。

▲六堡茶在北京2018“两展一节”大放光彩 

▲六堡茶公众品牌 

2018年8月,六堡茶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开始进军产茶大国。这是梧州六堡茶首次以一般贸易方式输往印度尼西亚。

▲六堡茶首次出口印度尼西亚(图源:中茶窖藏六堡茶) 

四、结 语

过去数百年,六堡茶因“茶船古道”成为著名的外销茶,如今“茶船古道”正逐渐上升到历史文化的层面,它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助力六堡茶产业的发展。“茶船古道”广阔的历史文化挖掘空间,正亟待人们去发现和传承,并赋予新的历史意义。

随着六堡茶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走俏,六堡茶行业里的奋斗者定能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凝聚多方力量,深入挖掘六堡茶文化,让六堡茶通过“茶船古道•新丝路”再度扬帆起航,驶向新的风口,重塑千年六堡茶辉煌。

六堡茶复兴之路已经开始!

(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传播六堡茶文化,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

烟香究竟是怎么来的?普洱茶的审美困局

最近有一些茶友询问中期茶烟香的问题。一个大的茶类,不谈茶香,不谈茶味,要靠烟香作为卖点,而且这个品类还是我认为香气滋味最为丰富,品鉴内涵最为深厚的普洱茶类,多少让人有点悲哀。

网上也好,短视频也好,我还没看到彻底说明白这件事儿的,今天把烟香这件事儿彻底说清楚。说清楚这个还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此谈谈普洱茶的审美,困境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烟香究竟是什么

烟香和烟香不同,细说无数,归纳起来,烟香分为三种。

1.

第一种是杀青过程混入的烟香。因为早期普洱茶加工并没有使用现在所用的专用杀青锅灶,杀青过程中就会有烟气混入。

现在即使偏僻的普洱茶山也几乎都有专用的杀青锅灶,而且相当大一部分已经改用朝天锅了,所以现在几乎见不到这种情况了。大家如果想了解这种烟香是什么味道,可以找一些瑶族老百姓自己手炒的六堡野生茶(也叫农家茶),因为专用锅灶并没有在这些地方普及,这些六堡新茶仍然能尝到杀青的烟味。


六堡农家茶杀青中最原始的一种,没有土灶和烟道,杀青过程中必然有烟气混入。

新制好的六堡手工单株,

能喝出杀青过程带来的明显的烟味。

较早期的普洱茶杀青锅灶,未做到杀青与烧火完全分隔,可能会有少量烟气混入,即使是这种锅灶,新茶一般人也喝不出烟味。更不要说放一段时间了。

较为规范的初制所内的手工杀青,烧火与炒茶完全分隔,新茶完全没有烟味。图为茗寿堂今年春茶大观炒制过程。

这个也是大家所能看到一般短视频博主和网络上流传的说法。但是实际上,这个并不是现在中期茶烟香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杀青过程混入的烟香其实是不断减弱的,几年之后大部分就会消失。

我们喝二三十年的老六堡,如果存放合适,中间没有经过二次加工焙火,是喝不到烟香的。我也喝过很多款二十年藏期左右的古树普洱,都是当年老百姓用原始锅灶,甚至炒菜锅灶炒出来的茶,也喝不出什么烟香。如果刚做好马上压饼,存留会有一点,经过长时间也会很弱,如果长期散放,即便是老手也喝不出来。

茗寿堂百炼,三十年存期手工六堡野生茶,喝不出“烟香”。

两款二十年左右存期的纯手工杀青普洱茶,左边存放湿度较低,右边偏高,这两者都没有任何“烟香”!

简单的总结一下,这种短暂杀青带来的烟香本身不强,而且随着存放不断减弱,到最后几乎没有残留。即便是当时用图一那种最原始的,直接架在柴火上炒的,存了几年以上也基本没有了。我是靠经验结合其他特点能喝出来和现在杀青的差别,从而找到一点烟火味的蛛丝马迹,绝大多数人其实根本喝不出来任何痕迹,如果你不信,你可以自己做实验。

结论:和大多数人的理解不同,这种烟香并不是市场上中期茶的烟香。

2.

再说第二种烟香,这种说的是一种类似干草,稻草,雪茄等等的味道,这个未必和烟有关,就是转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味道,因为烟香这个概念炒作,很多人也把这个成为烟香,我觉得是自降身价,没有必要。

这种香味,和品种,加工方式都有关系,同时存放环境湿度不能高,有的茶明显一点,有的茶不明显,从我们的品鉴体系来说,这个属于比较底层的背景香气,如果和其他香气配合得当,也是不错的,但不算是很高级的香气。如果这种香气很突出,说明高级香气存留的比较少了。

结论:这个当然也不是市场所说的那种烟香。

那市场上炒作的中期茶烟香是怎么来的呢?

3.

这个就是第三种烟香,这个其实是烘烤或者焙火烟香。大家如果经常喝传统工艺的正山小种,就能喝到这种比较浓郁的烟香,这种烟香是长时间较低温度烘茶才会有的气味,和短时间杀青混入的烟香不同,这种长时间低温熏烤的烟香经久不散。我们喝十年二十年的松烟小种,烟香还是很明显。如果一款中期茶二十年了,烟香还是非常浓郁,那大概率就是这种烟香了。

传统烟熏小种从萎调环节已经开始烟熏,所以烟味更浓郁

柴火用焙笼熏烤,一般乌龙和红茶焙火环节用木炭,不会有明显烟味,如果用柴火烘烤的话,烟味也会明显。这些图片只是看个大概意思,因为二十年前雨季普洱茶的干燥过程,我也没有图片。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普洱茶怎么会有焙火工艺呢?当然没有,但是如果雨季采摘加工,也就是常说的雨水茶,很多时候杀青揉捻之后根本无法日光晒青,即使放在室内,空气湿度太大也很难干燥,你猜干燥要怎么办,过去不可能有电加热,更不可能有现在干燥用的阳光模拟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柴火较低温度烘烤。或者有的茶在存放过程中受潮了,也要用柴火烘一下,道理类似。

现在一些条件好的茶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阳光模拟灯,用于在阴雨天气辅助晒青,今年春茶季因为雨水较多,一些茶农已经在用了,在二十年前这个当然是不可想象的。这种模拟灯对风味不会像烘烤那样有明显影响,关于这种模拟灯的其他影响,以及是否可用于非阴雨天加速干燥,还在评估过程中。

|全是硬伤

话都说到这了,请问有这种烟香的茶是什么时候的原料,品质如何?就不多说了,多说找麻烦。如果你有幸看到了,也没必要和人争论,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己知道就行了。

简单的总结:

第一类烟香虽然属于工艺瑕疵,对于过去的条件来说,无伤大雅,而且随着藏养已经大大减弱,不影响对一款茶的基本判断和品鉴。

第二类烟香,属于强行归入的烟香,本来就是一种转化风味,当然也谈不到有什么问题,如果茶本身很优秀,也是可以品鉴的层面,但不算很高级的香气。

第三类烟香,工艺本身的问题不说,浓郁烟香已经暗示了原料的来源,从品鉴来说,也不属于普洱茶品鉴的范畴。但是也不妨碍有的人就是喜欢。这没办法,花上万买台地的大有人在,我不认可,但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你说这个世界是不是有点荒诞,最差的还能最贵?这世界荒诞的事儿多了,咱们没必要和这些事儿较劲,我更关注这一切现象的背后,普洱茶品鉴审美的问题。

话说回来,普洱茶的审美,尤其是中短存期的普洱茶品鉴的审美,真的是硬伤太多了。

其实也不是民间的茶人都缺乏见识,虽然整个普洱茶的品鉴体系还很不成熟,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民间还是经常能碰到对普洱茶品鉴有比较深入认识的高人。如果在易武混迹多年,或者在不知名但品质卓越的茶山收料,多少还是能碰上个把这样的有见识的同道,但是这并不影响整个普洱茶的审美硬伤遍布,内伤无数。这又是什么道理?


|审美困境

普洱茶的审美困境,这个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可以说伴随名山古树的兴起,就存在巨大缺陷,直到今日也没走出困境。我们回想早年间,古树茶的概念刚刚兴起,当时推崇的一个概念是什么?——“霸气”。

什么叫霸气?是苦涩度还是什么?霸气本身是一种对程度的描述,而对程度的描述本身不能成为审美上的判断。比如你评价川菜不能用辣度作为核心指标。你评价一幅绘画作品,你也不能以饱和度作为核心指标。评价一款茶怎么能以苦涩度作为指标,这根本没有逻辑。

出于善意的理解,可能这个词早期是形容布朗山茶尤其是老班章茶,滋味浓郁同时鲜爽有力的那种口感爆发力,虽然不太准确,也没抓住老班章的核心特点,但勉强说得过去罢。

老班章一处古茶园

但是后来这个词无疑被用滥了。因为即便是在老班章寨子里你能这种喝到特点鲜明的班章古树也不超过三分之一概率,绝大部分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这种体验是怎么回事。那市场推广中的“霸气”又是什么?实际上很多时候,台地比古树更“霸气”。

错误的审美带来错误的价值观,错误的价值观对市场有恶劣的影响。很多非常优秀的茶品,在这种错误的审美下不被认可,迷失了自己。很多茶山的工艺向错误的审美屈服,导致无法发挥自身特点(这点可说的就太多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流毒甚广的审美误区。直到冰岛脱颖而出,易武再次崛起才逐渐遏制,影响渐渐减弱。

|隐藏的暗线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为什么谬误甚至荒唐的概念可以一再大行其道,主导市场?

当然,普洱茶的品鉴体系还不成熟,品鉴话语比较匮乏,这些都是重要原因,也都是你我同好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但这个答案太学术了,其实并不是根源。

普洱茶是个很特殊的茶类。我常说,普洱茶是最古老,也是最年轻的茶类。

最古老,是因为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濮人种茶历史久远,可远溯商周时代,唐代蛮书也有明确制茶饮茶记载。

最年轻,是因为如果我们考察名山古树兴起的新传统,到现在还不到二十年,这个新的普洱茶传统与清代民国和建国后的普洱茶传统都不一样(甚至普洱茶这个名字都中断多年了,参看:颠覆认知!普洱茶的传统工艺究竟是什么?)。从原料选择,工艺,再到品鉴审美,都不一样。是一个完全的新生事物,说是一个新的茶类也未尝不可。在各大茶类中,无疑又是最年轻的。

当年名噪一时的马帮进京活动,在那个时代,普洱茶始终处于社会关注的焦点。

出现晚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束缚少,同时又可以借鉴很多现代的研究成果和其他茶类的长处。劣势呢?普洱茶新传统出现伊始,甚至出现之前就伴随着目的明确的商业和资本运作,这方面可以参看:重磅再续:普洱茶名山古树发展史(1993-2022)中

从短期来看,似乎普洱茶是占了便宜,借助商业运作,迅速提升名气,打开市场。从长期来说,弊端似乎更大。就古树茶市场来说,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才是行业发展的根基,这里面深藏的内涵才是吸引各路资深茶人不断发掘的源泉。商业运作如果建立在对这个资源优势的正确理解基础上,建立在通过工艺藏养等等方面配合,充分发挥古树优势的基础上,那么这就是健康的商业运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从来都不是市场的主流。

普洱茶虽然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但在品鉴文化尚未成型的阶段,就一再被别有用心的观念拉着偏离轨道,嘴上说着茶艺,背后全是生意,普洱茶品鉴的发展步履维艰。就好像一个年轻人还没有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就经常被拉到乌烟瘴气的场所里混,很难不受影响。

从炒作劣质老茶,到炒作大厂茶,炒作金融茶,假冒名山古树,再到现在直播间的炸福利,普洱茶始终是各大茶类中无底线商业炒作甚至商业欺诈的重灾区。

因为树种极为复杂,产区极为广大,内涵极为丰富,品鉴极为美妙,信息极不对称,一般人一下子摸不清门道,同时也就成为各种心怀不轨之人扎堆的领域。就像我之前说的,普洱茶,尤其是古树普洱,从内涵来说,说是茶人最后一站,毫不为过;从现实来说,说是骗子大本营,也并不夸张。

各种反逻辑,反常识的言论在普洱茶领域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主流观点,这背后离不开一些人的发动,很多人的推波助澜。从霸气到烟香,我们善意的想,也许最初出发点的确是个人的感受,但最后无不沦为一些人炒作牟利的工具。

如果说霸气是对新茶内涵粗浅的误读。那烟香已经是有意识的误导了。一款茶,原料没底蕴,藏养不合理,没有高级的独特的香气和滋味,也没有基础的木质类转化香,更没有体感的通透,只能靠烟香作为卖点。随便一饼台地茶你用柴火薰烤一下,都有浓郁的烟香,哪怕你现在现薰都来得及,这其实是对普洱茶收藏价值的全面否定。

霸气和烟香只是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实际上普洱茶的品鉴方面很多流行的观念和概念都值得商榷和推敲,这也是我们现在讲座进行到品鉴部分涉及的内容。

|展望未来

当初被古树茶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独特气质吸引,进入这个行业已有十年,甚至把家也搬到了云南。从做茶山数据库,到建立品鉴体系,一直试图想让更多人了解古树普洱真正的魅力是什么,忙活到了今天,也不过是尽个人的一点心愿,要说扭转市场的乱象,短期内是不太现实。

不过也谈不到多悲观,时势不断变迁,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就连过去大家都不关注的食品添加剂问题,现在也开始受重视。古树普洱行业整体还是向好的,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喝到对的茶,真正体验到古树的美好,古树普洱的品鉴最终还是会回归理性,真正体现这天地造化神奇之物的价值。

世间好玩又有意义的事不多,我辈共同努力。

来源:茗寿堂,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