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悠悠茶坊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解读|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奥秘(推荐收藏)


都说老酒贵在陈,酒越陈越香。在茶界,也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普洱茶越陈越香。

普洱茶属于后发酵茶。越陈越香也就是在茶菁制成之后仍会持续进行后氧化作用,它经过时间的沉淀,茶性更加温润柔和,陈香悠悠,茶人对它迷恋不已,而且存放的时间越久,氧化程度越完整,茶汤滋味越醇和,所以才有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


 

普洱茶“陈化”是酝酿香气

升华品质的关键


陈化过程中,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多酚类等内含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后自动氧化;芳香化合物含量下降,同时产生丙醛、戊烯醇等,使茶叶陈香显著,汤色红褐;随着时间的延长,多酚类的氧化,咖啡碱含量减少,使得苦涩味降低,茶汤中浸出物的含量也会增加,可溶性糖与果胶及其水解物大量产生,进而提高茶汤的滋味与厚度。这就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主要原因。





陈化后滋味更好喝

普洱茶是越陈越浓越香,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存放,普洱茶才能有较好的综合表现,比如陈香气息更显著、口感更醇和等,给普遍喝茶人的品饮感受更好。这也是普洱茶需要陈化的主要原因。



陈化后价值更高

存放较好的普洱茶,是可以升值的。通常认为,存茶过程漫长,时间、储存成本较高,存茶人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好的老茶,价格往往高于新茶。所谓岁月留金。




好的仓储为陈化奠定基础

存放较好的普洱茶,是可以升值的。通常认为,存茶过程漫长,时间、储存成本较高,存茶人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好的老茶,价格往往高于新茶。所谓岁月留金。


时间是决定普洱茶能够越陈越香的因素之一,也是前提条件之一,它为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在存放普洱茶过程中,在外界因素阳光、温度、湿度等因素作用下,普洱茶在持续发酵,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如茶多酚、咖啡碱、茶皂甙、等多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缓慢络合与转化,使得普洱茶的香气由原来的多样化(杂)转向单一化方向,逐渐形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


这些芳香类物质通常具有特殊香型,也让一款普洱茶具备了良好的品质特征,故普洱茶越陈越香。




茶多酚的变化

茶多酚是普洱茶中性质活泼、易被氧化最为典型的物质之一,且其与茶叶的汤色、滋味、香气都有密切关系。


实验表明,普洱生茶在存储过程之中,茶多酚会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红素、茶褐素等物质。随着存储期限的增加,茶多酚会逐步氧化聚合,转化其他物质,汤色会随之越来越红润,滋味由苦涩变的甜润醇和。




氨基酸的变化

氨基酸是影响茶汤滋味的重要物质,也对茶汤色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含量越高茶叶品质越好。在存储过程中,氨基酸含量随着存储期限的增长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且温度越高氨基酸含量下降幅度越大。当存储温度超过35℃,氨基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大,不利于茶叶品质的提升。




总糖的变化

总糖是普洱茶内糖类物质的总称,总糖的转变,对汤色滋味有直接影响,是影响茶汤甜味的主要物质,间接影响茶叶香气。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茶叶内不溶性糖类物质如纤维素等,在微生物、活性水解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果胶等可溶性糖类物质,使得茶汤可溶性总糖含量升高,茶汤滋味口感也随之提升,更为甜淳柔滑。



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随存储期限的增加,茶汤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步增加,使得普洱茶对人体的保健功效提升。


芳香物质的变化

芳香类物质却只有七至九种。而且,在普洱茶的后发酵中,它的香气的演变有向单一化方向转化的趋势。这其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芳香类物质,是氧化沉香醇(英文名称Linalool.oxide,分子式:C10H18O2),它属于具有特殊香型的芳香类物质,也常常被称为香气典雅。多项实验和检测表明,普洱茶在35摄氏度以下环境中存储,更有利于其香气品质的提高。



年份较新生茶 茶汤

年份较老生茶 茶汤

是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具有“越陈越香”的核心价值呢?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越陈越香的普洱茶必须是优质的普洱茶。优质的普洱茶=优质的原料+良好的制作工艺+良好的仓储,这是一条公理,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存储、收藏普洱茶,一定要从原料和工艺两方面综合考虑。后期存放也要得当,才能喝到陈香稠滑的高品质普洱茶。




悠悠茶香沁千年——宜宾茶文化综述

“走,喝茶去。”这一声地道的乡音,是宜宾人最熟悉的邀约。宜宾,可以说是一个被茶香浸泡的城市,种茶历史悠久,始于公元前1022年,是“中国早茶之乡”、“世界著名茶乡”。

从一片嫩绿的叶芽,到杯中的一片茶叶,这过程渗透着宜宾茶文化的精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自古爱茶、种茶、制茶,与茶结缘、以茶结交,可以说,宜宾这座城市的发展,几乎都飘荡着悠悠茶香。

千年茶韵  历久弥香

宜宾种茶由来已久。而故事,可以从3000多年前说起。

据我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公元前1022年,宜宾人就开始种植茶叶,宜宾僰人向周武王贡茶,也向历代朝廷呈献过“龙芽茶”“明前白毛尖”等。

2021年宜宾早茶采摘  宜宾日报记者 陈根 摄

《叙永县志》称,“川南饮茶之风始于周时,到汉时行栽培,迄魏晋而大盛。”东汉顺帝时,屏山已种茶树。20世纪50年代,宜宾县黄山发现千年古茶树,高数丈,二人才能合抱。在高县汉王山也曾发现千年古茶树。

在茶业兴盛的唐、宋时期,宜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茶马互市”特别兴盛,南宋蜀地著名的8大“茶马互市”,宜宾城和长宁就占了2个。当时,宜宾各地大力发展茶业,用以换取马匹、盐及其它日用品,形成了专门的“买马场”和“茶马交易市场”,茶叶的品种逐渐增多,筠连的黄芽茶、雷波的黄郎毛尖、宜宾的明前毛尖等品种,在市场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宜宾茶的馨香,也撩动着文人雅士的心弦,使得茶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文之中,赋予艺术鲜活的生活气息。以北宋诗人黄庭坚的《次韵李任道晚饮锁江亭》为代表。“西来雪浪如庖烹,两涯一苇乃可横。忽思钟陵江十里,白苹风起縠纹生。酒杯未觉浮蚁滑,茶鼎已作苍蝇鸣。归时共须落日尽,亦嫌持盖仆屡更。”这首诗对引人入胜的宜宾茶文化赋予了更加深刻的人文意蕴。

南宋诗人陆游对戎州也是情有独钟,他自诩“戎州陆羽”,可见具有浓厚地方历史文化韵味和鲜明的人文色彩的宜宾茶文化历来深受文人墨客青睐。

游客正在宜宾川红非遗馆品宜宾红茶 宜宾日报记者 李美琪 摄

穿越三千年,茶韵今犹在。

在老城区滨江路的石护栏上,连续不断的是采摘茶叶的浮雕图案;在水东门城楼上餐厅一角,矗立着一位“茶博士”正拎着大茶壶斟茶的雕像;在“川红非遗馆”、宜宾茶文化网红打卡地“川红非遗馆”、天府龙芽·宜宾早茶——环金秋湖茶叶产业园、中国红茶第一庄园、珙县鹿鸣茶海等茶旅综合体,游茶园、观茶艺、闻茶香、品茗茶,处处都能感受宜宾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馆文化 独特浓郁

随着茶叶的大量种植和饮茶习俗的广泛传播,“茶馆”这类喝茶的专门场所也随之出现,而且形式多样。宜宾人爱喝茶,更把茶喝成了一种气韵独具的茶馆文化。

据史载,在唐代,宜宾只有茶水摊,路人渴即饮之,多出自士人义工的善举。宋代“茶马互市”在宜宾兴起后,有了专门售茶冲饮的“幺师”和迎送的“堂倌”,茶厅里有鲜花和名人字画作装饰。清代曲艺进入茶馆,柜台上方挂有艺人曲目牌,供茶客在雅间点唱。

资料图:第二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茶乡之旅活动中嘉宾品茶 宜宾日报记者 王宇 摄

应该说,宜宾茶馆兴于清代而盛于民国,流行于当代。解放前夕城区有茶馆181家,那时茶馆既是饮茶、会友、传递行情和排难解纷的场所,又是娱乐之地。

旧时,翠屏区茶馆内专司泡茶和续水的人称“茶博士”,茶客围着茶桌坐定后,喊声“泡茶!”茶博士应声而至,一手提壶,一手夹着一摞茶具,来到桌前一挥手,茶垫子满桌开花,恰到好处地在客人面前各停一个。他紧接着把装好茶叶的茶碗放在茶垫子上,左手翻开茶盖,紧贴茶碗,右手将壶中开水冲出,待水将满时,忽地一收一翘,桌上滴水不洒,接着“吧嗒”一声,把茶盖翻过去将碗盖住,全部动作干净利落,令人叫绝。

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累积,茶文化已融入宜宾人的血液中。

今日之宜宾茶馆已经拉开了档次,尤其是大型的茶楼、茶坊,早已从单一的喝茶、打牌之地过渡为请客聚会、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日趋变得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悠悠茶香  品茗赏艺

茶艺指的是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而茶文化的核心就是茶艺,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行为艺术。

宜宾茶艺的承传,有“唐代分碗,宋代分汤”的点茶习尚,具有“点茶论道,试茶为艺,涤器观赏”的文化风采。

中外茶人取“茶经”  宜宾日报记者 胡鹏 摄

昔日宜宾之茶馆,“三件一壶”是不可或缺的,舞动的长嘴茶壶和平端的盖碗茶具是最草根、最平民、最现实的茶艺表演。茶客所饮的盖碗茶具多为青花白瓷,“三件”指的是闭茶的盖、盛茶的碗和托捧的船。因“三件”易碎,故常见补碗师在茶馆里留连。

考古发现,宜宾早在秦汉时期,已能烧制黑釉土陶茶盏;明清时已使用川产青花陶瓷盖碗茶具;近代、现代已用紫砂壶烹茶。

如今宜宾的茶艺表演,与各地大同小异:装潢清雅的茶室内,古乐悠扬婉转,美女茶师招式轻灵,妙语含珠,将那前言、赏茶、涤器、投茶、添水、奉茶之茶艺表演程序一一展现眼前,令观者嘴虽未沾香茗而人早已心旷神怡。

宜宾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歌谣和故事。

屏山县的一组《采茶歌》《西尼山上一兜茶》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叙州区(原宜宾县)的一组《采茶歌》《十二月采茶歌》尽数茶乡气候与故事;筠连县的《茶小伙与盐姑娘》描述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悲壮而凄凉;珙县孝的《玉香茶》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恶徒的憎恨;还有江安县《酽茶解毒》的故事以及屏山县《药王的传说》等等。这些扎根于民间的歌谣和故事,相传甚久,影响深远。

(部分史料据宜宾市地方志办提供)

鹿鸣茶海 宜宾日报 记者 曾朗 摄

宜宾日报记者 陈戎

与古籽茶共舞,柏联普洱古韵悠悠

  
  几期前,小编针对古籽茶为大家做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篇古籽茶的文章可以说是2.0的升级版本,内容更加详尽,时间跨度可追溯到千万年前,为的就是以理性的思维、专业的角度,向爱茶的大家讲透何为古籽茶?
    01  乔木大叶种普洱茶品质的基础保障

  作为世界茶源地的古老茶叶品种,乔木大叶种经历了几千万年的演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完美地和当地的气候、地理、土壤融合在一起,使得云南大叶种茶树不仅多酚类物质、色素、氨基酸、嘌呤碱、糖类、皂甙、维生素等化学成分高于其他产区的茶树,就连矿物质内含的数量与质量也是它们无法相比对的[1],这为普洱茶后期陈化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普洱茶只能产于云南的原因。

  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其演化过程即从第三纪晚渐新世的宽叶木兰发展成野生茶树再到被人类发现、驯化并大规模种植,经历了三千多万年漫长的岁月。特别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量物种灭绝,只有北回归线地带的云南澜沧江流域因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端横断山脉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持续了这种演化进程,并完整地保留了宽叶木兰化石(3540万年)一中华木兰化石(2500万年)一野生茶树(2500年)一野生一栽培过渡型茶树(1500年)一人工栽培型茶树(1300年)的系列实物遗存[2]。可见,澜沧景迈种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普洱茶原料的核心产区。
  
  景迈古茶林是目前世界上所发现栽培型古茶树数目较多、面积较大、历史较长、茶树个体年龄相对较大,保存比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是普洱茶核心产地之一,被世界茶人学者誉为人类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茶树自然博物馆”、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茶叶天然林下种植方式的起源地、世界茶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历史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02  景迈山风土造诣,非遗之选

  根据唐吏樊绰的《蛮书》中对普洱茶的记载,最晚在公元7世纪,布朗族人就己开始人工驯化并小规模栽培茶树,开启了景迈山地区人工种茶的历史,距今己有1300多年。傣历600年(公元1139年)前景迈大坪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自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起,景迈山古树茶被指定为朝廷贡茶运送至北京并一直延续到民国末年。自元代开始,景迈山古树茶销往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用马帮驮到普洱进行交易。19世纪,景迈山开始陆续出现茶厂,进一步促进了古树茶的传播、销售,作为普洱茶的主产地之一,景迈茶山享誉己久[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景迈山地区开始尝试采用古树茶种籽,开垦现代茶园。
  
  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山,属横断山系怒山余脉临抢大雪山南支,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高向东南低,隶属于亚热带季风山地立体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5-19℃,年降水量1689.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2135小时,终年云雾缭绕,年无霜期265天。景迈山雨热同季,海拔适中,气候环境、土壤类型非常适宜温性的普洱茶生长,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的形成,不易形成纤维素,茶叶能较长时间保持新鲜,是澜沧江流域的核心产区,因此,古时,即为贡茶。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同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景迈山已经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候选名单,成为唯一一座以茶为主题的非遗项目。
    03  古籽茶—顺应自然传承古韵

  茶树的育苗方式主要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在景迈山无性繁殖是90年代后期的现代茶园的主要育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育种时间,经济实惠,茶树须根发达,还利用茶树吸收施用浅层土的营养。无性繁殖虽然克隆了母体的特性(比如高产)和抗性(比如抗寒、抗某一单一病害、虫害),但无法有效应对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其他综合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
    由图可见,有性繁殖的茶树主根更为发达

  茶树种子(有性)繁殖是指通过茶树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种子,利用茶籽播种育苗来繁殖后代的繁殖方式,亦称为种子繁殖,其繁殖的品种称为有性系品种,或种生种。有性系品种具有父本和母本二个亲本的遗传特性,基因复杂,适应环境能力强,主根系发达,春芽萌发期在早春,育芽力强,发芽密度中等,芽叶肥壮,色持嫩性强,且内含物质丰富,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景迈山是著名的普洱茶山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尝试开垦新的茶园。60年代,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来到景迈山,采摘景迈山古茶林的古茶树茶籽进行育苗,培育种植古籽茶。

  达尔文理论认为,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环境改变引起生物体向与环境协调的方向改变。这种适应性协调,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获得性,并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变成新的类型[3]。古籽茶即为采用景迈山古茶林古茶树种籽培育而成的乔木大叶种茶树。以60年代培育种植的古籽茶茶园为基础,而后成立了惠民茶厂,扩建茶园,形成大片古籽茶园,成就了今天柏联普洱茶庄园的万亩茶园,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
  
  柏联庄园万亩古籽茶园位于景迈山核心遗产区。整个茶园海拔为900-1300米,表土层以茶树枯枝落叶为主形成的腐殖质熟化层和淋溶半熟耕种层,富含有机质,肥力足,宜耕种;中层为铁矿石为主风化形成的伴有砾石的生土层,富含氧化铁、锌、磷等物质底层为数亿年前形成的铁矿岩石层。整个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丰富,属于高产优质茶园[4]。茶园面积为1.1万亩,坡度范围15-60℃,恰到好处地沐浴在充足的阳光中,为茶树的光合作用提供充分的光源。

  景迈山古茶树自然枯死后,当地茶农将其根部掘出,发现其主根系异常发达,故有“茶树有多高根有多深”之说。园中的古籽茶不仅遗传了景迈山古树茶的兰香密韵和山野之气,适应环境能力极强,旺盛的主根系深深扎根于土壤深处,甚至能穿过茶园土壤深层的铁矿石岩层,全方位立体吸收不同土壤层的多类营养、矿物元素,从而能吸收不同土壤层的不同类型的营养、矿物元素,口感层次更为丰富、饱满。同时与当地环境气候融为一体,与周围的植物、动物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生物多样性生态链,无需过多的人为干预。
    04  标准化生产品质稳定的保障

  同一片茶叶理论上可以加工成普洱茶、绿茶、红茶、白茶等。但每一个茶树品种都有其适制性,即适合制作某一类茶的特性。柏联庄园不仅承接了原惠民茶厂的所有茶园和资产,也包括了当时的全厂职工,其中就有技术精湛的制茶师傅。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创造有利于品质的加工环境和陈化空间(温度、湿度、氧气、微生物菌群),不仅使古籽茶的品质更加卓越,也为行业输出了庄园标准。

  而且,柏联普洱形成了可溯源的产品流程,产品可追溯,不仅仅体现在种植环节,更重要的是加工环节的管理。柏联普洱茶庄园,按照后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结合了传统制茶技艺,从生产流程的设计和管控上,完全做到产品流向管理。无论何时,只要你到柏联普洱茶庄园制茶坊,都能感受到一丝不苟的生产设计。

  可见,古籽茶拥有“兰香、蜜韵、味甘、汤柔”的美誉源于其优良的景迈山古树茶基因、科学的现代茶园管理和庄园为其量身定制的加工工艺,以及后期原产地茶仓/茶窖的后陈化发酵。
    景迈山系列·熟茶

  05  柏联庄园主人与古籽茶的渊源

  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刘湘云女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高品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所创立的柏联精品酒店,现已成为全球顶级奢华酒店的代表,其花十余年时间打造的和顺古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普洱茶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早在柏联集团进入景迈山布局普洱茶产业之前,就收藏了大量的普洱老茶,位于昆明市阳宗海畔的昆明柏联精品酒店,她深知时间在普洱茶身上体现出来的魅力,也深深地被这种时间的魅力所吸引。
  
  当有一天刘湘云女士受朋友之邀来到景迈山的时候,她感受到了大自然迷人之处,这里有苍天古树,有云雾缭绕,有千年万亩古茶园,更有世代居住于此的茶人,他们千百年来靠茶为生,与茶融为一体,演绎出了深厚的茶文化!与其说景迈山是一座漂亮的古茶山,不如说这里就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和古茶博物馆!置身其中,扑鼻而来的阵阵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一边是自己在努力实践的健康茶生活方式,一边是大自然的馈赠,当二者合一时,她意识到,自己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载体——普洱茶!
  
  在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策划、论证、考察、调研之后,一种借鉴法国波尔多地区葡萄酒庄园的全新模式,被正式确定下来。这个模式,就是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模式,它集种植、生产、营销、文化、旅游、窖藏、科研为一体,借助柏联集团在酒店、旅游板块的成功经验,以及景迈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形成了一个普洱茶庄园的整体雏形。

  今天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拥有11000亩疏林生态古籽茶园,一个全透明的制茶坊和三个初制厂,茶工1700余人,精制产品百余个,已成为全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普洱茶庄园。而当时吸引柏联庄园主人的茶园,为市场提供好茶的同时,也在分享纯净健康的普洱茶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杰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来自自然的启示

  [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迈古茶园文物保护规划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汇编》

  [3][英]达尔文,《物种起源》,商务印书馆,1995

  [4]杨广容等,《景迈山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园品质分析研究》,《云南农业大学报(自然科学)》,2016,31(3:):519-527

  ——万亩古茶园千年景迈香——

  ◆END◆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