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易武镇老街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老街的文化历史

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称为茶祖会。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

因茶而兴,因茶而旺,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当然,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超越江北其他茶山,并非只是仰仗产量。这里山高雾重,土地肥沃,温热多雨,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

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茶味浓郁,适宜于制成普洱茶,经久藏后,其汤色褐红,陈香活现。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汤色红润耐泡,叶底呈现褐红色,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那一时期,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主要线路有:

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马大道”。

北西道-——由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进入西藏,由拉萨中转尼泊尔、印度等国。

南道-——由普洱、思茅分为三线,即:东出越南,南出老挝,西南出缅、泰。

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新茶路”,入缅后经曼德勒或景栋转运到仰光,海运到加尔各答,再陆运到西里古里-——葛伦保,最后由马帮驮运到拉萨。

欢迎您品鉴易武庆丰号普洱茶。

易武镇———茶山的穿越地带

如今云南的知名茶山,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家家户户盖新房;初制所一家比一家大;工艺也一家比一家更好。但作为老茶客的我们,总觉得差了一点什么,总觉得跟十年前的茶山比起来,虽然更现代化了,却少了很多亲切感。只有来到易武,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穿越历史,感受厚重。

进入易武镇以后,首先看到的也是许多新修的楼房,非常具有云南茶区特色的中式楼房,与巍峨的大山很是协调。但总觉得新楼房与易武二百年的贡茶历史和民国“号级茶”摇篮地不太相符。只有顺着镇上唯一的主路一直向前,在路快到尽头的时候,老街逐渐呈现,向右拐弯,一路向前,号级茶庄的遗址隐入其间,与周围的现代住房格格不入,年代逐步逐步穿越。

拾阶而上,来到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前的广场,环顾四周,民国遗留的建筑在各种修补下,沧桑中透露出无比的顽强。百年前遗留下来的青石路,却越发的光亮。深深的凹印瞬间把人带入百年前的繁忙:驮着茶叶的马儿发出的沉重马蹄声;茶农与茶商讨价还价的各种腔调;空气中弥漫的制茶香味;马帮成群结队的笑声与吆喝声。这一切的幻像就是在看到青石的一瞬间快速闪过。历史与人的对话透过文物完美交流。

顺着老路缓步彳亍,两边的老房子越发陈旧,但土砖清晰的轮廓与百年老木的结合,让中式建筑的智慧与坚强无语自证。两边偶尔出现的石碑,简单地浓缩了一个房子和一个老茶号的故事。却又引起我们无数的联想,因为一个茶号背后往往浓缩了几个家族的兴衰史,也浓缩了一代茶人的奋斗史。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的前辈比我们承受更多的艰难险阻,在国家摇摇欲坠的背景下,却给我们留下了最励志的故事和最干净的“号级茶”。

来到几棵百年前的老青树下面,新铸的马帮驮茶雕塑再现了当年茶马古道的场景。古六大茶山的缩影在小小的一百见方蜿蜒呈现。直径几米,高约20米的大青树用它们巨大的褶皱和深深的沉默表达着百年的沧桑。不知道有多少信男信女在这几棵树下诉说衷肠,也不知道在这几棵树下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大青树犹如电影《阿凡达》里的神树,是茶人与前辈沟通的桥梁,岁月给树留下的苍老含着伟岸,犹如一饼古老的普洱茶,面目苍老而茶气通天。

历史有很多种呈现的方式,但通过行走在百年前的道路与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结合体中,能给我们非常深刻的灵魂震撼。尤其是一个行业的从业者,追随着前辈的步伐,更是百感交集,如同穿越。与前人对话,知难更能进,迷茫中隐约可见的初心,百年未变。

茶叶几千年,茶业几百年,茶道一瞬间,穿越一万年。

来源:古树迷宗茶业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易武:从无名的移民之城,到古六大茶山之首

“古六大茶山之首、千年茶马古镇、漫撒老街、石屏汉人、十万移民...”每每谈及古六大茶山,易武始终是一个隔不开的话题,数千年的茶史在此交融,上百年的茶品因它而生,这个有着太多的茶与故事。

古六大茶山专题第一篇,我们就从古易武的故事开始,聊聊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易武的茶山排位之谜

易武是傣语地名,意为美女蛇所在之地,位于勐腊县东北部,距景洪仅12km,易武是一座坐落在山脊之上的移民城市,也是云南现存古建筑较多、茶文化积淀较为丰厚的千年茶马古镇。

早在唐朝时期,易武(时称“利润城”)就在南诏银生节度使的管辖之下,属于产茶的“银生城界诸山”的范围,李石的续博物志亦有记载“茶出银生诸山,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表明早在大唐时期,易武茶区就已在产茶。

傣历932年(公元1570年),宣慰使司首领“召应勐”将辖区划分为12个承担贡赋的行政单位,其中易武与倚邦、整董(今属江城)同属于一个版纳,隶属于车里宣慰使司。傣语称这12个版纳为西双版纳,这一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而说到易武的历史,不得不提的就是其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地位,云南茶山林立,以澜沧江为界,业内曾对云南著名茶山进行分类,分别为“江内六大茶山”以及“江外六大茶山”,“江”即横跨普洱茶核心产区的澜沧江。江外六大茶山,也叫“新六大茶山”,是近些年来传播较广的新兴山头,分别是布朗、巴达、勐宋、景迈、南糯、南峤。

而江内六大茶山则兴盛于明清时期,被称为“古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亦有不同的说法,如今所称的古六大茶山,是按1957年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由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蒋铨带队,对六大茶山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当时现存的茶山范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最后得出六大茶山分别是易武、倚邦、莽枝、攸乐、蛮砖、革登,这也是如今茶界的主流看法。

(注1:古六大茶山的具体指代,还有以下3种说法,第一种是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第二种是倚邦、架布、山習崆、蛮砖、革登、易武;第三种是曼松、曼拱、蛮砖、易武、牛滚塘半山、曼腊半山、攸乐。)

(注2:由于旧茶山的衰落,新茶山的崛起,以及行业的细分发展,新老六大茶山的说法都不再经常被人说起,还有人将产茶较少的倚邦,蛮砖与易武合并,统称大易武产区。发展到今天的易武茶山,实际上还包括一些位于古六大茶山的东部,毗邻老挝的产茶区,如曼撒茶山、曼腊茶山,现存的古茶园共计7000多亩。)

20世纪50年代时,无论是茶山范围还是产茶量上,易武都稳居第一,因而在古六大茶山中位列榜首,另外,除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管辖外,其他5座均隶属勐腊县,其中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均在象明彝族乡境内,而当年那条标志性的易武青石板街,如今是勐腊县易武镇政府所在地。


有趣的是,在道光年间以前的文献上,六大茶山中是没有易武的,如较早记载六大茶山的《滇海虞衡志》:出普洱所属的六大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曰漫撒。”此前还有说法认为漫撒是易武的古称,其实这一说法是有误的。

到了道光年间,《普洱府志》里的六大茶山,依然是只有漫撒,而无易武。直到光绪年间的《普洱府志》,才把漫撒改换成了易武。从漫撒到易武,背后隐藏的是一段是明清年间百万汉族移民进入云南的变迁史。

古易武的繁荣与落幕

易武的繁荣始于清朝的普洱贡茶,罗养儒《纪我所知集》中记载:“论云南贡茶入帝廷,是自康熙朝始(公元1662年),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至此,遂成定例,按年进贡一次。”

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专门管理茶叶和粮食的购销,并把易武定为贡茶采办地;改土归流时,又设设易武土把总,管理曼撒、易武两大茶山。“伍乍虎从征普思夷匪,以功授土把总世职”,当时将易武单独列为一个版纳。

乾隆三十年(1765)年,漫撒被纳入贡茶行列后,曾闹起过严重的匪患,导致漫撒本地的百姓奔散逃离,土司为了完成贡茶任务,破例招纳汉人进入,后来随着大批汉人“奔茶山”,漫撒逐渐人满为患,人们便移居易武,在这一过程中,易武周围的土地山坡,很多都被开辟种茶。

在众多移民而来的汉人中,石屏商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了长期经营,许多人举家迁入,从此定居在雨林深处,其中就有同庆号创始人刘汉成,车顺号创始人车顺来,同興号创始人向质卿,同昌号创始人黄锦堂等等,经过数十年的经营,石屏人才在易武建立了一座前所未有的汉人移民城市——镇越。

不过,此时的易武,实力远不如曼撒,尤其是当时的曼撒老街,茶庄茶号遍布,茶商行旅络绎不绝,可惜清朝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曼撒老街连续发生了三次规模很大的火灾,那时候的房屋主体皆为木制,最怕“走水”。曼撒老街走向了设落后,商业重心也开始朝易武转移,渐渐地,易武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取代了漫撒茶山的地位,也在古六大茶山中拥有了姓名。

清道光十三年(1839年),易武古镇进士车顺来上供自家所制易武茶,龙颜大悦的道光帝遂书“瑞贡天朝”四字,并命官员监制牌匾,赐予车顺号茶庄,与之并称的则是宋聘号、福元昌号、同兴号和同庆号等著名茶号。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茶庄、茶商的不断发展,易武逐渐成为了茶叶生产、交易中心,最先形成了集种植、生产、贸易于一体的西双版纳普洱茶产销中心,镇上的常驻居民也近万人。

在普洱茶生产繁荣的同时,易武镇的建设也迅速发展起来,古镇里最出名的莫过于那条易武老街,这条大路形似马鞍,顺山坡而建,路面则完全用青石板铺设,当地两旁,茶庄,商铺,住宅密集,还有许多庙宇、会馆、学校,当年的易武街,也成为如今易武镇的代名词。

后来,介于易武的强势崛起,茶马古道也用青石块从思茅铺到了易武街,易武与内地的来往交流也更加便利,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商业重镇,这里白天驮运茶叶的骡马充塞街道,入夜客栈人满,赶马人的帐篷架到了山坡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遗憾的是,这已是古易武最后的辉煌。

20世纪30年代后期,法国人禁止普洱茶运往老挝、越南销售,掐断了易武的大动脉,而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要道被毁,瘟疫横行,货币混乱,通货膨胀,茶庄歇业,茶厂停摆,茶园荒废,再加上49年国民党残军溃退至金三角地区前,在易武放的那把大火,昔日繁荣的易武极速衰亡。

知识延伸: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随着岁月的流逝,易武街的各种建筑也逐渐破损,尤其是在“文革”中,破四旧造成的严重人为破坏严重。昔日香火旺盛的关帝庙,曾为商业中心的石屏会馆,如今都只留少量破旧建筑,颓立在易武小学大门左侧;那些具有内地汉族民居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宅,建国时尚存300多户,现在只剩下50多户;昔日名扬四海的茶庄老宅,也仅存同兴号、同昌号、福元昌、迎春号、守兴昌、车顺号6家。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古易武的时代虽以落幕,新的故事已然书写,小微产区风,茶地高杆热,易武正在以一种年轻的姿态归来,敬请期待下篇——新易武:七村八寨各自为战,茶地秘境层出不穷。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