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宜宾早白尖工夫红茶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56 秒)

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早白尖”在筠连发现

宜宾“早白尖”工夫红茶为“川红”珍品,早白尖茶种是四川省第一个国家级优良品种,主要分布于宜宾市的筠连、高县、珙县、翠屏区、叙州区等地。

66年前的今天,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早白尖”在筠连苔草村发现。回顾这段历史,预祝2023年第十六届中国·宜宾早茶节在筠连成功举办!

图片筠连县苔草村今貌

1957年2月4日是农历正月初五,正值立春。勤劳的人从来闲不住,筠连县双河乡苔草村的茶农张银武开始整理着农具为打理茶园作准备。居家在山中开门一望,层层叠叠的茶园扑面而来。几年前,这里还是荒山一片,自从1951年2月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在筠连设立茶叶推广站发展红茶制作以来,荒山变茶园,茶树满山野,变化太大了。

张银武一边整理农具,一边想着春节前乡里说的报种的事。随着茶园的发展,需要优良品种来促进茶叶更大的发展,筠连县农业局茶叶站工作人员按上级的要求,通知茶农们寻找适合本土环境生长的优良茶种报上来作推广研究。这茶种该咋选呢?啥是优良茶种呢?正在思索之间,张银武抬头一看,自家屋前的那窝被叫做“早白颠”的茶树上已是新芽绽放,一丛丛嫩芽在乍暖还寒的天气中傲立枝头!这是一棵有些年头的茶树了,以往父辈就摘这茶树上的茶叶做细茶自家饮用,到了近几年,也在采摘鲜叶来制作红茶。张银武细细回忆:在很多年前,这茶树似乎都在立春前后就发芽了,掐指一算,这比其他茶树发芽要早十天半月的,这种茶树是不是优良品种呢?

张银武立即把自家门前“早白颠”这棵茶树的情况上报给乡里,乡里迅速上报给县农业局茶叶站,经筠连县、宜宾专区两级茶叶站的转报,就报到了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钟渭基那里。

钟渭基是浙江省诸暨县人,1956年在浙江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工作。1957年初,钟渭基刚刚就任茶树品种研究组组长,在接到筠连发现茶树品种“早白巅”的报告后,钟渭基迅速赶到筠连。钟渭基在和张银武促膝长谈中得知,“早白巅”因发芽早、毫多显白而得名。为搞清楚这个地方茶种,钟渭基在苔草村度过了1957年的茶季。

钟渭基为张银武拍摄站在“早白巅”茶树旁的照片,这也是张银武唯一的照片

1958年,研究组又对“早白巅”复查鉴定,将张银武在“早白巅”报种前后的多次谈话记录、实地采集的多种数据材料报上级审批。当时钟渭基在茶山上用新启用的照相机为张银武拍了一张站在“早白巅”茶树旁的黑白照片,留下了“早白巅”最原生态的记忆。同时,钟渭基将带有筠连方言的“早白巅”记录成了文字“早白尖”。

1963年,钟渭基和同事们又来到筠连苔草村,在茶山度过了春、夏两个茶季。1964年春天,研究组就地将“早白尖”与其它茶树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抗虫抗旱能力等用数据记录进行比对、鉴定、评价。将采摘的“早白尖”鲜叶分成两份,进行红茶、绿茶等多茶类制作。制成茶后,先自评后再交外省的专家审评,无论是产量品质还是抗病抗旱能力,“早白尖”都获得了一致好评。1965年,钟渭基发表了《茶树地方良种早白尖》一文,将“早白巅”正式定名为“早白尖”。在其所著《四川省茶树地方品种资源初步整理》文献中,对“早白尖”进行了突出的描述。“早白尖”凭借又早又好的绝对优势,在若干地方报种中脱颖而出。

图片“早白尖”茶树和鲜叶

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评审会议,钟渭基以全国审委会委员的身份推荐了“早白尖”参加评审。在会上,“早白尖”被认定为国家级传统茶树良种,发现地确定为筠连,产地确定为宜宾各县。“早白尖”的含义是:立春后至清明前,茶树开始发芽,为“早”:发出的嫩芽是满披白毫,浑身白色,为“白”;刚发嫩芽呈尖状,犹如枪尖,为“尖”。三者结合而得名。“早白尖”是四川第一个国家级优良茶种,其制作成的“川红工夫”红茶形态紧细、乌润显毫、香浓鲜爽、味道纯正、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具有品种固有的风格。


图片用“早白尖”制成的“川红工夫”红茶在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所获的金奖

厦门评审会结束后,钟渭基开始了“早白尖”分离选择工作,在几万株“早白尖”群体中按不同的形状分出“早白尖1号”到“早白尖9号”共九个品种。其中的“早白尖5号”为国家级良种,具有浓、强、鲜等特点,非常适合制作精品。1985年9月,在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世界食品博览会上,用“早白尖”制成的“川红工夫”红茶荣获22克的金质奖章。

图片2017年1月,钟渭基(戴帽者)在筠连苔草村“早白尖”茶园内

钟渭基后来被誉为是“早白尖之父”,2017年1月在发现“早白尖”60周年之际,钟渭基专程到筠连苔草村故地重游,重温那段发现“早白尖”的历史。如今,“早白尖”工夫红茶已成为宜宾茶业的知名品牌。

供稿|筠连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温涛

来源:筠连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世界红茶报告|工夫红茶盛极华夏(二)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编辑部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Editorial Department

功夫茶盛极华夏(二)


01

(五)云南大叶“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红茶,曾名“云红”,后改今名。于1939年由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派冯绍裘、范和钧等,到顺宁(今凤庆)、佛湾(今勐海)茶区试制成功。其主产区在今凤庆、勐海、临沧、双江、云县、昌宁等县,他们位于滇西南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高山峡谷区。“滇红”是云南大叶种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先天条件制成的,产品外形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滋味浓厚,具收敛性,曾以“型美、色艳、香高、味浓”享誉英国伦敦市场。“滇红”曾销香港,1942年后生产缩减,从1939年至1949年总共生产量84吨。1952年中国茶叶总公司在云南恢复推广红茶生产,通过上海口岸主销前苏联和东欧。1961年后,出口量减少,改调广州口岸公司出口,拼配出口号码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恢复对原苏联、民主德国和捷克的出口。从50年代中期开始,滇红工夫历年出口一万担至数万担。近十多年前凤庆茶厂主要生产“凤牌”工夫红茶,主要商品有:滇红外事礼茶、F101红茶、F501红茶,还有思茅市的“滇红金毫”、腾冲县的“腾冲红茶”、昌宁的“云宁牌工夫红茶”。20世纪末,滇红工夫仍主销俄罗斯及东欧。滇红适合调饮,尤以掺和牛奶、糖的奶茶风味独特,调以柠檬片、糖的柠檬红茶,很受欢迎和喜爱。




(六)水运重镇传播“河红”

在1757年至1843年前后,“闽红三大工夫”红茶曾运至崇安县(武夷山)或从崇安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河口镇(路程140公里)从江西铅山县河口装船,有二条线路,一是顺信江下鄱阳湖北上经九江,沿水路或陆路输出俄罗斯等国,另一路经赣江沿水路向南到广州口输往欧美和东南亚一带。由于河口水路输出的便捷,这里茶叶生产也迅速发展。当时,福建的茶农成批进入铅山垦荒种茶,故而工夫红茶制法也传到铅山、上饶、广丰等地,产生了“河红工夫”。有人曾误导:“河红是中国红茶的鼻祖”,这是有悖史实。河口,是茶叶历史贸易集散地,而非原产地。

“河红”问世后,又传播到江西修水、武宁、铜鼓及湖南平江等地,出现了“宁红工夫”红茶。




(七)色乌略红“宁红”工夫

“宁红工夫”主产于江西省的修水县(古称为宁州),故有“宁红”之称,其产地为修水、武宁、锣鼓三县。“宁红”约于19世纪中叶开始生产,据李烈国等载:修水产茶始于唐而盛于清。《修水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红茶产量已达到20万担(1万吨),成为我国当时红茶生产的主要产区和红茶出口的重要基地。因为宁红品质优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出口红茶中的知名品牌,而且也是我国拼配红茶中的原料主体,美国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专著中评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红艳引人,在拼合茶中极有价值。”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


(八)双获金奖“湘红”工夫

19世纪中期前后,工夫红茶产地还传播至湖南、湖北、台湾、浙江等地。

“湘红” 又称为“湖红”,即湖南工夫红茶,产于1850年以前,最早是属“宁红”产区的湘东北和属“宜红”的湘西北。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东商人到安化设厂,来造工夫红茶。清光绪年间是兴盛时期,主产于湖南安化、新化、涟源、平江、浏阳、桃源等地。清同治(1862-1874年)《平江县志》载:“道光末(1850年前后),红茶大盛。”浏阳和长沙红茶始于同治年间,逐步形成浏、平产区。“湖红工夫”以安化工夫为代表,曾享有“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声誉。1915年,由湖南浏阳分商会、湖南安化县昆记梁徽辑选送的二号“红茶”双双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牌奖章。


(九)鄂西高品著称“宜红”

“宜红”为湖北工夫红茶,主产于湖北省的宜昌市、恩施自治州;湖南省的常德市。宜红诞生在十九世纪中期,之前宜红茶区的宜昌、恩施主要生产绿茶,最为著名的是“乐天溪的溪茶”,相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在宜昌(古为夷陵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任县令,著有《夷陵县至茴堂记》:“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并写下“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的著名诗句。后由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促进了鄂西茶叶宜红茶的发展。宜红条细有金毫,外形乌润,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具有“冷后浑”的品质特征,故著称于世,“洋人称为高品”。


(十)效仿闽红制法“台红”

“台红”即台湾红茶,它于清同治、光绪年间(1862-1908年),由福建传入,它是以小种为原料,用工夫红茶制法制成的红茶。先产于台湾茶业改良场,后又在南投日月潭的鱼池、埔星。台湾光复后又发展到花莲鹤岗一带。阮逸明于2011年载曰“台湾在满清同光年间,即由福建传入工夫红茶加工技术,以小叶种产制红茶,但品质不甚突出缺乏国际竞争力。俟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极欲提升台湾红茶的品质,打开国际市场,于1888年透过厦门英商招聘印度Assam红茶产制技师,来台指导印度红茶加工技术,但业者仍偏爱中国式的工夫红茶而未能传袭印锡红茶制法。

1895年,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统治者亦鉴于红茶在国际茶叶市场的重要性,积极发展台湾红茶产业。1903年即设立制茶试验场(台湾茶叶改良场的前身),研究改良小叶种红茶机械化制造技术,1905年,为打开苏联、土耳其市场,采用中国汉口式红茶制造法,并于1908年自汉口延聘红茶技师,着力于汉口式红茶之生产并成功打开台湾红茶的国际市场。台湾北部小叶种红茶的产制逐渐蓬勃发展并打开“日东红茶”的知名度。


(十一)源自武夷“九曲红梅”

浙江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乡的湖埠、上堡、冯家、社井、上阳、下阳、仁桥等地产制有“九曲红梅”,即“九曲红”。品质最佳的是产于湖坞大坞的九曲红。它源于武夷山的九曲,为工夫红茶一种。太平天国时(1850-1853年),当地几经兵火,居民减半,当时福建和浙南的农民北迁至此,先有13户贫民于此辟山种粮栽茶,良好的生态和制茶技艺,使其所制红茶品质优异,在沪杭一带卖得好价,致使湖埠、社井一带农村相继发展,不断创新,九曲红梅得以闻名于市。




(十二)创制竹海金茗“苏红”

江苏省宜兴市于清朝末年(1910年前后)开始产制红茶,但都没有啥名茶,直到1996年由宜兴县岭下茶场以福鼎大毫茶为原料制成的“竹海金茗”创制成功,引导了江苏茶区仿制。

江苏是新开辟红茶区,20世纪50年代,国家曾鼓励并引导生产工夫红茶,产品为条形的红毛茶,定名为“苏红”,1962年起,苏红毛茶产量曾超过300吨。70年代始,产量逐步增加,1991年超过1000吨,1997年达1400吨,但其后产量急降,少到有的年份不足百吨。


(十三)广东条形果汁红茶

1、广东洋装红茶

    它属于红条工夫茶,旧称洋装红茶。创制于1931年,主要产地是广东鹤山、阳江、英德、广州、从化等地。它是用大叶型品种鲜叶加工的,其外形比滇红、祁红稍大,滋味醇浓,汤色鲜艳,香气清高。

20世纪90年代后,广东湛江湖光农场以云南大叶种产制有“湛江金毫”红茶。罗定连州镇有以福云六号品种制成“连州特级红茶”。

2、广东荔枝红茶

它为条形荔枝香味型的红茶,是20世纪50年代由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创制的新产品。它是选用优良品种的荔枝果汁和广东上等红条茶,采取科学方法和特殊工艺,使优质红茶条吸收荔枝果汁液的香味而制成。外形紧结细直,内质香气芬芳,滋味鲜爽香甜,汤色红浓明亮,最大特色在于茶香荔枝香相融。曾销于港、澳、粤,后出口东南亚、西欧、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产量近1000吨,(内销800吨,出口200吨)。目前世界各地盛行水果型茶类,就是源于广东荔枝红茶。


(十四)绿茶改制“越红”工夫

浙江省绍兴地区,原产绿茶,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在此大规模改制工夫红茶,由于绍兴古代曾是越国的首都,故而将绍兴地区产制的工夫红茶称为“越红”。它主产于绍兴、诸暨、嵊县等地。其产品于1951年从上海口岸输出2600吨,占当年中国红茶出口总量的37.85%。1955年,仅绍兴和诸暨两县红茶产量达2045吨,占浙江省红茶总产量的60%以上。1978年浙江省红茶产量达10549.1吨,但到1980年降至5342.95吨,“越红”生产走向下坡。越红品质主要特征是条索坚结肥实,汤色红亮较浅,滋味醇浓尚甘。


(十五)品赛祁红“川红”工夫

“川红”工夫红茶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据蒋同介绍,“川红工夫”刚在国际市场面市后便享有“赛祁红”的美誉,还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其品质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的好评,可以说一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1985年,宜宾茶厂(金叶茶业前身)“早白尖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的第24届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这是“川红”发展的巅峰时刻和国际礼赞。“川红”原产于四川宜宾,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生产技术优势,故茶香清鲜持久,并有桔糖香。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主销苏联与东欧国际市场。70年代后,市场受重挫,“川红”也见不到身影。直至2006年四川林湖茶业有限公司又恢复生产“川红工夫红茶”,开发了六大系列30多个新产品,研制有红茶、工夫红茶和细碎茶、早白尖工夫红茶等,近几年出口俄、法、英及东欧诸国。

来自四川省食研会的调研报告:擦亮金字招牌 重振川红雄风 筠连红茶声誉鹊起

“川红工夫”是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与久负盛名的“祁红”、“滇红”齐名,系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其制作技艺2014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川红工夫”在国内外市场声名退隐。但享有“川红故里”美誉的筠连县不忘重振“川红”雄风的宿愿,在中央关于“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指示的感召下,通过“三化”擦亮金字招牌。现在:“筠连红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司镇建成“筠连川红特色小镇”,银星村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

鉴于国内外红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筠连县在着力重现“川红工夫”荣光、为做强做大川茶产业做出新贡献的窗口期,希望行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近日,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会(简称“省食研会”)会长尹华国、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鹏等一行5人,应邀赴筠连实地调研考察,助力“筠连红茶”产业发展。期间,调研组通过县里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并座谈交流,走访宜宾醒世茶业公司、筠连县瑞鑫茶业公司,考察筠连巡司镇银星村红茶种植基地,参观“中国川红博物馆”、“筠连川红特色小镇陈列馆”和“八一茶山”等,对该县茶业的悠久历史、发展现状及愿景规划等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筠连县地处川南滇东北结合部,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优质茶叶生长,最宜发展红茶生产。川红珍品“早白尖”为筠连地方群体品种,古称“黄芽茶”,曾作为贡茶,当地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讯将茶采,筠连红茶销华夏”的赞语。筠连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茶,建国以来作为全国茶叶创汇基地县,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川红”,筠连的知名度随之大大提高。“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其优良品质与久负盛名的“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筠连红茶年产量占四川红茶产量的一半多,有“川红故里”的美誉。

——认可度高,屡获殊荣:1951年首个川红工夫技术推广总站在筠连成立,1959年国庆筠连红茶黄金白露敬献毛主席,1977年列为全国百强茶叶基地县,1980~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注解“川红”“为茶叶品种之一、主产四川筠连”;1984年筠连早白尖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1985年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获24届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首批收藏品。“筠连红茶”:2011年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19年获四川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品牌称号、入围中国农业品牌名录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巡司镇被命名为四川“川红特色小镇”,成为四川省首批17个特色小镇之一;银星村获授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成为川红特色小镇核心区;筠连红茶黄金白露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推行“三化”,擦亮品牌。县里确立了“建成中国川红产业集聚区、四川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政府、茶企业和茶农围绕“一产生态化、二产集群化、三产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茶产业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要素融合发展,构建国家级茶旅融合典范,“打造中国工夫红茶第一镇&擦亮"川红特色小镇"金字招牌”。实施了以“场镇为依托的综合服务核心,复合业态发展试点区、加工智能示范区、仓储物流区、川红生态茶园先行区”布局,建设川红特色小镇,建成“川红生态茶园”10万亩,建成中国川红博物馆和川红特色小镇陈列馆。

——规模种植,效益明显。现有茶园29万亩,茶叶主产乡镇7个、茶农4.78万户,其中:30亩以上种植大户201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17个、家庭农场32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4个),涉茶企业302家。2021年,有适宜制作红茶的面积18.8万亩,产量8315吨,实现综合产值36.46亿元。截止今年5月底:产干茶12644吨(红茶4689.8吨),实现综合产值52.26亿元(红茶18亿元);茶农收入10.11亿元;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9.13亿元。

此次省食研会赴筠连调研、考察、交流,不仅为促进该县今后发展红茶产业、促进“川红”品牌提升等方面建言献策;同时牵线搭桥,为县里提供专家、科技、培训方面的服务。尹华国会长还就“川红茶”与百姓生活、大健康之关系,以及乡村振兴、改进红茶加工技艺等话题发表了见解,寄语“更新观念、创新‘破局’,重振‘川红’雄风,让‘川红’香飘全国、走向世界!”县领导感激地表示:希望省食研会以后多到筠连调研、多指导!

来源:茗人说茗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