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四川省食研会的调研报告:擦亮金字招牌 重振川红雄风 筠连红茶声誉鹊起

“川红工夫”是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与久负盛名的“祁红”、“滇红”齐名,系中国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其制作技艺2014年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川红工夫”在国内外市场声名退隐。但享有“川红故里”美誉的筠连县不忘重振“川红”雄风的宿愿,在中央关于“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指示的感召下,通过“三化”擦亮金字招牌。现在:“筠连红茶”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司镇建成“筠连川红特色小镇”,银星村荣获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

鉴于国内外红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筠连县在着力重现“川红工夫”荣光、为做强做大川茶产业做出新贡献的窗口期,希望行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近日,四川省食品文化研究会(简称“省食研会”)会长尹华国、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亚鹏等一行5人,应邀赴筠连实地调研考察,助力“筠连红茶”产业发展。期间,调研组通过县里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并座谈交流,走访宜宾醒世茶业公司、筠连县瑞鑫茶业公司,考察筠连巡司镇银星村红茶种植基地,参观“中国川红博物馆”、“筠连川红特色小镇陈列馆”和“八一茶山”等,对该县茶业的悠久历史、发展现状及愿景规划等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源远流长,久负盛名。筠连县地处川南滇东北结合部,这里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优质茶叶生长,最宜发展红茶生产。川红珍品“早白尖”为筠连地方群体品种,古称“黄芽茶”,曾作为贡茶,当地流行“天子未尝黄芽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雀报讯将茶采,筠连红茶销华夏”的赞语。筠连县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产茶,建国以来作为全国茶叶创汇基地县,所产红茶在贸易上称为“川红”,筠连的知名度随之大大提高。“川红”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其优良品质与久负盛名的“安徽祁红”、“云南滇红”相媲美,成为中国三大高香工夫红茶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筠连红茶年产量占四川红茶产量的一半多,有“川红故里”的美誉。

——认可度高,屡获殊荣:1951年首个川红工夫技术推广总站在筠连成立,1959年国庆筠连红茶黄金白露敬献毛主席,1977年列为全国百强茶叶基地县,1980~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注解“川红”“为茶叶品种之一、主产四川筠连”;1984年筠连早白尖被认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1985年筠连早白尖工夫红茶获24届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中国茶叶博物馆首批收藏品。“筠连红茶”:2011年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2019年获四川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品牌称号、入围中国农业品牌名录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巡司镇被命名为四川“川红特色小镇”,成为四川省首批17个特色小镇之一;银星村获授农业农村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称号,成为川红特色小镇核心区;筠连红茶黄金白露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推行“三化”,擦亮品牌。县里确立了“建成中国川红产业集聚区、四川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政府、茶企业和茶农围绕“一产生态化、二产集群化、三产品牌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茶产业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要素融合发展,构建国家级茶旅融合典范,“打造中国工夫红茶第一镇&擦亮"川红特色小镇"金字招牌”。实施了以“场镇为依托的综合服务核心,复合业态发展试点区、加工智能示范区、仓储物流区、川红生态茶园先行区”布局,建设川红特色小镇,建成“川红生态茶园”10万亩,建成中国川红博物馆和川红特色小镇陈列馆。

——规模种植,效益明显。现有茶园29万亩,茶叶主产乡镇7个、茶农4.78万户,其中:30亩以上种植大户201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17个、家庭农场32个(国家级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4个),涉茶企业302家。2021年,有适宜制作红茶的面积18.8万亩,产量8315吨,实现综合产值36.46亿元。截止今年5月底:产干茶12644吨(红茶4689.8吨),实现综合产值52.26亿元(红茶18亿元);茶农收入10.11亿元;红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9.13亿元。

此次省食研会赴筠连调研、考察、交流,不仅为促进该县今后发展红茶产业、促进“川红”品牌提升等方面建言献策;同时牵线搭桥,为县里提供专家、科技、培训方面的服务。尹华国会长还就“川红茶”与百姓生活、大健康之关系,以及乡村振兴、改进红茶加工技艺等话题发表了见解,寄语“更新观念、创新‘破局’,重振‘川红’雄风,让‘川红’香飘全国、走向世界!”县领导感激地表示:希望省食研会以后多到筠连调研、多指导!

来源:茗人说茗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