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广州茶艺

找到约734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世遗专题报道④ “茶艺(广州茶艺)”入选市级非遗

生活里,人们常常将“得闲饮茶”挂在嘴边,听上去恰似句客套话,孰不知其中却隐藏着别样的人文特色。说起饮茶,不得不提的便是茶艺(广州茶艺),从古至今,从茶桌到餐桌,从餐饮业到商业,都不乏有它的身影。据悉,茶艺(广州茶艺)于2022 年入选广州市第八批非遗项目名录,为天河区代表性项目之一。

热闹的茶楼里,一家老小相聚一旁、三五好友结伴而来,他们有说有笑,或互相斟茶,或寒暄近日情况、或八卦谁家娃娃生了学、谁家仔仔结了婚......这一切,都在一壶壶馥郁茶香间一一展开。所以,“得闲饮茶”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今日,我们就在广州叹一杯“靓茶”!

广州·叹茶

“开卡,今日饮D咩茶啊?”

“铁观音、普洱、菊花......”

“开卡,今日饮D咩茶啊?”“铁观音......”这是在茶楼里,老广们与服务员经常上演的一问一答场景。大家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茶叶,铁观音、普洱茶、英德红茶......如需清热祛火,菊花、罗汉果等传统中草药,或许会成为你的“首选”。随后,服务员会按人数准备所需茶具及茶叶放置在桌面上,茶盘、茶壶、茶漏、公道杯、茶杯、茶叶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州“饮茶”,不仅仅指品茗,还包含了饮食之意。广州不仅在茶叶上汇聚全国名茶,其茶点更是融入了各地不同特色,品种繁多,如外国舶来品“蛋挞”和蛋糕、我国北方的面食点心,随着茶楼的发展及创新,最终演变为广式点心,其中烧卖、鸡仔饼等茶点更是成为了现今广府的非遗项目。

茶艺(广州茶艺)于2022 年入选广州市第八批非遗项目名录

广州人“饮茶”可不单单只有上午,其分为早、午、晚三市,更是与午饭、晚饭相结合,并称之为“三茶两饭”,也就是说在广州“饮茶”,你可以从早晨五六点直落到深夜。因此,工夫茶首泡茶水除了清洗茶杯,还会用以清洗餐具,一来清洁,二来已是固定的餐前仪式,也就是大家所俗称的“啷(lǒng)碗”。

“小时候看着爷爷奶奶帮自己‘long’碗,长大后的我们,也有模有样的帮他们把碗筷‘long’好,正在茶楼与家人团聚的张小姐如是说道,从洗杯到洗碗,这套看似简单的步骤,其一样也不能少!也许这就是“饮茶”的仪式感吧。据了解,在广州茶艺“程式”里,将其称之为温杯洁具。

不仅·叹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它是生活必需”

“琴棋书画诗酒茶 它是精神享受”

“在我看来有两种茶,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它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另一种为琴棋书画诗酒茶,它则是种精神享受。”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楚生说道,从小他便是爷爷带大的,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爷爷在一旁泡茶喝茶,他便在一旁陪着。林楚生五六岁便开始上手学着煮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渐渐的茶艺这门艺术便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从懂事起便开启了“茶”生活。“如今,我的孙女2岁,有时大人在喝茶时,她便在一旁看着,渐渐的也懂得了一些茶文化。”林楚生说。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天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楚生

谈及泡茶技巧,他谈到除了那些基本的广州茶艺“程式”外,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把握好水温和出汤的环节,其一需要用开水进行冲泡,其次要快速出茶汤,并将茶汤出干净。总体来说还是要熟能生巧,一杯“靓茶”便可出炉。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下称‘粤茶院’)就在天河区的天源路上,坦白讲,在这个区域内,人才、交通方面都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林楚生表示,2008年8月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2021年9月,其“工夫茶文化馆”获认定为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标准基地)。期间,粤茶院启用了线上学习平台,开展“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开展茶文化基地建设,并持续举办了工夫茶进校园系列讲座、“我与茶”征文比赛、“奉茶节”等活动。

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工夫茶沙龙

林楚生谈道,接下来,粤茶院将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致力于将中国茶“走出国门”。目前,粤茶院正在筹备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岭南茶文化展厅,其将涉及茶叶品种及制作过程等多方面内容,预计于今年年底前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广州茶艺从其形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区别于闽南 、潮汕一带的工夫茶艺,广州工夫茶艺保存了完整的传统广府饮茶民俗,主要有用茶不拘茶类、器具材质多样精致、程式简约、饮食一体等特点。“其中,‘凤凰点头’这一环节,就是利用水的冲击力,使茶叶在壶里翻滚,让茶叶完成浸泡在开水中,从而得以将茶叶本身的香气完全释放出来。”林楚生说道。

“饮茶”在广州恰似成为了一张城市名片,“有空一起喝茶啦”,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也能够快速融入。得闲饮茶,不管“得不得闲”,选个时间来广州“泡”着也挺好。

资料来源:南方都市报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河南茶艺:昔日茶道谋生 而今品香审韵岭南非遗

■海珠区区级非遗传承人翁惠璇在展示广州河南茶艺。

甫走进翁惠璇的茶室,新快报记者便被四溢的清香包围。煮水、烫壶、置茶、高冲……翁惠璇端坐在茶席前,恬静温婉地演示着广州河南茶艺的核心技艺“平衡沏茶法”,扶摇而上的茶香悠悠袭来,令人不自觉跟着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韵味十足的茶艺文化。

今年4月,海珠区公布第八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州河南茶艺作为唯一的民俗项目成功入选。什么是广州河南茶艺?为什么能被评为非遗项目?带着疑问,近日,新快报记者探访了广州河南茶艺第四代传承人翁惠璇。

广州河南茶艺自成体系

“广州河南茶艺又名广州茶艺,是流传于旧称‘河南’的海珠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翁惠璇介绍,广州河南茶艺拥有自成体系的十个步骤:净手入席、列器备茶、煮水候汤、烫壶温杯、烘茶冲点、清泉出宫、刮顶淋眉、平衡出汤、敬奉香茗、品香审韵。沏茶过程中,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让观者心旷神怡。“这样能够充分展示茶的色、香、味、形,让茶香入水,茶汤口感细腻柔滑,沏茶过程有艺术性和观赏性。”新快报记者刚接过茶杯,芬芳茶香便扑鼻而来,滚烫的茶汤顺喉滑下,一阵清甜久久回荡在口腔当中,让人回味无穷。

广州河南茶艺能自成体系,与海珠区的历史、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实,这种茶艺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产生了,距今大约360年。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珠江之南,有三十三村,谓之河南。其土沃而人勤,多业艺茶。春深时,每晨茶估涉珠江以鬻于城,是曰河南茶。好事者或就买茶生自制。叶初摘者曰茶生。”由此可见,广州茶文化历史悠久。

在清代的广州,茶叶出口是一项大额交易。据《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的记载,1734年广州的茶叶出口总量只有3万担,到1833年则已突破50万担大关。广州河南所产的茶叶大受外国消费者欢迎,直到如今,一些国家的语言中“茶”一词的发音,正是来自粤语“茶”的发音。

彼时,种茶是广州河南农民非常重要的谋生手段,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茶艺。

300多年前,翁惠璇的外曾祖父在广州河南地区以种茶、制茶为生,他向当地茶农学习到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后来发展为平衡沏茶法。后来,翁惠璇的外祖父继承了父亲的小茶叶铺和沏茶技艺,为了销售茶叶,便经常向来者展示茶艺,在经年累月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体系。“和广州一样,广州河南茶艺的特色是具有包容性,适用于中国六大茶类,实用价值高。”翁惠璇介绍,她的母亲也继承了这项茶艺,但没有继承家里的小茶叶铺。因此,在翁惠璇的记忆里,自己是被茶香浸润长大的。凭借着几代人的言传身教,富有岭南特色的广州河南茶艺流传至今。

■一壶茶,饱含多少文化韵味。

从家族传承变为广为传播

2002年,翁惠璇开办了自己的茶叶店,1年后转型为茶馆。随后数年,她走遍全国各大茶区,研习六大茶类制作工艺,自创泡茶新技法,在潜心茶修之余,对生活美学之道也有了更深体会。

但在那时,翁惠璇并没有文化传承的概念,只是将茶艺视作谋生的手段。直到2013年,翁惠璇经营的茶馆获评首批“中国五星级茶馆”,她望着茶馆门口高高挂起的牌匾,一股想法油然而生。“既然挂了牌,就要对得起这个名号。”她开始推广祖传的茶艺。

为了提高专业度,翁惠璇走遍全国各地的茶山,考取茶艺相关的证书,学习传统文化课程。“传统茶文化不只是技艺,而是要将其融入到生活之中,”她说,“中国茶要想走得更远,一定要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取得专业资质后,翁惠璇开办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会传授广州河南茶艺技法和茶馆运营管理模式,并带领团队先后获得了广东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团体赛职工组“金奖”、粤港澳大湾区茶艺师职业团队大赛二等奖。2020年,翁惠璇成立茶艺文化公司,推出学堂、茶馆、家宴、文创四大模块,打造专业的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广州河南茶艺从家族传承变为广为传播。

■翁惠璇在展示广州河南茶艺。 (受访者供图)

茶艺赋能女性就业创业

除了推广茶文化,翁惠璇还致力于赋能女性就业创业。

2020年11月,“海珠区女性茶艺花艺创新创业培训基地(翁暖学堂)”揭牌成立,海珠区妇联主席蒋薇为翁暖学堂创始人翁惠璇颁发教师聘用证书。

活动现场,琴声悠扬,茶香袅袅。翁惠璇进行了茶艺公益培训。她从唐宋讲起,一直说到当代,细述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茶之道,讲解了茶之艺,传授了茶之技。广州轻工技师学院茶艺专业的女学生还进行了茶艺表演和学习交流。

该基地成立后,与海珠区妇联共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共同筑建女性创新创业茶艺花艺培训实习基地,培养优秀茶行业人才。

“3年来,我们与广东省妇联、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及高校合作,开展了上百场茶艺活动,让更多群众能够感受和学习传统茶文化。”翁惠璇说。

今年上半年,该基地开展女性花艺、茶艺学习与实操培训课程10节,参加过培训的学员普遍感到受用。不少人慕名而来,学习沏茶技艺、借鉴经营模式、熏陶传统文化……如今,累计有数以十万计的人学习了广州河南茶艺,翁惠璇也培养出第五代传承人。

声音

“非遗要融入时代发展”

广州河南茶艺申遗成功后,翁惠璇十分高兴。她说:“成为政府背书的非遗项目,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令我们在授课时多一份底气,极大推动了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

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翁惠璇将广州河南茶艺发扬光大,积累出一套传承心得。“作为传承人,首先要有自我突破和自我成长的能力,把非遗技艺和科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其次要有‘走’出去的意识,积极参加文化公益活动,”她说,“同时还要融入时代发展,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哪怕不会,只要力所能及就可以去学。”

来源:新快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晓起"约架":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

11月11日,正是全国的“剁手党”在网上血拼狂欢的时刻,却有一群这样的“傻子”,聚会在江西婺源“傻教授”晓起皇菊的诞生地——上晓起村,集体约架,为“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思想交锋!

从现场的气氛看,虽不能说是刀刀见血,但真知灼见的交锋不时出现!

贯穿其中的是与会行业人士对茶艺爱深恨切的情真意切!

寂静山村,激情在古屋中燃烧!

冬雨迷蒙,思路在辩论中明晰!

“晓起约架”是怎么来的?

研讨会的前一天,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在其微信中以“民间约架,不怕事大!”为题,为研讨会直播做了第一波宣传。

上午十点,在上晓起村江姓祠堂的百年老屋中,主持人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宣布研讨会开始。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首先发言,介绍了这次“约架”的由来。

今年9月初,作为下一届亚运会主办城市的浙江杭州在互联网上推出了“西湖水,龙井茶”的会徽宣传片。2分多钟的宣传片中,仅仅几秒钟的茶文化元素展示,就出现了茶艺师倒持茶夹拨茶这样的画面。这个大失水准的茶艺表演画面,一时间成为茶艺界乃至茶界讨伐的焦点!

9月13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出《当代茶艺表演彻底“演砸”》一文,对茶艺界的乱象,从表象到根源,进行了深度剖析和反思,成为引发行业讨论的导火索。短短两周时间,茶周刊该文阅读和转载人数近30000;在阅读后面,跟随着大量言辞激烈又观念对立的留言;茶艺界、茶界很多重量级人物也纷纷发声,用自己的观点和文章参与其中……

当代中国茶艺的是是非非,直搅得茶界沸沸扬扬!

于是,同样有话要说、不吐不快的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就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和茶周刊,组织发起了这场茶艺界、茶文化界的“民间约架”。

“晓起约架”都约到了哪些战将?

为将这一场聚焦中国当代茶艺现状与未来的大讨论做出水平,取得实效,泊园品牌联合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精心邀请了各路大咖,以求议出究竟,论出成果。

一直到11月10晚上,各路人马才聚齐到江西婺源上晓起村。我们来看看研讨会的阵容: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名誉院长、著名茶文化专家王旭烽,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泊园品牌创始人张卫华,中华合作时报社《茶周刊》副主编赵光辉,“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老茶鬼》品牌创始人徐盛伟,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黄光辉,江西省茶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叶红,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

晓起村之夜,静谧中酝酿着明天的战斗!

“晓起约架”战况如何?

11月11日上午十点,考虑到人数众多,议题丰富,张卫华宣布了研讨会议程和规则:“中国茶艺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以辩论的方式展开,大家围绕“什么是茶艺”、“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和“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四个议题,有序讨论。

讨论一开始还相对温和,但很快就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会场的火药味逐渐升温。以致于王旭烽以老大姐的身份提醒大家:要一边发言,一边思考怎样优雅地表达观点!

“什么是茶艺”这个议题上,大家的观点比较接近。都比较认可茶艺是一门以泡好茶、让消费者享受到好茶的生活艺术。

但到了“怎样才是合格的茶艺师”、“茶艺表演要不要存在”这两个环节,大家的意见开始出现分裂和对立。林治认为:茶艺表演的提法是不准确的,茶艺师资格的认证也大可不必。因为茶艺的存在不依赖于所谓的茶艺师培训和发证。

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认可。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现场发言中说:她是抗癌多年的人,对茶艺情有独钟,但现在的茶艺太混乱,也严重脱离了群众。

赵光辉认为:如果不是这样大量的理论认识、实践教学的混乱存在,一个“文化事故”般的低级失误不可能在拍摄、制作、修改、审片之后,竟然通过层层把关,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行业需要深刻反省和改进!

重庆江风茶道创始人兼掌门、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魏自建则明确反对茶艺中表演的成分。他说:茶艺中的“装”是最要不得的!林治针锋相对表达说:茶艺作为一门生活艺术,是需要从装到自如的学习、提升过程的!

围绕“茶艺培训该怎么进行”这个议题,大家的观点交锋依然激烈。林治认为现在对丰富多彩的茶艺制定所谓的标准,都是僵化、无用的。中国茶品种如此丰富、消费者又如此有差异,茶艺用标准来规范和衡量是无法做好的。

中国茶文化学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著名茶文化专家余悦则多次提醒:从事茶艺行业的人有多少人读过关于茶艺与茶艺师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又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标准?他表示,茶艺行业的混乱不是标准多、不是标准无用,而是行业从业者良莠不齐,大家没有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些标准!

“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叶汉钟认为:潮州功夫茶的标准工作已经得到落实和推进。茶艺的培训和教学都离不开标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传承才能实现,创新也才可能!

赵光辉说:对一个即使有很多细分层级的茶艺市场,也需要从标准入手,规范发展,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个性、做出创新、做出风格。对广大的茶艺学习和从业者来说:练好十年功才是正途。正楷没写好,直接奔狂草,是缘木求鱼。

“晓起约架”未来还约吗?

实际上,由于茶艺涉及的内容和领域比较多,大家的交流和交锋,已经超出了这四个议题的范畴。

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新宇就在讨论中呼吁:如何将茶艺的标准和文化最终落地,这是当代茶艺需要认真思考的:如何面向未来?如何面向年轻群体?

 

作家、茶文化学者《中国白茶》、《美人诗里的中国史》作者周滨很认同这个观点。她说:市场统计数据已经说明,九零后市场已经开始登上舞台,他们是我们不该忽视的。这个市场还对茶艺的年轻化、时尚化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斗室茶生活馆创始人、文化旅游专家瞿逢说:我是茶界外的人,从我们土家族的茶俗看,茶艺的存在是生活需要和决定的,是历史形成和传承的。那些标准和培训于我何有哉!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老年人茶艺文化与生活的需求,才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与遗忘的!

贵州茶馆业协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王怡灵从自己的茶艺馆经验经历中总结说:茶艺是技艺,又需要大量知识和修养。你可以不去表现茶艺;但当需要的时候,就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否则你无法推动茶文化。

真如堂品牌创始人、洵堂主人伍一洵从自己海外考察的收获中提醒大家:中国当代茶艺需要开放需要学习,但要全面了解学习对象的完整情况。否则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陷入片面和幼稚。比如对日本茶道,我们就要了解它的真实生存状况。他说我了解,在日本很多很多人并不知道茶道,甚至一生也不会有一次机会去体验茶道。所以我们不要把有些很小众的文化当做大众文化去推,然后又很困惑。

素业茶院创始人、浙江大学茶艺教练、中国大学生茶艺团团长陈燚芳,南昌大学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齐玲玲,从自己多年的茶艺茶文化教学实践和感受出发,抒发了对茶艺的热爱。她们表示:很多茶艺爱好者和年轻学子从茶艺中学到了很多,对他的生活与品质、气质与人生、就业与发展都带来很多益处。因此茶艺师不仅不能取消,还要加强,还要做到更好。

一天的“约架”在意犹未尽、依依不舍中接近了尾声!

除了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现场直播,现场的几十位观众也自始至终参与进来,通过现场抢麦和网络发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行业观察者说:大家围绕当代茶艺的重点问题和焦点议题,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从不同的从业经验,充分发表了意见,进行了深入讨论。实现了发现问题、增进交流、探索途径、推动发展的讨论初衷。

晓起皇菊年年黄!明年论剑在何方?

 

针对当代茶艺的探讨交流,这只是个开始——开启了茶艺建设在反思中前进的新旅程。

有了这个第一次,中国茶艺界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回答标题的提问:中国茶艺的现状与未来,谁说了算?

市场说了算!我们的真诚与努力说了算!

找到约72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