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扬州仪征茶叶网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扬州采茶人、制茶人和泡茶人“三双手”泡制一杯好茶

眼下,正值春茶上市,茶垄间可见茶农采摘的身影,沉寂一冬的茶园如今已是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清明前后,茶树的新芽嫩叶已迫不及待地冒了出来,谁又不爱这“头茬鲜”呢?那可是春天的味道啊。不过,您可知道一杯好茶的背后凝聚了多少汗水、多少艰辛……近日,记者采访了扬州采茶人、制茶人和泡茶人,通过他们的匠心之手,为您讲述一杯好茶背后的故事。

采茶女工周志芳

周志芳

35年练就的采茶快手

又到三四月份,一年中最忙的采茶季,每到这个季节,周志芳都会如约背上茶篓,出现在茶场旁边的茶园里。从18岁至今,她的采茶生涯长达35年。

周志芳告诉记者,她父母就是山河林场周庄大队当地茶农,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茶二代”,从小跟随父母采茶,耳濡目染,学习到了很多关于茶叶的知识和采茶技巧,这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周志芳说,采茶的关键就在于及时采和标准采。所谓及时采,是指茶叶在到达最佳采摘时期时,就得快出手。比如,第一天叶芽之间为45度角,而第二天则已经达到70-80度角。茶农间流传“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是根草”的说法,就生动形象地说出及时采摘茶叶的重要性。而所谓的标准采,则是对采摘的手法、力度、时间等进行了要求。“采茶手法要轻,可以双手采或单手采,但不能掐采、掰采,要提手采,也不能采老叶、鱼叶、鳞片……”周志芳介绍,早上采的茶叶露水重,而下午采的茶则无露水,混合在一起加工时,就要考虑到“失水率一致”,让不同时间采摘的茶叶制作出来形和色一致,这是考验制茶人的一道题目。

制茶大师潘巨龙

一个普通的采茶女工为何熟知这些茶知识呢?周志芳解释说,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曾经有过几年车间制茶经历,这段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有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采茶人。

潘巨龙闻香断茶的制茶大师

“老潘真是神了!人在车间坐,闻着茶叶香就知晓制茶到了哪道工序,也能断得出成品茶的优劣……”在扬州制茶界,提起山河茶场的潘巨龙,业界同行都会竖起大拇指。41年与茶叶打交道的经历,练就了潘巨龙善于观“茶”的真功夫。

1982年,潘巨龙进入当时的邗江县林场山河分场,开始学习茶叶种植,栽培、施肥、采摘……他如痴如醉地琢磨着茶叶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也正是这段经历,为他以后专门从事制茶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年,潘巨龙被安排进了制茶车间,开始学习烧杀青炉和炒干炉,他超出常人的悟性和天赋淋漓尽致展现了出来。玉不琢,不成器。意识到潘巨龙是块好料子的单位领导将他派出去学习茶叶精制,了解分筛、拼配等知识。学成归来的潘巨龙不负众望,挑起茶叶精制的大梁,带领车间同仁研究产品、学习技术、不断寻求突破,也将自己制茶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

“1986年我们开始制作手工茶。当时,一排30个工人同时炒茶,场面十分壮观。大家从下午两点开始上班,一直干到凌晨两点,12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无一人叫苦喊累……”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潘巨龙显得十分激动,那是他飞速成长又终身难忘的青春年华,“那时只要提起山河茶场的‘山河摘翠’,家喻户晓,路人皆知,进入市场就会被销售一空。”手工炒茶经历让潘巨龙练成了一双“铁砂掌”,在高温锅面上,他的手和茶叶在欢快地上演着“游龙戏凤”,伴随着“沙沙”的节奏感,一锅又一锅的手工好茶进入千家万户,“茶王”美名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谈起能做出一手好茶的奥秘,潘巨龙坦言,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控原料”,没有好原料,再好的技艺也无法做出好茶。为了获得好原料,他对鲜叶选择近乎苛刻,要求其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基肥选择菜籽饼,防虫使用了粘虫板、诱虫灯,除草则选择了最为原始的人工拔草,这些都保证了原料的纯天然。潘巨龙坦言,做出好茶的第二个关键点其实就四个字:认真用心。


高级茶艺师窦豆

2020年,在第十九届江苏省陆羽杯名特优茶评选活动中,潘巨龙斩获唯一的一个特等奖(金奖);2021年,第七届仪征绿杨春早炒茶大赛中,他又获得了唯一的特等奖。

窦豆常怀敬畏之心泡好每一壶茶

窦豆出生在仪征捺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茶基因从小就植入于她的血脉里,这也让美丽端庄的她一遇见茶就会变得灵动又活泼,她坦言,自己对茶有着与生俱来的悟性和一往无前的执着。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经常会和小伙伴一起在茶园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有时我还会把外婆家的干茶叶放一片在嘴里嚼一嚼,越嚼越甜,十分享受……”2014年,窦豆在同样出生茶叶世家丈夫的鼓励下,踏上去往杭州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研究所的学习之路。在中国茶学顶级殿堂中,窦豆接受着茶文化熏陶,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在这里,她认真倾听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等一位位茶大咖的谆谆教导和用心授课,当年她也顺利获评中级茶艺师。

2017年,窦豆又如愿获评高级茶艺师资格。2018年,在经过一年的学习提高后,她顺利拿到茶艺师资班毕业证书,并取得中级评茶员资格。2021年,窦豆顺利晋级为高级评茶员,随后,她又马不停蹄地于当年4月赴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学习,获普洱茶研修班毕业证书,6月,在福建南平参加岩茶研修。时下的疫情期间,窦豆一直在线上听课,学习福鼎白茶知识。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选好水,择好器,控水温,掌握投茶量……通过技艺呈现出一杯完美的茶汤,是合格泡茶人的基本功。每一次泡茶,对我来说都是一次修心的过程。”窦豆坦言,对于下一步打算,她准备参加制茶师学习和考级,“泡茶不是简单的茶水融合成茶汤,我应该去了解一片茶叶从发芽到浸泡之间的所有历程,观其外形,还要知其肌理,这才是真正的懂茶,泡茶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茶人合一。”

“我至今记得,杭州第一节课是陈宗懋院士主讲的《茶与健康》,他说:做茶要有敬畏之心。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心间,作为激励我前行的座右铭。”窦豆说,自己也曾为了泡上一壶满意的岩茶而把自己封闭茶室里,一遍又一遍地操作、揣摩、思索……焦躁流泪,坐立不安,直到满意的茶汤呈现在面前,人一下子就变得通透,所有的疲倦烟消云散,觉得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来源: 扬州日报-扬州网  记者 丁佐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扬州制茶高手晋级全国总决赛

2022年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江苏省选拔赛于8月19日在仪征正式开赛。昨天,比赛成绩公示,来自南京盛峰茶业负责人、国家级非遗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江苏省茶叶研究所邵元海,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马俊总成绩排名前三,他们将代表江苏省参加2022年第五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赛项总决赛。

马俊在炒茶比赛中。受访者供图


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春告诉记者,该茶叶专业合作社三名选手在这次选拔赛上均获佳绩,其中,“90后”朱耀在扬州市第二届绿杨春手工制茶竞赛中排名第三,将获得扬州制茶(绿杨春)大师荣誉;马俊获得全国茶叶加工竞赛江苏选拔赛第三名好成绩,将代表江苏参加全国竞赛;王士俊去年被评为首个江苏制茶(绿杨春)大师,这次也取得省赛第五名的好成绩。马俊和王士俊两人均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

“此次比赛,扬州很多选手表现都不错,赛出了水平,展现了扬州茶人的新面貌和风采。”扬州市绿杨春茶叶协会会长潘斌表示,希望扬州茶叶加工技术人员德技并修,传承匠心、铸就匠艺,为推动扬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选拔赛采取理论知识考试和现场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来源:中国江苏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求解疫情背后的苏茶困局

天目湖茶叶研究所是江苏省第一家民营茶叶研究所,地处溧阳伍员山茶场,上图为茶场今年春茶采制期间对专车接运来的外地的采茶工进行核酸检测。

疫情让越来越多的行业陷入困局,茶业在其中,苏茶尤甚。

据日前了解,溧阳一茶企春茶销售量几近腰斩,宜兴一知名茶企销售量降3成,苏州碧螺春一茶企以销定产,限产三分之一,扬州一茶企销售量减少20%。以上为极简数据,疫情影响可见一斑。

江苏茶企又有自身特点,一是全年只生产单季春茶,春茶市场决定全年收益。二是采茶工95%以上来自外地,甚至河南、河北,这一条在疫情形势下大幅度垫高了成本。三是苏茶主要是礼茶,业内叫名优茶,价格高,品相好,没有交往就没有礼茶,疫情管控下,人员交往大幅度减少,礼茶失礼,苏茶受伤更重。

疫情伤害是表象。疫情对所有企业来说是个常数。一个事实许多人没有谈及,即使没有疫情,苏茶的日子也不好过。

实际上,江苏茶企的困局最少已延续10年以上,而江苏茶业从顶点开始下滑差不多有20年了。

改变也在发生,但总体笼罩的气氛是,苏茶仍然沉浸在往日的优越感下,迷惘而徘徊,没有深刻的改变。疫情放大了这种迷惘,使人看的更清晰一些。

扬州聚源春茶业合作社积极打造现代化茶庄园

这次疫情或许对苏茶是个好事儿。所有的茶企应该坐下来,泡上一杯茶,好好想想苏茶的前途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寻觅出路时还要回顾一下历史才好。

苏茶曾是中国茶业的领跑者,大约领跑了20年。

中国的名优茶和名优茶市场是苏茶开辟的。1980年代,苏茶推出了一大批名优绿茶,茅山长青、金坛雀舌、溧阳四大名茶、无锡毫茶、太湖翠竹、绿杨春等,加上之前的洞庭碧螺春、海州云雾茶、南京雨花茶,以及之后的天目湖白茶、金山翠芽等,江苏名优茶在全国占比超过20%,而种植面积只有百分之一强。

何等的牛气冲天。

想当年,买苏茶的人的“长队”像现在做核酸的人,排到了南京、上海,甚至北京。烟花三月,无数人等着江苏的茶叶出锅。

苏茶不够,江苏开始发生技术输出、人才输出的现象。大批制茶师傅、种茶能手散开到浙江、安徽、两湖,云贵川,江苏人无意中帮助中国的名优茶遍地开花,

外地的名优茶开始以江苏茶的模样反向进入江苏市场,西部海拔2000米的茶,采茶工低廉的价格,对江苏茶企的压迫越来越显现。在著名的溧阳苏浙皖边界市场,如今满目都是挂着江苏区域品牌的客茶。

苏茶开始向一种怪异的市场转向,政府采购、政府政策、集团消费。这,是西部茶农无论如何也沾不上边的优势。总之,苏茶与政府的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有点规模的茶企都和政府采购和公款消费联系在一起。当时,政府采购和公款消费还处于放任的状态,茶企的日子过得很滋润,这使苏茶错过了第一次转型的时机,而且习气日深。

2012年以后,“八项规定”出台,苏茶开始遭受第二次冲击,苏茶还是没有觉醒,还有民企的集团消费,而此时的国内茶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随着客茶铺天盖地涌入江苏市场,许多人不得不发出感慨:好茶太多了!江苏名优茶的优势已是明日黄花。

当此之时,江苏茶树几十年更新缓慢,品种单一,老化,无性系茶树的比例越来越低,甚至滑到全国平均数以下。

经营思想陈旧,长期依赖政府采购和集团消费,使经营思想和技术路线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捆住,许多茶企根本没有销售人员,只有会计,等着人上门买茶仿佛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疫情使苏茶遭遇又一次强烈冲击,但还有茶企等待政府的支撑动作,这是一种习惯使然。

江苏鑫品茶业打造的新业态—茅山茶海

苏茶有改变,有创新,但总是带着一种无形的锁链。有茶企开始直接面向市场,在江苏茶界开先河,但不知不觉又是踏上通过政府和有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的看似宽阔实则偏僻的小路。

茶旅融合是个新方向,但是一番拳脚,发现建设容易,经营难,经营难难在吸引人流,这个事政府也无所措手。还有一些企业吃政府优惠政策饭,创新仍然不是面向市场。再看技术手段,江苏茶企制茶机械化也是两向极端,不习惯实事求是,要么追求设备的高大上,要么就是大讲茶文化,以手工茶抵挡机器茶,错把文化当产业。

相比之下,那些茶城、茶市、茶叶店,都是客商、客茶,他们没有门路,只能面向市场,用茶说话。客茶越来越好,品种丰富,价格低廉,新品层出不穷。苏茶仿佛置身于如今直播网红美女丛林中的民国名媛,旗袍裹身,手执丝绣团扇,头上带着一朵老旧的花,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

苏茶的经营者普遍老化,独立行走的新一代茶人少,很少,非常少!

从80年代乡镇企业,到90年代外向型经济,江苏已成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重镇,再到00后时代的城市化浪潮,年轻一代远离茶园而去。眼看着苏茶难以为继。

犯愁!

溧阳一壶春茶业在黔南开发的茶园,海拔1380米。据了解,一壶春目前又开始在四川、云南布局种植、生产基地。下图是一壶春茶业在黔南基地大面积种植的黄化茶。

固守没有前途,变法或有转机

在疫情背景下一片惨淡的愁云中,蒋庆松的目光别具一格。

溧阳一壶春茶业是江苏较早另寻新路的茶企,经过10多年的默默探索,如今,蒋庆松在黔南开发了5000亩茶园,潜心研究国内六大品类茶叶的生产工艺,以红茶为主,储备多种茶品,直面市场需求和新兴销路。

蒋庆松说,江苏只做一季春茶,风险极大。我现在用贵州的茶,做长三角的市场,用江苏的技术和精细化管理。疫情的冲击肯定有,但没有那么严重,春茶在我这里比重不大,影响有限。在江苏我只能做一个月的茶,现在我能做全年。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明年不行还有后年,总之,喝茶的人越来越多。

月有阴晴圆缺,跳出江苏的模式天地宽。搞销售起步的蒋庆松思路开阔,表达出当前少有的轻松和信心。

蒋庆松是苏茶转型的一种类型。实际上苏茶近年来的各种变化还是有目共睹的。

江苏茶业近年出现一些新事物,一是在组织管理上出现一个现代茶产业技术体系,对苏茶改造和生态改良作用明显,使苏茶的发展和管理向现代化方向转型,这是以前江苏没有过的新资源。二是茶旅融合发展较快,茅山茶海就是鑫品茶业新近打造的新业态。三是茶庄园,在扬州仪征,聚源春茶业依托扬州世界园艺博览园,精雕细刻经营出一个内涵丰富的绿杨春茶叶庄园,以绿杨春茶栽培生产为重心,聚合品牌、科技、观光、茶文化等多种元素,成为宁镇扬的一个网红打卡地。

据业内人士分析,茶庄园、茶空间或许能成为苏茶转型发展的新载体。这与江苏人流密集、农业空间狭小、长三角都市圈等区域特征相适应。其未来发展或许成为跨区域联系整合西部茶叶主产区和东部市场资源的一个新载体、新业态。

也只有聚合城市和乡村、东部与西部、消费和娱乐、科技和文化,内涵物质丰富的新型组织业态,才能吸引和网罗新新人类和有志青年变身苏茶的经营主体,苏茶也才能打开主流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广阔空间。(完)

来源 :苏茶七君子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