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雅安与茶马古道

找到约41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雅安与藏茶——跨越1300年的茶马往事

《西藏政教鉴附录》:“茶叶自文成公主入藏地”。所带茶叶即雅安出产的龙团、凤饼茶,贡奉朝廷后作为和蕃礼品带进藏区。之后,雅安藏茶源源不断输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文成公主进藏 / 王珠珠画

藏茶并不是藏族同胞、或者藏区生产、制造的茶。

据《四川茶业史》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抗击英国侵略,抵制印茶入藏,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和四川总督大臣赵尔巽兄弟共同主持,在雅安挂牌成立“商办藏茶公司筹办处”,“藏茶”之名从此诞生。

藏茶与茶马古道

在藏族民间一直流传着“藏王寻茶”的传说:

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赞普时期,体弱多病的赞普偶然捡到小鸟衔来的树枝,便随手扯了几片绿叶放入口中咀嚼,顿觉神清气爽,身体轻快,于是命大臣寻找这种树叶。后来大臣在汉族地区找到这种树叶,才知是。后来赞普经常食用,身体逐渐好转。从此茶便成为吐蕃宫廷中一种珍贵的保健药物。
雅安藏茶茶砖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然而真实的原因则是,由于藏区地处青藏高原,生存条件极为艰苦。不仅严寒、缺氧,食物结构也十分单一。一方面为了保持在严寒气候下的生存能力,需要补充大量以牛羊肉、乳酪为主的高脂肪、高热量、高蛋白等动物性食物作为能量补充;另一方面高原地区蔬菜水果等极度缺乏,导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严重不足,茶可以分解油腻、补充维生素,加之易保存、易运输的特性,便成了藏区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物资。

所以自唐以后,历代历朝都将藏茶维持汉藏交流、交换战马、以及节制藏族同胞的重要手段,甚至曾一度成为政治上的重要砝码
威尔逊在茂州(今茂县)境内拍摄的西路边茶背夫,1910年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雅安则成为内地向藏区输送茶叶的重要基地,千年以来,逐渐形成了一条贯穿横断山区、直达青藏高原、遍及印度、缅甸、尼泊尔等邻国的川藏茶马古道

虽然汉藏文化不同,语言也不通。

但茶叶还是将当时雅安的茶农、茶号、背夫,与打箭炉(今康定)的阿佳卡巴(锅庄)、缝茶工,芒康邦达仓为代表的康藏商人联系到了一起。

茶马古道上的英国人

1899-1911年间,一位世界著名的英国博物学家、植物采集者和探险家——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曾4次来到中国。
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其中3次来到四川,采集植物并将其引入到欧洲和北美。

除此之外,威尔逊还撰写多本著作讲述他在中国的旅行,并拍下大量珍贵照片。本次雨城区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中发现,威尔逊在四川采集植物所行走的道路正是茶马古道,记录了许多与南路边茶(藏茶)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记载。
威尔逊在雅州府(今雨城区)拍摄的枫杨树,1908年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充分展现了当时古道和南路边茶(藏茶)的情形,他在《博物学家在华西》一书中充分意识到了藏茶的重要作用:

“四川全省种植的茶叶主要用于省内消费,但其西部的茶叶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里的茶叶是专门为西藏市场种植和制作的。茶叶这一汉藏贸易中重要的商品,只以压实的砖茶(南路边茶)和包茶(西路边茶)的形式存在。中央政府付给拉萨和西藏其他地方机构的津贴也是以茶的形式给予的。”


藏茶以商品和礼物的形式成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重要纽带。

威尔逊在他出版的《博物学家在华西》第二卷第九章中专章,对四川供应藏区的茶产业进行了探讨。
《博物学家在华西》第二卷,1913年出版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威尔逊在书中写道:“过时的栽培方法和制茶技术,茶农之间缺乏合作,以及繁重的税务造成了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毋庸置疑,中国茶叶的质量和细腻的味道是印度和锡兰茶叶无法比拟的,但是一般饮茶者已经养成了喝味道更重的深色茶,而中国的保守正在葬送她曾经最为重要出口产业。”

威尔逊在四川采集植物的途中时常与雅安来的藏茶背夫和康藏来的驮茶商队同行,因此留下了不少当时茶马古道的照片,而《博物学家在华西》中就配有101张照片。
威尔逊前往打箭炉(康定)途中拍摄到的南路边茶背夫,1907年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威尔逊也困惑于藏茶的魅力,还亲自前往雅州府(今雨城区)茶号,对藏茶制作技艺的观察,介绍了不同等级藏茶制作步骤,称赞了第一等级藏茶的优秀品质,惊异于匠人在藏茶制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巧力和精力。

藏茶文化与雅安


威尔逊写下关于藏茶的文字和拍下茶马古道照片为我们展现了100年前的藏茶,而此后背夫、锅庄、缝茶工、骡马和牦牛商队消逝在百年历史中。
威尔逊拍摄的康定城外等待驮茶的牦牛商队,1908年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雅安藏茶是以一芽五叶以内的茶树新梢为原料,采用传统的南路边茶核心制作技艺,经杀青、揉捻、干燥、渥堆、精制、拼配、蒸压等特定工艺制成的黑茶类产品,具有“红、浓、陈、醇”的独特品质。
藏茶渥堆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经千百年传承、演变,为雅安主产区所独有,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独特制作工艺、特定品质风格的黑茶类产品,是中国黑茶的典型代表。
雅安藏茶茶砖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2008年,雅安藏茶生产所使用的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雅安藏茶世界景区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雅安的南路边茶茶号从清末赵尔丰开办“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初年军阀割据和盘剥造成的产、运、销半停滞状态, 抗战时期“康藏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茶叶公司”对边茶市场的垄断和破坏,再到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雅安茶厂......

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但雅安茶号直到今天仍然在为藏区以及更大的市场生产茶叶。

雅安藏茶茶砖 / 雨城区普查办供图

从“藏王寻茶”到“茶马互市”,雅安的藏茶的故事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就像一杯浓厚的藏茶一样,带我们品尝着岁月的深邃与厚重。
(来源:雅安茶产业)

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

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

——为田茂旺新书《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序文丨石硕

田茂旺教授曾是我指导的博士生,是一位谦虚厚道又不乏灵气,做事踏实认真的“实诚”之人。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是他在其201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形成的一本专著。本书出版之前,他嘱我写个序。因为是其论文的指导老师,且我对汉藏茶马贸易也一些感想,便十分乐意地答应了。其实,为别人的书写序,很大程度是一个“无话找话说”的差事。因为要“无话找话说”,说的很多话乃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话。但因我在藏族历史与汉藏关系方面做过一些研究,在汉藏茶马贸易及由此形成的茶马古道方面确有一些想要说的话,于是,藉写这篇序的机会,随便谈谈我对汉藏茶马贸易及茶马古道的一些理解与认识。

2002年,受作家马丽华女士的邀请,我参加了由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组织发起的“茶马古道科学综合考察活动”。这是一次很盛大的活动,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有来自国内十余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同时国内和香港主要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香港《中国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等也随队参与了考察和采访报道。此次考察活动分川藏、滇藏两路进行,川藏两路在昌都汇合后又分别从南、北两路抵达拉萨。我选择的是从川藏线入藏的考察。从成都坐车,经过川茶输藏重镇雅安,再一路西行,经过泸定、康定、新都桥,再向北,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到昌都,在昌都稍作修整后,又经类乌齐、巴青、丁青、索县到那曲,再经当雄至拉萨。沿途考察了许多与汉藏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相关的遗址、遗迹,参观了不少寺院、村寨,并与沿线各地的藏族群众有许多交流与访谈。这次长距离考察对我触动很大,使我一方面对历史上的汉藏茶马贸易、茶马古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让我深切体会到,来自汉地的小小茶叶与藏区民众生活是多么息息相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多么不可或缺的位置。

茶叶、丝绸、瓷器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三大物品。从一定意义上说,三者皆是奢侈品。它们可以提高生活品味,却并非日常生活所必需。茶叶现已成为与咖啡、可可并列的具有兴奋、提神功能的世界三大饮品。围绕三者不仅形成世界性的产业链,而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发展出了与之相关联的不同文化。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像茶叶这样的小小饮品,历史上却在沟通和联系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连接作用。其中,典型例子即是延续千余年的汉藏茶马贸易。

由陆羽《茶经》可证明,唐朝时中原地区饮茶之风已颇为兴盛。但让人想不到的是,饮茶习俗从中原地区传入藏地,却与佛教有密切联系。在唐代,中原地区佛教禅宗颇为盛行。僧人坐禅时为了避免打瞌睡,需借助某种提神醒脑之物。当时人们选择的提神醒脑之物,即是茶。唐时佛教是从中原和印度两个方向传入吐蕃的,从中原传入吐蕃的佛教以禅宗为主,于是,坐禅的辅助之物——茶叶也随之传入。所以,茶叶从中原地区传入吐蕃,乃以佛教为桥梁。在藏文史籍《汉藏史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向那一面两臂、一手执宝剑一手执经函、双腿结跏趺坐、身姿威严、遍布珍宝的遍识一切之王文殊菩萨的塑像顶礼!然后写下这关于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妙欲受用的甘露即茶叶的种类区分的文字。”这段记载充分说明,茶叶当时已成为藏地僧人“全都饮用、妙欲受用的甘露”。唐人李肇的《国史补》中还记载了一个故事:“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说明当时吐蕃赞普已拥有来自唐朝各地的名茶。常鲁公为唐德宗建中二年奉使入吐蕃议盟的唐朝监察御史常鲁,系真实历史人物,故此记载可视为真实史料。可以断定,在吐蕃后期特别是墀松德赞大力提倡佛教,佛教在吐蕃取得统治地位以后,茶显然已成为吐蕃僧人和赞普及贵族大臣的喜爱之物。8世纪末成书的《四部医典》中也有对茶的记载,记述了茶治疗热病的药用功能。从以上事实,我们可大体明白,茶叶至少在唐时已传入吐蕃。但当时传入吐蕃的茶叶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作为僧人禅修的提神醒脑之物;二是作为吐蕃赞普及贵族大臣的一种时尚与奢侈饮品;三是作为治疗热病的药物。


但到宋代,饮茶习俗在藏地逐渐兴起,开始从社会上层向民间普及,茶叶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物品。这一转变导致了藏地对内地茶叶需要量的骤增。此时,恰逢宋朝因与辽、金、西夏之间战事频繁,急需战马,于是宋朝与藏地之间遂开启了“以茶易马”的大规模贸易。宋朝神宗时在雅安一带设“茶马司”,专门管理内地与藏区之间的茶马贸易。这造成了后世乃多将茶叶输藏的相关贸易活动及道路笼统称为“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事实上,这并不十分准确。“以茶易马”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宋代,明代有一点,但已大为减弱。而元、清两代则均以茶叶输藏为主,已基本不存在“以茶易马”的情况。所以,人们今天所说的汉藏“茶马贸易”“茶马古道”,已具有象征意义,主要内涵和意义是指千百年来茶叶由内地输藏,也是指茶叶这一物品自宋代以来就成为历代中央政权与西藏地方、内地与藏区以及汉、藏民族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

有关汉藏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有两点特别需要强调:

其一,如果说饮茶在内地尚有很大程度的享受、时尚与奢侈意味,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增光添彩之物,那么传入藏区的茶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实用之路——茶日渐成为藏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必需品。原因是高原地区环境高寒,人们必须食用高热量食物如肉、酥油、青稞等才能维持体能。但高热量食物易生烦热,而茶恰好能消解体内之烦热。即所谓“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藏人的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喝上一碗茶,可以翻三座大山”。这些均反映了茶为藏人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特别是酥油与茶结合而成的酥油茶成为藏人日常生活饮品后,茶更成为藏人日常生活的必需之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茶叶传入藏区后对于藏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似乎要远大于茶叶产地。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也超越一般的商品贸易,而是与“政治”和“安边”相关联。诚如古人所言:“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陈元龙:《格致镜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其二,延续千余年的茶叶输藏是汉藏民族交流、交往中蔚蔚大观的一个壮举。历史上输藏的茶主要源自今四川雅安和滇西地区。从两地通往藏区的路要翻越崇山峻岭、渡过大江大河,穿过青藏高原东部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沿途道路极为艰险难行。千百年来,汉、藏民族以及参与其中的其他各族人民是靠着人背马驮、牦牛驮运,络绎不绝地往来于川、滇、藏毗邻地带的高山深谷之中,把产自内地的茶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各地。在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靠着人背马驮、翻山越岭向藏地运送茶叶的景象持续了上千年,其中积淀着丰富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以及无数生动的民族间交往的故事,实为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同样值得后人景仰、珍视、挖掘与研究。据闻,国家文物局已考虑将延续达一千多年艰难卓绝的茶叶输藏壮举及所遗留下来的“茶马古道”作为世界“线性文化遗产”列入我国的申报名录。


毫无疑问,汉、藏之间延续千余年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内涵十分丰富,意义重大,是汉、藏民族关系一份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2002年参加“茶马古道科学综合考察活动”回来以后,我翻阅了不少相关资料,曾撰写了两篇论文,一是《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发表于《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二是《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发表《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此后,我心中对汉藏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几年前,曾建议我指导的博士生——一位来自西藏大学的藏族老师去系统查阅一相有关汉藏茶马贸易、茶马古道的藏文史料,看能否就此撰写博士论文。尽管后来未遂愿,但只要有机会,我都积极致力推动对汉藏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研究。

我很高兴,田茂旺教授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清代民国时期南路边茶商营贸易研究》这本书即将出版。做老师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这本书有两个突出之点,一是史料做得很扎实,下了功夫;二是从藏人视角作了一些挖掘。其次,汉藏茶叶贸易一直分“官营”和“商营”(即“民营”)两种,清代民国,官营逐渐衰落,“商营”兴起并开始渐居主导地位,这本书主要研究汉藏茶叶的商营贸易,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此书究竟如何,相信读者读后自会做出判断,不需要我在这里绕舌。总之,我始终期待汉藏茶马贸易、茶马古道的研究能不断拓宽思路与视野,在深度、广度和研究角度上不断拓展,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领域的不断迈向一个新台阶。

是为序。

石硕

2020年6月3日于川大江安花园

来源:坤冰观茶→文章来源于民族史,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没有“马”的《川藏·茶马古道》 以舞叙事,再现历史恢宏

《川藏·茶马古道》剧照 李凤 摄

  一条横亘1300多年的古道,连接起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传奇天路;这条古道,把故事归属于历史深处的藏、汉两个古老民族……

  这就是川藏茶马古道。

  日前,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在上海开幕,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四川省歌舞剧院、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出品的民族舞剧《川藏·茶马古道》作为开幕剧目,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上演。

  10月29日,该剧将来到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该剧的采风地——雅安,进行演出。

  展示茶马古道灵魂

  成雅高速西康大桥出口外,有一组古朴的群雕铜像:背着茶包的背夫,扛着茶包的马队,有个男孩也跟在妈妈后面负重前行,他目光坚定,憧憬远方,沿着崎岖山路跋涉着自己的成长……

  这组“茶马古道雕塑群”,就是为了纪念那条兴盛了千年的古道,是为了纪念在这条路上跋涉运茶的背夫,更是为了纪念那些为藏汉民族的团结和兴旺作出了贡献的人们。

  雅安,作为川藏茶马古道上最为特殊和重要的地方,不仅是我国重要的边茶产地,也是川藏茶马古道最大的茶叶物资源头。正是有了雅安源源不断的边茶供给,一千多年来,边茶就像一条坚实的纽带,把藏汉人民紧紧地连在一起。

  “其中,川藏茶马古道雅安至康定段是最艰辛的一段。”雅安市文化馆馆长杨贤斌说,因为道路崎岖,这一段全部由人力运输,也因此产生了一种特别的职业——背夫,也称“背二哥”或“背子”“茶背子”。

  去年9月,《川藏·茶马古道》民族舞剧的主创人员来到雅安采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市文化馆派出了专人陪同采风,向主创人员介绍了雅安茶马古道的历史过往。

  脚下一双鞋爪子、背上一个背夹子,手里捏着汗刮子……在雅安至康定的茶马古道上,背夫跋山涉水,翻越大相岭、飞越岭、二郎山等,背着沉重的茶包子经泸定走进藏区。

  舞台上展示的背夫形象,正是茶马古道的灵魂。

  “10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我们民族多少悲欢离合与家国情怀!”把川藏茶马古道搬上舞台,是《川藏·茶马古道》总导演马东风五六年前就坚持的想法。作为国家一级编导,她经常到雅安采风,对茶马古道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看来,在绵绵数千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雅安至康定这一段路上的茶叶运输全靠人力,最为艰难,运茶背夫最为艰辛。所以创作了《川藏·茶马古道》,将这条没有“马”的茶马古道搬上了舞台。

  雅安藏茶走向世界

  史料记载,清代每年输入西藏的茶70%以上来自四川,其中主要为雅州(雅安)所产边茶。

  “正是藏族同胞对茶的需求,所以背夫们用双脚踏出一条茶马古道。”雅安藏茶经营者甘玉祥的老家就在茶马古道(雅安段)上的新开店。新开店是茶马驿站,客商往来,颇为热闹,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第一站”。

  从雅安至康定至藏区,这样的商贸线路已经延续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雅安藏茶还在一直持续向藏区人民供应,也成为了雅安与藏族同胞交流团结的重要纽带。

  背夫已成过往,往昔的商贾囊中千金散尽,然而灿烂的文化却在这条古道上,浸入山谷的历史河流中长流不息。

  如今,在中国藏茶村里,展示着流传了千百年的藏茶制作工艺;一个个立体铜像背夫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生动地再现了曾经在古道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场景。

  与中国藏茶村一样,民族舞剧《川藏·茶马古道》里所展示的,是雅安厚重的南路边茶文化,是雅安最为自豪的茶马古道文化。

  承载着茶马古道精神的雅安藏茶,走向了世界。

  2018年4月10日,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发布,“雅安藏茶”品牌评估价值达18.45亿元,被评为“最具发展力品牌”,同年12月6日,“金花藏茶”荣获“米兰国际金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份份殊荣背后,是众多茶界人士的辛勤付出;一个个奖项,激励着雅安藏茶界人士……

  目前,雅安藏茶的科研创新产品已初现端倪,藏茶酒、藏茶粉、藏茶膏已相继研发成功,待金发展,可望投入市场。他们还让“互联网+”融入“雅安藏茶”全产业链条,全产业类别,催生一批特色藏茶产业群,让创意休闲农业、智能农业、电商产业园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藏茶产业中蓬勃发展。

  现在,雅安众多藏茶企业也在继续沿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结合雅安南路边茶非遗示范茶园基地建设,相继建立非遗生态观光茶园,开展非遗茶文化、休闲、度假、购物、体验的特色茶旅游,真正让茶乡旅游迈向新征程。

  民族舞剧《川藏·茶马古道》,重现着茶马古道的过往;欣赏民族舞剧《川藏·茶马古道》,正是重温和传承茶马古道精神的另一种方式。(记者 黄伟)

  原标题:没有“马”的《川藏·茶马古道》——以舞叙事,再现历史恢宏

  注:内容来源雅安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12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