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新安吉吧

找到约7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锐评:《中国新十大名茶排名》——究竟是市场说了算还是纯属自娱自乐

引言:作为一个在茶行业的普通耕耘者和践行者,我无时无刻都在关心、关注着中国的茶产业,赞歌我不会唱,噱头我不会搞,但歪门邪道、歪风邪气我还是会揭露和批判,并脚踏实地去多做一些对茶产业真正有益的事情。

那个“中国茶叶十大品牌价值排行榜”的余音未落,中国“新十大名茶排名”又出炉了。

茶圈啊,总有些媒体和组织喜欢干一些虚头巴脑、一卵无用却极能讨好某些个体和群体的事情。

说实话,看到这个十大名茶最新排名,我只能说搞出这个名单的组织太水了,跟那个中国茶叶十大品牌价值排行榜一样水。

1、来看一下这个排行榜,对于排名第一的普洱茶,我认为没有异议,以不到全国茶叶总产量的6%、不到全国茶叶总产值的5%,却赚足了60%以上消费者的眼球,应该是实至名归。

2、如果是15年以前铁观音排第二,不,哪怕是排第一都没问题,而现在铁观音依旧一蹶不振,还在谷底徘徊,你竟然将它排在第二?你还说市场说了算,你去过安溪茶都走了吗?去安溪茶区走了吗?你看有多少当初卖铁观音的茶商已经转型了吗?你看到现在的消费者对铁观音有多少不待见吗?我一直认为铁观音是好茶,但你在它最落寞时评它为十大名茶第二,根本就是没过脑子。

3、安化黑茶至少比那个十大茶叶品牌价值榜单里的潇湘茶要强得多,但也不至于能进中国十大名茶排行榜前三啊。安化黑茶在普洱茶热时顺带红过一时,虽然它的品质很好,但它太有个性在市场上至今一直不温不火,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并不高。

4、武夷岩茶,这个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的茶品,这个集茶叶制作工艺大成者的茶品,这个同样令整个消费市场瞩目的茶品,为什么不在安化黑茶和铁观音之前呢?

5、当下最流行的一黑(普洱茶)一白,福鼎白茶,以一县之力撑起一大茶类,红遍全茶圈,这年头,你可以不喝铁观音,可以不买安化黑茶,但福鼎白茶多少要囤点啊,排名应该紧贴普洱茶之后才对不是!

6、峨眉山茶,就因为竹x青出名罢了,找明星代言、卖不完的峨眉山600米到1200米海拔的明前高山茶芽,谁都知道全是收的泸州纳溪、雅安名山的茶,本来就是一个梗,还好意思放在十大名茶排行榜中?你们的良心不痛吗!凤凰单丛不香吗?恩施玉露不香吗?随便换一个都比它强啊。

7、信阳毛尖,不说那个将信阳毛尖集团改成国龙茅台的笑话,不说传统诟病“小浑淡”,它在十大名茶排名里面应该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但不应该在黄山毛峰和西湖龙井之上啊。

8、黄山毛峰,已经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安徽好茶太多,这些年太平猴魁、六安瓜片、舒城小兰花、顶谷大方等本土绿茶品质都胜过黄山毛峰,为什么?由于黄山毛峰的传统知名度,真正的本地黄山毛峰还没出来就已经有大量的外地“黄山毛峰”充斥市场,李鬼早已搞坏了李逵。要选一个徽茶,还不如选太平猴魁更合适。

9、每年春茶季,什么绿茶最刚,必定是西湖龙井,没有任何绿茶的风头能够盖过它,论知名度,几乎全国男女老少都知道它,一直以来的十大名茶之首,你们硬是把它摁倒第九位,是跟它有仇吗?

10、安吉白茶,中国绿茶界最成功的后起之秀,是绿茶中最逆袭的一个奇葩。一个白叶一号品种造福了全国数百万茶农,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品种,贡献很大,但将它排在十大名茶里面明显不妥嘛。

很纳闷,十大名茶里面竟然没有一个红茶,至少也得将人见人爱、老少皆知的正山小种给排进去是吧,是觉得福建茶排的太多了吗?

至于给这个榜单评分的详细指标依据,谁都知道那本来就是个假大空的东西。

我认为大家心目当中的十大名茶标准应该是:品质好、知名度高、大众都认可、市场最愿意消费的茶品。

最后问一句:你们真下市场调研过吗?还是只拿着各地政府和网上的纸面数字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你们这新十大名茶评选有意义吗?哈哈,你们好无聊!

安吉白茶一片叶子多重?今天《光明日报》头版头条给出答案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王国平的报告文学《一片叶子的重量——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讲述安吉扶贫白茶苗的故事。

  一片叶子的重量(报告文学)——脱贫攻坚的“黄杜行动”

  作者:王国平

  去还是不去,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怎么去。

  这两年,盛阿伟从家乡浙江出发,到贵州、四川、湖南三地就有二十多次。其中有一回出门一周,坐了五趟飞机、四趟动车。这感觉有点像商务人士的节奏。其实,盛阿伟是个农民,准确地说,是个茶农。他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种茶。这里是他的家,属于安吉白茶核心产区。

  两年前,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领着村上的其他19名党员干了一件大事。他们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村里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并承诺包种包销,不种活、不脱贫不放手。

  2018年7月6日,新华社播发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对他们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山区茶农写封信,总书记有回音,盛阿伟说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没想到!没想到!转而心里不停地念叨:说到做到!说到做到!

  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三省四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被确定为受捐对象。

  盛阿伟迅速将自己的时间调整为“黄杜+”模式。这四个地名他以前都没有怎么在意过,如今一直在脑海里盘旋,还扎下根。他和村上的种茶能手逐个登门,跟当地的种茶贫困户一起蹲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怎么栽种,怎么管护。即使人在黄杜,还记挂着这些茶苗是不是要除草了、要施肥了、要修枝了……

  “好像是闺女出嫁到外地,离家很远,心里老是在想。”他笑着说。今年57岁的盛阿伟,身上有一股清秀气。如果没有话头,他就坐着,很安静,不显山,不露水。有了话头,一拧开,不说透,不罢休。  

  今年3月初,捐赠到三省四县的茶苗迎来第一个茶季。想想这事,盛阿伟就有点兴奋。远嫁出门的茶苗,初次产新茶,是大喜事。作为“娘家人”,自然要到现场见证这个神圣时刻。再说了,安吉白茶是很娇嫩的,采摘讲究,采不好,好茶也好不了。加工也是个技术活,要抢时间,不到现场不放心。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吃劲的关键阶段,出行是个大问题。坐飞机、坐高铁?有点不踏实。思来想去,决定租车到普安。这一趟,路迢迢,单程两千公里,热水瓶、方便面随身带,一辆车请了俩司机。3月3日凌晨5点左右出发,一路往前赶。开水用完了,没想到高速路上的服务区也关门了。那就干渴着。4日凌晨1点,在贵阳下高速,大家都乏了,就在路边找个旅店,休息4个小时。9点左右,抵达普安。核酸检测。正常。

  3月5日17时30分许,在普安县,第一杯“白叶一号”扶贫茶端到盛阿伟手里。他扯下口罩,双手在衣服上擦了擦,迎过玻璃杯,轻轻举起,看了看汤色,闻了闻,笑意漾了出来,“香气还是比较好的,你闻一下!……这是三省四县第一杯,一个小的成果……那个话是怎么说的?……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黄杜故事”的鲜明主题

  为何要给贫困地区捐苗?黄杜人的回答很干脆:我们太知道穷的滋味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黄杜村,“村没有村的样子”。这么说,黄杜人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或冒犯。他们自己也打趣说,当时看新闻,经常有“改革的春风”吹到哪里、哪里变富裕了的说法,“大家就不明白了,怎么这么巧,这个‘春风’偏偏绕开了我们黄杜”。

  此时的黄杜,还是一个躲在群山旮旯里的小村落,人均耕地1.1亩、林地3.3亩、荒地4.3亩。人盯着这么一些不成气候的土地,没脾气。土地无言,不待见人。人跟土地就这么僵持着。当时,黄杜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全县平均水平,属典型贫困村”。

  黄杜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颇有微词。钟玉英姑姑家住在山里,去一趟抄近道要走山路,弯弯曲曲的,碰到下雨,脚下不是打滑,就是让黄泥给黏住了。有一回,丈夫杨学其边甩鞋上的泥巴,边耍上臭脾气:你姑姑家,今后不来了!

  对黄杜的黄土有意见的,还有李粉英。她的娘家在天子湖镇,当时大家都说这里是安吉的“北大荒”。听说她要嫁到黄杜村,知道“行情”的人好言相劝,那里比“北大荒”还要“荒”。李粉英执拗,还是嫁过来了。慢慢她发现不管怎么折腾,日子还是一个马马虎虎。她有点急了,“当时我就说气话,黄杜这个地方,没救了,只有黄泥巴。除非黄泥巴值钱了,这个地方才富得起来”。  

  多年以后,李粉英无法回想起自己基于什么依据说出这番“气话”的。歪打正着,她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黄杜的泥巴确实“值钱”了。

  当地农技人员刘益民和黄杜村种植能手盛振乾,在50多公里开外的安吉县天荒坪镇横坑坞自然村发现一株野茶树。这茶树生长在高达800米左右的山谷里,平时都是绿油油的,到了茶季,叶子转为玉白色。摘下稍作加工,喝起来口感很特别。过了茶季,叶子又变魔术般返绿了。

  他们来了兴趣,要好好研究一下。这茶树也开花,却不怎么结籽。即便结籽了,播种,等长大,到了茶季叶子还是白不了,“泯然众人矣”。

  播种不行,他们就将其枝条剪取下来,扦插培育。由枝条育茶苗,从茶苗到茶树,再在茶树上采茶叶,这个过程,曲曲折折,漫长而繁复。两位老党员心怀希望,耐心守望。他们摸索出一个朴素的道理:黄杜的土,适合种植这个茶。所谓“适地适树”,同样的道理,“适地适茶”。

  黄杜人的生活,开启一扇新的门。

  茶苗由一而百千万,“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强力推一把。

  1995年10月,叶海珍出任溪龙乡乡长。她是安吉人,熟悉这片土地;32岁,人这一辈子的黄金期,正值干事创业的年纪;党龄10年,知道自己身上肩负的职责;天生又是遇事风风火火的性格。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共同作用,给叶海珍以向前的驱动力。

  她到盛振乾家走访,接过一杯茶,看了看,汤色清亮,品了品,口感鲜爽,太不一般!黄杜的土,竟然有这个能耐?正在为如何改善百姓生活发愁的叶海珍,冒出一个念头:何不打造千亩茶叶基地?

  她要在一片叶子上使力气。

  时常眉头微锁的叶海珍,心里的算盘哗啦哗啦响:要打造千亩茶叶基地,茶苗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谁来种?谁来进行技术指导?市场怎么解决?  

  这就像是一张考卷,全是问答题。

  那就一个一个攻下来!

  比如说,“谁来种”的问题,答案自然是溪龙的父老乡亲了。而且,这千亩白茶基地,核心区域在黄杜村。黄杜人就得行动起来。

  黄杜人听了,心里没底:茶叶,不就是树叶吗?到山上顺手采一把野茶叶,就可以喝了。靠卖树叶过生活,不靠谱吧!

  还有这么一个说法:在黄杜种茶叶,有“三高”,种植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失败概率高。这是“富贵病”,普通老百姓消受不起。

  这时需要有人出来领头,做个榜样。

  安吉白茶这出大戏,轮到盛阿林登场了。

  1946年出生的盛阿林,脸上有一道一道的沟壑,不染发,没有什么白发,也不掉发,一根一根的,倔。当年他刚当上黄杜的村支书,其他村的人见着了,说了一句:黄杜怎么选了这么一个人当书记?太难看了!这事他一直记着,说起时边摸着脑袋,从前额一路顺到后脑勺,“很惭愧的,生得不漂亮。唉!”

  2018年3月,溪龙乡授予盛阿林2017年度中国·安吉白茶小镇“最美党员”荣誉称号。

  当时,叶海珍跟盛阿林说了自己的打算。希望他能带个头种茶叶。盛阿林满口答应。“村干部是有工资的。给一块钱,就要干三块钱的事。我是个村支书,遇事不打头阵,让谁去!当时我就想,晚上不睡觉也要把这个茶叶搞起来!”盛阿林说话的中气依然很足。

  村干部带头,这事有戏。黄杜人的心气儿提起来了。关键节点上,叶海珍再加一把火,出台政策,种茶叶,有奖励:连片种植面积达到3至5亩,每亩补助30元。这是打底的,种植面积往上走,补助跟着上。

  为了摆脱贫困,为了自己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在行动。

  “干部带头、以点示范、科技指导、政策扶持”,一套严密的“组合拳”,让黄杜的白茶产业蓬勃起来。

  关爱的目光,为黄杜的白茶产业“护航”。

  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沿着泥巴路走进黄杜的茶园,询问白茶推广种植情况——白茶是怎么引进的,怎么扦插、采集、加工,销售情况如何。当得知由于种植白茶当地百姓普遍过上了好日子时,他给予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是赞许,也是激励。一片叶子被注入了新能量。

  第二天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报道:习近平沿途考察安吉竹种园、中国竹子博览园,天荒坪镇和递铺镇的生态建设,溪龙乡的无公害白茶基地等,“一路翠竹绵延不绝,茶园满目葱茏。习近平称赞这里山清水秀,植被相连,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推进生态县建设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黄杜人明白了,土地是“根”,环境是“本”,要守好,要用好。

  安吉白茶步入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政府注册“白茶之乡”品牌,免费培训茶农,拓展出茶文化、茶工艺、茶食品等白茶产业链。黄杜人从中受益。

  随即,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八八战略”中也提出要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些政策红利,黄杜人都握紧了,谋发展更有底气。  

  范晓伟/摄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5公里开外的黄杜人,听闻了“余村之变”,再想想自己正在走的路,信心更足了。他们守护绿水青山,用心保护环境、善待生态,让“美丽黄杜”可持续。

  黄杜就像一个宠儿,沐浴着温暖。

  如今,黄杜人的日子怎么样?用他们的话说,日子不只是“小康”了,早就是“老康”了。这话是不是夸张,看看黄杜农家小院子里停的车就知道了。每家往往是一辆小汽车,还有一辆运输车。有的人家还有好几辆小汽车,你开你的,我开我的。路过一家,当地朋友往院子里一指:看见没,就是那辆,是整个安吉最早买这款车的。有人说,把黄杜人开的车摆出来,撑得起一个小型汽车展销会。大体不差。

  行走在当今的黄杜,时不时要定定神的,想想自己到底身处何方。是农村,还是景区?是茶叶生产制作区,还是茶叶集市?都是的,可谓“亦农亦工亦商亦景区”。电视剧《如意》讲述的是江南茶商的故事,成片的、有声势的茶园是取景的“刚需”。剧组转了一大圈,举棋落子在黄杜。

  电视剧拍好了,剧组撤离了,黄杜的风景却不寂寞。酒店行业钟情这片浓浓的绿。上海景域(驴妈妈)集团创始人洪清华一直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打造一家富有本真、自然特色的酒店,“客人可以完全放松自己,忘记喧嚣,找到自在的生活状态”。走南闯北,一路寻觅,无声无息。当他站在黄杜村延绵的茶山上,第一个念想是赶紧搭个棚、架张床住下来。脑海中构想了多少遍的酒店,终于有了落地的土壤。  

  帐篷客·溪龙茶谷度假酒店

  顺着这家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帐篷客·溪龙茶谷度假酒店”往山上走,就是黄杜万亩茶园观景平台。非茶季时节,这里满眼的绿。这绿,透亮而安静,顺着山坡,起起伏伏,踩着大自然设定的节拍,欢快地向外铺排。

  山顶上的这块平地,是“黄杜故事”的一个支点,也是一个会合点。

  这里立着一块石碑,雄伟,厚实。上边镌刻着“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0个大字,行楷,透红,拙朴,挺拔,自有一种威严与伟岸。

  这块石碑,是“黄杜故事”的核心主题,也就是内在的“魂”。  

  石碑的对面,是一棵铜铁浇筑的大树,有着枝繁叶茂的样态,每一片叶子上都是感恩的寄语,感恩的对象有祖国、父母、老师、爱人、朋友,还有大自然,更多的是共产党……

  这棵“感恩树”的边上,立着一块铭牌:“山感地恩,方成其高峻;海感溪恩,方成其博大;天感鸟恩,方成其壮阔。树高千尺,而不忘其根,人若辉煌,不可忘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恩”二字,是推动“黄杜故事”向深处开掘的关键词。

  “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美好生活”往前一步是“美丽心灵”

  黄杜人的日子过得殷实、富足,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往前走。

  2018年初,溪龙乡党委提出,大家都来想一想:“我们有今天,靠谁?我们富裕了,该做什么?”这问得严肃,也问得及时。

  盛阿伟感觉,这是要大家往回看。他想,现在日子好了,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事,应该帮别人做点什么事。“感恩”二字,从他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又想,“感恩”要来实在的,喊喊口号不行,开个会讲几句是不够的。再想,全国上下都在忙着脱贫攻坚,黄杜是可以搭把手的。继续想……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升腾起来。

  他要征求村班子成员的意见。当时临近茶季,大家都在忙。他临时召集班子成员到会议室,都没有坐下来,站着就把向贫困地区捐苗的想法说了说。“行”“可以”“没问题”“同意”“好事情”……大家都投了赞成票。

  村委会主任钟玉英一直以来的想法是“占着这个位置,就是要做事情的”。捐苗是为党和国家分忧,一百个同意。

  徐正斌、阮波、盛月清都是村党总支委员。学过服装设计的徐正斌说:“在我们黄杜,茶苗就是一点特产,就是手头用用的东西,现在要拿出去一点,帮帮人家,有什么问题?”阮波感觉捐苗就是一个举手之劳的事,“是在帮助别人,也是在成就自己”。盛月清态度明确,“先富帮后富是个很简单的道理”。

  村委会委员刘炜是个90后,见人有几分羞涩。听了捐苗的提议,他感到很新鲜,“以前大多是捐款,捐了就完事了。现在说要捐苗,还要帮到底,很有创意”。

  盛阿伟是个办事周全的人。班子成员同意了,还要问问村上党员代表的意见。他和班子成员一口气请来14位党员,听听大家怎么说。

  话音刚落定,叫好声跃起。

  老书记盛阿林表态,“这个事,很好的”。他回忆自己当时还叮嘱了一句,“说出去的话,要算数的”。

  老党员丁强激情犹在:“我们以前的日子过不好,这个茶叶让我们过好了,也要让别人过好。捐苗,同意!”

  68岁的徐有福的想法同样朴素:现在日子好了,捐点苗帮帮人家,还有什么话可说?  

  比他大了两岁的盛德林,茶园里的事都交给儿子了。小儿子盛河勇是退伍军人,参加过1999年天安门广场国庆阅兵。家里捐点苗没问题。

  盛红兵、盛永强、阮安丰都是退伍军人,都是在部队加入的党组织。盛红兵性格直爽,“肯定同意,要不然对不住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子”。盛永强说话不紧不慢:“村里号召,当然要尽自己的义务,这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捐!”阮安丰想起当年一位乞讨的大爷伸手向他要一块钱他竟然掏不出来的往事,再想想自己给自家茶场取名“葡茗”寓意喝茶就像吃葡萄一样甜,不由得撂下一句话:“要我捐多少苗,就捐多少苗!”

  张根才担任过村委会主任,看问题有高度,“党员,就是先进一点,思想好一点,勤快一点。组织上提出捐苗,这是做好事,要支持的”。

  比他年长一岁的丁连春有个比喻,“这个穷,就像一座山,要搬走。我们就来帮忙挑一担”。

  在邮电部门上班的黄梅蕾,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同意”,理由是“助人也是助己”。说话时,家里养的英短蓝猫,在她的脚边转了又转,有些乖巧地寻宠。

  如今把黄杜的土当宝贝看待的李粉英,自己做主,认捐30万株。回家跟男人一说,麻烦了,“他跟我喊,你怎么这么抠,就不能多捐一点?”

  宋昌美是党的十八大代表,平时就热心公益。她说:“捐苗这事,不是钱的事,也不是苗的事,一株苗就是一片心。”  

  叶兢君家在种茶的起步阶段,宋昌美曾经“雪中送炭”。现在村里号召共同来帮助别人一把,他自然愿意。这个熟悉互联网金融的90后,想得更远:捐茶苗只是第一步,还要帮人家种好、卖好。

  叶兢君毕业于宁波工程学院,贾伟的母校是浙江师范大学。他们在外打拼一阵,不约而同选择返乡创业。听了村里有向贫困地区捐苗的设想,贾伟感到很惊讶,很自豪,“我们黄杜的‘村格’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他说,以前的黄杜人想的可能都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往往是邻居家有个事,就去帮个忙。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想的是国家大事,“太有想象力了”!

  黄杜的20名党员代表,捧着初心,集结完毕。

  为了脱贫攻坚,为了他人也过上美好生活,黄杜人再行动。

  “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新时代为这片叶子再次注入新能量。

  黄杜人心中的鼓点,咚咚咚,密实,嘹亮。

  要捐苗,先育苗。育苗,育好苗。捐苗,捐壮苗。一般的商品苗高8厘米就可以了,黄杜捐赠的“白叶一号”,苗高都在15厘米以上,一株是一株,都好好的、胖胖的。丁强选苗时很严格,“这个不能打折的,保质保量,要是给退回来了,名声都坏掉了”。不过,再好的苗也有个存活率的问题。黄杜人承诺捐赠1500万株,他们在育苗时留出300万株的富余量,作为备用苗。  

  2018年10月18日,“扶贫苗”启运。茶苗怕挤压,黄杜人用竹脚手架隔出空间,让茶苗能伸胳膊伸腿。茶苗不耐高温,黄杜人租用冷藏车,确保车厢温度维持在7℃左右。运苗车要出发了,黄杜人挥了挥手,心里在说:走吧,走吧……

  黄杜人真心把这些茶苗当远嫁的闺女看待。他们把三省四县的“婆家人”请上门,说说这些茶苗是个什么脾气,一日三餐有什么讲究,有个头痛脑热怎么办。他们组建“帮扶技术团”,到三省四县的茶园现场,看看“闺女”的生活环境怎么样。茶苗间距多少合适,施肥、除草要注意哪些问题……手把手培训,点对点帮扶。盛阿伟和钟玉英事务繁重,依然去了一趟又一趟。这还不够,盛阿伟把弟弟盛志勇拉进帮扶队伍,钟玉英派出的是丈夫杨学其。

  盛志勇说,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是“满口感谢”,自己很感动,有多大的力就使多大的力。在青川,杨学其的中耳炎发作,他扛下来了。儿子杨旭飞在老家茶山上干活时出了意外住院手术,他含泪给儿子打电话:你是当过兵的,要扛住!

  黄杜人“背井离乡”,吃不惯、住不惯,待上十天八天的,甚至一个月,就习惯了,扛过去了。他们跟三省四县“走亲戚”,大家坐在火炉边,蹲在茶苗旁,聊茶苗的事,也聊心事。

  他们说:我们也穷过的。我们那边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就那“两分田”,我们以前抢着种板栗。收成不行。换!种杨梅。卖不出去。辣椒总可以吧?还是一个白忙乎。听说种菊花不错,那就再试试。

  他们说:反正我们就是停不下来了,总是在那里折腾,想办法,不是说算了吧,横竖是个穷命。不是的。大家心里想的是,横竖要过上好日子!碰上这个茶叶,我们的劲头就用上了。

  他们说:心里提着一口气,没有成不了的事。

  他们说:我们可以,你们也可以。

  黄杜人捐苗护苗,黄杜人掏心掏肺。

  这些茶苗的“婆家人”心存敬意:这群浙江人,到底是一些什么人?

  青川县受益的茶农,给黄杜人送来几个大字,“一片感恩叶,携手奔小康”。下方写着他们的姓名,密密麻麻,每个名字上都有他们按下的红手印。鲜艳的红,跃动的心。

  这茶苗,有能耐,预计带动三省四县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这茶苗,像一粒粒小石块,激起一池活水。  

  “‘白叶一号’就是一只‘金鸡’,你把它抱回来,种下去就会下‘金蛋’。”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第一书记欧三任说,通过种植“白叶一号”,村里正在把山、风、林、水、溪、田和苗族文化等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在茶旅融合上做文章。

  黄杜人将心托付,更多人以情相随。

  安吉人陈群在贵州省余庆县经营茶山。听说老家要给普安县捐茶苗,当即派出11位技术人员,驱车400多公里,加入帮扶队伍,耗时一周有余,花销他个人承担。

  耳闻沿河县需要制茶设备,安吉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二话没说,一步到位,31组成建制的产品直接提货。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黄杜村结对共建党支部已经十几年,彼此很默契了。他们跟着茶苗走,“白叶一号”种到哪里,技术支持配套送达。

  浙江茶叶集团也承诺“白叶一号”捐到哪里,加工、品牌、承销就跟到哪里。

  他们以实际行动让自己成为“黄杜人”。

  3月5日,黄杜人盛阿伟在普安喝的那杯茶,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携茶”。携手的“携”,音同协作的“协”、和谐的“谐”。

  5月,来自青川的徐萍代表,将“携茶”带到了全国两会上。

  茶叶的小纸袋上,写有七个字,“一芽一叶总关情”。

  (来源:安吉发布)

【道听途说系列(九)】安吉白茶就是白茶?买就完了!

安吉白茶 福鼎白茶

傻傻分不清楚

应该差不多吧!

不是的!

它们可完全不同!

安吉白茶与福鼎白茶

你还在搞混吗?

    文 | 小白


01



小白听过最最最不像话的传言是:


你买福鼎白茶?福鼎白茶卖完了,安吉白茶也行吧。


一样的都是一样的,都是白茶。


小白脑门上有120个问号,什么叫做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都是一样的?!


从前有个爱吃鲈鱼莼菜羹的官员叫做张翰,对对对,就是那个为了吃的弃官还乡的著名吃货。


现在有个明星也叫做张翰,就是演了非常多霸道总裁的那个。


那这两个张翰能是一个人吗?肯定不是啊!


一个是安吉的白茶,一个是福鼎的白茶,虽然都叫做白茶,那能是一样的东西吗?


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所用的茶青原料不同、外貌不同、制作工艺不用、储存的时间也不同。


怎么会将两种茶叶错认呢?


不怕真的不懂,就怕是指鹿为马,刻意混淆视听。


茶友们别听这些人胡诌诌,小白今天就揭开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的真实身份。


力证安吉白茶与福鼎白茶之间除了都带有“白茶”两个字之外,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02 


茶青树种不同


安吉白茶虽然名字当中带有“白茶”二字,但人家完整的名字可是有四个字的。


安吉白茶,那便是浙江安吉县的茶叶,是国家地理标志的属于浙江省安吉县的产品,受到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


强行将人家的户口迁到福鼎白茶的地界,不只是福鼎白茶不答应,安吉白茶自己也是不乐意的。


新白茶国家标准当中规定,白茶中的白毫银针和白牡丹分别是用大白茶或是水仙茶树品种的单芽、一芽一二叶为原料。



寿眉则是以大白茶、水仙或群体种茶树品种的嫩梢或叶片为原料。



不只是福鼎白茶对茶青的原料有要求,安吉白茶一样也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安吉白茶必须是要用白叶一号品种茶树上的茶青作为原料制作才行。


福鼎白茶与安吉白茶一样,都是有自己严格的原料和制作工艺的要求,不是随随便便的茶叶加工一下都能够称为是福鼎白茶或是安吉白茶的。


用的原料都是不同的,制作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呢?


点石成金,是神话故事里面才会有的情节。




03


外貌不同


福鼎白茶的外貌并不单一,白毫银针遍布白毫,芽头匀整。



白牡丹像是一簇嫩柳条上面罩着白纱裙,有着朦胧美意。



寿眉呢,是一对双生子,春寿眉秀气可人,春意非常,是灵动的江南姑娘。


秋寿眉颜色五彩,枝大叶阔的身形像极了东北大小伙子。



安吉白茶就没有这么多的身形外貌,茶叶是统一的绿色,乍一看像是许久没有修整的草地。


若是细看茶叶的形状,则与那常青的松针有些相像。


福鼎白茶是毛茸茸,可爱啾啾的洋娃娃,安吉白茶则是有些刺人的熊孩子。


外貌如此不同的两种茶叶也能够混为一谈,若说不是指鹿为马,那茶友们也是不答应的。




04


制作工艺


茶叶的制作,除了和原料相关,制茶工艺也是左右茶叶品质及种类的关键。


福鼎白茶制作工艺最大的特点,便是不经杀青与揉捻,仅仅用萎凋和烘干这两道简单的工艺制作。


这是占据了福鼎白茶成长经历半壁江山的制作工艺啊,就这样轻飘飘的忽略?


福鼎白茶的遍布白毫的外形特点,清润适口的秀丽滋味,存放越优秀的看家绝技,都是受到了白茶这两道工艺的庇佑。



安吉白茶的制作则要经过摊放、杀青、理条、烘干这四个步骤,比白茶多了两道工艺。


一些人却刻意的模糊福鼎白茶的特色,将它的工艺与安吉白茶所受到的绿茶工艺混为一谈。


就像是鲁迅的文风以短小精悍,讥讽为特色。


但是一位不了解鲁迅的人在介绍鲁迅的时候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说鲁迅是个作家。


......


废话,大家可不知道鲁迅是个作家吗?难道还是那个荒野求生的鲁滨逊不成?


将福鼎白茶和安吉白茶混为一谈,就是枉顾两种白茶的各自特点,不论两者区别,一律统称为姓白的茶而已。




05


储存时间


安吉白茶是正儿八经的绿茶,储存年限也同绿茶一样是比较短一些的。


而福鼎白茶的储存时间很长,新国家标准当中标出白茶是可长期储存的。


福鼎白茶圈子里面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种种证据都在表明,福鼎白茶确实可以长期储存,而且是越陈化越美好的茶叶。(品质良好的白茶,在合适的环境中良好储存的情况下)



新白茶刚刚做好的时候,内质还不够丰盈和稳定。


那时候的白茶虽然内质丰厚,但只是优秀的高山白茶茶青自带的营养物质。


而老白茶当中的丰厚内质,则是用原先的内质与氧气反应之后,生成更上一层楼的内质成分。


这时候的老白茶香气和内质含量都达到了一定程度,而且比较稳定。


相比于新上市的福鼎白茶只能够喝其鲜爽的滋味,老白茶更添了一层厚重深刻的醇熟香气和稠滑醇厚的汤水质感。




06



为什么会错认?


安吉白茶与福鼎白茶相差那么多,为什么还总是有人说安吉白茶是白茶呢?


利字当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白茶市场的壮大,火热,在福鼎人民眼里是热烈的,是喜悦的,是欢欣鼓舞的。


但是在其他茶类的商人看来,便是炙热的,灼人的,满心嫉妒的。


你卖茶,我也卖茶,原本喝其它茶类的茶友们渐渐被白茶所吸引。


优胜劣汰,是市场的不容情之处。


原本是正常的竞争关系,一些人却实在眼红。


白茶市场火热是大势所趋,浇不熄众人购买白茶的欲望,那么分一杯羹总是可以的吧。


正好绿茶当中,有一个叫做安吉白茶的家伙,就被拉出来当枪使了。


安吉白茶的名字原本就有,并无刻意与白茶重名。


但被有心人的利用之下,不明真相的路人难免对安吉白茶或是福鼎白茶有失好感。


这样一来,安吉白茶或是福鼎白茶便少一些被人喜爱了解的可能。


被误解,是安吉白茶和福鼎白茶都不愿意见到的景象。


一些有心之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扰乱茶叶市场,当真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07



将安吉白茶错认为白茶的茶友绝对不是个案。


安吉白茶何辜,明明是绿茶却被踢皮球似的在白茶与绿茶之间滚来滚去?


不踩不捧,今日小白在“道听途说系列”的第九篇文章当中指出安吉白茶与白茶的不同,就是希望更多的茶友能够分辨出两种茶叶的不同。


从此之后,福鼎白茶与安吉白茶,天南地北,各自一方。


在各自的领域内散发茶香,发扬魅力,互不干扰。

找到约7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