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肖云儒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潮州印象丨肖云儒:潮州文化的留守与出走

历史的长河潺潺流过,工夫茶是长河里的一叶泛舟,从古代缓缓漂流而来。世间的百态,人情的冷暖在两岸不断的变幻,唯一不变的,是茶之初心,温暖人间。如果你也喜欢茶文化,请点标题下蓝字关注,也可加小编个人微信:6950603,以茶会友。

肖云儒:潮州文化的留守与出走

本文是陕西电视台《开坛》栏目一期节目的节录

为肖云儒老师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潮州是中国的侨乡,李嘉诚、饶宗颐、陈平原,以及着名的摄影家陈富,都是出生在这个地方。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文明对外的一个窗口。早在1200多年以前,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韩愈先生,就是被贬到这里做刺史。从长安到潮州,他带来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和流动,也在这个地方留下来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怎么样面对全球化,怎么来反思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一些基因?

肖云儒:潮州文化的留守与出走

潮州文化是一种多层面的复调文化

主持人:我们中原文化从中原传到这儿,它并没有停止下来,又从这儿出海,走向世界。潮州呀是闻名世界的侨乡,这里的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世界各国有很多的唐人街,唐人街里面都有很多潮州人。唐人街里有各种各样的中华符号,这些符号很多都是由潮州人带出去的。现在当我们又从这个地方来链接海外的时候,您有什么样的感觉?

肖云儒:潮州文化是一种多层面的复调文化,一方面是我们向海外传播各种中华文化符号,我们输出了人力人才,另外一方面海外的潮州人呢,又不停地给内地以经济上的支援,文化建设上的支援。像淡浮院,我听说全部是外侨无偿的捐资,而且不留名,完全是一种善举。还有就是观念文化的输入,一方面离乡一方面望乡回乡。走和回,构成一种复调的文化和心态,走和回,永远是潮州人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

韩愈当年虽然他是不情不愿地来到潮州,但其实现在你看韩愈在潮州的影响,我想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韩愈能给人们留下这么大的影响,能给一个地方文化留下这么大的影响。他来到这里以后,潮州人把他看做是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呢其实是对中华文化的一个仰慕造成的。他们仰慕韩愈其实就是仰慕中华文化。虽然这里有很多神话,好多移民的神话,说潮汕人是从河南洛阳那边来的,是河洛文化的东西,但是在我看只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不管在中国什么地方,就算是到海边很边远的地方,大家也是仰慕中华文化的。所以潮州人说,我们是海边的邹鲁,是南海之滨的孔子弟子。

因而潮汕文化在我的印象中,是中原文化向南传播、向海外传播的一个精神落脚点,一个文化口岸。当中原文化传承到了潮汕地区,他们格外重视保持古代形态的各种文化符号,保持原符号,因为他们要的文化依托就是中华文化的原符号。

“走先”带来了静态生存和动态生存的组合

主持人:这里的人有一种精神,肖先生您把它概括为“走先”,潮州人出走的特别多,他们不太在一个地方老老实实地待着,他们像水一样到处流动。我来到潮州以后,听到这边人有一句话,说“十米水布下南洋”。这一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潮汕有大量的本地人,在海外生根开花结果。对于潮州人这种出走的生存状态,您有怎样的理解?

肖云儒:我觉得潮汕人到海外去呢,他的心情跟韩愈到潮州来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是很悲凉很慷慨的。你说一条水布过南洋,莫奈何打起包裹上暹罗,一条水布是什么,是没多少东西可带,便只身闯洋到泰国去了。

但不仅如此,当然“走先”是先人一步出走,是为了解决买米的问题,后来有钱了,又解决买官的问题,这是一方面。解决他们生存和发展中形而下方面的问题。实际上,“走先”跟“闯洋”这种流动生存,给潮州人文化心理带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静态生存和动态生存的组合,一种两极振荡。静态生存如种地,潮州人很会种地,下绣花的功夫,叫做种功夫地,还有喝功夫茶、看功夫戏,都是说不干则已,要干就要把活儿做到极致。那么闯海,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放到另一层面,在水路上去颠簸。我曾经想到过这跟我们西部有类似的地方,我们是在沙海里颠簸,我们那儿也是土地文化跟游牧文化的交汇处。一方面有土地的静态生存,一方面有游牧文化的动态生存,但是由于中亚和西域近几百年的衰落,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所以这个动态生存给西部带来的好处,包括文化心理,明显不如这边。潮汕文化既有一种中原文化的沉淀,有对中原文化的仰望,但由于生活所迫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他们又被迫选择海洋,选择了中国任何一个族群都很少有的海洋文化的生命探求。

三种留洋方式的特点

主持人:回顾一下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有这样一个关键词:留美幼童。我们潮汕人的出走,包括儿童去西方学习。现在,留洋这个词我们是更加地熟悉了。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很多的青年,你看咱们今天来了这么多年轻的学生,他们中间有很多人可能将来就会从这个地方,走出国门到外面去留学。我现想请教的就是,从您观察和研究的角度来看,现在的这个留洋又和我们历史上,包括和潮州人的留洋有什么不同?

肖云儒:留洋可能有三种,一种官派留学,承担社会改革使命的,孙中山啊黄兴啊回来就用崭新的观念思想闹革命了。一种是民间闯洋,最后发家,他给中国最早地锻造了民间商业运作方式。第三种,就是你刚刚说这种,现代的学生出洋,主要是留学,是文化人的出走,带着文化知识技能再转回来。

三批人出国在空间上可能是同步的,现在我们还有公派还有私人留学,还有商业出走,但在时间上它是有先后顺序的。最早是闽南人潮汕人广东人出海,个别人闯海明代就开始了,那是小商品经济情况下闯海。然后到了辛亥革命之前,清末有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发现这个国家需要有政治改革,这时一大批人留学就是上学校,在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上学习西方。政治上的留学和经济上的闯海之后,才有文化上的闯海。以文化改造为目的的这一批留学生,我觉得反映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深刻化过程,它越来越感到文化的变更是这个国家变更的根本。光有市场经济小打小闹的市场经济,你没有政治体制的变更,那管什么用?有政治体制变更,若变不成整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你又能怎么样呢?只有文化的变更才是最深刻的变更。这就是为什么说韩愈对潮汕地区功德无量。教育、教育,是个教化过程,当我们要走向现代社会的时候,只有物质文明,只是有精神文明,是不够的,还要有政治文明的养成。这个政治文明的养成,没有教育的熏陶,没有公民社会的营建,从非常小的事慢慢地养成,不但尊敬传统文化,而且学习现代文明,也是不成的。因而我们今天谈的出走和望乡,就是一个精神文化的生态循环,是一个非常好的循环。

出走与留守哪一个更重要?

主持人:出走和留守,在这块土地上,在祖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发生着,哪一个更重要?它们对于整个国人的心态又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肖云儒:出走与留守哪一个更重要?在不同历史时空,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人生段落,有不同的答案。为了什么出走?为了什么留守,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出走和不同的留守,它的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也都不一样。但如果要大而化之说中国现代,哪个更重要?我认为还是出走更重要。不是指的你这个跨空间移动,不是空间距离一定要由这个城市挪到那个城市,而是指跨文化交流,是指你的心灵、你的精神、你的文化要走要动,不是仅仅嘴里说走,而要真正动起来。中国作为一个土地文化、以守土为业几千年的这么一个国家,整体上来说出走是比留守更重要的。我们不能把留守和出走仅仅理解为一种行为的东西,我们应该从精神内核上来理解它。我们讲出走呢,并不是说我们在本土就不能出走,好像不去留学了我们就不能学西方的东西。我们在本土不仅仅要学我们自己的文化,还要学其他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文化。要有一颗律动的心,但不要有一颗躁动的心。这很重要。所以不要把出走只理解为一种具体行为上的东西,我留守的是家园,但出走的是思想和文化。在出走中追求更多新的东西,这种追求才为你的留守奠定下更多、更坚实的基础。

潮州的文化密码

主持人:我昨天听李闻海先生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潮州呢有这么一个民谣,他到美国去,美国潮州人的第三代人,已经不是中国籍了,美国籍,不懂汉字,听不懂国语,但是他竟然能够用典型的非常正宗的潮州话来念这个民谣,这个顺口溜。

肖云儒:这是一个密码呀,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解码潮州人。这也像地下党接头暗号一样,一念就是知道,哎,这是自己的同志,同乡,乡亲。另外一个族群也是这样子,很顽强地保留自己文化的信息,就是苗族。在美国,在欧洲的德国,有一些被战乱冲散的苗族,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约会,不管他们是什么国籍,融入到哪一个社会,都会朗朗上口地唱一首苗族的民谣,这种保留语言这种文化信息的顽强程度真是令人惊叹,血浓于水呀。

恩格斯曾经说过,这个叫获得性遗传,它是后天遗传,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DNA,就是密码,文化DNA,语言、诗歌、音乐的DNA。他可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但是知道我们唱的是唐山来的歌,是故土和祖先的召唤,就找到了认同,找到了一种根的感觉找到了一种种族的、文化的归属感。

刚刚说到我们华侨出海的时候,都是充满了凄凉的。我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读过闻一多一首诗,当时我还是十八九岁,读得热血沸腾: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哪里不干净哪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它是闻一多《七子之歌》中的一首,跟澳门回归时流行的那首同时写的一首诗。我当时觉得,我们的海外华人,在这样一种境况下孤独地闯洋生存,充满风险、形同犬马、被人视为下等人。在“离乡少年郎,归来白须长”这么一种孤独的离乡背井的充满变数的生活中,他唯一的精神依托,就是唐山的故土、乡亲、祖国呀。因而这个密码给他的远远不是十块八块钱的救助,而是生命之根、精神之根的营养。我觉得是这样的。

中国人天生有中华文化的基因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说我们这些人呢留学去,出去给我们带来了是什么呢?他归结为两点,出去把我们的钱送出去,他出去是为了回来,镀一层金回来,回来干什么呢?赚我们的钱,他这个观点是有一点偏激,但是我发现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不知道您对于这个现象怎么解读?

肖云儒:这个现象的确是存在的。我不太同意对这个现象做过多的负面评价。退一万步讲,他就是回来赚钱,也是给家乡的投资,他与家乡双赢有什么不好?你更要看到,他镀的那一层金,是现代管理之金,科学技术之金,回来赚钱拿走的是钱,但他留下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许多理念、思维、方法和许多现代心态。你要看到这个对国家现代化改造长远的好处。我始终觉得中华民族的改造,重点在于文化人格本身,在于对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改造。我们要用一种系统论的观点,一种很宏大的海纳百川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

我觉得到了现代,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在谈学问的时候已经不能用中学西学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路来分类,而是全人类都共处在一个终极的阳光和真理之中。是的,我们每一个民族是在每一朵不同的云霓下面来探索这个共有阳光,我们在汉民族云彩下面,人家在英吉利、在美利坚的阳光下面,因而有了文化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但是探讨的最后目的是达到那个全球化的阳光。因此你不能说,你探讨真理的阳光,你就西方化了,人家也探讨真理的阳光,人家都偷了我们的文化,东方化了。我们得升华到一个全人类文明的格局中看问题。潮汕文化跟中原文化,中华文化、潮汕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恐怕应该这样看。

观众:我们大学生走出去之后,在价值观方面肯定会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我个人认为这个影响还是有西化的,而西方的价值观念还是有消极一面的,不能说西方就完全是好的。谢谢。

肖云儒:我基本上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西方文化包罗万象,良莠不分,当然有它消极一面,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大进程,从中华文化的宏观建构来说,消极影响是次要的。而且我觉得,它会通过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各种过滤机制或多或少将它消减、过滤。我们往往对我们的过滤机制缺乏自信。优秀的文化坐标、文化结晶,包括年龄,都是一种过滤机制。你20岁时恐怕要西化得快一点,到了50岁以后你看一看,心灵中的各种中华文化的因子开始复活,要西化就难一点了。

主持人:肖老师现在就西化得很慢。

肖云儒:我中间也西化了一段,现在又回到中华文化的坐标了。就是说,中华文化是个酱缸,所有的新鲜萝卜放进去,泡上几年都咸了,咸得不能进嘴。但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当你不停地给这个文化酱缸中添加新鲜萝卜的时候,它就淡了。这绝对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选择,我们有选择的权利。同时便有了选择的责任。我们可能会在两个层面上承担起选择的责任。一个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我天生就是中国人,不但有中国血缘,而且有中华文化基因,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时不可能没有选择。还一个是利益选择。在当前,利益选择可能更重要。我们很多在国外留学的人,开始几年都不回来,现在慢慢都回来了。为什么,他在国外,社会中心、机要部门、高端职场都进不去,他只能当二等公民。回到国内则成了香饽饽,为什么不来?这是利益和市场选择和责任选择文化选择的结果。所以我觉得不用太担心我们的青年会被西化掉。

这中间始终有一个问题,就是错把西方文化取代了全球文化、人类文明。我们是在中国这片云彩底下来探索阳光,然后你去了美国那块云彩去探索阳光,你要看到在美国在中国探索的都是具有全球性的阳光。你不要专门去人家那里吸收只有地域性意义的云彩。这样没有普泛意义的云彩你就不要吸收它。我们既不要把只给美国下雨的云彩当成普照人类的阳光如获至宝地弄到中国来炫耀,也不要把高悬在美国云彩之上普照人类的阳光,当成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拒绝掉。

1000多年前韩愈从唐代长安来到了潮州,他在这里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中华文明基因。时间不能复制,空间也没有办法挪移,但是有一点结论是共通的,就是其中文明的变迁和文明的密码,是有迹可寻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吸氧,怎样从各种不同的文明之间得到一个更多元化的判断和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怎么样固守,又应该怎么样寻找自己的定位呢?还待人们在时间长河中探寻。

肖云儒谈如何树立文化自信促陕茶发展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

西部网讯(记者 石永波)3月12日下午,2021年陕西春茶节系列活动之汉中春茶上市直播活动在西乡东裕枣园湖生态茶园举行。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说,首先要树立汉茶的文化自信。目前,汉中茶在规模上,质量上,品牌上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汉中当地的茶人,从茶农到茶科学家,都应该树立汉茶文化的自信。西乡月团是最早的贡茶,汉代时汉中的张骞走丝路把茶叶带到了全世界,唐代的皇帝把汉中的茶作为赏赐茶。

此外,要有自然资源的自信。陕南茶区,有自然资源禀赋,好山好水好林子,是茶叶的优生区。秦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兼具南北优势,是大自然赋予陕南茶叶独特的优势,汉中茶是生态环境的结晶和产物,要创建生态品牌。汉中仙毫品牌和丝路万里行四次走出国门,曾获得巴拿马国际级金奖,这是对汉中仙毫很大的肯定。

肖云儒说,汉中为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很多精神底蕴,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走向世界的张骞精神、创造发明的蔡伦精神、韬晦自强的刘邦精神、功成身退的张良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脉,这些精神附加在汉中茶叶上,更能带来精神上的自信。

肖云儒认为,要用好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赋能,将科技的力量加载在茶叶上,不仅仅局限在茶种、茶树、茶叶,要在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延伸产业链,提升茶叶的附加值。

“目前茶产业在科技上的思考还有点狭隘,一个产业的发展不完全是产品的科技,应该‘八面出击’,在种、摘、制,销、品牌、茶饮、茶艺、茶点、茶旅等方面创新发展。”肖云儒说,其次是‘十面埋伏’,在茶歌、茶戏、茶话、茶文、茶人、茶事、茶服、茶医等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要开拓思维,要开拓视野,茶产业已经不是一个行业的经济,它既是局部,也是整体,茶产业要跨行业的发展,要敢于“破圈”,要建立现代的茶产业体系。

文章来源于:茶贵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年陕茶怎新喝?

6月4日,第十五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在西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陕茶代表“汉中仙毫”、“安康富硒茶”、“泾阳茯茶”和“秦岭泉茗”四大公域品牌悉数参展,但比起同来参展的浙江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福建福鼎白茶等全国知名茶叶品牌,“陕茶”的牌子就像“陕菜”一样,美名难出三秦,于外知之更少。

陕南茶园风光

至今,陕西已经举办了15届茶博会,而这背后是“茶经济”的切磋交流,也是陕茶走出三秦大地的契机。

辉煌历史

谈起茶叶,我们最先想到的龙井、铁观音等茶叶品牌,哪一个不是产自江南地带?陕西人,受早年的电影和电视剧影响,八百里秦川老陕一声吼,给人的感觉就是敦实和厚重,品茶这么雅致的行为怎能和厚实的黄土地勉强关联?

采摘的鲜茶叶

但追溯历史发现,陕西人不仅会喝茶,还会种茶。中国的茶文化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古都西安更是我国茶文化的形成地和发源地。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是别处,正是西安,彼时的长安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各国景仰。陕西的茶叶和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向世界,成为那个时代的硬通货。

同样,陕西是我国传统茶区之一,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成为八大茶区之一。神农氏最早在秦岭首阳山发现了茶,陕南的古代巴国巴人最早开始种植茶,巴国人将树叶“玩”成了茶叶。西汉时期,陕西汉中人张骞最早把茶带到了国外。

汉中仙毫

陕西茶叶看汉中,汉中茶叶看西乡是对汉中茶叶的肯定。今年3月12日,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在汉中参加春茶上市直播活动时特别强调要树立茶文化自信。他说,目前,汉中茶在规模上,质量上,品牌上都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汉中当地的茶人,从茶农到茶科学家,都应该树立汉茶文化的自信。西乡月团是最早的贡茶,唐代的皇帝把汉中的茶作为赏赐茶。

值得一提的还有泾阳茯茶,茯茶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北部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更有“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咸阳泾阳出茯茶”的美谈。

泾阳茯茶

2017年,《那年花开月正圆》热播,讲述一代女秦商周莹的励志传奇人生,陕西的消食良饮——泾阳茯茶,多次出现在剧中,此剧硬是带动了一波打健康养生牌的茯茶热。而且,泾阳茯茶还有效解决陕南茶区大量夏秋茶鲜叶被弃采浪费的现状,大幅度提高茶园单产和总产量。

回顾历史,从古巴国巴人发现茶叶到远销西域地区的泾阳茯茶,陕西从来都是茶业胜地,关于种茶、制茶、喝茶,有着光辉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茶叶的需求也随之上升,陕茶主产区陕南三市顺应时代需求,根据地域特色推出了自己的区域茶叶品牌,其中汉中的汉中仙毫,安康的安康富硒茶在行业内最为出名,但距离头部茶叶品牌还是相差甚远。

讲茶故事

论文化,陕西的文化底蕴像我们的黄土地一样深厚,我们完全有底气讲好茶叶故事,但底气归底气,故事归故事,有底气没故事。论品质,陕茶的品质不输江南的龙井、铁观音等名茶,因为有秦岭这个华夏祖脉、中央水塔加持,陕茶是在云蒸霞蔚、水草丰茂的秦巴丘陵地带生长而成,品质可谓上乘。

再论生态,陕南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涵养地,也是陕茶的主产区。近年来,陕南三市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以壮士断腕之志控制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但是,我们没有某泉那么高明,无疑本质一样,陕南的绿茶就是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只是搬运工。

陕南茶园风光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293.4万亩,干毛茶产量11.3万吨,一产产值183.4亿元,构建了以绿茶为主,茯茶、红茶等多种类发展的格局,茶产业已经成为陕南秦巴山区繁荣农村经济的支柱型绿色生态产业。

放眼全国,陕西的茶叶产量名列全国第八,并不低!

但从品牌维度观察,陕茶大而不强。全国前10的茶叶品牌未见陕茶踪迹,今年5月22日,被誉为“中国茶界奥斯卡”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2021中国茶叶公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仅安康富硒茶勉强杀入前20强,刚好位列第20位,品牌价值35.16亿元。而一贯被看好的陕西绿茶典范汉中仙毫品牌价值32.94亿元,屈居第23位。

陕南茶园风光

从今年5月21日陕西茶叶品牌(杭州)推介会上获悉,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秦岭泉茗和泾阳茯茶4大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超过65亿元,但对比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榜单中的第三名——河南信阳毛尖的71.08亿元,还相差5亿,这是陕茶集四品牌之力对比一个品牌,有失公允。

2021年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前20强

截至目前,除过安康富硒茶和泾阳茯茶在构建健康养生的故事叙事,我们没有看到其他陕茶品牌突出茶叶故事。茶叶本身有很强的地域属性,提到杭州龙井,就会联想碧波荡漾的西湖;说起金骏眉,就会遐想风光旖旎的福建武夷山;提到普洱茶,就会向往彩云之南的苍山洱海。这些美好的地域属性不仅孕育了茶叶的特性,更是赋予了茶叶的文化故事。

品牌困局

茶叶品牌一直是陕茶发展的弱项短板。这里不禁让人联想,这是不是和秦人敦厚朴实的性格有关,只会埋头苦干不会自卖自夸。实际上并非如此,同是绿茶的安康富硒茶近年来却发展较快,连续两届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20强,走在了品牌建设的前列。

泾阳茯茶

在区域品牌建设方面,早在2005年,汉中就开始整合区域内午子仙毫、宁强雀舌、定军茗眉等品牌走向区域公用品牌化,于2007年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请汉中仙毫品牌,同年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加以保护,而安康富硒茶直到2018年才获此地理标志认定,相差11年时间,奈何小弟安康富硒茶在品牌价值上却后来居上。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汉中仙毫品质本身很好,但近几年止步不前,进入了品牌发展瓶颈期,在品牌营销上缺乏有效手段。而汉中仙毫作为区域公用品牌,从2007年诞生至今,多次在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揽获数项大奖,在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北京)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汉中仙毫共获得27枚金奖,占名优绿茶类金奖总数(30枚)的90%;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产品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汉中仙毫获得茶博会2枚金奖,算是其高光时刻。

号称北茶典范、陕西心意的东裕茗茶算是汉中绿茶的代表,业内人士评价其发展也超不过“稳健”的范畴,而近些年锐意进取的陕西鹏翔茶叶,受“有机”事件影响,有机茶叶品牌建设近乎夭折。要知道,汉中绿茶产量占到全省接近50%,业内常说陕西茶叶看汉中,汉中茶叶的品牌强弱直接关系到全省的茶产业大局。

反观安康,近年来在健康养生方面大做文章,推介安康富硒茶“香高味浓耐冲泡”的优秀品质和“绿茶不伤胃、红茶好睡眠、古茶耐储藏”的保健特质,宣传安康富硒茶成为全世界首个通过科学认定的富硒茶。时间回拨到2016年,安康市委书记郭青为安康茶提出发展目标:抓特色,瞄准“硒”字做文章,促使安康富硒茶成为“一把手”工程,政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秦岭泉茗

至于商洛的秦岭泉茗,为品牌建设开了好头,名字起的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商洛为了城市出圈,叫响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口号,也确实沾了华夏祖脉之光,备受中央水塔泽润,如今的商洛成为西安这个大都会的后花园。

屡试不爽,商洛产的茶叶干脆也叫秦岭泉茗好了,沾上秦岭就会泽被天下。但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品牌建设和推广还有待观察。

在农业品牌研究院最新公布的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中,汉中仙毫和安康富硒茶入围区域公用品牌品牌收益前20强,分列第6位和第19位,前者收益为29042.66万元,后者收益为21132.25万元。其实从产量来看,汉中仙毫占优势,这也能解释为何汉中仙毫品牌收益大于后者,但品牌价值却低于安康富硒茶。

2021年茶叶品牌收益前20强

放眼全国横向对比,不管是品牌收益还是品牌价值,前五均被西湖龙井、云南普洱、信阳毛尖、潇湘茶和福鼎白茶霸榜。就品牌收益来看,排在第五的福鼎白茶收益达到32777.36万元,比排位最高的汉中仙毫还多三千五百万元,比安康富硒茶多了一个多亿。那么相比排位第一的西湖龙井的41076.88万元,陕茶的两个强势品牌汉中仙毫和安康富硒茶就相形见绌了。

突围之路

喝白茶的都知道,福鼎白茶是近两年来崛起的一个茶叶品牌。据茶叶类刊物《茶世界》今年3月发表的“2021中国白茶产销形势调研报告”显示,白茶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丰富的营销活动,由此引导形成消费市场看品牌的风尚,为品牌企业乘势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

报告提到,以主产区福鼎为例,在线下以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共同抱团参展推介,有力地促进了福鼎白茶文化在各大市场的宣传和推广;围绕扶贫、茶类交流、体育等不同主题举办了多场跨界活动;同时,在线上借助互联网赋能茶事活动,把传统活动开茶节办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开茶节,大力拓展白茶线上营销新渠道。

陕南茶园风光

毋庸置疑,福鼎白茶的品牌营销建设值得陕茶学习借鉴。

仔细梳理陕茶为何没有进入全国前十的区域公用品牌,以陕南绿茶为例,不排除以下地域原因。

一直以来,陕南的声音在陕西比较弱,但这里却是陕茶主产区。外界很多人不知道,陕西除过陕北厚实的黄土高原和关中壮阔的八百里秦川,其实还有烟雨山水的江南——秦岭南麓的陕南三市。

但从经济地位来说,陕南三市一直排在全省靠后的位置,代表三秦之一的陕南一方面受秦岭的怀抱和哺育,另一方面也受其阻隔与限制,声音比起关中的粗嗓门总是微不足道。由此演绎到茶叶,陕南出的好茶,总是进不了茶叶头部圈层。

关于陕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前段时间,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副站长、陕西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孙越赟接受媒体采访时,从六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抓好生态茶园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打造匠心独具产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完善茶叶生产标准,提升茶叶产品质量;依托资源优势,提升品牌效益;强化政策扶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第五点建议中,孙越赟特别强调做好“茶与水”的文章。有关部门确实应该考虑,是否可做汉江、丹江与茶的文章,这里不得不提渭河之于泾阳茯茶的故事;做秦岭的山水与茶的文章,这里要肯定商洛的秦岭泉茗名字不错。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曾说,树立陕茶文化自信要实现“三个转化”。

其一,资源自信要转化为文化自信。比如秦岭文化,但是秦岭并不直接等同于陕西的文化自信。要把资源自信转化为文化自信,就要开掘资源、打造品牌,建设秦岭、打造秦岭,向世界营销它,使得秦岭具有世界知名度,让世界人民认可秦岭。

同样,陕茶的历史渊源也很长,故事也很多,可以上溯到秦汉丝路。不能让这些故事只淹留在记忆和古籍中,要翻新打造,让这些故事进入当下市场,在当代人中广为流传。如此,则陕茶和陕茶的故事亦即陕茶文化就可以交相辉映,打包“消销”。借助现代传播的无地域性,甚至可以直接和世界市场对接。

陕南茶园风光

其二,将历史文化自觉转化为现实文化自觉。神农炎帝如何发现茶、泡制和推广茶,秦代的统一,汉张骞凿空丝路,唐代的开放,这些绝对是难得的营养。要认真研究周秦汉唐每一个朝代以及这四个朝代组合到一起给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到底提供了什么,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思维?用到当下的实践中去。《始翠山,诗词发现陕茶之美》这本书在陕茶文化自信的转化上做了有益的实践,古为今用,把历史落到了现实之中。

其三,把少数人的文化自觉转为民众的文化自觉。把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真正地落实到老百姓中间,这种文化自觉才能够变成社会行为。这要求我们善于用大众语言讲大众故事,故事要立得住,讲得清,传得出去。

陕南茶园风光

2021年5月21日,陕西省省长赵一德在出席2021年“国际茶日”活动时说,茶是生活的饮品、富民的产业、文化的载体,陕西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努力把陕茶打造为促进群众增收的“致富茶”、人民健康的“保健茶”、文明互鉴的“文化茶”、世界大同的“友谊茶”。他强调要育良种、优品质、扩规模、树品牌、提效益,推动陕西茶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可以说,赵一德省长的这番话也为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不论是打健康牌,做养胃的茯茶和保健的富硒茶;还是依托生态优势,做足秦岭祖脉和山水的文章;亦或利用历史赋能,发掘陕茶丝绸之路的文化属性,我们都应该自信地讲好陕茶的特色和故事,使其尽快“走出陕西”,早日名动中外。

注:全部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丨张映伟

来源:叁叁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2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