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小叶扁形茶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这些茶,全喝过的茶圣级,你喝过几种?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长,勤劳智慧的茶农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更好喝的茶,也创作出了极多的外形。

我们收集了不同外形的茶,全见过的已经是神人,全喝过的,你就是茶圣,喝过一半以上的,已经很历害了,不知道你喝过几种,大家共享一下。

1、方形

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细嫩的滇青为原料压制成方形的云南普洱方茶;二是,以乌龙茶为原料压制成方形的福建漳平水仙饼茶。

▲漳平水仙

2普洱心形茶

3女儿环形

4困扎形

有崇安龙须茶,属于乌龙茶;江西宁红龙须茶,属于红茶。用以五彩丝线困扎。

5、雀舌形

茶叶被压成扁平挺直呈椭圆形,因其鲜叶采摘嫩度比扁形茶高,一般为一芽一叶初展,加工成成品茶后其个体比扁形茶小。茶叶冲泡后叶底为一芽一叶,芽与叶稍稍分离呈雀嘴形。

雀舌形的茶叶采摘细嫩,多为极品茶,产品有江苏的金坛雀舌,浙江的余杭雀舌,安徽的白云春毫、霍山黄芽,四川的蒙顶黄芽、巴山雀舌,福建的天山雀舌等。

6、眉形

干茶外形稍稍有点弯曲似人的眉毛,如大宗绿茶中的长炒青、烘青、晒青、特珍、珍眉,红茶中的功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中的花橙黄白毫等。

7、浓眉形

干茶外形挺直、粗壮,如乌龙茶中的武夷岩茶,黑茶中的黑毛茶等。

▲武夷岩茶

8、勾曲形

大多以中小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时揉捻程度较重,外形细紧卷曲似钩。如浙江杭州的九曲红梅历来就有外形细紧似鱼钩的说法,浙江临海的羊岩勾青也是典型的勾曲形。

9、卷曲形

外形紧结卷曲,产品有浙江省的松阳香茶、惠明茶,湖南的高桥银峰、湘波绿,江苏的无锡毫茶,山东省的日照雪青等。

10、蜻蜓头(拳曲形)

茶条顶端扭成圆块状或豆芽菜状,形似蝌蚪,如闽南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如果揉捻程度稍轻,则呈螺钉形。

11、螺形

加工时揉捻程度较重,外形纤细紧结卷曲成螺形。代表性的江苏的碧螺春、贵州的都匀毛尖。

12、珠形

用于表述茶叶圆结,形似珍珠。多见于绿茶,以浙江生产最多,基本出口阿拉伯国家。

图片

13、颗粒形

紧卷成粒,略具棱角的茶属此类型。如绿碎茶,红碎茶中的花碎橙黄白毫、碎橙黄白毫、碎白毫。此外也有盘花成颗粒状的茶叶,如浙江的临海蟠毫、安徽的涌溪火青。

14、细沙形

红碎茶加工时经揉切后制得的细沙粒状茶,形体在34孔到24孔之间。

15、粉末形(状)

体形小于34孔的末茶,茶粉、速溶茶等均属此类。

16、朵形

采摘一芽二叶嫩度较好的鲜叶原料,杀青后未经揉捻直接烘干制得茶叶,保持了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成朵形态。未经揉捻的黄山毛峰就是标准的朵形。

17、兰花形

芽叶相连似花朵,基部如花蒂,芽叶端部略卷紧稍散开并向下弯曲。这类茶叶在加工时,杀青后稍加揉捻做形就进行烘干,如浙江省的东白春芽、顾渚紫笋、兰溪毛峰,安徽省的舒城小兰花等。

18、玉兰花形

茶两叶抱芽挺直扁平,不弯、不翘、不散开,两端略尖,看到这个大家应该猜到了,太平猴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19、菊花形

将2~3克茶叶集中成一束,在基部扎紧,做成菊花形。如湖北的保康绿菊茶,江西的婺源墨菊等。

20、牡丹形

将2~3克茶叶集中成一束,在基部扎紧,做成牡丹形,如安徽黄山的绿牡丹。

21、凤形(凤尾形、剪刀形)

一芽二叶为原料的茶叶制成干茶后,芽叶分叉,茶条挺直形似凤尾的称为凤尾形;茶条稍扁形似剪刀的称为剪刀形。此类茶多在理条机上制作成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

22、剑形

茶叶被压成略扁平挺直呈宝剑形。剑形茶多为新创名茶,如浙江的绿剑茶,江苏的茅山青锋、金山翠芽,湖北的峡州碧峰,安徽的天柱剑毫,贵州的龙泉剑茗、梵净翠峰,江西的灵岩剑峰等。

23、碗钉形

扁平,两端扁削中间宽,形如旧时补碗的金属钉的形状。原专用于描述高档龙井茶的外形,后也用于相同类型的其他扁形绿茶。

24、梭形

干茶呈挺直条形且两头稍尖,多以肥壮的一芽一叶为原料,在加工时稍加理条而成。如浙江的太白顶芽、望府银毫、仙都笋峰等。

25、瓜片形

叶缘略向叶背翻卷,形似瓜子,如安徽的六安瓜片等。

▲六安瓜片

26、松针形

摘细嫩芽叶(多为一芽一叶),经理条、搓条工序加工而成。茶条细圆挺直似松针,如江苏的雨花茶、湖南的安化松针,湖北的恩施玉露,四川的永川秀芽,江西的万龙松针等。

27、针芽形

以单芽为原料加工而成,芽形挺直,冲泡后在茶汤中的形态似根根翠竹,优雅动人。如湖南的君山银针、浙江的千岛银针、福建的白毫银针等。

28、月牙形(弯月形)

采幼小、细嫩单芽加工而成,外形浑圆、稍稍弯曲。产品有江苏省的太湖翠竹,浙江省的仙龙香茗等。

29、饼形

茶精制后经过蒸压而成,因大小不同,又分大饼茶和小饼茶。这个无需多言,我们熟知的普洱茶饼、白茶饼都属于饼形。

30、砖形

黑毛茶精制后经过蒸压,形成大小不等的各类砖茶,如湖南省的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湖北省的老青砖茶、米砖,云南省的紧茶,四川省的康砖茶(机制)等。

31、碗臼形(臼形)

茶精制后经过蒸压,下部形成一个凹窝,形似压缩了的燕窝,如云南和四川省生产的各式各样的沱茶。

32、扁平形

茶叶被压成扁平挺直呈长椭圆形,其宽度在5毫米左右,长度20~28毫米。这一类茶是目前我国品名最多,产量最高的名茶种类之一,其中最有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龙井茶。

33、柱形

将蒸透的茶叶装入衬竹箴的模具中紧压形成似柱子的形状。如湖南安化千两茶。

34、球形

这一类型茶有大、中、小之分,小的一般将2克左右的细嫩芽叶捆扎在一起呈圆球状,如福建的荔枝茶、龙眼茶;中等的如历史上如乒乓球大小的球茶;大的如历史上大如人头的团茶,或称人头茶、金瓜贡茶。


▲金瓜贡茶

35、枕形

茶叶在特殊的模框内经紧压形成的似枕头的形状。如康砖茶、金尖茶。

36、束形

多见于普洱生茶和福鼎白茶寿眉级

37、辫子形

38、竹筒形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将大叶晒青毛茶装进竹筒,烤干存放。

中国的茶叶品种不胜枚举,只是梳理的最经典、最常见的一些茶叶外形,还有更多茶形,请茶友们留言补充。。。

来源:茶师在线,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初识开化龙顶-松针形特种绿茶

松针形特种绿茶压轴出场:

开化龙顶

这茶,我卖都卖了两三年了

今儿从教科书的角度来学习一下

 

浙江省开化县

地处中国浙、皖、赣三省交界绿茶金三角地区

所产绿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

明代起就被列为贡品

 

1959年,开化县茶叶科技人员在名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

登上了海拔1193米的大龙山顶,研制成干茶

以产地命名为“龙顶”

 

Ps:书外话

所以做贡品的时候根本不叫“开化龙顶”咯?

那叫什么?我们一起来查阅一下

 

开化县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

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

 

据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

“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

“进贡芽茶四斤”

 

自道光至光绪年间(1821年-1911年)为国内眉茶主要产区

但也生产小量名为“白毛尖”的名茶

清·光绪三年(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记载:

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

 

开化龙顶的传统工艺一度失传

建国后,开化茶叶科技人员

多次到齐溪镇大龙山龙顶潭周围的茶园里

进行挖掘整理

结合传统和现代工艺

研制适合开化茶叶品种的加工工艺

然后,就有了1959年的成果

 

回到教材:

当年日本青年茶叶代表团抵达杭州时

开化龙顶茶参与会评,得到赞赏

改革开放后开化龙顶重新生产

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自1985年以来被评为全国名茶

先后得到各项荣誉40多项

并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开化龙顶茶现有生产茶园面积6600多公顷

产量近200 吨

产值近5个亿

 

度娘数据:

截至2010年

开化县茶园总面积11万亩

茶叶总产量12000吨

实现产值5.5亿元

 

《制茶学》第三版是2012年开始修订

2016年出版的

这个时候就会有种信教材的感觉

 

 

品质特点

 

执行浙江省地方标准《开化龙顶茶》(DB/T 225—2004)

该标准规定:

开化龙顶是以中、小叶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

杀青→揉捻(做形)→干燥为基本工艺

在开化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生产、加工的

具有“色绿、汤清、香高、味醇”品质特征的

(针)直条形绿茶

 

根据产业的发展

2010年

开化县质量技术协会

开化县茶叶局

开化县开化龙顶茶名茶协会等单位

对标准进行了修订

修订后的标准名为:

《开化龙顶茶生产技术规程》(DB/T 225—2010)

代替了DB/T225—2004

 

新标准中

开化龙顶茶产品扩大到三种:

除(针)直条形茶之外

把卷曲形和扁形

也纳入开化龙顶地方品牌之中

 

这一章节以开化龙顶主要产品为介绍对象:

(针)直条形茶

不涉及卷曲形茶与扁形茶

 

信息量好大,有木有

 

品质特征:

 

外形

芽叶紧直挺秀

色泽绿润带翠

 

内质

汤色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持久

滋味浓醇鲜爽

叶底全芽匀齐(特级、一级)

或嫩匀成朵(二级、三级)

 

 

鲜叶要求

 

鲜叶质量要求:

芽肥大,叶厚软

芽叶靠拢,大小匀齐;

 

不带鱼叶

不带老片

不带杂质

不采无芽叶

不采病虫叶

不采紫芽叶

 

一级

单芽

嫩绿油亮

粗壮饱满

匀齐完整

 

二级

一芽一叶

芽叶匀齐粗壮

新鲜

 

三级

一芽一叶为主

含少量一芽二叶初展(20%以下)

芽叶完整,匀净

 

四级

一芽一叶为主

一芽二叶较多(不得超过50%)

芽叶完整

 

 

手工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

 

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烘干→成品

 

1、摊放

 

鲜叶薄摊在室内通风、清洁、干燥的篾垫上

厚度不超过3厘米

摊放时间在4-12小时

不能超过20 小时

 

适当标准:

叶质发软,芽叶舒展

鲜叶散发出清香

含水量在70%左右

 

2、杀青

 

手工杀青采用口径60厘米光滑平锅

锅温200-220°C

投叶量200-250g

每锅4-5分钟

 

以抖为主

要求轻、快、净、散

锅温先高后低


适度标准:

待炒到叶色转暗

叶质柔软,略卷成条,折梗不断

青气消失,香气散发

 

失重约30%时即可起锅

出锅后立即簸扬和摊凉散热

 

3、揉捻

 

在篾匾内用双手滚动揉茶

每次2-3锅杀青叶

来轻去重,反复轻揉

以轻揉为主

中途抖散团块

需时1-2分钟

 

适度标准:

稍有茶汁溢岀

茶叶成条

揉捻叶达到紧、直、完整

解块后薄摊在匾上及时上烘

 

4、初烘

 

待烘笼顶部温度达90-110°C时

把揉捻叶均匀薄摊在竹制烘笼上

厚约1厘米

以优质木炭为原料

旺火烘焙

 

烘焙时要勤翻、轻翻、快烘

每烘1-2分钟翻动一次

2-3锅杀青叶作一笼

时间20-25分钟

 

适度标准:

初烘叶手捏成团

松手即散时

可出笼摊凉

切忌产生烟气或焦条

 

5、理条

 

投叶量视操作者手的大小而定

用翻炒、理条、整形、抖炒等手势交替进行

使茶叶炒紧成条

待锅壁出现少量白毫时

开始提毫提香

理条至含水量20%左右

起锅摊凉

 

6、烘干

 

烘笼烘干

烘笼顶部温度60-70°C

每笼投叶量为2-3锅理条叶1-2kg

4-5分钟翻动一次

笼温掌握先高后低

时间40分钟左右

 

适度标准:

手捻茶叶成粉末

折梗即断时(含水量6%以下)起笼

 

操作时严防茶末漏入火盆内冒烟

防止茶叶有烟气

烘干后的茶叶经摊凉再按标准要求包装

 

 

机械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

 

工艺流程:

鲜叶摊青→杀青→揉捻→初烘→理条→烘干→提香→成品

 

1、摊青

 

摊青时间4-12小时

摊青厚度2-3厘米

雨水叶先用脱水机脱水后摊青

高温季节摊放时间应缩短

摊放地点应该通风干燥

以摊放在竹篾垫上为宜

 

摊青过程中要适当翻叶散热

轻翻、翻匀,减少机械损伤


摊放适度:

鲜叶变为柔软状态、清香显露

失水率在10%左右

 

2、杀青

 

选用直径50型滚筒杀青机

摊青叶投叶量80-100kg/小时

从入筒到出筒时间1-1.5分钟

 

或用试的汽热杀青机杀青

如杀青用6CZS-150型汽热杀龍

杀青温度为150-160°C

杀青时间30-60秒

 

雨水叶及春芽温度髙10°C左右

时间长一点

电机的转动速度控制得慢一点

投叶量60-80kg/小时

 

杀青时茶叶在输送带上铺放均匀

茶叶出杀青机后

使用鼓风机迅速将茶叶吹散降温

达到通风散热、保持杀青叶鲜绿的目的

 

杀青适度:

叶色转暗绿

青草气散发、清香显露

手捏稍粘手,放开能慢慢弹散

 

3、揉捻

 

茶叶充分回软后即进行揉捻

机械揉捻采用25型、30型揉捻机。

每次投叶量为揉桶九成满为宜

 

揉捻时间:

一级茶0.5分钟

二级茶0.5-1分钟

三级茶1-1.5分钟

四级茶1.5-2分钟

 

要求揉捻时茶汁不能外溢

揉捻机不加压

10转左右即岀桶

揉捻叶出桶后应迅速抖散

也有企业在加工中不进行揉捻

 

4、初烘

 

揉捻叶应立即上烘

时间稍长易红变

 

烘干机进风口温度100-120°C时上叶

均匀薄摊,以不见筛网为宜

时间5-6分钟

 

初烘叶稍有触手感时出叶、摊凉

 

5、理条

 

开化龙顶加工过程的重要环节

分3次进行

中间进行摊凉回潮

 

第一次理条:

 

选用6CLZ-8槽或11槽理条机

160-170°C投叶

每锅投叶量1-1.1kg

往返控制在190-100次/分钟

雨水叶和单芽温度略高

 

适度标准:

条索显直、色泽翠绿鲜活

抓捏茶叶有触手感、茶叶能散开

 

时间4分钟左右

出叶要快速

出锅后茶叶应迅速抖散

使之透气散热

 

第二次理条:

 

同样选用6CLZ-8槽或6CLZ-11槽理条机

温度120-140°C即投叶

投叶量每锅1.5kg左右

理条锅的往返控制在160-180次/分钟

 

适度标准:

条索紧结、色泽翠绿显毫

手捏有刺手感时即可出机

 

时间8-10分钟

茶叶出机后

应迅速抖散

做摊放回软处理

 

第三次理条:

 

再次用6CLZ-8或6CLZ-11理条机

理条机温度60-80°C

锅子的往返速度在160次/分钟左右

理条机投叶量1.5-2kg

 

适度标准:

条索紧结、略有眉毛弯

色泽翠绿有光泽时出理条机

 

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

摊放半小时左右进行下一工序

 

6、烘干

 

采用8型网带式烘干机烘干

进风口温度90 °C

摊放1-2厘米

时间12-15分钟

烘干时下烘

 

7、提香

 

采用提香机

将茶叶均匀摊于烘干盘上

最下面1-2层不放干茶

温度升至120-140 °C,

提香时间15〜20分钟

 

茶叶放入提香机后应当即将出气孔打开

10 分钟后关闭出气孔

当含水量降低到6%以下时出机

待冷却后进行冷藏

雷山县春茶采摘加工正当时,一年一度茶飘香!

阳春三月,微风和煦。随着气温不断回升,雷山县茶农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争分夺秒采摘今年的春茶。这些天,在各个连绵成片的茶园里,随处可见采茶工忙碌采茶的身影,一垄垄茶树间,灵巧的指尖在新芽丛中上下飞舞,勾勒出春日采茶的热闹图景。  

在望丰乡干河沟茶叶基地,茶山碧波起伏,茶树尽情吐绿,忙碌的茶农们斜跨竹篓在茶树间穿行,采摘春天的第一抹新绿。每年的春茶开采时节,附近的村民都会到基地来采摘。他们通过指尖上的劳作,成就自己“心尖上的幸福”。每天下午四点左右,我县各家茶叶公司便会来到收购地点,负责收购的工作人员对茶农们采摘的茶青按等级、质量、品种等进行归置,现场均以当场结算的方式进行。对少部分还比较欠缺采茶技巧的农户,他们耐心地给予示范和讲解,既增加农户收入也能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前来交易的人有年轻妇女,也有白发老人,大部分村民都是“资深”的采茶能手,一片片绿叶子,让他们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日子也越过越好。

望丰乡望丰村村民吕德发

“我来摘茶叶有三天了,在家里没有什么事做,来这里工作,大帮小补。多挣一点钱补贴家用,买糖果哄哄孙子,孙子上学了也好给他一些零花钱”。望丰乡望丰村村民吕德发说道。

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茶青部主管聂应文

“今年开园比以往早,我们从2月23日开始收购。前期主要是收福鼎大白的独芽、福鼎43、福鼎中小叶的一芽一叶。因为刚开园,每天的收购量不是很大,独芽一天大概有一百四五十斤,龙井一芽一叶大概有一百七八十斤,中小叶大概有一百八十斤。每天都有三万元左右的费用用于收购茶青,一直持续到现在”。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茶青部主管聂应文对记者说道。

夜间,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茶青收购点的货车载回当天收购的茶叶,工人们连夜对茶叶进行萎凋、杀青、压扁等六道工序的加工,最大限度地保证春茶的品质。

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通平

“为了保证茶青的品质,还有产品的质量,我们当天收购回来的茶青都是经过一定的萎凋程度之后,连夜加工。这样,虽然辛苦一点,但是确实能够保证产品的品质,提高我们雷山茶品质的质量。目前我们生产的茶叶,绿茶一类的有银球茶、扁形茶还有云雾系列茶,红茶有金红和红梅,这类一共生产了五款茶叶,这五款茶叶也是在批量生产中。我们的包装、销售等都在有序地开展中”。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通平对记者说。

作为黔东南州的产茶大县之一,雷山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享有“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雷山银球茶”更是被列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雷山所产的高山有机茶,叶片肥厚、耐冲泡,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以及微量元素硒、锌等含量丰富。无污染、原生态,已然成为了雷山茶的标签,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保障我县春茶质量安全,县农业农村局还开展茶叶专项检查,严把质量关,为雷山春茶质量“保驾护航”。

县农业农村局检测中心主任杨奕海

“我们通过集中宣传,主要是农药经营户是否按照规定销售农药等投入品,在集体方面加强平时的日常巡查,现在春茶开采得比较早,查看他们是否使用违禁农药等投入品。另外,加强抽检,检测是否有农药残留超标,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县农业农村局检测中心主任杨奕海说道。

近年来,雷山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积极以绿色和有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茶产业,许多农户因茶脱贫、因茶致富,茶产业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之一。2018年6月,在黔杭两地的共同努力之下,吉利雷山云尖茶旅扶贫项目正式启动,并成立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占地11150平米,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捐赠2000万元,杭州市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配套253万元建设完成。如今,雷山云尖茶业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成标准化茶叶加工厂、标准化茶园。近三年来,雷山云尖出品的云尖茶、金红茶等茶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甘德全

“目前,全县茶园面积16.24万亩,可采摘面积13.5万亩,茶产业覆盖全县8个乡(镇)132个村,全县茶农达1.8万户7.8万余人。全县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及加工厂156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州级龙头企业7家,年生产能力达4500吨以上。生产加工茶产品主要以中高端为主,其它为辅;绿茶为主,红茶为辅;春茶为主,夏、秋茶为辅”。县茶叶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甘德全对记者说道。

随着气温上升,雷山县西江镇、达地乡、丹江镇等重点茶叶镇,都先后开启了全员采摘。据悉,我县2020年茶青下树产量25150吨,茶产品产量5030吨,综合产品产值10.6亿元。

来源:雷山发布,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