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香片是什么茶

找到约112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原叶茶"之外 "加工茶"流行!什么是加工茶呢?有哪几种?

你喝的茉莉花茶~柠檬茶~奶茶等,你知道是什么茶吗?它们属于茶叶的范畴吗?和原叶茶又有什么区别?有人喜欢原叶茶的大自然赋予的原有天然滋味,也有人喜欢原叶茶和各种水果.花儿.奶制品等相融合来调成适合自己的口感。

相关阅读: 简明扼要讲通六大茶类(制作工艺的异同而分)

还有最近大火的小青柑,你认为它是什么茶呢?还有坚持原叶茶者,认为“加工茶”是异端,破坏了茶叶的原有珍贵滋味,还有一层就是不健康,比如奶茶.小青柑,你是怎么认为的呢?看完这篇科普欢迎下方讨论哦!

加工茶

除了制茶形成的天然风味外,也可以透过薰花、掺和、焙火和陈放四种加工方式,让茶叶风味更加多样化。

薰花茶:

利用茶叶吸气味的特性,将茶叶与含苞待放的新鲜花朵混合,待茶叶吸足了花香,再行干燥一次。制成的花茶,以所薰的花命名,如茉莉花茶、桂花香片。

花朵要不要筛掉呢?依花干是否仍具效用而定,茉莉花干因为无滋味可言,所以只放少许点缀,但是干燥后的桂花仍有滋味效用,所以是不筛掉的。泡茶时,酌量置放。冲泡时,如果花香逼人,可以酌量减低水温。如果只有花香味却无茶味,可能是水温太低了。

什么茶配什么花呢?并没有一定,经验是茉莉花较年轻,所以用来薰绿茶或清茶,桂花较成熟,用来薫乌龙茶。但毕竟是借花衬托茶味,「七分茶三分花」,目的在喝茶,不可喧宾夺主。

除了以上的茉莉花薰清茶(称为茉莉花茶、香片),桂花薰金萱乌龙(桂花金萱),市面上还有珍珠玫瑰、柚花乌龙茶、莲花乌龙茶、荔枝红茶等,可以尝试看看。


掺和茶:

将相融的食材和茶叶拌在一起,例如:洛神花加红茶成了洛神红茶,薄荷加清茶成了薄荷茶。也有掺入食用香料的,例如:加入苹果香料是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是柠檬茶,这类茶应该有食品标示法。

相关阅读: 小茶控古树晒红龙珠上市 上班族的便利.好味的茶饮之选

迄今,茶香仍无法以人工合成方式制造,茶的「甘」并不强烈,而是「回甘」,如果一喝就甘味强烈,或是第一道和第二道茶汤浓度落差很大,就要怀疑是否添加人工香料。

相关阅读: 为什么喝茶会带来“回甘”的感觉?到底何为“回甘”?

                  添加香精和甜味剂的茶叶 如何擦亮眼睛很好的分别?

焙火茶:

茶性属寒,如果想让成茶喝起来温暖一点,可以焙火。未经焙火和轻焙火的茶喝来感觉比较清凉,俗称「生茶」,重焙火的茶喝来感觉比较温暖,俗称「熟茶」。一般所谓的「生茶」和「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是茶青愈熟,发酵愈多,揉捻愈重也是偏熟的因素。

焙火会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所以高香茶不要焙重火,因为茶香是「天地人」三才的结晶,好的茶青原料、生态环境及制茶高手才能成就高香高品质茶叶。精确掌握萎凋、发酵和烘焙是重要关键。

焙火后的茶干和茶汤色会由明亮转成深暗,茶汤风味趋向沉稳。焙火愈重,咖啡因和茶单宁挥发愈多,刺激性愈少。所以肠胃敏感、容易失眠的人可以喝焙火重、发酵多的茶。

就制茶技术而言,焙火也是改善茶叶缺点的唯一方法,焙火可以去除发酵不足产生的青味,也可去除杂气,对于香气不足的茶,可以焙火(梅纳反应)提升火香味。尤其是品配茶,焙火可以划一品质且提高品质。

陈放茶茶性属寒,陈放可以使茶香、茶性、茶味转化的醇和、温暖。

相关阅读: 保质期?保鲜期!变质?5种挽救方法!“过期”的茶叶尚可品饮但变质绝不可

短期陈放(约 1 年)可以降低青味和寒性,以不焙火茶为主,陈放时要加强保持干燥。中期陈放(约3~5年)可以使茶叶变得醇和、少刺激,以轻焙火以上的叶茶类为主。长期陈放(10年以上)目的在改变茶叶风格,产生老茶风味,以轻焙火轻发酵以上的叶茶类和后发酵茶为主。

想要陈放成老茶,宁可选择高品质茶叶,因为漫长的时间是高成本的代价,不慎受潮质变或是覆火失败,茶叶可能毁于一旦。此外,一开始茶叶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转化空间不大。

陈放场所宜阴凉、无日晒、干净、无虫害、无杂味;不抽真空,不透光、常温、不冷藏;湿度高时,不开封;受潮要「覆火」。2~3 年覆火一次,每次一小时内为原则,否则会提早炭化。

归结茶的天然特性,正如唐朝茶神陆羽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历代文人细腻敏锐的观察力,透过观形、察色、闻香、品茶,将茶的特质纵情于诗词、绘画,不仅品茶,还发展出茶道思想。我们透过以上的基本认识,掌握技巧,观察茶干、茶渣外形,分辨茶香、茶汤色特质,品尝滋味,在选购茶叶优劣上,就比较容易入门。

如果想开始寻味之旅,建议还是小厂牌的茶样儿开始哦,会给你完全不同的体验和惊喜: 一次性体验七款不同古树茶 小茶控品鉴包给您味蕾前所未有满足感


茶魂

曾听你说起,当遭遇了一杯茶的清棻就像在困倦的混沌世间,与一粒清醒的灵魂邂逅。它飘散在红尘中,在我们走动的空间里,与气场中的一氧化碳化作一体,那么沉净冷冽的忘我,使人不由得端正五官奋力将假寐中的眼耳鼻托住,使之达到最舒眠和谐的状态。

常常,独个儿在午后烧一壶水,泡茶兼品茗。却是那种非关茶道非关兴致全不理技能谋略的玩耍,耍茶也耍一份闲心。就只大口大口饮着香片、乌龙或茉莉绿茶或任一种可轻取的茶包,彷彿仅为解渴而余的都在其次。

很奇怪,陋室中茶桌茶壶,乃至各式拙巧杯具都是夜市赶集时购得的便宜货,当茶香袅袅氤氲满屋,也能让昏昏欲去的神经细胞香味四溢!

再者,一杯茶的诞生,屡教我念及远方的友朋。我们罕有一面缘,但总在某些文字交会时刻,恍恍地嗅见一股茶香茶念,越过窗口给予阑珊旅程的我,一丝丝陌生人的安慰安顿。

喜欢他远远的打气声,不系晴雨的脸上安静的微笑,喜欢他写的无毒诗句,犹如清汤素膳一杯,瞬息饱足了我的眼胃、我时而在现实里迷惘幽微的心思。一若嗜爱于深夜轮流独饮的金萱、铁观音、武夷岩、龙井、毛尖、白牡丹、碧螺春、翠玉、水仙、四季春……等等。

是不是,光听名字就有点醉了着魔了的感觉呢?

光就听他说说,便直觉袖口是一本宽容无比的线装书。里头的智识应有尽有。茶桌前,他总是一袭改良的中山装。洁净的衣着,软柔的袖口,屡屡在茶香高涨时益显飘逸,乍看如一介古代书生。甚至有朋友干脆以仙人相称了。

将烘焙过的茶叶自真空包装袋里取出,复抓起适量丢入杯盏中,以煮沸热水冲泡。满天白雾彷彿要把所有沉寂往事唤起似的坚决,瞬间却也暖化了一心寥落疲惫。当然泡茶前的玩杯动作,像是前戏。

一次一次,它们优雅地演练,如同仪式般在他手中启动、结束,结束又开始。恍然如一首动人音乐的前奏,不管预演多少回,她总是扮演着最忠诚的观众,毫不厌倦。

未曾向人说起这些或者那些已离开乃至仍与孤独缠绵着的往事,那些荒凉沉淀于时间扼口的事迹也然泛黄经久,要说也得找对的人。因为知道那人或也是爱独处之人,一盏灯下对峙的茶水,一首即将展翼飞翔的诗,一个如此稀罕凡事缜思周密的挚友,多么丰富的晚上呵?

原本也毋须去打开那扇窗口,去点击他所分享的图片乃至泡茶品茗等等心情,但诸多频率神韵却直指两人,且时而被一首诗文催生到最紧致。直至某日,茶水竟在魂魄间任性地扮起月老,在两人间搭起一条平行线,可谈诗可聊文,空间划开便是现成棋局,对弈品茶论画艺古董、说古道今无所不来,遐思既开可谓如蝶纷至如弓展开没完没了……

两个作息正常鲜有偏差的人自偶然间有了网路聊天室之便,却是一改往昔愈夜愈清明,真正的不为俗事所扰原是这般矣。

“不知他都在哪里云游修行?”常常她会在心眼里挑起疑问,但始终未发一言。除了成亩成片稳坐如山的茶园、渐熟饱满如金子的稻浪、清幽的山脉谷地、将他飘飘衣袂衬托得犹如仙风道侣的雾社小镇,及至满坑谷桃李树摇曳的山坞林海,亦常发现他的禅踪脚印。

他与她各踞占南北两座幽篁小筑,各自在云隅山岗穿来绕去。他的竹林、篱巴、青仔、砖红瓦舍、油菜花田……层层似与她梦宇所见重叠,然而生性拙口,总也道不出语境深意若干,如此总令她在偌大视窗前尴尬词穷。

他翩翩的翦影始终嵌留在湖光山色里,与那四周物景相映成趣,未被挪移删除,像是特意留下来给她赏的,为此她也狠狠感激了一番。

桌台上那擦拭得晶亮的茶壶,对照墙上一幅侠气十足的行书体书法,使攸关他的一切看来格外典雅,耐人寻觅。

她鲜少隐瞒对他者的偏见喜好,总是直呼呼地便把看法全部掏出来,但若无绝对把握,也不做投注马赛般的猜想臆测。遑论对茶,或对人,都仅止乎礼,淡淡维持着君子如水之距离。因而能全然守住秘密,让自己的世界像一出罗生门舞台剧,让那些喜欢观望的网路群众,恨得咬牙切齿。

有了这层认知以后,便放心地将文字交托出去,心如磐石茶如海,两人如此这般互观心镜,倒也形成了一种唯二人才懂的“入世”境界。一隅谁也说不明白的所在、目的,一个谜。

“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可说,两人的友情已迈过了生份那一关,因为想恒久保留最原始真淳的记忆风貌,某一段情份而迟迟无法开口道破,是谓学习茶道者的另类修持吧?

而泡茶、品茶,乃至纯吃茶等等则一跃为武功盖世的探子,专事研究茶学茶典茶菁种种传承的花絮技能,且又恍恍洞悉了缘的出与入。故事有多长,爱的心井有多深。

因茶的介入因诗之牵连,而衍生出深浅不一的回流意象。既是深度,更有曲折也!是谓茶之香气,茶魂之美。

心境、情境、禅境、法境四者息息相通,它们依如看不见的风景,深情诡谲写实,兼带有神秘氛围,既是相通偶会互斥,同若亲人手足。人一旦俱足了这些,仙风道骨之精髓浩气必跟着增长。持续推究下,说它是新文化运动之下由传统转为文明的产物亦不为过。

虽然满山遍野满坑满谷都是它们的子子孙孙,也繁荣了社会经济,可它又是具备哲史很哲学的,涵蕴禅的喻意,极尽文雅不俗之物。

把它和文人、节日放在一块,三者互观索骥、互为渗透,亦敌亦友,难怪拥有茶魂之士总似亦庄亦谐,教人沉醉……像是可以拿来研读的章回小说,读着读着齿颊含香,彷彿那杯那壶里都透着点禅味了。

不知什么样的因缘牵起这样的明觉智慧?好像初遇男人那日起,她便爱上它们了,爱上了读诗习禅、听他聊聊佛祖的故事,甚至爱上了喝茶,糊里糊涂沉浸其中,且还不明就理。

可她明白在那圈子里有许多事是说不得的,脸皮薄如纸的她,于是也学会了装傻的功夫。她害怕那些暗里藏刀的损友,把话散播出去也就罢了,还散播得不明不白。

虽然知心的姐妹淘总会给她提点意见,譬如遇到对的人要好好把握,好男人愿意留在故地的不多啦等等,但这个世界伪善者太多,暗枪难防,她总以“小心能驶万年船”这句话来警惕自己,任何一件小事都该谨慎不得掉以轻心。

总之后来,两人间厮缠的那条线,最末仍是以文字默契模式来完成。两个孤癖的人除了论诗谈茶,会不会让彼此存在依赖的空间冷至冰点呢?

尚未找到答案,他终究还是离开了茶乡,甚至离开两人话题初启的民宿,远离了故地,到陌生遥远的蒙藏云游。除了网上给予祝福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她能留住的都留在心坎里头了,还有啥遗憾呢?她想。

也许她该庆幸,那曾经若即若离飘忽不定的关系,最终是因于茶的介入而升华而稳固不变。世间情份说也说不清,旁人眼光尤其难以度测。看似淡实则浓,这才是不灭不讳的真理。

在这复杂世界(涵括虚拟网路),要想建构这么一份领悟后的达观豁朗,使之在心灵路上相持相扶,俨然是学徒习艺“三年不晚”!走过那艰辛困惑的瓶颈扼口,闻杯的魂从此自在……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陶诗秀(重庆)】

美人如茶,岁月生香!她们都是民国茶范儿!

3.8女神节 以茶之名致最美的你

老舍先生曾说:“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茶,是女性的。”

女子饮茶,似乎更注重饮茶的过程,和享受泡茶、喝茶过程中的那些雅趣。她们把茶饮出一种奇巧和精致,把人生饮出一份风雅与心静。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位女神不妨先卸下忙碌,坐下来喝一杯自己喜欢的茶,享受这悠然的时光,也许在民国的某一天,她们,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张爱玲的下午茶

都说“诗清只为饮茶多”,张爱玲爱茶,文采绝佳的她,更爱以茶入文,所以她的文字里,便茶香氤氲。

《半生缘》里,还记得世钧与曼桢相遇时的情景吗?问:“你是哪里人?”答:“六安,产茶叶的地方。”曼桢和世钧那悠悠“半生缘”,便始自一杯茶。这杯茶,无香无味,只略带少许茶色。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举起茶杯对流苏说:“你迎着亮瞧瞧,里头的景色使我想起马来的森林。”流苏没有看见什么森林,“杯里的残茶向一边倾过来,绿色的茶叶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着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

“一棵翠生生的芭蕉”,这是描述绿茶最特别的语句。“底下堆积着的茶叶,盘结错杂,就像没膝的蔓草与蓬蒿。”在张爱玲看来,流苏描画的不是茶叶,而是她那如蔓草与蓬蒿般的凌乱。

以《茉莉香片》为名的小说中,开篇便很直接,“我给您沏的这一壶茉莉香片,也许是太苦了一点。我将要说给您听的一段香港传奇,恐怕也是一样的苦。”

在常人眼中,茉莉花茶历来以香气四溢而为人喜爱,但在张爱玲的嘴里却是“苦”的。为何要泡的是茉莉香片,那是因为茶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成了一种美好的向往。

1955年秋,张爱玲乘邮轮,由香港赴美国。在纽约,十一月上旬的一天,她同挚友炎樱初次拜访胡适,胡适夫妇热情接待了她们。喝着玻璃杯里泡着的温热绿茶,看着杯中缓缓下落的黄山毛峰,听着胡适夫人那熟悉的安徽口音,张爱玲忽然有一种强烈的时空交错之感,恍惚不知今世何世,自己身处何地,又是何人。

祖籍河北生于上海的张爱玲,虽从未到过安徽,但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所以在异国他乡的纽约,一杯黄山毛峰,便让远离故国的她无限感慨。

林徽因的四月天

林徽因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她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钟绿》里,有一段描述她求学时以茶待客的经历:“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

这里有几层意思,茶代表着中国的礼仪,也是海外学子化解乡愁的妙物,所以钟绿喝到中国茶就说是“真的走到中国了”。二是喝茶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很难改掉。第三,喝茶的女子很优雅,很美。

1920年春天,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林徽因随父去英国就读。她视野大开,习惯并认同了下午茶的生活方式,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做事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1924年4、5月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泰戈尔访问中国,林徽因积极参与,她与梁启超、林长民、胡适等一起陪同泰戈尔游览北海,参观松坡图书馆,又赴静心斋茶会。她还与丁西林、胡适等人陪同参加了凌叔华在私宅举办的欢迎泰戈尔家庭茶会。

林徽因与泰戈尔、徐志摩

上个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东城北总布胡同三号,因为客厅的女主人有才有貌有谈锋,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在每逢清闲的下午,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萧乾这些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家、经济学家等都会如约而至,喝一杯浓茶,吟诗作对,谈论古今中外的所有学问。

林徽因的客厅

前半生里,她是名流茶会的焦点,过着优雅自在的日子。她对茶的感受应该是富有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四月天”。

而后战争爆发,林徽因举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在异乡漂泊的日子里,她尝遍了人间疾苦,羁旅的茶味虽平淡困苦,但在林徽因的笔下的茶,依旧生动美好,而且更接地气和平民化,恰似一杯陈年熟茶,温和淳朴,又让人念念不忘。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她此时是这样描述喝茶人的状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即使在最痛苦的日子里,茶也成为了百姓最好的心灵慰藉,在林徽因的笔下,茶依然是那么生动美好,只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有茶的晚上不正是大家的“人间四月天”吗?

西湖边上,林徽因的剪影里是江南最美的山水

冰心的茉莉乡愁

作为福建人,冰心对茶的爱好有着深厚的渊源。福州长乐是茉莉花的主要产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正是福州茉莉花茶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福州成为全国窨制花茶中心的重要时期。

1923年夏,冰心以优异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

获文学学士学位

生于1900年的冰心,在那个茉莉花茶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饮茶风气浓郁的家庭背景下成长,对茉莉花茶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再加上,北京人好饮花茶,特别是味美香郁的福建茉莉花茶在北京大受欢迎,并且家乡人到北京看望她,也总是给她带上茉莉花茶。这些为冰心爱茶创造了独特条件。

抗战时期,冰心全家避难陪都重庆。在重庆歌乐山居住的冰心,百无聊赖,以品茶创作作为最大乐趣。她这样自我评价:“一面用‘男士’的笔名,写着《关于女人》的游戏文学,来挣稿费,一面沏着福建乡亲送我的茉莉香片来解渴。这时我总想起我故去的祖父和父亲,而感到茶特别香洌。我虽然不敢沏得太浓,却是从那时起一直喝到现在。”

当时,老舍常到她的家里做客,并且每次都要提出喝茶。老舍在赠给冰心和吴文藻的诗中写道:“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且共儿童争饼饵,暂忘兵火贵桑麻。酒多即醉临窗卧,诗短偏邀逐句夸。欲去还留伤小别,阶前指点月钩斜。”由此可见,老舍与冰心的深厚情谊,也反映出他们以茶会友、以茶抒怀的共同追求。

福州冰心故居紫藤书屋

冰心曾在《茶的故乡和我故乡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写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利用茶的国家,是茶的故乡。我的故乡福建既是茶乡,又是茉莉花茶的故乡。花茶的品种很多,有茉莉、玉兰、珠兰、玫瑰、玳玳等,而我们的家传却是喜欢茉莉花茶,因为茉莉花茶不但具有茶特有的清香,还带有馥郁的茉莉花香。”

1989年,冰心写了一篇叙事散文《我家的茶事》。她在文中写道:“现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几朵杭菊……”

哪怕89岁高龄,冰心还坚持喝茉莉花茶,一方面体现了她对茶的挚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已将全部的乡愁寄托在小小一杯茉莉花茶之中。

张充和一生爱好是天然

张充和的一生就是“一生爱好是天然”,原句出自《牡丹亭》。而张充和先生将其理解为“喜爱‘美好的事物’是我的天性”。

张充和在云龙庵

民国时期,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世人只知道合肥四姐妹才华横溢,尤以四妹为最!四妹张充和文雅娴静,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尤长昆曲,通音律,能度曲 。

1939年抗战时期,张充和客居昆明,借住在呈贡的云龙庵 。在这里远离战火的地方,这位“民国最后一位才女”依旧沉浸在有曲、有诗、有茶、有酒的小日子里 。

某一日,在品过一盏高香馥郁的宝洪茶之后,张充和展纸研墨,写下了一首《云龙佛堂即事》:“酒阑琴罢漫思家,小坐蒲团听落花 。一曲潇湘云水过,见龙新水宝红茶 。”

宝红茶的“红”,张充和写错了,应该是“洪”,也即“宝洪茶”。云南以普洱或滇红出名,为什么张充和偏偏提到宝洪茶?

因为宝洪茶是绿茶,这与张充和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关。尽管张充和出生在上海,但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过继给老家合肥的叔祖母。安徽是一个茶叶大省,合肥边上的“霍山黄芽”(若细分属于黄茶类,但口感接近绿茶)和“六安瓜片”都是茶里的名品,可以推测张充和小时候是喝绿茶的,这个习惯应该一直保持着。

而她小时候每年也都会去苏州和家人相聚,苏州也是以喝江浙一带的绿茶碧螺春、龙井为主的。总之,张充和的喝茶经验离不开苏浙皖三地的绿茶。所以,当她遇到宝洪茶时,也就格外“亲切”了。

张充和梅花画集

1948年,张充和嫁给德裔犹太人傅汉思,后定居美国,2015年仙逝,享年一百零二岁。到美国后,也是茶不离手。他的弟弟张宗和,经常给她寄茶,云南红茶、贵州湄潭茶、六安瓜片……她回忆昆明,说那里,天气人情风俗都好。

晚年张充和

古人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一些女子,富有涵养,气质非凡,想必是读了很多书,见过很多美好的人和事。

有一些女子,一杯清茶在手,慢慢品饮,从容,淡定,兰心蕙质,显气质优雅。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若把茶比作女子,必定是女神级别的, 洗去青涩,只剩醇和, 女神便该如此,待人待物温婉柔和。

今天是“女神节”,

祝愿每一位女神,年华似香茗,

芬芳袭人,青春永驻!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