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现代人的茶诗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112 秒)

赵泽佳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我的茶生活里的生活禅

各位领导,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参加今天的讲坛活动。

喜欢茶,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的。

小时候印象颇深的是炎热的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会嘬上一大口父亲泡的酽酽的浓茶,虽然苦苦涩涩的,却又会慢慢地弥漫出香香甜甜的气息。似乎,儿时父亲那大茶缸里的酽茶,便在我的心里种下了有关茶的味觉基因、种下了日后终其一生爱茶的种子。

后来自己参加工作,开始置办各种茶具,也开始了学着买茶、喝茶,甚至开始了收藏各种茶类。慢慢地,各种有关茶的家什越来越多,手里的藏茶也越来越多,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会喝茶。

2004年,有幸依止了上净下慧老和尚。由此,带着懵懂和跌撞、虔诚与炙热,开始了我的学佛之路。于是乎,如爱茶一般,我学佛的装备也置办的甚是齐全,从不同材质的念珠,到不同材质的佛像,到各种供佛的香料……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精进和虔诚,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佛法。

茶人爱茶,既是一个品饮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觉知、自我提升的过程。2005年4月,我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在石家庄三字禅茶院里创办了全省第一家专业素食餐馆----纳地素食。至今,纳地素食仍然是石家庄市的第一素食品牌。在全心经营素食餐厅的同时,也与禅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有大德名师前来授课说禅。既然茶禅一味,师父们在教授之中也是常常把中国禅茶的内在精神融入到言谈之中。

曾亲耳聆听大德恩师净慧老和尚把中国禅茶的内在精神融进了自己的诗偈之中。诗曰:“赵州一碗茶,今古味无差;根植菩提种,叶抽智慧芽……”

净慧老和尚一直大力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但坦白地讲,多年以前刚刚开始学佛时,对师父的教导总是懵懵懂懂,不知其所以然。那些大道至简的偈子,那些蕴含在一茶一饭中的禅宗精髓,那些老和尚一直为我们开示的“生活禅”,长时间以来我其实一直一知半解,知其皮毛却一直不能深刻领会。然而突然有一天,因为与茶有关的一件小事,让我第一次有了“顿悟”的体验。

曾几何时,我喝茶总是特别讲究茶器的精美、环境的优雅、茶的优劣,喜欢努力分辨什么山林气啊、汤感啊、茶韵啊,热衷于谈论不同茶的产地、年份、工艺,也总是要和茶友争出个高低短长来。于是,喝茶喝出了很多傲慢来,总觉得别人的茶都没自己买到好喝,谁也没有自己泡出的茶汤好喝,谁也没有自己更爱茶。

直到有一年夏天,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去佛光山上挂经幡。一路走上山,随身带的一杯茶早就喝光了,人还在山顶。正午大大的太阳炙烤着,嗓子早已冒烟了。当时觉得,不拘于什么水,无所谓纯净水还是矿水,哪怕是什么自来水,只要能解渴。于是,在山上随便找了一处农家乐,接过人家给端来的茶,贪婪地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店家给我们上的,其实就是一暖壶不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梗子极多的、最廉价的绿茶。可我当时的感受,那就是人间至味啊。水,是自来水管烧开的水,茶,是我以前绝不会正眼多瞧一下儿的最粗劣的茶,居然让我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满足。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清风吹过的舒爽,也感受到了这杯农家茶里的生动,更感受到了抛却一切虚无的、无意义的外表后,这杯单纯的茶带给我的愉悦和满足。突然间,我一下子悟到了师父所说的“着意尝来淡,随缘得处佳”之意了。这件小事,让我的内心真正地开始体会到了禅茶的奥妙。

2016年春节刚过,我们许多同修邀请恩师明海大和尚来纳地素食做新春开示:没想到师父给大家祝福新春后,就给大家娓娓道来讲起了禅茶,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向茶学习,修习《茶之六度》:

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

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

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

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

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

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

一片茶叶、一杯淡茶,竟蕴含着这么奇妙的哲理,竟可以和我们平常的修行生活水乳交融在一起。我当时就觉得心头一亮,想到若修习茶道的人能在熟悉整个茶事流程的基础上,保持体态端庄,放空身心,能念念关注在当下的茶事中,将心收于茶中,只去专注地感知自己的身体、心、和外部环境,同时又不被外部环境干扰牵制,不去因茶器的好坏、茶的贵贱这些肤浅的俗事挂累内心,念念分明,这不正是一个禅修的过程吗?由此,在2016年,我正式创立了默照茶修,希望通过茶事的修习,来探究生活禅与生活茶深邃的内涵,进而修习我们的内心。

就像著名的禅宗公案所讲,一位行者问高僧,您得道前每日做什么?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行者问:那您得道后每日做什么?高僧说:砍柴、挑水、做饭。行者不解地问:这有何不同吗?高僧说:得道前,我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做饭时想着砍下一顿饭的柴。而现在,我砍柴时就是砍柴,挑水时就是挑水,做饭时就是做饭。

就是这样,我们需要的同样如此——喝茶就是喝茶。在茶中修行,以茶养慧,逐渐在习茶中,不去在意茶的优劣,不去苛求器的好坏,不再强调个人好恶,以无念心安住于茶中——喝茶,就是喝茶。从此,每次布茶,均按此修习,获益良多!

师父们一直教诲我们要把学佛和修行落到实处,在生活中落实生活禅。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通过禅茶的修习,我深深感受到将茶与生活禅结合在一起可以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

作为一名爱茶人,茶生活已经和生活禅分不开了。就像师父说的:我们的生活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让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在日常的一碗茶中,观照自己的身心,体味茶的精神,修习茶之六度,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而这么多年来与茶有关的所有的一切——繁华、辉煌、成就、高深、缤纷、多彩,无论我已收获了多少、体悟了多少,蓦然回首、洞穿岁月之河,我清晰地看到,一切的缘起,皆在多年前那个放学回家的小女孩儿捧起的父亲那只大茶缸里最平淡无奇、却最为甘甜清冽的那杯酽茶之中。

生命就是这般奇妙。归于原点,归于内心。这,便是我体会到的生活禅与茶生活的内在奥义。

围炉煮茶火了,这首唐代茶诗写尽煮茶之妙

这个冬天,“围炉煮茶”的生活方式火了——用小火炉煮一壶茶,其间烘烤着干果零食,谈笑间饮下一杯杯热茶。围炉煮茶据说源于云南地区的火塘烤茶,与古代的煮茶法、煎茶法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品茶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仪式感”。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唐代的茶诗《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这首诗从碾茶、点火写起,细细描摹了茶色与味道,饮下此茶,诗人说“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当然,围炉煮茶虽好,安全第一,饮茶者在煮茶时可要注意通风哦。

孟郊像

刘言史《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

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

荧荧爨(cuàn)风铛,拾得坠巢薪。

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

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宛如摘山时,自歠(chuò)指下春。

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

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

(《全唐诗》卷四百六十八。)

图片

图片

1

这首诗的题目信息量很大,涵盖了人物与地点。

首先,与刘言史一起喝茶的人是大诗人孟郊。很多人提起孟郊,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一千古名句。但很少有人知道,孟郊也是茶圣陆羽与诗僧皎然的好朋友。他的《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等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茶诗。

至于孟郊与刘言史,更是倾心相交的好友。现遍查刘言史的诗作,有两首反映与孟郊的友谊,即《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及《初下东周赠孟郊》。考虑到刘言史的作品在明清时曾大量散佚,那么推论他与孟郊交往唱和的诗作,应该还远不止此两首才对。刘言史去世后,孟郊作《哭刘言史》,可谓情真意切,表达了对于挚友离世的伤悼之情。

其次,刘、孟二人一起喝茶的地点是在洛北的郊外。唐宪宗元和初年,孟郊曾在洛阳为官,想必是刘言史访友而至,这才有了二人郊外泉边饮茶的故事。

2

茶诗共九十字,可以分为五个部分来解读。

第一部分,“粉细越笋芽,野煎寒溪滨。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讲的是煎茶活动的起因。越笋芽,直译就是越地的细嫩芽茶。老哥俩拿到了这样的好茶,决定要“野煎寒溪滨”。这里的寒溪,即洛中溪,孟郊此时居于洛阳立德坊,门前溪水萦回。孟郊还写有《寒溪》九首。

唐代流行的是煎茶法,说白了也就是煮茶。为了让茶中内含物质更好地析出,所以要先将茶弄得“粉细”。又因为是户外泡茶,所以自然要在家碾茶备用。刘言史先谈“粉细越笋芽”,后写“野煎寒溪滨”,道理就在这里了。

这么好的茶,可不敢让粗笨的童儿伺候。二人怕辜负了“灵草性”,于是决定茶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吃火锅的乐趣,一半在于吃,另一半在于涮,假借他人之手涮出来的肉,怎么吃都觉得不香。其实喝茶这件事,与吃火锅有相似之处。

自己冲泡出来的茶汤,总是觉得更加甜美。那是因为从注水到等待,从出汤到品饮,我们全身心投入在一杯茶汤当中。饮茶的乐趣,不只体现在茶汤里,也体现在过程中。

[明]谢环《香山九老图》卷(局部)

第二部分,“敲石取鲜火,撇泉避腥鳞。荧荧爨风铛,拾得坠巢薪”,讲的是煎茶活动中的水火。

现代人习惯了用电,所以一到室外就傻眼了。点火煮水,总是户外茶事活动的重点与难点。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总是比古人方便多了,既有打火机,也有桶装水。而刘言史与孟郊,则只能是敲打火石才能点燃薪火,接着再寻找清泉,细细撇取以避腥鳞杂质。

荧,即微弱之光。铛,即是烧水之器。当年的煎茶,宛如今天的煎药,是一件十分细致的活计。现如今有些药店,也提供代煎中药的业务,可最终的药汤,怎么也不如家里小火慢煎的浓稠有效,究其原因,恐怕还是缺少“用心”二字。刘言史煎茶一丝不苟,水烧开之后便转以文火,慢慢地煮,慢慢地煎,火绝不能大,不然水很快被熬干,可味道却没出来。所以诗人用“荧荧”之火,煎煮铛中的越地芽茶。

老哥俩一个人看着火,一个人再去拣一些坠巢之薪,用以增进火力。这当然不一定真的要用鸟窝上的树枝,而只是比喻所添的柴火不能太过粗大。柴添多了,火变大了,茶也就煎砸了。我们现如今考究每一泡茶的浸泡时长,其实也是一种对于火候的把控。有时候一冲茶,出汤时间前后差个几十秒,味道就完全不同了。由此可见,古今茶事都丝毫马虎不得。

第三部分,“洁色既爽别,浮氲亦殷勤。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讲的是煎茶的核心。

洁色,即指汤色。浮氲,则指香气。这样细心煎煮的茶汤,自然是汤色明快香气持久。诗人经过一番操作之后,不仅获得了美味的茶汤,那纷繁的心绪也不由得安静了下来。

我曾前后写过《茶经新解》与《茶经新读》两册小书,意在呼吁现代爱茶人重视《茶经》的意义。诚然,我们今天的饮茶方式,已经和陆羽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可是当你仔细研读《茶经》时,便能体会到陆羽对于烹茶器具的一丝不苟,以及对烹茶流程的极致讲究。由此我们可知,陆羽所倡导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对待茶的方法,更是一种对待茶的态度。那是一种全身心认真侍茶的态度。奉行这种态度的人,将会在茶事中得到心灵的超越。这便是刘言史在《与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两句更深层次的意义了。

第四部分,“宛如摘山时,自歠指下春。湘瓷泛轻花,涤尽昏渴神”,讲的是饮茶的享受。

歠,音同辍,可解释为品饮。一杯馥郁鲜浓的茶汤下肚,不由得将饮茶人带回到了茶山的场景。我们握着的是茶器,茶器中盛放的是茶汤。可这哪里只是茶汤?分明是春季的芳华。不得不说,“指下春”三个字,真是茗茶极好的别称了。

[明]文徵明《茶具十咏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茶的神奇之处。我们吃西瓜时不会想起瓜地,吃苹果时很难想起果园,但是喝茶时,却似乎在感受山场带来的气息。龙井的香甜,让我们想到了江南的花草;岩茶的骨鲠,让我们想到了闽北的坑涧;六堡的厚重,让我们想到了南洋的岁月。一杯茶汤,在带给我们美好风味的同时,也无限延展了我们的精神享受。诚如刘言史在诗中所讲,茶真乃“灵草”也。

第五部分,“此游惬醒趣,可以话高人”,讲的是饮茶的回味。

从敲石取火,到撇泉打水。从扇风煎茶,到拾柴添火……刘言史与孟郊一番忙活之后,不仅昏渴尽消,而且趣味盎然。

二位诗人是心满意足了,可现代人读到这里不禁要问:这样喝茶,是不是太麻烦了?有些人认为,现如今都市生活的节奏这么快,哪里还有时间喝茶?于是乎,便有一些“聪明人”开始简化喝茶的流程,没两年的光景,连人工智能泡茶机器人都要上市了。可机器人泡茶,真的会流行吗?

3

喝茶这件事,总是要有点仪式感。我在写《凤凰单丛》一书时,数次前往广东的潮州。我心中潮州城的魅力,不止于牌坊街与开元寺这些景点,更在于老城区的街头巷尾。因为我总能在潮州城大街小巷的商户那里,看到浸染了茶渍的壶承上,摆放着一个盖瓯和三只茶杯。大家是边卖肉边饮茶,边杀鱼边饮茶,边称菜边饮茶……反正是随时泡茶,随时奉茶。一圈转下来,感觉这才是真正浸泡在茶汤里的城市呢。

潮州城里的人嗜茶如命,但恐怕泡茶机器人在那里是卖不出去的。因为中国人的泡茶法,其精髓在于“游戏感”与“趣味性”。这两点,才是中国茶独特的魅力所在。看着机器人泡茶,算是游戏吗?看着机器人泡茶,有什么趣味呢?不能做游戏,没有真趣味,那还是中国茶文化吗?

喝茶一定要这么麻烦吗?

没办法,“恐乖灵草性,触事皆手亲”。

喝茶必须要这么麻烦吗?

没办法,“以兹委曲静,求得正味真”。

看来,喝茶总要“麻烦”一些才好。(上文节选自《茶的味道》,标题为编者所拟)

来源:茶贵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心灵之饮

(《吃茶去》杂志)茶道,其文化艺术并不在喝茶的解渴,又不脱离喝茶倒水实用性;既有欣赏娱乐的目的,又不追求娱乐欣赏。就像一个舞剑者,可以杀人,也可以表达舞蹈的艺术之美。但它的文化终极追求却在于锻炼心智。借以安心,获取精神深处的安寂,平淡。

茶,百草之首,万木之华。“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物质的,实用解渴的,是万药之王。“琴棋书画诗曲茶”是精神的,艺术的。在这里,我要努力说明白的,却是超越精神和物质,走在心灵的层面,调心的精神饮品。

面对这样茶汤,品读历史,品读文化,品读东方延续了数千年的优雅和文明。

在东方的系列修炼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的追求是使心灵接触到终极的真实。也就是我们平常知识层面,艺术层面,哲学层面无法达到的那个生命意义。

茶道,说白了,是冲茶倒水。冲茶时就冲茶,倒水时就倒水。我的一个学生在结课分享时曾说,第一次听笔者说这句话时,她的眼泪都留下来了。“这些年,我忙活些什么了!连喝口茶都想东想西的不消停,累不累啊!”

念头丛生,心总在别处。不经过身心管理训练的人,他的心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哪儿都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得到了最炫、最丰富的享受。可我们的心呢,一天得绕地球跑多少圈,炽火炽燃,片刻不得安息。我们常常将悲欢掌控在他人的一颦一笑间,将幸福建立在眼前他人空幻的海市蜃楼上;我们常为一句话耿耿于怀,为一件事困坐愁城,为一个人失魂落魄,为一念之差懊悔终生………

我第一次看到“狂心顿歇”这个词时,我的眼泪真的留下来了。那种奔忙,很苦。

我们周围随处可见的是,人们时刻拎着手机,须臾不得离开。好想一分钟“人机分离”都耽误了大事,天要塌下来了。其实,人说话都说不明白人自己,文字就能表达真实了吗?难怪人们已把这种手机短信恋叫做“玩暧昧”了。

回到家,第一时间打开电视机,这已成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家庭生活方式。

电视就是家人,就是爱,就是一切值得的注意?

面对面的人不重要,身在远处的人,不相识的人却时时相通,身和心究竟是在哪儿分离的呢?

很多现代人,把家装潢的金壁辉煌,把衣着精致到无懈可击,把脸塑造成传奇的非非人类,把自己吃得沟满壕平。可静下心来体会一下,他的心灵没人经管。穿得衣衫褴褛,饿得瘦骨嶙峋,于寒风中瑟瑟发抖。因为他心灵的一日三餐没人供养。提着小灯笼,在漫长的夜里,像流浪狗一样,到处询问,我的家在哪儿?

这是一个娱乐的时代,最显著的标致就是小品和相声。前人今人后人,人人走下神坛,相互娱乐调侃。但对自己也缺了几分尊重。因为有些东西是娱乐不起的,比如自己的心。把心放任天南地北,前尘后世,就不肯多放在自己眼前一秒。就好像当下,就没有多少价值值得停驻,就像当下和自己有仇。

这是一个对自己的最大浪费。所以冲茶时就冲茶,倒水时就只倒水。谁做到了,谁就入道了。身心合一在当下,安住在当下。

当一个人完全融入茶席,摆脱了自我,切断从前与未来,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冲茶倒水技巧完美的成为一体,从而,去触摸其中蕴藏着的奥妙的事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茶席版,就是茶道。

茶道,不是茶之道。是借茶说道。行茶的每一个环节,都没脱离我们的日常范畴,实际而明确。但它妙就妙在具有一种状态,那就是在日常中又超然于世界的混乱与不安之外。

“饥时即食困时眠”,“食其时,动其机”,不饿为什么硬吃饭啊?困了为什么不赶紧睡啊?很多人一生没活明白,不尊重身体。所以吃不好,睡不好,惶惶不可终日。这种自我背叛,结果只能是导向混乱,身心混乱。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纵观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其实都不是算计和思考出来的。而是在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下,偶得的。像苹果熟了才落地,水开了才有蒸汽机。

茶道,只是透过瓶瓶罐罐来表达自己,在时间中演绎精神境界。久了,身体会因这种简单的反复训练而产生身体经验。像卖油翁在被人惊叹时,也只能说“惟手熟尔”。

茶道活动,是一种心灵训练方式。一席之上,净器就是净心,醒茶就是省身,冲茶就是开智,敬茶就是承当和奉献。如果说,茶仅仅是喝的,解渴的,满足了口腹之欲的话,那么茶就是奢靡的、颓废的、向下的,与道相背的。

很多人,一提及茶道,就大谈茶多少钱一斤,水是从哪儿运来的,壶是哪个大师的作品,茶是在哪个山上采来的,经过了多少道工序“神”化。每每这时,我都失语。

咱今天不提钱行吗?

因为,说到这种愉快而无伤大雅的“雅”文化来,当今的“闲”是必须谈钱的,贵!

如果没有不菲的连城价值,是镇不住现代人的。所以“闲”文化已蒙蔽在了商人的欺骗里。只有那些心境纯净,不以琐碎为目标,没有物质困扰的人,才有资格谈闲、谈雅、盘道。

可见,真正喝杯茶,是多么奢侈的事啊!

追求生存意义,是个无底的深渊。正像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这个问题问的人最苦,千百年来绕进去了多少好汉!它的神秘在于它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真理。这是个知性的探讨,是意想不到的生存之道。说实话,是想活明白的人都必须了解的。

因为体验真理,实在是最高尚的活法。

茶道的修行内核,是让包含一切真理的冲茶倒水的体验,提升冲茶倒水的生活。我们仍然是喝茶,茶席之上喝茶的人已不是日常的那个我。

所以茶道的艺术,是一种时时刻刻的创意。它绝不局限于华美的言辞之下。那种艺境和那种意境,非语言文字所能描述的,是一种心灵体验。

所以才会说,茶,是心灵之饮。

(摘自2012年第5期《吃茶去》杂志;作者:姜慧)

找到约16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