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乌蒙茶庄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七星关:乌蒙腹地茶飘香

沿着蜿蜒的山路至大山深处,片片茶树碧绿如染,缕缕茶香沁人心脾,云雾缭绕中的茶园是七星关区一道别样的风景。

七星关区地处乌蒙山腹地,平均海拔1600米,地貌多高山,土壤偏酸性,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滋养出七星关茶叶的优良品质。

茶农在朱昌镇大坡茶场采收茶青(无人机照片)

2022年七星关区投产茶园面积达5.45万亩,实现茶叶产量356吨,产值达9516万元,带动农户4650人,解决就业1000余人,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从枝头一片嫩叶,到全区一张“名片”,短短几年时间,七星关区立足高山生态优势,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加快推动茶产业发展,成功实现从“小茶叶”到“大茶业”的靓丽转身。

点叶成“金”古茶树焕发生机

春暖花开,随着气温回升,满山的茶树吐露新芽,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茶农忙着采摘、制茶,收获大自然的馈赠。

亮岩镇太极村古茶树

作为“古茶树之乡”,亮岩镇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今七星关区一带)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清代还出产了著名的“太极贡茶”,时至今日全镇仍留存着数万株古茶树。

古往今来,古茶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郁郁葱葱,在历史的长河中吐芽、抽枝、展绿,熠熠生辉。在岁月的更迭中,茶文化逐渐融入当地人的血脉中,采茶、制茶、煮茶、饮茶成为每家每户的家常,但茶产业也因种植分散、缺乏品牌规划、产销失衡等一度沉寂。

工人在亮岩镇太极村茶叶加工车间前收购茶青

如何把当地古茶树转化为增收致富的法宝,亮岩镇有不少村民进行尝试,早期,他们通过自己采茶贩卖到集市,但技术有限,茶始终未能形成产品,价值难以体现,多以失败告终。为了让“好茶出山”,2015年,亮岩镇开始转变思路,摸索“生态+产业”发展道路。随着在外人士返乡、创业、就业热潮的兴起,谢涛等几名青年返乡创业,成立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抱团管护古茶树、发展茶产业。为壮大产业、开发特色茶产品,谢涛的创业团队还成立毕节七星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5000余平方米厂房,投用60余台设备。

工人在亮岩镇太极村茶叶加工车间摊制茶青

“把我们这片古茶树保护好,就守住了金山银山。”谢涛说,公司成品茶年生产能力目前可达25余吨,2021年,公司生产茶叶4.5万斤,销往北京、广州等城市,一些产品还进入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3个村5000余户群众增收,昔日不值钱的“烂树叶”如今成了“黄金叶”。

从“小而散”到集约化、品牌化的管理经营,亮岩镇的古茶树资源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当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法宝。

品牌塑茶七星香茗飘天下

以茶为媒,七星关做响茶品牌,做强茶产业的旅程历久弥新。

2017年在亮岩镇太极村举办“贵州省首届古树茶手工制茶比赛暨第二届古树茶斗茶赛活动”;2021年,“七星太极古茶杯”第四届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暨贵州省第五届古树茶斗茶赛在亮岩镇举行;2022年,“乌蒙古茶杯”第五届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幕。

“七星太极古茶杯”第四届古树茶加工技能大赛暨贵州省第五届古树茶斗茶赛比赛现场

一场场大赛在七星关区举行,进一步推广宣传七星关茶品牌,使当地茶历史、茶资源、茶优势、茶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七星关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全省高水平的茶叶博览会、展览会、推介会、茶叶技能赛等,提升七星关区茶叶产品知名度,扩宽销售渠道。

目前,七星关区出产的“太极古茶”“奢香贡茶”“七星韵雾”等产品质量过硬、味道纯正,常年畅销。以“海寨银针”“初都河”“黔滇神怡”等为代表的生态白茶更是备受省外茶商青睐。  

游客在亮岩镇太极村选购茶叶

七星关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区将紧紧围绕“古茶树之乡”这一品牌,借助贵州高山生态有机茶这一优势,申报和创建区域公共品牌,建品牌体验馆,加快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通过举办和参加国、省、市内外斗茶、评茶、赛茶等茶事活动,在大中城区举办推介活动等,进一步宣传公共品牌和特色品牌。

茶旅融合乡村振兴添动力

走进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周驿茶场,登上茶山,放眼望去,层层茶树满眼翠绿,郁郁葱葱的茶树冒出尖尖绿芽,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

周驿茶场距离毕节市区约40公里,326国道穿境而过、距离撒拉溪高速路出口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辖区内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森林覆盖率90%以上,毗邻素有“避暑胜地、森林氧吧”之美誉的拱拢坪林场。茶场的茶叶观光区以林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现有无公害茶叶示范园1000亩,先后研制了“乌蒙毛峰”和“驿亭春”系列茶叶产品,同时也规划出休闲、康养、体验区,让游客尽情体验采茶的乐趣。  

茶农在周驿茶场采摘茶叶

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近年来,七星关区开展茶文旅体融合发展行动,依托杨家湾拱拢坪林场、林口鸡鸣三省等知名景区,把茶产业发展深度融入区域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实现七星关区3A级以上景区和三星级以上酒店茶产品展示窗口全覆盖,增强旅游业对茶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了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此外,七星关区还大力支持创作古茶赋、古茶童谣、茶叶歌曲等茶文化作品,开发茶香包、茶树盆景等茶旅游商品,积极培育茶观光、茶体验、茶康养、茶购物等新业态,形成一批以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生态型”精致茶庄、“餐饮型”茶园、茶文化研学基地等。

茶农在周驿茶场采摘茶叶

“旅游+茶叶”“文创+茶叶”犹如星星之火,燃成了燎原之势,七星关茶产业向着“三产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使茶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

万亩茶园,富一方百姓;茶旅一体,兴山间茶业。这一片茶叶,俨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成为七星关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真正实现了生态与发展、富裕与美丽双赢。

来源:毕节发布 原创 陈曦,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高县早白尖,赏乌蒙好风景

“群山环抱乌蒙脉,云雾缭绕早白尖”

四川省早白尖茶业集团属原高县茶叶公司改制重组的股份制民营企业,主要经营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注册商标“早白尖”为宜宾市知名商标,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走进庄园,走进梦幻的景观茶园之中,泉水喷洒,雾霭缭绕,如临仙境。 
空气清新,环境幽静,走进整洁的茶园,如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中。然后,你便走进骡马雕塑群中,如走进五尺古道,欣赏茶马道上赶马人的身影,聆听远逝的铃声。
你可以去参观茶技中心和检测中心,目睹现代茶业的前进步伐;你也可以走过湿地公园,去体验一下农耕生活和茶文明的灿烂;
你还可以入驻度假山庄,让明月光辉洒在你身上,览阅乡愁的鸟语蝉鸣……
早白尖茶廊
“置身茶园心沐露,跨越茶庄赏梦中。”闲庭信步,逛完茶园,累了就去品茶屋品一杯清茗,看茶中茶叶浮浮沉沉,尝尝苦中带甜的滋味,未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晓院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下关沱茶:普洱茶的三个历史时期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

普洱茶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云南茶业发展史。云南普洱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普洱茶、近代普洱茶、现代普洱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普洱茶有不同的含义,通过对普洱茶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史的研究,普洱茶的历史大致可分为萌芽、发展和兴盛三个时期。

01普洱茶的萌芽时期

早在几十万年前,云南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热带与亚热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他们对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包括茶的认识较为深刻。据罗平、师宗县志考证,早在2100多年前,罗平、师宗一带已进行了野生茶树人工驯化栽培。另据傣文记载,在17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云南就已有茶树栽培。唐代樊绰在《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银生城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南诏王所建,地辖今元江县、镇沅县、景东县、澜沧县以及西双版纳州,与后来的主产区大体吻合。

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树茶。《蛮书》中记载蒙舍蛮饮茶是将茶叶、花椒、姜、桂皮等一起放在锅内烹煮,这种饮茶方式在现今大理白族三道茶中仍可见遗风。


02普洱茶的发展时期

云南茶叶的发展时期是在明代,当时最有名的茶为昆明太华茶、大理感通寺茶和湾甸(今昌宁县内)茶。此外还有永宁(今宁蒗县)“剪刀粗茶”,车里(今普洱县以西、西双版纳)“普茶”和乌蒙(今昭通地区)的“乌蒙茶”。当时流通全省、销量最大的当数“普茶”。

大理下关单大人古茶树

据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有车里一头目居之。”谢肇淛《滇略》中也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这是两条关于普洱茶的最早记载。当时普洱茶内销量在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已达四百担左右。

团茶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同意达赖喇嘛的要求在北胜洲(今永胜县)建立茶叶市场。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清政府在丽江建立茶市。吐蕃对茶叶的大量需求,极大地刺激了云南的茶叶生产,为了规范市场,清政府规定云南藏销茶为七子饼茶,每七圆为一筒,重老两四十九两。每年注册销量为3000担,约相当于现今150吨。在清朝普洱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七子饼茶

03普洱茶的兴盛时期

到19世纪末(公元1894年),云南全省茶叶销售量已达到1500吨。此时滇西的其他地区也开始引种种植大叶种茶。双江、勐库之“勐库茶”始种于光绪二十五、六年;景谷县之“景谷茶”始种于清末(1910年);顺宁府(今凤庆县)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知府琦璘大力倡导下开始种茶。这三个地区也成为后来下关茶厂加工沱茶、边销紧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清朝后期,茶叶控制放松,私人茶庄纷纷涌现。各茶庄都有自己的外包装纸、内票和内飞以示区别。生产和销售茶叶的茶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下关的永昌祥也在下关开设了第一家以茶叶精加工为主的茶叶精制厂,始创于1902年的下关沱茶应运而生。随后,出现的名气较大的茶行和茶行分号有洪盛祥、恒盛公、同庆号、乾利贞、可以兴、云生祥、雷永丰等。同时,下关、顺宁的洪兴祥、复协和、茂恒、复春和等也加入其中。

成昌号的双狮滚球内飞

民国时期,废除了茶引制。新茶区的大量涌现,使云南在1937年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黄金时期。普洱茶的自然后发酵过程较难自然完成,因此,各厂开始研究人工陈化工艺,包括20世纪50年代下关茶厂的人工冷发酵、蒸汽热发酵的工艺研究,20世纪70年代,广东和云南渥堆发酵的研究,促进了普洱茶生产的多样化发展。

下关茶厂人工冷发酵技术的潮茶工序

进入21世纪,茶粉、茶珍等新工艺普洱茶的诞生使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领域。

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车间

找到约9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