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我爱家乡的茶叶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清风徐来茶自香“走进福鼎” 白茶文化系列

春分后,清明前,福鼎一年一度白茶开茶节。

祈盼一季好茶,祈盼一季如茶的时光。

为推广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拟于3月中下旬推出“走进福鼎” 白茶文化系列节目,宣传革命老区、白茶故乡福建福鼎,宣传福鼎白茶文化。

此系列节目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全程指导,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与福建省福鼎市政府主办。

对于中国人,茶是不可缺少的。世间百般滋味,唯有茶香可直抵人心。

鲁迅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赵朴初老人说,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茶碗里,有趣味,有心境,有哲思,有不可言说的生命体验。

佳木生南国。福鼎之茶木,沐海风,饮甘霖,造化所钟,天地为赐。由叶而茶,日光萎凋,不炒不揉,这是从土地到人心最短的距离,几纤灵毫,几许茶芬,润泽国人的齿颊胃肠,又是于人生苦旅中羁绊磨削的生命给予温柔的安抚与慰藉。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间。只在今天,只在此刻,且去吃茶。

春分后,清明前,福鼎一年一度白茶开茶节。

祈盼一季好茶,祈盼一季如茶的时光。

春分节气刚至,无限春光倾泻而出。你看,白玉兰绽开片片精致的花瓣,像是粉妆玉琢一般;细小而繁密的迎春花一朵比着一朵的赛明黄,在山野里恣意地绽放……千花争艳、百卉争媚,但在我的眼里,最美的还是这漫山遍野的春茶。远看,像一波碧绿的湖水,那水像云,简直想漫到太姥山的山腰上去;近看,一片片鲜嫩的小叶芽,就像春姑娘刚张开惺忪的眼睛,那毛茸茸的睫毛羞涩地一闪一闪,在墨绿色的老叶衬托下,愈显出春的活力。

能够爱上一个事物,我想也一定是上苍的恩赐。

我爱家乡的茶,爱它的花,爱它的枝枝叶叶,仿佛像着了迷。秋天的茶花,引我醉在山中不知还。春天这一片片鲜嫩的小叶芽,像初恋的情人让我欲罢不能。从2014年开始,为了宣传家乡的茶文化,我开始专注白茶的写生创作,这个想法还得到了恩师何水法先生的鼓励和指导。6年来,我在茶山穿行,画了近千幅的写生稿。

世界上第一幅茶画是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萧翼赚兰亭图》。画面是以辩才和尚与萧翼为中心,一老一少正在煮茶。但实际上描绘的是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王䕏之《兰亭序》的故事。

我想,古往今来很少有画家能够像我这样近距离地观察与感受茶花的绽放与清香,并直接以茶为题材作画,把茶的千姿百态,用笔情墨韵表达出来。这是我生长在茶乡才拥有的独具优势。一朵朵茶花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如同陈廷祯笔下的太姥山,“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让我有描绘不完的画面。我多想用手中的笔墨,把对家乡茶的感悟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分享我感受到的那份美和情趣。

茶是有灵性的,她得天地之清气所养、得山川雨露之滋润,是世间最美最优雅的生灵。看着眼前这片被微风轻轻拂动的小叶芽,我的脑海里不由得闪现出太姥娘娘的身影:在很远很远的时代,传说此地爆发了麻疹疫情,病毒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老百姓却束手无策。四起的哀声惊动了太姥娘娘,她用白毫银针消灭了麻疹病毒,并把这一方法告知世人。这是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远古的太姥娘娘,多像这个春天我们的白衣天使、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这个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仍然踩着春的韵律准点发芽生长,我看见了无数的白毫银针努力向上的力量。它们优雅地绽放,把一片明媚的春光和一春汤色浅绿的柔情呈现给人间。

我爱着一片片茶叶和一朵朵茶花,我喜欢与它们相伴,用心去感受每一片茶叶和茶花的灵性,用心去体悟它们的每一声呢喃。因为用心,我眼里的茶和花,就像世上的人一样千姿百态。即使画的是同一株茶,也会因为时间和光线的变化而感受到它的风情万种。

绘画不能一味地追求“逼真”,绘画不是像镜子一样再现自然实景。英国美学家贡布里希在他《艺术与错觉》一书中说,“绘画是一种独特的活动,画家更倾向于先看到他想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这个春天,我想画的自然还是家乡的茶。可一想到画茶,脑子里不由就撞进了家乡的神山秀水。这幅《家居好山好水地》,就是用写意的笔法,寥寥数笔,追求巧妙地捕捉树梢上,刚刚萌发的芽头,那可爱的形和神,把更多的画面留给仙都太姥山。

《家居好山好水地》

在我的笔下,一棵茶就与一座山那么和谐地同为一体,无论画多少家乡的茶树和家乡的山水,都难以表达我对这个春天的深情。

茶文化的涓涓细流,在笔墨之下,更在笔墨之外。在笔墨之外的,是对中华文化更多的体悟以及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您看我画的这一幅画作 《花醉春风》,我创作的灵感是,解开神农氏七十二毒的荼,我们也因为有你,生命才得以如此的安康与美丽。

《花醉春风》

这个春天虽然特别,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的步伐。太姥山上的古茶树、依旧生机盎然。

这个春天,漫山遍野的春茶似乎比往年更加芬芳——

※文中插画作者均为郑清清

作者:

郑清清

福鼎市原文联主席。现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学会理事。太姥书画院副院长,福鼎市茶业协会党支部委员。郑清清师从当代著名画家何水法先生。2014 年为宣传福鼎白茶文化,以茶为美术创作方向,并得到恩师何水法先生的鼓励和指导。几年来,坚持深入茶山茶园采风写生,积累了近千幅画稿。

诵读:

黎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播音员、主持人,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中国广播奖、中国新闻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全国广播电视学会“全国听众喜爱的演播艺术家”,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母亲邮包”公益项目宣传大使,“爱的分贝·听障儿童救助计划”公益项目理事。演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等1000余集长篇文学作品,演播多部广播剧、电视片、纪录片中英文解说、角色。

来源:中国有声阅读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蔡娟:家乡茶,伴我北上千里行

我的老家在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镇里的名称带“湖”,是因为有一个陈蔡水库,其实属于山区。自古高山出名茶。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从我读初一那会儿开始,我们老家就开始制作高山名茶“石笕茶”,直到现在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摘春茶这件事情。因为一年中,茶叶一项占据着农民家庭收入很大的份额。像我们父母家里,茶园面积算起来也有50亩左右,春茶一季有几万元“进帐”。但经济作物许多时候要“靠天吃饭”,如必须是正常年庚,碰到冰冻、大旱灾害,也会造成歉收,甚至会颗粒无收。再一个,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我们家这50亩茶园,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一大片一大片,整齐划一的茶园,而是分散在各处,这样,尽管父母起早摸黑,东奔西忙,小心采摘,精心炒制,但经济效益仍很难凸显出来。正如许多茶界朋友所说的:“谁知杯中茶,粒粒皆辛苦”。

蔡娟上山采茶

我出生在茶乡,很小就会采茶。记得读初一的那个仲春,我和堂姐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去别人家承包的茶山上摘茶,勤工俭学。摘一斤鲜叶,能得到一元四毛钱的工钱,一个月下来,一共赚了五六十块钱,这对我们山里赚钱机会不多的孩子来说,的确是收获满满的开心事。还有一个小插曲,那些年我年迈的外婆跟我们同住,我会在摘茶前对外婆说:"外婆,你帮我烧晚饭。等到我摘茶叶赚到钱,我就分给你!”透出的是骨子里的对自己采茶功夫自信。

“人不负茶,茶不负人”,可以说山区老百姓与茶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他们松土、除草、施肥,防病防灾,精心打理茶园,茶园则年年奉献片片嫩芽,回报农民。最近几年,诸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农民共富。在发展茶叶产业上,认真贯彻习总书记“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将西施文化和石笕名茶融合在一起,推出“西施石笕”公用品牌,并将各项服务延伸到基层。我们村里人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发展高山名茶,引进优良茶树品种,建好管好茶园,守护这片“金叶子”。从地理位置讲,我们村处于东白山麓,东白山是浙东名山,主峰海拔1194.1米,也是诸暨历史文化名茶“石笕茶”发源地。石笕茶,源于“石笕岭”,这条岭通往东白山龙门顶,就在我老家附近的廖宅村,这一带所产的“石笕茶”早在明代就是贡茶。关于石笕茶的故事,诸暨茶文化研究会编的茶文化丛书《西施石笕茶》和《诸暨茶韵》杂志、公众号上都有很精彩很详细的介绍。因此,我们当地村民利用这个独特的自然资源,生产优质“石笕”名茶,在市场上往往能卖个好价钱。每当采茶季,村民们都很辛苦,当天采,当天炒制,然后在村收购点或家里,等茶商们上门来收购。大概率当天晚上就把山上的茶叶变成了兜里的现钱。说到茶叶炒制,以前都是单一的人工炒制,时间上白天要上山采茶,那只能安排到晚上炒制了,从摊青、杀青、整形、初烘、复烘,一道道工艺下来,往往要到半夜,青叶多时,甚至要到凌晨三四点钟,看看集市开张了,马上送去去销售。天未亮又跑到茶山上,实在瞌睡了就在茶树旁躺一会。现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逐渐“机器换人”了,嵊州等地的茶机进来,价格实惠,又好操作,解放了农民劳力,真是值得欣慰的事。

采下的鲜叶

2019年11月,我因传播践行“枫桥经验”到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工作。但每年清明节前是采茶的黄金期,都会利用节假日休息或年休假回老家一趟,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春茶生产上,帮家里采茶,通常早晨四点钟起床,五点半天亮时已经在山上,然后一直站着采摘,中饭自带,到下午六点钟下山,然后是炒制、销售。当然,也会留一部分,我要将自己亲手采摘的春茶,送一部分给二十多年来帮助关心过我的亲朋好友们,以此表示谢意。

一杯清茶暖人心。家乡的茶,对我的工作也能助上一臂之力。比方说,很多时候上门群众带着情绪来到娟子调解工作室,我先泡上一杯“诸暨高山茶”,当事人看着片片舒展的绿叶,闻着扑鼻而来的茶香,会连声说谢谢,马上缓解心情,拉近了和我们调解员的距离。接着很信任地向我们诉说自己纠纷。然后理所当然是边喝茶,边聊事,当一杯茶喝到味淡的时候,我们差不多也就打开了当事人心结,疏通好了人际关系,平息了矛盾纠纷。

家乡的茶一直伴我学习、工作、生活。调解工作特殊性强,许多时候娟子会头脑膨胀,一杯清茶便能明目静心,使头脑开窍;有时调解工作一天下来连续轴转,有疲惫之感,这时,抿一口家乡茶,沁人心脾,特别是夜深人静,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我,孤独一人加班或编书、校稿,桌上泡上一杯家乡茶,顷刻间,茶香满室,又如家人陪伴我身边,给我鼓劲,顿时去疲减乏,精神为之一振。家乡的茶,有色有香有味,滋润我心田,时时刻刻将千里之外的游子与家乡之间,有了潜在的、无缝的联结……有时我外出讲课宣传“枫桥经验”或来求购我写的五本调解书时,我也会赠送一点家乡“诸暨茶”。所以,我在传播“枫桥经验”的同时,也把我们西施故里诸暨的优质名茶分享给朋友们,将家乡的茶文化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蔡娟在清丰的工作场景

我曾经是是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到河南工作后,老家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依旧会给我寄《诸暨茶韵》杂志,每次收到杂志我都会很喜悦,因为这是家乡对在外游子的美好问候。从媒体上了解到,最近诸暨市茶文化研究会做两件事:一是举行了《西施石笕茶》的首发式,5000册精美的茶文化书籍,将通过多个渠道传播诸暨茶文化;二是茶博馆专门展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国富先生的茶文化著作,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根据我的了解,这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过,诸暨是唯一的。我首先想到一句话“唯有文字传千秋”,如“茶圣”陆羽的《茶经》,再如当代文学作品中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等等,都是用文字讲了不同年代的茶叶故事,让世界和我们后人了解了中国茶和茶文化。诸暨的茶文化同样有魅力,同样会发扬光大!

诸暨出发千里驱车到清丰

这次清明节假期回老家,我采摘了两天茶叶,虽然苦点累点,但心里非常踏实,有成就感,因为不失时机赶上了春茶黄金季,为我父母分担了采茶压力。现在我正在马不停蹄赶回河南的路上,尽管路途遥远,单程110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要驱车15个小时,但我自有“支撑”,一路喝着从家里泡好的绿茶,正好提神醒脑,增添力量。现在在一个江苏高速服务区写下了上面的文字,服务区里有个喷泉雕塑,一把大茶壶,嘴巴里源源不断的流着“茶水”,如娟子老家东白山麓茶山上的小瀑布,很美很清澈……我爱家乡诸暨的茶,我驱车千里外,她总是含情脉脉陪伴着我。

茶为国饮,茶和天下!

请君喝杯我家乡——美丽的西施故里——浙江诸暨的好茶!

诸暨茶博馆

互助合作单位:诸暨市孝德文化研究会

(来源:诸暨茶韵;作者:蔡娟,女,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现在河南省清丰县工作,任县联调委副主任、人民调解员协会党支部书记、“娟子工作室”负责人)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厉害!新昌茶农发明“采茶神器”登上央视《我爱发明》!

 

“这几天,我接到了五百多个电话,手机都被打爆了!”8月2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梁宏亮不断接到咨询电话。

 

 

新昌茶人梁宏亮发明采茶机的事,登上8月23日中央电视台十套《我爱发明》栏目。一时间,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来咨询他关于采茶机的事,有人问怎么买,有人想合作,有人咨询怎么上这个栏目。

 

 

梁宏亮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家乡盛产茶叶,因此他从小就和茶叶相伴。他特别喜欢春茶炒制时散发出的香味,也正是这种特殊的感情,让他与茶结下了深厚的缘。

 

 

2013年,梁宏亮发现了茶叶采摘难的问题,每到采茶旺季,茶叶根本来不及采摘,采茶工又非常紧缺,影响了茶叶的及时采摘。“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一定要解决采摘难的问题。”他深知采茶是所有茶叶生产环节中最头疼又是必需的一道,传统刀箭式的采茶工具采不了名茶,纯手工采摘又费时费力费工钱,于是当时在贵州做茶叶生意的梁宏亮开始设想发明一台采茶机,用来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

 

 

“全国大约有4000万户茶农,其中60%生产绿茶,而这些绿茶中又有60%的产值来自名茶。”梁宏亮说,名茶采摘只能通过人工作业。所以当初他把这台机器定位在名茶采摘,专门采高端茶叶,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

 

 

梁宏亮做的第一代采茶机有一垄茶蓬那么宽,重120斤,用汽油机作动力,需要两个人抬着采茶。这么笨重的家伙明显是不行的。之后,梁宏亮致力在减轻采茶机重量上下功夫,到第二代时采茶机重量减到了42斤。当时,他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交界的一个县,购买材料得去400公里以外的省城,来回得两天,很不方便,也影响进度。于是,2014年,他放弃了贵州还有几年租赁期的茶厂,回到新昌,开始研制单人采茶机。这一次,他把采茶机的重量减到了29斤,采摘机头做成圆筒型,动力用的是铅酸电池,由于太笨重,他又改成了锂电池,后来又因电池供电时间太短改成微型汽油发电机。最后,他将采茶机改得只有5斤重。

 

 

2016年,他去广东成立公司,用两年半时间,对采茶机各种性能进行了反复数百次的改进测试。“当时,采摘机头存在采茶不干净的问题。”梁宏亮说,采摘机头原先只有一把毛刷,毛刷力度不够,不能把所有的嫩茶都采下来。为解决这个问题,梁宏亮在采摘机头加了一根采摘杆,以此代替工人的手指,连嫩茶都能采干净。可是,又出现有采下的嫩茶叶子被压伤的问题。他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增加了采摘杆后部空间,避免了嫩茶叶子被压伤。最终,梁宏亮的第八代采茶机面市,仅重4.6斤。梁宏亮说,这台“采茶神器”最大的亮点就是模仿人手的两个指肚进行采摘,嫩茶折下来的地方不会有象刀切过那样的伤痕。采茶时只须按下采茶机启动按钮,采摘机头贴着茶树慢慢向前推进,茶叶就会通过真空负压力,从出茶口自动吸入鲜叶容纳箱中。

 

 

2014年至2016年,梁宏亮为采茶机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梁宏亮说,现在他的采茶机不仅采茶质量和人工一般好,速度还是人工的5—8倍。他自豪地说,随着不断改进提升,新一代的采茶机将会更轻巧方便。

 

 

据梁宏亮介绍,他的采茶机今年初已经生产销售,产品遍及全国12个产茶省份。历经5年孜孜不倦的钻研,他发明的采茶机终于取得成功。梁宏亮说,他的采茶机适宜在修剪得平整的茶蓬上作业,适宜采一芽两三叶,单叶和一芽一叶的采摘难关正在攻克中。他表示,将继续完善采茶机并做进一步推广,争取让更多的茶农早日用上“采茶神器”,减轻他们的采茶负担,提高他们的收益。

 

 

梁宏亮是个有情怀的茶人,不仅多年致力于钻研采茶机,还喜欢古诗词,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茶文章,他有个公众号《啖茶论道》在国内茶圈很有知名度,每天都会推出新作品。他也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网络作家协会会员、越州诗社会员。

 

 

“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用我的思想和技术为新昌乃至全省全国的茶产业带去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梁宏亮望着窗外,沉静地说。

(来源:新昌县新闻传媒中心;今日新昌)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