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提取茶多酚的历史

找到约9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润佳元和本:正确认识茶多酚的护肝作用

  茶多酚是茶叶发挥神奇功效的主要化合物,为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有保护茶树抵御外来物质侵害或逆境下生长的作用,其含量之高为万物之首,它最能代表茶的本质。茶多酚的研究成果在植物学历史上令世人瞩目,不仅是因对其理化性质研究之深,更是因为对其功能的广泛和深入研究取得惊人的成果,不但刷新了1962年至今美国FDA近26年第一个植物药的历史,而且开发出多个药物和保健品,涉及到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预防癌症、降脂减肥、预防心血管疾病等这些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确认识茶多酚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十分重要。2010年17号原卫生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告批准的新食品原料(新资源食品)名单中就含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每天用量≤300毫克(不包括婴幼儿食品),所以给茶多酚最主要的成分EGCG的使用指明了方向,即EGCG可以作为普通食品,而非茶多酚复合物为主体,另外安全用量普通人群每天为300毫克。

  众所周知,肝脏是人体代谢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器官,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越来越多的肝脏疾病也接踵而来。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人们罹患肝病的概率有增无减且通常致命。肝病大多数都伴随有肝纤维化,其中 25-4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对肝脏的保护也逐渐被人们关注。安全性和有效性成为新药研发的两大重要准则。明代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写到,茶可入心,肝,肺,胃五经,《本草纲目》指出饮茶能“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对于一些肝病患者来说,常喝茶对病情是有益处的。

  第一节、茶多酚与茶色素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

  一、酒精性肝病的发病原因

  长久以来酗酒、慢性乙醇中毒是全球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很多急慢性疾病和精神行为障碍等健康问题都与之有关。酒精毒性作用可累及全身各主要器官,对肝脏影响尤大,在西方国家80%肝硬化发生的原因是酒精中毒。在美国每年死于与饮酒相关的疾病多于10万人,由此造成的相关经济损失上千亿美元。同样在我国,饮酒造成的健康和社会相关问题也渐趋严重长期大量饮酒,特别是高度酒对人体的消化、神经及循环系统有着严重的危害,尤其是对肝脏的直接毒害作用更大,过量的酒精可破坏肝细胞,产生不同发展进程的病变,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到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变等,1967年Di Luzio首先提出饮酒后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是引起脂肪肝的原因之一[1]。目前对慢性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乙醇的直接毒性、乙醛的化学性损伤、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线粒体损伤、内毒素、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遗传等多个方面。临床上长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作为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血清中AST和ALT活性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损害的程度。而肝细胞中AST大约有80%存在于线粒体中,线粒体是细胞内重要的膜性细胞器,线粒体膜结构的异常与细胞功能损伤相关联。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浓度与肝损伤的生化指标AST和ALT、炎症细胞的浸润呈正相关。目前主要运用TNF-α抑制剂降低TNF-α水平防治和减轻酒精性肝损伤。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各种急、慢性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乙醇性肝病及其终末期的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另外,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致肝脏损伤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哺乳动物的转录因子NF-kB的活化,进而下调环氧酶-2(Cyclooxygenase-2, COX-2)的表达,减弱COX-2所导致的过度炎症反应,可以切断恶性循环通路。

  二、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的作用

  肝脏是体内酒精代谢的主要场所, 少量的酒精在肝细胞浆的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经双电子还原为乙醛,乙醛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它可干扰蛋白质分子(尤其是酶)的修饰与激活。乙醇还可经复杂的单电子链式反应还原为羟乙基,继而攻击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引起膜脂质过氧化。茶多酚作为抗氧化剂,既可抑制乙醇氧化为乙醛,也可清除机体内由乙醇介导的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 这可缓解酒精性肝病患者的病症,具有护肝作用。

  过量酒精可诱导肠壁对内毒素的渗透性增加、致相关菌丛增加和清除内毒素的能力降低,被认为在乙醇性肝损伤中乙醇诱导内毒素升高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茶多酚在早期乙醇性肝损伤中具有降低内毒素血症发生,对乙醇性肝损伤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2]。

  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病程中TNF-α和肝细胞病变有一定的影响,茶多酚可以减少TNF-α的合成和释放,这为茶多酚在酒精性肝病发病的早期阶段具有预防性的应用或者将其用作抗炎治疗的辅助剂,减轻肝脏的病损程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更有研究表明,茶多酚对AST/ALT的比值小于2,这说明茶多酚对线粒体有保护作用进而具有护肝作用[3]。

  第二节、茶多酚与茶色素对肝硬化的作用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纤维化发展至严重阶段的慢性肝病。乙肝病毒感染后,机体存在免疫调节缺陷,病毒抑制细胞免疫活性,使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当T细胞活性低下时,病程持续恶化发展。1996年至1997年,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肝硬化患者,2次/日服用,250 mg/次口服,一个月的疗程茶色素治疗。结果显示,茶色素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提高淋巴细胞和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增强T细胞转化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活性。一疗程后血液中分化簇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 CD3)、分化簇4(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 CD4)、CD4/分化簇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 CD8)比值增加,CD8降低,这表明茶色素具有增强机体及肝炎性硬化的细胞免疫力功能有增强作用,认为茶色素可作为该病的免疫调节辅助用药[4]。

  另外,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对1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试验,肝硬化患者由于严重肝纤维化,肝脏微循环障碍,加之晚期合并交感神经兴奋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肝脏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研究表明,服用茶色素后反应肝纤维化程度增强的指标,血清Ⅱ型前胶原(PCⅡ)含量和肝功能损害的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的浓度下降,说明茶色素具有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作用,可抑制肝纤维化的合成,并且肝功能越好者效果越明显。

  第三节、茶多酚与茶色素对脂肪肝的作用

  正常肝的脂肪含量为湿重的5%,各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内脂肪存积而超过正常限度时称为脂肪肝,其脂肪含量可达40-50%。目前一般认为 脂肪肝发病主要由于甘油三酯的合成与分泌不平衡,甘油三酯合成酶的活性增强,有乙酰辅酶A在肝内合成的未脂化脂肪酸增加,被微粒体氧化的未脂化脂肪酸减少等原因所造成。少数脂肪肝患者ALT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 肝功能障碍。所有患者,皆有血脂代谢紊乱,尤其三酰甘油异常者显著特征。部分患者血液粘稠度亦升高,微循环障碍明显,这也是促成脂肪肝的因素之一。当人体血脂水平增高,超出肝脏对其代谢分解和解毒利用水平时,多余的血脂成分就会在肝中滞留,形成脂肪沉积,最终导致脂肪肝。

  茶色素在治疗脂肪肝中能有效的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改善整个机体症状, 尤其是对脂肪的代谢,调整血脂水平及血液粘滞度, 改善肝功能,减轻了临床症状。根据对38例脂肪肝临床病人的疗效观察, 茶色素对脂肪肝疗效确切[5]。1995年12月至1997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用茶色素治疗脂肪肝患者100例, 对照的56例服用东宝肝泰,临床总有效率茶色素组为68%,显著高于东宝肝泰组的45%, 且茶色素对肝功障碍谷丙转氨酶异常者明显改善,另外血糖、血粘度、血脂等指标皆有明显改善,未发现不良反应[6]。第二临床学院茶色素临床研究中心也对2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显示, 26例经茶色素治疗的脂肪肝患者总有效率为77%, 明显优于东宝肝泰治疗组61.6%[7]。这可能是因为,茶色素不仅具有明显降血脂作用,使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降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肝内过多堆积的脂肪酸外,还能够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有利于损伤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降低转氨酶,使肝功得以恢复。

  1998年在大庆市第二医院应用茶色素治疗1000例脂肪肝病人也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总有效率为91.1%。甘油三醋、胆固醇、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的差异, 治疗后下降明显。后血液流变性较疗前明显改善[8]。

  另有研究表明,茶色素治疗脂肪肝的最佳剂量为每日两次,早服250 mg,晚睡前30 min服375 mg,用药后有助于药物在肝内和低密度脂肪蛋白胆固醇争夺受体,利于肝内脂肪的清除。

  上述临床试验证明,茶色素不仅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也可作为治疗脂肪肝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茶色素有明显的抗凝、促纤溶、防止血小板粘附和聚积作用, 能显著降低甘油三酯、胆固醇、其机理是从微观流变学角度改善的流变性,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粘附性,从而降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保障血液和氧的供应,提高机体整体免疫力和组织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脂肪肝是由于肝脏本身及肝外原因引起的过量脂肪在肝内待久积聚所致的疾病,是一个常见的临床征象。茶多酚及茶色素是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物质,无毒,且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治疗脂肪肝的有效药物。

  第四节、茶多酚与茶色素的其他护肝作用

  茶多酚与茶色素的抗肝癌作用机理研究较多,见第五章。此外,在研究绿茶提取物对大鼠经受微波照射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基因表达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时,绿茶提取物的抗氧化体系可迅速缓解大鼠由微波辐射造成的肝中各种酶的损伤。

  茶色素对病毒入侵与自由基参与和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也有效果,茶色素具有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目的。茶色素还能促进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血清标志物转化,诱导干扰素的产生,能降低乙肝病毒血清复制指标。

  茶色素对化学性中毒性肝损害也有保护作用。化学毒物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代谢激活为有毒代谢物引起急性肝损害、肝脏代谢紊乱、肝细胞膜功能发生改变。结果表明,茶色素对这些毒物造成的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表现在谷丙转氨酶明显下降,肝内三酰甘油蓄积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显微检查显示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这种保护作用显然不是通过单一途径实现的。

  茶多酚也能明显拮抗多种肝毒物引起的血清ALT和肝脏甘油三酯升高,显著减轻肝坏死病变。减少肝脏线粒体中的自由基,对脂质过氧化起到较强抑制作用。茶多酚还对·OH诱导的小鼠肝细胞膜丙二醛的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并使阿霉素在肝细胞内蓄积明显增加。对重复高正加速度(+Gz)作用造成的肝肾功能损害,茶多酚也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动物肝脏过氧化脂质的形成,这可能是茶多酚保肝作用机制之一。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引起术后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导致肝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HIRI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急需解决的棘手问题。大量研究表明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对肝细胞的损伤是HIRI发生的重要原因。肝缺血时,无氧代谢产物聚集,再灌注时,氧分子进入缺血组织,发生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反应,使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抗氧化系统受损,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构成缺血再灌注损伤。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可判断是否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主要方法。研究显示,茶多酚处理组MDA含量降低,且肝组织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活力和血浆ALT含量也更接近正常对照组;同时,肝组织病理观察也表明茶多酚干预后的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从而证明茶多酚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茶多酚对HIRI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直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诱导氧化的过渡金属离子络合等。总之,茶多酚一定程度上能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肝组织损伤,拮抗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对HIRI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临床预防性应用茶多酚有望减轻HIRI[9]。

——摘自屠幼英教授主编《茶多酚十大养生功效》第八章:茶多酚与茶色素的护肝作用

  参考文献

  1. Di Luzio NR, Hartman AD. Role of lipid peroxid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he ethanol-induced fatty liver[J]. Ped Proc,1967,(26):1436.

  2. 刘莉,管小琴,李芬,郑传东.茶多酚对酒精性肝病大鼠核因子kB及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16(3):209-215.

  3. 陈意振,张亚凤.茶多酚对乙醇性肝损伤大鼠全血内毒素水平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3-25.

  4. 洪阳,韦举卿.茶色素对肝硬化T细胞亚群影响的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25(1):44.

  5. 徐惠祥,武子华.茶色素治疗脂肪肝38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1999(3):30.

  6. 牟乃洲,任广来,牟鲁华,武传涛,赵希荣,丁元廷.茶色素对脂肪肝影响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98,17(2):55-56.

  7. 慕德林,于建勋,李东复,杨春荣,孙晶,宋玉芳.茶色素治疗26例脂肪肝临床疗效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23(5):528-530.

  8. 杨淑清,王广济,刘志新,孙丽杰,赵文革.茶色素治疗脂肪肝病人血液流变性改变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8,8(1):51-53.

  9. 黄博,陈高飞,陈国勇,黄裕新,陈健康,龙慧琴.茶多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6,15(5):522-524.

  版权声明:源于网络,贵在分享,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留言,我们将删除处理!

2023茶多酚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茶多酚"市场尚处萌芽阶段,但在饮料、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茶多酚"正逐步取代原来使用的化学原料,应用领域不断加大。一种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物质,能否用来作食品抗氧化剂,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安全风险评估,通过标准的毒理学评价和暴露评估方法来确定安全剂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限量标准。不管是天然提取的还是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都是用同一种方法、按同一个标准来评估和确定的,不存在谁比谁毒性更高、谁比谁更不安全的问题。比如从茶叶里提取的茶多酚,人们可能自然而然地认为它是天然的,所以安全性就高,但事实上也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因为从茶叶中单独提取出的这种成分,和我们日常喝茶时摄入茶叶里的多种成分,是根本不同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放眼全球,茶叶如今遍布世界五大洲,全球有64个国家种茶,30个国家或地区能稳定出口茶叶,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常年进口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喝茶习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演化和发展,茶多酚提制效率和产品品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产品纯度不断提高,同时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产品规格多样化,即不同操作单元都能对茶多酚进行差异化提纯分离,获得规格不一的系列化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随着茶多酚应用研究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逐年扩大,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国内茶多酚企业生产规模通常在100~300吨/年,国内茶多酚总产量接近5000吨/年,主要以原料或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加工、保健品、日用化工等领域。而茶多酚的提取、分离、纯化等技术,已成为影响茶多酚产业下游产品开发及应用的关键。在茶饮料、化妆品行业中,茶多酚的需求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消费者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茶多酚工业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及国内外用户的增加,市场对茶多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指标越来越多。产品规格、指标趋于细化和特征化,如对于咖啡因、溶剂残留、EGCG等含量要求多样化,甚至是一单一样。而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茶多酚在保健品、化妆品、医药行业的应用,市场对于茶多酚溶剂残留要求变化很大。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功能性饮料、食品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茶多酚而言,其作为优质的原材料,市场饱和度还较低,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茶多酚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研究报告》分析: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为白色不定形粉末,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不溶于氯仿。绿茶中茶多酚含量较高,占其质量的15%~30%,茶多酚的主要成分为: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和花白素类和酚酸及缩酚酸类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少。茶多酚具有抗氧化、防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抑菌抑酶等多种生理活性。

天然茶多酚含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元素,具有很强的消除自由基、抗癌细胞、降血压、降血清胆固醇、扩张微细血管、预防心血管病、抗辐射、解酒等功效。“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炼的浅绿色或浅黄色的粉末,对各种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和防腐保鲜作用,许多发达国家已把这种纯天然的抗氧剂作为化学抗氧剂的最佳替代品,并广泛用作各类食品添加剂。

目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离子沉淀法、溶剂萃取法、树脂交换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所有这些提取方法的总回收率均在40%以下,相对于干茶叶的提取率在10%以下。某大学结合自身在化工分离领域中40多年积累的经验及技术,从一开始便从化工分离的角度考虑问题。一方面采用选择性浸取的方法浸出目的产物,二是分离过程中强化传质。研究中采用了选择性浸出及离心萃取器强化传质的方法使茶多酚的提取率及纯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初步实验表明茶多酚的提取率可以达到70%。

医学实验已经证明,茶多酚有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诱导人体内代谢酶的活性的增高,促进致癌物的解毒;抑制和阻断人体内源性亚硝化反应,防止癌变和基因突变。抑制致癌物与细胞DNA的共价结合,防止DNA单链断裂;提高肌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表明,每人每天摄入160mg茶多酚即对人体内亚硝化过程产生明显的抑制和阻断作用,摄入480mg的茶多酚抑制作用达到最高。

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来源:中研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是如何让人更加健康的?——初探普洱茶的植物营养素与次级代谢产物

说到喝普洱茶的功效,几乎每个茶友都能聊上几句,身边朋友的案例、茶商的大力宣传、茶叶专家的健康讲座等,都或多或少会涉及到这个话题。从20世纪起,科研界就对茶叶的药用物质和治疗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茶多酚、茶红素、L-EGCG等。在这其中,对普洱茶的专项研究起步虽晚,却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成果表明,普洱茶中含有的各类植物营养素,是能够作用于人体并产生实际功效的。

古人与现代人的保健需求

自古以来,西藏民间就流传着“加察热(茶是血),加霞热(茶是肉),加梭热(茶是命)”这样的说法,一直以来,他们认为普洱茶是一种能“解牛羊毒”且功能强大的健康饮品。

到了清朝,普洱茶“解油腻、消食、解酒”的功能性更是被发扬光大,翻越了重重大山,成为了紫禁城中的无上贡茶,迎来了普洱茶史上的第一次辉煌。而普洱贡茶在清宫受欢迎的原因,是因为满族是游牧民族出身,膳食结构上也是以肉食为主,需要普洱茶来消食解腻,促进身体健康。

得益于在京城中的繁荣,普洱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阮福的《普洱茶记》、药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都有记录下普洱茶这一强大的功能。清末后,普洱茶传向南方,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东南亚地区,在香港地区扎根落户,当地也一直流传有喝普洱茶能减脂减肥,乃至缓解高血压的说法。

直到20世纪末,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渐渐地许多富贵病开始出现,而普洱茶也于此时崛起,与其消食解腻的功能也不无关系。

不过以上这些历史,虽然包含了大量有关普洱茶功能性的论断,但却没有指出这种结论的依据,因此只能归于“经验科学”,仍需要“实验科学”加以验证。而经验与实验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验以数据模型为依据,经验却以个体感受为依据。理性实验建立在感性经验之上,两者经常能相互验证,并得出相似结论。

普洱茶也不例外,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科研界对普洱茶的功能性认知进一步加深,发现了一种能对抗衰老、延长寿命的植物营养素:——初级与次级代谢产物。

植物营养素与次级代谢物

食物含有的各类养分统称为营养素,维持人体生命运转的基础营养素目前可分为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和膳食纤维。[1] 而很多植物除了含有这些基础营养素外,还含有“独家”营养素,如蒜类的大蒜素,西红柿的番茄红素、蛹虫草中的虫草素、茶叶中的茶多酚和茶皂苷等。[2]

这些植物营养素都属于初级代谢物,效用虽各不相同,但都对人体大有裨益,一些学者视其为最珍贵的天然物质,甚至称其为“植物黄金”。

而普洱茶,就是含有植物营养素品类最多、含量也最高的茶叶,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夸大其词,亦或是自卖自夸,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茶多酚上来验证这一事实。

茶多酚(TP, Tea Polyphenols)是知名度最高的茶叶营养素之一,按化学结构不同,科学家将茶多酚细分为L-EGCG、儿茶素、花青素类等不同品类。[3]首先是L-EGCG,这是《茶叶化学》教科书唯一提到的抗癌物质,从研究初期的抗氧化研究,到最新发现的预防重大疾病机能,L-EGCG的意义十分重大。[4]其次是儿茶素这个大家族,有学者认为这是茶叶中药效最好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防血管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菌、防辐射、防癌等功能。[5] 最后是花青素,这是一种可溶于水的天然色素,具有抗氧化,抗辐射,抵抗紫外线等功效,目前已经能稳定提取,并被广泛用于保健品和美妆产品中。[6]

此外,茶叶中的植物营养素中,还有近三十种氨基酸,十几种生物碱,以及茶多糖,γ-氨基丁酸,茶黄素,茶氨酸等有益物质。

普洱茶的原料属于大叶种,叶片硕大,海绵体肥厚,所含茶多酚类化合物多达干茶的三分之一,是所有茶类中最高的。[7]

喝其他品种的茶叶时,人体想吸收这些植物营养素,还要再克服一大难题:脂溶性植物营养素不溶于水,日常冲泡很难提取出有益成分被人体吸收。而普洱茶则没有这样的担忧,这得益于其以揉捻晒青为核心的加工工艺,能将大量不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易吸收的水溶性物质,也让茶品更加耐泡。因此,得益于大叶种和特殊工艺的双重加持,普洱茶成为了植物营养素含量最多的茶叶,这些不能由人体合成的有益物质,能提高我们的免疫力,并增强体质。

具体到品类,新普洱生茶含有的植物营养素最多,其次是普洱熟茶,最次是普洱老茶,不过在另一个层面——次级代谢产物这一重要物质上,普洱老茶却是含量最多的。

次级代谢物

未经发酵的茶叶中,含有的植物营养素大多为初级代谢物,而普洱茶在发酵过程中,初级代谢产物则会被转化、降解、缩合为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8]

次级代谢产物是一个已经有两千多个成员的大家族,而且还有很多品类是目前研究没有发现和触及到的。这些“小家伙”的相对分子质量极小,但活性极强,经常以小分子状态依附在大的聚合物上,对人体产生诸多益处。[9]

仅目前发现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效用,就包含激活淋巴系统、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控制胆固醇、调节造血功能、调节人体神经中枢、神经末梢和降低高血压等功能。[10]

以“后陈化”为核心的普洱茶,正是这些次级代谢产物的富集体,如普洱熟茶的微生物发酵过程、普洱生茶的自然发酵过程,都会生成多不可计的次级代谢产物。这是因为普洱茶的后陈化属于半厌氧型发酵,在这个过程中,普洱茶的色泽逐渐转化,其含有的大量植物营养素,也会由初级代谢产物向次级代谢产物转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茶多酚的转化。研究发现,普洱新茶的茶多酚普遍在25%以上,而经过50年陈化后的普洱老茶,茶多酚的含量会降到5%以下。[11] 这些茶多酚不是凭空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了更加珍贵的活性成分,有降压效用的γ-氨基丁酸以及有抗癌功效的茶红素基团就是其中的代表。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简称GABA)是一种有效的降血压成分,其能作用于脊髓的血管运动中枢,有效促进血管扩张。普洱茶的原料——云南大叶种鲜叶在厌氧密闭环境中,就会自发生成γ-氨基丁酸 ,这一成分并不是普洱茶独有的,比如降压药方中的黄芪,其有效成分即为γ-氨基丁酸。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止是尚未处理过的鲜叶,普洱生茶的后发酵和普洱熟茶的渥堆发酵,都存在厌氧加工工序,都会有效增加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12]

茶红素(TRS),是一种在普洱茶和红茶中都广泛存在的化合物,科研界认为其是茶叶中价值最大的物质之一,能治疗癌症,清除DPPH自由基。[13]也有科研报告指出,普洱老茶和普洱熟茶中富含的茶红素,能明显改善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情况,从而缓解高血压人群的并发高黏血症状。[14]从理化角度上看,茶红素是异质类型的酚性酸性色素的统称,,包括多种异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从700~40000不等,可以看做茶色素中的某种混合物。

在探索茶红素的形成机理上,科研界此前一直是按照红茶的发酵模型研究的,也就是先产生茶黄素,茶黄素转化为茶红素,茶红素再转化为茶褐素的过程。但随后的研究中发现,茶红素的性质是极不稳定的,极易转化为茶褐素,在对红茶的各类检测中,也是只能找到转化后的茶褐素,而茶红素却不见踪影。

而茶褐素的出现,意味着红茶的色素演化已经结束,再往下就是霉变,这也是那次“大围攻”中,一些江浙专家声讨普洱茶不存在越陈越香的所谓依据之一。

在这一研究课题由红茶转向普洱茶时,茶红素的研究才出现了转机,不过两种茶类的茶红素生成机理是完全不同的。色素演变的前半段中,普洱茶与红茶的表现大致相同[15],重点是后半段的差异,相对于红茶的直接转化,普洱茶中的茶红素还经过了一个“折回演化”的过程。 而在汤色变化上,这一变化则更加明显。在陈放初期,普洱茶中的茶黄素居多,汤色表现为桔黄,当陈放一段时间后,茶红素的出现会使汤色变化为桔红色。当普洱茶进一步转化时,茶红素便占据上风,汤色也变为暗红,而当普洱茶转化到了某个临界点时,茶汤的通透度和红亮度反而会逐渐提高,变幻得红亮剔透。

这一色素演化过程,可以总结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茶红素,需要强调的是,普洱茶的发酵后期,茶褐素经氧化作用,再次析出了茶红素。

这就是普洱茶独有的茶红素形成机理,它不仅验证了“普洱老茶茶汤的红亮度,高于普洱新茶”这一现象的合理性,还形成大量茶红素,对人体产生诸多好处。

而此时普洱茶对人体的功能性,就再次提升了一个效能,不仅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而且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痛风等富贵病都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虽然“靶向性”非常强,但基本都为痕量和微量级,在人体上的作用仍不明显,不如特效药物。[16] 不过,这些次级代谢物的类型又堪称海量,不同类型的药用成分,其靶向作用也各不相同,将所有的力量汇聚到一起,又真正形成了“药性”。[17]

相对于药与保健品来说,普洱茶等天然食品具有无害性,长期饮用,也不会像服用药物一样,增加肝肾负担,提高人体耐药性,降低人体免疫力。而且,这还不是普洱茶效用的全部,最近科研界也有一些新设想,比如能否以超临界萃取等高新技术,保留普洱茶中的某一特效成分,从而将其功能性无限放大?如以L-EGCG为主要成分的抗癌茶、以γ-氨基丁酸为主的降压茶、以茶酵母为主的减肥茶、以茶多糖为主的降糖品饮、能保护前列腺的槲皮素茶等,也让人充满了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J]. 饭店现代化, 2000, 23(3):193-196.

[2] 史载祥, 杜金行. 大蒜素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 1991, 006(001):33-35.

[3] 杨贤强, 曹明富, 沈生荣,等. 茶多酚生物学活性的研究[J]. 茶叶科学, 1993, 13(1):9.

[4] 沈生荣. 茶多酚复合体及L-EGCG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特性的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992, 000(004):11.

[5] 夏涛, 高丽萍. 类黄酮及茶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8):2899-2908.

[6] 方忠样, 倪元颖. 花青素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1.

[7] 刘本英, 王丽鸳, 周健,等. 云南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ISSR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9(4):7.

[8]白林泉, 邓子新. 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与药物创新[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02):80-86.

[9]周鹏.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法用于茶多糖蛋白的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J]. 色谱, 2004, 22(1):3.

[10] 杨镇, 曹君. 植物内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杂志, 2016, 36(4):6.

[11] 谢贞建, 赵超群, 邹联柱,等. 普洱茶多酚的提取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食品与机械, 2009, 25(1):4.

[12] 林智, 林钟鸣, 尹军峰,等. 厌氧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 食品信息与技术, 2004, 25(2):16-16.

[13] 王华, 李大祥, 宛晓春. 茶红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研究[C]// 中国茶叶加工. CNKI;WanFang, 2007:3.

[14]连美玲, 鹿群先. 茶色素对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 1997, 7(4):3.

[15] 萧伟祥, 张丽平. 红茶中的茶红素和茶褐素[J]. 中国茶叶, 1983(06):6-7.

[16] 方崇业, 逄晓玲, 林周平,等. 普洱茶防治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 5(1):4.

[17] 栗志文, 王根辈, 王媛媛,等. 一种普洱茶有效成分的组合物及其在制备治疗减肥的药物或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普洱茶的健康功效,一直是广大茶友关心的热点话题,在科研界,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探索着普洱茶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本篇文章,便是作者在寻找了大量科研资料的基础上写成的,有助于我们了解普洱茶如何让我们更加健康。

本文作者并非学术人士,在本文的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有关微生物在普洱茶转化方面的作用等。但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所有的结论也都可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被修正。我们刊发此文,也是希望与大家不断探讨普洱茶与健康的话题,希望在大家的讨论之下一起不断接近真相,揭示普洱茶的健康“密码”。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2年10月刊

作者丨陆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