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宋茗白茶安吉店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安吉白茶官方发布:2019年安吉白茶3月27日开采!

3月18日下午,2019年安吉白茶开采新闻发布会首次在北京举行,发布会上,安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华宣布:2019年3月27日为安吉白茶开采日。


2019安吉县安吉白茶新闻发布会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3月18日,浙江安吉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日报社报告厅举行“坚持绿色发展 共享两山成果”2019安吉白茶推介会,正式发布2019年安吉白茶的开采时间及相关信息,并向世界发出第六届中国安吉白茶博览会邀请。

     安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华宣布2019年安吉白茶开采时间为3月27日,届时全县将有30 %的茶园进入采摘期。据介绍,2019年安吉白茶产量将有所提高,受二月连日的春雨以及三月充足阳光的滋润,品质也更好。

  安吉县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资源丰富,全年气候温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黄杜村调研安吉白茶基地,充分肯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安吉白茶产业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做到7个“有”:有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安吉在1997年就申报“安吉白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在安吉白茶品牌管理中创新使用 “母子”商标管理,母商标主要用来树立产业品牌形象,子商标主要明晰生产企业,最大程度明确了生产者对母商标的责任和权益,较好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矛盾。2018年安吉白茶在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基础上,再次通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标志着安吉白茶从产地、产品到品牌得到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的知识产权保护。安吉白茶已连续第九年跻身全国茶叶类区域公共品牌十强(列为第六名),品牌价值达37.76亿元;有一套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安吉白茶立足原产地,坚持“做大一产、做优二产、做美三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努力做好品牌提质增效文章,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提升发展安吉白茶产业的实施意见》、《安吉县加快提升发展白茶产业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深入推进安吉白茶“双百行动”的实施意见》等全面涵盖茶园生态改造、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全产业链培育的综合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有序推进茶园证数字化工程、订单农业发展、品牌规范管理、企业转型升级等一批亮点工程。目前已基本形成种植生态化、加工规模化、包装特色化、经营品牌化和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有一个品牌运行管理机构,组建安吉白茶协会,由规模茶企任会长单位和常务理事单位,以“金字塔”模式管理全县258家会员单位和1.6万余户茶农。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作为“安吉白茶”商标所有权人,委托白茶协会进行商标使用管理,并对协会进行监督指导。同时,组建安吉县茶文化促进会,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茶文化,将安吉白茶与安吉地域人文高度契合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与两山文化、清廉文化结合,提炼形成独特的安吉白茶文化精神,增强了安吉白茶文化内涵与底蕴。积极开展茶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广泛倡导“饮茶有益健康”的理念,进一步营造了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浓厚氛围;有一个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以科技兴农为着力点,安吉通过“个转企、小升规”不断提升安吉白茶企业规模,引导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企业化的高标准来规范茶农生产,提高安吉白茶品质,制定《安吉白茶生态茶园建设标准》,编制标准化生产技术管理操作手册和生产模式图,实现了《地理标志产品 安吉白茶》从县级标准到省级标准、再到国家标准的“三级跳”,目前已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6个省级标准园、10余个市县级标准园。在加强对茶企、茶农技术指导的同时,通过“院企”“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等形式,先后开展了“安吉白茶加工工艺研究”、“安吉白茶鲜爽度提升”、“安吉白茶限药减肥”、“白叶茶多茶类加工技艺”等20余项课题的研究,研制符合安吉白茶生产特点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有一系列品牌传播营销活动,先后举办“中国•安吉白茶节”、“白茶仙子评选”、“安吉白茶开采节”等活动,2014年以来又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安吉白茶博览会。《人民日报海外版》、《农民日报》专版介绍安吉白茶品牌建设,央视新闻专题报导了1500万株安吉白茶“扶贫苗”工作,另外,积极组织白茶企业、合作社参加中茶杯、茶博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安吉白茶品牌美誉度及知名度;有一套质量监督体系,建立了一套“六合一”的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将原先茶园证管理、会员管理、年检管理、包装管理、微信公共平台服务、官方网站管理等六项功能进行整合,并开发集金融功能和“六合一”管理功能的“安吉白茶金溯卡”,对全县258余家安吉白茶协会成员单位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印制防伪标识,实现了安吉白茶全程跟踪与溯源;同时全县域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精品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安吉白茶全程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网格化监管,创新监管网格体系建设,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漏死角监管格局。目前已累计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认证茶园6.2万亩,绿色(有机)认证茶园2.6万亩,14家企业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认证面积1万余亩,成为全国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体系(GAP、HACCP、GMP)示范县;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依托生态茶园的特色资源,融合采摘体验、文体休闲、旅游观光、影视拍摄等同步开发建设,建成白茶祖、茶博园等景区,吸引了《如意》《侠客行》等电视剧入园拍摄,引进了中国第一野奢精品度假酒店“帐篷客”落户白茶园区(每张床位年纳税4.2万元),建成了一批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及观茶艺、学茶道为一体、以白茶特色为主基调的休闲设施,“中国竹乡安吉白茶飘香二日游”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进一步拓展了安吉白茶的产业价值和特色带动功能,实现了“茶园向景区”的转变。

  接下来,安吉将依托安吉白茶已有全域绿色工作基础,积极支持、指导基地对接企业开展绿色食品产品申报工作,同时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并加强绿色产品知识培训和绿色基地投入品专供店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而扩大安吉白茶绿色食品规模、提升区域绿色食品品牌形象,推进安吉白茶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安吉白茶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县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

  2019年中国安吉白茶博览会以“安吉白茶•共享绿色生活”为主题,将于2019年3月22日在安吉县行政中心举行。本届茶博会由安吉县人民政府主办,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湖州市人民政府的热心指导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等相关国字号行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将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安吉白茶经销商、全国各大媒体记者等近千人出席,力争打造一场融合、联动、全媒体的茶界盛事。

  本届博览会将分主会场和分会场进行,主会场设在安吉县行政中心报告厅,届时将表彰2018年度安吉白茶最佳经销商、金牌经销商,发布2018年度安吉白茶十大事件,中国茶产业指数数据采集点授牌,通过安吉白茶精品旅游线路的发布启动微商售茶及华东六省一市的自驾车茶文化之旅仪式。另外,在主题论坛环节,还将邀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先生作主题演讲。分会场活动有溪龙安吉白茶采摘节、“宋茗”经销商大会、龙王山品牌二十年、2019极白经销商大会、2019骆师傅经销商大会系列活动等。届时,在安吉将汇聚全国各地茶叶爱好者,共享安吉白茶绿色发展盛宴。

  安吉县,在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壮大茶经济,丰富茶文化,打造茶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发布会现场

浙江省茶产业数字化改革进程与展望

世界农业发展第三次革命“农业数字革命”正在到来,推动农业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发达国家都将发展数字农业作为构筑农业现代化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向,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我国正以乡村振兴和新基建为契机,在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统一部署下,大力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促进农业农村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已经迫在眉睫。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激活“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赋能数字农业农村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显著趋势。

▲ 浙江景宁马岭头茶园

茶产业是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最具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是浙江省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农业支柱产业。浙江茶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以“高效生态、特色精品”为目标,浙江茶业总体保持持续增长的发展态势,2021年全省茶园面积20.5万公顷,产量19.8万吨、产值259.6亿元。但是浙江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劳动力持续紧缺等问题,导致比较优势有所下降。浙江茶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自动化、数智化,实现精准茶业和高效能茶业。

因此,探索浙江茶业从数字化转型到数字赋能全链条,再到全方位、系统性变革,从数字茶园、数字茶厂的试点,到未来茶场新范式的迭代,全面推进茶产业数字化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01

浙江茶产业数字化改革进程

浙江自2021年12月启动了浙江茶产业大脑的建设,通过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科学布局,统筹用好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认知,在数字赋能、效率提升的基础上,对生产力、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进行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把改革实践固化为制度规范,推动茶产业数字化改革螺旋式上升。

2022年4月上线了1.0版本,并在安吉、新昌、开化、松阳等12个重点产茶县开展先行先试等工作,在探索“茶产业大脑+未来茶场”发展模式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1、推进茶产业大脑建设

发挥省级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的“领队”作用,谋划设计“浙江茶产业大脑”体系构架,如图1所示。

“浙江茶产业大脑”体系围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文章,构建“161+N”多跨应用场景,“1”即1个能力中心,“6”即茶种植、茶加工、茶流通、茶品牌、茶文化、茶服务6个子场景,“1”即1批未来茶场,“N”指N个应用。旨在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贯通种植、加工、流通、品牌、文化、服务等茶叶全生命周期业务流和数据流,综合集成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优化数据计算分析、知识集成应用、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推动主体全上线、地图全覆盖、数据全贯通、业务全闭环、服务全集成、一码全管控,在实现核心业务运行监测评估的基础上,加快提升预测、预警和战略管理支撑能力,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于2021年12月启动开发“一舱一库一图多端”(即1个驾驶舱、1个数据库、1张产业地图以及上线“浙政钉”“浙里办”和微信小程序等实现多端触达),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统一数据、统一地图、统一安全,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为主体生产经营提供数字化决策支撑,为产业生态建设提供数字化精准服务,为茶业经济运行提供数字化治理手段,推动构建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茶业体系。

2、开发“浙茶香”系列应用场景

聚焦茶叶优质优价和品牌管理等重要目标、核心业务,梳理出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三张清单”。

在重大需求清单方面,一是政府治理需要进一步摸清家底,全面掌握茶园分布、种植品种、主体经营等情况;需要实时监管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保护运营;需要监测并支撑结构性调整与优化、提高亩均效益和比较优势及产业发展科学决策。二是主体生产经营需要获取生产要素信息,包括茶园投入品、园地流转、劳动力、设施装备、农技服务等;需要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拓宽销售渠道和降低线上销售门槛;需要更为精准的保险政策和畅通的金融贷款途径等。三是消费市场需要获得货真价实的原产地域品牌农产品购买渠道;需要体验茶旅融合、茶文化普及等。

在多跨场景清单方面,抓好顶层设计谋划6大子场景,在手机端开发集成“茶园管理”“供应链集采”“浙里有机茶”“龙井茶一件事”等多跨场景应用,为涉茶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突出业务闭环打造应用场景,如“茶种植”子场景聚焦数字茶园建设,串联起品种、园地规划、茶园管理、防灾减灾(包括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劳务用工、农资保险等全环节,接入物联网、气象站等实时数据,推动规模主体全入库、茶园区块全上图,实现主体和关联茶园“浙农码”三色动态管理。如“茶加工”子场景聚焦数字茶厂建设,推动加工主体、茶机装备主体全入库,监测茶青市场、加工产能、装备运行情况等,开发认证服务、茶机装备购买、补贴申领、生产线配置、代加工等场景,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订单农业。

3、打造“浙农码”信息聚合

充分发挥“浙农码”在数据归集、信息聚合和功能集成等方面的先进作用,为全省涉茶领域的乡村、主体、要素、产品等建立统一的数字入口,并积极拓展在产品追溯、主体画像、精准施策、茶村治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码上查询、码上办事、码上服务、码上营销、码上监管等精准化功能。

如“新昌茶业一件事”推进浙农码应赋尽赋,推出了“一园一码”“一场一码”“一户一码”“一企一码”“一店一码”“一物一码”,通过关系联接多维集成形成精准的主体画像。如安吉白茶生产服务应用为440家规模主体赋码并设立电子账户,实行实物交易与“浙农码”同步流转,实现原产地茶叶总量全掌控,已累计发码153万枚。并通过“浙农码”全面归集茶园环境、加工参数、产品流通等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信息,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获知产品、基地等信息,实现品质追溯和品牌展示,确保消费者能放心买到正宗的安吉白茶。

目前,“浙农码”全省茶叶生产经营主体累计赋码1.6万,并在快速扩大覆盖面,这将有效提升涉农信息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4、布局“茶产业大脑+未来茶场”发展模式

通过多跨场景应用开发和浙农码赋码链接,为“未来茶场”落地应用“茶产业大脑”搭建了“路”和“桥”,“茶产业大脑”以数据共享互联和能力智能组件为未来茶场“赋能”。引导规模主体按照“基地数字化改造—数字茶园(茶厂)—未来茶场”的提升路径,梯次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基地数字化改造”是当前大多数主体的数字化建设程度,在茶园或茶厂等配置视频监控、传感器、物联网等装备,能够采集部分环节数据和实现实时监测等。

“数字茶园(茶厂)”是进阶形态,浙江自2019年启动数字农业工厂创建工作,2021年发布《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建设指南》并认定了第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名单,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等4家主体名列其中,明确要求围绕种植加工环境、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流通营销、技术服务等全环节开展数字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与综合运用,初步实现生产智能控制、精准管理和闭环管控。

而“未来农场”不仅仅是生产模式的升级,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构,要探索要素重组、方式创新和形态重构,全链路、全方位、多维度赋能农业主体数字化变革,是数字农业工厂演进的更高层次。

“未来茶场”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以智能化设施装备和数字化管理控制系统为基础,以“大脑”为能力中枢,集成全链数据,构建算法模型,对茶园环境、生产过程、流通消费、三产融合等各环节进行监测预警、闭环管理和科学决策,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要素集约化、产销精准化、功能多样化、带动共富化的现代化新型组织,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创建方向,以数字化变革催生新的发展动能。

5、推行“省级统建+地方特色开发”共享共建

通过“省统建+地方自建”结合“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建设方式,指导全省各产茶县(市、区)根据当地特色和实际需求进行先行先试和揭榜挂帅,已发布杭州西湖区、余杭区、湖州安吉县、绍兴新昌县等12个县(市、区)作为第一批省级“先行先试”单位,加快数据采集和归集,迭代开发好用管用的应用场景,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营造推进茶产业大脑建设的良好氛围。

如安吉县聚焦原产地保护和茶园确权流转的需求,绘制安吉白茶产业地图,运用遥感技术完成全县1.33万公顷的茶园测绘,精准定位1.7万户茶农的茶园位置,绘制成一张全县域GIS地图,集成展示安吉白茶产区分布、茶园位置、茶园面积、所属主体、种植品种等基础数据。同时茶农通过安吉白茶应用线上进行茶园流转,村、镇、部门三级联审核对备案,让茶农办理转让手续“最多跑一次”甚至“零次跑”,从原来用时几天到只需几分钟,实现茶园信息的动态管理。

02

当前的瓶颈问题和挑战

浙江茶产业数字化改革虽然开始大步前行,但我国智慧茶业仍缺乏基础研究、技术积累和创新研发,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新领域,将信息技术简单运用不能有效解决农业的复杂问题,我国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15~20年的差距,当前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依然突出。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一定观望畏难情绪

各地对数字化改革认知不够到位,思维和能力比较欠缺,数字化改革专业人才也较为短缺。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数字农业相关领域知识、“茶产业大脑”“未来茶场”等茶产业数字化改革的话语体系和构架思路比较模糊。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数字技术与传统茶业的渗透融合不快,各级政府、科研高校、农技推广机构、规模主体等茶行业领域相关人员,面对无人区、深水区举步不前,存在不同程度的观望和畏难情绪。信息化的课必须尽快补上才能更好地跟上数字化改革这个系统工程日新月异的进程,为传统产业带来数字化蝶变。

2、缺乏实用管用的数字化设施装备

浙江省一直在大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浙江茶叶加工也在连续自动化流水线加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和推广应用。但浙江茶园相对规模、集中连片的基地不多,大多地块规模小而分散,且以山地居多,茶园管理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微型农机具产品不多,农机装备的智能化程度更是有待提高。有的茶园配置了监控摄像头、小型气象站、土壤传感器、虫害监测等物联网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但对环境监测调控和防灾减灾预警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设施装备,浙江省茶园整体装备水平和抗风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缺乏支撑分析研判的算法模型

农业生产要素变革周期长、发展变化速度慢,属于慢变量。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相关的大量知识和经验,基本都是通过人工传播的传统方式。数字化改革的第一步是建成一个庞大的茶叶专题数据库,汇集全链条全要素信息,比如从曾经靠人的经验进行农事操作,变成应用系统自动提醒具体操作,将大大降低知识壁垒。但“AI”茶业的实现,需要强化数据、知识、案例、工具等的集成,加快进行算法、模型的研究,才能实现监测、评价、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预测预警和战略管理能力,真正实现智能化、智慧化。当前,关注能实战实效的算法模型研究开发刚刚起步,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科研人才和资金投入。

4、数字化基础较弱,复合型人才欠缺

茶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山区、海岛等信息化基础配套、新基建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通信网络覆盖不全、信号不稳定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存储数据的云资源、流量资费贵、系统开发和运维费不便宜等因素,导致数据采集难、更新难等问题突出。数据价值挖掘方面,更是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关注与研究投入。从业人员尤其是聘用的劳务用工总体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智能化手机普及率不高,数字化理念接受程度低,如用手机记录投入品管理等应用场景,培训推广和落地使用都困难重重。

5、地区和产业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目前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发展水平在地理空间分布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不平衡。各地改革推进力度不够平衡,从空间分布看,全省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杭州、湖州等地,这些地区在财政投入、社会资本投入、生产经营信息化和在线办事效率等方面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从产业数字化看,要清醒的认识到因受制于诸多因素,数字技术在设施栽培和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率普遍高于茶叶,到了转型突破的关键期,要形成合力迎难而上。

03

对浙江智慧茶业的展望

通过数字化改革推动智慧茶业的蝶变,是浙江省未来十年茶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创新关键技术、补上短板弱势、放大特色优势,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效益,在有限的环境资源下做大共富蛋糕,做强现代茶业。

1、突破卡脖子技术

浙江靠名优茶产业走出了一条高效精品之路,短期内名优茶仍然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更加激化凸显了名优茶采摘难问题,自主研发名优茶智能化采摘机械到了突破关键期。要改变浙江省丘陵山区作业的智能化装备匮乏的现状,加快改变传统耕作管理方式,探索耕作施肥一体机、轨道式、无人机作业等领域,加大引进创新、试验示范新机型新设备。加大茶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关注倒春寒、干旱等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报和防御新技术新设施的研究,关注重点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和自动精准防治技术,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组建专家团队多跨协同、攻坚克难。

2、创新关键技术

数据的来源是智慧茶业发展的基石,解决生产数据的自动感知和采集归集问题是当务之急。建立低成本的天地空信息获取技术体系;研发茶园土壤养分(氮素)传感器、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传感器、灾害精准感知预警处置设备、识别茶树长势多光谱相机、生产线加工在线成分监测设备等;研发一批适应山地高质量作业机器人、自动覆盖装置及数字育苗工厂等,是推动茶叶生产从“靠天”“靠经验”向“靠设施装备”“靠数据”转变的关键。

3、建好数字化管理平台

坚持“茶产业大脑+未来茶场”建设路径,构建省市县乡村到茶场各级统一、治理侧和服务侧相统一的数字化应用开发标准、数据标准和开放标准。建立“数字茶园”“数字茶厂”“未来茶场”等系列标准。政府统筹推进数据共享的基础平台支撑,如建设“茶产业大脑”,建设包括茶树生长模型、产量预估、采摘期预测、浙农码三色赋码预警评价和知识图谱、农技AI问答等知识库、算法库、模型库、规则库、组件库的开放能力中心。农业主体开发企业管理系统,集成物联网、加工车间和智慧供应链的应用示范。各级政府、农业主体共同参与分级分类的“好用管用”应用场景建设,推进数据共享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构建一套贯穿数据采集、存储、共享、交易、使用、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4、培育数字茶叶人才

鼓励培养茶叶与信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鼓励信息领域、机械自动化领域人才进入茶行业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农业推广团队制定“农业+数字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议科研院校开设智慧茶业相关课程、设立智慧茶业研究院,建议各级茶产业技术团队设立智慧茶业专家组;加快培养能够服务产业发展的数字茶叶人才队伍,重点在“农创客”“茶二代”中实施新时代“数字新农人”培养行动,建设一支既懂茶叶技术又有数字化技术的综合性智慧茶业推广队伍。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着力做好“茶产业大脑”开发和新基建投入、未来茶场建设的资金保障,将建设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加大力度统筹使用各部门和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新基建投入资金总盘子,探索多渠道融资,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的参与度,积极部署5G网络基站、云计算平台、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议对创新技术产品和装备的引进示范主体给予政策性补贴,减免数据传输、存储有关费用。通过数字化应用构建涉茶主体信用评价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开发特色保险新品种,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

作者简介:

金 晶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从事茶叶技术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12年,任省种植业标技委秘书长、省茶叶产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学会和省茶叶产业团队专家。先后参加和主持项目13项,获部、省各类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论文50余篇。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抢滩河南茶叶市场,这份报告不可错过!

12月24日,河南省茶叶商会向社会发布了《2021河南省茶叶流通领域市场调查报告》,《报告》从调查背景、发展状况、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河南省2021年茶叶市场进行了总结。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记者注意到,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第三大省份和茶叶消费大省,《报告》具有重要价值,对茶叶产区政府推广公共品牌、茶叶企业推广产品品牌提供了导向,这也是河南省首次发布的关于茶叶消费市场的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及方法

截至2020年底,河南省茶园面积240余万亩,比2019年增长17.59%;茶叶总产量8.1万吨,比2019年增长7.6%;实现产值137.4亿元,比2019年增长12.29%;茶叶出口7425吨,创汇5300余万美元;茶叶从业人员达135万之众,2020年全省涉茶产业产值约300亿元,全省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河南省具有天然优质的储运环境和发达的物流体系,正逐渐成为全国茶叶“南茶北销”的重要集散地,茶叶流通领域市场发展繁荣,仅郑州地区就有22家茶叶集中交易市场,省内各地区、县市茶叶经济也有长足发展。

在持续两年的“全民抗疫”中,河南省茶产业发展遭遇了空前挑战。在疫情的影响下,省内诸多茶叶交易市场和门店封闭带来的租金压力;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的门店客流下降;仓储、物流、用工等成本的增长;疫情反复造成的市场保守情绪。线上直播等新型营销业态的发展困惑等都对省内茶叶流通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为更好的服务全省茶产业发展大局,理清茶叶流通领域发展现状,探寻茶经济发展趋势,河南省茶叶商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河南省茶叶流通领域现状调查”,以期发现全省茶商经营状况、面临的困难和诉求,及时发现突出问题,引领寻找解决方法,探寻河南省茶饮流行趋势,共同推动全省茶叶流通领域健康发展。

本次调查主要面对河南省内的茶叶批发、零售、茶馆、新式茶饮等多形态的茶叶经营者,主要就经营者基本情况、经营门类、模式、规模及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调查。采用线下问卷、线上问卷、独立咨询等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抽样问卷1866份,符合统计学上研究结果对样本数量的要求。

茶叶流通状况

1

茶企规模

截止2020年,河南省共注册涉茶企业49698家,其中,个体工商户28558家,占57.46%;公司21140家,占42.54%。在全省涉茶企业中,企业注册资金规模在10万元以下22799家,占比45.87%;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472家,占比33.14%。

2020年河南省涉茶企业注册数量前七名城市

全省涉茶企业按照注册数量排名,2000家以上的地市依次为:信阳14086家、郑州8882家、南阳4941家、平顶山3906家、洛阳3220家、周口2392家、商丘2116家。信阳是河南省主要产茶区,茶企数量在在全省占绝对优势。其余地市与河南省去年GDP排名前五名城市依次为郑州市、洛阳市、南阳市、许昌市、周口市呈现出高度一致性,同时与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中河南省常住人口排名前五名依次为:郑州市、南阳市、周口市、商丘市、洛阳市高度吻合。

河南省及涉茶企业前五名城市发展比对图

按照发展速度来看,全省涉茶企业成立数量前5名的城市为例,2015年,信阳5000家、郑州3592家、南阳1829家、平顶山1747家、洛阳1456家;到2020年,这5城市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4086家、8882家、4941家、3906家、3220家。

由调查数据看,2010年—2015年间,河南省涉茶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2016年—2020年间,全省涉茶企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省会城市郑州市,在涉茶8882家企业中,个体工商经营占比54.3%。公司占比45.7%。企业经营注册资金规模以10万元以下为主, 占比 51.9%;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比也达到 36.4%。主要经营场所集中在金水区、管城回族区和二七区。投资者对茶行业前景看好,仅2019年和2020年,年均新增注册茶企就达2127家。

2

主要经营业态与特征

■ 茶城店和社区店相呼应

从调查数据来看,茶叶经营门店选址62.09%在茶叶集中交易市场。

茶店经营场所

茶叶集中交易市场作为茶叶流通的前哨阵地和主要载体,近年正从传统的“菜场”式批发市场向集休闲、娱乐、文化活动、购物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转变。街边和社区门店较为分散,随着城市框架加大,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多数品牌商家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城、步行街、高端社区等地,开设标准门店,以增加品牌曝光和吸引消费。

■ 小店经济模式突出

调查发现,拥有多家连锁经营门店的商家较少,占比20.43%,有79.57%的经营者只有一家门店;门店面积普遍不大,57.39%的经营者门店面积在100平米以下;且门店员工数量少,有48.67%的门店没有聘用员工,聘用员工在3人以上的只有10.85%;门店月交易额在10万元以下占据主导地位,占比88.44%。

茶店月交易额

由此可见,河南省茶叶经营形态呈现出典型的“小店经济”模式。河南省茶店经营呈现的小店经济模式,不仅繁荣了饮茶文化,为茶友提供休闲娱乐空间,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河南省茶产业发展提升了活力,对促进就业贡献了力量,以郑州为例,8千多家涉茶企业,直接带动就业10.1万余人。

■ 零售与批发并重

零售占比

从调查数据来看,在茶叶营销路径方面呈现出零售和批发(包含团购)占比平分秋色。有57.94%的门店零售占比已经超过批发,这些门店除少部分在集中交易市场外,大多分布在街边或社区中,服务辐射一定区域,经营代理一个或多个茶叶品牌,通过搭载创意空间、美学、餐饮等对客户进行多方位服务。

其中42.06%的门店依然以批发经营为主,这些门店主要分布在茶城等集中交易市场,一般经营时间较长,具有较强的供应链和产地资源,有着较为固定的批发客户和渠道,其中也不乏品牌总代理和运营商。

3

哪些茶类畅销

茶类销售比

■ 绿茶稳坐头把交椅

绿茶是河南省销售的传统优势茶类,虽然近年来销量稍有下降,但仍然以48.37%的销售比例独占鳌头。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等为代表的名优绿茶,凭借着丰富的品类和产品结构,以及广泛的群众认知度,在茶叶流通中的领头地位突出。

信阳毛尖作为我国传统名优绿茶,在全省结构占比较大,销量与消费者认知度都占据主导地位,是河南省茶叶流通领域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近年来也呈现出较为突出的品牌化趋势,以“文新”、“新林玉露”、“蓝天”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品牌,经过持久不懈地运营和宣传,逐步推动信阳毛尖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 黑茶广受青睐

调查显示,黑茶以15.54%的销售占比位居第二。以普洱茶为代表的黑茶因为丰富的口感变化、可长期存放和越陈越香的收藏属性,在河南省市场认可度较高。

河南省全年气候相比南方更加干燥,四季分明,比较适合黑茶的长期存贮和转化,加之河南省位居中原,物流发达,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知名茶企先后在河南设立“中原茶仓”或运营中心,进一步稳固了黑茶在河南省茶叶消费市场的地位。

■ 白茶销量逐年上升

调查显示,白茶销量以14.26%占据第三位,明显高于全国白茶销售占六大茶类销售2.8%的占比,并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连续增长势头。分析认为,从2015年开始,河南省茶叶商会主办“河南省首届白茶会”以来,白茶凭借着其鲜甜适口的产品特征,“越陈越好”的收藏属性,受到了新老茶友的喜好,历经全省四届白茶会、多次白茶斗茶赛、白茶私享会等持续传播和推广,白茶逐步被河南省茶叶消费者认可。

■ 红茶发展平稳

调查显示,红茶以10.45%的销售占比位居第四。红茶作为多数北方茶友的“引路茶”,滋味香甜,品质特征显著,一直都有较好的销售。近年来,以祁红、滇红、小种为代表的红茶,较为注重区域品牌的发展和保护,发展势头平稳。

■ 乌龙茶发展稳中有进

乌龙茶在本次调查中销售占比8.44%,虽然略低于全国乌龙茶销售占六大茶类销售10%的比例,但是以铁观音、武夷岩茶、单丛茶、台湾乌龙等为代表的名优茶品,在河南省仍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市场销售良好,并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品牌带动效应。

■ 其他茶类有序发展

在调查中其它茶类包括黄茶、花草茶及代用保健茶等占比2.94%。随着消费水平的逐年提升,传统散装花茶的市场日渐萎缩,花草茶经营正向品牌化、集约化发展,并初见成效,一批本土花草茶品牌受到茶友关注。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新会陈皮为主要代表的代用茶受到市场追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4

品牌经营状况

茶企品牌经营意识显著提高,各个茶类百花齐放,品牌效应价值越来越突出。从绿茶来看,文新、仰天雪绿等省内知名本土品牌占据领头地位,狮峰、宋茗等名优绿茶品牌也在前列;普洱茶品牌更是争奇斗艳,大益、中茶、勐库戎氏、斗记等品牌都受到消费者喜欢;白茶品牌近几年异军突起,品品香、绿雪芽、方守龙、誉达等品牌受到关注;红茶品牌地域性质较为突出,正山堂、祥源等品牌发力势头迅猛;乌龙茶品牌建设较为完善,曦瓜、武夷星、老记、岩上等品牌都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

5

电商发展现状

■ 茶类电商产业发展状况

是否电商经营

2020年全国茶叶电商规模280亿元,量价齐升,电商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但从调查数据来看,河南省茶叶销售的电商发展依然不足,从未开通任何电商销售平台的商家占50.21%,仅有30.1%的商家开通微信电商,开通淘宝、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的商家不足20%。从业者普遍认为:这与茶产品属情感消费、体验消费有着必然联系。

■ 直播电商线下遇冷

是否线上直播经营

在本次调查数据中,87.94%的茶商没有开通直播销售,仅有12.06%的商家有过直播经营,但是直播频次不高。数据显示茶叶商家开展直播销售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时代呼唤茶商搭上数字经济列车,打造“线上+线下”的复合经营新模式。

6

行业从业人员现状

■ 中青年茶人成经营主力

茶店业主年龄

本次调查发现,从事茶叶经营的茶商展现出年轻化趋势,80后、90后占据半壁江山,占比达到53.48%,其中90后茶人占据四分之一,80后是市场经营者的中坚力量。70后茶商占36.02%。整体行业从业人员呈现出蓬勃的活力。

■ 受教育程度整体较高

茶店业主学历

调查显示,流通领域经营者受教育程度有显著提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经营者占主导地位,占66.57%,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17.9%。近年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社会各阶层对文化自信的广泛倡导,茶行业作为一个充满机遇的行业,吸引了大批人才涌入,为全省茶叶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更新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7

未来预期与服务需求

■ 大多数经营者看好未来

对未来3年行业前景预估

从调查数据看,大多数经营者对茶行业未来发展持乐观 态度,有49.8%的经营者认为在疫情影响下,销售仍保持与往年持平;22.98%的从业者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上升空间巨大;有23.38%的经营者对未来发展表示担忧;仅有3.84%经营者表示难以维持。

总体来看,调查对象广泛认为茶行业是健康朝阳产业,在近几年的文化自信、健康为上和国潮热的浪潮下,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茶叶流通领域要跟上形势,从产品形态、茶业技能、营销推广、更优体验等多个维度升级,主动贴近消费者,才能增强行业活力。

■ 需要提供的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河南省茶叶流通领域经营者对宣传方式、营销策略、直播方案、活动策划、专业培训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这反映出广大经营者对目前产业发展的困惑,以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愿望。

未来发展四大趋势

1

茶叶更趋品牌化

河南省茶叶流通市场经过数十年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茶产品已经具有较高的认知和追求,对茶叶品牌的认可度逐渐提升,对本土茶叶品质有较高的期待;茶叶经营者在竞争中积累了充分的市场经验和一定的资金实力,对产品研发和品牌经营上会更加游刃有余;未来将呈现出更显著的品牌化发展趋势,在各个茶叶品类或综合服务中都会出现一批优秀的品牌。

从全省茶叶流通领域经营业态来看,集约化的多品类消费品牌的增长,将是未来茶叶品牌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河南省作为全国茶叶的主要销区市场之一,人们对各类茶品的喜好各异,需求多样化趋势显著,要求茶商不断拓宽经营茶品花色,这将逐步推动品牌发展,如出现单一品牌的全品类经营,或由多个垂直茶品类的品牌集合而成的消费服务品牌。前者需求生产要素较多,河南省短期难以有快速发展;后者更适合河南省经济发展模式和消费属性,或将成为河南省未来茶叶消费品牌发展的趋势。

2

茶饮消费模式两极分化

未来原叶茶的消费趋势,将呈现出“精致化”和“快消化”两个主要分化趋势。“精致化”是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点,围绕茶叶、茶器、设计、空间、收藏等多角度开展客户综合服务的模式,是一种精致饮茶体验,饮茶时更加关注客户饮茶的环境、心境、意境。

“快消化”是指包装简化的一类以直接品饮为主要形式的产品,如袋泡茶、原叶茶包、超萃茶、便携茶,主打办公、旅行等日常品饮的消费场景。

3

优质茶品百花齐放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消费市场,铁观音、普洱茶、白茶等都先后受到茶友的喜欢,其他几大茶类产品也有较好的销量。茶叶消费者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口感喜好,如近期受到关注的六堡茶、单丛茶等优质茶品,也有较多忠实的拥趸茶友,因此茶企纷纷将河南市场作为品牌推广的必争之地。

4

茶城逐步分化 线上线下共存

河南省茶叶流通市场过去主要以茶城为主,高峰期仅郑州就有三十余家茶叶批发市场,街边和社区门店零散分布,近年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化整为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茶叶批发市场已经有数家因搬迁等原因消失,郑州现存批发市场二十余家,未来这一趋势还将逐步加强,优势批发市场将进一步吸纳商户,小规模批发市场面临较大压力,最终呈现“一超多强”的分布格局。另一方面,社区茶店的趋势走强,以社区或商超为核心,服务一定半径范围内的优质客户,近距离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打造具有较强客户粘性的体验化饮茶空间。

基于内容和兴趣的茶叶电商消费新模式,正在加速改变年轻人过去线下买茶的习惯,未来将逐步成为茶叶流通与消费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线上销售模式是对线下实体经济的一个有力补充,将持续保持增长态势。

(报告来源:河南省茶叶商会)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