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宋代斗茶和经济

找到约220条结果 (用时 0.046 秒)

2021年中国首届“易武芳华”斗茶赛 暨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标准化论坛在深圳举行

    日前由深圳市茶码头供应链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明香商业广场有限公司联合主办,2021年中国首届“易武芳华”斗茶赛暨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标准化发展论坛在深圳明香茶城举行。

图片1

  “易武芳华”斗茶赛暨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标准化发展论坛现场

  茶,从远古到现代走过了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茶叶不仅成为人们休闲时的最佳饮品,同时又具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多种保健功能。“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了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和我们是多么的亲近。“琴棋书画诗酒茶”更可以看出自古以来品茶成了人们对话内心、沟通天地的精神灵魂伴侣。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发展的第五个重大贡献。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盛世兴茶,中国茶产业发展离不开湾区经济,深圳作为湾区核心基地,同时也是普洱茶的重要销区,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茶叶爱好者。中国茶文化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继承古人智慧,更需要加强规范管理,针对目前市场上“孔雀飞天、白菜称王”的天价茶炒作乱象,中国首届“易武芳华”斗茶赛暨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标准化发展论坛可谓恰逢其时,茶码头秉承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将更加标准、正念的饮茶、储茶文化推向中国茶文化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茶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各位嘉宾分站在茶叶食品安全标准、优质茶品品质标准、茶文化教育推广角度各抒己见,为茶产业健康发展献言献策,同时呼吁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茶文化产业促进会,搭建茶企、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的平台,切实解决茶产业消费市场存在的痛点,让中国茶文化搭载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春风,走出国门,风靡世界。

图片2

  粤港澳大湾区茶产业标准化发展论坛

  云南易武古镇,中国古代茶马古道的源头,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东部,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以茶叶和药草、食品、马匹等重要民生物资的商易市场,可谓商贾云集、骡马塞途。易武茶,普洱茶类古六大茶山之首,历史上曾作为皇家贡茶,而闻名于世,因其茶味醇厚甘甜、回味悠久、水性细腻,易武普洱茶远销中国西藏、中亚、东南亚等地,而近现代嘉德拍卖的多款百年号级茶的产地也均出自易武,所以坊间流传着“三千佳茗出易武”的俗语。每一款好茶都是佳茗天成:其一,易武茶区附近水资源丰富,弯弓河、冷水河、茶王树河、金厂河、布龙河、同庆河蜿蜒流淌,产出的茶口感比其他茶区甜润;其二,易武拥有优质土壤结构,以紫色、红色风化岩层为主,也印证了被誉为“茶圣”古人陆羽所言的“上者生烂石”的重要观点;其三,易武茶区生态环境优良、植被丰富,则形成了茶汤中独特的樟香蜜韵 。

图片3

  “茶马古道”上的易武重镇

  斗茶,始于唐,盛于宋,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中国的普洱茶和法国的红酒从产品属性上有相似性,葡萄酒RP评分体系的创始人罗伯特。帕克,其独一无二的对红酒的打分标准,几乎成了一款红酒能否畅销的命运指挥棒,RP评分也助推了法国红酒走向了全球。中国斗茶文化延续至今,行业机构则透过客观有趣的斗茶赛出茶的优劣,让消费者更加真实的了解到好茶的标准典范。茶码头推出以Mart评级为主题的斗茶赛制,不仅结合了古代斗茶的文化属性和趣味性,同时借鉴了国际葡萄酒权威评分体系中的RP评分体系制度,专业评委从十二个因子审评打分,观众从八个因子审评打分,冲泡方式结合国家标准和地方行业标准,让相对平行的国标和行标进行了一次完美邂逅,Mart评级和评分体系首次尝试解决长期以来国家评茶标准和众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中不统一、不接轨的问题,评审中既发现缺点也发现优点,让斗茶变得更标准、更体系、更有趣。

图片4

  深圳著名画家、茶叶爱好者潘喜良笔下的宋代斗茶赛

  中国首届“易武芳华”斗茶赛,茶品全部来自仓存十八年之久的2003年出品的易武茶,本次斗茶赛采样茶品牌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全流程可视化开创了中国当代盲品斗茶的先河。海选的108款易武茶,经历了五轮初赛、复赛最终评出十款易武佳茗入围,赛事奖项名称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南斗六星”设置,寄望夺魁者续写粤港澳大湾区茶文化的“南斗六星”传奇,相信这些名字随着岁月的变迁,也必将写入大湾区茶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本次斗茶赛成功运用了茶码头Mart评级和评分体系,经过激烈角逐,现场由茶码头认证的十位专业评委和五十位深圳资深茶叶爱好者一同见证了“易武芳华”斗茶赛的金、银、铜奖茶品的诞生:金奖“易武天机”获得者-黄聘号。易武老树圆茶;银奖“易武天枢”获得者-福圆昌。易武千年野圆茶;银奖“易武天府”获得者-黄聘号。易武正山铁饼;铜奖“易武天同”获得者-勐海茶厂。绿大树沱茶;铜奖“易武天相”获得者-中茶易。易武精品;铜奖“易武天梁”获得者-销台版易武早春乔木。本次斗茶赛的主办茶码头创始人宋维原认为,一款好茶未必昂贵,但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斗茶赛的初衷也是用标准发现价值,以标准重构价值。

图片5

  “易武芳华”斗茶赛获奖茶品“南斗六星”

茶道茶艺:古今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优劣,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有闲人的一种雅玩,具有很强的胜负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品评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像现代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

斗茶品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有时茶质虽略次于对方,但用水得当,也能取胜。所以斗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质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令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艺。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戏,能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若山水云雾,状花鸟鱼虫,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经茶器圈查阅:最早有文献记载,斗茶起源于唐代建州,在《云仙杂记》的《记事珠》中有记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

斗茶作为一项民俗活动,具有继承性和变异性两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产茶区召开的名茶评比会,其实就是斗茶的继续和发展。

现代斗茶的情景,从铁观音的故乡—福建安溪县西坪镇评比“茶王”茶的活动可见一斑。西坪斗茶是当今一大奇观。西坪一万户茶农,每年生产2500吨乌龙茶。每年收获季节,茶农们拿出自家上品铁观音,先在组里评选出优胜者,参加村里评比。随后,26个行政村选出百来种上品铁观音,集中到镇上参加复赛,从中选出最好的7份,进入西坪镇每年春秋两季的“茶王”决赛。在“茶王”决斗场上,一字排开7只白瓷盖怀,“决斗”开始后,先是“白鹤沐浴”,用开水汤洗盖杯;接着“乌龙入宫”,将称好的6克铁观音倒入杯内;继而“悬壶高冲”,滚水顺杯沿慢慢冲入杯内;然后用杯盖轻轻刮去浮沫,叫“春风拂面”;加盖一分半钟后,打开杯盖细闻香味,叫“梦里寻芳”;随后将茶依次斟入茶杯,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7只茶杯编号,没有姓名,以示公正。专家评委经过三泡茶品尝后,决出了名次。结果一宣布,顿时全场轰动,鞭炮声、锣鼓声响成一片。“茶王”穿礼服,戴礼帽,手持彩色绢花,坐上八人大轿,随着浩浩荡荡的茶王“踩街”的游行队伍绕镇一周。这是一场由成千上万茶农参与的现代斗茶活动的缩影,是一幅活生生的现代风俗画。

茶兴于唐盛于宋

中国茶史虽然可以上溯到神农,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在唐、宋、明三个朝代,茶史上素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定论。唐代中叶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空前发展,在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上有了不少发展。两宋300多年间,茶艺、茶道、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宋茶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不仅茶的品种多、品质高,而且制茶技术不断创新,品饮方式十分浪漫,加上文人士大夫咏茶诗词的助推,宋茶走进了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上自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市井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

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

与唐代的泡茶方法不同,宋代盛行的喝茶方式是点茶。先将热水倒在细密的茶粉上,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宋徽宗所作的《大观茶论》一书,对“点茶”有详细描述。宋人对于好茶的标准,从外观上看,要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泡沫越持久。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就对“点茶”进行了细致的设计,“碾茶、热盏、击拂、水痕”这些工艺流程都一一呈现。

北宋立国之后,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出于统治者的嗜好,朝廷在福建建瓯北苑正式建立官方茶园。闻名后世的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精致、品质优良,专门供皇帝御食。据史料记载,宋代茶产量相当惊人,当时茶叶多产于长江南部区域,淮水以南各路普遍产茶,产茶州军比唐五代时增多。据史料记载,两宋产茶州、府、军总计112个,辖县约500个,由此可见宋代茶区之广。东南、川峡为宋代主要产茶地,《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志·茶下》载:“茶之产于东南者,浙东西、江东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广东西,路十,州六十六,县二百四十二。”

宋代茶文化不仅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井茶文化。唐代茶文化主要在贵族文人之类的上层社会兴起,而宋代茶文化则包含了普通民众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到了宋代中期,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形成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茶馆行业兴起,普遍存在于京城以及众多州、县之内,这其中尤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最。

东京是北宋茶文化中心

虽然历史上的开封不产茶,可1000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的茶却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的冲茶艺术。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等茶文化,都是深受宋代点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如今年轻人喜爱的抹茶、咖啡拉花等,都可以说是起源于宋代点茶的茶艺。

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处于茶叶产区与消费区之间,东京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和批发中心,茶文化和茶经济空前繁荣。当时的东京城,茶坊、茶肆遍布街市,以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市民茶文化的普及、点茶法的兴起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的涌现,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详细描绘了东京城内沿汴河众多店铺集中经营的繁华场景,沿河的店铺以饭铺、茶店为最多,店内及店门前都摆设有许多桌凳,看上去都很干净。当时东京城内还有无数个穿梭往来的流动茶摊,遍布大街小巷。

那么,东京不产茶,这些需求量巨大的茶叶是如何流入到京城的?这就要从当时东京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说起。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河流纵横、水运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及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河运系统相连,合称“漕运四渠”。来自陕西的物资可经黄河—汴河运至东京城,蔡州的物资直接由惠民河入汴,山东的物资可通过黄河—广济河抵京,东南六路的物资可借道大运河北上,转入汴水后运达京师。其中,连接东南六路的汴河—大运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漕运线,因此,北宋立国未久,便设立了一个叫做“发运司”的机构,来统筹东南六路的物资运输,“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

据史料记载,东南产茶区市场上的茶叶充分利用水路交通发达的优势,从茶山集中到各类集市,汇集到州县城镇和主要位于长江沿岸的如六榷货务一类的“要会之地”,然后再向东京城运输。运输路线主要是东、西两条路线,而东线是茶叶运输的主线。它从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入隋唐大运河,北经高邮、楚州、泗州转汴河经宿州、应天、陈留抵东京。东路也是宋朝漕运东南诸路粮食财宝的大动脉,“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茶叶运到北方后,再以东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来源:茶艺师网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李勇刚:以斗茶赛为契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

“以斗茶促产业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好茶,这是最重大的意义”,中国首届斗茶大赛暨2022中国十大茶王评比活动即将进入投票环节,吸睛无数,笔者走访了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


从宋代开始的斗茶

“传统的茶行业和茶文化既要传承,更要创新。通过本次高规格、大范围、形式新颖的斗茶大赛,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茶行业,爱上中国好茶",李勇刚说。

据李勇刚介绍,斗茶早在宋代就开始了。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960-963)沿南唐制度,在建安设置北苑贡茶。由此可见,从北宋开国到徽宗的几位皇帝其实都嗜好饮茶,而斗茶之风,更早在建安民间便已兴起。在蔡襄《茶录》中也曾提及过,当时称之为“试茶”。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初,朝廷开始派贡茶使到北苑督造贡茶。同时又特颁龙凤团茶的模型,为制造龙凤饼茶做准备,自此成为北宋龙凤贡茶的开端。而范仲淹就处于北宋中早期贡茶迈向兴盛的年代,面对宫廷与文人士大夫之间茶风鼎盛的状况,也不由地写下了为古今好茶者所传诵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提到“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斗茶的胜负标准主要在于茶香茶味。茶香受到茶树品种、生长环境、栽培方式、年候以及制作工艺的影响,拥有着相当丰富的品类和层次。这次的斗茶赛品类丰富,也给创新特色茶类一个比拼的机会,体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

拿出代表中国制造的代表作

民间比拼制茶技艺、冲泡技巧,也是促进产业发展进步,这次由媒体主办全国斗茶赛,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茶界的一场“高考”,大家都期待“金榜题名”的一天。李勇刚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输赢,而是寻找差距。新时代要求我们有过硬的品质,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代表中国制造的高水平,产品包装设计、内在品质,企业内部生产人员、行业从业人员都要精益求精,不浪费每一片茶叶。  

中国茶得益于良好的产地环境、有着茶叶加工工艺改良和智能化、标准化的生产条件,政府高度重视持续多年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茶叶品质,参赛企业的好产品是我国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李勇刚更看好参赛的龙头企业,他认为龙头企业成为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促农增收的核心力量;通过深入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开发,茶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经济日趋多元,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科普、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点茶成金”。

“除了汤色、香气,我们新时代的斗茶赛比拼的范围更广,这次500多家企业参赛,证明了茶企对产品的信心满满。”李勇刚认为,中国不缺好产品,更不缺好茶,缺的是像这次斗茶赛这样公平公正的平台,让企业能够一展身手。

李勇刚会长还希望主办方在斗茶赛结束后召开座谈会,请专家点评参赛产品,总结加工工艺,外包装设计;请消费者提建议,市场需要什么产品,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喜爱什么产品;请出口贸易商提意见,海外市场需要什么对口茶叶。通过一届届的斗茶,让中国茶品牌响亮世界。

【撰文】徐靖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1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