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是绝对贫困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汗洒茶乡战贫困 两山实践创新绩 ——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委书记王继松

2021年3月,贵州凤冈锌硒茶成为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着凤冈锌硒茶代表中国标准、国家形象,走向国际舞台,一张小名片,带动大产业。茶叶成为凤冈县亮丽名片,成为全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回首过去的六年,凝聚着45万茶乡人民的辛劳和汗水,也饱含着县委书记王继松的心血和付出。

不辱使命挑重担,贫困不除誓不休

“我本农家一少年,责任在我不在他。”王继松经常这样说。脱贫攻坚战场上,他既当指战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向贫困发起总攻,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战役。创新实施的“六式扶贫工作法”成为推广学习经验。

“在脱贫攻坚阶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万友昌的贫困群众,小的时候因为麻风病右腿截肢,但他身残志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养羊,撑起了一个家,活出了尊严,活出了自信。”王继松说,“不等不靠不服输,万友昌的脱贫故事证明,咱们老百姓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是我们的老师,永远激励着我们的干部向脱贫攻坚的目标,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奋进。

作为县委书记,任职以来,王继松走遍了凤冈的村村寨寨,遍访了每一户特殊贫困群众。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群众家里,与基层干部群众拉家常、问冷暖、访民生、话发展。

王寨乡土璜村碧山组距凤冈县城80多公里,是凤冈县典型的“边旮旯”山区。这里住着19户80人,其中贫困人口22人。王继松十分牵挂他们,五上碧山,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一致点赞。

“王书记每次来我们碧山,都会看我们产业发展的情况、询问我们的收入怎么样,生活的如何,事无巨细,都会问到,对我们的关心那是无微不至,我们农民都欢迎他来。”村民王方军说。

厚积薄发、山乡巨变。两年时间,凤冈县完成“十三五”期间8618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安居工程34678户,硬化公路4000余里,修建饮水工程1861处,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累计减贫47259人。2018年7月,凤冈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2020年,通过国家普查,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一心一意谋发展,大胆探索闯新路

“凤冈县城就像一个乡镇。”是外界曾经对凤冈的调侃。“我们自己总结的凤冈是轻飘飘、小蛮腰。”王继松说,凤冈的整体经济实力在遵义市排名靠后,一、三产比重过高,二产比例偏低,导致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山上生态良好、地下矿产匮乏、地上产业不优的凤冈,如何从窘境突围?

“良好的生态变不了现,老百姓的收入就上不去,我们党委政府是有责任的。”王继松说,如何让生态优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摆在他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心一意谋发展,大胆改革闯新路。王继松认为,凤冈的潜力在生态,希望也在生态。

2016年,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王继松在当地提出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双有机”发展战略,坚持走绿色化、品牌化、差异化、市场化之路,全力打造“良心产业·有机凤冈”。

“双有机”怎么干?经过几年的摸索,凤冈县建立了河长、林长、土长“三长制”,实施“两减两替两回收”,着力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全力推进有机认证、绿色认证,开展试点创建,“双有机”由点到面向全方位覆盖。目前,全县有机认证面积达10.3万亩,有机认证证书57张,有机产品105个;有机产业辐射带动茶叶种植、肉牛养殖2万余户,带动群众就业8万人,1.5万贫困户通过有机产业实现脱贫。

“让有机产品卖出好价钱,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老百姓才能实现小康。”王继松说,近年来,在王继松的带领下,凤冈县全力打造生产端、物流端、销售端“三端联盟”,推介凤冈好山好水好生态。凤冈茶叶、牛肉、蔬菜等优质农产品走俏上海、重庆等一线城市,茶叶出口领跑全省,茧丝绸产业蓬勃发展,“禅茶瑜伽·养生凤冈”品牌日益响亮,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渐入佳境,传统农业不仅变成了优势产业,还长出了工业,长出了旅游业。

“王书记提出在全县发展‘双有机’战略,不仅让茶农增收、茶企增效,更保护了我们这一方水土,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田坝社区主任陈有进说。

实践证明,“双有机”成为“两山”转化让凤冈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贵州特色、凤冈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凤冈也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示范区”等20余项国家殊荣。一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在凤冈正越走越宽。

“贵州某县县委书记,立足于当地地下无矿的窘境,创造性的提出了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战略,探索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王继松说,“在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在讲话中高度肯定了凤冈‘双有机’的发展战略。”

锐意进取求突破,矢志为民践初心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荣誉仅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证明,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县委书记,必须担负起带队伍,领班子、抓发展,保稳定的重任,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王继松表示。

有了生态的底子,靠什么抓住发展的机遇?

如何把发展的大环境抓好,实现“凤来宜”?他亲自调度,坐镇指挥,实行“早餐会”“周作业”,“清单化”推进。“一局四中心”“7天工作制”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小型水利体制改革被国家水利部列为全国样板;村级集体经济“一场一园公司化”全面推进。以“双培养”“栋梁工程”“乡村掌墨师”工程为主抓手,构建了“全链条、全周期”人才培养机制。

六年来,累计督促指导完成200余项改革任务。2020年凤冈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446元、13338元,年均增长8.2%、9.3%,一个个淳朴的笑脸像一朵朵花儿一样绽放在凤冈大地。

“腰杆要挺,肩头要硬。”一直以来,他都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年春节都向全县干部职工致信慰问:“一年四季苦奔忙,无闲孝敬爹和娘。难得七天春节假,好好在家享伦常……请吃送礼切莫做,领导干部树榜样。不为俗情添烦恼,同志情深正气扬!”一首打油诗,饱含深情。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领导干部,他始终对群众充满感情,每年除夕夜,万家团圆时,依然在值班坚守。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从名茶之乡到长寿之乡,从绿色凤冈到有机凤冈。在王继松带领下,撕掉贫困标签,迈向乡村振兴,到凤冈享受乡村的幸福,正在成为我们的诗和远方。

来源:中国农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焦点访谈》:美丽蝶变安徽金寨大湾村

10月17日是“国际消除贫困日”。2021年2月25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脱贫之后,曾经的困难群众他们在生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聚焦安徽金寨县的大湾村,看看他们脱贫之后的新生活。

汪达海是大湾村的村民,2017年村里发展旅游,他主动报名当上了导游。

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曾经是个贫穷闭塞的“落后村”。如果说过去集老区、库区、高寒山区于一体的金寨县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那么,大湾村就是金寨县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4年,大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2户707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经济落后、劳动力流失,当时的大湾村是年轻人离开就不想再回来的地方。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保障薄弱,想要改变贫困的面貌首先要补齐短板,解决这些历史欠账。为此,大湾村先后细化落实了产业、就业、易地搬迁、光伏入股、教育资助、医疗保障、政府兜底等一系列帮扶措施,贫困户户均扶持措施7个以上。全村开发公益性岗位92个,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实现“一户一岗”。同时,对因残、因病致贫的特困、低保、五保户,则充实帮扶力量,强化帮扶措施和政府兜底,确保不落下一个人。

安徽金寨县县长张涧说:“我们最担心的是返贫问题,特别是防止规模性的返贫。我们有五大衔接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等,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巩固好、拓展好,然后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补齐了社会保障的短板,改善了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乡亲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放开了手脚,全身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实际上,大湾村的自然禀赋优越,而且自古就有种茶、制茶的历史。但过去村民自己生产的都是大路茶,形不成品牌,卖不上价钱。为此,大湾村引进专业的茶旅公司,生产销售精品六安瓜片。道路通了、销路通了,大湾村的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2016年,在大湾村座谈时,曾问及陈泽申上一年的收入,那时陈泽申一年的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如今,他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陈泽申说:“我在茶厂上班,一年收入将近3万块钱,家里享受党的扶贫政策,在公益性岗位,还有低保,还有养老金,纯收入将近4万左右。现在一年多少还存两万块钱。”

2017年,大湾村明确了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启动乡村旅游开发。大湾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脚下,紧邻国家5A级景区天堂寨,适合种茶,更适合旅游观光。大湾村王家老屋汪家祖宅,是土地革命时期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政府和卫生院旧址,汪氏宗祠是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这些保存下来的遗迹让大湾成为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汪达海当上党员后,为了跟上村里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一直在给自己充电,学习红色历史故事。

汪达海说:“金寨有10万的先烈为新中国诞生献出宝贵生命。10万是个什么概念?当时金寨有23万人。讲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能少,特别不能少了老区。”

红绿结合的旅游发展思路,让大湾村很快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来,全村有32户开起了农家乐、农家小院和民宿。2020年,大湾村游客达到35万人次,旅游高峰时期家家游客爆满。

周秀凤家以前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她的父亲因为胃癌去世,母亲冠心病、高血压缠身,女儿又患慢性骨髓炎,全家的担子都在她一个人身上。

安徽金寨县大湾村村民周秀凤说:“我家里面三个人,两个病号,以前每年想方设法付出劳动力挣钱,想办法去挣,挣了以后,基本上这个钱不敢花,要给妈妈和女儿看病,有的时候不够就要跟亲戚朋友借。”

“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因病致贫返贫是困难群众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周秀凤说:“现在国家报销的比例大,原来100斤的担子我要挑80斤,现在100斤的担子,政府帮我挑80斤,这样我轻松多了。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这里现在发展民宿,农闲的时候,我在这里帮帮忙打打工,一个月也能赚两三千块钱,好补贴家用,活也不是很累。”

卸下了“重担”的周秀凤,种起了茶叶,还在茶厂打工,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她们一家不仅脱了贫,而且一年下来还有了存款。

周秀凤说:“现在的日子跟原来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一个礼拜几乎吃不上荤菜,现在想吃荤菜冰箱里面拿一点出来,原来连冰箱都没有,现在冰箱放满了,放不下了,还买了一个冰柜。”

贫困户变成了“小康户”,贫困村成了“小康村”。如今,摆脱贫困的大湾村已经走在了小康路上。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的关键性指标、底线任务是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对于全民小康来说是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关键的任务。”

脱贫攻坚触及和深入到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惠及最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曹立说:“扶贫要可持续,建立持续脱贫的机制,而这个持续脱贫的机制其实很重要的就是社会保障的作用,一方面它发挥了兜底的作用,也就是说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只有社会保障跟进以后,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把更多精力、更多时间投入到发展生产当中,所以它对产业发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全面小康,是一个个家庭梦想成真、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不懈追求、改变命运的奋斗历程。大湾村的这场山乡巨变,不仅让乡亲们腰包鼓了、底气足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中国共产党人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一份优异的历史答卷。脱贫攻坚不仅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也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是一个辉煌的高峰,更是一个坚实的起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它没有终点,它永无止境!

来源:央视网 焦点访谈,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大地飘香八十载灵叶千年益众生——记云南大益茶业集团

  在中国茶界,曾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七万中国茶企,不敌一家立顿”。时至今日,这个说法显然已经过时。随着近十几年来中国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批优秀茶企脱颖而出,扛起了中国茶产业的大旗,云南大益茶业集团(简称大益集团)就是其中的翘楚。
  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

  大益集团是一家充满对立与统一的企业。它历史悠久,其核心企业勐海茶厂已历经79年风雨,即将迎来80周年大庆;它追逐时尚,旗下大益茶庭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爱的茶饮新空间。它业务复杂,涉足茶产业、餐饮、医疗、金融、科技、地产、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它目标简单,所有业务均服务于普洱茶这一核心产业。它不失传统,线下2000多家专营店创造全球同类门店之最;它紧跟潮流,天猫旗舰店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茶行业销售额第一。用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的话说,大益或许不是一家巨无霸企业,但绝对是一家有故事、有情怀、有成长前景的企业。

  有故事有情怀的勐海茶厂

  1938年,正值抗战烽火连天的岁月,为实现实业报国理想,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不畏艰险,远赴西南边陲云南勐海县筹建茶厂。1940年,勐海茶厂正式建成投产。这就是大益集团的起点。

  勐海茶厂首任厂长范和钧是江苏常熟人,为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第27代孙。他领导建设勐海茶厂的过程颇为艰辛。其时,勐海的经济社会非常落后,当地居民刀耕火种,在竹子搭成的棚屋里清贫度日。当地原有大大小小的茶庄十多家,都属于私人手工作坊,生产水准低下,产销量有限。这种状况直到勐海茶厂的建成才得以改变。范和钧派人到印度学习茶叶栽培及制茶新方法,自海外采购了部分制茶机械,其中有当时中国第一次进口的拣梗机,开创了云南机械制茶的先河。

  从1940年到1942年,勐海茶厂通过茶叶生产和贸易为中国抗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一方面,勐海茶厂大力发展紧茶生产,保持西藏供给,稳定了祖国的大后方。另一方面,勐海茶厂生产的绿茶、白茶等茶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外,换取外汇支援抗战。

  1942年,因日军轰炸,勐海茶厂被迫停产,直到1951年才恢复生产。

  1989年6月,勐海茶厂注册“大益”商标。2004年,勐海茶厂民营化改制,吴远之率团队收购了长期亏损的勐海茶厂。自此,这个中华老字号掀开了新的篇章。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是改制后第一批招聘进厂的大学生之一。他1998年进入安徽农业大学学习机械制茶,本科毕业后在华南农业大学继续攻读茶叶贸易专业研究生,2006年进入勐海茶厂工作。
  勐海茶厂现任厂长曾新生

  曾新生参与并见证了勐海茶厂改制后的大发展。

  2006年,大益普洱茶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并首次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2008年,“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1年,“大益”牌上榜“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勐海茶厂被农业部等联合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15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品质奖”。

  2016年,第三代发酵技术即微生物制茶法创制成功。

  2017年,大益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成为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入围首个“中国品牌日”CCTV中国品牌榜。

  2018年,勐海茶厂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绿色食品十强企业;久负盛名的“大益”牌经典7542普洱茶(生茶),被评为云南省2018年“十大名茶”第一名。

  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勐海茶厂已建成花园式工厂,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准明显提高,发酵车间大楼、成型车间新大楼、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公司不断引进先进设备,推进工业化进程,如引进柔印印刷设备,先进的四色印刷加上食品级油墨的采用,使得棉纸的印刷品质与效率迈上新台阶;色选设备、静电拣剔设备和青、熟茶联装筛分生产线的引进,以及饼茶包装流水线、自动称量流水线、人工拣剔流水线、自动匀堆生产线的投产都为保障食品卫生安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等提供了硬件基础。
  筛选毛茶
  压制成饼
  自2009年以来,每年3月勐海茶厂都举办“品质月”活动,所有职工都会庄重地许下誓言,以实际行动恪守企业的品质生命线。曾新生说,作为普洱茶行业的领军企业,勐海茶厂历来将品质看作企业的生命之本,通过管理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致力于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引领茶饮新潮的大益茶庭

  在勐海茶厂门口,有一座漂亮的法式风格建筑,这就是大益茶庭勐海会员中心店。

  大益茶庭,是大益这家中华老字号引领茶饮消费新潮的代表作。它是大益产业链的一部分,是大益集团在市场结构变化中,走向年轻消费者的大胆尝试。它以“星巴克”为对标,创造性地将茶与现代消费空间相结合,成为一种时尚的茶生活方式。

  据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介绍,大益茶庭的概念,始于2012年,2014年率先在韩国首尔开设全球首家大益茶庭,结果一炮而红,大受韩国年轻人欢迎。2016年,韩国首尔第二家大益茶庭开业。同年,在上海设立大益茶庭总部,开设第一家亚洲研发中心,上海七宝宝龙店开业,从此大益茶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上海绿地茶庭
  勐海大益茶庭

  勐海茶厂旁边的这座大益茶庭有三层楼。

  一楼,是一处极具现代格调,涵盖了文化、休闲、饮食的创意空间。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种创造性十足的新式茶饮。

  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普洱拿铁、普洱冰淇淋、海盐奶盖茶等新式茶饮之外,最出名的一款产品,叫“金普芮”。这是一款“萃取”的原味茶饮。味道的核心,依然是回味甘醇、口感柔滑的大益普洱熟茶。大益茶庭的研发团队从咖啡制备程序中寻找到灵感,利用半自动的可变压萃取机,配合专门研制的茶手柄,现场萃取出普洱茶的精华,浓缩成了一杯滋味浓郁的普洱茶为基底的创新茶饮。“金普芮”的诞生,是大益普洱与现代工业科技的完美结合。

  勐海大益茶庭的二楼,是大益的产品陈列馆,收藏着大益历史上绝大多数产品,是大益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普洱收藏界闻名的勐海茶厂印级茶、孔雀系列、88青,以及大益改制后的所有产品,这里应有尽有,任何一个普洱茶爱好者来到这里都会大开眼界。
  勐海茶庭的二楼

  大益茶庭的三楼,被称作奥秘厅,是茶行业首家数字科技体验互动式展厅,是针对青少年开发的普洱茶奥秘体验中心。在这里,V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都将用来展示普洱茶的科学奥秘。如果一家三代人走进大益茶庭,相信他们会在不同的楼层找到不同的乐趣。

  如今,大益茶庭在上海、北京、云南、韩国已经开设了十几家分店。由于空间和地域的差别,它们或许只有一层,或许只有两层,但年轻时尚的文化烙印一脉相承、清晰可见。正如大益茶庭宣传语所说,“过去大益茶是普洱茶的代名词;今天大益茶来到都市,定格大益茶庭,愿成为中国式新茶饮的代表。”

  掌握核心科技的大益七号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古老的茶行业似乎与高科技很难沾边,但所有造访过大益七号院的客人无一例外地颠覆了这一印象。

  大益七号院位于昆明经济开发区,全名为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成立于2013年10月。由于普洱熟茶发酵的关键就是微生物菌群,所以七号院一直致力于普洱茶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而开发健康普洱茶产品,为未来大益集团服务亿级消费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科技基础。

  走进大益七号院,会产生巨大的反差感。古老的茶文化,在这里被细分到了分子的层面。七号院主楼正门外的茶多酚分子模型让人们感受到这里的专业氛围。普洱熟茶的原始发酵过程,在这里被拆分、打散并重新在各类精密仪器中进化重塑。流传在人们口中的那些普洱茶的口感、功效在这里都有专业、科学的解释。
  大益七号院

  这一切都来自大益集团“科技兴企”的理念。据称,大益集团每年按销售收入的3%-8%作为七号院的研发经费。

  大益七号院现有专职研发人员40多人,他们大多年龄不到35岁,80%的人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涉及微生物学、茶学、化学、食品营养学、电脑及机械制造等。七号院设立了微生物研究室、天然产物研究室、检测中心、中试工程化验证研究室、科技情报信息室、项目管理部等部门,投入巨资配置了大量高精密仪器,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2018年3月,邓子新院士工作站在大益七号院揭牌。中国微生物领域顶级专家邓子新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微生物研究与茶产业的结合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作站通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可以将普洱茶的功能、功效进行扩大、升华,从产业化方面,引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走向。邓子新希望能够不断深入普洱茶生产的环节中去,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方面的研究,抓住前沿科技与数据,推动普洱茶产业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品质的产品。

  大益在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终于产出惊人的科研成果。2018年6月,大益首款高科技发酵熟茶益原素正式上市。

  普洱茶的发酵技术,之前经历了两代。第一代为自然发酵,即在漫长的时间里依靠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以及多变的自然环境使普洱茶自然陈化,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原理;渥堆发酵是第二代,即通过温度和湿度控制,加速茶叶陈化过程,从干毛茶快速转化成熟茶。

  大益七号院独创的“微生物制茶法”被称为第三代发酵技术。大益七号院采用高通量测序、大数据分析技术、纯培养技术、色谱层析技术、波谱检测分析技术等手段,对40余年“大益酵池”微生物进行研究,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并实现了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历时5年,终于成功创立了“微生物制茶法”。

  作为全球首款采用微生物制茶法制作而成的普洱熟茶,益原素带着科学的光环,成为市场上独一无二的创新产品。这款熟茶菌香明显、入口甜、无异杂味,富含小分子发酵茶多酚,口感柔和,保健功效突出,一经推出,广受消费者好评。

  继先师绝学的大益茶道院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深入到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哲学、美学、医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在2017年10月由大益集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五届茶境?国际茶文化交流展”活动上,中日韩三国茶道表演,成为茶境活动最为精彩的项目。此次活动的表演团队分别是来自日本的里千家茶道院、来自韩国的休静斋茶礼文化院以及来自中国的大益茶道院。三家表演各擅胜场、平分秋色,虽然理念不尽相同,却都让人赏心悦目。

  2010年成立的大益茶道院尊茶圣陆羽为宗师,以传承中华传统茶文化为己任,以“惜茶爱人”为宗旨,以“洁静正雅”为美学纲领,以“守真益和”为修心法则,以“大益八式”为修持仪轨,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茶道体系,并且建立了教学、考试、评级等多项规范与规则系统。

  茶道职业化是大益茶道院弘扬中华茶道的核心途径。以推行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为手段,建立茶道师阶位秩序,为茶人提供终身研习茶道的平台。
  茶修中心活动

  大益茶道院自成立以来在全国及海外开办各类茶道研修班数百期,累计培养学员逾万人。他们深信,只有越来越多的茶道师的出现,才能肩负起弘扬中国茶文化的重任。

  经过大益茶道院多年的努力,大益茶道已经打破了固有的常规,完美地结合了国内外多种优秀文化,走出了不寻常的道路。

  2016年3月,中国茶修中心在勐海成立,致力于建设专业化、开放式及休闲体验式茶文化发展与传播平台,缔造高品质的茶道文化研习场所。

  2016年8月,吴远之创立“茶道认知学”,茶道拥有了认识自我的一套理论,亦可推及成为一种人类认知世界和相应学科框架的学术研究方法。

  2016年10月,吴远之撰写的首部福音茶道专著《茶席边的圣经》出版,中华茶道与基督圣道实现了完美融合。

  2016年12月,大益首部茶庭剧公演,并取得圆满成功。茶庭剧是由大益茶道院首创的一种新型戏剧形态,其特色是将茶、庭院、戏剧三种元素相结合,共同打造一场茶道艺术的盛宴。

  2018年11月,“2018大益职业茶道师大赛”的大师赛环节在新浪微博进行了视频直播,全球300万人透过网络与现场的100多名新晋大三阶茶道师一起,关注着这场被称为“史上最难”的论茶对决……

  吴远之表示,大益茶道,上承中华数千年茶文化之精髓,下开职业茶道师资格认证之先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运作方式有机结合,承担起培养茶道人才、弘扬茶道文化、传播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行善要及时的大益爱心基金会

  七十多年前,范和钧创办勐海茶厂是为了实业报国。

  七十年多年过去了,“惜茶爱人”成为了大益不变的初心。

  2005年11月,66名赶马人和99匹骡马组成的大益爱心马帮,驮着大益普洱茶,溯源历史印记,从勐海茶厂启程,沿着险峻的滇藏茶马古道,跨越4000公里,历时7个多月,抵达西藏拉萨和日喀则。沿途共筹集善款200多万元,捐建1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6年8月,大益集团赞助《我的长征》,捐资1000万元设立“大益爱心基金”,为沿途贫困地区实施一系列兴教助学项目,援建了20所大益希望小学。

  2007年6月,大益集团捐资200万元支持《祖国不会忘记》,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慰问红军老英雄、亲属及其所在部队,直接受益人群近万人,同时援建了2所大益希望小学。

  这三次行走成为大益爱心公益的缘起。

  为了更好的扶贫帮困、助学育才、奉献爱心、关爱社会,大益集团在2007年成立了云南大益爱心基金会,这是中国茶行业首家独立出资成立爱心基金会的企业。

  吴远之说,“行善要及时,慈善也很美。”

  从2005年至今,大益爱心基金会在全国援建41所大益希望学校,帮助了2万多名孩子告别危旧校舍,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全国24所大学建立“大益爱心奖学金”,奖励和资助近千名优秀及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十多年过去了,大益的爱心公益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2017年初,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大益爱心基金会开始构建有影响力的校园公益品牌,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完善内部和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校园公益和茶人公益,打造青年益工社示范校,推动茶人公益更上一层楼。

  实际上,自2010年开始,大益爱心基金会就开始系统实施“爱智美”公益项目:爱心茶室(爱)、茶道课程(智)、茶道艺术团(美),至今已在全国67所大中院校开设了爱心茶室,在83所高校开设大益茶道课程,在42所大学设立高校茶道艺术团,以及在70所大学成立青年益工社,为数十万大学生提供了爱心传递、公益实践和茶文化体验的平台。

  在大益集团,茶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成为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在从事公益的过程中,那份源自传统茶文化的对生命质朴的感动和体悟,都汇聚成四个字——惜茶爱人。

  “一跃千年”的曼班三队

  在勐海茶厂厂长曾新生的微信朋友圈,每到春茶季,总会看到“上山收茶”的字样。上山收茶,不仅是大益茶多种产品的原料来源,更是大益“扶贫富边”的最好佐证。

  近几年,勐海茶厂开始致力于“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工作。曾新生带领团队,成立了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帮助贫困茶农尽快脱贫。

  布朗山的深处,有一个名为曼班三队的拉祜族寨子,是勐海茶厂精准扶贫行动的对象。这里仅有17户50多人。他们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生活极度贫困。

  上山收茶的曾新生曾这么说,“曼班三队虽在著名的茶区布朗山,却种不出好茶。近几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他们也开垦种植了大量生态茶园,但由于不懂种植技术,茶园产量低、毛茶品质差。”

  于是勐海茶厂结合自身优势,决定“扶贫先扶智”,以提高村民自身技能为突破口,让他们依靠种茶就能致富。

  2017年8月的一天,曼班三队22位村民走进了勐海茶厂,参观了大益馆、生产车间、大益茶庭。此行让他们大开眼界。村小组支部书记扎坎激动地说:“有大益的热情帮助,我们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除了让村民“见世面”,公司还向村民捐赠了18台割草机及杂草防护罩,并为他们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茶,怎样种好茶。

  同时,大益还为曼班三队修建了茶叶初制所,现场教授村民茶叶初制技术,并与原料供应商、村委会签订了干毛茶采购三方协议,每年收购毛茶5吨左右。为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勐海茶厂还优先为曼班三队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自此,这个之前几乎还处在绝对贫困状态的寨子,一跃变成了社会主义新茶村。
  勐海茶厂的另一挂钩扶贫点——旧过村委会,有农户491户,全村共有茶园5567亩。由于长期缺少资金、劳动力等原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2014年全村还有一半农户处于贫困状态。于是,勐海茶厂将该村纳入原料收购范围,组织村民们交流学习、培训加工技术,保证了他们的毛茶销售渠道畅通,稳定了他们的经济来源。如今,旧过村委会的贫困户都脱了贫,过上了种茶致富的好日子。

  因大益集团而种茶致富的,不只是曼班三队和旧过村委会两个村子。

  勐海茶厂改制14年来,毛茶收购覆盖了勐海县9个乡镇,36个村委会,212个村小组,收购量占县内毛茶产量的一半左右。2004年至2017年,共收购毛茶11.8万吨,收购资金37.71亿元,惠及县内20多万茶农。截至2017年,已累计从勐海县的2978户、116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收购了总价1.3亿元的毛茶3861吨,带动2693户贫困户、10539名贫困茶农靠种茶脱贫致富。

  许多茶农说起大益对他们的帮助,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几年市场价格波动大,当有的茶企向茶农赊购茶叶的时候,大益却始终做到了现款现结,而且从不随意降价,对我们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茶农们如是说。

  在2018年10月17日中国第5个扶贫日之际,勐海县成为云南省首批退出的15个贫困县之一。当天,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被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为“社会扶贫模范”。

  吴远之说,“茶有大益,不仅在于能促进健康之益,还在于通过产业带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茶农谋利益,为群众谋利益。”

  作者:魏东月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