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门县白云山林场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74 秒)

蓝天白云,有机飘香——“乡村振兴十大领跑企业品牌”之白云山

白云深处的白云山茶园

它是天定的福地——来自位于北纬30°世界著名优质黄金产茶带的白云山巅,这里溪谷深切,山色苍翠,四季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92%,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6.8万个,环境得天独厚。

它更是人为的福祉——通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茶叶产业,打造茶林融合有机生态茶园,形成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是湖南省首批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利器,也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白云山生态茶园模式。

它就是白云山国有林场打造的独冠三湘、畅销海内外的“白云山”牌有机茶,来自湖南第一个有机茶基地。

白云山“绿色银行”

以茶兴业、以茶富民。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广袤的农村大地,“白云山”牌有机茶再一次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创新发展,提质升级,释放富农兴业新动力,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

白云山茶园“阡陌交通”

创牌提质,生态有机汇聚乡村振兴强动力

“品牌是产业的名片,只有打响了品牌,产业才有强劲的发展动力,也只有产业品牌化,才能有效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白云山国有林场场长文彬说道。

白云山国有林场场长文彬谢望东摄

白云山国有林场1992年开始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茶,不断打响“白云山”有机茶品牌。

品牌打造,品质为先。“白云山”牌有机茶采取林场统一经营管理的模式,按照“有机茶、名优茶、品牌茶、放心茶”的市场定位和“质量第一、诚信经营”的企业宗旨,坚持百分之百的生态茶经营模式,从产地环境、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到鲜叶采收、加工、贮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执行GB/T19630-2011有机产品标准,严格把控茶叶产品质量。

茶农正在为白云山有机茶园施有机肥菜籽枯

从建茶园之日起,30年来,“白云山”牌有机茶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一直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病虫害;确保生态茶园方圆10公里内无任何工业污染;建立了溯源体系,初步实现了消费者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供应链全程回溯。

标准化、规范化的白云山有机茶园

在如此严苛的经营管控下,“纯有机、真茶味”成了“白云山”牌有机茶的真实写照和核心竞争力。“白云山”牌有机茶连续20年获得OFDC、CERES、NOP、JAS标准四重有机认证,并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荣获“国饮杯”一等奖、“中茶杯”特等奖和其他国内外名优茶评比20余项金奖;其注册商标“冠云”和“白云山”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县科技进步奖10项。

为开拓白云山品牌市场,加快市场化运作,白云山国有林场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化流通方式,设立了茶业产业股、销售部,由林场工作人员担任销售专员,在石门县城、常德市、长沙市分别开设了白云银毫茶叶专卖店,统一由林场仓库包装供货。

冠云春芽

同时,积极搭建品牌宣传推介平台,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通过农产品交易会、茶博会、推介会、茶文化节等茶事活动,持续加强“白云山”品牌的宣传和推介,形成了品牌宣传的良好氛围。

如今,“白云山”牌有机茶开发了“冠云”牌、“白云山”牌绿茶系列及“白云山”牌红茶系列,同时还启动白云山生态禅院黑茶系列的开发,年产名优茶10万多斤,年产值达3500万元,成为了白云山国有林场最大的支柱产业,并发展为石门县重点打造、重点发展、重点保护的地方名茶。“白云山”牌有机茶因其色绿如玉、香幽似玉兰的独特品质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茶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白云银毫

品牌的壮大,带动了产业的飞速发展,茶叶也成为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我承包了60亩茶园,负责除草、修剪、施肥等工作,一年就有三万多,其他还有养殖、粮食生产,一年也有近两、三万块钱的收入。”58岁的金环村村民邓文忠笑容满面地说,去年他家里就修起了别墅。

“我就负责用牛耕地一年都有一万多的收入。”北山村村民何继岩脸上乐开了花。

“我最高一天有500多元,就负责茶园修剪一项工作,一年工资有2万多元。”北山村村民姚大刚满意地说。

……

谈起白云山,林场周围的北山村、金环村村民一言一语中满是喜悦。

余晖中的白云山有机茶园

孕育出“白云山”牌有机茶的2000亩有机茶园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3万多人次,参与林场设施建设、从事采茶、加工、培管、销售、服务等工作,每年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年发放采茶工资近20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加强利益精准联结,提高群众收入,白云山国有林场让金环、北山两个村融合资金50万元,入股林场茶业合作,年分红3万元,连续分红10年;2018年林场指导两村扩建茶园270亩,目前金环村新建茶园已全部交付林场管理经管,收益不断增加……

“白云山”巨大的品牌效应,汇聚了乡村振兴强动力,带动了周围两个贫困村村民全部脱贫,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

创新发展,茶旅融合共铸美丽乡村新画卷

白云山里采茶忙

盛夏,在白云山国有林场,一群外地游客正在有机茶园里观光游玩,领略云雾缭绕下如画卷般铺开在山坡上的茶园风光。在碧绿的茶园里,游客们唱起了土家的歌谣,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好一幅自然和谐的生态图。

这是白云山国有林场探索“茶产业+旅游”融合发展之路的全景折射,也是“白云山”牌有机茶进一步做大做强,以产业兴旺助力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创新尝试。

“茶产业一头连着千万茶农,一头连着亿万消费者,如何多元化挖掘茶叶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新业态,发展茶旅融合是必经之路。”文彬认为。

设施完善的白云山国有林场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白云山”牌有机茶,更好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实现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迈进,近年来,白云山国有林场依托白云山自然景观和千亩生态茶园,利用“白云山”牌有机茶的品牌效应,以茶为媒、以林为本,全面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融合茶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共进,通过建设高标准生态观光茶园和休闲娱乐设施,开发茶旅游项目,开展茶园观光、高山观湖、茶艺表演、采茶制茶、品茗写诗等活动,打造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餐饮、森林康养为一体的茶园生态精品景区,打造美丽体验和生态康养型经济。

茶旅融合的白云山有机茶园

经过几年的建设,白云山国有林场建成了茶文化广场及园林小品,如观云亭、观景台、茶叶诗词墙、茶诗楹联、白云山湖等;加大了对旅游综合服务中心、茶园体验、农家乐项目的建设,并通过了湖南省旅游局五星级森林旅游区验收,林场现已具备游客接待、会务、活动、餐饮服务等综合性功能。

绿水环保的白云山

如今,这里已成为湖南省环境优美林场、环保部国家级生态林场、湖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吸引着八方游客,特别是春节期间、采茶期间、“五一”、“十一”以及七八月份高温暑假期间,游客更是接踵而来。2020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文旅康养收入200多万元。林场周边的农家乐、茶园民宿、特产商店,忙得不亦乐乎,老百姓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

“我们的生态越来越好,吃的生态饭,享的生态福。我开的农家乐,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东西、农产品也不愁销。”金环村村民张年文一脸幸福。

适合森林康养的白云山国有林场

依托生态有机茶园,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推动森林康养旅游,白云山入选森林体验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森林康养最佳目的地等,白云山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成了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变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但“白云山”有机茶品牌效应远没有止于此,现今,石门县正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生态立县、茶叶富民”的发展思路,努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培育、企业带动、茶旅融合,让茶产业继续在乡村振兴中挑大梁、唱大戏。

白云山举行登山大赛

一方面,白云山生态茶园模式正在被大力复制推广,实现白云山国有林场宜茶区域全覆盖;另一方面白云山国有林场正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并把旅游综合收入拉高抬升,为今后反哺生态茶园建设打基础,从而实现现阶段以茶促旅游,今后以茶旅促茶产业链建设,努力将白云山生态茶园打造成湖南有机茶基地第一生态茶园和全国茶林融合生态茶园典型模板。

蓝天白云环绕有机茶园

未来,沿着宽阔平整的旅游公路进山,林、茶相继而现,星星点点的茶农、村民、游人点缀其中,你可以去往任意一家农户,或做客或体验农家乐,亦或沁润在漫天的茶香里品一盏白云山有机茶,怡然自得。

白云山,蓝天白云,生态有机,茶香万里!

来源:湖南茶业,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茶业风采展示:生态旅游、茶业富民——湖南省石门县

2021年度茶叶品牌系列榜单推荐县域

——湖南省石门县

荣获

2021年度茶业百强县

2021年度茶旅融合特色县域

石门县地处湘鄂边界,素有“湘西北门户”之称,是湘西北旅游的交通端口和大湘西对接大三峡旅游圈的黄金结合部,位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全县国土面积397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4个街道、5个农林场,总人口68万,属湖南省6个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之一,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近年来,石门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 “生态立县、旅游活县、茶业富民”战略,围绕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的目标,以“旅游+”促进茶旅互动融合,有效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

茶旅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环境极为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且位于神奇的北纬30°,林下生茶、茶中有林、林茶相间,符合茶树生长的原生态环境。石门县境内风光旖旎,土壤含丰富的硒、锌、磷,康养胜地有壶瓶山国家森林公园、仙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云山国有林场等,其中壶瓶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覆盖率92%,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万个,是自然天成的“生态绿谷”和“森林氧吧”。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地表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有一、二级保护植物33种,一、二级保护动物54种,是9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全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和仅有的3处野生华南虎放养地之一,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联合认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全国9个),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欧亚大陆同纬度带中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

(二)文化内涵及其丰富。石门茶文化源远流长,宋代石门夹山所产“牛抵茶” 为贡品,晚清民族茶商卢次伦开创的“石门宜红”茶畅销英、法等国,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的“茶禅一味”文化,就起源于石门千年古刹夹山寺。1889年粤商卢次伦建“泰和合”茶号于宜沙(壶瓶山古称),所产“宜红茶”最高峰产量达30万担,享有“北祁红、南宜红”的美誉,销量居全国第二位,远销欧洲,有“海国流芬”之誉,是湘鄂-内蒙-西欧万里茶道的源头。目前“泰和合”茶叶大楼保存完整,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入被列入万里茶道湖南段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名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

(三)旅游资源极为可观。石门县是湖南省旅游资源大县和旅游产业强县,山水生态宜人,文化底蕴深厚。南有夹山寺(是国家4A景区、茶禅文化源头、闯王李自成禅隐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仙阳湖(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龙王洞、热水溪温泉、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白云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商周遗址)。北有壶瓶山(是湖南屋脊、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壶瓶飞瀑”是新潇湘八景之一,东山峰是茶山花海、避暑胜地)。寺-湖-山形成轴线,体量庞大,观光和休闲资源并存互补。石门还是土家族聚居区和苏区县,有丰富的土家民俗和红色文化遗存。有土家山歌、土家大碗茶、薅草锣鼓、九子鞭等多项非遗文化传承至今,少数民族风情浓郁。红色文化、土司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北溪河孝山文化等特色鲜明、极富内涵。目前,全县已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及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省级特色旅游名村4个,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0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相继被纳入了大湘西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已经形成了大规划、大投入、大配套、大融合、大宣传的全域旅游大发展格局,先后荣获国际旅游“艾里缇斯”奖、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荣誉。2021年接待接待游客655.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34亿元。

(四)茶叶发展极具前景。全县茶园18万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茶园1.68万亩,有机转换茶园5.2万亩,有茶农20多万人,拥有茶企茶厂300余家,年产干茶2.55万吨,综合产值55亿元。石门银峰多次在国内国际茶叶评比中获得大奖,是“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茶旅融合工作

近年来,石门县依托大茶园、大旅游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在茶旅产业融合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迈出了一定步伐。一是在规划设计上,将茶旅融合发展纳入了《石门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重要篇章,确保高层认识和顶层设计到位。二是在项目推进上,石门县将茶旅产业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绿色生态体系紧密结合,努力实施“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推动茶旅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利用白云山林场、东山峰、罗坪乡、南北镇等地优质茶园景观,配套修建了茶园步道、观景平台,发展了茶园民宿,在夹山景区发展了千亩禅茶园,研发生产了璞谷“夹山窑”系列茶具,在壶瓶山兴建了中国红茶坊,以茶景丰富游客旅游体验,让茶产品主动进入游客后备箱,使茶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三是在资金投入上,整合农业、旅游、农开、水利、林业、交通等方面资金大力扶持茶旅景区建设和产品开发,近三年来已投入资金近10亿元。四是在品牌创建上,以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标准打造茶旅精品景区,白云山林场相继获评省级五星级乡村旅游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正在申报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东山峰获评湖南茶叶十佳旅游休闲示范基地,正以“茶山花海,天上的街市”的定位,全力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罗坪乡长梯隘村相继获评省级地质公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正在申评国家3A旅游景区;夹山景区相继获评国家4A景区、国际生态休闲景区。五是在宣传推介上,彰显文化,连续17届举办石门茶文化活动。

石门县旅游工作将“以茶为媒”、“以茶为景”、“以茶为魂”,“以茶为业”,走进茶马古道、品石门茗茶、尚民俗风情,呈现茶旅共生、共长、共荣的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茶叶流通协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2021湖南茶叶乡村振兴“十大领跑品牌” 常德红茶:一片“致富叶”, 一抹“常德红”

过去,我们谈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事实上,实践已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6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开始打造“常德红茶”市域公用品牌,开启了常德茶产业发展的全新征程,预示着一个乡村来到了蝶变的分水岭。

“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近年来,为振兴常德茶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常德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办法,瞄准红茶市场,加大品牌推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与效果。在不断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常德红茶”产业始终注重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大力带动乡村发展茶叶产业,致力于为乡村提供更多的增收门路。

▲“常德红茶”茶园基地:石门县渫峰名茶西山垭生态茶园

南方有嘉木,山水好滋味

千里沅江,穿过崇山峻岭、峡谷险壑,骤然进入湖南,地势渐缓,情致渐奇。雪峰山脉与武陵山脉两大山脉将其拥入怀抱,洞庭湖日日为其“欢歌”……

神奇的山水,呼唤一个传奇的产生。1600多年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写就《桃花源记》,引得世人遐想。

“桃花源”所在地,古称武陵,今为常德。

▲“常德红茶”茶园基地:石门县白云山林场有机茶园

历史上,常德茶业贸易发达。常德镶嵌在北纬30度附近的武陵山脉之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适宜茶树生长的高山茶区,平均海拔 500-800 米之间,素有“黄金产茶地带之称”。武陵山脉层峦叠嶂,土壤富硒,气候温暖,雨水充足,所产茶叶品质优良。

“常德红茶”是常德市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千亿产业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同时也是“常德品牌·中国品质”的重点农产品品牌之一。

2016年,常德市委、市政府开始打造“常德红茶”市域公用品牌,相继成立了常德红茶产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组建了常德红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为指导全市红茶生产经营活动,推进常德红茶产业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常德红茶产业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全市茶叶产业以稳步发展、提质增效、调优结构为目标,全市茶业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化、从分散式向集约式、从人工采摘向机械化转型。科学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工业农业相结合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茶叶生产优化组合的范围向着深度和广度扩展。优化品类结构,产品结构逐步从名优茶向大众茶、从礼品茶向商品茶、从绿色无公害向生态有机转型。目前,全市茶产业结构从单一产业转向了三产融合升级发展,呈现出红、绿茶增,黑茶减的两增一减态势和“春季名优茶、夏秋季大宗茶”为主的生产加工格局。

▲“常德红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

2020年对于“常德红茶”来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这一年,“常德红茶”正式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被专家一致认定具备金红汤、花蜜香、甘醇味的显著品质特征。这一年,被评为湖南茶叶“精准扶贫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目前,全市已有“常德红茶”授权生产企业 13 家,分别为:湖南武陵秀峰茶业有限公司、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省石门县白云山国有林场、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湖南楚韵茶业有限公司、石门县天画罗坪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天下康茶叶食品有限公司、湖南云中君茶业有限公司、石门县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湖南粤旺双上茶业有限公司、湖南九溪山农茶叶有限公司、澧县万古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南桐溪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2家,市级龙头企业 9家。

▲“常德红茶”加工基地:桃源君和萎凋车间

截至 2020年底,常德茶园总面积达35.2万亩,同比增长 2%;干毛茶总产量 5.1万吨,同比增长 6%;其中红茶产量 1.7 万吨,同比增长 13%;茶业综合产值突破 100 亿元。

强势树品牌,“常德红”红出圈

厚重的历史加之自然偏爱,常德发展红茶产业底气十足,始终瞄准“全力打造湖南红茶产业第一集群、第一产区、第一品牌,争当湖南红茶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的目标。

常德着力构建产业品牌综合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行业协调、企业操作”原则,实施“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形成以公用品牌为基础结构,企业品牌进行有效补充的产业品牌综合体系。

2019年,初次亮相国际大赛的渫峰牌“常德红茶”一举拔得头彩,从近900个参评茶样中脱颖而出,于2019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中获得最高奖“大金奖”荣誉。全省仅2个品牌获得此殊荣,从主流媒体到社交网络,从专业茶人到消费者,“常德红茶”着实红出圈。

▲常德红茶代表性产品

为着力拓展营销,常德积极借助线上销售渠道,全市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开设网店 162个,销售单品近千个。其中,武陵秀峰茶业公司借助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知名平台,充分利用扶贫 832、省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市政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平台,不断强化拓展电商渠道。

此外,在精耕本地市场的同时,全市茶企正劲力开拓国内非产茶区市场和重点消费市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为各国出口贸易都蒙上了一层阴影,即使受诸多不利影响,常德红茶依旧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全市茶叶直接和间接出口交货量达 7110 多吨,出口货值 9990 万元。

▲常德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常德红茶”展区

茶香客自来。茶旅的融合发展,既增加了茶文化的附加值,延长了旅游业的产业链,实现了公共功能置换与创新。与此同时,也全面实现了区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的全新发展格局。如今,“以茶促旅,茶旅融合”的佳话正在常德上演。

常德注重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茶旅融合产业发展,利用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优势,建设茶旅优质旅游路线,促进茶叶产业与文旅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

▲“常德红茶”:茶园风光好,游客自然来

产业齐开花,乡村好风光

一片小绿叶,带动大发展,一棵小树苗,描绘乡村美。“做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这是常德红茶的使命。

湖南武陵秀峰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合同方式与石门县3000 多户种茶大户产生利益联结,采取为茶农提供良种茶苗、有机肥、太阳能频振灯、黄板等生产资料和进行茶叶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等方式,提高茶农亩均收益和茶叶品质,将原来茶叶平均产值 3500 元/亩提高到 4000 元/亩。

湖南壶瓶山茶业有限公司与壶瓶山镇李坪村、长岭村,雁池乡李家峪村和易家渡镇冉家坪等6个村签订金融帮扶协议,根据入股资金按照 10-12%的比例进行分红,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公司通过免费提供茶苗、肥料、按照高于市场价格 5%左右收鲜叶等措施,不断提高茶农的积极性。

湖南石门渫峰名茶有限公司与茶农签订茶叶生产订单 1080 份,带动了罗坪乡、所街乡、雁池乡、大平镇、磨市镇1500 多户茶农发展茶产业,人均年增收 1000 元以上。

……

▲鲜叶采摘增收 茶农喜开颜

在常德,各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标杆也是助力 乡村振兴的排头兵。通过发挥企业带动作用,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致富产业。

“准备给后辈们的‘传子茶’,没想到三年就受益,如今成了我的‘养老茶’,多亏了产业发展好啊!”深秋已至,石门县壶瓶山镇龙池河村的茶农唐奶奶忙活了一年,收入颇丰。

若将时间回拨至10年前,村民可不敢想象靠种茶每年能增收上万元。2012年,在石门县城创业的马杰决定在此建立茶叶基地。改造茶园、添置设备,办起村里第一家现代化茶业企业,注册“楚韵”商标。公司通过无偿为基地提供良种茶苗、有机肥料、除草机,安装太阳能绿色防虫灯,免费组织茶叶生产技术培训等措施,促进有机茶生态茶园建设,成功转换龙池河村有机生态茶园3000多亩。该村茶农的收入由原来每年每亩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高的突破10000元。

那位一心带着村民致富的有志青年,湖南楚韵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杰也被聘为壶瓶山镇龙池河村名誉村主任。

不懂种茶技术怎么办?缺乏劳动力如何增收?茶园面积小如何增收?在产业兴农的道路上,面对这种问题,湖南粤旺双上茶业有限公司、湖南桐溪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涉茶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以茶为主和一户一策的策略,带动周边农户共兴茶产业。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 892户、2645人,受益茶农年收入从 2015 年人均不足 2170 元已提高到人均近 4300 元。

突出联点带动助力乡村振兴事业。通过驻村工作队对适合发展茶叶产业的乡村“量体裁衣”,制定相宜的茶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起系统的产业模式,形成完善的茶叶生产链条,使乡村茶产业进入良性循环,增加茶农人均收入。

澧县在茶叶生产区坚持“村村有茶叶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建立农户产业发展指导员体系,推进点村茶叶产业发展,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逐步在丘岗山区形成了主业突出的发展格局。

▲日出江花红胜火 安居乐业乐开怀

在常德,“哪儿种了茶哪儿就能致富、哪儿要致富哪儿就要种茶”以成为共识,“常德红茶”冲破了武陵山脉的阻隔,青青茶叶已变身成乡村振的“金”叶。

“常德茶叶产业标准化生产收效良好,品牌化建设势头迅猛,合作化经营卓有起色,产业化发展得以提升,这些成绩,提升了茶叶产业发展的信心。”副市长龚德汉信心满满地表示,力争到 2021 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36万亩左右,干毛茶总产量达到5.8万吨,其中红茶产量2万吨,茶业综合产值稳定在 100 亿元。

来源:湖南茶业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