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深圳茶叶市场

找到约1,552条结果 (用时 0.016 秒)

从城市精品仓说开,聊聊深圳整合普洱茶产业链的可行性

都说普洱茶是产在云南,藏在东莞,卖在芳村,回望整个发展历程,普洱茶其实是由港台一路北上,从香港先到深圳,再到东莞、广州,最后再到北方。

而实际上深圳不仅是普洱茶发展早期的坚实阵地,甚至是广州仓和东莞仓的前身,在普洱茶发展史中,深圳一直是早期仓储与当代消费的重要节点。

今天,陆离就来聊聊普洱茶仓储交易新动能——深圳精品仓!

辉煌一时的深圳茶仓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就在深圳特区设立了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一是方便出口到几十公里外的香港,二是灵活运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

当时国家对港的普洱茶贸易,很多都是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发出的,其中还不乏一些香港茶商的高端定制茶,动辄就是数吨的订单库存。

由于香港面积寸土寸金,富华公司在深圳又租设有大型仓库,这些港商就经常把付过货款的茶叶暂时寄存在富华的茶仓里,等自己手上存货买完后再来提货。

这些存放普洱茶的富华仓库,就是深圳仓的原型,上个世纪年代中期的“肇庆仓”,和九十年代初的“深圳仓”,在时间上都要早于现在的广仓和莞仓。

不过在90年代末,发展迅速的深圳一跃为一线城市,房价也水涨船高,大规模存茶无以为继,深圳仓也被更具仓储成本优势的广州仓与东莞仓替代。

实力强劲的消费市场

虽然由于城市实力攀升过快,深圳仓无法继续维持,但纵观整个珠三角普洱茶主销区,深圳一直是品饮消费的重要市场,甚至云南茶厂也有直供深圳的销售渠道。

业界也流传有一句话:东莞藏普、芳村卖普、深圳买普。消费需求旺盛的深圳人,不仅在品饮消耗上不亚于广东,而且也消费得起价格较高的精品普洱茶。

但尽管消费人群多,消费规模大,深圳普洱茶销售,实际上是以小而不精的终端零售为主,没办法像芳村那样,打造集批发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的超大型茶叶市场。

小而不精,意味着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价格高低起伏不透明,普洱茶消费者很难购买到平价的品牌正品,也很难进行货比三家,倒逼商家提高服务素质。

小而不精,意味着普洱茶商家体量小,很难触及到新消费群体,深圳的茶城数量不在少数,但目标人群都以普通消费者为主,很多时候只能做熟人复购。

对于深圳普洱茶的市场困境,业界普遍认为是芳村的辐射影响力,完全掩盖了深圳批发,茶叶配送速度快,以至于辐射面广的大型专业茶城无法在深圳落地。

这种说法放在过去或许很正确。但如今中国已迈入新零售时代,物流配送行业蓬勃发展,同城配送正逐渐成为主流运输模式,普洱茶行业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

而且广州芳村在本质上是一个松散的商家联盟,部分茶商还沉迷于大益新茶炒作无法自拔,服务质量不高,标准化程度低,并不是长期合作对象之上选。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托强劲的消费实力,深圳普洱茶市场,打造城市精品仓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投入建设之前,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仓储建设的当务之急

打造城市精品仓,首先要降低运营成本,而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是自有物业,即工厂先购买产权,再委托建设单位承建,自己使用的厂房。

像深圳这种超一线大城市,房价突飞猛进,建设用地寸土寸金,大规模藏茶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很难落实仓储基地建设。

这一点上,东莞成为藏茶之都也可以证明,发达的制造业,不仅使东莞民间企业家积累大量财富,而且产业迁移后留下的大量闲置厂房,正是藏茶的理想场地。

这些厂房规格很高,而且大多是企业的自有物业,场地费用方面可以节省很多资金,例如东莞专业仓中昌兴存茶的茶仓,就是由鞋厂改建而来的。

而想让深圳房价降下来,似乎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打造打造城市精品仓的成本优势,应该从哪里凸显?

答案还是自有物业。深圳的总体房价很高,但建设在一整块土地上的城市仓储交易总部,可以通过自有物业来减低用地成本,形成成本优势。

但即使是自有物业,深圳也无法照搬东莞仓的发展规格,东莞多为承载量几十万到上百万吨的巨型仓储矩阵,也就是仓储成本极低的行业基础仓。

深圳要建设的,是租金相对高一些的精品仓,这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小型家庭仓,虽然成本较高,但精品普洱茶附加值高,数量也少,能承担起成本支出。

第二类是茶商与茶企的规模存茶,这部分仓储就要寻求仓储交易机构,这些机构有自有物业,对外出租的仓库租金较低,长期合作还能进一步压低成本。

当然,除了少部分长期存放的窖藏仓外,大多数深圳精品仓的目的,不是为了越陈越香,而且为了及时供应市场,这就引出了第三类仓型——流通仓。

流通仓是同城配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茶商有需要出手的普洱茶时,可以在暂时放置在这里以防腐坏,而不用在租金的成本压力下苦等买主,提高流通性。

大型茶企在深圳销售时,也可以在城市精品仓基地设立区域营销分部,库存普洱茶能满足日常消费所需,保证正常经营与物流配送,保持成本与效率的统一。

落实物流配送服务,完善配套服务机构,引进各地品牌茶企,聚焦产业创新裂变,建设多元商业生态,这就是深圳精品仓所能催生的普洱茶行业新格局。

产业协同的全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精品茶建设,与东莞芳村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产业协同下的共享经济。

东莞与广州的优势是大基建,这两地发展较早,行业基础仓储建设,和基础交易体系都已经相对成熟,而深圳正是在其完善基础上,形成的精品茶二次开发。

对于东莞的海量库存来说,深圳精品仓能盘活存茶,缓解销售压力。对于芳村茶商来说,深圳精品仓能对接消费者,提高出货速度。

对于本地茶叶店来说,深圳精品仓能以更高效更标准的方式完成配送。在三向良性循环下,品质更高的消费潜力将被充分挖掘,存茶盘活。

精品茶的名号一旦在业界打响,依托城市仓,同城配送和标准化服务,深圳有望成为引领普洱茶消费升级的全新动能。

供应链方面,城市精品仓体系建设完善后,对云南原产地厂家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扩大,深圳就可以利用原有的茶厂直供渠道,邀请普洱、版纳、临沧和昆明品牌茶厂入驻。

而广东本地的柑普茶、滇红和云南白茶等一众不同品类的茶企,也将因为聚合效应共同入驻,如此一来,原产地供应链条各环节齐聚,品牌货源会是深圳新优势。

原产地品牌新茶,与珠三角精品中老期茶,整合好这两大基础货源,就能形成精品仓储交易高地,再将优势高地建设成总部基地,深圳有望傲居大产业链顶端。

当然,这些策略,只是陆离基于深圳茶叶市场小散乱的现状,和深圳茶友消费升级迫切需求的合理分析。

在百年城市大计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意志聚集的焦点,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门户,而作为其核心环的世界级城市深圳,茶叶消费本不应如此艰难。

依据精品城市仓体系建设,深圳茶叶市场不仅能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平台化、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服务化等全面发展,而且将推动中国茶产业升级。

通过推广供应链创新理念,深圳将对现有的普洱茶全国交易网络,和传统仓储配送体系进行全新升级,而普洱茶行业,也将迈入精品茶配送的全新时代。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圳城市仓:突破芳村辐射圈,打造仓储新动能

都说普洱茶是产在云南,藏在东莞,卖在芳村,回望整个发展历程,普洱茶其实是由港台一路北上,从香港先到深圳,再到东莞、广州,最后再到北方。

而实际上深圳不仅是普洱茶发展早期的坚实阵地,甚至是广州仓和东莞仓的前身,在普洱茶发展史中,深圳一直是早期仓储与当代消费的重要节点。

今天,陆离就来聊聊普洱茶仓储交易新动能——深圳精品仓。

辉煌一时的深圳茶仓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云南省茶叶公司就在深圳特区设立了子公司——深圳富华茶叶,一是方便出口到几十公里外的香港,二是灵活运用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

当时国家对港的普洱茶贸易,很多都是以富华公司定制茶的名义发出的,其中还不乏一些香港茶商的高端定制茶,动辄就是数吨的订单库存。

由于香港面积寸土寸金,富华公司在深圳又租设有大型仓库,这些港商就经常把付过货款的茶叶暂时寄存在富华的茶仓里,等自己手上存货买完后再来提货。

这些存放普洱茶的富华仓库,就是深圳仓的原型,上个世纪年代中期的“肇庆仓”,和九十年代初的“深圳仓”,在时间上都要早于现在的广仓和莞仓。

不过在90年代末,发展迅速的深圳一跃为一线城市,房价也水涨船高,大规模存茶无以为继,深圳仓也被更具仓储成本优势的广州仓与东莞仓替代。

实力强劲的消费市场

虽然由于城市实力攀升过快,深圳仓无法继续维持,但纵观整个珠三角普洱茶主销区,深圳一直是品饮消费的重要市场,云南很多茶企也有直供深圳的销售渠道。

业界也流传有一句话:东莞藏普、芳村卖普、深圳买普。消费需求旺盛的深圳人,不仅在品饮消耗上不亚于广东,而且也消费得起价格较高的精品普洱茶。

但尽管消费人群多,消费规模大,深圳普洱茶销售,实际上是以小而不精的终端零售为主,没办法像芳村那样,出现集批发仓储物流配送于一体的超大型茶叶市场。

小而不精,意味着行业缺乏统一标准,价格高低起伏不透明,普洱茶消费者很难购买到平价的品牌正品,也很难货比三家,倒逼商家减少价格虚标,提高服务素质。

小而不精,意味着普洱茶商家体量小,很难触及到大消费群体,深圳的茶城茶店不在少数,但目标人群都以日常消费者为主,很多时候只能做熟人复购。

对于深圳普洱茶的市场困境,业界普遍认为是芳村的辐射影响力太大,两地的距离不远,茶叶配送速度快,以至于深圳不需要大型专业茶城就能满足终端市场所需。

这种说法放在过去或许很正确。但如今中国已迈入新零售时代,物流配送行业蓬勃发展,同城配送正逐渐成为主流运输模式,普洱茶行业当然也可以与时俱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依托强劲的消费实力,深圳普洱茶市场,打造城市精品仓的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投入建设之前,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仓储建设的当务之急

打造城市精品仓,首先要降低运营成本,而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是自有物业,即工厂先购买产权,再委托建设单位承建,自己使用的厂房。

像深圳这种超一线大城市,房价突飞猛进,建设用地寸土寸金,大规模藏茶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体量越大成本反而越高),很难落实仓储基地建设。

这一点上,藏茶之都东莞的例子也可佐证,90年代发达制造业让民间企业家积累大量财富,有了批量存茶的资本,产业迁移后留下的闲置厂房也正是藏茶的理想场地。

这些厂房规格很高,而且大多是企业的自有物业,场地费用方面可以节省很多资金,例如东莞专业仓三剑客中的昌兴存茶,其茶仓就是由鞋厂改建而来的。

而想让深圳房价快速降下来,似乎也不太现实,那打造城市精品仓的成本优势,应该从哪里凸显?

答案还是自有物业。深圳的城市仓可以参考香港的公共仓库,在一整块土地上建设城市仓储交易总部,并通过自有物业来减低用地成本,形成成本优势。

不过即使是自有物业,深圳也无法照搬东莞仓的发展规格,东莞多为承载量几十万到上百万吨的巨型仓储矩阵,也就是仓储成本极低的行业基础仓。

深圳要建设的,是租金相对高一些的精品仓,这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小型家庭仓,虽然成本较高,但高端普洱茶附加值高,数量也少,能承担起成本支出。

第二类是茶商与茶企的规模存茶,这部分仓储需求就要寻求仓储交易机构,这些机构有自有物业,对外出租的仓库租金较低,长期合作还能进一步压低成本。

当然,除了少部分长期存放的窖藏仓外,大多数深圳精品仓的目的,不是为了越陈越香,而且为了及时供应市场,这就引出了第三类仓型——流通仓。

流通仓是同城配送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茶商有需要出手的普洱茶时,可以在暂时放置在这里以防坏放,而不用在租金的成本压力下苦等买主,提高流通性。

大型茶企在深圳销售时,也可以在城市精品仓基地设立区域营销分部,库存普洱茶能满足日常消费所需,保证正常经营与物流配送,保持成本与效率的统一。

落实物流配送服务,完善配套服务机构,引进各地品牌茶企,聚焦产业创新裂变,建设多元商业生态,这就是深圳精品仓所能催生的普洱茶行业新格局。

产业协同的全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精品茶建设,与东莞存茶和芳村销售等传统渠道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产业协同下的共享经济。

东莞与广州的优势是大基建,这两地发展较早,行业基础仓储建设和基础交易体系都已经相对成熟,而深圳城市仓正可以在此完善基础上,形成精品茶二次开发。

对于东莞的海量库存来说,深圳精品仓能盘活存茶,缓解销售压力。对于芳村茶商来说,深圳精品仓能对接终端消费者,提高出货速度。

对于本地茶叶店来说,深圳精品仓能以更高效更标准的方式完成配送。在三向良性循环下,品质更高的消费潜力将被充分挖掘,存茶盘活。

精品茶的名号一旦在业界打响,依托本地庞大的消费人群,城市仓,同城配送和标准化服务,深圳有望成为引领普洱茶消费升级的全新动能。

供应链方面,城市精品仓体系建设完善后,对云南原产地茶厂吸引力将进一步扩大,深圳就可以利用原有茶厂直供渠道,邀请普洱、版纳、临沧和昆明品牌茶厂入驻。

而广东本地的柑普茶、滇红和云南白茶等一众不同品类的茶企,也将因为聚合效应共同入驻,如此一来,原产地供应链条各环节齐聚,品牌货源会是深圳新优势。

原产地品牌新茶,与珠三角精品中老期茶,整合好这两大基础货源,就能形成精品仓储交易高地,再将优势高地建设成总部基地,深圳其实是有望傲居大产业链顶端的。

当然,这些策略,只是陆离基于深圳茶叶市场小散乱的现状,和深圳茶友消费升级迫切需求的合理分析。

在百年城市大计中,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意志聚集的焦点,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门户,而作为其核心环的世界级城市深圳,茶叶消费本不应如此艰难。

依据精品城市仓体系建设,深圳茶叶市场不仅能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平台化、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服务化等全面发展,而且将推动中国茶产业升级。

通过推广供应链创新理念,深圳将对现有的普洱茶全国交易网络,和传统仓储配送体系进行全新升级,而普洱茶行业,也将迈入精品茶配送的全新时代。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深圳茶博会:普洱茶催熟珠三角茶叶市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深度融合待解

12月的深圳依旧气候宜人,一年两度的深圳茶博会乘着深圳“双区驱动”的东风,在这个冬天如期举行,展会为期5天,从12月16日持续至12月20日。


《华夏时报》记者在茶博会开幕的首日便来到了深圳会展中心,会场内人头攒动,热闹不已。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茶博会展览面积达100000㎡,设国际标准展位4700个,集结了世界69个产茶国家和地区的1800多家品牌茶企,展品涵括传统六大茶类茶品、茶食、茶服、茶具工艺品、茶家具、茶机械、茶包装设计等全产业链产品。

深圳市茶行业同业公会秘书长张明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茶博会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作为出口香港并通过香港转口到东南亚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桥头堡,发挥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出口集散中心的作用;二是由于深圳与广州两地已经成为了中国茶产业的信息中心,广州、深圳两地的茶博会也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而,全国有规模的茶业企业包括茶农合作社,茶叶生产厂家都会在广深两地的茶博会上设摊,一是为宣传推广,二则是为收集信息。

展览规模依旧盛大

12月16日下午14时,《华夏时报》记者来到茶博会的会场现场周围发现,在保障防疫工作的背景下,进入茶博会会场共需要通过五个“关卡”:通过工作人员的层层把关分别查验进场参会人员的健康码绿码、无“*”行程码、48小时内新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身份证,最后查验入场门票码才能顺利进入会场。

此外,在会场入口,远远就能听到工作人员手中的喇叭在不停循环播放着“携带48小时内新冠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方可入场”的提示音,而各种提醒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的“温馨提示”也随处可见。

“今年来深圳茶博会(参展、看展)的人依旧很多,会展几乎没有受到疫情影响,现场的防疫措施也做得十分到位。唯一受到影响的可能就是因为疫情防控,紫砂圈今年无人来参展。”会场内,一位参展商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自2007年第一次普洱茶泡沫被戳破以后的几年,中国的茶市场进入到了一个相对较为平稳的调整期,在此以后的几年里,北京、广州、香港、上海等地的展览公司开始进行举办茶产业博览会,以文化的名义进行产业转型及茶文化推广和销售,且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再后来的深圳有了大型茶文化产业博览会,吸收了北京、香港、广州等大型茶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经验,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才取得了现在这样的规模。”张明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是我国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3月,国家领导人在考察武夷山茶园时就曾指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让茶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支持。张明强向记者指出:“茶博会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引领消费的作用,近二十多年来,云南的普洱茶催熟了整个珠三角的茶叶市场,我们从广州、深圳、东莞三地的茶博会上看,几乎90%都被普洱茶商所占领,普洱茶展商也是最舍得花钱装修展位的,一些大一点的展商花个几十万、上百万元装修参展位也在所不惜,这为的是占领有限的普洱茶市场,从全国茶叶市场来看,普洱茶只占到整个茶叶市场的5%不到,而且基本集中在华南地区,所以,广州、深圳、东莞的茶博会可能称之为普洱茶博览会更为确切。”

茶企的破局之路

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却并不是制造强国以及品牌强国,直至目前尚未有一家相关传统茶叶的上市公司。

《华夏时报》记者在茶博会现场注意到,品牌企业的参展展位面积较大,展位内人头攒动,熙来攘往;而来参展的茶农展位被安置在角落,面积较小且装潢简单,来问津的人也较少。


“茶叶作为农副土特产品,零售商拿到了近75%的利润,而茶农却只拿到其5%的利润,这对茶农与制作茶叶的工厂是极不公平的。茶农拿到的利润微薄,更没有更多的钱去改良土壤,因此茶叶的质量根本无法提高。”张明强向本报记者指出:“一些商业链锁茶叶零售企业因为想在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便随意提高库存预期增值利润,把账本做的十分漂亮,但实际上经营能力却十分脆弱,所有的盈利能力全部建立在对茶农的压价之上,赚到的钱开更多的店,而不知道反哺茶农。”

张明强总结道:“所以,茶叶商业企业尚未出现一家上市企业是有道理的,国家先要把有限的资源来支持茶农和茶叶生产企业,只有让生产源头工厂在资本市场上拿到钱,加大茶业科研投入,才能使中国的茶叶经济最终大起来、强起来。而茶企的上市之路,不能光盯着贩卖粗放型茶叶的商企,更应该扶持茶业科技公司的崛起。一旦茶叶科研得到科技资本的青睐,茶叶深加工将会得到广泛运用,这将会引发茶产业的新一轮革命。”

中国有五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时至今日,发展趋势已经愈加多元且广阔。茶博会一方面引领市场销售,另一方面对繁荣地方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茶博会可以推动和促进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还可以与国际上的茶商进行交流互动。同时,通过举办一些学术与科研论坛,促进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茶文化与茶科技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发展,

有数据显示,深圳的茶业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包括外贸出口和茶饮料市场,深圳人的茶叶消耗量接近全国人均消耗量的两倍。对此,张明强向本报记者表示:“深圳茶博会能在全国各大城市茶博会中脱颖而出,是和深圳经济实力的支撑以及近几年深圳的茶业经济体量的长足发展是分不开的。深圳茶博会今后应着力在名、特、优、新上发展,特别是要在茶业科研技术上多做文章,少一些花哨的无为的评奖。茶叶是食品,要多从食品安全入手,从科学喝茶开始,不能过份宣传夸大药用功效,同时,还要注意防范茶叶的炒作风险,正所谓‘茶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炒的’。”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葛爱峰 见习记者 王敬 深圳摄影报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12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