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西山里产的茶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左宗棠经营“湖茶”大手笔

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回军首领马占鳌派部下抵达安定向楚军献马,表示投降,愿接受约束。左宗棠命将投降回军全部放回,但令他们缴出马匹和武器,以免重蹈“金积堡”覆辙。他在家信中说的“马占鳌、马悟真已来献良马二、健骡二、差马五十、介糜二,缴马三千余,叉子枪约缴至二千,矛杆五六千”,就指这件事。

陕、甘战事进入扫尾阶段,趁此间隙,左宗棠拟订甘肃省茶务章程,以扫清历任积弊,发展陕、甘经济。


△茶马古道旧照

陕、甘茶务,依托“茶马古道”。这是一条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内地茶商“以茶换马”的主道,也是“丝绸之路”的一条主干线。

“以茶换马”的主要原因,在于湖南、江西一带属山区,交通运力主要靠马,本土却不产马;甘肃的回族、蒙古族,以肉食为生,肠胃的油脂只能靠茶叶消化,一天不喝茶就会身体难受,三天不喝会生病,长期不喝会有生命危险,本土又不产茶。

一条“茶马古道”,满足了南、北两地百姓互通的需求。

清朝立国之后,茶务在乾隆年间整顿,由西宁司、庄浪厅、甘肃省城之皋兰县经理。甘肃茶务经营仿食盐经营,采用“茶引”制度。甘肃共设茶引二万八千九百九十六道,每引正茶一百斤。凭借权力垄断“茶引”的商人,每年需向国家缴纳正课税白银八万六千九百两,杂课税四万一千九百两。

1851年太平军兴,湖南首当其冲,成为主战场,“茶马古道”横遭破坏,茶商也被打跑,茶马交易一度中断。清朝茶务,著名的有甘肃湖茶、四川边茶,待左宗棠初定陕、甘,此时囤积压货,均达十余年之久。

左宗棠与湖茶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追溯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那年,他用在安化小淹陶家教书所得的九百两白银,在湘阴柳家冲买下七十亩田地,建成柳庄。

那是一段值得留恋的日子。从湘潭桂在堂迁回湘阴柳庄,左氏心情无比畅快,他“日巡行陇亩,自号湘上农人”,每天亲自参与耕种。那些日子,他亲身实践科学种田,写成《朴存阁农书》,发明“区田法”,推广后解决了附近农民的饥饿问题。

左宗棠教书所在地安化小淹,是山西、陕西茶商的聚集之地,每年都有大批的茶贩往来。左氏留心观察,发现安化茶叶以小淹为圆心,周围百里内的茶叶最好,产量也最高。

1846年,三十四岁的左宗棠从小淹运回茶苗,在“柳庄”自辟茶园栽种,开创了湘阴县培育茶叶产业的先河。四子左孝同的说法可以印证:“府君于柳庄艺茶、种树,期尽地利。湘阴产茶,实府君为之倡。”

左氏在《上贺蔗农先生》中自述:“宗棠自耕之田,略以古农法之便于今者行之,闻甚良,惜细雇辈尚未能尽如其意也。茶园所入,今岁差可了清国课。逐渐增加,于人事不无裨益,倘更桑竹之利成,其可以存廉耻而广惠爱者大矣!”左宗棠按自己发明的新的“区田法”种水稻,比起古代农书的种田方法,产量要高,他单凭种茶的收入,就可以交清国家的农业税,他还计划栽桑树养蚕抽丝,种竹子编农具送人。那段日子,他不但沉迷于学习古代种茶技术,还亲身下地劳动。

五年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左宗棠乐于田园,依然不问世事,闲居在湘阴“柳庄”,精心料理他的茶园。三十九岁的他,在给长沙朋友贺瑗的信中,这样描写耕种农家的趣味:“山中小笋,新茶风味,正复不恶。安得同心数辈来吾柳庄一聚语乎?……兄东作甚忙,日与庸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别有一段乐意。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

每天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他以为人间至乐,不但不想出山办事,甚至想邀三五好友到“柳庄”来陪他喝茶聊学问。

安化当年流行一首《茶歌》,家家户户传唱,堪比流行歌曲,左宗棠平时往来两地,也听会了。他自采茶叶时,自得其乐地哼唱:

二月花朝初开天,双双对对整茶园。

哥施肥来妹淤土,谷雨多摘白毛尖。

三月清明茶发芽,姐妹双双采细茶。

双手采茶鸡啄米,来来往往蝶穿花。

谷雨采茶上山坡,男男女女在一起。

心想和妹来讲话,筛子关门眼睛多。

布谷声声叫得欢,农家四月两头忙。

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麦又黄。

在安化的这段生活见闻,多年后仍记忆如新。左氏在与陕西布政使谭钟麟的通信中如此回忆:“至新芽初出,如谷雨前摘者,即小淹亦难得。每斤黑茶,至贱亦非二三百文不可得也。”

在左氏的印象里,当时湖南流行两句茶谚。一句是:“安化山里不作田,三个月茶阳春吃一年。”意思是安化山多田少,稻谷不丰,但有“采不尽的茶,剥不尽的麻”,每户茶农单凭卖茶叶,就可以管一家全年温饱。一句是:“宁买安化草,不买新化好。”意思是新化的真茶,还比不上安化的草好卖,这句话见于《安化县志》,可见其时的品牌效应。

安化好茶叶不够卖,当地农户只好掺假。当年安化茶分上、中、下三品,上、中两品不能做手脚,茶农便拿下品做文章,多以柳树叶、茅草、栗树叶冒充,真茶叶不过十分之一二。左宗棠早年亲见,将这些都记于文章中。

陕、甘“茶马古道”中断后,南北两地茶、马积压,浪费严重,官员尝试恢复。

1865年,陕甘总督杨岳斌尝试恢复,计划在陕西设立官茶总分店,并撤销各省、局设立的茶叶税务关卡,以吸引茶商,遗憾没有落地执行。

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前面五年忙于剿捻、定回,根本无暇顾及。1872年农历二月二十七日,写这封家信时,他已从繁忙的军务中抽身出来,对茶务大刀阔斧改革:

一、将国家垄断经营的“茶引”,改为自由竞争市场的“茶票”。历史旧账一刀切断,“行一引之茶即纳一引之课,从前积引不准代销,庶免移新掩旧之弊”。

二、清理杂课税,豁免以前茶商因战争原因而欠下的税款。过去每引有捐助、养廉、充公、官杂四项杂课,纳银一两四钱。新政之后,“正课百余万两且归无着,更何可征收杂课以累新商?与其徒杂课之名,致妨正课,曷若蠲除陈课之累,以救新课”。

三、清理已经不能承引的商人,尤其是手握大量茶引但资本已经微薄的晋商,大力培育陕西泾阳各县“力能承引之商”,吸引他们去陕西先开官茶总店“试办新引”,同时增设南柜。

左氏“茶务新政”之前,朝廷曾在甘肃设有东柜与西柜。东柜茶商由山西与陕西商人承办,人称东商;西柜则由回族商人承办,其中以陕西籍回商居多,人称西商。左氏新增设南柜,目的是招来南部的商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湖南人,人称南商。征得朝廷同意后,左氏充分开放自由市场,让商人间展开竞争,“新商与旧商各领各票,各不相涉”。这一规定让新增设的南商迅速壮大,后来居上,形成“东商仅十之三,南商十之七”的局面。

此时南柜的茶叶,除部分来自四川外,大部分来自湖南长沙府安化县。湖茶经湘江入长江,运到湖北襄樊,再通过陆路运到陕西泾阳,在泾阳统一加工,压制成块,称作砖茶;再销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及蒙古,其中部分卖进俄罗斯。

为了调动南商的积极性,左宗棠对南柜制定优惠性的政策规定:一引配正茶八十斤、副茶二十五斤,只收三两白银的正税,不收杂税,由湖南运茶到甘肃的厘税,“酌抽二成,其余八成以各省在积欠甘省协调项下分年划扣”。“茶务新政”之后,全国市场统一规定,每票配茶五十引,包装后正茶为四千斤,每包一百斤,分成四十包,另加副茶一千斤,每包二十五斤,为弥补正茶损耗之用。

当时贩茶运往陕甘的正课税,每票缴纳二百四十三两六钱白银。如果进一步销往新疆,到哈密关卡时需增缴二十两。运到新疆销售店后,又得缴纳票税八十两、厘金二十两,也就是说,新疆茶商每票需缴纳正课税三百六十三两六钱白银。

左氏增设南柜的创新之举,不但活跃了大西北的茶马市场,更直接带动湖南茶叶产业的升级换代。

吴觉农在《湖南茶业报告书》中记载,南柜设立后,湖南茶叶极盛时年产量达一百万担之多,仅长沙府安化一县,包括东坪、桥口、黄沙坪、西州等地八十余所茶庄,年产茶就近八十万箱。其中“红茶销俄者约占百分之七十,英、美仅占百分之三十……嗣广帮中兴,由香港销英、美之红茶约增至百分之四十,余百分之六十仍由恰克图销于俄国”。

饶有趣味的是,在安化“湖茶”的带动下,湖南俨然成为全国的“茶叶大省”,甚至连远隔百里之外的平江,茶叶产业都跟着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了。《平江县志)记载:“红茶大盛,商民运以出洋,岁不下数十万金。泉流地上,凡山谷间,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

显然,“湖茶”空前大繁荣,得益于左氏“改引为票”制度的成功。

其成功程度如何?有数据为证:左氏改革之前,甘肃省政府每年只能发出两千多引,到1873年“改引为票”正式推行,第一年便发出八百三十五票。每票五十引,总数达四万多引,骤然间增长了近二十倍,当年甘肃省茶税便高达二十三万三千四百两之多。

左氏为鼓励“湖茶”在西北发展,向朝廷保举湖南籍道员朱昌琳为南柜领袖,并亲自出马担任陕甘茶马使。左宗棠的养廉银也从茶叶税中提取,每引收四钱三分六厘。历年下来,陕甘茶马使养廉银居然积聚了三十八万两之巨,他一文不动,全存于府库。

1876年,左宗棠移营甘肃酒泉,钱粮一手托付给陕西巡抚刘典。左氏订立规约:三十八万两茶马使养廉银不能挪作西征军费,只能留给下任总督,备做西北急需之用。刘典依言保管下来,全部捐做政府公益基金。今天的兰州黄河大铁桥(现名中山桥),就是用左宗棠这笔捐款修建的,用度还不到一半就建成了。大西北其后历年平安无事,继任者都没有理由随便动用这笔巨款,余款直到民国初年才用完。

左宗棠在陕甘施行的“茶务新政”,后世评价如何?

1942年出版的《边政公论》期刊,一篇《历代茶叶边贸史》这样写实评价:“左氏之制施行以来,以挽回咸同年间西北茶销停滞全局,亦即奠定六十年来西北边销之基地也。”

文/徐志频

来源:湖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事茶四十余载:他把对家乡的爱融入茶香里——记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金银永

一哄如市焉,越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食兰雪。——明张岱。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南宋陆游

平水日铸茶,一杯好茶,出在钟灵毓秀的柯桥区南部山区。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叫金银永,为了柯桥区的茶叶生产,为了恢复这千年文化名茶,让茶叶为农民增收,他已经在柯桥区茶叶界奉献了四十四载的青春年华。

三月的柯桥南部山区乍暖还寒,3月16日上午,柯桥区南部山区连绵起伏的茶园里已是满目青翠,当天上午,柯桥区在这里举行2023年“平水日铸”开茶仪式和新茶上市的新闻发布会,开茶声的丰收祈盼中,青山绿意被唤醒,平水日铸茶新年产茶的黄金季到了。

此刻,忙前忙后的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金银永感到很欣慰。高兴的是,开茶标志着茶企和茶农迎来了今年春茶生产的开始。“但由于去年夏季热害和冬季寒冷,茶树树势衰弱,加上春茶前期气温偏低,提醒茶企要关注高档茶生产”。金银永感到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从乡镇茶叶干部做起,他跑遍了南部山区的每一个产茶村

“1980年,我从诸暨农校茶叶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当时的越南区青陶公社,算是吃‘茶叶饭’的开始吧。”采访中,金银永的思绪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山路弯弯,茶园深深,让他对那段时光记忆尤深。金银永告诉记者,当时下乡去调查茶叶产业全部靠“11路公交车”——两条腿走路。1982年到区农技站工作,一次,跟农技站长从车头乘车到现在的稽东镇新上王村,沿范家山、娄坞、高阳和上、下金家山到大地村,在农民家过一夜后,第二天再出发走到五联村、俞村、谢村,在蒋村过夜,第三天赶往东村,在岭北村吃中饭后再赶往丹家村,过一夜后到第四天才能返回驻地。一路上要考察茶园、组织召开茶叶座谈会和队长会议,商讨当年的茶叶生产。而这一切,全部是靠步行完成的,金银永笑称,把一生要步行的路都走完了。“有一年的4月下旬,在大地村过了3个夜,了解茶叶减产的原因,提出补救措施。”

正是这段青葱岁月,锻炼了金银永的身体和心资,培养了他处事冷静和坚韧不拔的性格。“那个时候的干部和农民的联系贴得很近,也让广大干部对农村和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金银永感慨。

四十四年不离不弃,他把对越地的爱融入了茶香里

在柯桥区,熟悉金银永的茶企和茶界人士都亲切地叫他“金科”。

2020年3月,在和柯桥茶叶打了四十四年交道的金科退休了,但他没有离开他热爱的茶叶岗位,而是继续为平水日铸茶品牌的崛起发光发热。金银永告诉记者,他感到“满意”的,是自己在退休后为平水日铸茶做了两件事。一是参与越茶博物馆的建设,该馆于2021年完工投入使用,填补了绍兴市综合性茶叶博物馆的空白,为宣传越茶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是促成了柯桥区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选育平水日铸茶专属品种的合作,2022年选育成功的“平水日铸茶1号”和“平水日铸茶2号”获得了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品质的提升是这两个品种的显著特点,新品种的选育成功,对于平水日铸茶生产的标准化将是一个飞跃。”课题组负责人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马春雷博士介绍。

负责培育这两个新品种的木客村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启华介绍,为了寻找这批平水日铸茶专用品种的母本,金科多次随同专家一起到大山里筛选优异单株“母本”。“有一天是下雨天,金科和专家们撑着雨伞在山上寻找茶树母本,平水日铸茶专属品种的选育成功,就是用一脚一脚的山路爬出来的。”冯启华说。

2022年,柯桥区名优茶产值达到4.32亿,比平水日铸茶品牌初创第一年2.3亿元的产值翻了近一番。而平水日铸茶生产企业之一的绍兴玉龙茶业有限公司2021年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金科处事非常公正,我们关系那么好,他从没有对我特殊照顾过,这就是我对他最服气的地方。”总经理李亚根说。而在绍兴大越山农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周文龙的心里,金科就是那个吸引他回乡投资生产家乡有机茶的“引路人”。

平水日铸茶生产的旺季,日铸茶生产企业群的茶企老总们近日收到了这样一条提醒信息,信息是金银永发的,他提示各茶企负责人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努力保证今年平水日铸高档茶的数量和质量。满满的回复和点赞间,充满的是大伙对“金科”这位老茶叶工作者敬业精神的崇敬。

平水日铸茶品牌建设风生水起,“西湖龙井”专班专程前来考察

1984年4月,金银永调到当时的绍兴县农林局特产股之后,根据市场要求,他亲历过绿茶、功夫红茶、名优茶的几次茶类改制,成立茶叶协会改革流通机制,从基层到局里,身份变了,却没有离开过茶叶界,这一干,就是几十年。

如何振兴柯桥区的茶叶产业,让山区茶农增收,是金银永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用他的话说是“吃一行、管一行。”

2010年前,平水日铸茶品牌还没有问世,对于柯桥区主打茶叶的品类上,金银永一直主张恢复传统名茶平水日铸茶。在他眼里,平水日铸茶曾被列为贡品,而历代大文人的咏茶诗句又为平水日铸茶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1年,区政府作出了主打平水日铸茶的决策后,恢复平水日铸茶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但是一系列问题困扰着金银永,茶叶做什么形状?什么香型?包装如何设计更具柯桥特色?如何避开“大众化”以特色闯市场,打响平水日铸茶品牌知名度?作为区茶叶主管局的茶叶干部,金银永坦言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经过考察、调研,结合对市场的把握和思考,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最终平水日铸茶确定了卷曲形、板栗香的品质路线,并主持制订了生产标准。在包装上,平水日铸茶也摈弃了“老面孔”,素雅的条形包装上印刷了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图案,融入了独具柯桥区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

为利于开发市场,2018年根据局领导要求,金银永还对平水日铸茶的等级作了命名,将特级和一至四级分别命名为鹰爪(平水)日铸、贡熙(平水)日铸、赤堇日铸、若耶日铸和三灶日铸共五个级别,这“五剑客”合欧冶子铸五剑“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之意。

“平水日铸茶的包装太绝了,背后体现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你们绍兴人真的是太有文化了。”2013年,在山西太原参展第7届中国(山西)国际茶产业博览会时,一位太原茶客在看到平水日铸茶的包装后盛赞。

在品牌管理上,平水日铸茶实行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商标使用、产品价格和品牌宣传的“六统一”管理,并取得显著效果,2020年11月,全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西湖龙井”专班专程来平水日铸茶品牌管理服务中心考察学习“六统一”管理经验,对该管理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

(来源:柯桥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古道茶城 |《茶经》第七章: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氏。

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

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

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陽,傅司隶咸,江洗马统,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馀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举,安任育,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后魏:琅琊王肃。

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齐:世祖武帝。

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

皇朝:徐英公勣。


(主要罗列了唐代及以前的饮茶名士。)

三皇: 炎帝,即神农氏。

周代:鲁国周公,名旦;齐国国相晏婴。

汉代: 仙人,丹丘子,黄山君;文园令(官职)司马相如,执戟郎(官职)扬雄。

吴国(三国时代): 吴归命侯,太傅(官司职)韦弘嗣。

晋代: 惠帝,司空(官职)刘琨,琨侄兖州刺史(官职)演,黄门(官职)张孟阳,司隶(官职)傅咸,洗马(官职)江统,参军(官职)孙楚,记室(官职)左太冲,吴兴太守(官职)陆纳,纳侄会稽内史(官职)俶,冠军(古时将军的名号,魏晋以至南北朝皆设冠军将军)谢安石,弘农郡太守(死后追赠的官职)郭璞,扬州牧(官职)桓温,舍人(官职)杜育,武康小山寺和尚法瑶,沛国(地名)的夏侯恺,余姚(地名)的虞洪,北地(地名)的傅巽,丹阳(地名)的弘君举,新安(地名)的任育长,宣城(地名)的秦精,敦煌(地名)的单道开,剡县(地名)的陈务妻,广陵(地名)的老姥,河内(地名)的山谦之。

南北朝后魏: 琅琊(地名)的王肃。

南北朝宋: 新安王(封爵)刘子鸾,鸾弟豫章王(封爵)刘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和尚潭济。

南北朝齐: 世祖武帝。

南北朝梁:廷尉卿(官职)刘孝绰,陶弘景先生。

唐朝:英国公徐勣。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神农食经》中记载:“常常饮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


周公《尔雅》:“槚,苦茶。”

周公《尔雅》中记载:“槚就是苦荼。”


《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广雅》说:"荆州(湖北西部)、巴州(四川东部)一带地方,采茶叶做成茶饼,叶子老的,制成茶饼后,用米汤浸泡它。想煮茶喝时,先烤茶饼,使它呈现红色,捣成碎末放置瓷器中,冲进开水。或放些葱、姜、橘子合着煎煮。喝了它可以醒酒,使人兴奋不想睡。”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卯茗莱而已。”

《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糙米饭、三、五样荤食以及茶和蔬菜。”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司马相如《凡将篇》记载的药名,有:“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檗、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等。”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葭。”

《方言》中记载:“四川西南部的人把茶叫做蔎。”


《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胜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吴志·韦曜传》中记载:“孙皓每次设宴,座客至少饮酒七升,虽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最初,孙皓对他优礼相待,就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必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柰何秽吾素业?’”

《晋中兴书》中记载:“陆纳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要去拜访他。陆纳的侄子陆俶埋怨他的叔父不作准备,但又不敢去问他,于是私下准备了十几人吃的菜肴。谢安来了,陆纳只以茶果招待客人。陆俶就摆出了丰盛的筵席,山珍海味,样样倶全。客人走后,陆纳把陆俶打了四十棍,并且说:‘你既不能给叔父增光,为什么却要沾污我一向所保持的朴素作风!’”


《晋书》:“桓温 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唯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客宴会,只有七盘茶、果。”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 ,就人觅茶饮。”

《搜神记》中记载:“夏侯恺的同族人叫做苟奴的,能看见鬼神。夏侯恺因病死亡,他看到夏侯凯来收取马匹,并使他的妻子也得了病。还看到夏侯恺裹着往常的发巾,穿着单衣,坐在生前所用的靠西墙的大床上,向人要茶喝。”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在给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的信里说;“前收到你寄来的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都是我所需要的。我感到昏乱气闷时,常靠喝真正的好茶解除,你可购买一些。”


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为帘事打破其器具。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司隶校尉傅咸在教示中说;“听说南市有个四川老妇做茶粥出卖,被警官打破她的器具,后来她又在市上卖饼,为什么要作难四川老妇,禁止她卖茶粥呢!”


《神异记》:“馀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神异记》中记载:“余姚人虞洪上山采茶,遇见一们道士,牵着三头青牛。这个道士带着虞洪到了瀑布山,对他说,‘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很会煮饮,常想请你送给我品尝。这山里有大茶,可以给你采摘,以后你有多余的茶,请给我一些。’虞洪就用茶来祭祀,后来经常叫家人进山,果然采到了大茶。”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左思所作的《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执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鹜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钅历。”


张孟陽《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 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蝑。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hi],果馔踰[yú]蟹蝑[x]。芳茶冠六清,溢叶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卿可娱。”


传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陽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傅巽的《七海》中记载了八种珍贵物品:“蒲地的桃,古大宛国的苹果,山东的柿子,燕地的栗子,峘阳的黄梨,四川巫山的红橘,南中的茶子,天竺的冰糖。”


弘君举《食檄》:寒温 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弘君举在《食檄》一文中说;“客来寒暄以后,应该用鲜美的茶敬客。喝完三杯,就应该敬以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瓠、葵所做的羹各一杯。”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孙楚歌:芳香的茱萸生长在树梢之颠,鲜肥的鲤鱼产在洛水深渊。雪白的食盐产在山西,美味的豆豉出自山东。姜、桂、茶、茗产在巴蜀,椒、橘、木兰出自高山。蓼苏长在沟渠旁边,白米出自良田中间。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华佗的《食记》中记载:“长期饮茶,能增进思维能力。”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 重。”

壶居士的《食忌》中记载:“长期饮茶,使人瓢瓢欲仙,和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


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

郭璞的《尔雅注》中记载:“茶树小如栀子,冬天不落叶,叶可以煮作羹饮。现在把早采的叫做茶,晚采的叫做茗,或叫做荈,四川一带的人叫作苦荼。”


《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 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

《世说》中记载:“任瞻,字育长,少年时很有名望。过江之后,很不得志。在饮茶的时候,问人说:‘这是茶?还是茗?’当他感觉到对方露出奇怪的神色时,就再申明说:‘我刚才是问这茶是热的还是冷的。’”(下饮是为任瞻准备茶的意思。)


《续搜神记·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续搜神记》中记载:“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采茶,遇到了一个身高一丈多的毛人,引他到了山下,把茶丛指给他看,随即离去了。过了一会儿,这个毛人又回转来,把藏在怀里的橘子送给秦精,秦精很害怕,便背了茶回家了。”


《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陽,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晋代四王政变时,惠帝出走避难,后来回到洛阳,黄门用瓦碗盛茶献给他喝。


《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异苑》中记载:“剡县人陈务的妻子,年轻守寡,和两个儿子住在一起,很喜欢喝茶。因为住宅里有一个古墓,她每次在喝茶之前,总是先用茶祭祀。她的两个儿子很讨厌她这样做,对她说:‘古墓能知道什么,这么做还不是白化力气。’就要把古墓掘掉,经母亲苦苦劝阻,方才作罢。那一夜她梦见一个人对她说:‘我在这古墓里已有三百多年,你的两个儿子常想把它毁掉,仰赖你的保护,又请我喝好茶,我虽是深埋在地下的朽骨,怎能忘掉你的恩施而不答报呢!”天亮后,她在院子里发现十万铜钱,好像是很久以前埋在地下的,只是穿钱的绳子是新的。母亲把这件事告诉两个儿子,他们都感到很惭愧。从此后后,祭奠得更加虔诚了。”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个老妇,每天早晨独自提着一个盛茶的器皿,到市上卖茶,市上的人争着购买,从早到晚,她那个盛器里的茶始终不见减少。她还把卖茶所得的钱都散给了路旁孤苦贫穷的乞丐,有人感到很奇怪。州里执法的官吏便把她抓进监狱囚禁起来,到了夜间,这个老妇却拿着卖茶的器皿,从监狱的窗口飞越而出。”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

《艺术传》中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怕冷也不怕热,常常吃小石子,所服的药,有松脂、肉桂和蜂蜜的气味,所喝的仅仅是紫苏茶。”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 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中记载:“南朝宋代的僧人法瑶,本姓杨,河东人。晋代永嘉年间到江南,遇见沈台真,请他到武康的小山寺。法瑶已年老,吃饭时饮些茶。到了南朝齐代永明年间,齐武帝曾传旨吴兴的地方官请法瑶上京,那时他已经七十九岁了。”


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元,迁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南朝宋《江氏家传》中记载:“江统,字应元,当转任晋朝愍怀太子洗马时,曾上书规劝说:‘现在在西园出卖醋、面、蓝子菜和茶叶等类东西,实在是败坏国家的体统。”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宋录》中记载:“南朝宋代的新安王刘子鸾和他的哥哥、豫章王刘子尚,同往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以茶茗招待,刘子尚在品尝时说:‘这真是甘露呀,怎么能说是茶呢!’”


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王微所作的《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

鲍昭的妹妹令晖曾作过一篇《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乾饭、酒脯而已。”

南朝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里说:“我死后,在我的灵前千万不要用牲畜来祭祀,只要供上糕饼、水果、茶、饭、酒和果脯就可以了。”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苾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麏,裛似雪之驴;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颜望楫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梁刘孝绰呈《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中说:"李孟孙君带来了您的告谕,赏赐我米、酒、瓜、笋、菹(酸菜)、脯(肉干)、酢(腌鱼)、茗等八种食品。酒气馨香,味道淳厚,可比新城、云松的佳酿。水边初生的竹笋,胜过菖荇之类的珍羞;田头肥硕的瓜菜,超越好上加好的美味。白茅束捆的野鹿虽好,哪及您惠赐的肉脯?陶侃瓶装的河鲤虽好,哪及您馈赠的鲊鱼?大米如玉粒晶莹,茗荈又似大米精良,酸菜一看就令人开胃。(食品如此丰盛)即使我远行千里,也用不着再筹措干粮。我记着您给我的恩惠,您的大德我永记不忘。


陶弘景《杂录》:“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陶弘景的《杂录》中记载:“喝茶能使人轻身换骨,从前丹丘子和黄山君就常饮茶。”


《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后魏录》中记载:“琅琊王肃在南朝做官时,喜欢饮茶和喝莼菜羹。后来回到北方,又喜欢羊肉和奶酪。有人问他:‘茶比奶酪怎样?王肃回答说:‘茶不能居于奶酪之下的。”


《桐君录》:“西陽武昌庐江 昔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 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桐君录》中记载:“西阳、武昌、庐江、晋陵一带,都喜欢饮茶,客来,主人都用清茶招待。茶的沫饽,饮了对人体很有益。凡是可饮用的东西,大多采取它们的叶子,但天门冬和菝葜则采用它们的根,饮了都对人有益。又巴东另有一种真正的茗茶,煎饮后能使人不睡。当地人还有用檀木叶和大皂李煮了当作茶冷饮的。又南方有一种瓜芦木,也很像茶,味很苦涩,搞成碎末后煮饮,也可使人通夜不睡。熬盐的人就依靠喝这种饮料,特别是交州、广州一带的人饮用最多,客人来,先要敬这种饮料,煮时,一般都要加入些香料调制。”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坤元录》中记载:“在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的无射山,少数民族的风俗,每逢吉庆时日,亲族都到山上集会歌舞。山上茶树很多。”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括地图》——即《括地志》,唐萧德言等人著,已散佚,清人辑存一卷。临遂——晋时县名,今湖南衡东县。


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 山,出御荈。

山谦之的《吴兴记》中记载:“乌程县(今浙江吴兴)西二十里有温山,出产御茶。”


《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夷陵图经》中记载:“黄牛、荆门、女观以及望州等山都产茶。”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永嘉图经》中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陰图经》:“山陽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淮阴图经》中记载:“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茶陵图经》中记载:“茶陵的意思,就是出产茶茗的陵谷。”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本草·木部》中记载:“茗就是苦荼,滋味苦中带甜,略有寒性,无毒。主治瘘疮,利尿,去痰,解渴散热,使人少睡眠。秋天采摘的味苦,能通气,帮助消化。原注说:春天采摘。”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

《本草·菜部》中记载:“苦荼,也叫做荼,也叫做选,还叫做游冬,生在四川一带的川谷、山陵和道路两旁,过严冬也不会死,三月三日采制焙干。原注说:这或者就是如今所说的茶,也叫做荼,饮后能使人不睡。《本草注》:按《诗经》中‘谁谓荼苦’和‘堇荼如饴’两句所说的荼,都是苦菜。陶弘景说苦荼是木类,不是菜类。茗,春天采摘的叫做苦木荼。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灸,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枕中方》中记载:“治疗多年的瘘疮,用苦荼和蜈蚣烤炙,使其发出香气,取相等的分量 ,捣碎筛过,成为细末,另煮甘草汤擦洗患处,然后用末敷上。”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蹶,以葱须煮服之。”

《孺子方》中记载:“治疗小儿无故惊厥,用苦荼葱须煎者服用。”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