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山西安化县

找到约5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亚太展讯】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隆重启幕!

       5月21日上午,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涉茶、爱茶人士和主体,共赴茶叶“盛宴”,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20日晚,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出席茶博会“世界茶乡、中国之夜”活动并致辞,与国内外嘉宾和客商代表共论茶事、共话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243

  5月20日晚,省委书记袁家军出席茶博会“世界茶乡、中国之夜”活动并致辞

  21日上午,“西湖论茶”第四届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暨2021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在茶博会现场隆重举办,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郑栅洁、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慕德贵出席活动并讲话,现场还连线“国际茶日”陕西分会场,陕西省省长赵一德为大家介绍现场情况。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248

  “西湖论茶”第四届中国茶业国际高峰论坛暨2021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上,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致辞

  本届茶博会为期5天,由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和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承办,杭州华巨臣西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运营执行。相比往届,本届茶博会规模更大、活动更多、形式更新,展示展销面积达7万平方米,标准展位有3423个,汇聚1500多家品牌茶企,集中展示茶品牌、宣传茶旅游、促进茶贸易。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252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256

  本届茶博会哪些展馆最“靓”?有哪些好玩的茶界新科技?参展商带来了哪些独家好茶?21日一大早,小编带着口罩,亮出健康码,在预约排队、测量体温后,进入展会现场一探究竟。

  各展芳华——茶叶“盛宴”更精彩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如今已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届茶博会特别设置了“国茶成就馆”,通过图文及多媒体形式,充分展示建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茶产业、茶文化、茶历史、茶科技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茶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01

  茶博会现场,大批名茶“争奇斗艳”,各地展团“各领风骚”。来自浙江、贵州、福建、安徽、广东、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重庆、陕西、湖南、山西、江苏、江西、河南、河北、海南、西藏、新疆、台湾、农垦中心等22个省级展团,匠心设计,精彩亮相,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政府展团美丽风景线。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05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09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14

  来自全国各地品牌茶企也不甘落后,步入展馆,各展台里飘出缕缕茶香。展会现场,一些“老茶客”在做好防疫措施下,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己喜欢的产品展区,赏茶艺、品香茗、话茶事,以茶为媒,其乐融融。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40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45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49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53

  部分品牌展商

  省级综合展团:浙江、福建、安徽、贵州、广东、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重庆、湖南、山西、江苏、江西、河南、河北、海南、西藏、新疆、台湾、农垦中心;

  主宾省市县:贵州(主宾省)、恩施(主宾市)、福安(主宾县);

  县市区展团:恩施州、福鼎市、福安市、潮州市、普洱市、东莞市、安化县、清远市、郎溪县、南京市、宣城泾县、青岛崂山区等;

  绿茶:浙江集团、狮牌、龙王山、婺牌等;

  红茶:正山堂、骏德、山尔堂、清山湾、昌宁红、三宁、云南龙泉、润思祁红、天之红、祥源、徽甄堂等;

  白茶:品品香、绿雪芽、广福心道、鼎白、大沁、顺茗道、林飞应、万氏留香、三泉白茶、古御林、裕荣香、汉仪楼、恒春源、陈茗仓、长心、中茶蝴蝶、隆合、云根、大与茶号、白马山有机茶、古董品白茶等;

  普洱茶:中茶、大益、陈升号、澜沧古茶、干仓之味、勐库戎氏、龙园号、八方茶园、福海茶厂、古韵流香、书剑、滇南古韵、大丽、布易班、明泽藏香、凤印、味茗堂、云门天成、修享曼松、智德鸿昌、古茗道轩、昌泰集团等;

  黑茶:中茶黑茶、白沙溪、湘益茯茶、泾渭茯茶、梧州中茶、苍松、天誉、雅雨藏茶等;

  青茶:武夷星、瑞芳、海曦、岩雅轩、枞馫、天号岽、闽北茶文化等;

  黄茶:黄魁、子久等;

  陈皮普洱:侨宝、陈皮村、德定福、华彤、岁月陈皮、添喜事、和德荣等;

  茶包装:尚品、艺倍、精广、桦源、迈点、亿森、顶轩、森点、联合、东南产业联盟、锐翔、荣誉制罐、凯溢、宽橙、容德、巧然工贸、云龙、雅达佳、晟威、丰元制罐、精锐、景致、科百达、晟优等;

  茶机械:红五环、捷迅、美亚、姚江源 、上河、成飞、毅铭、长荣、森工等;

  茶器:龙泉青瓷展团 、景德镇陶瓷大学展团 、湖畔居.茶荟生活馆、国瓷永丰源、李小白 、臻宝堂 、一胜斋 、朱炳仁·铜 、问鼎 、鹤鼎堂 、三鼎 、晋芳 、梵山堂 、蜂鸟工坊 、62度 、卢艺 、藏川斋 、观云听雨 、故式 、柴房 、又见山水 、细工坊 、铜话 、冈山陶艺 、无墨国石 、画石茗 、隐庐 、道道 、坊巷香城 、金滇格、玛戈隆特、国熙定制、光宝堂等;

  紫砂:羊角山、宏中紫砂、刘根林、佘矫健等;

  茶服:善智、月印池、唐缘、六羡堂等;

  港澳台:福寿山 、茶思有泉有机茶 、赛德克 、亮茶 、顺香 、彤意轩 、十分春 、振勤 、云水涧 、薪传香 、茶学堂 、如是观 、追月文创 、禾青香堂 、黑彩窑 、两岸窑等;

  国际:柴田、瀛宝堂 、禾先山房 、漆茶 、丸宇抹茶 、五美堂 、月伴山房 、太鼓堂、韩国须弥藏、BESTIR  LANKA(百事德斯里兰) 、Lions锡兰红茶、尼泊尔国家茶叶馆等。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356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00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04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日益红火,如今已成为世界茶叶生产、消费、出口的主要国家,真了不起!相信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我国茶消费潜力巨大,茶产业、茶贸易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必将进一步释放。”一位来自杭州的嘉宾在观展时由衷“点赞”道。

  数字赋能——茶叶“盛宴”更智慧

  当数字技术联上茶博会,会凸显出怎样的“智慧”?记者发现,本届茶博会数字元素“闪耀”全场,看点十足。

  数字化智能原叶泡茶机、智能飞防无人机、数字化名优绿茶生产线集控室平台……在本届茶博会新增设的“数字茶业”馆,茶业管理、生产、加工、营销和旅游等数字化展出板块,让一些观展嘉宾大呼“涨知识”。这个馆以‘数字赋能茶产业’为主题,运用数据大屏、实景展示、远程操控、互动体验、现场直播、茶艺表演等展示手段,围绕茶叶生产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应用与转型,全方位展示数字化在茶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成果。”该馆一名工作人员说。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10

  本届茶博会上,各展团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应用。广东展团专门设置了1个大型直播间及5个产区茶品品鉴区,以“1+5+N”直播推广的形式,持续举办连场广东茗茶推介活动,打造“网红”茗茶,将广东茗茶推向国内外。

  “数字赋能,云端办会。”据茶博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当前国际新冠疫情形势和“线上展会”“直播带货”等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态势,本届茶博会在线下实地展示的同时,同步开设了“云上茶博会”,将现场展会同步搭建到“云端”。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14

  “云上茶博会”涵盖线上展销、直播推介、在线交易、展商服务、新闻宣传、电子票务、官网官微接入等7大特色模块,具备展会所需的体验、洽谈、推广、交易等主要功能。此外,“云上茶博会”还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启“网络直播一条街”,设置逛展导览、云播茶事、大咖讲茶、直播购物等4大主题直播间,开展文化分享、直播推介、网上贸易和国际交流等活动。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20

  共享发展——茶叶“盛宴”更开放

  “茶和世界·共享发展”,依然是本届茶博会的主题。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茶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也激发了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本届茶博会继续遵循习近平主席“把国际茶博会打造成中国同世界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开放办展理念,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交汇融合、协同共进这篇大文章,助推构建茶产业发展新格局,让中国茶和中国茶企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23

  从参展商构成、产品展示、交流合作等方面,本届茶博会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开放态势。在一列排开的国际馆展区,斯里兰卡、尼泊尔、日本、韩国等4个国际展团带来的锡兰红茶、日本茶器等,“吸睛”无数,让不少嘉宾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微信图片_20210522155433

  国茶盛宴,世界聚焦。如此高规格的顶级盛会,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工作部署。同时,也离不开一个非常专业、强大的运营执行团队。茶博会项目启动后,运营执行单位华巨臣集团旗下杭州华巨臣西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第一时间建成最专业的招商团队、全球专业买家邀约团队、现场运营团队、媒体宣传团队进驻杭州办公,开展茶博会筹备工作,确保展会顺利开展。

  作为茶行业展会的领航者,华巨臣茶博会拥有十余年专业茶展经验,业务遍布国内外69个知名茶产区及茶交易市场,拥有覆盖全产业链的茶行业百万数据库。

  一直以来,华巨臣都注重融合各茶产区力量,追求政企同心协力,共谋茶产业发展之道!2021年,华巨臣还将与西安、昆明、济南、武夷山各地人民政府合作开展茶博会和茶文化节,发挥华巨臣政府茶展市场化运作的标杆典范作用,为构建茶博会可持续发展机制、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贡献力量。

  2021年,华巨臣茶博会以21城26展的网络布局全国,覆盖全茶产业链,为谱写中国茶文化和茶产业发展新篇章,重塑中国茶的世界影响力而奋斗,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茶博会将持续到5月25日,欢迎光临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参与这场世界顶级茶叶盛宴!

民国时期安化茶行茶号知多少


一本向全世界推介安化黑茶的大众通俗读物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它由晋商主导,晋商每年会深入到江南产茶省份收购茶叶。而安化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是南方诸省中重要产茶区,安化茶历史上享有“唯茶甲于诸县”的优异品质和“无安化字号不买”的市场美誉。

 晋商来安化办茶的历史悠久。过去,安化老百姓称晋、陕、甘茶商为“西客”;民国年彭先泽撰写的《安化黑茶》称晋商为“西帮”;清代石刻禁碑上称晋商为“外省客商”(雍正八年〔1730〕,苞芷园茶业禁碑中第六条“禁产货茶户掺假,朦混外省客商。);而在明代,林之兰辑录的《明禁碑录》称晋商为“川商”。


明代称采办安化茶的晋商为“川商”,是因为晋商把四川作为安化茶叶运输的中转站。晋商来安化(晋商行话称“进山”),全都选择在资江沿岸的东坪、酉州、黄沙坪、乔口、鸦鹊坪、江南、边江、小淹等主要产茶乡镇安营扎寨,他们寄寓在安化本地人 (在明代,本地茶行老板称“经纪人”)开办的茶行内。

 

从明代到清代,到民国,安化是晋商采办茶的中心区。但是,在安化当时到底有多少家茶行、茶号?特别是属于晋商的茶行、茶号有多少?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资料,无人知晓。

 

2018年3月,安化县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开展了寻找、辨别安化晋商茶号这项艰辛的工作,其中安化县档案局新近整理装订的《安化茶业馆藏档案汇编》资料给予了很大帮助。该资料分上、中、下三卷,主要记录了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三十五年这段时期安化的茶事。在此基础上,我们参考查阅了民国二十八年彭先择撰写的《安化黑茶》,以及1912—1949年期间的安化其它茶叶相关史料(包括遗存的书籍、姓氏碟谱、老字号招牌、印章、碑刻等),通过网上公示等方式,最终为安化县在民国期间的茶行、茶号,作出了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其成果如下:

 

民国时期全县茶行、茶号共计 417 家

 

1. 东坪计65家:正记、玉记、通裕、宝华、元亨、茂记、福记、两仪信、大华、楚玉、裕益、孚记、益川通、德记、天福、湘潭福、荣记、义和祥、新泰、惠民、泰安、天顺福、茂记、信昌和、怡昌成、益兴庆、汉华昌、复兴庆、聚泰华、张晋升、刘大盛、德兴隆、大贞齐、周万兴、荣华昌、天元泰、祥和福、(天一香、聚兴顺)、祥记、瑞生祥、大安、安化第三农场合作制茶厂、湖南第二农场合作制茶厂、义记、宝聚祥、太安、又和祥、治茂昌、福答昌、升恒、东宝庆、裕记、瑞珍祥、成大利、谦盛祥、宝太隆、万镒衡、恒康福、集发泰、林正丰、苞松茂、美记、元顺店、和生福、顺兴福、同人昌。

 

2. 酉州计18家:兴隆茂、宝聚兴、宏源川、晋裕川、宝聚川、晋丰厚、永兴、同裕泰、(大德诚)、晋义川、祥和福、天恒川、长盛川、华湘、华安、诚记、天成顺、米砖厂、安化茶厂。

 

3. 黄沙坪 、乔口计68家:瑞生祥、协记、公记、聚兴顺、天顺兴、大湧玉、民生、天来香、新记、泰安、宝华、泰记、源远长、玉通永、聚兴顺、协庆公、大同、龚复兴、广生祥、吉顺祥、宝聚公、天锡祥、兴农、晋记、宝聚昌、宝聚庆、大德玉、独慎玉、大泉玉、三德玉、大升玉、天一香、永泰福、两仪、大昌川、天合久、天生福、天和龙、天聚仙、三春堂、定聚兴、源生利、裕进永、德巨生、谦益盛、德生端、大德生、恒隆光、秦和财记、人记、黄记、瑞记、晋魁、晋之、源隆、永和、恒记、丰盛、魁拳、魁若、元盛、兴发、绪元、永丰、义利、福兴、天龙、畅记。

 

4. 江南、边江计158家:魁泰丰、宏利久、同心成、义诚全、同协公、裕成泉、天生德、庆记、资阳、双盛祥、新绥公司安化制茶厂、昌复盛、和丰齐、复美和、正记、永昌齐、仁茂祥、义聚、天泰瑞、巨真和、庆和公、晋益合、魁泰和、天泰兴、协和源、义泰兴、锡泰恒、永益德、兴盛成、天泰升、德泰益、新甡得、润生福、中兴顺、信义和、大兴成、德合生、义生源、义聚昌、万盛源、(天一香)、天元西、臣恒厚、万兴昶、天成福、兴盛成、协和源、惠记莊、福兴合、三兴合、福发德、福祥永、元亨通、公和初、宏毅、德和卿记、德和兆记、世珍行、宏毅琼记、德和滋记、德和少记、宏毅庆记、良能焕记、德和、德和寿记、德和佛记、德和次记、德和庆记、德和运记、堂旃芝记、志春行、德和玉记、闿元信记、开诚公、庆和公、自立基、中兴顺(福记)、天泰和、西顺玉、和顺诚、协生茂、乾瑞升、湘裕隆、永兴生、义聚和、祥慎、湘源隆、百源隆、裕源隆、(天顺长、晋裕川、宝聚兴、兴隆茂)、义顺和、益生源、合顺通、裕盛丰、文盛德、德兴永、新盛通、德和生、恒丰益、义聚昌、永益德、合泰恒、合谦、福民盛、泰和诚、元发永、锦德元、永济生、大兴成、天兴久、德盛福、王焕文行、王蔚臣茶行、天宝裕、裕兴福、天泰荣、积生厚、天泰运、裕亨昌、天泰协、合盛引、天泰庆、丰盛和、庆泰裕、合盛西、万顺德、义聚隆、永济生、泰合诚、万源德、继美丰、天泰宏、新盛成、协义公、义顺合、聚信成、万兴昶、兴和昌、兴和福、泰盛强、乾益升、裕庆成、祥发永、天泰昌、天宝裕、大升昌(钱庄)、吉顺祥、钧太福、怡合成、怡和源、刘进吉生记、新泰和、魁泰、通天泰运、福兴和、魁泰通、天运贞、两宜福、怡泰福、钧泰福。

 

5. 鸦鹊坪计22家:吉谦福记、吉谦贵记、古振兴、德馨堂、笃庆堂、迪吉茶行、协和腾、关敬如、天泰裕、协兴泰、裕丰昶、泰和丰、湧和公、吉谦福茶行、和顺福、集成甡、福顺成、麟生祥、德生福、新顺福、集成甡、乾瑞生。

 

6.  唐市计3家:彭福和、李福茂、毛先湘。

 

7. 小淹计17家:湖南省制茶厂、德和齐、福成齐、方顺兴、怡抬齐、义和齐、顺兴齐、复兴齐、吉盛昶、开诚公、天德顺、茶盛庆、厚福堂、资深弟记、资深忠记、浩然居、安记、(同裕泰)。

 

8.  蓝田市(原属安化)计3家:森记、生记、天生玉。

 

9.  桥头河(原属安化)计5家:钰华、玉湘、锦春、群生、达球。

 

10. 其他乡镇(梅城、仙溪、平口、烟溪、马路)计19家:钓记、刘厚祥、厚生利、尹波兴、德顺长、蕊馨齐、张晋升、龙益成、刘大盛、金福、德兴隆、福华、大贞齐、伊长、(正记)、祥记、(庆记、华安)、永兴、阜康、祥和福、新华。

 

11. 后五区(江南、冷市、龙塘、小淹、滔溪)计29家:协兴隆、自兴金、泰合诚、鑫记、福茂盛、大同恒、(豙)顺合、自立公(甘引)、裕盛昌、量星(进湘裕)、万兴昶、德太益、和顺诚、三和兴、协兴隆、信义公、福茂盛、新盛通、宝聚隆、德泰益、竟成、晋福隆、世诚和、泰合诚、中真顺(昌记)、复和公、万源福、区记、新顺福。

 

12. 范维令编著的《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清末到民国时期,晋商茶号来安化办茶计10家:裕盛川茶庄、恒中恒茶庄、晋恒银号、巨贞川茶庄、巨盛川茶庄、大玉川(大盛魁)、亿中恒、长裕川(诚记)、裕兴重、大德恒。(裕盛泉、兴隆茂、宏源川)。

 

民国时期,全县晋商茶号共计 97 家

 

全县具体分布情况:(1)东坪、酉州11家;(2)黄沙坪、乔口18家;(3)江南、边江42家;(4)鸦鹊坪14家;(5)小淹2家;(6)其它资料记载安化10家。(见后附表)

备注

【1】统计的茶行、茶号,其时间范围仅指民国时期(1912~1949年)。

【2】括号中茶行或茶号为一家茶行或茶号设多处地方,统计中仅计一家。

【3】各附表中晋商号统计数少于列表中实际明细数,同样是因为一号多地设有,统计中仅计一家。

【4】417家茶行、茶号和97家晋商号仅指本次调查确定的,也许今后还会有新的确定与补充。

【5】茶行绝大部分是本地人创办,晋商在安化一般不自己建茶行,只租赁(但在安化有家眷的除外)。


东坪酉州晋商号 11 家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郭汉三、张子英44岁(郝云章)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张子英,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宝聚兴    

经理 张宝明、陈治卿(张爽臣、陈治卿)    

籍贯 晋商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宏源川    

经理 王子飞48岁、李馨齐(斋)49岁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晋裕川   

经理 郭子敬45岁、王子高   

籍贯 晋商    郭子敬,任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备注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宝聚久    

经理 刘克恭41岁、杨聚英54岁    

籍贯 晋商    


茶号 晋丰厚   

经理 张耀南56岁、喻雁宾(平江人)、张骍    

籍贯 晋商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张子乾    

籍贯 晋商    

备注 设在江南    


茶号 晋义川    

经理 王凌云、蔚子进    

籍贯 晋商    


茶号 天恒川    

经理 王子飞45岁、阎伟齐    

籍贯 晋商    

备注 王子飞,民国35年曾任红茶业同业工会执委    


茶号 长盛川    

经理 张仲山、任汉臣    

籍贯 晋商    


茶号 诚记    

经理 阎寿亨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50年后并入安化铁厂    


茶号 元顺店    

经理 董杰山    

籍贯 陕西大荔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黄沙坪、乔口晋商号 18 家

茶号 宝聚隆    

籍贯 山西    

备注 安化存老招牌“山西宝聚隆”另《行商遗要》有记载    


茶号 公记    

经理 王子席41岁、杨茂林    

籍贯 山西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侯效岐46岁、谌思荣(安化人)    

籍贯 山西    

备注 侯效歧,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委员。    


茶号 天顺长    

经理 张稷47岁、胡璨44岁、张合川49岁    

籍贯 山西    

备注 胡璨,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在冷市、洞市鹞子尖竹林湾设有仔庄。   


茶号 大湧玉    

经理 要世藻58岁、范康侯56岁;要瑞棠、杨立朝

籍贯 山西    

备注 要世藻,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民生    

经理 谌及第(安化人)、王克仁46岁;阎甫仁、阎友三    

籍贯 山西    

备注 阎甫仁,任安化茶食同业工会候补委员    


茶号 天来香    

经理 胡瑶亭40岁、王子席    

籍贯 山西    


茶号 天一香    

籍贯 山西    


茶号 源远长    

经理 张锦文3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宝聚公    

籍贯 山西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玉(裕)通永    

经理 张紫宸63岁,1946年离开安化    

籍贯 山西太谷    

备注 茶行保存至今,张紫宸安化有后代,

   其子张文焕,安化人,孙张晋湘、张晋满。    


茶号 聚兴顺    

经理 孙瑞亭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备注 民国35年任经理,在江南、冷市设有仔庄    


茶号 协庆公    

经理 李映滨56岁    

籍贯 山西榆次    


茶号 三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独慎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河道救助章程碑    


茶号 大德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泉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唐家观捐碑    


茶号 大升玉   

籍贯 山西    

备注 东坪镇东桥捐碑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    

籍贯 山西太原    


江南、边江晋商号 42 家

茶号 宏利久    

经理 陆儒臣52岁    

籍贯 山西猗氏    


茶号 同心成    

经理 同心成44岁   

籍贯 陕西    


茶号 义诚全    

经理 高振山60岁    

籍贯 山西万荣    


茶号 同协公    

经理 刘瑞堂47岁    

籍贯 山西临晋    


茶号 裕成泉   

经理 陈子安51岁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新盛通    

经理 王子宣    

籍贯 晋    


茶号 泰德    

经理 张辅丞48岁、张兴华    

籍贯 山西太原    

备注 在黄沙坪设有茶庄    


茶号 天泰宏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瑞    

经理 王厚堂    

籍贯 山西    


茶号 晋益合    

籍贯 晋    


茶号 魁泰和    

经理 王子敬    

籍贯 陕西    


茶号 天泰兴

经理 宋兴耀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天泰和

经理 韩子常

籍贯 陕(新柜)

 

茶号 锡泰恒

经理 贾晏清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福兴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天泰升

经理 胡宗德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德泰益

经理 聂东生

籍贯 新柜

 

茶号 兴隆茂

经理 张子英

籍贯 晋

备注 1939年彭先泽《安化黑茶》,兴隆茂在江南、酉州分别设有厂

 

茶号 裕盛丰

经理 倪仁寿

籍贯 晋商

 

茶号 德和生

经理 马华堂

籍贯 晋商

 

茶号 合谦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锦绣元

经理 马子元

籍贯 晋商

 

茶号 裕庆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洞市永锡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裕兴福

经理 冠宝成

籍贯 晋商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办引3400包

 

茶号 祥发永

籍贯 晋商

备注 《汉口山陕会馆志》,东坪镇东桥捐碑上有名

 

茶号 天泰荣

经理 王海天

籍贯 陕西

 

茶号 积生厚

经理 丁贤仕

籍贯 陕西(巩县)

 

茶号 天泰昌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天泰运

经理 石荣齐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协和源

经理 穆唤堂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裕亨昌

经理 胡香涛

籍贯 晋(东柜)

 

茶号 天泰协

经理 白耀西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合盛引

经理 柳云圃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丰盛和

经理 樊子荣

籍贯 山西

 

茶号 庆泰裕

经理 耿子康

籍贯 山西沃县

 

茶号 合盛西

经理 李文卿、谢荣停

籍贯 晋(东柜)

备注 马合盛创办

 

茶号 万顺德

经理 黄耀伯

籍贯 陕西新柜

 

茶号 大德诚

经理 杨映垣 张子乾

籍贯 山西

备注 生产“三和”茶即千两茶,清嘉庆年来安化

 

茶号 福生德

籍贯 甘肃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魁泰

籍贯 晋

备注 寄寓江南德和迪记茶行

 

茶号 通天泰运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29

 

茶号 新泰和

籍贯 晋

备注 彭先泽《安化黑茶》p40

 

茶号 魁泰通

经理 任雨平

籍贯 陕西富平(西柜)

备注 任雨平妻黄丽君,安化人

 

茶号 义聚隆

经理 宋志超

籍贯 甘肃(晋)


鸦鹊坪晋商号 14 家

茶号 协和腾

经理 王守仁47岁

籍贯 陕西三源

 

茶号 关敬如

经理 洪度生52岁

籍贯 陕西长安

 

茶号 天泰裕

经理 杨钦哉48岁

籍贯 陕西朝邑

 

茶号 协兴泰

经理 姬茂斋42岁

籍贯 山西蒲州

 

茶号 裕丰昶

经理 廖彤云52岁

籍贯 青海西宁

 

茶号 泰和丰

经理 寮玉杰46岁

籍贯 陕西渭南

 

茶号 湧和公

经理 雷雨山

籍贯 陕西

备注 有案例,记述自已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乾瑞生

籍贯 晋

备注 同上

 

茶号 和顺福

经理 张捷三

籍贯 晋

 

茶号 集成甡

经理 阎势臣

籍贯 晋

 

茶号 福顺成

经理 耿登初

籍贯 晋

 

茶号 麟生祥

经理 阎斗管

籍贯 晋

备注 有案例,雷雨山记述于道光年来安化,旅寓鸦鹊坪

 

茶号 德生福

经理 王子和

籍贯 晋

 

茶号 新顺福

经理 赵秀山

籍贯 晋 


小淹晋商号 3 家

茶号 吉盛昶

经理 侯增恩

籍贯 西安

 

茶号 宏源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酉川设有茶庄

 

茶号 开诚公

经理 李文齐、王邦强

籍贯 晋

备注 江南设有茶庄


《万里茶道劲旅——祁县茶商》中在安化晋商 10 家

茶号 裕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主要经营千两茶

 

茶号 恒中恒茶庄

经理 范达德

籍贯 山西祁县

 

茶号 晋恒银号

经理 罗广文、段鸣銮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安化名“湖南安化茶庄”

 

茶号 巨贞川茶庄

经理 高荫寰

籍贯 山西文水县

备注 制千两茶等

 

茶号 大玉川

籍贯 晋商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巨盛川茶庄

籍贯 晋

备注 由大盛魁独资开办

 

茶号 裕兴重

经理 邓鉴堂

籍贯 陕西三原

备注 胡伯益《烟茶布三帮在西北产销概况》

 

茶号 亿中恒

经理 范光恒

籍贯 山西祁县

备注 1935年来安化办茶

 

茶号 长裕川

经理 祁县渠家

籍贯 晋

备注 安化名“诚记茶厂”

 

茶号 大德恒

经理 姓庞

籍贯 山西郜北

备注 开设在江南坪



原载《安化黑茶》杂志2018年第4期总第23期

遗失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

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在马王堆汉墓里,在盛唐宫廷中,在成吉思汗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里……穿越千年,在曾经兴盛繁忙的“茶马古道” 上,安化黑茶始终披着一层颇为神秘的薄纱。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多个领域被延伸的今天,沿着安化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脚印寻觅,不难发现,安化茶马古道和黑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跨区域的贸易往来,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悠悠历史长河里,西北大地上嗒嗒的马蹄声,绵延千年,一个关于茶马古道的故事仍在继续……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互市图



但它的意义显然并不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在湖南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多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些道路上来往行走,成就了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融。

 

安化的山水,亦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青山一座接连一座,一条河水弯弯曲曲流去,山水互相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地处雪峰山北段的安化,是湖南面积第三大县。在这个静谧的小县城,资水穿城而过,水边矗立着一座中国黑茶博物馆,格外醒目。

 

安化人自己大碗喝煎茶,来客招呼也是以茶当见面礼。山坳、渡口广设茶亭。茶叶禁碑、古茶行、茶叶码头至今随处可见,民间广泛传唱茶歌,文化人创作的咏茶诗词不计其数,陶澍、左宗棠等近现代名人均与安化茶结缘,花鼓戏《烘房飘香》更是将安化黑茶的制作搬上了银幕……

 

茶比县早,穿越千年。今天,作为“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的安化,古道、黑茶早已融入其传奇而神秘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神秘纬度带上的安化

 

安化与埃及金字塔、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同处于北纬30°神秘文化带,以安化为中心的这片区域,自古至今就属中华文明繁衍的重要地带,属于神秘的古梅山文化腹地。

 

安化茶的起源也注定是有故事的。安化梅城思游,是蚩尤成长的故乡,蚩尤一统梅山诸蛮,战败黄帝后身负重伤,遂流亡于山野尝百草而疗伤,有传说百草其一即为茶。据说在神农氏时代,湖南安化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说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同“茶”)而解之。”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

 

今天,沿着雪峰山脉,往东南400多千米就是神农的安息地“长沙茶乡之尾”炎陵。据说,神农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安化正好处于随州与炎陵之间,由此来推测,安化也是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了。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而关于黑茶功效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在安化人的记忆里也从未间断:

 

西汉时期,张骞开通西域后,东西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一次,汉朝的商队无意中以被雨淋未及晾干致“发霉”的茶叶做药,使两个患“积食”病的蒙古族牧民起死回生。被问及何种灵丹妙药时,班超答曰: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

 

安化境内有座辰山,此山被一些文史爱好者怀疑为清代顺治皇帝出家后的最终圆寂地,而顺治皇帝出家后从山西五台山来到湖南安化,正是沿着山西茶商开辟的安化茶道。

 

凡此种种,笔者走访安化老人后发现,当地人大多都信奉这些传说,坚信黑茶历史久远,养生保健,甚至能防御百病。住在资江边旧时水运码头边的张五妹(音同),她的母亲已经93岁,老人家有句口头禅便是: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茶。

 

在安化置县(1072)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被谑称“梅山峒蛮”。据史料,“梅山峒蛮”与越人梅娟有关,梅娟系越王勾践子孙,后为逃避楚王的逼害,改姓梅。汉高祖时,梅娟随长沙王吴芮来到湖南,在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势力逐渐壮大。三国时候,“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山贼即为盘踞梅山的越人。

 

越人后因长期征战,官兵围剿,人马溃散,至隋唐时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再不见史籍。那时,马便是他们作战及生活的日常交通工具,马帮由此而生。从汉朝算起,茶和马,就是安化先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1972—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为茶一箱。起初,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一时让人难以辨别,通过显微镜切片最终被确认为是茶。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这箱茶叶从何而来,社会上产生了多种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市高级农艺师易梁生的考证,他从制作工艺、保存方式、历史人文等方面证明马王堆出土的茶叶来自湖南安化。

 

当然,安化黑茶的神秘不仅于此,从环境勘测的角度,安化境内的土壤、气候、云雾期的长短,都是种植、生产黑茶必不可少的条件。自古周围县域也有广泛种茶,但只有安化“惟茶甲诸州县”,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史料所记载的。


官茶之争引发一场战争

 

安化先有茶后有县,宋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置县“起疆之初,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属古野生茶生长的地方。而如果上文提到的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那么安化茶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2300年。

 

对安化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代。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习俗有很大变化,将生嚼解渴的粗犷饮用,变成了煮煎品茗的艺术,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唐代“茶事大兴”,此时,安化黑茶开始引起世人关注。856年,唐代杨晔 《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后进入长安,直至宫廷。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文中的渠江即现安化渠江镇,资水在此地的支流亦名渠江。

 

 安化黑毛茶制作工艺流程,依次为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但在民间,“渠江薄片”则名为“张良薄片”,相传为汉代名臣张良在安化渠江修道时初创,从汉代起便成为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之物,而得“渠江皇家薄片”之名。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代湖南安化便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还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也就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宋代以前,安化的茶树多为野生,到了宋代,在资江边上出现了大量茶场,还有“专官戍守”。朝廷就派专门的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至西北,换成战马,这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商军”。元明以后,安化开始大规模的人工种植茶:“深山穷峪,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

 

黑茶作为正式称呼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16世纪初。据明嘉靖三年(1524) 御史陈讲疏记载:“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康熙年间的《湖广通志》载“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则是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安化茶”一词。

 

安化黑茶问世后,西北茶商重点转入安化采购茶叶。据说,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是因私贩湖茶被皇帝杀了头。不仅如此,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量多价廉,深受西藏喇嘛的喜爱。以至于西藏喇嘛朝贡回藏时,拒绝朝廷所拨四川乌茶作为赏赐,而绕道湖广收买安化黑茶,这在当时是非法的。私茶业兴起,直接影响了明代边境的茶马交易,乃至引发了一场战争。

 

1572年,明首辅张居正即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出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是由官方垄断的,但由于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导致民间包括黑茶在内的私茶兴起。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颇大。张居正发出的诏书就是旨在打击民间走私。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直接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被断绝。

 

一时之间,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取消诏书内容,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在此期间,各部族也曾进行和平解决贸易问题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中原边境军事要塞)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但他的这个要求被断然拒绝,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则更不用提。

 

一场茶叶引发的“清河堡战争”最终爆发,3年的血战让当时的茶叶贸易几乎回到了原点。后来,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17世纪前期,四川边茶主要销康藏一带,西北边销茶逐渐由安化黑茶取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公然争吵,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

 

至此,安化黑茶终于成为官茶。不过,清代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上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陶澍、左宗棠与黑茶之缘

 

安化茶品质甚佳,口感极好,成为官茶之后更是一度出现“一茶难求”盛况。到了清代,安化“天尖茶”被奉为珍品,且被皇帝嘉庆、道光看上,成为贡品,赞誉“安化天尖雀舌”,也就有了“皇帝用茶为天尖,朝廷用茶为贡尖”之说。

 

安化籍名臣陶澍,作为道光朝的重臣,正好见证了家乡黑茶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名臣,他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就因为《茶经》中并未对安化茶有所记载,他一度愤懑不平,“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

 

陶澍还多次诗咏家乡茶,以此怀念故乡的同时,也把安化茶推向了全国。特别是在1815年的春节,陶澍邀请在京城的消寒诗社成员同集印心石屋,共品安化茶。在高朋云集的茶会上,陶澍吟五言长诗四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产茶历史、品质特征及艰辛的生产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安化茶的述事史诗”。

 

后来,陶澍回家乡安化小淹镇,夜宿香炉山,又写下了历史上最长的茶诗。言辞之间,把黑茶归于他家乡的骄傲。

 

1836年,时任两江总督陶澍从江西经醴陵回安化省亲。醴陵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以一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乡,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弟子,翘首公归”赢得陶澍赞赏,两人成忘年之交,并约定结成儿女之亲。1839年,陶澍去世,左宗棠遵陶澍生前之托,于次年从岳阳湘阴赴安化操持陶家事务,抚教陶澍之子陶桄,并在此居住了8年。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左宗棠对安化黑茶有了深切的理解。

 

同治十三年(1874),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写信给湖南老乡、陕西布政使谭钟麟,回忆自己早年在安化小淹的所见所闻,涉笔成趣:安化后乡老小,届时打草充茶,踩成上篓,其中杂真茶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所谓草者,柳叶、茅栗之属,且并刈凡草入之。

 

 安化永锡桥



当时,县志有云:“宁采安化草,不买新化好。”意思是说,当时有人宁可喝安化的杂草(粗毛茶),也不喝新化真茶。

 

由此可见,当年安化茶的抢手程度,茶里掺草,毫无掩饰,竟然不愁销路,连县志里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引以为傲。而左宗棠贵为封疆大吏,竟然也喝不到十成上品的安化黑茶。在同一封信中,他还这样写道:“上冬所库存陈茶一封,试看果皆草也。山、陕商贩不能办真茶,即高价所采亦多是粗叶,亦搀有杂草,但得真茶七八分,即称上品。至新芽初出,如谷雨前摘者,即小淹亦难得。每斤黑茶,至贱亦非二三百文不可得也。”

 

正是因为对安化茶的了解,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便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从而使得蒙古、俄罗斯和我国西北地区更加感受到了安化黑茶的神奇。

 

“条条古道都是茶马古道”

 

当然,安化黑茶走向世界,离不开“一道一商”——茶马古道与茶商。最早来安化办茶的商人是陕商,但却是晋商把安化黑茶推向了其历史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阻断了长江运输线路,中俄边境恰克图茶叶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没过多久商路便得以开通,但是,福建地区的茶价却涨得很高。无奈之下,山西茶商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开始生产红茶的湘西一带。

 

由于安化红茶产量的局限,无法满足恰克图市场的需求,山西茶商便把一部分安化黑茶也带到了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黑茶在恰克图也颇受欢迎,甚至还成了恰克图茶叶贸易中的主要品种。为了便于长途运输,茶商便把黑茶制作成砖茶和千两茶(千两茶也叫三和茶,因每棒茶重一千两而得名)。

 

晋商来安化办茶究竟始于何时,目前没有确切证据。但大多数人认为,晋商来安化办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由于去福建的道路受阻所以才转道安化。安化黑茶研究代表人物、原安化县政协主席、县茶业协会首任会长伍湘安,和“万里茶道”湖南安化段申遗办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以戬等人,则认为安化是“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理由是,除了茶马交易的历史和安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运输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物证——一口古茶钟。根据茶钟上的文字记载,这口茶钟是晋茶商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铸造的。王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乾隆年间官方《茶叶章程》的文章,作为佐证。

 

为了方便收购和运输,茶商集资在安化县内又修建了一些茶马古道。与其他茶马古道路线不同的是,借助于资水横贯安化全境,茶商们在安化收购茶叶后,沿着这条茶马专道驮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的方式销往外地。

 

这种“船舱马背式”的茶叶运输方式,也成就了安化与其他地区的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一个特色——安化的这条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安化,其实条条古道都是茶马古道。”王以戬说,安化以茶叶立县是很多年以来的共识,很多人来安化总喜欢问一个问题:“安化当年的茶马古道是哪一条?想去走走。”但事实上,王以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是条古道,用马运过茶叶,运出后用来交易,就是安化的茶马古道。

 

安化前乡的茶,经过初制后,要运到后乡的资江边八大茶叶镇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里山路。以小淹、江南、黄沙坪等为中心,向全县各大茶山和茶乡辐射的大道,哪条能不载马和茶?

 

资江边八大茶镇加工出的茶叶,大都是走水路,由汉口中转,再向西北。连上川陕、川藏的茶马古道,再进入丝绸之路。但水运并不是安化茶的唯一选择。陆路走益阳,去长沙湘潭,500年里,安化走益阳的茶马古道,一样故事多多。

 

抗日战争期间,运茶通道被阻断,安化茶叶积压。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两次“西北万里行”,沿资江向上,从溆浦到黔阳,走贵州入四川,开辟新的茶马古道,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安化境内的茶马古道中,最具影响的是从洞市到高城一线。

 

洞市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前些年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在资江边的江南镇沿溪而上,有思贤溪风雨桥,桥上马蹄印迹历历在目。沿溪上去30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金田村。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祠的西面,便是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山。

 

洞市上去30里就是高城村,这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神奇的景点。这个村历史上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村子背后,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一条条茶马古道就在这条江边随山而行。

 

 安化茶马古道上的茶亭——江南镇东风亭



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背靠辰山,面临资江,是南方茶马古道的策源地。据当地人说,安化县第一支运茶马帮,就诞生在这里。马帮的首领,据说还是杨家将后代。

 

明清时期这里的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资江一河相隔的唐家观,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是当时茶业兴旺的真实写照。那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这条古道上的马帮至今尚存,被称为“最后的马帮”。

 

鸦片战争前,黄沙坪主产黑茶,清道光至民国初年,茶叶加工以红茶为主。鼎盛时期,清政府曾派军队保护茶商。民国时期,茶业仍然兴旺。据当地一位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1.5千米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而在此过程中,许多人也靠薄本微利制茶卖茶起家,做成了大老板。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水,溯流而上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成就了古镇昔日的繁华。

 

万里茶路:一个祁县茶庄的贩茶之旅

 

目前,普遍认为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是安化黑茶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山西茶商通过安化茶马古道运输黑毛茶,到达资水沿岸的茶马古镇茶市(安化黄沙坪等),然后通过帆船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用大帆船转运到湖北沙市,经襄樊到老河口至泾阳或经襄樊后到山西晋阳、祁县。

 

山西茶商在湖南安化贩茶运往恰克图的路线,则为水陆两路:一路由常德、沙市、襄阳、郑州入山西泽州(晋城),北上抵张家口转恰克图;一路穿洞庭湖由岳阳入长江,下水至武汉,转汉水上抵樊城,起岸北上,经河南、山西抵张家口后转恰克图。


 清代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安化县文物所收藏)



1994年4月,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在进行文献整理时突然发现一本蓝皮旧书,扉页上用毛笔写有书名《行商遗要》,内容是为商之道总论。这本《行商遗要》是祁县渠家茶庄长裕川办茶厂、产茶、销茶的详细实录。这个小册子虽然不起眼,可却详细地描绘了当时晋商行走茶路的众多细节。

 

如记载从祁县到达湖南安化的路程:“祁30里至子洪。40里来远,打尖。”“60里至沁州,宿。60里至虎亭,宿。”“40里至交川沟,打尖。50里至鲍店,宿。”到达泽州府(今晋城市)住一宿后,即要出太行山、过黄河、经郑州,到达河南南部的赊旗镇(今社旗县)。文中还标明,从祁县到赊旗镇经过19站,总计陆路1355里。

 

到赊旗镇后,行程全部变为水路,要乘船。从赊旗镇沿唐河顺流而下,经湖北樊城,到达汉口,再南下过洞庭湖,到达湖南北部的益阳,至此水路基本上走完了。到益阳后,就要进山到产茶的安化地区了,从河南赊旗镇到湖南益阳,总计水路乘船共2655里。

 

《行商遗要》分别对南下采办茶叶、北上销售茶叶都有翔实的记载,并写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中,包括进入安化山区采办茶叶的准备,辨别茶叶品种和茶叶等级优劣的标准,加工各类茶叶的技术,运输茶叶通过各路关卡的税金比例,运送茶叶使用车、船或骡、骆驼的运费,甚至对伙友们进入安化后在各个茶行所用餐饮的费用是“行”内供给还是自备,均有规定。

 

到了张家口,茶商们将茶叶或卖出或改变包装、运输工具,继续北运至恰克图。由张家口到恰克图行程约2150千米,其中有400多千米是茫茫戈壁滩,常常是“绵绵斯道,几不逢人,自米盐薪水,无不咸备。百里不逢井,数日不见人为常事”。据《蒙古鉴》记载:“由张家口向西北逾阴山达沙漠,经察哈尔之察罕巴尔、哈孙固尔、梅章乌苏等地可到达恰克图和买卖城,山西茶商运茶多取此道。”有寒暑表以后,一官吏记下冬季严寒时的确切气温为-36℃,并记载人畜冻毙之情说:“本期京信,迟到五日,询知邮差,在途次第冻毙……沿途驼马,冻僵者亦不少。”

 

作家梅沽也曾做过这样的描写:

 

 

夏日酷暑,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数日不见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大漠高原,朔风呼啸,寒冷刺骨;春秋两季,时有风沙骤至,天地昧冥,填路埋人。间或遇骑匪出没,杀人掠货,死于天灾人祸的,时有所闻。黄沙埋白骨,风雪裹冻灵。旅途之艰险难以用语言形容。

 

到达恰克图,这是初期恰克图贸易的终点。“恰克图”的中文意思就是“有茶的地方”。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将恰克图一分为二,旧城划归俄罗斯,新城归中国。清政府在恰克图另建新市街,名为“买卖城”。但没多久,旅蒙商就跨越国界到俄国经商。

 

 清代茶引凭证



旅蒙商在茶路上打得最响的品牌是“川”字牌砖茶,它是由山西祁县茶商监制的。之所以被称为“川”字牌,是因为四家茶庄的号名叫:大玉川、大吕川、长裕川、长盛川。“川”字茶叶产地就在两湖,他们在湖南安化、临湘,湖北聂家市、羊楼洞都建有砖茶厂。

 

正是安化等地的茶把沿途上的中外各民族组织起来,从种植、加工、运输,到销售,跨国经营,于是就有了“万里茶路”。旅蒙商的茶叶之路并不止一条,但走恰克图是条主路。这条路也是整条陆上茶叶之路最为艰难的路程。当时人们把这条赴蒙古高原经商所走的道路,称茶马古道(又称草原丝绸之路)。

 

到达恰克图以后,茶商与俄商交换的主要是皮毛,“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这种陆路运来的茶叶“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到18世纪中期,茶叶已成为以食肉为主的蒙俄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发展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至于俄国人、蒙古人如何嗜茶,俄国早有历史学家做过表述:“不论贫富、长幼都嗜饮砖茶,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

 

进入19世纪后,恰克图的茶叶贸易继续增长,迅速超过棉布和丝绸,牢牢地占据了第一位,茶叶也从恰克图向北向西延伸到欧洲。1820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斯彼兰斯基直言不讳地说:“丝织品已经结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

 

光绪七年(1881),一个叫乔治·凯南记者说:“几乎所有俄国消费的名茶都是由骆驼商队从中国北部经过蒙古带来的……这些茶叶从恰克图进入俄国,然后被重新包装,用毛皮包好,用线缝好,穿越西伯利亚大约4000英里的路程,最后到达圣彼得堡、莫斯科,或者下诺夫哥罗德一年一度的贸易博览会。”

 

1905年,横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通车。从此,俄商由天津转口陆路运输到恰克图回国的货物,改由沿海北上海参崴,转铁路运输回国。加之印度茶和锡兰茶进入国际市场,逐渐打破了华茶独占世界茶叶市场的局面。

 

于是,在茶叶之路的起点,茶叶采集利益几被压尽,中途运输交通工具落后,课税林立,成本无法降低,终端由于俄商自行采办运输,质高价低,茶叶之路终究难以为继。

 

宣统元年(1909),俄国又突然对在俄华商课以重税,所征税额高出货价的数倍,借以驱赶窒息华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国内战争顿起,茶商损失无法计算。在亚欧大陆上繁荣了200年的茶叶之路,至此彻底消失。


“喝酒就喝伊力特,喝茶就喝益阳特”

 

显然,明清两代,安化黑茶在边茶中的地位变化,是一个逐步由补充到主力、由配角到主角、由边缘到中央的重要过程。

 

由于黑茶在边疆民族兄弟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安化黑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及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推行“以茶治边”政策的重要手段。雍正十年(1732),云贵总督鄂尔泰以茶马互市控制云南边疆土司以及边境诸国战马数量,最后成功平叛并顺利推行改土归流就是一个著名案例。边疆少数民族以畜牧为业,以肉、乳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饮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上至贵族,下至庶民,无不饮者。早在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作为边销茶销往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旨在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故安化黑茶又叫民族茶、团结茶。


 1885年,中俄边境重镇买卖城街头,满载货物的牛车



在新疆地区,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喝酒就喝伊力特,喝茶就喝益阳特。”不过他们对黑茶的印象,大多局限于“制作奶茶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并没有提升到近年来安化黑茶提倡的“保健茶、文化茶”层面。

 

成为钦定的“官茶”后,安化黑茶通过官营,逐步流入新疆等地。明清两代,朝廷在西北重镇设立茶马司,以茶叶换军马。进入新疆的茶主要由兰州茶马司供给。当时,黑茶加工技术日益成熟,此时已达到顶峰,出现了包装精美、紧致有型的“封茶”。“封茶”在特制的模具里筑紧成型,砖状有龟背,外封特制的皮纸,砖脊盖有五环标志的特殊印章,砖面有生产厂家(茶号)的名称,规格和重量一致。“封茶”是主要的“官茶”,毛茶原料主要由安化供应,在陕西泾阳生产,由陕西巡抚监制。

 

安化黑茶进入新疆的早期,是上等人家才能经常消费得起的珍重物品。特别是上等的天尖、封茶,一般牧民家庭一年难得一见。民国时期茶叶欠产的年份,一片重 2公斤的茶砖甚至可以换取7头羊。抗战时期,茶叶运输路线中断,新疆人民以炒熟的麦子、苦荞替代茶叶,没有功效,病茶者甚众。湖南省建设厅在安化设立砖茶生产厂,生产的砖茶绕道重庆运往兰州。从此安化成为国内最大的黑茶生产基地。

安化黑茶主要以砖茶的形式行销新疆全域,新疆人民通常把砖茶放入马奶、牛奶等奶液中煮沸,充作茶饮。据《当代青海简史》,到 1951 年年底,西北地区100%的少数民族喝上了茯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30 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赠送给新疆人民的礼品,就是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

在历史长河里,从马王堆汉墓,到盛唐渠江薄片,船运马驮、大漠戈壁,安化黑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饮”、西北边疆民族同胞眼中的“生命之饮”,历史价值斐然。

而今,人们熟知的茶马古道早已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古道上的马蹄声已然随着历史的沉淀渐渐沉默。然而,茶马古道作为一条人文精神的承载之路,终为历史所铭记:一代代茶商马夫,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一条条茶马古道,既是运输通道,也是连接内陆与边塞、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道,瘦马,茶商,安化黑茶,共同制造了这段流传至今的神奇“茶马古道”文化。

(感谢安化县政协提供资料帮助。本文内容如有表述不当,概由笔者负责。)

找到约5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