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上海卖茶叶的店

找到约167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独家专访茶品牌T9:零售占比近70%,打通茶饮到零售闭环,这是中国茶未来的出路吗?

2年前,我们观察到茶品牌T9,其在上海静安区芮欧百货一楼星巴克对面30平方的门店,开业首日日流水超3万元。2年后,T9新开了芮欧百货第二个门店——“轻”下午茶茶吧,新店在芮欧一楼老店的对面。

2年前,我们曾把T9称之为“下午茶之下、新茶饮之上的精品茶饮“,创新开启“精品茶饮+精品零售”商业模式。2年后,这个模式得到了T9的验证:T9目前在全国有8家门店,门店面积在50~120平,平均每家店的坪效均在8K以上,T9芮欧百货一楼门店的坪效达1.2~1.5万。而我们观察到芮欧百货已经入驻了喜茶等网红奶茶及各种精品咖啡门店。

此外,T9的零售占比达到60-70%。这也验证了我们2年前提的“T9的茶饮店其实是卖茶叶的”。

T9的零售产品和现调茶饮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那么,T9是如何找到并实现“精品茶饮+精品零售”商业模式的?这种商业模式,对于中国茶行业来说有无借鉴意义?我们再次采访到T9品牌创意总监ROCK,聊了聊这2年来T9品牌发展,以及对中国茶行业的思考。

01

“精品茶饮+精品零售”模式得到验证,这2年T9都做了什么?

在找到“精品茶饮+精品零售”之前,T9经历过2个阶段的摸索——下午茶模式和纯零售模式。

2017年,T9的第一家店在上海尚嘉中心开业。门店在Burberry对面,采用的是类似欧洲品牌传统的下午茶模式,即用精致的现制茶饮,搭配茶点,让消费者在下午茶中体验到T9茶的品质。

但这种下午茶模式偏餐饮,ROCK向我们表示,“堂食餐饮最大问题就是翻台率低,坪效天花板明显,且传统下午茶各类物料繁多,这种“比较重”的餐饮模式,直接拉低了茶叶零售的效率,属于看起来很美其实鸡肋的商业模式。”

T9团队意识到这个问题,马上调整了门店策略。2018年在上海静安芮欧百货五楼开了一家纯零售精品店。这家店售卖T9各类零售茶叶,各种品类、各种规格、各种包装,来自全球100多种通过欧盟认证及SGS的优质茶叶及品牌具有识别度的装修风格,迅速吸引了第一批忠实粉丝。

一个是下午茶,一个是纯零售,T9通过这两种不同模式的尝试,洞察到当前国内茶叶市场的空白。ROCK说到,何不让消费者先喝一杯用T9零售茶基底制作的茶饮,再去带动零售茶叶?

所见即所得,是让消费者购买零售茶最好的理由。

于是T9芮欧百货一楼门店开业了,是其“精品零售+精品茶饮”模式的首次落地。在菜单上,可以看到有茶拿铁、果茶、纯茶三个系列,前两者更适合年轻人的口味,纯茶则方便茶叶爱好者初次体验T9的产品。

T9在门店里设有醒目的零售产品陈列区,强化零售属性,店员不仅会在陈列区向顾客详细介绍产品,还会在点单茶饮的时候告知该茶饮使用的零售茶叶产品,形成一个从茶饮到零售的体验闭环。

T9店里的零售产品陈列区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ROCK表示,经过半年的运营稳定期,30平的芮欧百货小店盈利情况超出各方预期,与此同时获得了各类消费者的喜爱与肯定,门店常年占据上海静安区口味榜及好评榜前三名。

有了基础商业模式,T9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昆明等地新开设8家门店。值得一提的是,在遍地是传统茶店的昆明,由于精准的产品定位,T9昆明恒隆门店开业前几个月的月均销售额达50万+,获得了不俗的评价与口碑,其中零售占比达60%以上。在客流较少的这类重奢购物中心,高客单才能支持高坪效,T9通过饮品作为流量入口将客户留存,从体验转化到零售提袋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市场认可。

此次在芮欧百货新开业的第二家门店,风格更年轻时尚,符合“轻”下午茶茶吧的概念。“新店的开业,对于T9来说具有更深刻的意义,这预示着T9门店的空间布局更为完整。”

ROCK告诉我们,“多元的店态组合也是T9的目标,就像星巴克一样,在国内的4000多家门店,从啡快到甄选到工坊,店态从30平到1000平,市场兼容性非常高,真正做到能在消费者身边触手可得的品牌。”

T9芮欧百货茶吧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02

我们问了三个关键问题,看懂了T9“卖茶”的底层逻辑

在我们之前对T9的报道后,一些读者表示出了对T9的质疑。于是,我们借由采访的机会,向Rock请教了三个问题,希望能够把T9更深层次的逻辑呈现给大家。

1、为什么一个中国茶品牌却有西方的茶、西方的元素?

在T9的门店中,无论是logo的设计,还是随处可见的知更鸟画像或戴着礼帽的IP小金人,各类产品包装设计、茶叶罐也都有西方元素。产品方面,锡兰红茶、印度大吉岭、尼泊尔金茶、德国花果茶,尤其是T9招牌伯爵系列调味茶等西方茶叶品种也不少。

T9门店中知更鸟的摆件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为什么T9作为中国茶品牌,却拥有西方的设计元素和产品?

ROCK说到,首先,T9自始至终都以中国品牌为傲,也正是因为T9诞生在上海,从头开始就吸取了海派文化兼容并包的精髓。海派文化本质是在中国江南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雅致,又有欧美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大家可以注意到,T9包装是把全球设计语言与中国传统图腾、中国绘画技法融合的非常巧妙,而这种融合,受到了年轻人以及大量国际顾客的喜欢。

其次,T9希望以一个中国茶品牌身份走向全球茶叶市场。这个愿景被设计到了T9的圆形品牌符号上。

1516年,葡萄牙传教士到厦门,第一次认识了神奇的东方树叶,从此开启了中国茶叶的欧洲之旅,T9把1516记录在了logo上,以此来纪念悠久历史、创想未来蓝图。

T9logo中有1561字样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ROCK表示,我们的愿景很清楚,之前在考察阶段,我们发现在茶叶品牌国际化方面,中国品牌远不如一些国外品牌。法国的?MariageFreres、英国的Fortnum&Mason都有着百年历史,门店遍布全球。2008年成立的新加坡品牌TWG也将门店开到了中国。同样年轻的日本品牌LUPICIA的版图更是拓展到了澳大利亚、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

拿LUPICIA来说,同样来自亚洲,却打造成全球品牌。观察LUPICIA的品牌设计与包装,同样以英文为主,它和日本汽车、日本家电一样,都是以国际化的姿态去面向全球市场的消费者。

LUPICIA门店和产品都有西方元素

图片来源:LUPICIA官网

中国不缺好茶,缺的是如何通过当代的视角、时尚的设计与创新的模式,找到触达年轻人以及走出国门的方式。

2、为什么从始至终都把重点放在线下?

T9从成立到现在,一直将重心放在线下的门店,这个做法好像和目前许多新品牌不一样。观察近年来的新消费品牌,不少都是线上起家,利用互联网的红利引流、吸粉。

对于此,Rock表示,“现在线上的流量实际上越来越贵了。凭借线上的流量打法可能会很快看到收获,但很难维持一个具有很好盈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毕竟线上门槛低,一波又一波的品牌更替太快,竞争很激烈。加上没有线上线下完整的消费体验作为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消费忠诚度并不高。”

虽然都说线下重、复杂,但线下才是壁垒和机会。“线上转线下,会有难度,原来的线上价格体系可能支撑不了。所以T9从开始就重点布局线下,形成了一定的优势。等线下布局完成,品牌势能出来后,线上流量的获客成本也随之降低。”

“好比欧莱雅和完美日记,欧莱雅通过多品牌布局了全国线下市场后,再转战线上,而完美日记利用了流量红利,做线下却不容易。我们希望做欧莱雅这样的品牌。”ROCK强调。

“而且,流量打法不适合茶叶品牌。”

现在很多新创品牌都是营销大于产品,这很难长久俘获顾客的心,因为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好茶,更关心产品本身如何,因此,线下门店的体验对茶品牌至关重要。

3、为什么要把店开在“顶级”购物中心?

目前T9在全国开设的门店,虽然在不同的城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位置都在当地的“顶级”购物中心里,为什么要把店开在这些地方呢?

“门店就是最好的品牌广告。?是最鲜活、最直接与顾客的交流的方式。把店开在哪里,就会吸引哪部分客群。”

T9上海环贸门店

图片来源:T9Tea官方微信

事实上,国内高端购物中心也需要好的茶叶品牌。“在国外购物中心,高端茶叶品牌跟化妆品、香水放在一起,我至今仍记得顾客们熙熙攘攘穿梭在门店中挑选产品的样子。创造轻松美好的购物氛围,这也是T9一直坚持做的事。”ROCK说到。

03

重燃中国茶,品牌们该往哪儿发力?

在中国卖茶,是一门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的生意。中国有着庞大的茶消费人群,不差买茶的人,但是怎么卖很关键。我们看到近年来涌现出了T9、茶里等新的茶品牌,给茶行业带来新的景象,那么在中国卖茶,有多少机会尚待品牌们去挖掘?中国茶的出路在何方?

T9说出了他们的理解:全人群、全场景、全品类和全球化。

首先是全人群。茶是中老年人专属——这其实是社会对茶的刻板印象,也是一种误解。近年来火爆的新茶饮,从侧面反映出年轻人对茶的喜好度在上升,无糖纯茶饮料也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京东茗茶消费者数据报告》显示,消费者呈现出年轻、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特征,线上茶叶主要消费人群逐步从中老年向年轻群体拓展[1]。

如果把握住全人群,那将给品牌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会开辟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口碑。在采访T9的一下午时间里,我们发现店里消费者中男女老少都有。

其次是全场景。关于茶消费的场景,可以分为四种:一是移动场景,二是注重空间体验的茶门店,三是办公、在家等场景;四是礼品社交。

移动场景需要方便边走边喝,像农夫山泉、统一都拥有包装即饮茶产品;空间消费场景下,需要给到消费者现制茶饮体验,比如T9;办公等场景下,消费者会自己泡茶,一般选择传统的罐装茶和近年来流行的袋泡茶;而礼品社交对包装设计、品质要求都更高。

针对不同的场景,设立不同的产品线,让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喝到,有助于提高品牌的覆盖率,是未来茶品牌可以发展的方向。

第三个是全品类。全品类是伴随全人群和全场景发展的结果。

全品类意味着,一个品牌可以有中国茶品种,也有外国茶品种;有现制茶饮,也有零售茶;有罐装茶叶,也有袋泡茶;有纯茶,也有拼配茶;有果茶,也有茶拿铁。T9是这样做的,拥有品类多的优势,给到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最后一点是全球化。这点在前文已有论述。中国茶有实力,也有能力去走向全球,把来自中国的好茶卖到全世界。

在采访最后,ROCK透露了T9的未来规划:到2021年底开设30家精品门店,未来两年达到百店规模。

有人说,T9两年才开了8家店,太慢了。对此Rock说到,“我们是抱着信念感去做这件事情的,当别人不看好或看不懂我们的时候,我们在打磨产品、打磨门店体验,T9想做长期主义品牌。”

的确,中国茶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中国茶品牌不能放慢脚步,做一个长久的品牌呢?

作者:Momo(Wenky)

来源:FBIF食品饮料创新,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如何把茶像咖啡一样卖给年轻人?

Jesse 被认为是年轻人中的异类。他的中国朋友觉得,Jesse 的所有习惯都像极了家中的长辈:邀请人到家里做客,并给他们泡一壶中国茶,边喝茶边聊天。“太奇怪了。” 这些中国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


26 岁的美国人 Jesse 喝茶的习惯出自一个有点儿古怪的原因。作为一名新晋的相声演员,他发现,北京的马连道茶叶批发市场是学习中文的最佳场所。Jesse 走到哪儿都有打算和他练习英语口语的中国年轻人,可这里卖茶叶的人一点儿不会英文,而聊茶叶的话,你只能用那些有点儿“生僻”的中文词汇。 

Jesse 北京家里的茶


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中国茶就像这个马连道批发市场,偏安一隅,传统、老旧,它可能对异国情调爱好者更有吸引力。在广东、福建以及四川成都这样的地方,茶是日常,也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社交都可以以茶为核心。然而就整体而言,茶缺乏必要的推广力量,年轻人与之的隔阂感并不罕见。


今年 30 岁居住在上海的马嫣然说,提起茶,她首先想到的是“东方”,“然后禅意,距离感”。相比起来,说到咖啡,关键词则是“日常”。


在中国讨论年轻人对茶的认知现状和消费习惯,实在是一件再有趣不过的事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饮茶这件事都有些亲历,甚至共享一些回忆,“爷爷平时在家也会自己拿一个大铁壶,去泡红茶。家里爸爸也会用保温瓶,每天都泡一保温瓶的绿茶去喝”。


可当他们经历了各式饮品的飞速迭代,甚至第二次、第三次咖啡革命,茶只是成了众多的选择之一,它们和许许多多的饮料一起抢夺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包括统一在内的大型饮料公司发现,他们的茶饮料销售额正在下滑。


包括 Jesse 和马嫣然在内,我们采访了 8 位年龄在 18-30 岁之间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上海,云南,长沙,江西,四川和山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对茶不反感的人,有的还颇有兴趣,但他们都表达了对喝茶这件事的抱怨。


但这些抱怨大多在口感之外。我们的采访显示,对年轻人来说,除了咖啡因不适、茶叶不适、以及口味上的偏好之外,茶、咖啡作为饮品没什么大不了的区别,重要的是“空间”。


这个概念曾经帮助星巴克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即便不加提醒,年轻人也把它提到了最重要的位置。“钱都是花在环境上的。”我们需要的毕竟是这么一个场所,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氛围。”他们总结说。


与此同时,咖啡馆和传统茶馆的空间差异还暗示了新世界和旧世界之间对话——新的消费方式和旧的消费方式,年轻人和 40 岁左右、囿于关系网、还不习惯开诚布公的中年人之间的对话。


茶被视为繁琐、传统的象征,而事实上它不是必然如此。


“大家会觉得去茶馆是 30、40 岁的中年男性的专利。” 25 岁的林博说。

1


林博在长沙的一家银行上班。午餐时间,他会陪同事去买一杯奶茶。这家看起来像甜品店的奶茶店在长沙颇为流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声称自己的茶是用茶叶泡出来的,这样会更健康。


林博发现,这家奶茶店总是排着长队,排队的都是年轻人。


这和林博路过茶馆时的感受截然相反。林博所谓的中式茶馆很少出现在重要的商圈,它们选址相对隐秘,“对于年轻人来讲,这种私密性有时候就会显得太严肃太正式了”。即便只是从路边路过,都“可以想象到”里头摆着几张竹藤椅和太师椅,灯光昏暗,年轻人“根本不会进去”。


当林博出现在这样的茶馆里时,他通常是年龄最小的一位,身边坐着 7、8 位三四十岁的职场前辈和“领导”,谈生意。林博这时候需要格外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说话,他注意到,因为只是初步接洽,他们在点茶时有意地控制了价位,并没有“点一个特别好的茶”。


林博认为,自己可能再也不会去那样的茶馆了,“除非有一天,我自己当上了领导”。 


林博口中“太严肃太正式”的茶馆 

你很少会看到其他的软饮消费会和身份、年龄如此强烈地挂钩。而包括 Jesse 在内的受访者还认为,那些因为工作环境喝茶的年轻人,大多在政府或者国有企业上班,Jesse 是 2011 年在北京大自然保护协会实习时开始喝茶的,他还特地买了一个双层的喝茶杯。

但他补充说“大多的年轻人都没有这样的工作”。

2


去茶馆喝茶的年轻人也终究不是大多数。


云南人郑彬彬正在上海交通大学修读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他对咖啡过敏,作为同样的提神和休闲饮品,这某种程度上把他推到了茶这一边。聊天时,他会选择去一个喝茶的地方待着,在 KTV 唱歌,也要一壶茶。


不过他发现,当他和朋友到一个茶馆,里面坐的可能就是他们七八个人,“但你去咖啡厅的话,哪怕那种做得并不好的咖啡厅,可能人也是蛮多的”。除非去的是那种卖果茶和果汁的咖啡馆,或者像是大学附近兼顾卖茶的书店。


在这些地方,茶作为一种饮品有时也挺受欢迎,但郑彬彬认为,这里“喝茶可能只是聊天口渴的一个缓解的方式,它的功能可能等同于饮料,等同于咖啡,等同于啤酒,只是说个人口味不一样,你选择了茶。”


不过,郑彬彬并不认为这样轻描淡写地谈论茶有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因为过去在云南居住的经验(郑彬彬称,云南的茶馆和咖啡馆一样多),他比大多数年轻人更了解生熟普洱的区别,但他仍然认为,自己只是喝茶,并不品茶。


“我品不出来,他泡茶的功夫再精湛,可能对我来说并没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郑彬彬说,茶馆的氛围更重要。


和大多数年轻人那样,郑彬彬认为合理的消费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空间”。他也很清楚,周围不一定找得到专门喝茶的地方。这些年轻人在大城市求学、生活时发现,走到哪儿都是新式的奶茶店和咖啡馆,竞争的格局就已经彻底发生了变化。


根据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统计数据,在上海共有 5296 家咖啡店。而星巴克在中国已经有超过 2200 家门店。


“我可能转身就可以到星巴克买一杯咖啡。但是我转身我没有办法去寻找到一杯优良品质的茶。”马嫣然说。


咖啡馆看起来好像确实也更适合城市。“有一个城市化的样子在里面,好像咖啡这个标签贴上以后就等同于年轻和放松。”郑彬彬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说。而他对去过的茶馆都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常常是“老旧”、“缺乏活力的状态”。


唯一一次,他在一间徽州老宅改造的茶馆里看到了几大面的玻璃,他认为,这是少有的现代设计元素。

3


马嫣然在 a.o.i studio 咖啡推广工作室工作,这间工作室推广包括咖啡、茶在内的各种饮品。她认为,一些茶文化的推广者加深了茶的这种古板印象。他们总是希望把这种饮品包装成有历史感的东西,好让它“显得没那么日常化”。


马嫣然负责的茶文化课程现场

但这样可能并不会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茶。马嫣然认为,这只会吸引到那些“戴手串”“喜欢养生”“穿着衣服就那种布衣的,就好像是隐士一样的感觉”的人。他们对茶室的想象更接近于黄小芽说的“用很多红木,或者实木”“要穿成什么样的衣服,比如说棉麻的,或者一定要有中式的盘扣”“要放古琴,要放什么样的民族乐器”——这样的空间和日常生活完全分属两个世界。


好在,我们采访到的年轻茶饮爱好者中,没有任何一个抱有这些顽固的想法。


黄小芽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说她是重度的中式茶爱好者一点都不为过。她有一套完整的茶具,会自己在家泡茶,有时从晚上 12 点喝到凌晨 2 点,像个重度的咖啡爱好者一样,纠结于为什么我冲泡出来的“这么难喝?是不是水温高了一点?”有段时间,她会按照大众点评上列出的茶馆一个个“往下撸”。


但这些茶馆让黄小芽感到困惑,除去空间之外,这些茶馆似乎并不在意新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他们喜欢标准化的东西,喜欢自选,习惯明码标价。这次的调查数据显示(7053 人参与了这项调查),他们还有一定程度上的“连锁依赖”,更信赖那些连锁的大品牌。


在中式茶馆,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点一壶,我就觉得这种逻辑是非常强盗的逻辑。”黄小芽说。 

4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即便是像黄小芽这样的茶爱好者,当他们谈起茶时,首先谈的是星巴克。她认为,如果喝袋泡茶的话,星巴克的白茶“白牡丹”很好。


这并不意味着,星巴克的茶叶已经到了专业的级别,而是市面上你几乎找不到什么可以信任的茶叶品牌。“你脑子里面能不能蹦出来,你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渠道能买到好的茶叶?”马嫣然反问道,她认为不能。


陈首任参加了一所大学的茶学社,他在台湾发现了一家叫“京盛宇”的茶店,它专做年轻人的生意,被陈首任称为“标准化的泡饮”,严格遵守使用的器皿、水温。这种被称为“清茶”的东西,在台湾的奶茶铺里就能买到,即便是功夫茶也可以 3 - 5 分钟立等可取。


黄小芽最近发现了包括“因味茶”在内的一些新式茶品牌,他们把自己的茶摆在咖啡店里推销,在自己的门店里,他们像制作咖啡那样做茶,除了使用制作咖啡的器材,还推出了胶囊茶,周末晚上,总是人满为患。


“他们的茶不是很好喝,事实上很难遇到好喝的茶。”黄小芽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好喝的茶是什么样子。”这是因为,消费者认为的好喝和茶品师的看法完全不同,后者觉得茶味寡淡,前者可能认为不苦、正合适,在他们印象中,苦的浓茶是父亲用来提神的。


但包括陈首任和黄小芽在内,他们认为,对大部分的年轻人来说,茶饮口味上的挑剔不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


首要的是,“大家都觉得喝茶是一件很有逼格的事情,或者发展成喝茶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那么年轻人就会愿意说,我去喝个茶。”黄小芽说。


维清的例子非常典型,可能对所有打算做年轻人茶生意的人都会有启发。


他在大学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茶文化,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大学的四年当中,茶对我的吸引力并不是那么大。”在消费茶时,他总是“犹豫斟酌”,“倒不如去喝杯咖啡”。


泡出来的原叶茶饮没有“咖啡的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滋味”是一部分原因,更要命的还是我们在开头就提出的“茶馆消费环境”。


但即便意识到空间问题的重要性,人们也很难下决心把做咖啡馆的方式彻头彻尾地用在茶馆上,特别是深入了解到茶繁复的冲泡工序和看起来深不见底的茶文化之后,你很难不把它当回事儿。


维清正在打算自己开一间茶室,但他在展示茶室的照片后,拒绝对环境是否“传统”给出评价。 


维清的茶室

不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在通常摆古琴的地方,维清摆了一把大提琴。而且,他把灯光调得更亮了些。


一定会有年轻人对这样的茶室感兴趣。维清提供的数据显示,他在这个茶空间举办的培训课上,有八九成是“30 多岁乃至 20 多岁的年轻人”。“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年龄层越来越偏低。”维清说。


但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还是像黄小芽的朋友那样,更容易接受“因味茶”这样的新式茶饮,并且到目前为止,仍然不会主动在咖啡和茶之间选择后者。


精品咖啡也“只不过就是一杯饮料”

一切都为时过早。


“茶没有像星巴克这样的大型连锁品牌、连锁店,让大家把它作为一个日常饮品来巩固。”马嫣然说,即便他们在推广精品咖啡时,也还是希望告诉年轻人,精品咖啡也“只不过就是一杯饮料”“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而自己泡功夫茶的比例,陈首任认为,就跟自己手磨咖啡的一样低。 


声明:文章来好奇心日报,作者马宁忆,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仅交流分享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图文编辑:孙沛沛)

一片茶叶的新存在方式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起源的解读。可见,茶从远古时期就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人对于茶叶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无论是唐代盛行的煎茶,还是手法讲究的宋代点茶,都让茶叶延伸出了更多的可能。

如今,除了直接冲泡的原叶茶,中国茶也有了更多的品类和形式,袋泡茶、瓶装茶饮料、新茶饮、围炉煮茶、新中式茶馆等,拓展了茶产业的渠道。一片茶叶总会以全新的存在方式吸引你。


原叶茶呈现天然茶味

原叶茶采用天然茶叶,经过制茶工艺制成,是对茶叶最原始的饮用方式。原叶茶最大的特色是没有其他原料搭配,将原始天然的味道呈现在茶客面前。

原叶茶是中国茶叶市场的重要支撑力量。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查,2022年,中国茶园总面积保持在320万公顷;干毛茶总产量突破320万吨,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原叶茶内销总量逾230万吨,内销总额约3300亿元;出口量突破37万吨,出口总额超21亿美元。中茶股份、八马茶业正冲击A股主板上市,澜沧古茶则转道港交所寻找上市路径。

袋泡茶实现产品标准化

袋泡茶也叫茶包,是对原叶茶的再加工。在原有茶类基础上,经过拼配、粉碎,用滤纸包装而成。袋泡茶突破了传统茶叶的冲泡过程,实现了产品形态、生产、原料配方的标准化。

公开资料显示,袋泡茶代表品牌立顿一年能卖出超20亿件产品,2019年立顿营收接近200亿元。主营袋泡茶的国内企业中也涌现了一些头部企业,如茶里、茶小空等。新茶饮企业也在拓展产品线,奈雪的茶、喜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也推出了袋泡茶产品。

瓶装茶便携优势突出

瓶装茶饮料是指以茶叶萃取液、茶粉、浓缩液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饮料。相较于原叶茶需单独冲泡,可便捷携带的瓶装茶更具优势。目前市场上的瓶装茶有无糖茶与调味茶之分,无糖茶不添加甜味剂,保留茶叶本身的味道,调味茶则添加果味添加剂等,让茶味更丰富。

《2021年中国软饮料行业市场规模现状及细分市场分析》显示,作为软饮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瓶装茶在2020年中国软饮料市场占比19.64%,市场规模接近1000亿元。

无糖茶饮是近年来各企业的发力方向。调查研究咨询机构零点有数发布《2022年中国无糖茶饮行业洞察报告》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无糖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农夫山泉大力推广东方树叶;康师傅推出了冷泡绿茶、茉莉花茶两款无糖茶饮;统一旗下的茶里王品牌也已“回归”。国际饮料巨头方面,可口可乐推出无糖茶品牌“淳茶舍”,三得利、伊藤园等日本品牌也早已做了布局。

新茶饮剑指年轻客群

新茶饮是以年轻消费者为主要客群的茶饮形式,大多采用现萃茶汤搭配新鲜水果、牛奶等制作而成,有水果茶、冷萃茶、花果拼配茶等,其带动了原叶茶行业的发展,是中国茶的全新展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2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新茶饮市场规模超过2900亿元,同比增长5.1%;2022年全国约有门店45万家。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智研咨询等估算,2022年新茶饮行业采购上游茶叶原料超过20万吨,直接带动茶产业一产增值超100亿元。奈雪的茶2021年6月登陆港交所,成为“全球新茶饮上市第一股”,2022年收入超42亿元。

围炉煮茶悠闲惬意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的诗句描绘了温暖宁静的生活状态。围炉煮茶在2022年冬季成为爆款,约上三五好友,围坐火炉,品茶聊天,好不悠闲。煮茶最早源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火塘烤茶”,后经改造成为当前风靡的喝茶方式。除了可以煮茶叶,也可以煮奶茶、咖啡、红酒等,茶炉上还可用炭火烤柿子、橘子、栗子等。

根据京东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围炉煮茶”搜索量环比提升2.5倍。天眼查数据显示,“围炉煮茶”已被多方申请注册商标,申请人包括多个商贸、科技公司以及自然人,涉及广告销售、餐饮住宿等。今年1月,全国已有10余家名叫“围炉煮茶”的企业成立,多为茶馆、餐饮店、休闲吧等。

新中式茶馆打造艺文体验空间

相较于传统茶馆的商务属性,新中式茶馆秉承中国传统饮茶文化并注重场景体验,融合品茶、阅读、影音、食宴等体验场景,成为多元化的艺文生活体验空间。

近年来新中式茶馆在多地开花。2016年“隐溪”第一家新式茶馆在上海开业,主打茶室独立包间,2021年开始转向全国市场。2016年在北京开出首店的“煮叶”茶馆现已开设了10家门店。新茶饮品牌也在发力,2023年2月,奈雪的茶在深圳开出首家茶馆“奈雪茶院”。2023年3月,茶颜悦色的小神闲茶馆武汉首店开业,此前其已在长沙开了10家。

2023年4月11日产经周刊《茶叶何以成就茶业?》

新京报 记者 王子扬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3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