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上海老茶馆

找到约202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新疆:快乐的百年老茶馆

如果你去过水乡扬州,那你可能听过“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上午泡茶馆,下午泡澡堂的闲情。茶,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元素。

走遍祖国山河,你总能找到茶馆,而茶馆的三要素,或许可以归纳为饮茶、听曲、吃点心。到了扬州冶春,饮绿杨春、听评弹、品小点;到了成都观音阁老茶馆,泡素茶、吃抄手、看川剧;而如果你来到新疆喀什,那一定要到喀什古城的百年老茶馆坐上一个下午,喝喝茯茶、尝尝烤馕、听听现场演奏的十二木卡姆,感受相似又独特的魅力。

走进喀什百年老茶馆,红色的地毯、蓝色的墙、黄色的冰糖,本地人与游客端起一样的白底红花小瓷碗,品茶、吃馕,听跳动的十二木卡姆,这样的文化景观令人流连忘返。

“文化魅力是我选择来喀什旅游的最重要原因。”在百年老茶馆,来自广州的游客陈女士这样说起她选择喀什的原因。整个下午,她和同伴都在老茶馆的各个角落拿着相机和摄像机记录这美好的体验。她说:“美景往往是相似的,雪山、草原很多地方都有,但喀什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却十分难寻。”旁边的小桌,来自上海的雷女士说:“喀什绝对能成为网红旅游城市。这里的人都很热情,东西好吃还便宜,文化氛围浓,太好玩了。”

新疆人饮茶的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浙江、安徽的茶叶就以砖茶的形式进入新疆,茶马贸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谚语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对于习惯吃烤肉、抓饭的新疆人来说,茶叶能解腻、促消化,还能补充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以茶待客,是新疆各族人民共同的待客礼节,茶馆文化也由此在新疆生根发芽。时至今日,新疆茶馆和它所呈现的文化魅力,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重要手段。

“热瓦普琴声多么响亮,莫非是装上了金子做的琴弦。”整个下午,欢快的乐曲弥漫在百年老茶馆,与前两位游客静静坐在一旁观赏不同,游客温女士早就按捺不住,穿着民族服装,在十二木卡姆乐曲的伴奏下跳起舞来。11年前就曾来过喀什的她,这次来又有许多新的感受。这一次,她从西藏骑自行车而来,一路上有宾馆就住宾馆,没有宾馆就住在老乡家,她说:“出来旅游,我就爱往当地人多的地方‘钻’,喀什人都热情、好客,太适合我了!本来我骑到喀什瘦了6斤,但这几天和朋友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玩,体重迅速恢复!”

投入超70亿元修缮的喀什古城,既改善了古城居民的生活,更完好地保存了举世闻名的喀什古城。这座古丝绸之路“活”的遗址得以收拾妆容,将更优美的姿态呈现给世人。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考察后认为,改造后的喀什古城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特征和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其经验值得推广,是令人钦佩的举措。

如今,围绕喀什古城发展出的文化旅游产业让喀什人过上了好日子。对于百年老茶馆的“新”主人买买提克里木·买买提来说,“很难解释”的文化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间百年老茶馆,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接手10多年来,从最早只有6张桌子,到现在又增加了5个包厢;从最初乐师自愿前来演奏,到现在直接雇了一支乐队在茶馆常驻。”眼看着游客们都带着“长枪短炮”来拍照,买买提克里木·买买提干脆雇了几名专业摄影师,给顾客提供摄影服务,不仅在自己的茶馆拍,还能给游客提供民族服饰,带着他们到古城中去拍照。现在,买买提克里木·买买提的老茶馆日均流水能达到2000元,一天能接待500名顾客,旅游旺季时整个茶馆都挤满了人。

“我在这儿喝了一辈子茶。”今年八十多岁的阿布都热西提·阿力木老汉说,“以前我就在茶馆对面卖水果、干果,去年退休后,更是天天都要来。以前这里很小,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茶馆乐队的笛子手买买提·依明艾泽孜对记者说:“我从9岁第一次听到笛子声就深深爱上了笛子,小时候脖子上挂着收音机,只要有笛子声就入迷地听。20岁起我就以吹笛子为生,以前到处跑,去给人演奏,现在就在茶馆里一边喝茶,一边吃馕,一边演奏,老板一个月还给3000元钱。我儿子也学会了吹笛子,在古城的香妃园景区当乐手,6月份他就要结婚啦!”

一样快要结婚的还有古城里的铁匠克里木江·阿巴斯。克里木江·阿巴斯兄弟三人一起给喀什的民宿、茶馆手工制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门闩、门环、门钉等铁艺产品,三兄弟“最少的时候一年赚20万元,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净赚40万元”。靠着给喀什的文化旅游“打铁”,哥哥们都各自成了家,提起自己,他有些腼腆地说:“明年,明年就到我了。”

(光明日报记者:李曾骙、王艺钊光明网记者:王辛元)

来源: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走访上海茶客心中的“怀旧圣地”:有茶、有岁月

有20多年历史的老上海茶馆是许多茶客们心中的“怀旧圣地”,被称为“老上海时光机”。人们喜爱它,不仅仅因为茶馆里的茶,更因为这里陈列的老上海的旧物件。老上海的律师执照、缝纫机、救火会龙头等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记者16日走访了刚刚迁址并重新试营业的老上海茶馆。《老餐犹记——老上海食文化展》正在进行中。

一踏进老上海茶馆,《夜上海》熟悉旋律在耳边萦绕着,恍惚间,记者仿佛回到了水彩广告画的流年岁月。绿色皮质沙发、墨绿色墙面,橘黄色温暖灯光点缀着茶馆内摆放着的缝纫机、梳妆台、立式话筒等上海旧时物件……茶馆内装潢、装饰处处流露着复古的老上海滩沪上风情。在上海老上海茶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荐茗看来,老上海茶馆本身就是一件记载老上海文化的装置,馆内的整体风格、陈列的展品以及音乐,都体现着独特的上海文化。

在保留原有老上海装修风格的同时,老上海茶馆还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老上海茶馆运营总监倪卫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馆内流行色的运用、水斗等不乏设计独特的装置艺术。

民国瓷器火锅,菊花纹开光山水粉彩;弄堂里卖棒冰的手绘光明牌木箱;冠生园、沙利文、马宝山、泰昌等包装饼干……茶馆里,正在举行的《老餐犹记——老上海食文化展》向公众展示了众多有关老上海食文化的物件。

老上海食文化展上陈列的藏品都来自张荐茗的收藏,“我很喜欢上海文化,也是一个爱收藏的人,这次的‘老餐犹记’,就是想让每一位前来的朋友都可以感受到老上海融贯中西的饮食文化。”张荐茗说道。张荐茗告诉记者,未来也会在茶馆内展出更多有意义的藏品。

自1999年6月18日开馆至今,老上海茶馆已有20多年时光,张荐茗告诉记者,期间,店内的留言簿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来店的客人因茶前来、以文字为媒介产生交集。翻开留言簿,有孩童写下的稚嫩话语,有外国友人努力书写的横竖撇捺,还有以留言簿作画卷的民众。

在留言簿上,一位造访者这样写道:坐在老茶馆,几十年代前人们的真实生活,都能在这里体会......闲暇时,张荐茗把五十余册留言簿,按年份进行了顺序标注“重新翻开这些留言簿,重温他们故事的同时,也回味老上海茶馆的这些年。”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茶世界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文化:老上海茶馆的故事

老上海"陈无我先生曽著书«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里面收录调寄«鹧鸪天»的英租界茶楼小令一阕:"四海升平引凤来,三元同庆百花开。沪江第一青莲阁,风月长春得意回。金凤阙,玉龙台,五层楼峙白云隈。玉壶春向洞天买,碧露龙泉乐也该。"短短50多字竟含有20家茶楼名号,足见当时上海茶楼如何之多!然而,上海不产茶,茶馆越开越多说明上海人"不可一日无此君",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茶"也算是开门的"七君子"之一啊。
中国人历来推崇茶,上海人也不例外。自上海开埠后,许多成年男子就喜欢"孵"茶馆,一大早出门,不是去上班,看见路上熟人不住打招呼:"到茶馆吃茶去"。其实,去茶馆是幌子,内心念的是另一本经,不外乎:做生意、寻生意、看戏、听书、会朋友、办差,或是吸鸦片、寻花问柳、捞黑钱、打牌赌博等。真正懂得品茶者,少之又少。说白了,在许多上海人的心目中,喝茶是交际的桥梁,其次才是解渴和品尝。

据史料记载,上海最早出现的茶楼并不姓"茶",同治年间,在英、法租界交界的三洋泾桥堍,"丽水台"挂牌营业。其时,洋泾浜与黄浦江相通,茶馆临浦高筑,置身其间,眼前"丽"水潺潺,似乎与馆名相符,其实此"丽"非那"丽"。原来,洋泾浜一带娼业兴隆,秦楼佳丽、楚馆娇娃,搔首弄姿出没其间。丽水台开张后,生意兴隆,不但本地男子络绎不绝,旅沪客商也是慕名而至。
此端一开,引人眼红,嗣后20多年间,上海滩的茶馆接连开张,至宣统元年,已多达64家。又过10年光景,总数已过160家。
春风得意楼在豫园九曲桥北口,高三层,楼前有一广场,江湖艺人借此表演杂耍,几乎天天人山人海。茶馆大门上一幅金字楹联:"上可坐下可坐坐足,你也闲我也闲闲来",突出了"闲来""坐足"。春风得意楼茶资便宜,清末,上等绿茶每客26文,中等20文,下等14文,此外,一律另加小费3文。当时,3文可买一个大饼,花十个大饼的钱就可喝到上等茶,且随你喝多久、玩多久。茶楼底层比较嘈杂,大多为香客或来往过客,二层则是商人的天下,地产商、药材商、营造商、银楼商……几乎应有尽有。可以说,春风得意楼如此"得意"大多是靠商人撑起来的。三层是娱乐,日夜两场苏州评弹很吸引人。评弹艺人善于卖关子,一则«唐伯虎点秋香»,点了一个多月还未点到秋香,客人则一个多月里天天去听,就等点到秋香。一本«西厢记»更是说上一年有余,客人也就跟着光顾一年多。
坐落在九江路的文明雅集茶楼则另辟蹊径,在"雅"字上大做文章,吸引琴棋书画爱好者,成为沪上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的聚会场所。他们或泼墨作画,或管弦丝竹,或考古论今,生意盛极一时。原来该茶楼老板叫郁达夫,擅长书画,是任颐的入室弟子。
上海的旧式茶楼都挂有一块木牌,上书"奉宪严禁讲茶"。原来,上海帮会势利十分猖獗,经常发生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约定时间去某茶馆,由黑道头面人物主持,双方喝茶讲理,谓之"吃讲茶"。调解成功,主持者把红绿两碗茶混和,双方喝下,就算矛盾解决。否则,双方伏兵杀出,茶馆变成战场,后果严重。所以租界当局从治安角度要求茶馆将"奉宪严禁讲茶"的牌子挂在醒目处。
但,"吃讲茶"并未就此消失,这里单表一个马永贞。
马永贞由山东初闯上海滩时,其人如侠,做了些扶弱抑强的好事,也打过口出狂言的外国大力士,但十里洋场十个大染缸,马永贞也被染得变了色。他也开始以强凌弱、敲诈勒索、横行霸道。
当时,北方人常到上海贩马为生,马永贞则以地头蛇自居索要孝敬费,如果不从,马永贞就以相马为名,伸手在马身上一拍,由于他内功了得,凡经他一拍的马必受内伤。长此以往,他与马贩子的结怨越来越深。有个叫顾忠溪的马贩子(绰号"白瘌痢")年轻气盛且工于心计。一天,马永贞以20两银价买了一匹,马牵走了,缺不给分文。事后,双方多次交涉未果,于是约定用"吃讲茶"的办法来解决。马永贞在上海也有孵茶馆的习惯,常去南京路的一洞天茶楼。1879年4月13日,他如约来到二楼雅座,见"白瘌痢"等一帮马贩子已经在座,且人数众多,而他形单影只。但他不怕,"吃讲茶"于他已不是第一回,凭他的功夫,上海滩还真没人敢动。
然而,马永贞刚落座,茶还未"吃",也未"讲",对方即从桌子下掏出石灰包朝马永贞脸上扔去,无奈他双眼沾满石灰,再好武功也只能"瞎打",对方拳足刀梃,马永贞身负11处刀伤,浑身鲜血,奄奄一息。茶楼老板李涌泉唤来巡捕,马贩早已逃个精光。当天半夜,马永贞在医院里咽下最后一口气。"白瘌痢"被马永贞也打中要害,虽经医院抢救没死,但还是被巡捕抓获,最终被依法处以绞刑。
马永贞的这段,茶馆自然作为最佳的传播平台。于是,戏曲、评弹以此为题材在茶馆演出,把马永贞写成民间英雄,把"白瘌痢"写成恶霸,马永贞被恶霸害死了,马永贞的胞妹马素贞从山东赶到上海,手刃"白瘌痢"为兄报仇。如今,上海的茶馆不下千家,高中低各档皆有,适合不同层次人群。而真正喜欢品茗的茶客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茶楼。
其实,茶一直与市场商业行为密不可分。茶叶历来是我国的大宗出口商品,上海开埠后,由于各国洋行云集上海抢做茶叶出口生意,导致全国茶叶对外贸易中心渐由广东、九江、汉口让位于上海。出口茶叶品种繁多,但大体为红茶、绿茶、砖茶,红茶主销英国,绿茶主顾是美国和北非,砖茶则出口俄罗斯。茶楼也会经营茶叶,客户大多是店里的茶客,当然也会有过往客人买茶品茶。

找到约19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