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三才杯花茶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69 秒)

什么是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是在民间盖碗也指一种齐刘海发型,因这种发型的刘海像只碗盖在头上而得此名。“茶托”又称“茶船”。盖碗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叶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看茶叶数量和种类约为20秒至3分钟。在清雍正年间,盛行使用盖碗。

 

 

我们 日常见到的盖碗一般有两种形制 。一种是在 《中国茶叶大辞典 》中的定义为:盖碗,饮具 。多见瓷质 。上配盖下 配茶托 ,茶托 隔热便于持饮这是一类由碗、盖、托三件组成的盖碗,是现代茶馆中最常见的标志性 盖碗茶具 ,被茶人们称 为 “三才碗 ” 。另一种 是在 《中国古陶瓷图典 》中 的 说 法 是 :盖 碗 ,带 盖 的 小 碗 ,茶 具 ,流 行于清此类盖碗由碗和盖两件组成 ,近年来的茶文化复古潮流中,越来越多见。 

 

 

用来冲泡茶叶的盖碗,过去多用来冲泡花茶和铁观音,已经没有限制。使用时既可以用来泡茶后分饮,也可一人一套,当作茶杯直接饮茶用。制作盖碗的材质有瓷、紫砂、玻璃等,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为多。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

 

 

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盖碗定义: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汉族茶具。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盖碗按照材质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紫砂盖碗

 

 

紫砂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但虽说紫砂能改善茶质,不过有紫砂壶优势在先,且瓷质盖碗的优势在于不易串味,紫砂盖碗只待有意者求之了。

 

陶瓷盖碗

 

(因为烧制方法和上釉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陶瓷盖碗的多样性。)

 

这里我们对不同釉类的盖碗进行细化分类:

 

青花瓷盖碗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粉彩盖碗

 

 

粉彩瓷是珐琅彩之外,清宫廷又一创烧的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粉彩瓷装饰画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使所要描绘的对象,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明暗清晰,层次分明。

 

单色釉盖碗

 

 

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红釉、黄釉、黑釉、绿釉、蓝釉和白釉等。

 

单色釉瓷器虽然颜色单一,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美到极致是自然”这一境界的经典诠释。 

 

玻璃盖碗

 

 

玻璃盖碗晶莹剔透,用来泡绿茶或者红茶非常好。只是玻璃的导热性太好,很容易烫手,用时要小心。

 

玉质盖碗

 

 

白玉,无杂质。器呈圆球形,侈口,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器型规整,琢磨圆润,闪玻璃光泽。白玉盖碗的优势:“白”利于观察叶底;“玉”的材质不导热,使用时不烫手。

 

盖碗按照器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茶盏盖碗

 

 

敞口、斜身、深腹、圈足。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以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也就是现在盖碗的前身。

 

折沿盖碗

 

 

盘口呈平折沿,边缘起凸棱一周,浅腹,矮圈足,器形规整简洁。多见于古时盖碗,现今对于折沿盖碗的制作已然凤毛麟角。碗浅沿宽不利于抓握,但另一特点“矮圈足”,使得出汤事易烫手。

 

撇口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滚圆圈足。这个形状是盖碗中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这种器型最大的优点便是外撇的碗口延伸了盖碗的弧度,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烫手。

 

折腰盖碗

 

 

碗口略往外撇,折腰,圈足。盖为覆碗式,圆口,盖面隆起,上置圈形抓纽。

《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同折腰杯,折腰盖碗也主要遂“有骨气”之意。如字面意思,从盖碗的“腰部”折出另一个弧度。折腰盖碗“分段式”的造型不利于注水时水流顺畅的流动,对冲泡出的茶品口感滋味有一定影响。

 

方形盖碗

 

 

严格意义上来说,方形的盖碗是不属于冲泡茶叶用的器具的。顶多算是一个容器而已。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方形盖碗用以冲泡茶品,原因不言而喻:没有流畅弧度的容器有碍于水流流动,从而使得茶叶内含物质不易溶出。

 

圆融盖碗

 

 

弧腹,肚子略外鼓,较利于对茶叶的闷泡。现今此种类型盖碗较为常见。且其聚香和聚味的效果明显更好一些,综合口感可以得到提升。

 

菊瓣盖碗

 

 

菊瓣式盖碗,呈菊瓣形,敞口,略外撇,弧腹,平底,矮圈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脱胎朱漆菊瓣式盖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通体髹朱漆,盖内及碗心髹黑漆后,刀刻填金隶书乾隆御制诗《题朱漆菊花茶杯》:“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裛露掇其英。”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及“太璞”印章款。“丙申”是乾隆41年(1776年)。盖钮及外底均有刀刻填金“乾隆年制”篆书款。

 

棱玉盖碗

 

 

碗口外撇,筒腹,腹外壁刻棱玉纹,圈足。盖上置捉纽,盖面刻覆棱玉纹。棱玉盖碗以形似的植物命名。棱玉指的是一种棱缘波状弯曲,扁球形至圆球形的仙人掌类植物。多为汝窑烧制。

 

鸡缸盖碗

 

 

敞口,深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鸡缸纹饰以成化斗彩绘制,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已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的动物:鸡,便被选作最佳“炫技”的纹饰。

 

高足盖碗

 

 

因碗身之下有高足,故名。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带盖的高足碗。清康熙朝盖碗造型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常见品种有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乾隆红彩云龙高足盖碗。该碗胎体洁白精细,釉面光亮滋润。构图以龙和云组成纹饰,龙为主纹、云为辅纹,翼龙在云间蟠舞嬉戏。盖内及碗内底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卧足盖碗

 

 

敞口,浅腹,卧足。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卧足盖碗最大的弊端在于无圈足,易烫手。

 

马蹄盖碗

 

 

流行于明清。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官窑器底大多有年款,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多作斗彩,以腹部饰四团花者为常见。缺点同样是易烫手。

 

Tips

 

选择碗沿外撇加宽、捉钮加高、高圈足的盖碗不易烫手;弧腹、深腹的盖碗冲泡出来的茶滋味口感较好;覆碗式的盖子比较容易聚香。

三才碗和盖碗有什么区别?

三才碗,其实就是常见的盖碗。

三才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寓意天、地、人三者的统一,又被称为“三才杯”,容量在100-200毫升。

用盖碗泡茶,察色、闻香、品味、观形,一应俱全。

鲁迅先生曾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

在过去,盖碗大多是用来泡花茶的,但是现在已经没有限制了,可冲泡各个种类的茶。

使用时,既可以一人一套,当茶杯直接饮茶,也可以用来泡茶,然后分饮。

用盖碗泡茶前,需要先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再放入茶叶、注水冲泡等。

出汤的时间,主要看茶叶的种类、紧实度、嫩度等,但大多在3秒-3分钟之间。

其实,刚开始使用盖碗泡茶的朋友,一不小心就会烫到手,小编也是这么慢慢“烫”过来的。

注意以下几点,能有效解决盖碗的“烫手”问题:

①注水时,水不宜倒得过满,不超过盖沿为好;

②出汤时,茶盖和茶碗之间,要适当留有一定缝隙,缝隙太小茶汤会不易倒出;

③手势的拿法上,“点抓”、“三点一线”,食指点扣于盖帽,拇指、中指抓住碗沿,避开触碰碗身;

④盖碗的大小,以趁手为佳,过大,易拿不稳。

此外,用盖碗的盖子去撇浮茶、拨弄浮茶的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有暗示“茶”不好的意味。待客时,尽量避免做这样的动作,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来源:神州茶韵,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文化】我国各民族饮茶文化与风俗⑧满族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

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满族茶文化与相关饮茶风俗。

满族的饮茶文化

满族茶饮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叶作为贸易产品之一已经引入北方。辽金时期的女真人已有饮茶习惯。南茶北进后,金女真人常把茶与糕点、果品、汤药结合在”一起,作为饮宴中的“茶食”出现。

就茶文化看,满族茶俗形成和发展无疑与其民族政权建立及南下扩张,从而吸纳了中原民族的茶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当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满族人普遍有着饮茶的习惯。

清代以茶为主题的众多传统文学作品既是中原文化对满族茶文化具有独特影响力的体现,也加深了满族茶文化的内涵。

满族常饮茶

由于生存环境和生活层次的不同,历史上满族人饮茶种类多样。

1.奶子茶

由于满族祖先长期居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属于畜牧游猎民族。因此,传统满族人喜饮马奶、牛奶、羊奶,后来随着与汉族的交流融合,茶叶输入后开始出现奶茶,满族人喜欢将茶叶泡好后加入奶一起饮用。

2.花茶

清入关后,清宫廷专设御茶房,所收茶之种类很多,但在宫廷茶宴和民间,除传统习饮的奶茶外,花茶也是日常喜饮品种之一。

3.各种“土茶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历史上满族农村人大多饮用自己制作的“土茶”。

具体有如下几种:

柳蕾茶,用春天嫩柳芽焙制的,常用来待客,喝了能清火明目,有一定健身疗效;糊米茶,女真时期,百姓在饭糊中加入开水饮用,可以养胃助消化;还有一种土茶,用野玫瑰叶(间或有少量的花)、黄芪、达子香(一种山杜鹃花)叶晒干泡饮,也十分清香;另外相传满族人还有饮用小青草之说,就是将蒲公英的根挖出来之后,晒干切片当茶来饮。

常用饮茶器具

满族茶饮器具以瓷器为主,至于清皇室,更有用黄金和玉器制作的茶具使用,据《清稗类钞》载,“宫中茗眊,以羒金为托,白玉为眊”。

盖碗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又称“三才杯”。盖碗是由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组成,“三才杯”意寓为盖为天,托为地,杯为人,有天地人和之意。盖碗的杯盖部分可防止灰尘落入杯中,杯托部分可手持且不会烫手。

用盖碗品茗时,杯盖、杯身和杯托三部分不可分开使用,否则不美观也不礼貌。品饮时,一手托起杯托,一手揭开杯盖,先闻茶香,用杯盖拨开漂浮的茶叶,而后再饮用。

明清时期盖碗盛行,景德镇大量生产瓷盖碗,品种丰富,青花、五彩、斗彩、粉彩以及单色釉的都有。

满族的茶风俗

清入关后,满族茶俗受汉文化影响,内涵更加丰富,尤其宫廷茶宴,具有特定的饮茶礼仪。如康熙、乾隆两朝的“千叟宴”,乾隆时期的“三清茶宴”等。

近、现代以来,满族人饮茶习俗在保留传统饮茶形式的基础上,吸收了我国产茶地区的一些饮茶方式,并传承了宫廷的一些奉茶礼仪。

例如,日常饮茶中,满族人习惯水平端着茶杯示意客人,不碰客人茶杯,主人先喝为敬。“水平”的端法表示“平等相待”,先喝表示“茶中无毒”。

满族对茶文化起到的贡献

第一,是把清饮系统茶文化与调饮系统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奶茶文化上升到与清饮几乎并驾齐驱的地位。清官内帝后爱食奶制品,奶茶是重要饮料。满族把奶茶放入了宫廷与朝仪,大大提高了调饮的文化地位。至今北京典型大茶馆多与饮食结合,便是清饮与调饮糅合交融的产物。

第二,清代宫廷爱饮花茶,因而使介于红、绿茶之间的花茶得以迅速发展。在传统茶艺中虽轻视花薰,但民间却极爱好。花茶对善变的中国茶艺进一步起了推动作用。清代八旗子弟以茶与花结合创出许多名堂,当时虽属有闲阶层无聊之举,但无疑丰富了中国茶艺的内容。

第三,在茶具上,清官流行盖碗茶。这是由于满族地处北方寒冷地带,保温是饮茶的必需。盖碗茶既保温,又清洁;散茶冲泡用以拨叶;相对品饮遮口礼敬,有多种功用,是茶具艺术中一大创举。至于满族民间,家居闲坐,来客敬茶,更是寻常之举。

总之,满族在各族茶文化的交融荟萃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在茶艺、茶礼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展。

内容参考自《满族茶文化及形成的因素》、《满族茶文化的特色及贡献考析》及网络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整理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