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如何区分四大茶类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93 秒)

如何区分普洱茶和黑茶

普洱茶是所有茶类中,唯一由基本茶类的晒青绿茶,经渥堆后发酵再加工,变为与晒青绿茶品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茶类。普洱茶比六大茶类中的黄茶、白茶的数量要大的多,黄茶的年产量不过10吨,白茶的年产量不过1000吨,普洱茶的年产量在5万吨左右。

按照陈椽教授的解释,由量变到质变,普洱茶完全可以成为一种与其他茶类不同的一种新茶类。台湾茶学研究所所长蔡荣章先生最近也同意将普洱茶独立归为一类,与绿茶、乌龙茶、红茶合并为四大茶类。

黑茶是以小叶种茶树粗老鲜叶为原料,制成的初制毛茶;普洱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自然发酵陈化,或人工渥堆后发酵而制成的再加工茶类。

黑茶与普洱茶的外形,内质有着本质的不同。

黑茶主要做成紧压茶供边销,属于边销茶;普洱茶有各种规格的散茶和各种形状的紧压茶,可供边销、内销和外销。

以下材料足以说明,普洱茶不是黑茶。

普洱茶六奇

产地奇:经历了由地名命名而发展为专门茶类的一种茶叶。普洱茶原是产于云南普洱府所在地,并在普洱集散的茶叶。

品种奇:茶树鲜叶为普洱茶变种,即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

原料奇: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后发酵而成。后发酵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存放,长时间的缓慢自然发酵,这样变成的普洱茶,叫传统普洱茶;一种是用晒青毛茶经过人工促成后发酵办法生产的普洱茶及其压制成型的各种紧压普洱茶,叫现代普洱茶或熟普。

注:内容来源劝儒茶馆,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由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引发对古树茶行业的思考

文/黄小元


2017年6月15日,云南省茶业协会向省有关部门,就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书面八点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书)。此建议书一出,引起了茶界激烈讨论,业界有关人士解读观点也层出不穷,给云茶从业人员及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惑。云茶协会的前身是学会,成立较早,邹老先生是茶界老前辈。客观地说,协会及邹老为云茶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该建议书大部分内容正视了云茶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揭露了产业振兴中的严重问题,也大胆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但由于没有深入剖析,也引来了业界质疑,甚至批判。


质疑与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建议书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


这一建议让大部分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通俗解读为:新生茶不是普洱茶。笔者认为:云茶协会此条建议牵涉两个领域,前段讲的是学术研究,后段讲的是产业经济。而解读者又把两个问题混而为一。换句话说,建议者把“晒青绿茶”当作生茶的“本质”,从学术研究上讲,缺乏严谨。生茶“打转转”的现象是经济问题,应由市场来调节。作为解读者,又把学术讨论与商业经济纠缠在一起,自然理顺不清。


二是建议书中第二条:「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


这一条不仅含摄学术、经济,还涉及政治。多少年的茶算“老茶”?多少年的树算“古树”?多大面积内算同一“山头”?这是学术问题。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这是经济问题。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这又是政治问题。问题的最棘手在于,这一句话既否定了整个产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又抹杀了现如今产业发展中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地说,这一建议,伤害了几代人,又打击了一大片。


此建议书事关云南古茶树及古树茶,笔者作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以下简称古普会)创会会长,有责任、有义务发表个人见解,供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首先申明,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未经古普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审核,不代表古普会协会组织意见;其二,本人一向尊重所有为云茶产业奉献过的茶人,特别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文中观点只对事不对人;其三,茶门深似海,学无止境,文中观点为本人习茶仅十五年来,所学所悟,加上行文仓促,当中难免会有漏洞或不足,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如今后通过讨论或实证,证明文中观点错误,我一定修正并答谢。


结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书,以下,我将以制茶工程师的身份来探讨学术,以古普会创会会长的身份谈及产业发展,以茶气修炼者、中道行者的身份来表达主张。为了行文需要,三者身份会重复穿插,敬请读者区别理解。笔者将从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入手,来提出云南茶叶最合道,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的观点。

 


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


一、云茶有大美大爱,也有小痛小痒。


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有400多种,其中超过一半的都生长在云南。从野生到过渡,再到人工栽培,云南悠久的茶叶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书写了一部伟大的茶叶发展史。


云茶,既是中国茶历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云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令世界茶人为之惊叹。可以说,云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的馈赠,也是云南给予天下的馈赠。它既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从哀牢山原始密林中的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现如今一片片灵性嫩叶惠及五湖四海;从26个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他们自给自足,到千万级的从业人员深入深山老林,与茶农同吃同住,守护茶园,改进工艺,梳理历史,挖掘文化,穿梭于大街小巷悉心推广,才得以走进平常百姓家;从马匹一步步穿越天险,为藏区同胞送来解毒之良药,再到漂洋过海,为大马华人和港台同胞忆昔祖国情结,品饮家乡味道。这一路,我们走得很长,也走了很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汗水。我们欣然看到,云南茶农的生活改善了,云南茶产业的名牌打响了,全国的茶叶从业者成长了,全世界的茶叶消费者也受益了。可以概括,云茶发展史是一部云南少数民族与全世界人民智慧结晶、共融互进的成长史。对云茶之大爱大美,我曾经从自然、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三句话:云南普洱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独特的神奇馈赠,是中国茶边缘化的主力军,是中国茶走向世界最有力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云茶发展,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解决了茶农生计,丰富了茶人情感,点燃了国茶希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生态破坏了,某些文化变味了,某些历史歪曲了,某些商业过头了。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历史的车轮,始终在往前走。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只是时间,发展中的代价,不是不还,而是在若干年后,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代偿,包括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亦或身口业障。


所以,当我们今天,不论是从历史、科学,还是经济、文化,亦或还夹杂政治,来审视、反观、描绘云茶,当你小处有疼痛时,多想想云茶的大爱与大美。即使你可能因云茶而受了伤,但也要擦干眼泪,再端起茶杯,毕竟,伤你心的其实不是茶,而是人。


二、提问者是谁?他的初心是什么?


任何问题都呼唤一个答案。然而,解答往往取决于问题本身:谁在提出?为什么会提出?发问者期望回答者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回答?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它关系到背景和动机,而真正的问题一定是有结构的。


省茶协此次严正提出“修改标准”,其实质是再次发问“什么是普洱茶”?显然,他们不是从云南茶叶史的角度来提问,而是以茶叶科学的名义来提问。在中国茶叶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茶叶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而是由茶叶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而且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更有趣的是,一些新的茶叶科学并不是通过臣服某些专家,而是待它的反对者最终离去,待慢慢熟悉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茶叶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这种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普洱茶名称的由来,标准的多次修改都是如此。“科学”“标准”本来就来自西方,要真正理解“科学”,讨论“标准”,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但它又会挑战我们的传统思维和文化,在西方科学的概念里,所有的“标准”都是被人为定义出来的。


回到问题本身,省茶协提出修改标准,其实可以洞见,他们希望将09年国标中新定义的云南普洱茶改回到03年由省茶协牵头制定的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其两者之间的核心差别就在于:明确后发酵。按照03地方标准,普洱茶定义应包括人工发酵与自然后发酵,也就是说未经自然后发酵的只能是“晒青绿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指标才是明确后发酵的临界点?如果是时间,会是多久?通常支持此理论的会把04年农业部颁布的标准拿出来,该标准明确规定人工贮存10年。可是,在后期陈化实践中,相同时间下不同地方,又有显著差别。如果是理化指标(有学者指出采用茶多酚含量来区分),可是,云南茶叶四大主产区,其自然地理环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各产区间的茶树品种也是丰富繁杂,化学物质在先天就已有差别,再加上后期存放于不同地点,其差距更加明显,定量似乎很难。由此看来,也不尽科学。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截止到目前,有关普洱茶的药理作用,无一不是在熟茶上实验得出的,这只能说明也恰恰说明了普洱熟茶的健康功效,但并不能因此否认生茶的饮用价值,笔者至今更没有查阅到生茶存在健康风险的相关论文。


什么是提问者的初心?就是你提问为了什么?为了谁?纵观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提问题之多、争论之久,概括起来有三:一是为了企业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如拼配与纯料之争、生茶与熟茶之辩、台地与古树、山头之王、后、将军等属地之争,他们是为了塑造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为了个人在茶行业的地位影响。在他们看来,没有了话语,也就没有了影响,没有了粉丝,曾经那些学茶路上当作宝贝捡来的垃圾不好处理,故而失去了个人效益。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口袋,而不管别人的死活。三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基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然的无比敬畏,从产业着手,深入基层,撸起袖子,在实干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对历史提出疑点并一点点论证,对工艺勇于创新并一步步实践,对文化加以践行并一字字修正,他们在思辨中,理越辩越明,行越走越精进。他们为自己,也为产业,更为百姓的健康。


那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属于以上三者哪一点?或是各有掺杂?我想表达的是,这三者完全可以对立统一,只要行业大势好了,企业小家才会好,这叫顺势而为,只要企业小家好了,个人才会好,这叫有家才会有我。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影响力,无视组织,不尊重云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强行站在云南千万茶农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对立面,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初心是不受待见的。


三、多元化的市场,个性化的需求,这是趋势。


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一定是复杂的、多元的。它的效率与活力是建立在自由、公平与文明上。这种吸纳和兼容,正意味着多样性与丰富性将永远成为趋势,并不断更新换代。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古茶园自然的形态、自然的生态和自然的传衍中等到启示。因此,当我们从经济角度来讨论云茶的现状与未来时,一定要相信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明确经济主体的责权,充分认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就是竞争,八点建议中的政府“站台”,已经模糊了政府在经济中保护秩序、实现调控的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从产业经济角度上讲,云茶现在还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伴随茶叶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多元化特征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新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其价值观、审美观也已出现分化。各行业都将面临以满足个体特性需求和服务的新一轮角逐。


因此,当我们要讨论云茶产业的方向,甚至有人谈到引导时,是不能置市场特性与个性趋势于不顾,而满足自我狭隘意识的自喜分别。只有充分尊重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构建好诚信体系,市场自然会优胜劣汰。由此可见,“山头”“老茶”“古树”,都有其市场合理性,它满足了不同茶人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如果要有问题,那只是诚信的问题,抨击者不能因为自己做熟茶就说生茶不好,不能因为经营古树,而就否认台地茶。


四、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八点建议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


这属于学术范畴。这句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晓生茶,这是讲现状,也可谓缘起;二、云茶协会通过研究掌握了生茶的“本质”,即晒青绿茶,这是学术结论;三、建议修改相关标准。业界多名知名茶人依此论点直接解读了“生茶不是普洱茶”,并含沙射影地指出“生茶伤身体”。


学术一词,作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在学术界,也常常被“实践”所冲击,导致学院派与实用派在许多知识领域产生紧张,茶协会此番论点,在茶界足以掀起一波风浪。


学术如何探索,有省茶协会的自由,文章如何表达,也有邹老先生的自由,问题是,邹老先生和省茶协的认识与主张,在茶叶科学或道统文化里能够找到支持的依据吗?


我们首先来解读“本质”。该词出自晋刘智《论天》“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从字面上理解,本质,是蕴藏于事物内部,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是事物的根本特征。也可以解读为本来的形体、状貌或本来的事实。那么,“晒青”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茶叶制作实践中,不断实验、改进、总结出来的,怎么会是生茶的本质呢?绿茶是陈椽教授为了区分中国茶类,按照加工工艺而作的分类,也就是说,云南的茶叶鲜叶,依据适制性,可以制成红茶、绿茶,也可以制成普洱茶,那么绿茶又怎么可能是生茶的本质呢?所以说,晒青与绿茶只是一个现象而已,只能称之为生茶本质的表象特征,它是相,而不是性。


生茶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茶,是一片叶子。这片叶子你用蒸青、晒青、烘青等不同工艺,做成红、黄、绿、白不同色泽的,有针、螺、平、扁不同形状的,或散、或砖、或饼等不同型制的,它们统统只是相。你用它煮着、泡着喝可以,摆着看也可以,闻着香还是可以,它只是用,但它的本质还是茶,还是一片叶子。至于有人喝到风花雪月、青山入座,甚至顿然开悟,也有人只感觉到好解渴,那只是个人福报,因缘和合不同罢了。那么茶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茶的本质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道家可以理解为茶与万物相通,佛家讲禅茶一味,茶亦真空妙有,儒家可以解释茶是人与茶树互动创造并融入审美的过程。医家则可认为茶同属阴阳,气与味是茶的一体两面。在科学上,茶的本质就是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由此不难看出,省茶协把生茶的“本质”理解错了,而多位茶界名人解读“生茶伤身体”更是缺乏严谨。我们要问:有调查数据吗?有分析报告吗?伤不伤身体,不是“生茶”的问题,是“用”的问题!砒霜能治病,人参也可害命。茶叶的“体”没弄清楚,“用”肯定出问题。好比如金属可以制成刀,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你总不能拿刀来兴师问罪,更不能把金属打入冷宫吧。从中医养生来看,生茶伤不伤身体,需要运用整体思维,辩证施治。你是什么体质?你一天喝了多少?在什么时间喝?农残有没有超标?加工是否清洁卫生?仓储有没有引发霉变?


笔者不是从事茶叶科学研究,但作为制茶工程师,常年在云南大山深处,与古树相依为伴,对茶园养护、生熟茶制作工艺、后期陈化等,都曾有过长期的实证,在实践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今也借此机会,表明学术研究要耐住寂寞的观点。《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标准》与《云南收藏级古树普洱茶(生茶)标准》是2017年1月作为古普会协会标准颁布并在会员内部实施的,这两份标准,我起草于2009-2014年,几年间,不断否定修正,2015年才基本成型,但还是担心会误导同行,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所以2015年以个人名义发布,以征求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建议。经古普会第一届理事会讨论并通过,把它作为协会标准在今年初颁布后,也引起多位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嘲笑。由于笔者研究的方向是茶叶生命能量,借了“茶气”这个假名,在他们看来,当中诸多观点与主流之科学意见相悖,在个别知名专家眼里,更是歪理邪说,致使云南茶叶相关刊物都不敢公开发表。我提出的“品茶八卦”学说及撰写的《归真茶修铭》都是从2005年起,历时十多年,每字都反复修改、实证,才得以成文。当中酸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以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事,并不是标榜什么,只想在学术研究上表达三点:


1.学术研究要以利益大众为出发点;

2.学术上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偏差;

3.学术研究如果只追求“术”,远离“道”,它是不可能回家的。


五、别被“名相”迷惑,云茶发展的根本在于合“道”。


茶叶科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如果要在西方语境中,执着文字的“名相”,希望科学家们给出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似乎并不太可能。每一个答案都可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对于这一点,支持修改标准的人士自然深知,于是他们会换一种策略,从07年普洱茶产业危机着手,让多位大家甚至包括院士、教授纷纷发言,将云茶经济衰退现象的罪魁祸首直指标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云茶,尤其是古树普洱茶的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合不合道。


道是万物的源头,是生命能的本源,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每一片茶叶都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一切,一切亦含道,故云茶亦是如此,只是我们的人心把它扭曲了。我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古树普洱茶的现状:“许多人一辈子都可能碰不到古树茶,有幸喝到了又不一定喝得懂,喝懂的也许懂错了,懂对的人又不一定幸福。”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在面对古树茶时,被名山名寨、树龄、春秋茶、单株、大小树、向阳背阴、阴干、手工石磨等等“名相”绑架了,我们住在这些“名相”上,身心是不可能真正做到通透。心不开,则身也就不开,身不开,气则不通,气不通则无法与天地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对同一款茶的感受只代表其当下与这杯茶因缘和合的结果,任何人的感受都没有对错,正如佛家所讲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当今茶叶科学对茶叶这个“物”的解析看似很充分,在已探知茶叶里十多种大类物质中发现了200多种化学成分,但实际上我们是否又看到了科学它也有无限的无知一面?这种无止境地细分下去,最终科学家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商人习惯将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功效来告诫世人,可知单一元素并不是一个生命体?笔者曾多次向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学者表达自己的担忧,茶叶科学基础研究如果不回到“道”的层面,其应用可能将中国茶叶引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那时,留存的古茶树,其最深远的价值才可能真正被世人认知。


其实,古茶树给了我们人类太多的启示。我们看,古茶树的主杆、分枝、叶花果都是呈现出来的相,但我们问,它们从哪里来?是天地孕育而生,四时之法成。再问茶叶健康的根本在哪里?在土壤里、在空气中、在四季的转换下。几百上千年的古茶树一路风雨走来,我们凡夫俗子习惯了“眼见为实”,孰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比如,茶自媒体多位作者通常喜欢把消费者引导到枝端末叶上混稀泥,以科学普及的名义,自作分别,文辞很优美,内容很空洞,尽在外围转转,而不得根本。


几百年来,古茶树每年如期绽放生命,向人类奉献甘露,它需要我们人类“为”了多少?我们人类又能为它“为”多少呢?云茶的发展大计难道不能从中吸取点什么?!

  

笔者曾经在一个非正式会议上与有关政府官员交流,当中在被问及云茶发展中政府该如何作为时,斗胆提出“百片茶园三晒”的想法。一晒茶园全年空气质量监测及茶园土壤养分、安全性应用评价结果;二晒史上最严、世界上最高标准的农残检测结果;三晒茶园全年产量及供销明细。此举即为晒云南的天,晒云南的地,晒云南的人,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在云南的阳光行动中真切感受云茶魄力,由此,诚信系统才有可能开始重建,这足以让那些假产品、伪文化、偏人心无处可逃。官员听罢,哈哈一笑,连说喝茶喝茶。


当然,我们要了解道,体悟道,特别是要接通道,就必须经历一个安立名言的过程。没有“名相”的分别,我们对物的解析是不可能深入细致的。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唯一的、最终的追求,执迷而不悟,则最多在“术”“器”上有所收获,这样只能隐于小成,不可能融会贯通,那将错失云茶的发展大道。

 

笔者归纳的以上五个问题是希望同仁们在讨论云茶问题之前,在云茶的事实判断上能够有一个共识,基于这些共识,才有可能彰显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在这种健康的、足够大的文化生态圈里,百家争鸣才体现意义。


今天,笔者借此机会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在六大茶类中,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

 

一、云茶生态的整体性出类拔萃,象征道的全。


“道是全”,代表着整体。意思是不可分割,也是朴、素的状态,否则,就不合道。首先我们看云南茶区的地理,从北纬21-26度,东经97-105度,海拔从100多米至3000多米,这是指空间。再看时间,从一千多年的野生古茶群落至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古茶树,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种植留下来的古茶园,再到80年代人工开荒大面积种植的台地茶园。在如此大的跨度下,它们彼此整体相联,比如人为引种、自然飘移、精制中的拼配等等,除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人类的智慧结晶。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里,云南就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20个民族以茶为生。云茶就是一个大家族,可以人文一点说,也许你正在沏泡的那杯茶里,800年前的祖宗和十几岁的孙子正在对话,300斤的壮汉与腰围一尺八的青春美少女正在共舞。在这场超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中,可能还有一丝布朗族少妇采茶时不经意流下的幸福泪花,轻轻飘来烘托气氛。而此时,你耳边或许又回响千年前荡漾在世界屋脊天险上的马匹铃声。试问,以云茶之整体性,这种波澜壮阔的如史诗般的多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其它茶如何能比?


二、云茶的丰富多样性独具一格,象征着道的遍在。


天地万物为道所生,道也在万物之中,万物自成一体,彼此互含互摄。按植物学科划分,全世界茶组植物迄今有47个种,3个变种,而在云南就有37个种,2个变种。如此庞大的基因库就分布在云南方圆39万平方公里。大家都知道,云南有一个美誉——“天下植物王国”,在已发现的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拥有1.7万种,品种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与这些植物共生的还有1737种脊椎动物,一万多种昆虫。千百年来,在云南这片多民族共融的热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百姓守护茶园青山,茶叶滋润千家万户。在喧嚣的城市一角,你端起的这杯茶可能是:百岁的采茶人在万亩古茶园将千年古茶树的新芽采摘制作,经几十年风雨多次易地而陈的甘露,你是否会感叹云茶的这片叶子怎们会有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浑厚天成,难道世界产茶区中,还有哪里比云茶更象征道的遍在?


三、云茶工艺朴拙、道法自然,象征着道玄同阴阳二象。


道由有物混成,至后复归于无物,正表示着道具有二象性,正所谓常有常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里,我先要阐述近十年来,本人对茶气研究与修炼的一些体会,否则不好理解。“气”与“味”,是茶叶的一体两面,气属性,味属质。两者同属阴阳,不可偏离。尤其是气更不可少,阴中有阳,才能使味不致停滞在体内,性尚未补,反损元阳。气的有无,代表茶的生死,活茶才能养生,死茶只会耗气。气与质,好比无与有,真空妙有不二,不二才是中道。


我们举例来加以说明云茶工艺中的玄同阴阳。云南的古茶园大多分布在原始次森林中,茶树不同程度吸收了阳光,这里产生了阴阳。采摘从芽头、一芽一叶、二叶、三叶甚至黄片,这里面又有不同的阴阳。通过人工铁锅杀青,受情绪、技艺等诸因素影响,又产生了阴阳。


特别值得提出的“晒青”工艺,云南素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同一工艺下,毛茶同具阴阳二象。在熟茶发酵过程中,受水份、空气、堆子的长宽高度、翻堆的次数、发酵的周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阴阳相互对应,又相互转化,云茶“越陈越真”(这是本人2014年提出的另一个主张),使得云茶的拼配工艺里,师傅们可以跨产区、跨季节、跨年份、跨树龄等诸多技法,让其茶之阴阳互为根用。有人说,普洱茶是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最简单的,但是,正是这种简单,蕴含了“辅万物于自然而不敢为”的深刻道理!类似于黄片、茶梗、老茶头等等云茶特有的产品,不是没有用,是你还没有掌握它的用处而已。类似于不同产区表现出来的强苦、奇香,不同时期陈化表现出来的“酸”味,它们在用法上各有不同功效。如果你不用专家的眼光来审美,而从受用的角度来辩证分析,你会发现,云茶的工艺正是“大道”。

 

那些以复杂工艺为由,试图抨击云茶加工的人们,似乎对茶气未曾深入了解。茶叶自采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像我们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在耗气了。从茶叶生命能量角度来讲,茶叶在没有完全裂解前,能量是最充足的。工艺越复杂,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其气必有损。本人总结的茶气至高境界:“上下贯通归中脉,循环不已达四肢”,中国茶达此境界者,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的古树普洱茶。从中医四味五气来看,云茶的独特地理、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上佳原料,而工艺大道至简,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再加上岁月的沉淀,让茶叶体内的秩序恢复井然,使得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云南古树普洱茶,其归经之多,运行之广(茶气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循环、整体),在六大茶类里,首屈一指。这为茶友的“妙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当然,也正因为云茶之阴阳的复杂性,制茶者的功夫便有了高低。大多数制茶人只知利用阴阳,而不懂玄同。本人提出茶气五要义“清、顺、足、神、化”,其出神入化,即茶之阴阳玄同至不可测,茶气直贯中脉,周遍全身,无所住又无所不在,其中奥义,实在妙不可言。

 

综上所述,依据道的内涵,站在茶叶生命能量的高度,综合原产地、工艺及陈化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云茶,在世界茶产区中,是最合道的。

 


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据,回到道的功夫便是德。德,则是成全的功夫。道是遍在,但如果隐而不显,就不知中庸的大用。因此,从成全的功夫上来讨论,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一、云南古树普洱茶是世界茶叶的茶母,其生诸茶,与德之成万物异曲同工。


但凡是物,就有质碍,就有物的有限性,其行曲,是物性的使然。如果该物能自觉回到所具的道,并依道而行,虽然有限,却可以活在无限中,回到道的具足且恒常中,正所谓曲成万物。


现在,无论你身处何方,品饮何茶,如果从基因遗传学来说,将这片叶子溯源,将有80%的概率要回到云南的大山中。云南现有几十万亩的野生古树茶群落就是活生生的标本。我曾经总结了一句话:云南古树普洱茶是普洱茶的根,中国茶的魂,世界茶的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千年野生高杆茶,正走向衰老甚至死亡,但它们的生命真的结束了吗?现在这片延续它生命的绿叶,你是否可以感应它原来走过的路?


二、云南古树普洱茶随自然而生,依道而行,正是不争之德。


德依道而行,成全万物而不居功,并功成身退。云南古树普洱茶,根深叶茂,与其所处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其本身具足,无需外力替代,便可年年常青,焕发勃勃生机。在这种生态圈里,落叶是肥,自身免疫力便是药。没有阳光就向上长,水分不够就向下伸。与害虫嬉戏,与天敌同乐,无知的人们砍我头,折我臂,我依然坚强生长,吐露芬芳。贪婪的世人驱赶我的邻居朋友,我又在孤独中歌唱。


古树茶的这些优秀品格,均是自然而非他然的。正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其充分展示了道隐无名。请问,在六大茶类中,有哪一个品种能像云南古树普洱茶一样,上善若水,内具深慧,却又对外无求?


三、云南古树普洱茶和光同尘,其无形之气正如德之大智若愚。


太阳不下山,月亮就无法发光,生命的耀光大而化之,和其光,便回归于道。回到道中,万物皆通于道,自己逍遥又不碍他物自然,与万物同生,此乃上德。和光同尘后,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正如德之“虽智大迷”。


云南古树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无形之气”。正如中医能治病的真正秘密在中药之“气”。《黄帝内经》通篇所论述正是“以一气以贯之”。然而,古树茶这种出神入化,甚精甚微的“气”,都是深藏而不露,人们日用而不知,所展现出来的大智若愚,真空妙有,让进入茶修的茶人回光返照,修炼身心,激发世人探索深层次生命的精彩与奥秘。


灵性是茶叶活性表现的最高境界。茶叶的“活性”来源于茶之“气”。它随自然而动,遇气尽则止。本人撰写的“归真茶修铭”第二段“茶之灵性,乃其汇雨露之气,蕴山川之灵,化天地之精,承匠人之神,兼调百代之和”,此感悟正是得益于对云南古树茶茶之气的常年体验。六大茶类中,各类茶之气不尽相同,如果从“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并结合“气”与“味”的玄同妙用,特别历经岁月洗礼,茶气形态越来越逼真后,云南古树普洱茶茶之气是当之无愧的众妙之门。


行文至此,忽有一丝悔意。每个人习茶所走的路都不一样,所站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但凡文字都是指月手,其表达本身都会有缺有漏。希望当中观点不要引起误读。但愿能给热爱云南茶叶、深爱云南古树普洱茶的人们打开另一扇小窗户,从中领略云茶的另一番美景。


当然,你们也不要相信我,那叫迷信,你要相信自己,相信因果,在古茶树和古树茶上的每一滴用心,它都会回馈与你,只是时间和方式不同罢了,仅此而已。

 

归真合十

 

作者系古普会创会会长、制茶工程师、归真居士






2022年,济南市哪些茶类卖得好?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茶叶消费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会城市,其茶叶消费市场在全省具有代表性意义。

为全面掌握济南市茶叶经营消费现状,为茶叶产区提供精准市场信息,促进产销有效衔接,推动济南市茶叶流通领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全市茶叶从业者提供服务,济南市茶叶行业协会、济南茶叶集团联合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启动了济南市茶行业经营情况调查,并通过分析数据完成了《2022年济南市茶叶流通调查报告》,希望《报告》为茶行业从业者和产茶区开拓济南消费市场提供决策帮助。

1

调查背景及方法

1.1

调查背景和目的

本次调查采用“线上小程序问卷调查”加“重点商户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调查对象的普遍性与典型性,力图真实反映经营者的实际情况,并灵活运用统计数据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1.2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是济南市辖区内所有涉茶经营者,包含但不限于茶企、茶庄、茶馆、茶空间、茶教育培训机构等;调查内容包括从事茶叶经营工作者的基本情况;济南茶叶流通现状; 济南茶叶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等。

1.3

数据来源说明

在调查样本所在的区位属性上:本次调查涉及样本主要来自批发市场,占比87.45%。

2

2022年济南市茶叶流通现状

2.1

济南市茶叶流通基本情况

济南市茶叶经营者分布情况。

截至2023年4月,济南市涉茶总计经营者4676家。从区域分布看,槐荫区张庄路因坐拥第一茶市、广友茶城、老屯茶城、齐鲁茶城四大茶市,经营者数量占比28%,稳居全市第一;历城区有七里堡茶城,数量占比14%:天桥区有黄台茶城,数量占比8%。就规模历史和综合实力而言,坐落于槐荫区张庄路上的济南第一茶市,涉茶经营者近500家,是北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南北茶叶流通的重要枢纽和节点。

2.2

经营者基本情况

2.2.1

性别比例方面

济南茶叶经营者性别占比。

调查数据显示,男性从业者占比60.8%,女性从业者占比39.2%

2.2.2

年龄结构方面

济南茶叶经营者年龄占比。

40~50岁和30~40岁的经营者分别占比38.78%和33.46%,是行业的主要群体。值得注意的是50岁以上的行业经营者仍占22.05%,而30岁以下的经营者占比不足6%。总的来说,超过6成的经营者在40岁以上,这是现阶段传统茶行业的一个特点。

2.2.3

教育程度方面

济南茶叶经营者文化程度。

高中学历占比55.13%,大专、本科、研究生以上学历数量分别占比28.52%,15.59%,0.76%。

2.2.4

涉茶培训方面

济南茶叶经营者接受涉茶培训情况。

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女性经营者在进入茶行业之前接受涉茶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经营者,女性接受相关培训的比例为64.76%,男性则为50%。

有55.89%受访者在进入茶行业之前接受过相关涉茶培训,有44.11%的受访者没有。在分析中我们发现,女性经营者在进入茶行业之前接受涉茶培训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经营者。

2.2.5

茶叶经营者需要哪些服务帮助(多选)

茶叶经营者需要哪些服务。

在这个问题中,市场营销策略被选率最高,达63.12%;涉茶政策方针被选率为51.33%;电商直播运营被选率为45.25%;茶行业专业知识培训被选率为38.4%;茶会运营策划被选率最少,仅为30.04%。

从相关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一些销区茶叶流通领域经营者的一些特点:

主要经营者的年龄结构老化,40岁以上的经营者占比超6成;主要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偏低,有超过一半的经营者学历为高中或以下;主要经营者男女差异不明显,男性比例略高;女性经营者更愿意接受相关涉茶知识培训;经营者对实际经营过程中的指导需求最迫切,并较为关注茶行业的相关政策趋势。

2.3

经营者经营现状

2.3.1

主营门类

鉴于大多数经营者会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茶类,本次调查采用了最多选3个茶类选项的方式,以求了解到各茶类在经营者中的分布情况。

济南茶叶经营者经营茶类统计。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绿茶普及率最高,经营者数量占比56.27%;

红茶紧随其后,经营者数量占比46.77%。

经营品类上“红绿互补”现象明显。

众所周知,绿茶是北方销区最主要的销售门类。有一半以上的经营者主营绿茶。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调查中红茶经营者数量占比高达46.77%,接近一半。在该项数据分析中,同时经营绿茶和红茶的经营者数量高达67.48%。在经营品类上,“红绿互补”现象明显。

调查组经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以绿茶为主营的经营者,也经营红茶。无论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销区下游,“红绿互补”都成为了近些年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2010年以后,茶叶主产区为适应市场需要,合理开发茶叶资源,逐步开展“绿改红”实践。各名优茶主产区都有相应的红茶品种。加之,红茶口感甜润,适口性强,老少咸宜,所以呈现出销区红茶普及率高的现象。

乌龙茶、白茶、花茶普及率分布相对平衡,

各占总样本的三分之一左右。

结合近3年的数据可以看到,近几年乌龙茶、白茶、花茶在市场中的占比总体保持稳定,花茶略有浮动、乌龙茶略有下降,白茶增速放缓。

其他门类稳定,黑茶总体仍呈下降趋势。

2020年,黑茶在市场的经营者数量占比约为8.83%;2021年在市场的经营者数量占比约为7.86%;2022年经营者数量占比为6.91%。从数据可以看出,黑茶经营者数量总体上仍呈下降趋势,降速趋缓。茶类主营分布相对均衡,销区市场特征明显。

各大茶类在济南茶叶流通市场中的占比情况。

除黄茶市场占比相对较少之外,

茶类经营分布相对均衡,销区市场特征明显。

从主营情况调查数据看:各茶类在济南市场发展相对均衡,呈明显的销区市场特点。济南作为典型的北方销区市场,原来以花茶、绿茶为主,其他茶类相对较少。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饮茶需求的越发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再加之产销联动的紧密,不同门类茶中各个品牌在市场中的宣传和推介,现在,除黄茶市场占有相对较少外,济南市场总体上呈现以绿茶、红茶为主,白茶、乌龙茶、花茶等茶类百花齐放的经营格局。

2.3.2

经营方式

品牌渠道经营者数量有所下降,

零售经营者同比有所增加。

从调查数据看,济南作为南北茶贸易的枢纽型城市,得益于张庄路几大批发市场的存在,批发经营者数量占比67.68%。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调查样本中,零售为主的经营者数量占比17.87%,同比增加了7.16%。原因有两个:一是,此次调查覆盖面扩大,涵盖了市区内以零售为主的茶叶门店,调查样本中零售经营者占比上升。二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批发、品牌商户开始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进行直接销售,这部分新零售商户的产生,也是造成零售经营者数量占比上升的主要因素。

2.3.3

线上销售

济南茶叶经营者线上销售情况统计。

在“有没有开展相关线上销售”的调查中:有70.34%的经营者没有相关的线上业务。仅有10.27%的经营者开展了相关的线上销售,另有19.39%的经营者有开展线上销售的想法,但是没有付诸实施。

2.3.4

销量与价格

济南茶行业2022年销售情况。

从调查数据看,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全年济南茶行业仍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销售整体下降的经营者数量占比达79.46%(这一数据较2021年同比增加了10%,2021年销售量下降的经营者数量占比69.29%),其中销售量下降幅度较大的经营者数量占比为41.06%,比2021年同比减少了6.8%。(2021年销售量下降幅度较大的经营者数量占比为47.86%)

红茶销售情况。

黑茶销售情况。

花茶销售情况。

乌龙茶销售情况。

茶具销售情况。

其他茶类销售情况。

从各茶类表现看,黑茶、白茶、绿茶销售量下降的经营者数量较多,分别占比90.9%、82.29%、79.73%。绿茶经营者销售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2022年4月济南市场进行疫情封控,正值绿茶上市主要时期,导致很多绿茶经营者错失了卖茶良机。

绿茶售价情况。

红茶售价情况。

白茶售价情况。

黑茶售价情况。

花茶售价情况。

乌龙茶售价情况。

茶具售价情况。

其他茶类售价情况。

价格方面,2022年济南市场茶行业整体价格平稳,同比略有下降。有46.39%的经营者茶叶销售价格与2021年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茶叶价格下降的经营者数量总占比为40.31%,较2021年售价增加了24.6% 。从各茶类的价格表现看,各茶类基本平稳,与2021年同比变化不明显。

2.3.5

影响因素(多选)

对店铺经营影响较大的因素。

在“哪些因素对您的店铺经营影响较大?”的问卷调查中,有90.87%的经营者选择了“行业整体环境,客流量较少”;有41.44%的经营者选择了“行业竞争,内卷严重”;有11.03%的经营者选择了“市场风貌和周边街巷环境水平”,仅有8.37%的经营者选择了市场物业管理水平和配套设施。可见,2022年,由于经济环境、疫情、新媒体的崛起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体流通前端的实体流量下降是普遍现象。另外,直播电商等新兴销售手段的入局,客观上造成了行业内卷的加剧。

2.3.6

疫情

因疫情停业时间统计。

2022年,济南4月和11月两次的疫情暴发对整体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从调查数据看,9成以上的经营者在疫情期间都存在着暂停营业的情况,其中,暂停营业1个月以上的经营者数量占比21.29%;暂停营业10天至1个月的的经营者数量占比36.88%;暂停营业1天至10天的的经营者数量占比32.7%。

疫情期间开展经营活动的手段。

在“疫情期间,您主要依靠什么开展经营活动?”的调查中,有高达66.92%的经营者选择了保持原有客户联系;仅有22.05%的经营者选择了通过一些社交媒体手段来获取客源;另有近10%的经营者选择了等待。这里不难发现,2022年,受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市场观望、等待、保守的情绪浓重。

3

2022年济南茶叶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济南市茶叶流通中存在诸多问题,现结合我们的一些分析和观点,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3.1

问题一:实体流量下降,拓客成本增加

应该说,实体经济(特别是包括茶城在内的批发市场经济)流量的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与趋势。2022年在疫情的反复下,加剧了这种变化。

以槐荫区张庄路上的 “第一茶市”茶城为例,2022年全年车辆进出总量较2021年下降50%以上。由于4月、11月疫情封控等原因,这两个月的车流量为全年最低值。

与流量下降相对应的是拓客成本的增加。在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经营者的主营收入来自原有客户。此外,老客流失在增多,新客占比在逐步减少,拓展新客的成本在增加。分析主要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疫情环境下,大家的出行、消费得受到了一定限制。疫情过后,这种情形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二是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直播电商、兴趣电商这类以视频为主要媒介的销售方式蓬勃发展,极大地摊平了实体经济的市场空间。长期来看这种影响非但不会减弱,甚至会加速影响原有传统商业模式。

拓客引流,就是通过大流量的曝光,把流量往自己的销售渠道上“导入”。就像原来开店找黄金地段、投放广告要热门栏目一样。所以,拓客的本质就是找到大流量平台。

我们这里提供给大家几个拓客引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利用短视频+直播

短视频+直播模式,是现在营销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简洁的文案加上动感的节奏画面,缩短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做到有问题,当场处理,从而提高转化率。

利用市场热点引爆

互联网时代,追求热点是每个消费者的“天性”。所以,拓客引流可以结合当下热点,融入到自己运营的产品中,增加曝光率,提高转化。

利用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可分为seo和sem两种方式,它们的本质都是对关键词进行优化,不同的sem是竞价推广,价高者可得较前的排名,而seo是通过用户的搜索习惯,对关键词进行优化,提高被用户搜索的使用率,从而解决引流问题。

3.2

问题二:避险情绪和“鸵鸟思维”

在实际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2022年整体市场保守情绪浓重。经营者固守原有的经营渠道,不愿意尝试新事物。原因大致有两个:

一是存在一定的避险情绪。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打开新的渠道和方法,固然是大势所趋,但也不是没有风险。学习、资金、精力、时间都是成本,一旦进入新的赛道,就意味着原有资源的流失和弱化。并且,新的领域竞争依旧激烈,转型翻车的案例,身边屡见不鲜。在这种风险意识的驱动下,经营者不愿意尝试新事物。

二是“鸵鸟思维”。虽然随着商业迭代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已经意识到原来的经营方式在日渐衰退,需要转型。但固有思维根深蒂固,现有的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煮青蛙的一锅温水。经营者不愿意跳出舒适圈,于是对新事物选择性地忽视。

3.3

问题三:消费体验是痛点

商业的目标,就是用更高的效率,让用户以更低的价格,买到更丰富、质量更好的商品。在这条主线的迭代演进过程中,任何逆时代的力量都将被抛弃。作为经营者首先要当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也就是,凡事都按照有利方向做决策。注意,是对自己有利,而不是要击败对手。第二,始终尊重常识,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小概率事件上。

用户在消费时,用户的体验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当消费结束时,消费者留下来的是对体验过程的感受。这个过程的经历感受是商家带给用户的,用户是否消费在于商家提供的服务体验。这就是所谓的体验经济。

茶,更是一种特殊的、非常依赖消费体验的产品。甚至,消费体验本身就是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决定了产品最终的价值。本次走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经营者存在影响消费体验的一些问题。

比如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常常有这样的问题,消费者问:机制龙井和手工龙井怎么区分?群体种是什么?中茶108是什么?梅占是什么?这个肉桂是正岩的还是外山的?泡茶时候的水温、投茶量怎么选择?面对消费者的问题,经营者(或销售人员)不能完整、准确地予以解答。其解答与消费者已知的知识相悖时,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就会大打折扣。

具体原因表现在:缺乏系统的茶知识培训;认识局限在自己的产品、自营的茶类上,对整体茶文化脉络缺乏框架式的认知;不了解、不关注前沿茶科学、茶技艺;自认为要比消费者更懂茶。

当经营者的茶知识储备不足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的时候,消费体验就成了空谈。

再比如,没有建立有效的社群关系。有一句话:“客户的离去,大多是因为你的产品;而客户的回头,大多是因为你的服务。” 在这个流量成本越来越高的时代,一次购买行为之后能否建立起有效的社群服务体系,成为了用户消费体验的一部分。

社群是基于一个或多个相似特征,如爱好、身份、需求,聚合起来的非结构、但有规则和管理的组织。成员能够通过社群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同时可以高效筛选相关主题的信息,协助达成自己的目标。

消费者购买茶叶以后并不等于销售的结束,甚至可以说,真正的营销才刚刚开始,建立起有效的社群服务关系,及时获得反馈,并及时给予引导,这才是真正好的消费体验。

3.4

问题四:经营者不太会讲“故事”

这里的“故事”并非贬义的,过分的,故弄玄虚、夸夸其谈的,而是指要把“产品营销”变为“内容营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经营者,还存在着一种观念:只要我的茶好,就不需要讲故事。用品质说话,消费者能喝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误区。要知道,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讲故事,都需要合情、合理、恰当、准确,且能够共情的内容表达,脱离有效的描述,一切产品都会黯淡无光。

在这个茶行业商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你能卖的茶,你的竞争对手也可以卖。当你和你的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一模一样或者趋近相同的时候,消费者就只能关注价格。所以,不要去埋怨消费者,不是他们计较价格,而是你提供的价值和你的竞争对手一样。因此,你会觉得流量越来越小,客单价越来越低,转化率下降。

所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到底跟消费者讲什么故事?输出什么价值?卖什么生活方式?传递什么理念?“内容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3.5

问题五:直播电商发展相对缓慢

与蓬勃兴起的新媒体商业模式相比,济南茶行业的直播电商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济南并非茶叶主产区,相较产区直播有一定的劣势;另一方面,济南茶行业传统商业模式积淀深,转型升级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尽管如此,受疫情等原因的影响,2022年济南茶行业直播电商迎来了高速发展。像车里湾、聚香茗、含香东方、擒猴茶叶、黑子说茶、济南第一茶市颜伟、奋斗的大伟等传统流通渠道内的经营者开始逐渐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发力。其中、车里湾、聚香茗是通过多平台直播带货;擒猴茶叶主要是拍摄短视频和抖音直播;含香东方、奋斗的大伟、第一茶市颜伟等则主要以拍摄短视频为主。另外,像小年说茶、小硕找茶、涛哥有好茶、窑哥说器等专业新媒体账号,也都有不错的发展。

那我们应该如何迎接“直播电商”时代呢?答案是:先做起来。

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爆火宣告了一件事,那就是明星直播、网红直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直播的时代来了。你不要觉得直播很难,很高大上。首先做起来再说,原来是开店,现在是开账号,原来是铺货、现在是给新媒体铺货,就这么简单。把你的门店变成直播间。也许有人会说直播间里没人,没有人很正常。谁开播马上就有人,东方甄选一开始也没人,现在几千、几万人在线,所以你只要不离开这个牌桌,就会有机会。

4

济南茶叶流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4.1

2023年呈现回暖趋势

预计2023年的经营情况。

在“您预计2023年的经营情况会是?”的调查中,有67.68%的经营者选择了“回暖,并良好发展”;有13.69%的经营者认为“基本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14.45%的经营者认为“预期不确定”;仅有4.18%的经营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总的来讲,大家对2023年济南茶行业整体预期是乐观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国经济运行的信心。

2023年,中国茶经济会不会回暖,不得而知,未来也可能存在很多变数。但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重点往往不是最终真会如何,而是你最终愿意选择相信什么。要么,相信经济会复苏并付诸行动、快步前行;要么,抽身离场。

4.2

绿茶&白茶,或迎新增长(多选)

经营者认为销售看好的茶类。

在“您认为未来济南市场哪些茶类会走强?”的调查中,有超过50%的经营者选择了“绿茶和白茶”,数量占比分别为59.7%和58.56%。被选率第二高是“红茶和乌龙茶”,数量占比分别为40.3%和31.18%。

绿茶预期走强的原因大致上有3个:

1.2022年春茶销售受挫,一些消费者也因疫情错过了当年的春茶。随着经济的回暖和信心的复苏,2023年茶叶销售情况,势必会走出一波反弹。

2.随着消费升级的带动作用,作为季节性消费特点突出的绿茶,迎合了大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

3.以龙井茶、安吉白茶等为代表的传统名优绿茶,近些年品牌化程度提高、市场标准透明、产区等级规则明晰,促进了名优绿茶的发展。

在此次调查中,白茶走强的预期几乎和绿茶相等,侧面反映出销区市场对白茶未来发展的信心。从销量方面来看,随着白茶行业的快速发展,白茶销量也随之逐年递增。据资料显示,以2021年为例,白茶内销量为7.05万吨,同比增长12.8%。内销额为91.4亿元,同比增长2.1%。

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区域性公共品牌的打造者,福鼎市政府不遗余力地推介和宣传。二是,白茶加工工艺标准化程度高、品牌集中度高,再加上消费者对于健康饮茶的需求提升等。

来源:茶周刊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