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日本煎茶道视频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茶文化——故宫“茶·世界”策展访谈

故宫博物院“茶·世界”大展于9月1日至11月31日对外展出。

本次访谈就故宫此次展览的策展预与目标、茶与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从中国走出去的茶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贡献与影响,乃至茶与当代世界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等,与策展人王光尧进行了对话。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茶(一)展览主题张然思:这个展览是以“茶·世界”这样大的一个命题来命名,我从展览大纲注意到,展览以发现茶之“神农氏”为缘起,这是否表明您在本次展览中既想纵深探索茶在中国的历史,又想横向探索茶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呢?

王光尧:谈“茶”和办“茶”的展览,想的时候觉得容易,办的时候则很难。展览的名称、内容都特别难定。仅展览的名称,策展团队想了很多。办这个茶的展览不仅仅涉及茶叶,也不仅仅是喝茶的艺术和茶具,我们还想在物质文化史上探讨以茶为关注点的“文化现象”。茶在中国有几千年的饮用历程,并带动茶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重点并不是茶叶本身的变化。茶叶本身有变化没有?肯定有,不同时期制茶的方法不一样。制茶技术的改进,因制造方法导致茶叶形状、味道的变化,等等,这种茶叶本身的内容,只是我们关注的点之一。展览关注的茶文化包括更多:为什么要喝茶?喝茶对人有哪些好处?喝茶的习俗是怎么从原产地向其他地区传播的?各历史时期中国不同阶层的人怎么喝茶?茶器何如?以及茶对人民的生活习俗、政治经济乃至国家外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是文化上的东西,就是我想的展览的内容。这也就决定了这个展览是既不同于办一个宋代徽宗皇帝、清代乾隆皇帝喝茶的“雅事”展览,也不同于讲述如何把茶从中国卖到外国去、茶叶从中国向海外影响的一个展览。更多的是关注刚才说这些内容。是要从宋代徽宗皇帝、清代乾隆皇帝等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喝茶行为本身找到文化的发展模式和变化的内容及原因。对于国内的关注点如此,对于海外茶文化的关注点也同样如此,所以展览关注点既有茶叶本身,又有茶器,还有喝茶人的习俗,以及茶在不同时代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至于这个展览用什么题目,既要包含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又要包含从茶叶原产地到中国各地,以及从中国到海外。这样一个宏观的历史,不仅仅是当下的,在古代也是如此,不同历史时期的断面上也具有传播和影响,传播的远近可能又不一样。

除了形而下的茶及相关的物外,还有与茶相关的形而上的内容,我们也想在展览中表现出来。基于此,最后用“茶·世界”作为展览的名称,是因为展览最关键的内容是茶,是人,是全世界内所有关乎茶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交流,就是世界。通过茶反映这个世界,这里面既蕴含了茶本身构建的世界,也要通过茶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等等,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命名。而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是学习很多年前的一部电影《未来水世界》,以水资源为一个关注点进入到叙事,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用茶叙事的想法,就把这个展览的名字定为“茶·世界”,也就是既关注茶文化本身发展历史,也关注它在不同断面上的普及程度、传播及文化影响等,并思考未来。


“茶出中国”板块展览现场张然思:所以说您对茶的定义是扩大至茶文化层面的,即透过展览讲述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如何看待茶,又将其认识推广至不同历史时期整个横向的世界,针对不同时间同一地区或者同一时间不同地区,探讨人们对于“茶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是这样的吗?王光尧:是这个意思。就是茶表现的人文历史和世界的关系,这就是“茶·世界”的内容。不仅仅是怎么喝茶,“怎么喝茶”当然是关键的内容。怎么种茶,同一个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种茶的方法有没有变化?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是否有种茶和不种茶的差别?种茶又有哪些变化?怎么把茶从小区域扩展到更大的区域去种植?这些变化都是我们关注的内容。

这仅仅是说“种”,还包括以此类推的喝茶、卖茶、讲茶,把茶和自己的思想、政治、经济各个方面放在一起,这才是我们要想展示的,意在通过展览讲透茶和世界的关系。展览是一个既有纵的线,即各种各样的纵叙述,又有横断面的表现,若以年为单位的话,千万年中的每一个年都会是一个断面。

张然思:那么,您会不会觉得这样子多条纵线和上百个横断面的主题,对于一个展览来说过于宏大了?

王光尧:所以呀,做这种大型的综合性的展览就比较难,看你怎么选择叙事的线条,一个展览可以是一个叙事主线,也可以是几个叙事主线,通过人为的物理空间的分割把它区分开来,可以在某一个空间讲历史,也可以在另外一个空间去讲别的一个内容。所以说,如果线条清晰、明白晓畅的话,不怕大,而且大的展览有大的叙事方法,有大的文化内涵,有大的好处!

张然思:您认为“不怕大”这样一种展览形式,或者说以不同空间和不同主题来进行分割叙事,是展览受众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形式吗?

王光尧:我想,在文化水平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今天,社会和参观者都渴望有更大、更好和更美的展览呈现出来,以便于每一个观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同时,信息化也为参观展览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具有时代特性的便捷:通过现场的观看,加上经由网络提前获取、搜寻相关的知识,是很容易理解大型展览的。换句话说,时代需要宏大的展览,需要精深的展览。

张然思:那么就像您提及的,如果把茶放大到一个文化概念,您认为“茶文化”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王光尧:这个要先讲清什么是文化。经纬天地谓之文,使人(物)趋同谓之化。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方面或综合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人群以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和知识影响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在这种影响带动下使其提高到一个与自己(高者)相同的境界,即以自己的文(人为的规划程度)去化(提升)别人。具体到茶文化,指的是种茶、有茶、喝茶的人群用其所形成的文化行为去带动和影响其他人群。即以茶为观察点的饮的文化。

人们发现茶对人的好处以后,作为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成了古代中国人生活开门七件事之一。在这七件事中如果非要分个等级的话,柴和米是人们生存的根本,吃饱、吃熟的东西;油盐酱醋提高到吃香的层面。在吃饱、吃香之后,茶使生活进入了一个保养的阶段,即吃好。

关于茶对人体的好处,上古时期已为人们认识到。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代文献说茶能止渴、消食,明目、益思,解牛羊毒,饮茶能达到涤烦、致和的效果,即我们现在说的对人有保健作用,而且这是经过现代科学证明的内容,茶叶含茶多酚等,对人体有好处。尽管古人没有能力去化验,但他们通过千百年的实践知道喝茶能解毒。于是人们在吃饱、吃香之后,又利用茶可以“解毒”的功能对生活加以改进,使之更好。

人们认识到茶的好处并不断总结,再制茶、喝茶乃至教人喝茶,把喝茶传播推广到更远的地方,让不同地区的人都能喝茶、了解茶,这也是喝茶的内容。此外,“茶文化”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制茶、种茶的全套内容,以及喝茶的茶具和茶器的改进,对喝茶场景的关注。政府对茶业种植的态度,在茶叶品种开发中的作用,还有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进行的“茶马贸易”,这种制约性的交换又与国家宏观政治经济有关,同样也是“茶文化”要关注的内容。至于从唐代开始茶被运往世界各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茶马贸易的扩大化。

张然思:所以说您所指的“茶文化”,实际上包含了以茶为中心的各个层面的知识,不管是经济基础的还是上层建筑的,只要是与茶相关的生活生产活动,或者是文化活动,都在您所谓的“茶文化”里,对吗?

王光尧:对,茶文化包括所有古人和今人与茶相关的一切活动。

(二)展品陈列和展线设计

张然思:那我们回到展品和设计部分。我发现展览开头背板很有特色:展柜中呈现了茶株标本,而背板则是关于茶之“异名”的解释(如来自《茶经》《说文解字》的内容),同时叙述了我国历代茶政。策展团队这样的设计,是否有意将观众引入物质与文化,以引发观众思考茶叶背后的经济或政治因素呢?


茶叶遗存(左下)汉阳陵外藏坑K15出土陕西汉阳陵博物馆藏王光尧:是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展览是一种语言,通过“物”的表现辅助一些文字图片,让人看到策展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茶是怎么和国家政治经济相关的,人们想的更多是种茶、卖茶和收税,很少会去想国家政治、外交、军事与茶的关系等,因为不是专门搞这个研究的。所以需要策展者去启发。张然思:展览中有很多纸质文物,包括茶书或者是有关茶的字画,这些展品需要中途休息,我发现您在策划中也准备了相应的替换品。请问您认为替换品能否给予观众同样的观展感受呢?

王光尧:这个问题特别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文物法》规定,宋元书法、绘画展期只能是一个月,不可能几个月一直展下去,文物保护是重中之重。如我们展出宋人录蔡襄的《茶录》,是研究宋代茶文化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作为代表宋代茶文化的标志性文物是不能不展出的,但受展览时间制约,又不可能展三个月。所以我们先展出《茶录》原件,而后替换成乾隆皇帝临的《茶录》。虽有真本与摹本的不同,但却从另一个方面让观众了解到真本的影响深远和文化的传承。说明茶无论在宋代还是在清代,都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了。


《宋人书蔡襄茶录》卷故宫博物院藏张然思:的确,您特别注意了替代品与首选文物的承接关系,是否可以说,通过替换品,我们同样可以知道一些深刻的、并未在展览中呈现的茶的知识呢?王光尧:像我们要把宋人《春宴图》撤下去时候,替换了故宫博物院藏明人临的《清明上河图》和今人摹《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拿明朝人临的《清明上河图》与今人摹本对比?有一个茶饮方式对比的问题。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并没有很多喝茶的内容,因为那个时候是点茶、斗茶的时代。明朝则进入泡茶的时代。把两个本子放在一起,早期是《春宴图》上宋人怎么喝酒、怎么喝茶,《清明上河图》中有很多喝酒的描绘。但替换展品之后,还是以宋为切入点,看看宋、明都市生活的对比。通过明人临本《清明上河图》,可以知道明人表现的喝茶,有饮茶风俗的变化,有器物的变化。所以换一个展品,并不是说随便拿一个同时期的文物或同性质的就行,而是有原因的。换下去哪个内容,替补出来哪一件文物,是有思考的。希望这里面传递的是一个对比性的、发展的、让人可以直接看到的变化的历史。


宋人《春宴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春宴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张然思:我注意到“茶人茶书”板块内容设计非常丰富,背板中既有产茶地区的文物图片,又有“黑石号”等打捞出水的与茶有关的文物。这样的呈现方式是否也暗含了您“茶·世界”的思考?告诉观众茶叶在当时的中国是“内成规模,外有出口”的?王光尧:展览本来就是想在不同层面说“茶的世界”和“世界的茶”。所以说在每一个板块,明线、暗线上都在做这样的内容。像我们知道长沙窑,是唐代外销瓷器的代表性窑场,长沙窑产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出口的瓷器,“黑石号”出水几万件长沙窑瓷器里面,有茶器,有酒器,有些瓶子直接上面写着“酒”,还有的瓷器上写着“荼盏子”等。黑石号沉船出水长沙窑瓷器的时代是9世纪初(或者是9世纪第一个25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不管是在社会上层还是在市井,在中国内地还是向外输出商品时,茶和酒都是非常普及的内容。产品表现出的各种茶酒器,也和敦煌文书中的《茶酒论》叙述的内容相符,是该时代茶文化普及的反映。


唐长沙窑“茶埦”铭文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黑石号沉船的瓷器是要卖出去的,别人买这些瓷器是干什么用呢?从中怎么传播茶文化,这个值得思考。唐人煎茶的时候,经过烤、碾成粉,过箩筛、育华等步聚,制成一碗茶。确切地说就是一碗茶末煮的稀粥,再加上姜、盐等。我们在印度喀拉拉邦、阿联酋拉斯海马地区考古时候发现:喀拉拉邦、拉斯海马两地人请我们喝茶,都说“chaaya”,发的还是茶(chá)的音,我在印度喝的茶,可以肯定是稀茶煮,里面也可能加入姜和香料;在阿联酋拉斯海马喝茶同样是稀茶粥,加有糖、可可粉(可能有?)和香料。而这样的茶粥,很难不让我们想到唐人喝的茶,如果把这条线连起来,会理解为什么在唐代有茶器出口。因为唐朝和阿拉伯世界的交往、甚至之前和波斯世界的交往,是很多的。这个时期,黑石号沉船出水瓷器中的茶器,是不是可以表明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南亚的斯里兰卡人、印度人等,在进口中国茶器的同时,也把这些茶器和茶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学习并传播呢?被他们称为“chaaya”的稀茶粥是不是更多地保留了唐代茶的原貌和喝法?中国有句话“礼失而求诸野”,那么从南亚到西亚,印度、阿拉伯人喝的茶粥是不是属于此类呢?那里面应该是唐人的茶法。而日本的茶道中,基本是抹茶、点茶,那是宋人的茶法,同样可以说明传播。所以这就是刚才提到的,通过器物应该看到的是“茶文化”的一次世界性普及,是一个历史的断面。虽然我们对印度的茶、对西亚的茶还没有搞清楚,但它们一定有引入、发展的逻辑,这个值得深入研究。如果能把印度称为“chaaya”的这种茶和阿拉伯世界的茶搞清楚,弄明白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煮这种茶粥,是不是在唐代?如果能搞清这一点,我想就证明了展览中暗含的一个线条和一个断面。


“茶道尚和”单元说明张然思:第二板块的“茶道尚和”,主流展品既有器,也有表现喝茶方法的图画,这和第一单元的茶事有什么区别?您想如何从中表现茶道?王光尧:茶事讲的与喝茶相关的内容,形而下的更多。而茶道讲的理、法、真谛。展览中说的茶道,不同于日本的茶道,后者是从中国引进茶之后重于表现茶事规程的仪式之法。中国的茶道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从认识茶开始,逐步让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并追求茶与水、与器的协调,追求在生活必须之中茶事意境代表的天人合一、人文和自然的和合。这种和合既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群与人群的协调,也讲以茶饮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趣同。

考古发现宣化辽代墓葬壁画显示的辽人在饮茶习俗中表现出的辽人茶事,既有承自唐人的文化因素,也有辽人与五代、宋不同时期的汉人交流互动中发展的内容,最后表现着辽人的茶事与宋代基本相同,这种茶文化的相同正说明以契丹人为主体的辽,和以汉人为主体的宋分别在继承唐和五代旧有文化、在相互学习过程中最终走向文化统一的过程,如此可以肯定无论是辽还是宋,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体,二者并不能区分出法统与否,辽、宋是在自有法统和传承中又因共存和互动而实现文化的统一。关于这一点,正如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论及宣化辽墓壁画所见茶事图像的价值时所说:茶虽小事,但反映的是历史大端,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茶文化在各民族之间的普及、交流和发展,由此带动的融合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之一。还有我们的展品中有描绘乾隆皇帝喝茶的《是一是二图》,关于该图,以往研究者很多,研究的关注点也不同,当我们把它作为茶文化展的展品,即以茶、饮茶和饮茶环境为关注点思考,我们发现该画构图是学习宋人画法,乾隆皇帝汉装像,喝茶的杯子是宋代的定窑,装茶的壶是明代青花军持,周边陈设的器物从早到晚有新石器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铜觚、王莽的嘉量、宣德时期的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场”出戟盖罐、受西洋家具影响的圆桌,等等。喝一杯茶,用宋明时代的名瓷可以理解,但其陈设全用历代礼祭器、佛教法物和从西洋来的文化内容,极有可能是要表现乾隆皇帝代表的清朝对中华文化的法统性继承、典守,代表清代中央对佛教的支持,对西洋文化的吸收与了解。如果我们再把乾隆编纂《四库全书》、西清诸鉴和收集典藏历代文物的文化活动统一思考,就会发现这是清代康雍乾三帝百年文化、政治建树的内容,是作为满族的乾隆皇帝实现了由满洲的汗到大清——中华皇帝转变的政治、文化追求和表现。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故宫博物院藏



清人画《弘历是一是二图》像屏展览现场至于茶事,则是通过各种形而下的内容表现。考古最新发现战国时期邾国墓地出土原始青瓷碗和茶叶,因为有原形的茶叶团在碗内,让我们知道战国时期饮茶可能是通过煮或泡来实现。至于这碗茶是药用还是食用?现在一概不知。但是可以确定喝茶的这个原始青瓷碗,是“天下第一茶盏”,最早的饮茶器。同时,在该单元重点推出的还有唐代的《托盏侍女图》,是新疆出土的,保存了1000多年了。这个画上有一个关于茶盏和盏托组合的细节——用托端着盏喝茶。为什么用盏托?因为盏太热,烫手。文献记载茶盏托是唐朝崔宁的闺女发明的。可是考古发现茶盏在南北朝时期都已经流行了,这个线条也就通了:战国时期就拿一个碗喝茶,没有托,不晚于南北朝有了茶盏、盏托的组合,到唐朝茶盏和盏托的组合已见于文献和图像,新疆出土这幅画说明当时在大唐疆域内茶文化的普及程度。


原始青瓷碗战国邾国墓地出土



唐《托盏侍女图》阿斯塔纳墓地187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张然思:展览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的文物各成线条,而展品的时代则有穿插或交错,比如先展示明清再展示宋,请问这样的设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吗?王光尧:这都是根据展场空间和展示内容设计,有时候是要选一个或几个点,让展览叙事有起伏感。像“茶道尚和”板块,从早期喝茶的方法,如战国时期怎么喝茶,汉代至六朝开始有记载,战国时期没记载,仅靠考古发现。到唐朝煎茶、宋代点茶,时代特点很明显,但是煎茶也往后传很远,点茶在前面也有,往后也传很远。现在日本人喝抹茶,也是传承了。至于元代喝茶,有煎有煮、有抹茶,还有一般泡茶法,很乱也很随意。随意与协调本身也是茶道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故宫院内办展览既受古建筑场地的制约,也受故宫建筑群大美的降维式压制。所以我们在思考时既要考虑到展览本身的内容,又要与故宫建筑和环境的协调,展览的实际需要因展场的条件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小的变化。这一次的我们设计的展线,进了第一展室看到茶、生产茶和喝茶,在第二单元讲2000多年间喝茶方法的时代性,以及对茶文化的发展,从中的感悟,和人们喝茶时的心灵追求,以及心灵追求在茶器、茶场景上的体现,喝茶之中传达的中华文明的内涵,等等。但这个时代性是没办法按时间线分期的,它是有交叉的。

张然思:所以说您想要展示的是某类茶饮(点茶或煮茶)的流动,比如说从宋朝传至明清,一直有一部分在保存和传承,您想以一个线条为主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时期,然后再考虑整体的大时期,是这样的吗?

王光尧: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展览里面有两个线条:一个线条是历史逻辑;另一个线条是以备茶方法为根据——煎茶的时代、点茶的时代、煮茶的时代和泡茶的时代。再接着下面是因为喝茶带来了哪些不同。人们在早期喝茶时可能对意境没那么多追求,宋人开始把茶上升到生活美学层面;明代开始,人们一定要讲茶的空间,要么是融于自然,在山间林下,要么是在自己家里营造专门的饮茶空间。实现陆象山所说的“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所以展览设计中前面讲备茶方法,后面通过场景讲茶的意趣,讲喝茶时的心性,相对来说是讲人怎么融入茶,茶怎么引导人融入自然,茶怎么和不同群体的人共处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从中体悟茶道的精髓:和、统、同,思考从扫一屋直至扫天下、烹小鲜而悟治大国之道。在这方面茶与酒表现的“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又异曲同工。

张然思:在“茶道尚和”板块中,还呈现了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南宋《五百罗汉图》之《备茶图》《吃茶图》,在此我还想岔出去提个问题,展览中并没有提到饮茶与佛家的关系,请问您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或者有所研究吗?可否给我们深入讲讲饮茶与佛家的渊源?

王光尧:考虑肯定有。但我对佛教不仅说不上研究,而且是基本上一点也不了解。不过有一句话“茶禅一味”,以我的理解,没有佛教,也会有茶的发展。茶并没有因为佛教而决定它有无,反过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把茶事和参禅结合在一起,是佛教引入了中国的茶。佛教徒的修行与中国士人追求的茶境、意趣结合,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我们讲佛教华化的时候,不仅仅要看到造像上从薄纱透体到褒衣博带的变化,更要看它的法器,看其经典的转变如何更加符合儒教和中国伦理,看它和我们生活习俗的结合。茶正是我们观察佛教中国化的切入点之一。当然,“天下名山僧占多”,茶大都产在南方山地,佛家弟子自然有得到茶的便利,传说最有名的大红袍茶和佛教徒有关。但我个人认为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佛家虽有贡献的,但并非居功至伟、不可替代。茶文化主要是中国文化固有的优秀内容之一,把茶引入佛教只是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三)展示与互动

张然思:所以说您是想通过陈列形式将观众带入到与茶相关的文化中来?

王光尧:就是这样。博物馆的展览应该是以可能的最大量的文物,通过不同的线条让观众从中理解、获取自己想获取的内容;而不是把一个美术的线条放在这里,突出展示某一个东西的美与历程。不需要过度强调要关注哪些东西,反而应该让观者顺着线条自己去观察文物,自己去发现历史,在历史中获取自己要获取的内容。

张然思:在“点茶成画”这个板块,通过背板和器物的组合呈现了宋代点茶艺术。对于想要更具体了解点茶的观众来说,策展团队是否考虑使用视频、三维成像或是装置的方式,使观众在展览空间获得沉浸式体验呢?

王光尧:对,我们努力办成一个沉浸式的展览,有制茶、喝茶的一些场景出现。我们拍摄了很多种视频,企图通过各种现代的影视和三维效果,让观众看到更多情形。

张然思:也就是说,本次展览充分考虑到了与观众的互动,那展览设置与观众互动的点是随机性的还是刻意的?或者观众可以因为一个偶然的思考,进入一种交互体验?

王光尧:我们这里面展示说到茶,有哪些点,例如什么时候开始种茶?考古发现最早的茶是什么?有没有传世的老茶?古人怎么喝茶?喝茶时用什么样的器物,有没有改进?喝茶时是否追求一种由场景表现的意境?是否追求一种形而上的感受?历史上最有名的茶人是谁?判断茶人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但凡能发散想到的问题,我们尽可能通过实物和其他展览语言把它们拿来放在这。

张然思:就是说,您在替观众想到尽可能多的点去呈现,以展览语言或文物的呈现去为观众的思考,并且提前预想到观众可能会产生兴趣的点?


“点茶成画”板块说明王光尧:对,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想法肯定不是说能够包罗所有观众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尽可能地用现有的文物来更多地提出问题,这种问题又不是一问一答式的。而是把文物展示出来,让观众在不同的线条中看到答案,从而有一种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伊人的喜悦!观众来参观时候,一般都会预设几个问题或多个问题,会在展览中找到答案,或尽可能多地得到解答,但我想肯定不会是全部,我们没有能力通过展览解答参观者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会争取去做好展览。张然思:那么作为一个博物馆人,您认为一个不能找到全部答案,或者说不能让观众知道预期的所有答案的展览,是成功的吗?

王光尧:任何一个展览都有它成功的地方和闪光的亮点,但是所有的展览都不能让所有观众满意、让所有观众解决所有问题。所以说一个展览只要能做到线条明确、主题思想突出、能把想说的问题说明白了,同时在学术层面,展览内容在办展览的历史时期内,能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都算是成功的展览。

张然思:我发现展厅的多个部分都设置了方便观众自行学习的“二维码扫描区域”,您认为针对不同知识层面的观众,这些链接能够达到您所期望的关于茶文化的教育或传播吗?

王光尧:办展览本身就是基于教育或传播知识的目的,这一点是通过欣赏完成。按展览的逻辑来说,展览的语言就三个要素:第一是文物,第二是主题说明(包括单元说明和文物说明),第三则是辅助性的说明即展览中所用的背板。现在的辅助性说明,借助二维码可以在背板文字外多层次地实现,这些是过去技术手段所不能完成的。至于说能不能达到传播的目的,观众来看了,评价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就实现传播了。观众关注到这个展览,来或者不来,或者从网上查到这个展览,从中找自己关注的某一个点,也是达到传播的目的了。但不同人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关注的程度也不一样。

张然思:就是说策展人在设置这些二维码的时候,是尽可能多地把相关知识提供给观众,或者像您说的,尽可能提前想到观众感兴趣的点?

王光尧:是这样,二维码的设置是刚才我说的展览辅助性内容。所谓展览的语言就是文物、主题说明和辅助性说明,三者间是一个组合性说明关系。例如,文物本身的标签,出土墓葬的说明,相关背景知识,这在过去传统的展览中就够了。因为现在有信息化的二维码扫描,可以辅助更多的知识,注入更多的展览以外的链接点,包括展品上游和下游的关联、存在的历史背景等。所以我们是在尽可能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

张然思:除了影视频的这种形式,还有可以让观众亲手操作的这样的设计场合吗?

王光尧:在展室内、外的互动的空间里面都有。

张然思:那么您可以具体谈谈给观众的互动空间是怎样设计的吗?

王光尧:互动空间我们初步设计在午门东雁翅楼展厅最南端即展览的第四板块,以及北边的东北崇楼,既可以在里面看到不同的茶和茶具,也能体验到坐着喝茶的方法,还能通过展示了解不同茶、不同的饮茶方法。我们的初衷是定期地讲不同的茶,不同备茶方法,茶的理论和今人研究茶的成果,对茶的发展等等。大家既有知识上的交流,也有备茶、制茶方法的互动。故宫博物院相关单位还准备开辟几个可以体验的茶空间,欢迎大家参与其中。

张然思:就是说一边喝茶一边来学习和体验这样的互动形式?

王光尧:对。因为喝茶的方法有很多,一个地方是讲不清的,所以就希望通过更多场所让观众了解这个展览、了解茶文化。单独开辟茶文化的互动空间是故宫博物院这次“茶·世界”展览实现展场外溢的一个实践,也可以说是一个亮点。

(四)关于展览其他的思考

张然思:在展览最后一个板块“茶香绵长”中,您特别提到了我们今天茶叶的饮用和生产,那么,您希望通过展览带给观众对于当代茶文化怎样的新的理解呢?


“茶韵绵长”单元说明王光尧:千百年的发展使喝茶越来越便利了:从煎茶、点茶、煮茶到泡茶、袋茶,发展茶文化的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茶的种植面积更大,茶的品种更多。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很多地方种茶,南茶北移是科学技术支撑的结果,全世界种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希望科学技术的介入,让茶对人体的好处达到极致。通过世界范围内对茶的历史、茶的作用的研究,让茶更好地成为全世界广域文化的内容。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茶会更多更好更便利于走进人们的生活,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张然思:我发现2023年与茶叶相关的展览比较多,前半年的就有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饮食文化展”中将茶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展出;还有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侧重于茶叶相关的著作。故宫博物院此次“茶·世界”展似乎是主题范围最大、囊括历史最长的一个展览,可以请您说说本次展览相较于上述展览不同的特点吗?

王光尧:茶,这么美好的东西,是大自然的赐与和中国古人智慧创造相结合的产物,可以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世界的三大饮品之一。现在有一个契机,在2022年中国的制茶工艺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习总书记在福建武夷山茶场考察时指出要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个方面讲好茶。这给我们研究古代文化一个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文化是讲传统,把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讲好,用现代科学技术让茶更多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让茶的产业更大。更大才能更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所以,更多人来办茶展览,宣传茶文化是应该的。

我们想办这个展览,屈指算来也有快10年了!到现在才能办成。能办成“茶·世界”展览这不仅得益于故宫博物院领导的支持,也得益于故宫博物院珍藏了大量和茶相关的文物,除器物外,还有大量的书画类的文物、图书和老茶叶,甚至有清代宫廷的茶室建筑,这是故宫博物院办展览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第一。第二是我们通过展览关注了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明代也好,清代也好,甚至更早的唐宋时期,中国人喝茶,再把茶卖出去。中国以茶影响他国文化的同时,跟茶相关的外来文物也开始进入到中国宫廷,如明末清初来自琉球王国的茶器。到清代,乾隆宫廷里有来自英国的茶器,也有来自俄罗斯宫廷的茶炊等,还有来自琉球王国和日本王国的器物。这些东西都反映着当年茶文化交流的盛况,这也是我们这一次展览的亮点。要把一个文物的展览办出很多线条,首先是要有文物支撑,如果没文物全写成文字,那就是一本书,那就不是展览了。展览还是要有物的,和写书不同,让人能看到东西,可以更直观地来解读这些内容。


明唐寅《事茗图》卷展览现场



铜雕花卉纹茶和咖啡用器俄罗斯19世纪中期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张然思:茶与世界的关系的确是近年博物馆比较偏好的主题。比如2021年茶叶博物馆的《绿色黄金——17-19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海上茶叶贸易》展览,注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交流;再早如201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的“芳名远播:亚洲茶文化”常设展,侧重的是亚洲范围的茶文化。这些展览都关注到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那么“茶·世界”展览对于展现茶叶在中西方交流与贸易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王光尧:这次展览第三单元就叫“茶路万里”,讲茶怎么让外国人喜欢上,讲历史上有哪些贸易路线输出茶叶,不同地区“茶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反过来说就是,历史上其他国家地区与中国的互动是什么?“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流动并不是谁家施舍给另外一家,文明互鉴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共同交流的结果,试图以自己有的东西去易换别人有的东西,以物易物获取能更加美化自己生活的内容,这是人与人交流的本质和原始目的。所以通过“丝绸之路”也好,“茶马古道”也好,不管你讲茶、讲茶马、讲丝绸,都是拿自己优秀于别人的东西出去换钱换物。像茶叶是天生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所以别人就买,中国也不停地在买别人的东西,就是在以物易物的过程中让所有人的生活都更加美好。毫无疑问,茶和丝绸、瓷器一样,代表着当年中国人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劳把这种美推向世界,也有可能是我们主推,也有可能是别人来了买走的,这个无关紧要。美美与共,实现了以茶为美好的世界大同。


“茶路万里”单元说明



“茶路万里”板块展览现场张然思:好像您的意思是说茶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共赢的效果?王光尧:是这样的,所以说美美与共。我们在“茶路万里”里面既讲从原产地从内地往边陲地区走,就是水乳/茶乳交融。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奶茶、酥油茶等,就是茶与乳交融。茶从中国走出去,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到欧洲、美洲甚至非洲,他们怎么看待茶和我们怎么理解茶,是不一样的,但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基本上就两种:一种是Tea,来自中国方言的闽南话,另一种是茶、chaaya,来自我们中国官话,都源自中国的茶。所以说历史上把这个东西拿出去,别人也接受了,就是因为茶对人的身体好。我们输出茶叶,然后买回别人家的玻璃器等商品,双方都是在得到美化我们自己生活的物品。

张然思:那么您在展览中是如何体现站在他国角度看待中国茶呢?

王光尧:在展览的“茶路万里”板块,关于俄罗斯人怎么喝茶,英国人怎么喝茶,并没有强调是我们怎么传给别人,而是把他们喝茶的风格放在这里。我们还在同一单元列出“宫廷洋茶风”展出了清朝皇帝使用的来自俄罗斯的器物、来自英国、来自日本、来自琉球等不同国家的茶器,这就是一种平等的展示,展现的文化互动。


黑漆描金山水图海棠式盘日本故宫博物院藏



蓝釉描金寿字纹茶具法国故宫博物院藏张然思:所以说它是一种平等的展示和交流互惠,而不是一者强加给另一者,是一种茶传播史的客观呈现。张然思:茶的问题已经问了很多,那么策划定义如此广泛、规模如此宏大的展览,而且在我国最重要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展出,是出于怎样的特殊考虑呢?

王光尧: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呢?这也是我做展览多年慢慢思考、发展的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办一些小的瓷器展,后来因为在景德镇搞考古,发现景德镇御窑场出土的瓷器和故宫传世的瓷器有完全一样的,也有故宫有收藏而景德镇没发现的,还有故宫的藏品中没有而景德镇烧造却没烧好的实验性的产品??我想做一个对比展才好,于是在2002年就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江建新先生一起,策划了一个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明代御窑瓷器和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御窑瓷器的对比展。最初还想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拿来,并与南京功臣墓的东西放在一起,实现在明代语境中产、用和赏的多维合一,但有一些难度,最后只能做到把故宫和景德镇的东西放在一起对比了。有一个跳出物的思考,不满足于只展一个小点。同时,因为我们参加了“指南针”课题“中国古代制瓷技术的对外传播和影响”,要把课题成果转化成以龙泉窑青瓷为观察点筹办了“天下龙泉”展。为什么叫“天下龙泉”呢?以龙泉青瓷和全球化为关注点,不仅龙泉青瓷走出去了,而且以13到15世纪为观察点,还可以看到中国瓷器在世界各地影响的深度和远度。海外的消费者虽然买了龙泉瓷器,但他们对龙泉青瓷的认识和中国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时别人也在仿龙泉窑瓷器,不会烧瓷器的人用其他材质仿。而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现,我们的瓷器学习了别人的器物造型,也为了当地人的生活方便烧造了当地人专用的一些器物。像越南、泰国等国的窑工不仅仿烧了龙泉青瓷还把产品投向世界市场,这种交流是深远的,不仅仅是卖几个产品,而是包含了广泛的文化互通互鉴,龙泉瓷器只是透视“天下”一个观察点。

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是“天下龙泉”展的观察还是聚焦在瓷器本身。然而生活不仅仅只有瓷器,这个时候我就想找一个生活必不可少的点来观察,以它的流变作为主线,纵向观察其几千年的变化,和对生活美学的引领,横切面观察同一个时代世界人民的生活与我们的聚焦点表现出的不同。也就是观察一个点,看看历史上几千年的变化,同一个断面上不同区域有哪些差别,怎么去互相影响,怎么传播,怎么共同发展?最后就发现“茶”太切合这个点,能不能办一个茶的展览呢?茶又是我们常说的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世界性的饮料,现在世界上三大健康饮料之一。茶是中国人贡献给世界人民最好的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能不能把有关茶的物放在一起办这个展览,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关注的点。

作生活的必需品,不仅汉族饮茶,其他民族生活也离不开茶,要不是怎么会有“茶马贸易”和中央王朝的以茶治边呢。不光中国人喝茶,外国人也喝茶,人们太关注茶了,都需要茶,于是就想以茶为关注点,看至少6000年之内其在中国的一个变化情况:喝茶引起的哪些变化?影响了国家军事政治哪些内容?人民的生活和审美习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在世界传播的一个情况,不同时期的传播的情况,对于世界产生了哪些深入的影响?现在能不能抛弃茶?以后又会如何发展?所以就想抓住“茶”。

张然思:不能抛弃茶,就是说茶很符合您刚才说的想要的一个点——一个日常生活的点,切入整个纵向的世界史,并产生一个丰满的横切面这样的条件?

王光尧:对,是这个意思。

张然思:那么进入到本次访谈的最后一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按理是属于第二部分的,但我还是想把它留在最后,请问本次展线设计的亮点是什么呢?

王光尧:展览团队在形式设计上尽了最大努力。如果我们在展室里面不能体现美的茶饮空间,是我们的失败。如果我们要办成一个一个小的茶饮空间,也是我们的失败,等于我们开了一大堆小茶馆。所以我们这一次的展览通过形式设计,通过空间的分割,通过文物的摆放,让观众既能看到每一个空间的美,又能看到一个历史的贯穿和美的演变,一个美的、协和的、茶文化发展、传播历程。以茶为代表的,在展示空间突出美的发展与转变,这就是本次展线设计的一大亮点。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展览,既让观众看到茶的历史,看到茶的形,也能闻到茶的味,甚至你可以去摸一摸茶叶,闻一闻它的香。具有真实性和体验感。文物展览向来都给人以冷冰冰的面孔,隔着玻璃,而我们这一次看文物,你去观察文物美的同时,还有现代茶叶让你去闻,感受不同茶叶的不同香味,你甚至可以在展室里面捏一点、嗅一下,没问题。在展室之外的互致动空间,还可以喝到茶,体验历史上不同的备茶方法,通过视频了解制茶的过程。

我们展览结语的最后三个字是“喫茶去”,是闽南方言,意思就是“吃茶去”!这一方面是想突出闽南方言的人群在茶文化走向世界过程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想带动观者一起去喝茶、去亲自体验。扫一下这三个字旁边二维码,既可以到故宫博物院为配合这次展览开创的多个茶空间去互动,又可以真正地品味不同的茶,参与到体验茶文化和发展茶文化的行列之中。

最后,谢谢你的采访。

(本文作者单位:张然思,英国约克大学文学硕士;王光尧,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图片摄影:王琎;原标题为《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茶文化——“茶·世界”展览策展访谈》,全文原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9期,澎湃新闻经作者授权转刊。)

来源:澎湃新w,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品牌专题,丸久小山园与伊藤久右卫门:体现茶道精神的日本宇治茶品牌

导语

以茶季和“国际茶日”为契机,研究院公众号特推出茶品牌专题,分享国内外茶品牌的相关文章,与诸位共同探索茶品牌的建设路径,感受茶文化的多样魅力。今日为第十九篇《丸久小山园与伊藤久右卫门:体现茶道精神的日本宇治茶品牌》。

当提到宇治茶时,我们会想到什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抹茶,接着便联想到商业街上各种名为“宇治抹茶”的甜品店。实际上,宇治茶的范围远不止于此,其概念也不可被滥用。宇治茶与静冈茶、狭山茶并称为日本三大茶,是日本绿茶的高级品牌。除了抹茶外,它也包含了其他品类:煎茶、玉露、番茶、焙茶等。宇治所产的玉露及抹茶,在日本堪称第一。

宇治茶属于区域品牌概念,有着严格的定义。由宇治茶的生产业者所组成的京都府茶企协会组织,将宇治茶做以下的定义:使用京都、奈良、滋贺、三重四县所产的茶叶,并于京都府内加工者,即称为“宇治茶”。因此许多国内在售抹茶产品并不能冠上“宇治茶”名号。

图1 宇治茶产区范围

丸久小山园与伊藤久右卫门,这两个子品牌都是著名的宇治茶老店,均是宇治茶乡发展协会授权的宇治茶馆。两个品牌在品牌个性上互为补充,丸久小山园坚持“品质本位”的制茶理念,其名下茶品屡次获得大臣赏等奖项。伊藤久右卫门在传统基础上传达着茶的新价值,精进茶产品深加工,与时俱进推出新式抹茶餐点,涵盖范围广,种类繁多。两者共同构成了体现出茶道精神的宇治茶品牌。

图2 丸久小山园的茶室

图3 伊藤久右卫门门面

一、丸久小山园:“品质本位”的治茶理念

元禄年间(1688-1703),丸久小山园的第一代园祖小山久次郎在适宜种茶的小仓地区,开始着手茶的栽培与制造,自此开创了丸久小山园的悠久历史。丸久小山园的茶人代代相传,致力于改善各个环节,维护宇治茶的传统与品质。第四代茶人开始茶的销售贩卖。进入明治时期,第八代元次郎将销售网络扩大到了日本全国。目前丸久小山园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

图4 丸久小山园的早期茶人工作场景

丸久小山园将“品质本位”的制茶理念,贯彻于从栽培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了精进自身品质,每年都会选送茶品,参加全日本茶品评大会等竞赛,屡次获得大臣赏等奖项。它曾21次获得全日本茶品评大会第一名,9次获得关西茶品评大会第一名,2次在全日本茶审查技术竞技大会取得优胜。

通过视频中的丸久小山园的治茶过程,即可更深刻地了解到它的治茶理念。

丸久小山园经营着多种细分的宇治茶,包括抹茶、煎茶、焙茶、玄米茶、冠茶、玉露、茶包等。包装用色清淡,典雅精致。

图5 丸久小山园的系列包装

二、伊藤久右卫门:极致的茶产品延伸

距今已经有180多年历史的伊藤久右卫门,是京都著名的宇治茶老店,同时也是万福寺、平安神宫、宇治平等院等知名寺庙和神社的指定茶叶供应商。它以各类高级抹茶及抹茶系列食品闻名,是京都的著名店铺与旅游必去之处。

伊藤久右卫门目前在日本已有5家分店,其中位于宇治市的茶铺为总店,其他还有JR宇治站前店、平等院店等。总店是最大的店铺,紧邻日本国宝——宇治平等院(印在日本10元硬币上的)的是平等院店。总店内经营品种齐全,在茶香四溢的茶苑里准备了各式抹茶产品。不仅包括新鲜和冷藏的甜点,还有非常适合馈赠亲朋好友的宇治茶、抹茶甜点礼盒等。

伊藤久右卫门的品牌理念是:继承传统,同时不断为宇治茶融入新元素,以增强宇治茶的吸引力。宇治茶除了可在茶壶中冲泡饮用,还有更丰富、更休闲、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享用方式。因此伊藤久右卫门在茶的深加工方面下足了功夫。

(一)种类繁多,包装精致

伊藤久右卫门的茶加工产品品类众多,既有主食,又有甜点和零食,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也再次强化了自身的品牌特质。主食类产品仅供店内享用,将抹茶元素融入日式传统饮食中,诞生诸如抹茶荞麦面、抹茶咖喱饭、抹茶寿司、抹茶饺子等餐食,且不断吸取消费者意见以改进口味。

图6-8 抹茶寿司、抹茶荞麦面、抹茶咖喱

在甜点与茶点方面,伊藤久右卫门既深耕于熟悉的和食领域,如团子、羊羹、大福等,同时也将抹茶融入西式小点,推出抹茶巧克力、抹茶提拉米苏、抹茶冰棒、抹茶芭菲、抹茶瑞士卷等产品。除芭菲外的产品均开通了网上贩卖渠道,价格与实体店铺一致,配送可至除偏远小岛外的日本各地,使得全国的消费者均可品尝到伊藤久右卫门的产品,拓展了收入渠道。

图9 伊藤久右卫门的抹茶大福

产品的外形与包装十分精致,其中抹茶冰棒类产品获得年轻女性的喜爱,中外社交媒体都可窥见它的踪影。平板形状的冰棒上,缀以生巧克力、团子、白玉、冻水果、奶油等作为装饰,色彩和谐,激发消费者拍照分享的欲望,自发地为品牌进行口碑传播。

图10-11 Instagram和小红书上的冰棒晒图

(二)限定类甜点,创造稀缺

限定类甜点包括两方面,一是节日限定,二是季节限定。

2020年的父亲节将至,伊藤久右卫门推出了父亲节竹篮套装,内含7件产品,包括抹茶羊羹、夏蜜橙冻、抹茶糖酥饼、抹茶布丁、抹茶麻薯、抹茶小圆面包、抹茶曲奇和宇治玉露。用材高档的绿色裹布将竹篮包起,充满复古感和品质感。在之前的母亲节与青谷梅酒达成合作,推出夜半之翠母亲节限定纪念瓶,瓶身布满红色的康乃馨图案,符合女性审美。

图12 伊藤久右卫门父亲节限定礼盒

图13 伊藤久右卫门母亲节限定梅酒

在每年的樱花季、紫阳花季、红叶季、草莓季推出季节限定产品,在口味和造型上做出调整。如樱花季时推出的樱花芭菲,内有樱花冰淇淋、樱花味白玉团子以及抹茶果冻,额外添加了体现日本传统工艺的发簪形的菓子;红叶季时推出了红叶芭菲,在抹茶冰淇淋的基础上加入了鸣门金时的香芋和栗子的甘露煮,红叶形状的果冻在视觉上为甜品增添秋季感;紫阳花季的芭菲,除了标志性的抹茶元素外,能工巧匠也将果冻雕成紫阳花形状。

图14-16 樱花季、紫阳花季、红叶季的抹茶芭菲

限定产品创造了稀缺感和仪式感,限量概念促使消费者缩短消费决策过程,别具匠心的外形也诱使消费者拍照上传至社交平台。

(三)联名产品,强强结合

伊藤久右卫与雀巢的Kit-Kat巧克力威化合作,推出宇治抹茶风味的饼干,口味微苦醇香,中和了威化的甜腻感,吃起来醇厚但有清香。与巧克力威化的巨头合作,既保证了合作产品的品质和口味,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提升了品牌形象。

图17 与Kit-Kat合作款抹茶巧克力威化饼干

三、茶旅融合,打造品牌

宇治茶的产量少,因此不是主打出口的日本茶,大部分宇治茶仍是就地消费或国内消费。因此宇治必须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民才可实现创收。依托地域特色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三产融合,也是我国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规划,但具体实施中却面临不少挑战。

据宇治外国游客来访动机的调查显示,55%的国外游客主要受到平等院等寺庙神社的吸引,45%游客的主要目的则是体验宇治茶文化,由此可见宇治在茶旅融合方面成果斐然,对我国的乡村旅游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茶田观光,美不胜收

京都府山城广域振兴局邀请景观设计师,为宇治设计茶田。出产抹茶的茶田高低错落,放眼望去不同程度的绿交相辉映,被认定为京都府景观资产之一,并加入“日本最美乡村联盟”,2015年作为“日本茶八百年的散步道”被收录为日本遗产。这样的茶园在保证不影响作物品质的同时,在美学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随手一拍就能拍出好风景,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度。京都府针对宇治的茶田拍摄了一条宣传片。

若想促进消费,光是调动消费者的视觉感官远远不够,必须与消费者产生互动,让他们全身心、全感官地参与进来。宇治的茶田观光活动中常包含茶体验活动,如采茶、磨制抹茶等。

(二)大街小巷的茶元素

一出宇治火车站,就可见到茶壶形邮筒以及采茶姑娘时钟。时钟设计别致,采茶姑娘的塑像浸没于类似抹茶茶汤的液体中,一到整点便会完整地浮现出来,颇具巧思,恰如迪士尼乐园门口的米奇蒸汽船喷泉一般,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图19 茶壶形邮筒以及采茶姑娘时钟

根据宇治茶的历史、文化、景观等资源特色,宇治在山城区域设立5条宇治茶历史街道,以此促进在地观光;在丰富观光配套设施的同时,广泛传播宇治茶的魅力与价值。在宇治田原町,宇治茶巴士、下水井盖均会有宇治独特的标识,如茶田中劳作的茶女插画等。

图20 5条宇治茶历史街道

图21 宇治田原町井盖绘

人工景观融入了宇治的独特元素,点缀大街小巷,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强化了记忆点;也烘托了茶氛围,带来沉浸式体验。

(三)用仪式灌入新鲜感

宇治会在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举行宇治茶祭。宇治茶祭是感恩祭,是对将茶从中国带回日本的荣西禅师、在宇治开设茶园的明惠上人、茶道始祖千利休这三位恩人的报恩感谢。而在追慕三位恩人功绩的同时,也祈愿宇治茶繁荣兴盛,希望今年的茶可以更上一层楼。宇治川中汲取清水的“汲取名水仪式”,是祭典的一大看点。取来的名水将被送往兴圣寺,在主殿举行的新茶首次开汤仪式中使用。茶道师穿着传统服饰,进行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表演,期间不能触碰任何金属,用木桶取水,烧碳火,将茶汤装入陶瓷碗中。

图22-23 宇治茶祭

图24 宇治茶祭

大部分中国消费者对于祭典活动是陌生的,因此能给予他们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仪式的参与也能让消费者体验宇治茶相关的历史与文化,了解宇治茶人的匠心,从而对品牌产生认同感,更易产生消费行为。

(四)授权茶馆,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播的双管齐下

宇治茶乡发展会议认定了一批“授权宇治茶馆”,这些茶馆被认为可以普及茶生活方式、汇集宇治茶相关的各种美味,同时还能对宇治茶的历史、文化、泡茶方式等进行说明,从而推广宇治茶品牌。较为知名的茶馆有丸久小山园、伊藤久右卫门、中村藤吉、辻利等,装修风格典雅,融入了“禅”的元素。

图25 丸久小山园茶铺后院

图26 辻利茶铺外观

宇治茶馆在茶产品的深加工方面也做得淋漓极致。除了可在店内饮用正宗抹茶,消费者还可在店内品尝各式各样的抹茶甜点,如抹茶冰淇淋、芭菲、大福、蕨饼、抹茶冻等。对抹茶饮品兴趣缺缺的消费者,也很难对外观精致、琳琅满目的甜品不动心。实际上,使用抹茶粉作为甜品配料的做法在国外风靡已久,1996年哈根达斯就已推出抹茶冰淇淋;星巴克的抹茶拿铁、抹茶星冰乐也是饮品类常青树。宇治茶屋的抹茶小点在创新上下了功夫,满足新一代年轻人不断变化的口味。每家茶馆都有自己的招牌甜点,如伊藤久右卫门的经典抹茶馅蜜(内含寒天、抹茶冻、抹茶冰淇淋、红豆、橘子、白玉汤圆)与抹茶荞麦面;中村藤吉的抹茶布丁冻膏搭配抹茶冰淇淋。甜点的搭配和颜色都经过精心设计,颇具美感,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其拍下,分享至社交平台,自发地为宇治茶进行口碑传播。

图27-28 伊藤久右卫门的抹茶荞麦面、抹茶馅蜜

为了普及茶生活方式,茶馆多设有茶教室,消费者可在其中进行抹茶手工体验课。茶屋内设有伴手礼商店,可购买便携包装的抹茶粉和长保质期的抹茶零食。

图29 丸久小山园的伴手礼

图30 中村藤吉的伴手礼

根据近畿经济产业局提供的名单,宇治地区有5家对外开放、可提供参观的工厂。丸久小山园、福寿园等茶馆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制茶厂,传播茶知识的同时更传递出文化、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

(五)复合营销手段,打造国际形象

这一策略的辐射对象不仅是在地的消费者,也包含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潜在消费者。宇治举办茶女采茶会,每年一次评选宇治茶小姐,这体现了广告3B原则中的Beauty(美人),利用消费者喜爱美丽事物的天性,夺取他们的注意力。设计茶茶王子卡通形象,体现品牌性格。同时由于宇治是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第三卷的舞台,因此深挖地域文化,结合《源氏物语》开发相关游戏,在网上进行宣传造势。

纪录片《茶界中国》也对此也有简短的呈现。

因此,这对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是:需要加大对旅游商品设计的投入。我国目前的旅游商品大多较为粗放,缺乏美感,使得许多商品难以获得年轻人青睐。应该对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契合当下需求进行呈现,注意与时俱进;需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不止停留于表面,应该准确提炼地方传统、 自然资源、文化景观等特色元素,凝练出独特的文化符号植入产品和景观设计中,与其它地区形成足够大的区分度。

四、品牌国际化面临的困境

在中国,宇治茶的山寨品横行。山寨品不仅在中国销售,还渗透到了海外,如北美和东南亚地区。2014年4月,京茶协曾经向中国商标局申请“宇治茶”的商标注册,得到的回答是“宇治”、“宇治抹茶”和“宇治露”这三个商标已经被中国企业抢注。2019年,中国含“宇治”字样的茶品牌注册商标已达到191件;不止茶叶,光“宇治”字样的商标已达到3000件以上。不仅是商标类似,甚至连产品外包装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宇治抹茶著名制造商丸久小山园在4年前逐渐发现山寨品现象,目前受害金额已经达到2亿日币(约1300万元)。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还会导致消费者对真宇治抹茶品质的错误认知,损伤品牌形象。

图31 原产品与山寨产品的包装对比

这提醒了茶叶品牌应树立品牌保护意识,建立起独特的品牌标识系统和防伪标识,提前注册与本品牌相关的防御性商标,以免假冒伪劣产品“傍名牌”与抢注商标。同时监测国内外产品动态,遇到山寨品时需及时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并通过社交媒体、传统媒体、线下门店等对外宣传窗口及时告知消费者这一现象,指导消费者辨别真伪的方法,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保护品牌形象。

2020年5月26日,丸久小山园通过官方网站发出通知,宣布了有关商标纷争的裁决书公告,纷争商标“宇治小山园”被认定为违反了《中国商标法》第10条第2项中“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的规定。“李鬼”商标宣判无效。为方便中国消费者购买正宗丸久小山园茶,公司特地开发了中文网站及线上商城,同时附上《产品防伪对策》,下载“正品认证:丸久小山园”应用程序后,只需扫描商品防伪标识即可溯源。

本土品牌也应该树立起知识产权意识,尊重他人的成果,提高原创水平。山寨只能获利一时,不能只盯眼前薄利而损害自身乃至国家形象。唯有建立起独立的品牌,开发原创产品才能细水长流,沁入消费者的心田。

来源:农业品牌研究院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关于茶的纪录片有哪些?

马上就是春节长假了,没有出游计划的小伙伴,是不是感觉宅家七天,简直暗无天日……


我们特意为大家出了一招,让你既放松又可以涨知识的度假方法——欣赏茶类纪录片!


不用成群结伙,自己一人也可静静观看;不用按部就班地入座茶席,随便窝在一处就开始享受;玻璃杯冲泡一杯茶,影片看累了就加加水,看看杯中茶叶摇曳放松眼睛。


听我这么一说,是不是心动?一起看看都有哪些推荐的纪录片吧!


《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


由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联合美国佐治亚州公共电视台共同制作的纪录片《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


《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分为五部分——“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的养生”、“中国茶文化”、“中国茶在美国”。



摄制组在浙江农林大学进行大量的采访、取景、拍摄,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专门组织了一批茶文化学者、科研专家对纪录片脚本进行反复修订,使纪录片呈现给观众的既有茶园纪实,又不乏专家采访;既有茶馆、药房中的市井百态,又有儒释道三教的茶道哲思。


并且在2017年6月11日,这个纪录片获得六项艾美大奖:最佳灯光奖,最佳剧本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摄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纪录片题材奖。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由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继续打造的探寻世界茶文化纪录片。



一共分为六个篇幅,每个篇幅50分钟,分别从茶的种类、历史、传播、制作等角度完整呈现的关于茶的故事。


该片六集的主题词分别为“土地与手掌的温度”“路的尽头”“烧水煮茶的事”“时间为茶而停下”“故乡,他乡”以及“一碗茶汤见人情”。


《徽茶 AnHui Tea》


徽茶,即徽州茶,古徽州各县有产。徽州古称歙州,辖有六县,今除婺源属江西上饶,绩溪属安徽宣城外都属安徽黄山。


徽茶是以古徽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而形成的传统茶叶系列。



由BTV拍摄的茶文化纪录片《徽茶 AnHui Tea》,就是专门讲述来自安徽的名茶。


整个纪录片分两集,第一集是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第二集是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


浙江大学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


这门公开课的主讲人是王岳飞老师,他是浙江大学农学院副院长,茶学系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茶学博士,他从科学的方向为我们解读茶。



公开课以传统中华茶文化和现代茶科学研究为本体,诠释了中华茶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并且在一个全新的背景下,用一个科学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茶的内涵和健康价值。


王岳飞老师说古论今、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看完后,我们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茶叶之路》


由央视播出的茶叶纪录片《茶叶之路》,以茶叶之路的兴衰历史为线索,向观众介绍这条以茶叶为主的贸易通道是如何兴起的,以及隐藏在茶叶贸易之间的中俄两国历史命运转折。



中、俄、蒙三国选取了三名体验者,以他们的参与和视角寻访茶叶之路的遗址遗迹、茶叶贸易的形式以及与茶叶有关的故事和民俗,带领观众们重走这趟茶叶之旅,并不是真实的重走茶叶之路哦~


《日本茶道》


这个纪录片是来自Begin Japanology系列,Begin Japanology是日本NHK World TV面向海外观众播放的英语系列节目,始播于2009年,每周一期,每期30分钟,主要介绍日本文化和风土人情等。


对日本文化好奇的人来说,该节目信息量丰富,是了解日本的窗口。



《日本茶道》这个纪录片主要讲述的就是日本茶道,它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源自中国。


《茶叶之旅》


该纪录片,纪录冒险家兼记者的西蒙·里夫前往东非,探访英国国民饮料——茶叶背后的故事。


英国人每天要喝几百万杯茶,却鲜有人知道它们来自何方。意料之外的是,英国茶包内的茶叶大多不是来自印度或中国,而是来自肯尼亚的港口城市蒙巴萨。



从这里开始,西蒙沿着茶叶之路,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寻访采茶、打包和运输茶叶的工人们;和马赛牧人一起喝茶聊天....


对于英国饮茶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看哦~


《茶缘天下》


《茶缘天下》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指导下,由香港健康卫视拍摄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该片由茶学界泰斗,103岁的张天福老人题字,旨在对整个茶行业进行梳理,致力于寻找和展示世界上最好的茶。



本片从“茶缘”出发,融情于茶,探秘千古茶事,让普通观众通过此片,了解各地的茶品类、茶品牌、茶道以及风格迥异的饮茶风情。


《武夷山茶文化》


2007年10月,一个特殊的收藏仪式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这次被收藏的藏品,是产自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大红袍。将茶叶作为藏品,这对于专事收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藏品的国家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大红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会受到如此的殊荣呢?



这个纪录片就讲述了武夷山的大红袍、武夷岩茶的制作等文化,一共分为两集,第一集《武夷问茶》,第二集《万里茶路》,全方面带我们走进武夷山的茶文化。


《古茶之路》


《古茶之路》来自一档汽车评测类节目《萝卜报告》,他们驾驶汽车来到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地方,那就是云南的最南端——西双版纳自治州


在那里,他们在山林中尽情驰骋,走过了红土和烂泥的非铺装路面;结识了当地的老乡,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最后还有幸体验到了惊险刺激的雨林越野摩托,并且将继续前往西双版纳的西南方向——布朗山



这个纪录片与茶感觉有些不搭,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茶,他们就如同刚出生的孩童,因为机缘巧合,懵懂无知地接触茶。


或许,它也为想要云南自驾游的你,提供了完美攻略~



《茶界中国》


由江苏卫视推出,节目历时三年创作,行程三十万公里,寻中华茶脉,求匠心之道。


制作团队团队历经中国11个省、市、自治区走访到日本、英国、肯尼亚等茶叶原产地,第一次深度走访中国茶叶最具代表性的原产地,奔赴海内外,拍摄近百位茶人,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茶叶,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为茶正本清源,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


片名叫“茶界中国”,然而画面几分钟便一转到世界各地,非洲的肯尼亚、欧洲的英帝国……的确,茶文化由东方苏醒,让世界充满敬意。而茶界本身便属一界,怎能有国界之分呢?《茶界中国》把世界对茶的尊重与茶叶的绚丽灵魂,一 一道来。



当然,关于茶的纪录片不止上述所说的这些,还有很多~我们爱茶必会习之,除了喝茶、读茶书,观看茶类纪录片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哦!


童靴们如果有好纪录片,欢迎留言分享哦!


以下为视频链接,请长按复制后到浏览器打开观看:


1、《中国茶:东方的万能药》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310650/?from=search&seid=5355636212448558867 


2、《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链接:

https://www.360kan.com/va/Z85obXNx8ZEBDj.html


3、《 徽茶 AnHui Tea》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46545/?from=search&seid=16871383334356469485


4、《浙江大学公开课:茶文化与茶健康选段》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895298/?from=search&seid=16871383334356469485


5、《茶叶之路》链接:

https://www.360kan.com/va/Yc5laXNx82M3ED.html


6、《日本茶道》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356988/?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7、《BBC茶叶之旅》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85894/?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8、《茶缘天下》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340266/?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9、《武夷山茶文化》 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55021/?from=search&seid=2447155513652086276


10、《古茶之路》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739523/?from=search&seid=1198335886367685407


11、《茶界中国》链接:

http://www.iqiyi.com/a_19rrhdt8wt.html?vfm=2008_aldbd


本文授权转载自“懂茶帝”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