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全国茶产业发展规划

找到约809条结果 (用时 0.042 秒)

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出炉

发挥优势、补足短板,贵州茶产业要向更高层面进发。

近日,由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编制的《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这份统领贵州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磅文件明确提出,贵州茶产业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确立贵州茶在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中国绿茶第一省份的地位,使我省从茶产业大省迈向茶产业强省,为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贵州茶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产要素加速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茶产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带动力明显增强,全省茶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黔茶大有可为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在保持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聚焦茶产业主体发展和茶叶品质提升。到2025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75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面积650万亩以上;茶产业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10000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0家以上;茶叶总产量按照2.8%左右的增长率测算,到2025年底茶叶总产量达50万吨,茶叶产值按照9.7%的增长率测算,到2025年底突破800亿元。

这一次,贵州明确提出守住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和干净茶、生态茶两大优势,坚持品牌引领、品牌创新,唱响“世界茶的源头在中国,中国茶的源头在贵州”,坚定贵州绿茶主战略,把茶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继续筑牢贵州茶产业在全国茶产业第一方阵地位。

丰收的喜悦

前有黔党发〔2018〕22号《关于建设茶业强省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后有《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贵州茶产业持续提升的目标从未放缓脚步。

此次发布的《规划》,是统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大未来,涉及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共6章23节,2.8万余字。《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贵州茶产业发展成就,深刻剖析了我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来源:贵州日报

《规划》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从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定位、重大举措等方面整体性地提出了坚定实施“4469”的战略路径,即四大理念、四大布局、六大定位、九大工程。

发展理念是整个战略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了《规划》文本始终;发展布局是茶产业发展的空间形态,既考虑到我省茶产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沿革,又关注了新崛起的产业区域;发展定位是茶产业发展的目标导向,既考虑到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也坚持“跳起来摘桃子”的发展导向,起到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发展信心的作用;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以问题和效果为导向,聚焦当前我省茶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亟须突破的瓶颈问题,按照茶产业发展的品牌培育、市场拓展、加工升级、主体培育、基地提质、质量安全、创新引领、文化添彩、融合发展等重点环节和领域进行深入详细阐释。

“十四五”已开启,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图为湄潭茶园

《规划》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绕道,系统性地解决贵州茶产业大而不强、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系列的举措,必将彻底改变贵州茶产业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补强贵州茶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重启黔茶的创新驱动能力,聚合资本、品牌、科技、文化等优质要素,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的整体核裂变,在“十四五”期间做优做强。

专家指出,贵州出台的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黔茶产业进行了精准擘画,从顶层设计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贵州茶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相关链接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以打造“干净茶”为核心,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茶园生态系统。

政府引导。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茶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职能,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茶产业集聚,合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茶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市场动力。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千方百计激发经营主体的市场活力、创新力、创造力,扩大茶产业经营主体数量,引导企业提升营销能力技巧,壮大实力,增强带动力。

品牌引领。坚持以“贵州绿茶”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大力推动区域公用品牌整合,鼓励创建企业品牌,将黔茶品牌打造成市场强势品牌,用强大的品牌效应吸引企业和产品聚合,通过增值增效做大做强茶产业。

科技支撑。加大科技创新,加强资源保护、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绿色防控、提质增效、茶叶加工、贮藏包装、产业融合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整体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

文化添彩。持续挖掘整理贵州茶文化,夯实贵州茶源基础,充实贵州茶种质资源和基因库,创作更多更好的贵州茶文化作品,不断丰富贵州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讲好贵州茶故事,传播贵州茶好声音,以茶文化的弘扬传承助推茶产业发展。

战略路径

四大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实施路径,干净茶、生态茶、有机茶的发展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要求。

四大布局:按照空间布局、新建茶园布局、高标准茶园布局、茶产业集聚区布局等四大布局类别,优化全省茶产业整体发展布局。

六大定位:打造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

九大工程: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市场拓展工程、加工升级工程、主体培育工程、基地提质工程、质量安全工程、创新引领工程、文化添彩工程、融合发展工程。

发展定位

——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以贵州茶园规模全国第一为基础,以贵州干净茶、生态茶、绿色茶建设为依托,加强贵州茶产业与世界接轨,不断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产业链提升贵州绿茶产业规模及质量,创造贵州茶在世界领域的质量安全、绿茶产量等多项第一,唱响贵州绿茶品牌,着力打造世界最干净茶品牌形象和世界优质绿茶出口基地,使贵州成为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

——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繁荣发展茶金融,大力涵养茶文化,培育发展茶生态,推进大数据与茶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茶科技、茶金融、茶文化、茶生态、茶机制等创新体系,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整体提升贵州茶产业科技水平。

——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贵州茶树资源、生态茶园、茶文化、茶产品等优势,深入推动“产业+文化+旅游”跨域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茶园景区化、茶产品旅游商品化、茶文化旅游品牌化,积极开发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养生度假、茶产品购物等业态,让茶文旅成为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提升贵州茶文旅显示度,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按照“绿色防控系统化、专用茶肥规模化、本土茶苗推广化、统筹推进一体化”的“四化”基本要求,以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为目标,优化茶园生态系统,推广茶园绿色防控、茶叶专用肥、黔茶系列品种、茶园机械化管理、茶叶机械化修剪与采摘,推进茶园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提升茶园管理组织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茶园提质增效,守住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和干净茶、生态茶优势,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

——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依托贵州茶园面积、茶品种资源、茶科技研发、茶生产企业等优势,积极推进茶叶加工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分离进程,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开展 ISO9001、HACCP 等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实施茶叶加工厂清洁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茶叶加工设备改造升级,积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及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打造贵州成为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

——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对标欧美、日韩、中东等国际市场,支持省内茶叶企业开展自营出口,鼓励茶叶企业设立贵州茶海外营销中心,加强与国际茶商和茶叶行业组织交流合作。鼓励企业采取跨境并购等手段,强化茶区与国际企业贸易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拼配、茶产品生产加工及茶叶国际贸易等企业,扩大茶叶出口规模,推动茶叶出口大幅增长,打造高质量黔茶出口基地。

发展布局

——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黔南州、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都匀、贵定、瓮安、惠水、平塘、三都、花溪、开阳、清镇、普定、西秀、平坝、镇宁、丹寨、雷山等县(市、区)为支撑,发展“贵州绿茶”名优茶系列产品,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颗粒形绿茶,建设高品质名优绿茶、欧标茶生产加工基地及优质绿茶出口加工基地。

——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以铜仁市、黔东南州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江口、松桃、黎平等县为支撑,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扁形绿茶、颗粒形绿茶、抹茶,生产加工大宗茶,建设绿茶抹茶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黔北绿茶红茶出口产业带。以遵义市湄潭、凤冈、正安、道真、余庆、务川等县为支撑,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扁形绿茶、直条形茶及红茶,建设优质绿茶红茶出口基地。

——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以毕节市、六盘水市纳雍、威宁、金沙、大方、黔西、水城、盘州、六枝等县(市、特区)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高山云雾有机茶系列产品,打造有机茶生产加工基地。

——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产业带。以黔南、黔西南州罗甸、望谟、兴义、兴仁、晴隆、普安等县(市)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古树茶、早生茶系列产品及红茶,建设古树茶早茶生产加工基地。

来源:贵州茶香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十四五”果菜茶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区)农业农村局,机关各处(室、局)、厅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全省果业、蔬菜和茶产业提质增效,切实保障优势特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十四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2022年9月2日

陕西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

茶产业是陕西农业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其关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和文化传承。为推进陕西茶产业全产业链链建设和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陕西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结合陕西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专项扶持、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宣传推介、科技培训等,全省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快速增长,茶叶产品日益丰富、品质显著提升,区域品牌快速推广,全省茶产业蓬勃发展。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规模效益稳步提高。茶园面积稳步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到2020年底,茶园面积达到293.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5.4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5.9%、65.3%和95.9%。年产值500万以上规模企业184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48家,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超过6000余家。

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坚持产业发展,品质先行,在全省大力推广陕茶1号、龙井43等六大品种,推广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标准化茶园建设、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清洁化加工、夏秋茶综合利用等先进生产技术,茶园管理和加工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陕茶在全国茶叶评比活动中屡获大奖。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了“陕南绿茶红茶、关中茯茶”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布局,以及绿茶、红茶、黑茶、白茶和高档、中档、低档等多品种、多层次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2020年底,绿茶、红茶、黑茶分别占茶叶全年总产量的83.32%、3.73%和12.79%。

富民带贫成效显著。陕南三市是陕西省茶叶主产区,也是全省集中连片贫困区,茶产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陕南山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据统计,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200余万人,综合产值500余亿元。五年来,陕南三市约25.5万贫困户、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

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坚持市场引领生产发展理念,先后组织茶企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香港、莫斯科等30多个国内外大中城市抱团闯市场,举办推介会、茶商会和“泾阳茯砖茶丝绸之路”等活动100多场次,显著提高了陕茶知名度。在“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泾阳茯茶分别位列20、23和84位,陕茶品牌的宣传加快了销售区域的扩张。

第二节 存在问题

茶园科学管护水平不高。山地茶园多,机械作业难度大,滴灌、耕作、修剪、采茶等机械化应用率低。茶园管理技术低,夏秋茶树鲜叶利用率不高。

标准化生产有待提高。茶企多为中小型企业,加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对标准化生产的重视和监管不够,精深加工技术力量薄弱。

品牌文化影响力较弱。众多茶企营销手段较落后,走出去意识较弱,造成陕茶品质虽好,但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较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缺乏特色和深度,陕茶文化软实力不强。

科研及人才严重匮乏。目前全省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不足300人,茶学毕业生更少,市县茶叶技术单位及茶企专业人员较匮乏,茶叶产业创新发展缺乏科技力量的支撑。

第三节 发展机遇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康市平利县考察调研时指出:“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这既是总书记对陕西省茶产业发展的肯定,也是对陕西省茶产业发展的期望。

“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建共享的重要合作平台,涵盖全球44亿人口,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节点、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现有的茶叶贸易地位以及浓厚的茶文化,必将为陕茶产业发展发挥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陕茶产业搭载“一带一路”快车,将实现超越发展。

乡村振兴带来的产业机遇。随着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实施,现代农业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外部环境更加优化,在新一轮国土绿化及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修复工程中,陕南地区建设茶园大多利用荒地、荒坡,既不与粮食争地,又能提高农户收入;既绿化美化了环境,又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

社会需求与效益不断增长。茶叶已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需求量每年以3%-5%的幅度增长,殷实小康生活对优质健康陕茶的需求将成倍增加。茶产业从管理、采摘、加工、运输等日趋链条化,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带动了旅游、餐饮、茶艺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陕南茶区是我国最北缘的茶树适宜生长区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气候适宜,空气洁净,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富含锌硒,安全无污染,生态条件优越,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是国内公认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稳面积、优结构、强品牌、提效益”的思路,立足全产业链培育,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夯实茶产业链前端,优化茶产业链中端,拓展茶产业链末端,持续做强绿茶,做大红茶,做精茯茶,提高夏秋茶利用率,提升陕茶品质,打造知名品牌,促进茶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陕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产业规模,培育市场主体,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产业融合。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完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坚持区域优势、产业融合。依据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茶树良种化、茶园标准化、产品绿色化、生产机械化、品牌市场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龙头带动、共享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构建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坚持技术创新、优化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企业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加大茶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弘扬陕茶文化,丰富陕茶品牌文化内涵和价值,大力推进技术、产品、业态、商业模式等创新,提高陕茶文化软实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2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一产产值25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茯茶年产量稳定到1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实现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四节 发展布局

立足区域、生态、资源、生产条件,按照陕南茶区“绿茶为主,红茶为辅,多种类茶协调发展”、西安和咸阳“茯茶休闲,参与体验,茶旅文化特色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汉中。茶园总面积稳定到130万亩,年产茶叶达到7万吨,产值超过90亿元,以生产优质绿茶和有机绿茶为主,促进红茶工艺改善,提高茶品品质和产量。推进以茶园观光、休闲度假、茶文化展示等产业融合项目,重点发展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等县区。

安康。茶园总面积稳定到115万亩,年产茶叶达到6万吨,产值超过80亿元,以安康富硒绿、红茶及系列产品为主,利用陕茶1号无性系品种优势,优化茶叶品种加工工艺。拓展茶旅观光线路,茶旅小镇建设,促进多元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紫阳、平利、汉滨、岚皋、白河、汉阴等县区。

商洛。茶园总面积稳定到55万亩,年产茶叶达到1万吨,产值超过30亿元,以生产优质绿茶、高山红茶系列产品为主,培育打造市级区域公用品牌,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商南万亩茶海公园建设品质。重点发展商南、山阳、镇安等县。

西安、咸阳。重点发展茯茶产业,建设集研发、生产、观光、体验于一体的茯砖茶生产园区,提升茯茶小镇功能。加强与陕南茶区对接,利用丰富的夏秋茶原料加工茯砖茶,将茯茶年产量稳定到1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实现关中茯茶企业和陕南茶区的联动双赢。

第三章 主要任务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考虑陕西省茶产业现有的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重点加强茶叶技术服务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绿色生态高效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工作。

标准化基地建设。以“陕茶一号”无性系良种繁育为主,建设一批新型绿色高效标准茶园,实现茶园品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产品绿色化、园区风景化。改造一批低产低效低质茶园,以促进机械化为前提,开展质量溯源,提高茶园建设和管理标准,促进优产优效。

品牌及创新培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打造5-10个国内知名茶叶企业品牌,壮大公共品牌,带动产业做大做优做强。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茶叶合作社等形成紧密的联结机制,提高科技转化率,促进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对从业人员分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提升专业人员实践技能,抓好技能型人才和职业农民培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同省内外茶叶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引进,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组建省内科研联合体,实时解决产业发展难题。

市场集群体系建设。以省级以上龙头茶企为主,打造链主企业+N的联合体,构建陕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西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完善市县级茶叶交易和批发市场建设,架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县级市场的营销体系,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十四五”期间,陕西省茶产业发展将在稳定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产品创新提质、茯茶产业提升、技术服务体系、品牌宣传推广、产业集群打造八大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增加茶产业效益。

第一节 标准化茶园建设工程

以《陕西省茶叶标准化示范园建设方案》为基准,每年创建茶园面积在300亩以上的标准化茶园40个,其中生态茶园10个、低改茶园15个。在茶叶主产区年新建或完善4-5个,以陕茶1号为主的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为标准园建设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开展茶园绿色防控,科学防治茶园病虫草害,利用山水林湖草资源,将山地茶园改造成生态茶园,对交通不便、无改造价值或坡度大于25度以上不适合改造的茶园,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范围。5年内,完成品种退化、长势衰老的低产低效茶园改造40万亩。

第二节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以省内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为链主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经营模式,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联结机制,形成“ 链主”企业带动,育种育苗、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经营主体有机衔接、分工协作、协调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支持市场大、实力强、基础扎实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跨区联营重组及合资合作,促进茶企市场化、品牌化、科技化运营,带动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培育5-8家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支持茶叶产业链中细分领域行业龙头企业,以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资本集聚、市场开拓等方面发展,提升陕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节 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依托陕西文化大省、西安文化古都、陕南绿水青山的优势,促进茶产业和文化相结合,支持建设以茶为中心的特色区域、特色小镇发展,将陕西人文、自然景观融入茶业链条,讲好陕茶故事,实现多产业一体化经营。加强与铜川耀州窑合作,开发“陕”字号茶具、茶器,将茶具、茶工艺品等生产纳入产业链条。推动茶产业与最美茶乡、特色旅游、民俗文化、绿色餐饮、“大健康”等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生态、休闲、文化和非农价值,提高茶产业综合效益。建设陕茶出口贸易集散中心,搭建省级茶叶出口服务平台,为茶企提供国际市场开拓、品牌认证、国际推广、业务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

第四节 产品创新提质工程

支持陕西省茶树良种选育,茶园管理技术集成,初制加工厂改造,新产品研发等科技技术发展,引导有相关研究能力的科研院所介入制约陕西省茶产业发展急需研究的领域,鼓励和支持茶叶企业、科研院校建设科创联合体、茶叶工程研究中心等,促进强强联合,加快茶叶成果转化,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推广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以及技术方案,建立3-5个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健全质量追溯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加工设备更新换代,配套升级机械、包装、储运等设施设备,提高二产科技利用率和附加值。

第五节 茯茶产业提升工程

引导支持省内茯茶企业进一步与陕南黑毛茶生产基地对接,促进黑毛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制定、完善茯茶生产标准,全面引导推动茯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切实提高茯茶产品质量。支持茯茶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利用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技术,不断优化茯茶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支持茯茶园区化发展,建设茯茶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人文气息浓厚、休闲娱乐灵活、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茯茶小镇。

第六节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依托省级技术体系和各级茶叶技术服务队伍,全面建成覆盖市、县、镇(乡)的茶叶技术推广队伍,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手段,加强提升技术装备,支持建成茶企技术员派驻点,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开展“十百千”技术服务,暨打造百人茶产业管理团队,千人茶叶社会化服务团队,万人陕茶营销团队,开展万场技术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职业化水平,每年开展技术推广、培训100场次、1万人次以上。积极举办各类制茶、茶艺大赛,促进制茶工艺传承,培育中高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高技能人才。

第七节 品牌宣传推广工程

以“聚力抱团,开拓市场”为指引,打造以市域为基本单元的区域公用品牌架构,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强化品牌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使用区域公用品牌,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举办高层次品牌推介活动,借力主流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积极参与重大展览、市场开拓及各类茶事推介活动,全面提高陕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陕西茶叶流通协会、茶业协会、茶产业促进会等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合力强化陕茶品牌宣传和行业自律,拓宽陕茶销售渠道,加快陕茶走出去步伐。

第八节 产业集群打造工程

以汉中、安康、商洛和咸阳市为核心,以生态高质绿茶、高山高香红茶、非遗茯茶为主,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构建政府主导、茶企自愿、科研机构参与的三大集群架构,形成规模化、融合化、一体化的联合体,打通纵向壁垒,聚力抱团,开拓市场。依托产业集群,以一线城市为核心,以集群为主体,推广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进入茶产业,打造“茶产业+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N”等发展模式,促进陕茶进入5G时代,推动智慧茶园、茶叶“淘宝村”、数字茶业等建设,促进陕茶高质量发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政策扶持保障

争取政府支持,列支专项资金,持续扶持产业发展。各市县结合当地实际设立配套扶持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各级政府根据茶产业发展实际,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引导推进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保障

依靠省内外茶学院、科研机构以及各级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力量,重点研究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发展和产品创新的要点、难点。持续增强各级茶叶技术部门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提升茶园管理及茶叶生产水平。

第三节 加强督促指导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省级督导、市级管理、县级实施的要求,加强对产业发展的绩效考评,加强指导,定期调度,科学评估,及时协调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对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予以表彰奖励,鼓励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陕西省“十四五”现代果业发展规划》《陕西省“十四五”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 END -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及标准信息发布会举行

12月19日上午,由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指导、惠州市丹霞岩茶研究院主办的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及标准信息发布会,在惠州新闻发布厅举行。会上,《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惠州岩茶》《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正式发布。

评审专家组在会上表示,这是岩茶南迁的创新成果,惠州岩茶有了执行标准和种植加工规范,为《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的标准保证,对于惠州岩茶产业的生态化、标准化、科学化、国际化具有里程碑意义。

惠州适宜种植岩茶面积共30万亩

近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进行评审。专家组对惠州岩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规划范围内可种植惠州岩茶的丹霞地貌山地丘陵进行了考察;听取了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规划组专家代表的项目背景介绍和总体方案陈述,审阅了相关文档和资料等。

“区域内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为一级。”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刘宗超介绍,规划组多次对惠东西枝江岩茶走廊和博罗县石坝乌石岌、观音阁、马鞍山范围内的丹霞地貌红层丘陵山地进行考察并取样化验。化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区域均属于青年期丹霞地貌,土壤富含的各种微量元素尚未被氧化,更有利于茶树吸收。

规划组经过反复论证,将惠东西枝江岩茶走廊适宜种植面积定为25万亩,将博罗县石坝乌石岌、观音阁、马鞍山范围内适宜种植岩茶的面积定为5万亩。5年规划种植惠州岩茶达到5万亩,10年规划种植惠州岩茶达到10万亩,20年内(至2043年)规划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

“令我振奋的是,惠州突破了地域限制,也能种出岩茶,而且还是相当不错的岩茶。”评审专家组组长、原农业部国际交流司司长冯玉林表示,这是一个既勇于创新、又切合实际的高水平规划,将为大湾区平添一颗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

惠州茶历经千年传承。记者从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获悉,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有许多独具本土特色的好茶。既有全世界现今发现唯一一种天然不含咖啡碱的南昆山毛茶,也有传说由葛洪亲手栽种且具有“神奇”药用价值的千年古茶仙人茶;既有全国稀有的小叶种紫芽茶,也有成功南迁的“茶中新贵”惠州岩茶。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在市政协的支持指导下,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去年主导成立了惠州市柏塘山茶研究院,并通过编制技术规程、建设种苗繁育培育基地、打造生态智慧茶园、培育专业人才等综合措施,有效促进了柏塘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该中心继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惠州岩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岩茶在惠州的发展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种植规模近5000亩,两次获得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成为惠州茶业一张亮丽名牌。”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航宏介绍,该中心近年来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推动“茶品种、茶品质、茶品牌”全面提升。接下来将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和指导服务力度,持续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着力培育优势特色突出、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岩茶种植基地,为惠州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布会强调,惠州岩茶作为惠州市特色茶的优秀代表,率先形成了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和生产标准,系统地描绘了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蓝图,筑牢了产业发展基础,将现代标准化理念引入茶叶生产,推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纵向延长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产业形态,有力地提升了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惠州市聚力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成果,对于提升惠州岩茶知名度,打响惠州市茶叶品牌,推进惠州市茶产业及特色农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通讯员李亮)

来源:惠州文明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07条结果 (用时 0.01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