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请人喝茶的讲究

找到约2,011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中国茶产业百年现代化进程初探

如果这世界只剩下工具理性,我觉得人没必要活着,因为机器人会比人活得好!——题记

被误读的中国茶产业

许多人认为中国茶叶处于农业时代,需要开展工业革命重构产业链是错的。中国茶叶如同中国一样,是落后与先进并存,农业、工业、后现代并存才是中国茶业的现实。

茶叶产业链很长,涵盖农业、加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与信息产业。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产业,一直停留在前工业时代可能吗?中国茶叶的现代化进程始于清末,建国后在工业挂帅的指导思路下,茶叶己经大规模工业化、标准化,虽然是粗放的工业化。在计划经济年代,茶叶都是按标准收购、加工与销售。整齐划一的台地茶园,分级加工,以等级论价,就是过去粗放式工业化阶段的产物,规模化、标准化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到了2003年以后,古老的中国茶业被卷入了资本化的进程,粗放式的工业化被跑步拖进现代食品制造业,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制茶,只要正规合法生产,都要接受现代食品加工的规范管理,否则很难取得上市准入资格。

茶叶不是属性单一的商品,而是根植中国传统文明,又受近现代文明洗礼,具有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特征,或者说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与现代深度结合之复合生态型商品。

与一般的民族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是文明国家。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茶叶也是文明商品。我们需要从文明的高度来考量中国及中国茶。现代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进步观也仅是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观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已。过去,没有现代社会与进步观;未来,流行什么类型的社会与核心价值观,只有天知道。即便在现代社会,也有后现代来对冲与纠偏。所以,我们理解文明国家与文明商品,一定要从其独特的内生发展逻辑及丰富的形态来出发。

在某种程度上,外人看中国茶如同老外看中国:跑到上海,你以为中国是发达国家,跑到贫困地区,你以为中国是缅甸。中国的发展状况很复杂,茶叶也如此。总之一句话,中国茶叶没那么落后,立顿红茶也谈不上多先进……

东亚社会保护小农,一个农民家庭耕种一小块田,比如日本。美国实行大型机械化家庭农场。你能说,美国的家庭农场比日本小农模式先进?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不顾人类文明发展的丰富性,盲目定性先进与落后有点简单粗暴……

所以,我有必要梳理一下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按照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两套逻辑来进行解读:现代化的逻辑,就是将工业化当成中国茶产业的唯一目标,用落后、赶超与不断进步的逻辑来解读。后现代化则主张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对单一指向的工业化进行反思,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工具理性进行批判,认为其造成人类社会与人的异化。两套逻辑,能从不同方面呈现中国茶的面貌,其结合起来关照,更能反映中国茶的本质与全貌。

你见到的未必真实,真实的中国茶远比你想象得更精彩!

在工具理性者看来,发展就是比拼肌肉,当然肌肉男胜出。

如果这世界只剩下工具理性,我觉得人没必要活着,因为机器人会比人活得好!

从晚清睁眼看世界,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完成中国茶工业化

晚清,封闭千年的中国茶产业开始睁眼看世界,清政府派人出洋考察近现代茶业,并在国内的茶产区推行茶业新政,从种植到采制与管理导入新法,以及引导官民资本投资茶业,这标志着中国古老的茶产业开始与世界潮流接轨,开启了百年现代化进程。

注意,中国近现代茶产业的发展,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狂飙突进的,而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进行缓慢的持续百年的渐进改革运动。

传统社会,以自然经济的农耕与手工业为主,富余产品参与市场交易。在传统封建社会里,茶叶的商品化程度其实很高,也就是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是以商品交易为导向的,商品经济推动着唐宋以来,一直到明清茶业的蓬勃发展。封建社会里,茶业不是落后的产业,而是先进的商品经济,这是我们第一点要搞清楚的。到了明朝后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与世界贸易的诞生,中国茶叶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前也是中华主导的东亚贸易圈硬通货商品。

第二点是,中国的茶业现代化进程很早,始于晚清。这是中国茶产业出口在1870年代极盛而衰,面临大英帝国殖民地茶叶的挑战,中国茶业在实业救国的时代命题下,走向了以洋为师的改良道路。

第三点是,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受制于传统的惯性,具有传统与现代,乃至后现代并存,并具有多元化的特性。不能以简单的线性进化逻辑来评判中国茶产业是先进还是落后。尤其当今社会是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现代化主张的“进步”观念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受到批判,后现代弱化进步史观,主张文明的多元化、平等观与共享观,尊重事物的内在发展逻辑,不随意贴进步与落后之标签。由此可见,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别观照下,中国茶产业的面貌与解释全然不同。故,我一向不主张对拥有丰富文明形态的中国茶产业贴落后标签。

接下来说民国。

民国的最大贡献是系统引进现代茶学体系,并将之与中国茶业的实际相结合,诞生了有中国特色的初步现代茶学体系。特色现代理论指导实践,土洋结合,在中国茶产区搞了许多现代示范茶园与茶厂,从而为中国茶产业的真正现代化立了奠基石,当然中国茶产业的基本面还是前工业化的。

中国茶产业真正完成初步工业化是新中国的六七十年代,其标志是良种、现代密植丰产茶园、机器制茶得到大规模推广,这标志中国茶产业告别前工业社会,进入了粗放式大工业生产时期,并按统一的粗放强制标准生产茶叶。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茶学体系由民国的开疆辟土,进入了全面深入系统化构建时期,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本完善。

改开四十年的改革红利与资本红利

改开四十多年,中国茶产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高潮,也就是中国茶产业的现代化进程积淀百年后,在1978年以后,尤其是2003年后获得狂飙突进的发展。阻碍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一是僵化的计划体制,二是消费升级与资本化不够,导致中国茶产业的工业化进程缓慢,以及原始积累严重不够。也就是说,中国茶业一直到2003年都是一个产业基础薄弱的行业。

2003年之前,中国茶业的蓬勃发展主要受惠于改革红利,也就是对传统僵化的统购统销体制进行消解,解放了生产关系,从而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

改革红利主要有:八十年代的茶叶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与国营茶企的厂长承包制搞活了茶叶经济,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一个阶段,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九十年代初期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1996年以后民营茶企的崛起,以及1996年到2006年的国企改制与国退民进运动,这是中国改革的第二个阶段,由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除了改革红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期,还有几大红利推动着中国茶产业的升级换代。

一是80年代的出口创汇热。

粗放式加工的中国茶要出口,尤其是出口欧美国家,面临巨大的准入门槛。中国茶必须大幅度提升食品安全等标准,才能满足出口需要。另一方面,中国茶要跟印度、斯里兰卡等产茶国家进行竞争,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茶园种植水平、加工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于是在80年代以云南大渡岗为代表的万亩标准化密植丰产茶园在全国得到推广,引进先进的CTC红碎茶生产线等现代设备,力争茶叶种植、加工与国际接轨。

中国茶讲究品饮,而西方人喝茶讲究方便快捷与健康,西方的消费观念也反馈给中国的贸易商与生产商,推动着食品微生物科研及茶与健康的研究,比如普洱茶的微生物科技攻关以及“降三高”药理实验,小袋包装与袋泡茶也生产出来了,因为老外需要。茶饮料、茶糖、茶食品、茶粉等深加工产品也搞出来了。

中国茶与国外消费观念的对接,极大提升了中国茶的标准化水平、技术与科研水平、种植与加工水平。

不过,80年代的中国很穷,中国茶虽然与西方先进体系深度接轨,但没多少钱来搞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我们要感谢世界银行,比如云南省80年代建的现代茶园基地,许多都是用世行贷款搞的。靠中国的原始积累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

善用外贸市场与外资,是80年代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二是名优茶建设热与福建安溪铁观音斗茶大赛极大推动中国茶的种植与加工水平。

前面说过,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茶叶的种植与加工非常粗放。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一是缺钱搞高标准的建设,二是国民消费水平低,品质太好,老百姓消费不起。

出口的茶叶,除了大宗交易,还有小袋包装。尤其是小袋包装要满足老外方便快捷时尚健康之理念。针对出口,中国茶自有一套产业升级体系。而内销的产业升级体系,在八九十年代就靠名优茶建设工程来拉动。大宗茶卖不起价,只能是粗放式种植与加工的产物。而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八因子评茶体系评出名茶,让其身价倍增,供不应求。在丰厚利润的驱使下,全国各大产茶区,纷纷推动名优茶建设,在茶园与工厂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得中国茶叶种植与加工的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茶叶品质也大幅度提升。

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安溪铁观音横空出世,工夫茶道与商务茶的概念也出来了。安溪铁观音热,其实是中国消费升级的开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忙于解决温饱,茶这种风雅的事不受待见。到90年代后期,中国先富的人群越来越多,这些政商人士在消费铁观音,以商务茶、风雅茶、礼品茶等全新方式在消费,从而引起了中国茶叶消费的大升级。

福建安溪铁观音斗茶大赛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出炉的。斗出茶王,然后拍卖出天价,刺激着媒体与富贵人群的神经,逼格戏份做得这么足,喝铁观音成为了中国富贵人群的身份象征。上行下效,铁观音火遍全国。

斗茶大赛,一方面继名优茶之后推动着中国的种茶与制茶水平提升,另一面开了中国茶的宣传炒作之先河。卖茶原来还要讲逼格,于是其他茶类也开窍了,纷纷走向了安溪铁观音的炒作逆袭之路。

三是改开后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与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

这个留待下文讲。

2003年是中国茶产业至关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中国茶叶被深度卷入消费升级与资本化进程。

先是在2003到2007年被工商资本所追逐,2008年金融资本开始介入茶行业,让茶行业资本不再匮乏,而且在各路资本推动的上游投资热下,中国茶业由粗放式工业跑步进入现代食品制造业阶段。

2016年以后,茶行业开启了第三轮资本化,这是新零售资本与产业互联网资本牵头,以财团布局的形式在推动。这轮投资热,目前重新定义了C端,即用全新的消费理念卖茶。“现代食品制造+新零售”就是目前的核心逻辑。

2018年,中国茶业的先进生产力部分已经接近或达到中国现代食品制造的平均水平。但是,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工业4.0与产业互联网的前夜,一场影响未来数十年的技术革命正在酝酿之中,投身茶业的新零售与产业互联网资本,并不满足于基于消费前沿的后期包装制作,而是想改造基础供应链,将传统的现代制茶,导入茶叶新制造,并用产业互联网的逻辑重构全产业链。这就是茶行业的未来发展逻辑!

小结一下,2003年一直到未来,中国茶业的深度资本化有三个核心引擎:一是2003到2007的工商资本,二是2008到2015的金融资本,三是2016到未来的新零售、新制造与产业互联网资本。

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与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

上世纪80年代,僵化的统购统销体制被逐渐消解,民间茶叶经济的活力得到空前释放,传统手工制茶也随之复兴。这股复兴力量,到了90年代中期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后现代运动。

在一些“先进”人士的眼里,传统、手工就代表落后。其实不然,现代社会里的传统与手工,并不是前工业化社会的老古董,而是在现代新思维指导下的一场托古改制运动,属于旧瓶装新酒之产物。

我们现代人只是怀旧而已,并不意味着我们愿意生活在过去。传统手工制茶只是怀旧的产物而已,如果原原本本生产过去的老东西,估计没多少人要,我们必须用现代人的消费理念对老工艺进行再造,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让现代社会的消费者乐意去消费。

以此观之,传统制茶的兴起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一场托古改制的后现代制茶运动及后现代生活方式的兴起。

中国茶产业的后现代运动的真正兴起,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我们知道90年代台资纷纷进入中国,与此伴随的是台湾的后现代茶文化也涌进中国,并在2003年之后随着普洱茶在大陆的崛起而成为显学。

台湾的经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发展起来了,到了90年代已经具有非常浓厚的后现代特征,而中国大陆还在向现代化的命题急奔。90年代的台湾领先大陆至少二十年以上,于是以普洱茶的名义,台湾茶界在90年代中期开始向大陆系统性输出后现代茶文化价值观。

台湾人主张的原生态价值,对现代密植丰产茶园提出挑战,开启了古树茶热。台湾人主张的慢生活,而越陈越香的普洱茶,伴随着人生慢慢变老,非常具有后现代的生活情调,于是过普洱茶的生活方式让人趋之若鹜……

等等不一而足!

普洱茶的后现代运动,接过了铁观音的宣传炒作接力棒,在2003年到2016年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潮,普洱茶也成了被金融与文化深度结构性锁定之商品,而很难向大众消费品延伸。

每个时代都有其意义与局限性。

概念炒作与投资泡沬加速了茶行业的原始积累,掀起了中国茶的三次基建热与大众传播热,让包括普洱茶在内的许多地方名茶其生存土壤不再贫瘠。炒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只能视为发展中的问题,在下一个发展周期来解决。

许多人指责普洱茶乃至中国茶叶的乱象,其实这不是茶界独有的,而是中国某个历史阶段的普遍现象。我们说,茶叶是文明形态的商品,中国是文明类型国家。盛世兴茶,国运即茶运。在过去十年的泡沫年代,金融与房地产的泡沫肯定要吹进茶行业,用泡沫化的方式来发展。后进国家的赶超,发展到某一阶段往往会出现泡沫化,过去的日本如此,今天的中国也如此,没什么可以目睹怪现状的。还有世界经济也会周期性泡沫化,这是现代社会普遍规律——周期律。

茶叶作为国运商品,承接国家发展阶段性的产物为多,有什么好奇怪的。泡沫其实是双刃剑,一方面能推动行业的繁荣,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另一方面,也让中国茶产业,尤其是普洱茶陷入了文化与金融的结构性锁定,在小众圈子里打转,而大众化的品牌难产,大众化的标准认知也缺位,个个是大师、专家,让老百姓一头雾水。

研究经济周期我们会知道,上一个周期的问题可以用下一个周期来解决。中国茶的结构性锁定与大众缺乏认知的问题,也可以在中国经济脱虚向实的时代大背景下来解决。一些带有新理念的外来资本貌似更适合干这个事,而茶界直面消费者做精准营销的小而美品牌,也可以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国茶产业不是没有标准,而是大众认知缺位,需要从认知体系出发重构产业链

在《产业升级与小罐茶的证据链生意》一文中,我写道:

小罐茶谈不上革农业时代中国茶的命,因为中国茶的现状是三位一体的,农业时代的遗老遗少、现代社会的工业与后工业化并存,不需要小罐茶来做工业化之革命启蒙。

从清末开始中国茶一直处于工业化的百年进程,到毛泽东时代建立了粗放式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掀起了名优茶战略、斗茶大赛,以及传统手工制茶的复兴,推动着中国茶的精细化加工与深加工进程,无论机器还是手工制茶水平得到空前提升。

而2003年普洱茶在大陆兴起,标志着中国茶进入了注重原料与先天内质之阶段,外在的色香味形不是决定因素,只是外在的加分项,决定一个茶叶的好坏,要从茶园的生态环境、土壤、茶种、树龄、气候、海拔、种植管护方式等先天要素开始,有了先天优质的原料,还要制作与后期仓储得法,符合精细化生产品控要求,这样在先天与后天的综合要求下才能制得一杯内秀的好茶。用标准的宣传语来概括,就是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品质管控。

2008年以降,消费升级继续推动中国茶的产业升级。城里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于是中国茶进入与现代食品工业接轨之阶段,有实力的茶企纷纷上马高大上的现代高标准厂房与生产线,遵照现代食品工业的规范,按照国标、企标甚至更高的标准严格生产。

由此可见,中国茶并不是没有工业化与标准化,而是面向大众市场的工业化与标准化很难落地。中国茶被各种茶类、文化、工艺、地方消费习惯所切割,大众市场缺乏统一的认知体系,茶企被迫主攻小众细分市场,导致各说各话,让消费者一头雾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茶行业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如果采用行业通用标准会陷入激烈的价格战之中,很难提升产品与品牌的附加值。于是,做差异化的细分标准,就成为了行业的共识,许多茶企通过细分标准建立了逼格,取得了议价权。但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概念的混乱,让市场进一步支离破碎。

许多人认为茶行业是非标行业,其实是误读,茶行业有通用标准——国标,但光靠国标很难建立企业的逼格,导致大家都去推细分标准。细分标准多了,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加上一些投机商人用认知门槛很高的细分标准去忽悠割韭菜,从而造成认知混乱与市场乱象。

所以,小罐茶能改变的,不是茶行业没标准的问题,而是标准缺乏大众认知的问题。而就百年工业化进程而言,中国茶已经走过了粗放式工业加工,进入了现代食品加工阶段,小罐茶搞的并不是革农业时代的命,而是中国茶工业制造的升级版——工业4.0,也就是对传统工业革命再革命。小罐茶在中国传统茶工业化进程方面的努力,也许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茶的工业美学等全新风口,一些实力与小罐茶相当,甚至远超其的资本大鳄会进来,从而掀起中国茶的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4.0及产业互联网革命,传统茶的底层商业逻辑将因此而彻底改变,当然文化的主根还在。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润元昌:精品熟茶服务的“第一性原理”

关于茶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我觉得不能单就服务谈服务,而要放在一个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谈。而且在当前的大变局时代,我们一定要正视旧瓶很难装新酒的问题。

也就是说,时代在进步,消费在升级,如今的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高端消费在升级,大家要喝“精品”,这不仅仅是原料好就能解决的,其需要一整套符合现代与后现代潮流的供应链深度重构方案;另一方面大众消费不再满足“价格便宜,比白开水好喝一点”,而是在花钱不多的情况下“喝好茶”,对“质优价平”的茶品需求越来越旺盛。

造火箭的马斯克:“第一性原理”才是创新的正确姿势

按照传统的经验,我们很难服务好正在迅速升级的消费者。从提升与改善消费者体验出发,面向未来的茶企需要在“三个极致”上下工夫:

极致的产品、极致的性价比、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所谓极致,不是茶企、茶商认为极致,而是能真正击中消费者的内心,让他觉得这个东西是他真正想要的,有体验与购买的欲望。

如今许多茶企,按照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谓的专业经验在生产极致产品,消费者还没有买单,就先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等到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就怪消费者不懂茶,白白辜负了自己做好茶的初心……

由此可见,传统的专业经验,无法让大家在消费升级的今天走得更远,那我们是不是要告别传统的经验主义,从一个全新的市场原点出发,重新来思考与构建面向未来的服务体系?

这就是润元昌主张的精品熟茶服务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源自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在思考第一性原理,牛顿晚年也在寻找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近年来,“第一性原理”在中国广为人知,是因为造火箭的特拉斯创始人马斯克说“第一性原理才是创新的正确姿势”。

经验一方面帮助大家快速上路,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让传统茶行业陷入了顽固的结构性锁定,也因此每家茶企都在谈创新,做所谓貌似创新的事,但过了若干年后才发现,我们不过在原地踏步走而已,我们主张的创新摆脱不了传统的地心引力,不能像马斯克发射的超级火箭那样自由地奔向星际。

不依托过往的经验,而是从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原点出发,来思考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熟茶,润元昌将怎样组织供应链,来深度满足消费者对熟茶升级之要求?

从“精品熟茶”需求这个市场原点出发,做科技创新型茶企

润元昌品牌诞生于2011年,其前身早在2006年就从事普洱茶行业,专注熟茶领域12年。就因为这份长期与普洱茶死磕的专注劲儿,其才能敏锐地捕捉到2014年起茶行业的三大超级机会——高端熟茶的兴起、小青柑热、中期茶热。润元昌早在2014年就调整企业核心战略,布局这三大新兴市场,成为小青柑与高端熟茶的领跑茶企之一,润元昌小青柑与“春茶发酵的熟茶”成为市场上的标志性茶品,引领着行业的风向标,其因为蓝海市场的巨大红利,而迅速做大做强,成为普洱茶界最新锐,发展最迅猛的茶企之一。

但润元昌不满足于靠经验主义取得的市场成就,而是清空所有的专业经验重新建模。2017年以来,其主动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从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原点出发,其认为“精品熟茶”存在旺盛的需求,润元昌要做“熟茶2.0时代”的倡导者,做“精品熟茶”技术专家型品牌。

精品熟茶,是消费者需要的极致茶品。而“技术专家型品牌”,是润元昌重构熟茶供应链的核心驱动力。前文说过,要服务好新时代的消费者,需要重构供应链模型。传统的供应链模型只能提供传统茶品,按照时代最新精神组织的供应链,才能提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精品熟茶”,而不是光有“精品熟茶”外衣的传统熟茶。

熟茶是普洱茶领域科技介入最深,而且将来会越来越深的子品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科技是熟茶的第一生产力。润元昌将自己的基因定位为“科技创新型”品牌,就是用科技的力量来重构熟茶供应链,推出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品熟茶”。

2018年春天的广州茶博会,润元昌的“润活发酵技术”正式隆重登台亮相,其主张“为熟茶发酵注入新活力”。这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熟茶。在熟茶2.0时代,“有活性与润感”是好熟茶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香甜厚滑韵。如果茶叶发酵得很死,失去活性,即便喝起来非常香,非常厚滑,但因基础分不过关,也不是好熟茶。

“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我们先看一下传统滇红怎样升级到新派滇红的,因为熟茶升级之路有类似的内生发展逻辑。

传统的滇红,为了做外国人的调饮市场,往往高温烘焙提香,让茶叶失去了活性,这种“高火红茶”,闻起来高香,喝到嘴里口干口苦,失去了由润活带来的中国茶叶特有的宽广深长之韵味。

新派滇红为什么喝起来韵味十足,是因为其将烘焙的火温降低,让茶叶的活性不被高温“烤死”,而且在原料上舍得用好料,比如用野生茶、古树茶、高香型的小叶种来发酵,再加上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及调整工艺,让风味物质尽量完美呈现,不愉快的味道尽量避免。从萎凋、揉捻、发酵到干燥过程中,避免不愉快的酸味产生,让红茶更香甜润,一个很重要的诀窍就是在制作全过程中增氧。这是滇红界在去年研究的一大成果。

增氧加工滇红,是不是跟润活技术的富氧发酵熟茶想到一块了?其实这是科学原理的普适性之表现,氧气的控制,不光在红茶,在熟茶领域也至关重要!

针对的国外的调饮市场,传统滇红的好茶标准是“浓强鲜”。这三个指标其实是高刺激性的指标,用来调奶,能立马释放出茶叶的色香味,符合老外的喝茶“只喝一泡,或者两三泡”之消费习惯,让红茶的精华在“一泡”之间以高强度、高刺激性的方式一次性绽放——一泡而红。而中国人喝茶,讲究慢慢品味,渐入佳境之清饮。滇红要做好国内市场,就必须进行颠覆性改革,走清饮路线。这就是新派滇红在近几年崛起的时代背景。

传统熟茶向熟茶2.0迈进,其市场逻辑也是一样的。传统滇红针对的是国外市场,传统熟茶针对的是低端市场。在古树茶兴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熟茶成为上不了台面的东西,是一种用料低劣,加工极不卫生,口感欠佳,喝了对身体无益之茶品。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市场对熟茶妖魔化的一种表现。但我们得承认,当整个市场将熟茶打入底层,卖不起价,做熟茶的厂家会很用心生产熟茶吗?反正是便宜货,那么我怎么舍得用好料,粗放式加工就行了,茶叶做出来能喝就OK。

这就是熟茶1.0时代的现状。不是说在那个时代没有用心做熟茶的企业,而是整体层次不高。如同传统滇红一样,传统熟茶将色香味的高刺激性也看得很重,比如高香,润滑,厚重,甜等等,而忽视了中国茶叶清饮的传统,茶叶要润活,要清雅,要韵味悠长,有了这个基础分,再谈香甜厚滑好不好?千万不要用外在的感官刺激性,来掩盖内涵品质的不足!

传统生茶走过由重视外在的“不苦不涩不是茶”之高刺激性阶段,早在十年前就进入了“冲淡之美”的拼内涵品质之阶段。熟茶也会重复生茶升级之路,由高刺激性到讲内在的和谐韵味之阶段。润元昌首家独创的“润活发酵技术”,打响了新派熟茶由外转内第一枪,“润活”是茶叶气韵足之基础,“气韵生动”堪称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由此看来,“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不仅仅是新派熟茶的一句口号,而是熟茶消费升级的命门所在!

熟茶新命题:更好的风味,更有益身心健康

针对传统熟茶片面强调外在的刺激性,而忽视了中国清饮路线的内在审美,我们看看润元昌倡导的“熟茶2.0”时代,怎样用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一新时代命题。

润元昌首创的国家专利“润活”发酵技术,是指在熟茶制作的过程中,通过“富氧发酵”、“加压发酵”等一系列新工艺的应用,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度,减少鲜爽物质损耗,更大程度保持茶叶活性,最终达到提升熟茶滋润鲜活口感的目的。

这项技术要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切以符合中国茶清饮审美以及身心健康为旨归,尽量增加有活性与韵味的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的物质产生。

说到底,润元昌建立在第一性原理基础上的精品熟茶创新,是以风味与健康为导向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身心健康需要!

总之,服务要首先满足消费者对精品的有效需求。

其次,要服务高端群体,更要为天下人做好茶!

“轻发酵+慢养仓”,十年成就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服务高端群体,前文讲过了“要做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以体现“润活是基础,气韵生动是熟茶的极致之美”。

相信这非一般的熟茶,即便喝惯古树生茶、武夷岩茶、凤凰单丛之刁钻老茶客,也愿意去尝试体验,去主动传播“润活与气韵生动”之熟茶新主张。

要做出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首先要选好原料——用春茶发酵的熟茶,而且是经过醇化的原料;其次要做精细化、能管控与提升活性风味物质,避免不愉悦、不健康物质产生之新型发酵模型,让做出来的茶叶充满活性,喝起来口感愉悦,身心健康;最后是要长时间后期仓储,用时光的慢养来大幅度提升熟茶的品质。

要保留熟茶的足够活性空间,就宜采用轻发酵技术,才出堆的熟茶只是半成品,要经过长时间养堆,再压成饼砖沱。饼砖沱再放置仓库里长期慢养,让时光成为最好的雕刻师,花十年时间来成就气韵生动——高端熟茶的极致之美!

这一熟茶开发模型可以总结为:轻发酵+慢养仓,用十年时光来养成一杯“具有老生茶口感的熟茶”。

润元昌有个计划,采用轻发酵的熟茶,才做出来的新茶,只卖百分之二十,百分八十的茶品,仓储十年再销售。这就是轻发酵的二八原则。

做“精品熟茶”极致体验品牌,让天下人喝“国民熟茶”

润元昌的精品熟茶开发有两个方向:

一是面向高端人群推出的质优价高茶品,以“轻发酵+慢养仓”模型为主,用十年慢养来成就一杯传奇。

二是面向大众人群推质优价平茶品——国民熟茶,也就是精品熟茶,平民消费。这些消费者还有个特点,就是不懂茶,或者不怎么懂茶,其喝茶讲究适口性。针对这部分人群的喝茶需要,润元昌专门研发了“陈香发酵技术”,就是让春茶好料发酵出来的熟茶,摆放一年左右上市,喝起来香甜厚滑润,满足普通老百姓平价喝好茶,喝了身心健康之需求。

回到文章开头说的,做好消费者服务,需要三个极致。极致的茶品,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之上的,如果消费者没这个需求,或者需求不够旺盛,那么茶企开发的所谓极致产品就是鸡同鸭讲。

润元昌深入研究消费者的精品熟茶需求,有的放矢,将消费者划分为高端专业茶客与大众消费人群,一个是对品质刁钻挑剔的市场,另一个是普适性的基数市场,分别供应建立在不同模型基础上的产品。

前者在“春茶发酵的熟茶”基础上,独创“润活发酵技术”,采用“轻发酵+慢养仓”的模型,来开发经得起挑剔的专业消费者检验之极致茶品。

后者在“春茶发酵的熟茶”基础上,研发“陈香发酵技术”,生产适口性好,性价比极高的茶品满足大众消费者。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熟茶,以“国民熟茶”的名义,让天下人喝好茶!

在第一个模型中,高端与专业消费者偏重于极致茶品体验,有极致茶品再来谈极致性价比。而在第二个模型中,大众消费者先看极致性价比,再来看极致产品体验。

第三个极致,是极致的消费场景体验。

许多茶企误解了极致的消费场景,以为把茶庄、茶楼装修得高大上,就是极致场景。极致消费场景,首先的购买的便利化,然后是体验的人性化。

你装修再好,市场上卖你产品的人太少,你没有知名度,我对没有认知,即便知道了你,也很难找到购买的途径。故首先要打造品牌,解决精品熟茶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消费者有了认知,还能很方便地购买茶品。

润元昌,高举“精品熟茶”技术专家品牌大旗,进行现代主流的品牌与渠道建设运作,让润元昌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品牌、口碑品牌,在发展品牌专营店的基础上,针对全国数十万家零售茶庄推“精品熟茶”专柜,让润元昌精品熟茶的小红旗插遍大江南北,祖国的每一片土地,从而解决品牌的认知度和购买便利化之问题。

其次终端消费场景要人性化。场景不能从企业的主观出发,而要从人性之深层次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设置不同的消费场景。这就是润元昌理解的极致消费场景体验。今后润元昌将在这方面下大工夫。

场景的人性化要做到“三化”:一是生活化,走进办公室与家庭;二是国际化,随一带一路输出中国元素的健康文化;最后是年轻化,用时尚青春语法打造消费场景,引导年轻人喝茶。

如果能做到“三化”,就是“国民熟茶”,就能开启熟茶的大众化。否则,还是在传统的小众圈子体验打转。

下面重点谈一下场景的生活化:

如果北方人有广东喝早茶的时候泡熟茶这种生活场景,估计熟茶销量会增加五倍。这种生活场景很质朴普通常见,也就是居家过日子的场景,而不是强调逼格的场景。

生活处处是风景,没必要刻意景外造景,如果用力造的话反而着相了。熟茶的场景生活化,可用“融”字诀,以你喜欢的方式,习惯的方式,融进你本来就很美的生活。而不是另外搞个东西,板着脸教训消费者,你不喝熟茶就没品格,没追求,没文化。为何要对立造景,而不是用好“文化”的大而化之呢?

许多茶企推广,喜欢制造对立面,不就卖个茶,至于吗?

体验要人性化,人都喜欢找认同感、归属感,不喜欢被异物植入,厌恶对立面的东西,顺应人性就ok!

润元昌将围绕“熟茶与健康”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让熟茶的大健康文化走进大众社区,让喝精品熟茶有益身心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切从熟茶消费升级这个市场原点出发,来重构熟茶体系,做熟茶2.0时代的倡导者,将精品熟茶做到三个极致,这就是润元昌用“第一性原理”服务消费者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普洱茶99派”与“中生代发酵师”的崛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都在书写属于自己时代之传奇。在中国商界有84派、92派、99派、15派的说法,这些拥有不同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人物,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功不可没。

84派诞生于中国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继农村土地承包制以后推动城市改革,厂长负责制与承包制,以及商品流通领域的逐渐放开,给他们带来了施展拳脚的巨大空间。

92派诞生于1992年中国走市场经济道路,掀起了下海潮与全民练摊,他们成为了“走向新时代”的弄潮儿。

99派是对以PC互联为核心的新经济有着深刻理解的一代。

15派则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宠儿。

在商界要讲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微观经济世界中最稀缺的资源。而在茶界要讲茶人精神,正是在一代代茶人的努力下,推动着中国茶产业不断变迁与升级迭代。

我将以“99派”茶人为主题,来谈一下“普洱茶99派与中生代发酵师的崛起”。也就是要真正理解传统发酵师与“中生代发酵师”之间的巨大不同,要放到“普洱茶99派”强势崛起,并主导行业话语权这个时代背景上。

中生代发酵师跟传统发酵师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是老厂师徒传承体系,前者是现代食品科研技术体系领军人,在传统熟茶升级的2.0时代,其将开启“精品熟茶”新未来……

行业风云榜:从84派到99派的崛起

84派是中茶公司、国营大厂的改革派,香港的传统茶商,以40后、50后居多,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他们的黄金时代。完善熟茶制作工艺,成功拓展日本、法国、德国与香港市场,是他们的最大功劳,在他们的努力下,普洱茶站在国际化的全新起点,与西方主流健康价值接轨,开创了健康普洱时代。

92派,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做普洱茶的港台商人、云南与广东茶商,多为50后、60后。其在90年代初赶上市场经济大潮,茶叶个私经济空前繁荣,1996年以后赶上国退民进黄金时代,以及1999年到2001年台湾普洱茶市场的疯狂,从而淘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积累,并成功抄底2003—2006年的普洱茶市场,成为普洱茶新时代的文化与投资教父,开创了文化与金融普洱时代。

99派是知性的70后、80后,2003年以后投身普洱茶事业,从20多岁的毛头小伙,经过十多年的行业历练,到现在四十岁左右,堪称当前普洱茶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受过更良好的教育,拥有更宽阔的视野,有着互联网思维与新制造、新零售、新服务精神,能更深入理解与尊重现代商业文明,喜欢与市场接轨,用专业的职业化团队,构建共享内生发展模式,用系统化思维解决问题。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引领着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诞生……

未来几年,茶界会正视99派的强势崛起,其将统制行业的未来。

99派,2003—2007是低头学习阶段,2008年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2011年在古树茶、电商、仓储与中期茶交易等方面扬名立万。2011—2014年,是99派用全新理念创建品牌与平台的时期,到2014年,99派做的品牌与平台已成气候,在市场影响力方面,可与92派分庭抗礼。2015—2018年,99派利用产业大变局,以及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巨大机会,积极开拓中期茶、柑普茶、高端熟茶等新蓝海市场,从而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并代表普洱茶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

再后来,是15派的天下。15派大都是90后,是天然适应移动互联的一代,也对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新零售了然于心,还可以在文创与后现代艺术智造方面开创普洱茶行业全新境界。估计普洱茶的年轻化与国际化要靠他们开启!

普洱茶的商品价值观与时代的技术模型选择

有老茶人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堆熟茶发酵技术已经成熟,传承好经典就行,没必要搞小堆发酵等新花样。但问题来了,既然八十年代的东西那么经典,仿若真理,为什么后来熟茶大规模退出日本市场,日本人对普洱茶由狂热的捧,最后到“棒杀”?

其原因在于,当时普洱茶处于“农业普洱”时代,1978年突然开启的日本、西欧国家热,将农业时代的土特产,强行拉升到与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接轨的“健康普洱”高度,虽然在日法两国的合作商的指导与大力帮助下,普洱茶在80年代对其传统体系进行重大革新,开始了脱土入洋之进程,但毕竟普洱茶沉重的土特产肉身,很难让其在“健康普洱”领域走得更远,农业普洱与西方食品文化天然存在巨大的裂痕,即便早期热恋,随着双方深入了解,最终还会分道扬镳,从而丧失了日本市场。

现在可以总结八十年代的普洱茶商品观与熟茶技术模型的选择。有什么样的商品价值观设定,就有相应的生产技术应用体系与之配套,这就是每个时代逃不脱的宿命。普洱茶丢了日本市场,主要是八十年代的香港茶商及熟茶的半成品工艺造成的。

八十年代生产出来的熟茶,只是半成品,含有大量腐败菌、杂菌,口感也极差,需要长时间的后天仓储来改变茶性,让腐败菌、杂菌减少,益生菌增多,口感变好。这就是老派香港茶商总结的,半成品普洱茶需要仓储十年,才熟化,品饮价值才高。香港老派茶商知道是一回事,实际去做又是另一回事,说白了搞快钱毁了日本普洱茶市场。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那么热,香港茶商搞到茶,倒手就能赚大钱,谁会将半成品长期仓储?于是大量的半成品熟茶卖到日本,云南以外各省的中小叶种、炒青、烘青普洱也转口香港卖到日本。

说了香港茶商乱倒茶叶赚快钱之问题,再来看云南的厂家生产的普洱茶也是存在极大的问题,我在前面写的系列文章中总结为:先天不足,后天来养,后天也未必一定能养好。先天不足,首先是选料普通,其次是渥堆发酵粗放随意,腐败菌、杂菌多。如果先天工艺到位,品控管理极严,会有那么多腐败菌、杂菌,才出堆的熟茶口感会那么差,不宜饮用吗?所以农产品的商品价值观,才会有“先天严重不足”的熟茶发酵技术模型!

我们再来看1995到2014年的文化普洱与金融普洱时代。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为普洱茶的快速变现时代,也就是普洱茶作为商品,其商品价值变成一种获取名利的道具。既然是名利的绝佳变现工具,许多人没心思静下来好好做茶。90年代中期,普洱茶的投资收藏价值兴起,于是可以仿制老茶的湿仓茶大行其道,各种假茶满天飞。90年代中期以前,普洱茶进港仓,是为了养熟半成品,之后是为了做假,港仓也变成如今见不得人的湿仓茶。湿仓茶从1996年一直盛行到2006年。

在普洱茶的快速变现时代,普洱茶的技术工艺模型,也由慢养半成品,转化为快速套现的速成普洱技术,湿仓、熟茶重发酵、生茶绿茶化,都是速成普洱生产技术之反映。我不是说速成不好,速成与慢养,各有千秋,只要建立在品质基础上,我都赞成。但问题是,在速成工艺占主流的年代,大家更多心思是花在变现,而不是精研技术与产品上。

当然,这只是在谈普遍现象,在快速变现的年代里,还是有许多茶企茶商在踏实负责任地生产与经营,用精益求精的心态在提升原料品质,钻研制茶技艺,研究专业仓储。在这些茶人的努力下,普洱茶进入了如今的讲究品质全程管控,精细化生产大行其道之制造全面升级的时代。

另一方面,2014年以后普洱茶进入了结构性炒作市场,套利的风险越来越高,迫使行业从业者正视真实消费市场的开发——普洱茶不能仅仅用来炒,更要用来喝!

当茶企、茶商将目光聚焦消费市场之时,会发现中国茶叶消费正在迅速升级,不但高端人群要喝精品,连普通消费者也不再满足“比水好喝一点”,而是对“质优价平”的精品茶充满旺盛需求。故,普洱茶消费升级推动着普洱茶产业进入了2.0时代,如何生产制作好“精品熟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成为了普洱茶界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

99派茶人作为现阶段普洱茶行业的中坚,以润元昌为代表的茶企早在数年前就在布局“熟茶2.0”,以99派“中生代发酵师”为核心力量,进行新派熟茶系统性开发,打造“精品熟茶”技术领导品牌。

图为中生代发酵师王尧山,润元昌研发总监,专注、悟性高、自制力强,从2006年开始便常年驻守云南茶山,12年里走遍了勐海大大小小的茶山,对每个茶区原料的特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常年在茶山从事原料收购、生产加工、茶叶审评等一系列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发酵、拼配、审评经验,在云南当地被誉为“全勐海试茶最多的人”。

“中生代发酵师”创享“精品熟茶”新未来

润元昌掌门人李子超先生认为业内做好精品熟茶品牌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以70、80后为主体的“中生代发酵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首先必须要有资金。精品熟茶用料好,而且许多茶发出来要长期仓储,这都要占用资金。润元昌大规模收优质山头春茶原料进行发酵,建有千吨精品熟茶库存。

2、其次要有精品熟茶技术体系。

精品熟茶技术门槛高,需要与之配套的新型发酵师队伍及技术体系。

传统发酵师,发普通原料为主,缺乏精品原料发酵传统。速度、成本、规模和标准化,这是传统发酵师习惯的体系。当然不排除一些传统发酵师,与时俱进,也能发精品熟茶。

精细度、小批量、精准控制,这是精品发酵师需要的体系。

润元昌发酵师都有本科学历,带着对行业的思考,有很强的总结能力与逻辑能力,每发一堆茶,都有总结与反馈。

逻辑能力是指:对原料、发酵过程都有研究,知道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是有文化,有思辨能力的中生代发酵师。他们有要求,既向老一代学习,也愿意尝试创新。

3、最后要有渠道。

假如发的熟茶多,卖不掉,第二年不敢发,就不能持续学习与变现,也不能持续进步。润元昌拥有渠道优势,可以大量发精品熟茶,发的堆子数量越多,就能不断积累精品熟茶发酵的各种细分数据,不断总结与提升精品熟茶技术体系。有通畅的销售通路在支撑,润元昌也敢建精品熟茶大库存。

润元昌推出“中生代发酵师”,是决胜熟茶2.0时代的王牌。老一代发酵师,生于物质匮乏年代,他们主张大宗、快速、低成本、大规模之熟茶制造体系,对原料不讲究,好原料拿去做生茶的多。过去行业落后,没法吸引太多人才,许多从业者文化素质不高。现在行业起来了,吸引了更多人才过来,这是行业发展的体现。

“50年前没熟茶,前人创造熟茶。今人为什么不能创新熟茶,搞熟茶2.0时代。润活技术,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不是突发奇想的,是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出来的。这样的熟茶是好的熟茶,其只是以前不叫润活这个名字。我们中生代发酵师做得多了,通过12年钻研熟茶,才总结出精品熟茶的特点——润活。其可以高度保留茶叶的活性,让茶叶的口感有更多的享受感与满足感,所以自然而然就用这样的技术。”李子超说。

润元昌用“三大区隔”打造精品熟茶技术品牌:

1、技术区隔;

2、细分产品分类区隔;

3、供应链原料库存区隔。

普洱茶能越陈越香,是时间的朋友,年份产品在市场上有不可取代性。如同白酒市场,谁有足够多的基酒库存,就有优质产品的基础。

润元昌实行“技术工厂,大仓库”模式。

润元昌搞“二八法则”:二成卖,八成仓储。仓储精品熟茶原料,推精品熟茶。“精品库存+适当市场运作”,润元昌可打造成精品熟茶品牌。

传统熟茶有历史,润元昌有创新。其通过积累口碑,竞争未来五到十年的市场,不注重当下的市场——当下的卖。库存是润元昌的核心竞争力。

精品熟茶开启普洱茶大消费时代

润元昌将以99派的中生代发酵师为核心,充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来供应精品熟茶,以期开启普洱茶的大健康、大消费时代。李子超将其规划为:

1、从收藏时代彻底走向消费时代,彻底推进熟茶的饮用消费。

2、产品研发要配合全国专柜战略。

解决通路问题,解决产品的积压问题,做成有流通性的产品。

3、润元昌扮演熟茶研究者角色,对应两大类客户供应产品:

一是普洱茶爱好者、发烧友,他们对普洱茶有研究,有口感追求,这是小众群体。中国人数多,这个群体其实人数很多,群体很大。(专家型,挑剔的消费者)

二是更广泛的喝茶群体,不是发烧友与专家,没有专家型消费需求与挑剔。他们只是想不用花很高的区分成本与选择成本。用一个合理的价格,就能买到好茶。他们的需求是,有一个良心厂家,出一些让他们闭着眼睛都能买到的好茶。(不想花太多时间去区分的消费者)

通过PK可以看出:

1、精品熟茶的各项指标提高显著,能顺应茶叶消费升级。

2、历史文化是传统熟茶的长项。但这是一个需要创新而诞生创新的时代,精品熟茶可扬长避短,高举创新文化大旗,是熟茶历史在当代的发展,有继往开

来的深远意义。

3、传统熟茶有传统经典茶品背书。每一代有每一代人喝的茶,精品熟茶推出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创新明星茶品,用新时代的老百姓选票来背书。

4、传统体系的老发酵师,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之中,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系统总结与学习创新能力不足。精品熟茶核心技术由“中生代发酵师”主导,其受过高等教育,以70后80后为主,年富力强,从业四五年到十多年,经验丰富,积极学习新生事物,能对发酵机理进行系统化总结,能深入理解来自消费市场的转型与升级,主动进行供给侧再造,用精细化发酵与全程品质管控提升发酵水平,用工业系统集成精深加工思路做强做大优质茶品供应链。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1,977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