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七种黑茶市场竞争

找到约126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茗边:湖南千亿茶产业系列报道(三):可持续发展下的湖南黑茶

 

近年来,湖南黑茶作为湖南省茶产业异军突起的闪亮名片,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以三个湖南黑茶典型代表品牌安化黑茶、临湘黑茶、新化渠江薄片,形成湖南黑茶“一主两翼”,带动湖南黑茶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2011年的第四大茶类黑茶,如今已跃升为第二大茶类,成为湖南省千亿茶产业的重要支撑。2017年底,湖南省茶园面积达270万亩,产茶25.1万吨,出口4.7万吨(含边贸出口),创汇1.6亿美元,实现茶业综合产值713亿元。湖南黑茶产业异军突起,2017年湖南省生产黑茶12.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50亿元,成为湖南省千亿茶产业的重要支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核心产区安化县黑茶产业规模也由2006年的2亿多元,增长到2017年综合产值152亿元。湖南黑茶特别是安化黑茶的崛起,在推动湘茶产业跨越式发展,早日实现千亿产业的建设过程中,有着不言自明的重要作用。

 

 

一、打造“一主两翼”格局 推进湖南黑茶品牌建设   

 

湖南黑茶品牌除政府主推区域公用品牌安化黑茶外拥有众多的企业品牌集群,基本形成了一企一品的市场格局,白沙溪、湘益、湖南中茶等知名优秀品牌为做强做大湖南黑茶充当了市场主力军的作用。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曾表示:湖南的茶人们在普洱茶的营销推广中找到灵感,寻找湖南茶产业的突破点,产业上下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黑茶,并倾其所有资源统一打造湖南安化黑茶品牌,以黑茶的健康功效研究、宣传为突破口,然后通过技术创新提升黑茶品质、保障质量安全,通过产品创新实现黑茶产品的多元化,用十年的时间把湖南黑茶推广到了全国,并实现内销、边销、外销同步推进。

 

 

湖南黑茶的典型代表是安化黑茶、临湘黑茶、新化渠江薄片。安化黑茶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益阳的安化县以及桃江县、赫山区,产品主要有千两茶、砖茶、天尖茶等七大系列产品,尤以千两茶、茯砖茶在中国茶叶大家庭中独具地域特色和具有较强震撼力,成就了安化黑茶地域产品名片。安化县2017年黑茶茶叶加工量7.5万吨,综合产值为152亿元,税收为收2.8亿元,比16年分别增长15.4%、21.6%、40%。茶园面积达33万亩,黑茶加工企业发展到150家。

 

 

安化黑茶天尖

 

安化黑茶的蓬勃发展,激发了湖南黑茶另外两个分支——临湘青砖和新化渠江薄片的快速崛起。

 

临湘自古就以产茶闻名,素有 “茶乡”之美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因茶立县且由朝廷直管的茶叶专业县。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茶叶优势区域产业县,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茶乡”称号,2014年“临湘黑茶”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历年来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县市。临湘茶叶因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品质、独特的工艺和当初 “贡茶”、“边销茶”的功能定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贡茶”、“民族团结茶”、“社会和谐茶”和“时尚健康之饮”。临湘县2016年生产黑茶2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有茶园面积8.3万亩,拥有永巨、明伦、三湘、市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

 

羊楼洞老街

清代生产青砖茶场景

 

新化黑茶可以追溯到唐朝,《本草纲目》载:“渠江之薄片,会稽之日铸,皆产茶有名者”。《新化县志》佐证:“渠江薄片、月牙茶为宫廷贡品,全国享有盛誉”。众多史料证明,渠江薄片乃千年古茶,是中国黑茶的鼻祖,是中国贡茶历史最悠久的茶品,也是史料上最早记载的湖南黑茶。深厚的茶文化凸显了新化黑茶皇家贵气品质,从而使之成为我国集“绿色、有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茶业品牌。特别是渠江薄片的便饮性和便携带性,越来越受到消费市场的追捧。2016年,新化县年产黑茶2000吨左右,综合产值8亿元,茶园面积达到6.2万亩。

 

 

临湘青砖、新化渠江薄片是湖南黑茶产品特色代表,与安化黑茶一起,形成了湖南黑茶“一主两翼”、带动产业全面发展的格局。

 

 

二、抓住产业主要矛盾 转变产业发展观念

 

有一项专门针对湖南黑茶的调研报告认为,目前,湖南黑茶品牌众多,基本是一企一品,品牌存在“多、乱、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湖南黑茶品牌的认知度、知晓度和忠诚度;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亟待加强,由于市场准入及技术门槛低,价格较为混乱,(益阳办主任李建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准入的门槛问题如果放在全国大的范围来看,门槛还是比较高的,由于黑茶产业的特殊性,茶农、一家一户无法进入市场,只有经过二产业方可进入市场,所以十多年的发展形成益阳200多亿的产业规模,正式办了SC认证的企业还不到200家,这在其它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事。关于价格问题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主要是价格体系没有做到公开透明和市场如何规范的问题。)安化生产的千两茶(新茶)价格高的达1.9万元每支,价格低的不到500元每支,原料及加工品质的不同价格便差异很大,企业不按标准生产容易形成恶性竞争;规模小的黑茶加工企业及小作坊,技术设备及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低劣,对湖南省知名高端黑茶品牌的市场拓展具有非常不良的影响;黑茶适合收藏存放,但是过度收藏储存不利于产业发展……

 

益阳市茶办主任李建国

 

湖南省经信委、省茶业协会、省食品行业联合会纵观湖南黑茶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认为不仅有来自茶园基地与茶叶茶园源头安全和规范管理的矛盾,更有供需平衡、产品提质升级、市场消费、品牌宣传与市场开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增长等方面的问题,下一阶段湖南黑茶产业不仅要重视种好茶环节,更要支持做好茶、销好茶,改变黑毛茶、精制茶特别是黑茶生产加工条件较差,工艺技术落后的现象,加强湖南黑茶品牌宣传与市场开拓,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生产加工和品牌宣传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

 

安化县茶产业领导小组组长、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蒋跃登(右)接受茶讯主编、茗边头条主编孙状云采访

 

茗边观察认为,此番由行业报告透露的湖南黑茶品牌“多、散、乱”现象的行业痛点思索,是旨在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在茗边看来,湖南黑茶,特别是安化黑茶形成的强大的企业品牌集群,是产业兴旺呈现的“百花齐放”,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的品牌强势已成,良币终究是良币,已不可能被少数的劣币驱逐。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优化整合资源要素

 

湖南省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培养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湖南黑茶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开展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升级换代,大力拓展黑茶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全省黑茶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收购、兼并等形式,优化整合资源要素,扩大经营规模,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着力培育5-8家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湖南黑茶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和支持茶叶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促进中小湖南黑茶加工企业挂大靠强。

 

 

湖南省现有黑茶加工企业185家,年加工能力15吨以上,黑茶产业及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超300万人。湖南省茶业集团、白沙溪、益阳茶厂、湖南中茶茶业、怡清源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在品质提升、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方面带动作用突显,为湖南省其他黑茶加工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拓展了空间,增强了信心。另外近年来快速发展壮大的企业如云上、阿香美、千秋界、八角茶业等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共同推动着安化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特别是近年来在饱受争议中迅速崛起的湖南华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销售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每天从全国各地组织来安化生产基地旅游参观的人数达2000多人,年销售规模超过60亿元,2017年上缴税收2.5亿元。

 

 

四、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延伸湖南黑茶产业链

 

湖南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茶产业科技创新。

 

湖南黑茶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拥有一批贴近产业、攻坚克难的专家技术团队,如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仲华科研团队、湖南城市学院黑茶研究所、省茶叶研究所等茶叶产业科技研发队伍。由刘仲华、周重旺、黄建安、吴浩人、肖力争、肖文军、尹钟、傅冬和、李宗军、朱旗等专家领衔,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省茶业集团为主体团队的科研项目《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系2016年度茶行业唯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奖,制订国家标准2项,制订发布安化黑茶湖南省地方标准13个,获得SFDA保健食品批文3个,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篇。该项目揭示了黑茶加工中优势微生物及其形态、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与品质风味形成机理,探明了黑茶主要功能成分组成、调节糖脂代谢和调理肠胃的作用机制;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发明了茯砖茶高效安全综合降氟技术,研制了系列黑茶加工新装备,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发了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

 

 

诸多的项目技术在湖南黑茶企业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大力提升了湖南黑茶产业的技术水平,并取得了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黑茶由2011年的第四大茶类跃升为现在的第二大茶类。安化县黑茶产业规模由2006年的2亿多元增长到2016年的125亿元。近三年,仅安化县黑茶产业就增加农民就业岗位5万多个,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近万元。

 

要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延伸湖南黑茶产业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黑茶产业科技投入,加快开发黑茶衍生产品,延伸黑茶产业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致力于全方位从黑茶饮料、黑茶食品、黑茶护肤化妆品、黑茶工艺品等研发与推广。

 

 

五、积极巩固国内市场  加快拓展国外市场

 

湖南黑茶全国消费市场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传统的边销茶市场,主要为陕甘宁、新疆、内蒙等地区少数民族供应民生必不可少的生命之茶,其中在新疆的市场份额占90%以上。湖南省的益阳茶厂、白沙溪茶厂、香炉山茶厂、永巨茶业等10多家黑茶企业为国家民委边销茶定点生产企业,湖南黑茶占全国边销茶供应量的50%以上。二是内地普通居民生活消费市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文化、健康的追求和投入与日俱增。

 

 

近年来由于湖南省茶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开拓创新,媒体及黑茶企业、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推动,湖南黑茶抓住市场机遇得到快速发展,加大营销力度,加大品牌推介,提升品牌形象,积极拓展市场;支持推进茶、茶文化进餐饮、进机关、进景区、进校园、进超市、进社区等行动,支持公共场所免费饮茶装备配置,便利饮茶,复兴传统公共消费市场;创新实体店经营,发展电子商务、配送、代理、直销、批发、邮购、微营销等新型市场业态;湖南黑茶企业纷纷走出湖南,加快建设营销网络,已经形成了近5万个湖南黑茶营销网点,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互联网电商销售,线上线下联动。尤其是华莱生物科技全新的销售模式以及工业旅游与黑茶销售相结合的实践,让国内更多的消费者从了解黑茶到接受黑茶,直到喜欢黑茶,进一步扩大了湖南黑茶的市场影响力,国内黑茶消费群体不断增加。

 

 

湖南黑茶本是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近年来,一批龙头企业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积极开拓黑茶国际市场并取得积极进展,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湖南省优质黑茶逐步进军亚洲、欧美、非洲市场,湖南黑茶市场前景越来越广阔。

 

 

六、区域辐射成效显著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湖南黑茶特别是安化黑茶的崛起,促进了相关产茶市县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常德桃源等湘西北地区黑茶产业的发展,成为安化黑茶产业的后花园,保证了安化黑茶原料供应,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桃源、石门、沅陵等地调查了解到,目前桃源县已有黑茶成品生产企业5家,黑毛茶加工企业27家,2016年黑茶产量21860吨,实现销售收入近6亿元,古洞春、百里茶庵、湘北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沅陵县有黑茶加工企业2家,黑毛茶加工企业3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0.4亿元;石门县有黑茶加工企业3家,黑毛茶加工企业43家,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近亿元。由于黑茶原料与绿茶、红茶所需原料的差异化,湖南黑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极大地提高了茶园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茶农种茶积极性,促进了湖南省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

 

 

湖南省茶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茶园多处秀美乡村,有很多茶道古迹、传奇故事、文化演绎,应该充分利用茶园的秀美风光,结合人文古迹资源、民俗文化,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茶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发展乡村茶旅。

 

 

七、行业组织自查自律 市场监管亟待加强

 

调研过程中发现,相关行业组织在督促和指导企业切实加强行业自律,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标准组织生产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和创新协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茶业产业相关行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沟通,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信息、市场、技术、标准、人才和培训等方面服务,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同行业企业之间生产经营行为,实现行业内公平竞争,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同时也支持湖南省茶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举办中华茶祖节、湖南茶业博览会。

 

 

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不够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市场监管。

 

一方面要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产品标准,做到湖南黑茶生产“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引导生产者自觉按照标准组织黑茶生产加工;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相关部门要突出监管重点,既抓大企业的示范带动,又抓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督检查,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不得发放生产许可,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扰乱市场等违法行为。多管齐下,促进湖南省千亿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听黑茶藏家蔡金华聊黑茶收藏诀窍

上图为广东东莞藏茶人蔡金华的茶仓


黑茶这一独特的茶叶品类悄无声息中逐渐成为海内外收藏家的新宠。除了得到专家认证的健康饮品外,其易储存,且越陈越香的特点,也是它越来越受到收藏界青睐的重要原因。近期,本刊选择采访了多位黑茶收藏大家,为读者讲述他们收藏黑茶的故事。同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总结了黑茶收藏存在的观念性问题,怎样收藏黑茶?黑茶收藏的误区有哪些?记者作抛砖引玉之议。

喝陈存新选择品牌黑茶

在采访过程中,黑茶收藏者不约而同都会说到一个问题,那便是黑茶“做旧”成老茶。国内收藏名家、太行茶仓董事长赵玉光建议“不懂茶不收茶”。市场上众多的老茶,其实大部分是做旧的。这种“老茶”不仅外观难以辨别,即便是味道也是以假乱真。

随着黑茶收藏成风,很多小厂一哄而上,不少假冒伪劣产品也冒了出来。非专业人士很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专家建议,无论是用来喝还是收藏,都要尽量购买品牌厂家的黑茶,质量上有保证。此外,如果主要用来品尝的话,可以同时购买新茶和陈茶,喝陈存新是一个品茶的好办法,同时感受黑茶随着时光流逝发生的变化。

很多企业一味追求年份久远的黑茶,这便让一些商家有机可乘。于是产生了湿仓和干仓两个概念。

湿仓是人为的改变茶存放时的温度、湿度,使之快速发酵。将茶存放在湿仓中进行后发酵,称为“湿仓后发酵”。这些消费者脆弱的心智当中,固执地认为只有湿仓茶的味道才是纯正的普洱茶味道,因此当他们真正喝到好的普洱茶时,反倒认为那是不正常的。湿仓茶完全破坏了茶叶纤维,改变了茶叶原有的本质,违反茶叶内质自然氧化发酵的规律,这与饮茶健康的特性是背道而驰的。

干仓茶是对应湿仓茶而产生的概念,是指温度、湿度适中,即常温下,通风透气,清爽无杂味,不易滋生物的仓储环境。现在主流的消费观念认为,干仓才是普洱茶储存的最佳形式,认为干仓滋味正宗,是真正的普洱茶的味道。

现在的问题在于,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要想让其明白什么是干仓,什么是湿仓,所要花费的教育成本,恐怕不是某几个企业就能完成的。道理很简单,作为普通消费者,买茶叶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解渴和待客,基于这两点简单的需求,还要花时间去了解这么复杂的产品知识,这样的决策成本和冒险,使普洱茶在竞争还没开始就失去了机会,输在了起跑线上。

注重品质不要一味追求年代

并不是年代久远的黑茶一定是好茶。记着了解到,有些人盲目追求三五十年的普洱陈茶,甚至追求所谓的樟木香和荷香。其实存放30年以上的普洱茶目前很少存世,四五十年以上的普洱茶更是微乎其微。

老茶代表了一种年代感,品饮时可以喝出“当年”的味道。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有幸品饮了藏家的私房老茶,茶叶沸腾涨落,慢慢浸开,入口后唇齿留香。凭着茶汤颜色与口感,记者断言这是10年以上的茯茶,但后来,藏家告诉记者,这只是3年的茯茶。由此得来结论,盲目追求年代是黑茶收藏的一大误区。赵玉光告诉记者:“一款存放10多年的茶,如果并没有达到这个年份该有的品质和内在质量、口感,也不能称之为老茶,反之,如果仓储条件和陈化的程度都非常理想,存放七八年的茶,就已经达到了10年的效果,那这款茶也可以说是‘老茶’。茶的存放环境以及陈化程度等等因素决定着它的品质。”

再举一实例,上世纪70年代,故宫仓库仍存留部分清代年间作为贡品的团茶。茶叶评审专家们经过泡饮鉴定,发现该百年的陈茶只有暗红色的汤色,滋味全无。这是由于年份太久,茶叶已经确实“陈化”得太过分了,已无饮用价值。

据业内人士介绍,对于普洱茶,不要简单地认为年代越久远越好。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在合适的储存条件下,茶品的品质会朝“好”的方向转化。一款茶品如果起初质量未能达标,那么不论放上多长时间,茶叶品质都很难脱胎换骨。

黑茶收藏也要讲诀窍

在几次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关于黑茶收藏的诀窍也学了几招,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品质是第一位的。黑茶不管赋予它多少功能和附加值,但万变不离其宗,它的本质是食品。选取优良品质的茶是收藏的基础。现在黑茶包装十分讲究,黑茶的竞争演变成包装的竞争,脱离了根本。采访过程中,黑茶收藏专家告诉记者,一片茶在手,一要观其形,看棱角是否分明,条索是否密致。二要察其色,颜色是否正常,是否过度发酵,是否红绿茶改制,是否霉变。观汤色,冲泡之下原形毕露,不同品质不同品种不同年份的茶汤色不同,还要反复冲泡看其耐泡性。三要闻其香,是否有黑茶独有的香气。善于区分陈香与霉味,对有异味和有奇香的茶都要警惕。四要尝其味,真正的行家凭三寸不烂之舌入口便知茶的品质与大概年份,收藏黑茶必须练就这副本领。

第二,新老梯次收藏更为重要。追寻老茶是所有藏家的本能。一味追求老茶,收藏之路便愈走愈窄。就黑茶而言,新与老相对而言,今天的新茶便是明天的老茶。五年一个周期,喝老存新,年年享用老茶,进入良性循环。眼下市面上有些所谓老茶尽是猫腻,包装作旧作伪、过度发酵或者改制重做冒充老茶、新老原料掺和等等。

第三,尽量成系列收藏。收全让藏品成一个完整的系列,这是有成就的收藏家的成功之策。举例说明,知名企业的产品尽量收全,或者在一个时间段内该厂出品的茶收全。本身是成系列开发的产品要无遗漏地收藏,比如白沙溪茶厂的迎奥运系列。进行分类收藏,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安化黑茶的三砖三尖一卷(黑砖、茯砖、青砖,天尖、贡尖、生尖,花卷即千两百两),选取其中一类或几类收藏。

第四,有独特意义存世量小的茶不可放过。其一,纪念茶。每年各茶厂出品的各类纪念茶都应囊括进来;其二,获奖茶。获奖茶多为优质茶知名度随获奖而攀升,认可度高,容易接受;其三,绝版茶。绝版的已经后不见来者,类似于80年的猴票,升值是必然的;其四,限量茶。古玩的价格是与存世量成正相关的,存世量小,价格就高。

资料来源:安化黑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中国茶如何走向国际市场?

李荣民先生出生于茶乡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自幼受茶文化的熏陶,对中国茶有着特殊的情结。工作后,因长期在对外经贸部和商务部工作,曾出任多个国家和地区驻外商务领事(办事处主任),一直关注着中国茶在国外市场的发展。恰逢第23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又称9·8投洽会)期间举行“2023国际茶业合作发展论坛”,李荣民先生凭借自己的国际视野和对中国茶的深刻理解发表了《海峡两岸携手同行 让中国茶香飘世界》的演讲,引起与会听众的反响。今天特发此文,与业内同仁分享!

——编者

李荣民

商务部经济合作局原局长

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顾问

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健康饮料之一,目前全球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0亿人喜欢喝茶,这意味着每五个人里面有两个人喜欢喝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大多有喝茶的习惯,茶叶需求依赖于进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发展,给中国茶叶出口带来了许多新机遇。中国茶要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应当立足国情,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认清当前中国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茶产业虽然快速发展,茶园面积、茶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还没有太多话语权,相对于古丝路时代的辉煌,目前中国茶叶出口所处的境地颇为尴尬,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是国际知名品牌缺少。中国有1000余个县产茶,茶园总面积和茶叶总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园分布广泛,茶叶多为粗放经营,出口茶叶的附加值低,缺少国外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品牌,难以获得创建品牌的资本支持。

二是茶叶品质标准缺失。标准是贸易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个硬条件。由于历史原因,过去红茶、绿茶等茶类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发起主导。多年来,经多方努力,我国国际茶叶标准化工作虽然不断得到加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三是生产水平亟待提高。中国的茶叶科技投入不足,缺乏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出口的茶叶基本是原料、散装为主的初级产品;虽然在原叶茶加工手法上面,我们有更多的手段,但在生产方式上则以传统加工方式和个体经营为主,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有机化种植、制茶的工业化技术、茶饮精加工水平上面,跟日本、欧洲甚至印度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是流通方式需要改进。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而当前我国茶叶流通主体以茶农为主,构成复杂,流通渠道多样,有的茶叶直接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有的茶叶需要经过若干中间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未形成有市场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流通主体,出口贸易方式单一,一些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在国际各大区和主要国家缺少工厂与销售网络。

五是消费偏好存在差异。从消费类别来看,中国以消费绿茶为主,出口也是绿茶占大多数,而许多西方国家以红茶消费为主。不同地域喝茶习俗各有千秋,中国消费者追求色、香、味、形的平衡,茶叶叶片相对完整,喝茶是品其最纯正的茶香,而国外消费者更注重汤色和滋味,对外形要求不高,有在茶中加奶、糖、柠檬片或蜂蜜等调味品的习惯。

六是文化认同有待增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的文化教育、宗教信仰、语言、生活喜好也不尽相同,除了受中国茶文化影响比较大的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外,其他国家较难接受和理解中国的茶文化,中国人的泡茶方法,在国外大范围推广比较困难,很多国家普通老百姓对中国茶还不了解,没有喝中国茶的习惯。

七是绿色贸易壁垒严苛。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盛行,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以环境和健康保护为由,出台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措施,推行严苛的进口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检疫标准,给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带来风险,增加了出口的难度,削弱了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八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有60多个国家产茶,茶叶出口市场竞争激烈。目前,中国茶叶虽然出口至 126个国家和地区,但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产品结构单一。中国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竞争优势,就具有竞争优势的绿茶出口来看,也面临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等茶叶生产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竞争,特别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在绿茶出口方面发展迅速。

讲好中国茶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2020年他在致信祝贺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时指出:“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推动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我们应当通过讲好中国茶的故事,展示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提升中国茶文化地位,塑造中国茶良好国际形象,扩大中国茶国际影响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种植和利用茶的国家,茶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非常密切,无论是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七大雅事 ,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孕育并赋予了茶的丰富性,中国茶叶已形成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六大茶系,成千上万个品种,每一类茶叶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制作工艺,在口感、香气和功效上各具特色。

自古以来,种茶、制茶、泡茶、品茶均被认为需要高度的专业技艺,也就是所说的茶艺,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它不仅已深深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也体现出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人喝茶,注重一个“品”字,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茶具有养生的功效,常喝茶有益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曾经说过:“喝茶一分钟解渴,喝茶一小时休闲,喝茶一年健康,喝茶一辈子长寿”;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也有个“金句”:“不是你容颜易老,而是你喝茶太少”。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清、敬、和、美”,精髓是“和”,代表着和谐、和平、融合、合作。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国茶文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构建和谐世界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江泽民主席、胡锦涛主席都曾经把茶作为国礼赠送外宾。近年来,茶叙外交频频出现于重大国际双边和多边场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先后多次与外国元首进行茶叙,将“和而不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推动下,一杯“中国茶”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讲中国茶的故事,要讲好中国茶的发展历史和茶文化。中国茶的故事包括茶与生活、茶叶的种类及特色、茶的制作工艺、茶道、茶与健康、茶文化与构建和谐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国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让外国老百姓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讲好中国茶的故事,要让外国老百姓听得懂、能理解、可接纳。要注意找准外国人的关注点、兴趣点和他们喜欢了解的东西,在相互尊重中增进相互了解、增进各国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同;凭借丰富题材、新颖视角和独特风格,以纪实影像、新媒体等方式,讲得精彩、生动、鲜活。

讲好中国茶的故事,要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各种对外传播载体,提高对外传播效果。除了透过国内的媒体、从业人员、专业交流平台、驻外机构和企业人员、海外华侨华人讲,还要培养和通过了解、喜欢中国茶的外国驻华机构、来华的留学生、媒体记者、访问学者、企业界人士,以及其他外国友人,由他们来讲。

促进海峡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

海峡两岸茶出同源,茶文化一脉相承,茶叶产业在大陆、台湾地区都具备较广泛的产业基础,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利性,促进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台湾茶产区分布很广,由于各产地的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环境不同,以及业者在茶园管理、品种改良、生产技术、加工配备、食安监控、茶品研发制造、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创新能力,茶农做茶功夫深厚,逐渐发展出各地区的特色茶,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和喜好,在全球市场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但是,台湾岛内土地资源有限,茶生产规模不大。例如:2021年茶叶种植面积18.45万亩,茶叶产量只有1.5万吨。近年来,台湾地区每年茶叶消费量有3万多吨,茶叶出口在1万吨左右,为弥补不足,需大量从境外进口,每年茶叶进口在3万吨以上,进口大于出口。台湾茶产业属于小农经营型态,面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力缺乏、工资和生产资料上涨,以及激烈的国际竞争等因素制约,进一步发展面临比较大的挑战。

大陆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合理的土地成本、丰沛的劳动力和广大的内需市场,有政府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政策支持等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两岸在茶产业基础、消费需求、创新资源、茶文化弘扬等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近三十多年来,不少台湾业者为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更好发展机会,“登陆”打拼,融入大陆新发展格局,取得了丰硕成果。

当前,由于民进党当局对两岸茶叶贸易和投资合作实行限制,大陆业者无法赴台交流,一些大型的活动都在大陆进行,两岸制茶技术交流、茶叶标准研究制定、从业人员培训、茶艺师与评茶师资格认定等方面的合作难以有效开展;尽管台湾地区每年需要从岛外进口大量茶叶,但大陆茶叶除了普洱茶无法销往岛内。

促进海峡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要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往来,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针对茶产业相关议题加强沟通、协商解决,排除台湾当局设置的障碍,让台湾业者一起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和成果;要加强两岸茶行业的信息沟通和人才交流,共同开展茶叶品牌建设和茶产业链合作的研究,深化两岸在茶树品种、茶园管理、制茶技术创新、茶叶营销、茶业投融资、茶文化传播、茶叶标准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要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两岸共同拓展茶叶国际贸易、投资合作市场,共同将中国茶以及茶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共同谱写茶产业国际合作发展新篇章。

提升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

振兴茶产业,拓展茶叶国际市场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面临的时代机遇与挑战。提升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茶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扩大中国茶叶出口规模,要在认清中国茶叶出口面临的问题、讲好中国茶故事、促进两岸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以政策为引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指示精神,制定、完善促进茶叶出口政策措施,推动茶产业科技、产品、营销创新和绿色转型,发挥相关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作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茶叶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和茶叶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之间标准互认和标准体系相互兼容。

坚持以文化为载体。卖茶叶不单单是卖原料、卖产品,而应提升到推广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层次上。对中国茶企来说,“走出去”要坚持打文化牌、健康牌,用中国茶文化去影响国外消费者,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审美标准的差异,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实行本土化营销,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国际社会在感受中国茶文化魅力的同时知中国茶、爱中国茶、喝中国茶。

坚持以产品为抓手。形成一个大品牌的基础是产品。在市场竞争加剧和茶产业发展不断成熟的情况下,要秉承匠心精神、实施特色精品战略,强化技术体系支撑,实现产品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根据茶产品需求变化,推动企业逐步实现由初级产品加工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保障出口茶叶适销对路、优质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加强对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调查研究,针对出口目的国和地区的技术标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的不同类型、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习惯和偏好,选择市场目标,实施现代市场营销策略;构建国际化的茶叶营销、贸易平台,探索在海外开设“茶驿站”“茶庄”“茶客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茶体验店和品牌连锁店,建设面向国内外的茶叶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和茶叶拍卖市场,促进茶产业由传统农产品经营方式向现代商品营销模式转型升级。

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秉持“生活方式营销”的品牌建设思路,坚持“客户至上、用心服务”的经营理念,精准分析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打开思路,处理好产品传承与创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多做广大顾客乐意买喜欢喝的茶,瞄准现代生活需求,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推动跨境电商新媒体运营,与海外顾客建立更便捷、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让中国茶更快、更好地融入国外老百姓的生活。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2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