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黔湄809号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周开迅:“黔红”简史(写在“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之际)

“黔红”简史作者:周开迅

“黔红”,是贵州第一个出口红茶品牌,创立于1958年,至今已逾65载时光。“黔红”,曾经是贵州茶界的骄傲,也是一款名扬海内外的中国红茶。“黔红”,与世界四大红茶之祁红有着特殊的渊源,与滇红如同姊妹红茶。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世事的变化,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各产茶市州和县(区、市)地理标志或区域品牌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上湄潭茶场二十来年承包分散经营和体制机制自身原因,“黔红”等知名品牌几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不见其形,难闻其香。但是,关于“黔红”的历史记忆却挥之不去。我们怎么可以忘记一个曾经改写了历史,并创造了历史的品牌呢?或者说,谁能割断那段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激情燃烧的岁月呢?

今天我们将“黔红”从历史记忆、从博物馆、从文献档案中重新发掘出来,发扬光大,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第一,“黔红”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国家遗产级红茶,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是贵州打造文化茶的重要品牌资源;第二,打造百年茶叶企业和百年茶品牌的需要和支撑;第三,为贵州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树立“茶叶全球化”、品牌化营销信心。

本文将对“黔红”进行简史梳理,回顾历史,重现价值,以期重振旗鼓,“收拾旧山河”,再次创造新的历史。

“黔红”的前世今生

1939年9月,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带着特殊的历史使命落户湄潭,全面开启了茶科研和现代茶业探索发展之路。次年制茶季,中茶公司(时为中央实验茶场联办单位)从云南顺宁茶厂抽调技佐祁曾培和3名技工到湄潭研制红茶。4月12日,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城南义泉万寿宫开始了外销红茶的试制,并获得成功。之后,祁曾培带着湄红茶样返回顺宁茶厂。云南顺宁茶厂(创建于1939年4月)厂长、红茶制造、评茶大师、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品鉴了湄红之后,写出贵州红茶的第一份评审意见:“湄红形状细嫩匀齐不亚祁红,色泽润泽,香气清香较祁红为低,滋味似祁红,液色较祁红略暗。总评:品质不若祁红之优异,制造得法或可胜于宜红”这一个赞誉极高、期待极高的评价。那么,为什么冯绍裘先生要将湄红与世界顶级红茶之一的祁红与知名红茶宜红作比较呢?原来,1933—1936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当时中国昆虫学的核心专家刘淦芝先生在祁门茶叶改良场担任病虫害研究室主任。1936年,曾在修水实验茶场任技术员,负责宁红的初制、精制工作的冯绍裘应聘祁门茶叶改良场负责祁红制造技术工作。因为抗战全面爆发,大半壁江山沦陷,刘淦芝受命于中央农业实验所奔赴贵州湄潭任中央实验茶场(当时中茶公司参与了该场的创建工作)场长,冯绍裘先生则受聘于中茶公司赴云南凤庆负责出口红茶生产。所以,当年冯绍裘先生收到湄红茶样,收到了同为战时茶叶经济奔走的老友刘淦芝先生的问候和嘱咐,接着一种熟悉的外形、汤色、叶底、香气、滋味又出现了,方才将刚诞生的湄红与祁门红相比较。因湄红也是为外销而生,故亦与宜红相类比,“制造得法或可胜于宜红”,祁红、滇红、宜红是中国传统外销三大工夫红茶。这是历史性的缘分,也是湄红的品质使然。

湄红作为贵州第一款外销红茶,从此踏上了救国和爱国的世界之旅,出口换武器支持抗战和为新中国早期发展获得了不少宝贵的外汇。

“养在深闺人未识”,在湄红18岁以前,没有名分,一直是作为原料茶运抵重庆拼入川红才能走出国门。

1958年,对于贵州红茶出口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分野。在湄红发展的基础上,“黔红”品牌创立,彻底改变了贵州出口红茶的命运,从此开启了贵州红茶直接运往上海和广州口岸,交由中茶公司和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海外。并且免检原箱出口的待遇,实现了从湄潭茶场制茶工厂茶仓直接发往出口目的国家和地区。因此,“黔红”曾经是贵州红茶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免检入场券!

“黔红”,是贵州茶叶出口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黔红”适制茶树良种的培育

任何一款名茶,都离不开名种、名山、名师、名人的支撑。“黔红”自然也不例外。

随着湄红出口量的逐步增加,提高品质和产量成为刚需。1952年,湄潭茶试站茶学家刘其志先生拉开了为湄红(“黔红”)培育新品种的序幕,启动了后来命名为黔湄419、黔湄502等黔湄系列茶树良种的培育工作。

刘其志先生师承中央实验茶场技术室主任、代理场长、中国现代茶树育种奠基人李联标先生,并依托于先生始创于1940年的全国茶树品种园逐次展开他艰辛而辉煌的漫漫茶树育种人生。一场从1952年品种选育,到1995年5个茶树品种(包括湄潭苔茶)悉数成为国家级茶树良种,并产生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长达43年的科技马拉松。也许,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学研究史上,都是罕见的案例。请问,在今天茶科技界,还有多少人愿意为一个梦想付诸43年的光阴?!

刘其志的弟子陈正武先生亦深耕于桐子坡茶树种质资源圃(民国全国茶树品种园),4个品种荣入国家级茶树良种目录,加上李祥明、鄢东海、安永政团队的成就(黔湄809),从湄潭桐子坡走向全省全国的国际茶树良种达10个。其中,黔湄419、502为红茶专用品种(大叶种),419成为全国茶树区域红茶品质标准对照种。黔湄601、701、809,黔辐4号,皆为大叶种,红绿兼制品种,湄潭苔茶、黔茶1号、8号、10号为中叶种,制绿茶最优,亦可兼制红茶等各类茶。

黔湄系列品种,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为“黔红”提质增效,提供质与量的保障,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如今这些品种,特别是黔湄系列,成为不少茶区茶农的最爱,肥壮芽头从春采到初冬,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不仅成为“黔红”、遵义红的极佳原料,而且是湄潭雀舌的重要原料,更成就了贵州最大的一个茶叶单品贵州针,行销全国。单是湄潭县贵州针年销售收入就超过30亿。

作为茶业的芯片,贵州研发培育的茶树良种为茶产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将继续发挥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效应。

“黔红”国宝级精制生产线

湄潭茶场曾经是全国三大国有农垦茶场之一,是最早开辟工业茶园、万亩茶海进行大生产的茶场,也是茶科技含量最高、茶工业化程度最高的茶场。现存的茶工业博物馆,见证了那一段光辉岁月。

自1958年,“黔红”品牌创立后,海外市场需求旺盛,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茶叶出口机构,时常发电报催货,甚至口气十分严厉,如不能按时发货将用川红代替云云。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促使湄潭茶场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和加工工艺水平。那时候,全省各地生产的红毛茶都要集中到湄潭茶场制茶工厂精制后以“黔红”品牌出口。于是建设一条昼夜运转不停的精制生产线,迫在眉睫。

1960年,为顺应国际市场需求,湄潭茶场主要生产出口红茶。制茶工厂职工响应茶场党总支号召,开展以技术革新和工具改革为中心的探索实验,根据工厂特色和现实条件,开启了茶叶机具联装精制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制,以代替落后的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厂党支部副书记、制茶专家、茶叶拼配专家李民宣负责材料采购、铁件加工,精制车间主任、制茶专家吴贤才、木工机械专家叶文良等负责设计、制造、施工、组装、调试。由于当时贵州相关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精制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升级要求,他们只好因地制宜,以木材为主材料进行工程建设。李民宣负责材料采购、铁件加工,吴贤才、叶文良、倪承元等负责设计、制造、施工、组装、调试。他们创造性地将石碾改为齿滚切,竹筛改为圆分筛、抖筛,农用风簸改电力风选机、簸箕改为均堆机、用粗帆布作皮带组合输送机,组合成一整套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完全符合茶叶精制加工工艺规格要求,实现了出口红茶精制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而且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全部原箱免检出口。联装前,日生产能力30担,需人工近100人,联装后,日生产50至60担,只需人工15个;联装前,精制一批茶叶需7天,各批各路茶叶交叉付制,容易混乱,联装后,精制一批茶叶只需2天完成,加工周转快,各路茶划分清楚,节省拣、剔人工;联装前需反复加工4—5次,产生成品破碎大、制率低、香味淡薄,联装后均得以改进,并一次性完成,茶叶品质大幅提升。

在此,要特别讲一下叶文良先生的故事。叶文良是地道的湄潭人,远近闻名的大师级木匠,堪称湄潭鲁班。1958年,他以木质材料自制自行车一辆,在湄潭县城骑行演示,引起轰动。其自行车轮轴、链条及各零部件设计巧妙,令人惊叹。发展中的湄潭茶场不拘一格降人才,于次年无条件将叶文良调到茶场木工班工作。没想到时势造英雄,叶文良先生在当年的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的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青春期的湄潭茶场善于发现人才,重视和重用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湄潭茶场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开启了出口茶叶大生产自动化茶工业时代。自此,“黔红”、中国红开始大踏步走向国际市场,产品销往波兰、英国、西德、澳大利亚、埃及、阿联酋、突尼斯、智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300吨,1980年以后突破600吨,总量超过8000吨。贵州因此被列为全国6个出口红茶主要生产省之一,湄潭茶场成为全国8大茶叶出口基地之一,出口创汇量占那个时期贵州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条出口红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现存于茶工业博物馆,为其镇馆之宝。是世界上现存唯一一条茶叶木质机具联装精制生产线,是中国茶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原创、质朴、精湛、精美、精彩、零碳、清洁、优质、高效,见证了中国茶叶出口创汇的大历史,贯穿了贵州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充分体现了一代茶人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

“黔红”的品牌价值

“黔红”品牌创立65周年了,如何让历史的辉煌下载到当下湄潭茶场农垦集团的生产经营中,重新回到生活的日常,回到人们的茶杯中,是一个品牌文化激活与重振的系统性问题,包括企业的体制机制的创新,专业人才队伍的组建,优质茶叶基地建设,产品体系设计,市场营销平台的搭建等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期待着湄潭茶场农垦集团尽快恢复元气,练好内功,重现江湖。

“黔红”,因其宏大的历史,耀眼的光芒,与祁红、滇红、宜红比肩的人文血脉,一同闯世界的阅历,铸就了其无与伦比的气质与底蕴。她曾经是一个超级品牌,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品牌文化遗产,潜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不可估量的发展能量!

她活了,中国当下最大的农垦茶场就活了,一个潜在的红茶大品牌就活了!今天,她活了!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不仅仅是记忆,更要活到当下,活出青春年少之气韵,活成百年品牌,成为一个永远醒目的符号!

祝福“黔红”!(2023.12.21于湄潭)

来源:微美湄潭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赋能黔茶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5月,贵州湄潭,绿意盎然,茶香弥漫。

湄江街道核桃坝村万亩茶山采茶忙,当地形成了一条以茶产业为核心,农旅、茶旅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发展路。

2021年,农业农村部为更高层次、更深领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启动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


曹雨高级农艺师赴贞丰长田“黔茶1号”示范园指导田间管理技术

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黔湄601茶树品种,在核桃坝村推广种植占比达90%,在全县60万亩茶园中,黔湄601种植超过30万亩。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王家伦说:“黔湄601育芽力强,持嫩性好,产量高,芽壮好采,加工白茶、红茶、黑茶等轻发酵、发酵、后发酵产品品质特异性突出,玉兰花香持久。研发的‘贵州针’占全国同类产品份额的30%以上;生产的‘遵义红’是贵州‘三绿一红’茶叶重点品牌产品。”


陈正武研究员(右一)在紫云板当镇“黔茶1号”示范基地查看茶苗长势

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以镇宁团叶茶为母本、凤庆大叶茶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黔湄601,由于特点突出、品种优秀,一经推广便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全省茶叶重要品种之一。


段学艺副研究员赴正安瑞溪镇采集茶园土壤,构建茶园土壤质量档案。

王家伦认为,茶产业发展关键在推行“三品一标”,通过优势品种选育和先进工艺加持,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实现茶叶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

建所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持续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工作。已建成省内茶树资源保存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贵州省茶树种质资源圃”,共收集、保存国内外茶树资源3263份。


高秀兵博士赴晴隆县吉祥茶业有限公司茶苗繁育基地开展茶苗繁育技术培训并作土壤消毒示范

以资源圃为基础,该所持续开展新品种选育研究和创新利用。成功培育湄潭苔茶、黔湄419、黔湄502、黔湄601、黔湄701、黔湄809、黔茶1号、黔茶8号、黔辐4号、黔茶10号等国家级良种10个、省级审定品种2个,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15个。并在特异基因挖掘、特异叶色种质和高氨基酸、低咖啡碱等生化特异种质筛选中获得了新突破。自主选育的黔茶(湄)系列品种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年农业产值超过20亿元。聚焦黔茶1号、黔茶8号、黔湄601等全省主推品种,加快繁育推广力度,助力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冠群驻村第一书记在思南县张家寨镇双安村指导茶园田间生产

茶叶是贵州省重要经济作物,茶产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该所聚焦茶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技术研发积极解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病虫害加重、土地质量衰退、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风险等问题。

2016年,该所在贵州茶区实施了茶园增效技术研究、集成与试验示范。确保茶园生态实现自然平衡,专属基地生产的茶叶产品符合欧盟茶叶质量安全限量标准,提高茶青下树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  


潘科博士赴凤冈县田坝村指导“凤头羽”绿茶加工,并现场作讲解和技术示范。

经试验论证,通过该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茶叶产量提高3%以上,茶叶产品100%达到欧盟标准,增效5%以上。

王家伦介绍,该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紧扣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实际需求,逐步探索形成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体系,为贵州打造“干净茶”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贵州日报 天眼新w 记者 何登成,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刘仲华:“鲜、香、浓、醇”铸就贵州茶叶优异的内在品质

贵州茶文化大使、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4月18日在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言

4月18日,第13届贵州茶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贵州茶文化大使刘仲华用“鲜、香、浓、醇”四个字来形容贵州茶:

茶之出黔中。近年来,贵州省抢抓中国茶行业调整的战略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立足资源禀赋,把贵州茶叶打造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省上下一盘棋,合力推动贵州茶产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后发赶超,形成了贵州风格、贵州气度、贵州格局,创造了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贵州速度”,为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贵州经验”。

云贵高原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贵州164万年的“茶籽化石”成为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力证。贵州产茶历史悠久,境内古茶树资源丰富,在习水、金沙、沿河、花溪等地至今分布着600余种各种类型100万余株古茶树,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中的活化石。

贵州是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叶省区,生态环境优异,发展茶产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结合“茶中有林、林中有茶、林茶相间”的生态栽培模式,实现了“全境产茶、产好茶”的自然优势,被陈宗懋院士赞誉为“上天赐予贵州的金不换”。全国绝大多数茶树良种引入贵州种植后均表现出了比原产地更为优良的品质特性。如“福鼎大白茶”引入贵州,春茶氨基酸含量普遍比原产地高1个百分点以上,“安吉白茶”、“中黄1号”、“黄金芽”等品种氨基酸含量比原产地高出2-3个百分点,最高含量可达10%以上。贵州茶园禁用农药达到128种,比国家规定的62种要严苛得多,全面禁用草甘膦、粘虫板,最大限度地保护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质量安全。

贵州茶树种质资源丰富,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前身)技术室主任李联标老师在上世纪最艰苦的四十年代即收集、保存了全国各地460多份茶树品种标本。贵州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种质资源圃现保存有2800余份种质材料,是中国茶树种质资源最宝贵的基因库之一。贵州利用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先后培育出“湄潭苔茶”“黔湄419”“黔湄502”“”黔湄601“黔湄701”“黔湄809”等黔湄系列和“黔茶1号”“黔茶8号”“黔茶10号”“黔福4号”等黔茶系列茶树良种。截止目前,贵州经国家审(鉴)定和登记的国家级良种有10个,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品种15个。成功引入了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黄金芽、中黄1号、金观音、金牡丹、龙井43、中茶108等国内优良品种。

贵州是我国名优茶的重要产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出了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等为代表的中国优质绿茶,具有“翡翠绿、嫩栗香、浓爽味”的品质特征;也孕育出了以“遵义红”为代表的贵州优质红茶。总体而言,贵州茶的品质特征可概况为“鲜、香、浓、醇”四个字。

“鲜”。氨基酸是茶汤鲜爽味的主要物质,《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评价规范-茶树》标准中规定:游离氨基酸含量≥5.0%为特异茶树种质资源。贵州茶叶氨基酸含量普遍较高,贵州早春绿茶氨基酸总量为4%——6%,全省平均含量高达5.6%左右,这为贵州茶超常的鲜爽度奠定了主要物质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贵州珍眉绿茶被出口茶拼配师赞誉为“绿茶味精”。

“香”。贵州茶园山高雾重、植被丰富、生物多样性好,不仅茶树新梢持嫩性好,且能形成丰富的香气前体物质。贵州绿茶以嫩栗香为主。嫩栗香是介于清香和栗香之间,清香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为顺-3-已烯醇和香叶醇;栗香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为吡嗪、吡咯和糖醛类。贵州绿茶独特的嫩栗香是这两大类香气成分的完美组合,且悠长持久。

“浓”。优越的自然环境、优异的茶树品种、生态高效的栽培模式赋予了贵州绿茶丰富的内含成分,形成了滋味浓厚、经久耐泡的品质特点。贵州绿茶水浸出物含量平均高达45.8%,高出国家标准中绿茶水浸出物≥34%的11.8个百分点。

“醇”。贵州绿茶不仅内含物质丰富,且呈味物质组成相当协调。高水平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全省平均含量5.61%)与适度含量的茶多酚(全省平均含量为19.13%),形成了高达0.29的氨/酚比(氨/酚比大于0.2的茶叶更适合加工高档绿茶,且比值越大绿茶品质越好),造就了贵州绿茶“浓醇不涩”的滋味特征。

贵州茶的品质化学分析数据充分表明,贵州绿茶具有高水浸出物、高氨/酚比、高氨基酸三大特点,赋予了贵州绿茶“鲜、香、浓、醇”的优异品质特点。

贵州红茶多以中小叶品种加工,同样具备了氨基酸含量高、氨/酚比高的突出特点,贵州红茶鲜、香、甘、醇的品质特征,日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特别青睐。

让我们共同祝愿贵州茶叶香遍神州、香飘世界!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于:贵州茶香,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