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镇沅县白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提高千家寨爷号公共区域品牌凝聚力,镇沅县大力推进普洱茶小产区建设

11月13日,为加强推进“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普洱市政府副市长白兆林、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成光、市茶咖发展中心主任张天梅、镇沅县县委书记李建华、县长尹雪兰、《普洱》杂志社社长罗洪波一行来到镇沅县考察“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精制加工研发中心建成投产情况。研发中心于2021年5月完工投入使用,年产能为800吨,将全面提高镇沅县普洱茶生产加工水平,进一步带动镇沅普洱茶精深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优化普洱茶产品结构,提升品牌价值。打响“一县一业”千家寨普洱茶爷号品牌。研发中心与全县8个茶区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从基地到初制所到精制加工研发中心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保证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可追溯。

白兆林一行沿途参观了九甲镇建设中的千家寨主题街区,该项目拟打造为集旅游度假、文化体验、休闲娱乐、民族特色展示、茶叶农特产品销售为一体的茶叶和土特产贸易业态,目前千家寨主题街区广场内建筑主体、绿化种植、场景雕塑、地面铺装等工程均告完工。

依托镇沅县九甲镇“千家寨”古茶山和连片古茶园种植基地资源而规划建设的普洱茶千家寨野生茶种质资源库,将为普洱茶产业科研开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发展平台,助推普洱茶科技创新、产业振兴,力争成为茶种质资源研究的“领军者”。

另外,参观九甲和平村野茶人工驯化培育实验基地也列入行程。该基地结合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镇沅管护局,在九甲镇和平村实施野茶人工驯化培育实验,有效遏制保护区周边农户盗采野茶、破坏野生古茶树资源行为的发生,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村民发展茶产业,为茶农增收。

考察结束后,召开了“全市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现场推进会议”,会上,白兆林作了重要总结发言,指出要狠抓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清理普洱茶普通品牌,推进千家寨普洱茶小产区建设,提高公共区域品牌凝聚力,为千家寨爷号普洱茶公共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镇沅县地处哀牢和无量之间,是世界茶王树之乡,是普洱北部交通枢纽,县城为大理、玉溪、临沧、普洱四大城市群之间十字交叉节点,随着文团公路、墨临高速公路的贯通,交通十分便利。镇沅县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对整个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来源:普洱杂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普洱镇沅着力打造“千家寨”茶叶品牌文化

  普洱市镇沅县九甲镇地处哀牢山腹地,风景优美的千家寨风景区,生态环境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是2700年世界野生古茶树王之乡,数量众多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和人工种植的茶园散落其中,茶产业是当地村民的传统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九甲镇党委、政府在不断提高当地茶农素质的同时,着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发展,提高茶农收入。

  今年由于天气干旱,茶叶数量减少,然而茶叶质量却有所提高。九甲镇三台村村民李金相家有16亩茶地,今年采摘加工的茶叶,她大部分用于收藏,只有少量出售。李金相家无论在茶园管理、茶叶制作加工、品牌意识以及销售渠道上都比以前有了新的认识提高,这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引导以及自身不断的学习。

  九甲镇党委书记梁安平说:“现在我们要围绕“千家寨品牌”,世界茶树王之乡,重点突出保护好世界野生茶树王以及我们野生茶树王周边的古茶树群落,守住绿水青山,第二是打造我们千家寨原料基地扩大种植,今年预计在和平、果吉新植500亩,未来5年预计扩大种植2000亩。第三要打造旅游茶产业的新型发展模式。”

  据了解,镇沅县共有生态茶园面积8.5万亩,涉及9个乡(镇)100个村民委员会,茶农13448户约5.4万人,2019年茶叶总产量4864.7吨,总产值达5.12亿元,茶产业是全县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

  近年来,镇沅在推进原料基地扩种提质、绿色有机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品牌建设。目前,“千家寨”茶叶主题街区正在县城城区抓紧建设。千家寨主题街区突出千家寨茶文化为主题,以千家寨茶产业为主要业态,以传统“大屋架”为建筑形式,融入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的民族文化特色,以“青瓦、白墙、蓝腰带,斜厦、花窗、马头墙”为建筑特色风貌进行规划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县茶产业交易、消费体验中心。通过千家寨茶博物馆的展示和宣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镇沅独特的“千家寨”茶文化。

  当前,镇沅正紧紧围绕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及普洱市重点打造南部区“景迈山”、北部区“千家寨”普洱茶大品牌战略部署,整合全县普洱茶品牌,将多、小、散企业品牌集聚起来强力打造“普洱市千家寨普洱茶”区域公共品牌,全面启动名山普洱茶品牌打造工作,引导企业集群抱团发展,集聚力量创建公共品牌、共享品牌红利,走“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道路。(通讯员:李桂霞张婷滨)

来源:普洱广播网 

镇沅县田坝乡老海塘古茶山——茶盐之缘

地理位置:云南省镇沅县田坝乡

海拔高度:1700~1950米

平均气温:16℃

山系归属:无量山余脉

老海塘古茶山

01

茶园现况

老海塘古山茶,产于镇沅县田坝乡瓦乔村海塘小组,由地名而得茶名,以海塘组为中心,不断扩大茶叶面积,如今形成著名的老海塘古茶山。

老海塘古茶山种茶历史悠久而充满传奇故事。老海塘古茶山属无量山余脉,茶树主要分布在大营盘山,其主峰海拔2260米,含瓦桥、李家、岔河、田坝、胜利5个村委会。茶树生长在1700~1950米的海拔之间,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年平均气温16℃,平均年降水量1400毫米左右,土壤以红壤为主。古茶山目前还保存有栽培型古茶树1150亩,树龄在100~800年,古茶山呈块状分布,茶园多在村寨边,与粮田混杂。还有4000亩生态茶园,是近几十年逐年种植的。

历史上镇沅县大部分地方属景东管辖,唐宋时期景东城被称为银生城。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哈尼族、彝族等先民在当地种植茶叶自用。在离海塘不远的田坝村坡头山,有一株栽培型大茶树,生长在海拔1925米的地方,树高4.5米,茶树基干最大径围172厘米,树龄近1000年,被命名为“白芽口茶种”,茶树生长很旺盛,成为老海塘古茶山的代表性茶树。

老海塘古茶山的古茶品种为“大山茶”,又名“大树茶”,为地方群体品种,原产于无量山、哀牢山,是野生型和栽培型茶树自然杂交的杂种,有上千年的栽培史。这个品种的特点:植株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芽肥壮。

老海塘古茶树

02

茶山之始

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等资料记载,如今生活在老海塘小组的汉族人艾姓、方姓、叶姓、刀姓等,是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为躲避战乱,从江西颠沛流离来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此地,从此开启茶园的规模种植。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被迫上吊自缢身亡。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京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年号为弘光,史称南明政权,进行“反清复明”,后战败。1646年南明在广东肇庆立桂王朱由榔为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政权”。这个政权后来退守云南、贵州,利用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抗清,直到1661年南明最后一个抗清政权永历政权被吴三桂消灭。传说有一股永历政权的溃部逃往云南西南地区,一路上为避开清兵搜查,隐姓埋名,朱姓改为刘、黄二姓。

老海塘风光

当逃到了澜沧江边因无法过江,就合计着往回走,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落脚,最后来到澜沧江东岸的深山之中,在一条小河边暂住,到河里以捉鱼而食。一天大家在河里捉鱼,突然看到一条大红鲤鱼顺着小河往上游,大家一起去追捉那条大鱼,大红鲤游到一个石岩下时,蹿出水面,跳到离河面1米多高的一个石塘池里,大家在这个不大的石塘池里,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鱼,都感觉很奇怪,也很失望。带头大哥习惯性地把一个手指放入口中,感觉有咸咸的盐味,赶忙用手捧起喝了一口,原来是一塘盐水,这真是上天旨意而让他们发现的盐矿。大家觉得这是老天的恩赐,这十几个逃难的人就在此安顿下来。但当时不让私自制贩食盐,他们就在附近以开荒种地、种茶来掩护,暗地里偷偷熬盐。为了感恩这个有盐的地方,大家提议起名“恩井”,但又太直白了,为了掩人耳目,就把这地方起名为“恩耕”,感恩上苍给予容身之所、可耕之地的意思,这条小河也称为恩耕河。

03

茶盐之缘

恩耕与海塘村直线距离不到3千米,流落到此的刘、黄二姓人家悄悄开采熬制食盐,私自贩卖,获利颇丰。盐是生命之源,自古就是紧俏物资,这里熬制的食盐悄悄卖到外面,不久很多盐商知道,就纷至沓来,刘、黄二姓也就成了这盐井的主人。然而,经历颠沛流离、背井离乡之苦的恩耕人,希望永久扎根在这里,兴家立业,不想招惹官府。于是就把恩耕盐的情况和成盐品报知掌管当地盐事务的官府,以求办盐引,合法熬盐,合法贩盐。由于这里山高皇帝远,掌管的官衙在其获利的同时也就默许制盐贩盐。后来,清政府为了更好地控制边疆地区,同时扩大税收,于雍正二年(1724年),把镇沅府辖地的恩耕盐井、报母盐井和按板盐井一起由朝廷统一开办,扩大生产规模,定额起课盐税,在威远同知设盐课大吏一员代管恩耕井盐事务。从此,恩耕改名恩耕井,恩耕井也就非常出名了。

恩耕井

恩耕盐品质好,销往威远、镇沅、景东、云县、元江等地。于是从四面八方来了熬盐的灶工、贩盐的商人,在河两岸的岩石上开凿一个个洞穴,洞穴外支上柱子,盖上茅草,就算建起了房屋,就这样,一排排岩屋建成了,偌大的恩耕井聚居有五六百人。在狭窄的小河两岸,打井取卤、垒灶埋锅、柴火熬盐,使整个河谷烟雾缭绕,一派繁忙景象。

恩耕井渐渐热闹起来,各地的马帮往来于此,使得这里盐茶贸易很是兴隆,这为海塘茶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采用烧锅煎盐的古老工艺,需要砍伐大量树木做燃料,周围几千米范围的森林都被砍光,一些平整的地方渐渐变成村寨,很多荒山变成了茶山。每天有几十队的马帮,把恩耕盐、海塘茶驮运出去。渐渐地海塘茶成为地方名茶,销往西藏、昆明乃至京城。

04

今时之遇

民国初期,老海塘的大富人家艾福明从景谷引进几担茶籽在海塘育苗,分别在瓦桥、李家、岔河、田坝等地种植,只可惜后来很多茶园被毁。今天当你走进老海塘古茶山,会发现茶叶品种比较混杂,茶树较大的为地方群体品种,那些百年左右的古茶树多为勐库茶种,也正因为这种不同地方品种的混合种植,使老海塘茶叶形成独特风格和品质,茶叶汤色金黄,滋味醇厚,回甘持久,爽滑耐泡,条索肥厚。

1949年10月后恩耕井不再熬制食盐,如今只留下盐井旧洞、锅台灶址、房屋遗迹了。而因盐而兴的老海塘茶却一直名声远扬,特别进入21世纪,迎来“盛世兴普洱”的大好时代,老海塘茶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

来源:新华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