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如何做成禅茶

找到约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李慧娟在首届“生活禅与茶生活”讲坛演讲:青茗伴我

各位领导,尊敬的耀悦法师和各位代表、各位茶友大家下午好!

我是青茗,从二十六岁开始,一心事茶十五年。在这座有着三千六百年历史的古城邢台,做着一家小小的“青茗茶庄”。

从青春到不惑,我始终安静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努力把它做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遇见茶,是我一生的福报。相信每一位以茶为伴的人,也都有着同感。

还记得第一次捧起那杯茶时的悸动,看着叶子在水中慢慢舒展,我的心也随之氤氲柔软……

我是在大开元寺皈依的,憨师是我的皈依师。还记得皈依仪式的前一晚,我激动得像个即将入学的孩子,仿佛那是一次新生,是崭新的开端。而自己就像是一片茶叶,在历经了阳光和风雨,甚至“蒸炒酵”后,都是为了遇水舍己的一次重生,充满了禅的喜悦。当再次叩拜于佛前,没有我慢,没有诉求,只有全然的放下……

2014年冬天,师父慈悲,让我们在家居士可以利用晚饭后的空余时间,来开元寺体验打坐。

这是我第一次进禅堂,原来打坐之前先“跑香”,正在不得要领时,憨师来了,带领大家围着韦驮龛大步快走,甩手阔步,目不斜视,端严整肃,一圈一圈井然有序起来。

当身体舒展开来之后再“行茶”,正需补充些水分和热量,也不至于打坐时昏沉。行茶用的就是普洱熟茶。待人们坐定,每人将手中的粗瓷茶碗递出,由两位居士提壶将茶汤斟满。

还记得那茶汤红酽浓醇,馥郁的老木陈香,与木质结构的禅堂气质浑然天成。热热地喝下一口,茶香充盈,滋味甘润,随着刚刚“跑香”时活动开的气血,运化、发散至全身,使得头脑清醒,思绪安顿。

当我体会着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感觉,觉知身体,观想呼吸,慢慢地进入禅坐的状态......于是我想,习茶、行茶的过程,不也正是修正自己的过程吗?从感知一杯茶汤的色香味韵开始,去感知身边一切鲜活的发生,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在喝茶的过程里,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和谐美好的在一起。

在我的茶室里,一直悬挂着净慧长老书写的一幅字——“慈悲喜舍”。我觉得禅修和习茶有着相通的道理,需要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需日日践行,时时修持,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做起……当然,若能有所收获,也要回馈给更多的人。

自2015年起,每年我都会在玉泉禅寺里,与清华大学禅学社的同学们一起分享茶文化。这样的过程既对自己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一次因茶而生的相遇。有几位同学因为这样的相遇而爱上茶,如今我们仍时时联络,交流与茶相关的问题。

其中有两位同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她们将中国的茶文化带到了当地,即便是在国外也依然与茶相伴,渐渐辐射到身边更多的朋友。她们难得回国一趟,第一站总会选择来邢台看我,交流一些行茶手法和茶文化,和我分享有茶的日子。她们告诉我,因为与茶结缘,生活里增添了更多的美好。她们时常能因一杯茶而获得安定,也因为茶而开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她们心有所栖。为此,我倍感欣慰,让我更加相信一杯茶的力量。

而我也由此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断自我完善的同时,去做一名中国茶文化的“传道受业解惑”者,去传播,去引领,去积极倡导,让茶文化在更多的年轻人身上发扬光大。

对于授课我慎之又慎,在十五年的习茶经历中,深感“当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我们不知道的就越来越多。”

于是今年我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对茶的所学所感分享给更多的人,开始在两所小学带领孩子们习茶,希望在他们纯净的心田里,种下一颗茶的种子,期待它在适当的时机生根发芽,并希望籍此使得他们爱上其他的传统文化,使之有所传承发扬。

曾听一位多年从事茶文化培训的朋友感概说,每天讲着同样的课程,如此反复,早已疲乏,失去了热情。

这使我时常担忧,担心自己也会成为这样的状态。可是后来我发现,在每一次的讲课过程中,面对无数清澈而求知的目光,总会令我倍加感动,令我觉得一切付出的值得,会有新的生发。而我也在每次的茶课分享中,获得了感悟与成长,是另一种升华。

当我们生起“一期一会”的珍惜之心,就不会使自己陷入“重复”的困顿里。就如同那句哲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以茶为师,与茶相伴,深得茶的滋养,想要更多的人可以将茶融入自己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中,总会因茶结缘,遇见令自己提升,甚至改变人生轨迹的良师和益友。

还记得2008年的秋天,在河北省茶文化学会的一次活动中,我第一次喝到了“吴启英普洱”,并由此认识了这款茶的制茶师魏晓峰老师。真正的制茶师是文化、阅历、天赋的有机汇融,更需要有坚定的信仰,相信自己能够达到“人茶合一”的完美境界。魏晓峰老师对茶的认知,对茶的初心,始终深深影响着我,直到今天。

他曾这样对我说:“我不敢辜负茶,也不敢辜负自己。每每看到自己做的茶,我知道时光会给我一个最好的答案,唯有好茶给你的力量和温暖,是无与伦比的……”十几年来,我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也一步步见证了“吴启英普洱”的成熟与壮大。

我曾先后举办过“观兰集”和“沧海一声笑”两场大型主题茶会,只为分享,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能走近茶,了解茶,爱上茶。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魏晓峰老师一样,努力在茶的面前做到修为精进,以善为根,以茶为媒。最终的最终,是不辜负了茶的期盼,始终不忘一颗爱茶的初心。

我曾在赵州柏林禅寺的云板声、木鱼声中品一杯茶,也曾在云雾缭绕的茶山中饮一杯茶,当香茗入口,手中的杯子看似空空时,里面却贮满了看不见的茶香。佛家有言:空即有,有即空;悟到空时,即是有时……

路程漫漫,我时常会停下脚步,回头找寻,找回自己初学时的郑重与生涩;找回某次行茶时,一息的平和与清静;找回看见茶融于水时,心的柔软与慈悲;找回因对坐饮茶之人的陪伴,生起的感恩与温暖。

因果,信仰,舍得……我们都是沧海一栗,甚至只是一片茶叶,要永怀谦卑之心和分享之心,做一世好茶,才是最大的福报。

青茗伴我,茶悦禅心。

由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引发对古树茶行业的思考

文/黄小元


2017年6月15日,云南省茶业协会向省有关部门,就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提出了书面八点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书)。此建议书一出,引起了茶界激烈讨论,业界有关人士解读观点也层出不穷,给云茶从业人员及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少困惑。云茶协会的前身是学会,成立较早,邹老先生是茶界老前辈。客观地说,协会及邹老为云茶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积极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该建议书大部分内容正视了云茶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揭露了产业振兴中的严重问题,也大胆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建议。但由于没有深入剖析,也引来了业界质疑,甚至批判。


质疑与批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建议书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妥善解决生茶在流通领域“打转转”的现象。


这一建议让大部分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通俗解读为:新生茶不是普洱茶。笔者认为:云茶协会此条建议牵涉两个领域,前段讲的是学术研究,后段讲的是产业经济。而解读者又把两个问题混而为一。换句话说,建议者把“晒青绿茶”当作生茶的“本质”,从学术研究上讲,缺乏严谨。生茶“打转转”的现象是经济问题,应由市场来调节。作为解读者,又把学术讨论与商业经济纠缠在一起,自然理顺不清。


二是建议书中第二条:「宣传导向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实实在在做好基本产业。」


这一条不仅含摄学术、经济,还涉及政治。多少年的茶算“老茶”?多少年的树算“古树”?多大面积内算同一“山头”?这是学术问题。从“老茶”、“山头”、“古树”中跳出来,这是经济问题。各级政府不为“老茶”、“山头”、“古树”站台这又是政治问题。问题的最棘手在于,这一句话既否定了整个产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又抹杀了现如今产业发展中有目共睹的事实。严重地说,这一建议,伤害了几代人,又打击了一大片。


此建议书事关云南古茶树及古树茶,笔者作为云南省古树普洱茶收藏研究会(以下简称古普会)创会会长,有责任、有义务发表个人见解,供大家共同分析讨论。


首先申明,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未经古普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审核,不代表古普会协会组织意见;其二,本人一向尊重所有为云茶产业奉献过的茶人,特别是老一辈专家、学者,文中观点只对事不对人;其三,茶门深似海,学无止境,文中观点为本人习茶仅十五年来,所学所悟,加上行文仓促,当中难免会有漏洞或不足,欢迎有识之士批评指正,如今后通过讨论或实证,证明文中观点错误,我一定修正并答谢。


结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书,以下,我将以制茶工程师的身份来探讨学术,以古普会创会会长的身份谈及产业发展,以茶气修炼者、中道行者的身份来表达主张。为了行文需要,三者身份会重复穿插,敬请读者区别理解。笔者将从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入手,来提出云南茶叶最合道,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的观点。

 


讨论云茶前,需要认识哪些问题


一、云茶有大美大爱,也有小痛小痒。


在植物学上被划分为“茶科”的茶树,有400多种,其中超过一半的都生长在云南。从野生到过渡,再到人工栽培,云南悠久的茶叶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书写了一部伟大的茶叶发展史。


云茶,既是中国茶历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云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令世界茶人为之惊叹。可以说,云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的馈赠,也是云南给予天下的馈赠。它既是云南的茶,也是中国的茶,更是世界的茶。从哀牢山原始密林中的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现如今一片片灵性嫩叶惠及五湖四海;从26个少数民族的勤劳智慧,他们自给自足,到千万级的从业人员深入深山老林,与茶农同吃同住,守护茶园,改进工艺,梳理历史,挖掘文化,穿梭于大街小巷悉心推广,才得以走进平常百姓家;从马匹一步步穿越天险,为藏区同胞送来解毒之良药,再到漂洋过海,为大马华人和港台同胞忆昔祖国情结,品饮家乡味道。这一路,我们走得很长,也走了很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汗水。我们欣然看到,云南茶农的生活改善了,云南茶产业的名牌打响了,全国的茶叶从业者成长了,全世界的茶叶消费者也受益了。可以概括,云茶发展史是一部云南少数民族与全世界人民智慧结晶、共融互进的成长史。对云茶之大爱大美,我曾经从自然、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总结了三句话:云南普洱茶是上天给予云南独特的神奇馈赠,是中国茶边缘化的主力军,是中国茶走向世界最有力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近十年来的云茶发展,我们可以通俗地认为:解决了茶农生计,丰富了茶人情感,点燃了国茶希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生态破坏了,某些文化变味了,某些历史歪曲了,某些商业过头了。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历史的车轮,始终在往前走。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只是时间,发展中的代价,不是不还,而是在若干年后,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代偿,包括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亦或身口业障。


所以,当我们今天,不论是从历史、科学,还是经济、文化,亦或还夹杂政治,来审视、反观、描绘云茶,当你小处有疼痛时,多想想云茶的大爱与大美。即使你可能因云茶而受了伤,但也要擦干眼泪,再端起茶杯,毕竟,伤你心的其实不是茶,而是人。


二、提问者是谁?他的初心是什么?


任何问题都呼唤一个答案。然而,解答往往取决于问题本身:谁在提出?为什么会提出?发问者期望回答者从哪些方面,以什么方式来回答?问题背后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它关系到背景和动机,而真正的问题一定是有结构的。


省茶协此次严正提出“修改标准”,其实质是再次发问“什么是普洱茶”?显然,他们不是从云南茶叶史的角度来提问,而是以茶叶科学的名义来提问。在中国茶叶史上,我们不难发现,茶叶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而是由茶叶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而且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更有趣的是,一些新的茶叶科学并不是通过臣服某些专家,而是待它的反对者最终离去,待慢慢熟悉后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茶叶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这种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普洱茶名称的由来,标准的多次修改都是如此。“科学”“标准”本来就来自西方,要真正理解“科学”,讨论“标准”,我们需要进入西方的语境,但它又会挑战我们的传统思维和文化,在西方科学的概念里,所有的“标准”都是被人为定义出来的。


回到问题本身,省茶协提出修改标准,其实可以洞见,他们希望将09年国标中新定义的云南普洱茶改回到03年由省茶协牵头制定的云南省普洱茶地方标准,其两者之间的核心差别就在于:明确后发酵。按照03地方标准,普洱茶定义应包括人工发酵与自然后发酵,也就是说未经自然后发酵的只能是“晒青绿茶”。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指标才是明确后发酵的临界点?如果是时间,会是多久?通常支持此理论的会把04年农业部颁布的标准拿出来,该标准明确规定人工贮存10年。可是,在后期陈化实践中,相同时间下不同地方,又有显著差别。如果是理化指标(有学者指出采用茶多酚含量来区分),可是,云南茶叶四大主产区,其自然地理环境“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各产区间的茶树品种也是丰富繁杂,化学物质在先天就已有差别,再加上后期存放于不同地点,其差距更加明显,定量似乎很难。由此看来,也不尽科学。当然,有人会站出来说,截止到目前,有关普洱茶的药理作用,无一不是在熟茶上实验得出的,这只能说明也恰恰说明了普洱熟茶的健康功效,但并不能因此否认生茶的饮用价值,笔者至今更没有查阅到生茶存在健康风险的相关论文。


什么是提问者的初心?就是你提问为了什么?为了谁?纵观云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所提问题之多、争论之久,概括起来有三:一是为了企业发展的差异化定位。如拼配与纯料之争、生茶与熟茶之辩、台地与古树、山头之王、后、将军等属地之争,他们是为了塑造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为了个人在茶行业的地位影响。在他们看来,没有了话语,也就没有了影响,没有了粉丝,曾经那些学茶路上当作宝贝捡来的垃圾不好处理,故而失去了个人效益。他们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口袋,而不管别人的死活。三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中心,基于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自然的无比敬畏,从产业着手,深入基层,撸起袖子,在实干中总结经验,探索创新,对历史提出疑点并一点点论证,对工艺勇于创新并一步步实践,对文化加以践行并一字字修正,他们在思辨中,理越辩越明,行越走越精进。他们为自己,也为产业,更为百姓的健康。


那么,云茶协会八点建议,属于以上三者哪一点?或是各有掺杂?我想表达的是,这三者完全可以对立统一,只要行业大势好了,企业小家才会好,这叫顺势而为,只要企业小家好了,个人才会好,这叫有家才会有我。如果,一味追求个人影响力,无视组织,不尊重云茶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强行站在云南千万茶农和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对立面,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样的初心是不受待见的。


三、多元化的市场,个性化的需求,这是趋势。


我们已经告别了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一定是复杂的、多元的。它的效率与活力是建立在自由、公平与文明上。这种吸纳和兼容,正意味着多样性与丰富性将永远成为趋势,并不断更新换代。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古茶园自然的形态、自然的生态和自然的传衍中等到启示。因此,当我们从经济角度来讨论云茶的现状与未来时,一定要相信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明确经济主体的责权,充分认识经济运行的基础就是竞争,八点建议中的政府“站台”,已经模糊了政府在经济中保护秩序、实现调控的职能。


需要指出的是,从产业经济角度上讲,云茶现在还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发展过渡的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伴随茶叶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多元化特征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新时代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其价值观、审美观也已出现分化。各行业都将面临以满足个体特性需求和服务的新一轮角逐。


因此,当我们要讨论云茶产业的方向,甚至有人谈到引导时,是不能置市场特性与个性趋势于不顾,而满足自我狭隘意识的自喜分别。只有充分尊重其存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构建好诚信体系,市场自然会优胜劣汰。由此可见,“山头”“老茶”“古树”,都有其市场合理性,它满足了不同茶人在不同阶段中的需求,如果要有问题,那只是诚信的问题,抨击者不能因为自己做熟茶就说生茶不好,不能因为经营古树,而就否认台地茶。


四、学术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八点建议中第四条:「正确认识生茶,修改相关标准,让消费者知晓生茶的本质——晒青绿茶。


这属于学术范畴。这句话我理解有三层意思:一、绝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晓生茶,这是讲现状,也可谓缘起;二、云茶协会通过研究掌握了生茶的“本质”,即晒青绿茶,这是学术结论;三、建议修改相关标准。业界多名知名茶人依此论点直接解读了“生茶不是普洱茶”,并含沙射影地指出“生茶伤身体”。


学术一词,作为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在学术界,也常常被“实践”所冲击,导致学院派与实用派在许多知识领域产生紧张,茶协会此番论点,在茶界足以掀起一波风浪。


学术如何探索,有省茶协会的自由,文章如何表达,也有邹老先生的自由,问题是,邹老先生和省茶协的认识与主张,在茶叶科学或道统文化里能够找到支持的依据吗?


我们首先来解读“本质”。该词出自晋刘智《论天》“凡光之所照,光体小于蔽,则大于本质”。从字面上理解,本质,是蕴藏于事物内部,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是事物的根本特征。也可以解读为本来的形体、状貌或本来的事实。那么,“晒青”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的茶叶制作实践中,不断实验、改进、总结出来的,怎么会是生茶的本质呢?绿茶是陈椽教授为了区分中国茶类,按照加工工艺而作的分类,也就是说,云南的茶叶鲜叶,依据适制性,可以制成红茶、绿茶,也可以制成普洱茶,那么绿茶又怎么可能是生茶的本质呢?所以说,晒青与绿茶只是一个现象而已,只能称之为生茶本质的表象特征,它是相,而不是性。


生茶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茶,是一片叶子。这片叶子你用蒸青、晒青、烘青等不同工艺,做成红、黄、绿、白不同色泽的,有针、螺、平、扁不同形状的,或散、或砖、或饼等不同型制的,它们统统只是相。你用它煮着、泡着喝可以,摆着看也可以,闻着香还是可以,它只是用,但它的本质还是茶,还是一片叶子。至于有人喝到风花雪月、青山入座,甚至顿然开悟,也有人只感觉到好解渴,那只是个人福报,因缘和合不同罢了。那么茶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茶的本质在不同的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道家可以理解为茶与万物相通,佛家讲禅茶一味,茶亦真空妙有,儒家可以解释茶是人与茶树互动创造并融入审美的过程。医家则可认为茶同属阴阳,气与味是茶的一体两面。在科学上,茶的本质就是由水分和干物质组成的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


由此不难看出,省茶协把生茶的“本质”理解错了,而多位茶界名人解读“生茶伤身体”更是缺乏严谨。我们要问:有调查数据吗?有分析报告吗?伤不伤身体,不是“生茶”的问题,是“用”的问题!砒霜能治病,人参也可害命。茶叶的“体”没弄清楚,“用”肯定出问题。好比如金属可以制成刀,刀可以用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你总不能拿刀来兴师问罪,更不能把金属打入冷宫吧。从中医养生来看,生茶伤不伤身体,需要运用整体思维,辩证施治。你是什么体质?你一天喝了多少?在什么时间喝?农残有没有超标?加工是否清洁卫生?仓储有没有引发霉变?


笔者不是从事茶叶科学研究,但作为制茶工程师,常年在云南大山深处,与古树相依为伴,对茶园养护、生熟茶制作工艺、后期陈化等,都曾有过长期的实证,在实践中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今也借此机会,表明学术研究要耐住寂寞的观点。《云南古树普洱茶感官审评评分标准》与《云南收藏级古树普洱茶(生茶)标准》是2017年1月作为古普会协会标准颁布并在会员内部实施的,这两份标准,我起草于2009-2014年,几年间,不断否定修正,2015年才基本成型,但还是担心会误导同行,给组织带来负面影响,所以2015年以个人名义发布,以征求有识之士的批评和建议。经古普会第一届理事会讨论并通过,把它作为协会标准在今年初颁布后,也引起多位专家学者的质疑,甚至嘲笑。由于笔者研究的方向是茶叶生命能量,借了“茶气”这个假名,在他们看来,当中诸多观点与主流之科学意见相悖,在个别知名专家眼里,更是歪理邪说,致使云南茶叶相关刊物都不敢公开发表。我提出的“品茶八卦”学说及撰写的《归真茶修铭》都是从2005年起,历时十多年,每字都反复修改、实证,才得以成文。当中酸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以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说事,并不是标榜什么,只想在学术研究上表达三点:


1.学术研究要以利益大众为出发点;

2.学术上要敢于承认错误,勇于纠正偏差;

3.学术研究如果只追求“术”,远离“道”,它是不可能回家的。


五、别被“名相”迷惑,云茶发展的根本在于合“道”。


茶叶科学同其它学科一样,如果要在西方语境中,执着文字的“名相”,希望科学家们给出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似乎并不太可能。每一个答案都可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对于这一点,支持修改标准的人士自然深知,于是他们会换一种策略,从07年普洱茶产业危机着手,让多位大家甚至包括院士、教授纷纷发言,将云茶经济衰退现象的罪魁祸首直指标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云茶,尤其是古树普洱茶的发展的根本就在于:合不合道。


道是万物的源头,是生命能的本源,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每一片茶叶都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道生一切,一切亦含道,故云茶亦是如此,只是我们的人心把它扭曲了。我曾经在日记中写下这么一段话来形容古树普洱茶的现状:“许多人一辈子都可能碰不到古树茶,有幸喝到了又不一定喝得懂,喝懂的也许懂错了,懂对的人又不一定幸福。”之所以有如此感慨,是因为我们凡夫俗子,在面对古树茶时,被名山名寨、树龄、春秋茶、单株、大小树、向阳背阴、阴干、手工石磨等等“名相”绑架了,我们住在这些“名相”上,身心是不可能真正做到通透。心不开,则身也就不开,身不开,气则不通,气不通则无法与天地一体。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对同一款茶的感受只代表其当下与这杯茶因缘和合的结果,任何人的感受都没有对错,正如佛家所讲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当今茶叶科学对茶叶这个“物”的解析看似很充分,在已探知茶叶里十多种大类物质中发现了200多种化学成分,但实际上我们是否又看到了科学它也有无限的无知一面?这种无止境地细分下去,最终科学家们又看到了什么呢?商人习惯将某单一化学成分的功效来告诫世人,可知单一元素并不是一个生命体?笔者曾多次向从事茶叶科学研究的学者表达自己的担忧,茶叶科学基础研究如果不回到“道”的层面,其应用可能将中国茶叶引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那时,留存的古茶树,其最深远的价值才可能真正被世人认知。


其实,古茶树给了我们人类太多的启示。我们看,古茶树的主杆、分枝、叶花果都是呈现出来的相,但我们问,它们从哪里来?是天地孕育而生,四时之法成。再问茶叶健康的根本在哪里?在土壤里、在空气中、在四季的转换下。几百上千年的古茶树一路风雨走来,我们凡夫俗子习惯了“眼见为实”,孰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比如,茶自媒体多位作者通常喜欢把消费者引导到枝端末叶上混稀泥,以科学普及的名义,自作分别,文辞很优美,内容很空洞,尽在外围转转,而不得根本。


几百年来,古茶树每年如期绽放生命,向人类奉献甘露,它需要我们人类“为”了多少?我们人类又能为它“为”多少呢?云茶的发展大计难道不能从中吸取点什么?!

  

笔者曾经在一个非正式会议上与有关政府官员交流,当中在被问及云茶发展中政府该如何作为时,斗胆提出“百片茶园三晒”的想法。一晒茶园全年空气质量监测及茶园土壤养分、安全性应用评价结果;二晒史上最严、世界上最高标准的农残检测结果;三晒茶园全年产量及供销明细。此举即为晒云南的天,晒云南的地,晒云南的人,让全世界的消费者在云南的阳光行动中真切感受云茶魄力,由此,诚信系统才有可能开始重建,这足以让那些假产品、伪文化、偏人心无处可逃。官员听罢,哈哈一笑,连说喝茶喝茶。


当然,我们要了解道,体悟道,特别是要接通道,就必须经历一个安立名言的过程。没有“名相”的分别,我们对物的解析是不可能深入细致的。但是,如果你把它当作唯一的、最终的追求,执迷而不悟,则最多在“术”“器”上有所收获,这样只能隐于小成,不可能融会贯通,那将错失云茶的发展大道。

 

笔者归纳的以上五个问题是希望同仁们在讨论云茶问题之前,在云茶的事实判断上能够有一个共识,基于这些共识,才有可能彰显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在这种健康的、足够大的文化生态圈里,百家争鸣才体现意义。


今天,笔者借此机会提出一个学术观点: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在六大茶类中,云南古树普洱茶最显德。下面就此展开论述。



在世界茶叶产区中,云南茶叶最合道

 

一、云茶生态的整体性出类拔萃,象征道的全。


“道是全”,代表着整体。意思是不可分割,也是朴、素的状态,否则,就不合道。首先我们看云南茶区的地理,从北纬21-26度,东经97-105度,海拔从100多米至3000多米,这是指空间。再看时间,从一千多年的野生古茶群落至8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古茶树,还有大量明清时期种植留下来的古茶园,再到80年代人工开荒大面积种植的台地茶园。在如此大的跨度下,它们彼此整体相联,比如人为引种、自然飘移、精制中的拼配等等,除了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人类的智慧结晶。中华五十六个民族里,云南就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20个民族以茶为生。云茶就是一个大家族,可以人文一点说,也许你正在沏泡的那杯茶里,800年前的祖宗和十几岁的孙子正在对话,300斤的壮汉与腰围一尺八的青春美少女正在共舞。在这场超越时空的艺术盛宴中,可能还有一丝布朗族少妇采茶时不经意流下的幸福泪花,轻轻飘来烘托气氛。而此时,你耳边或许又回响千年前荡漾在世界屋脊天险上的马匹铃声。试问,以云茶之整体性,这种波澜壮阔的如史诗般的多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其它茶如何能比?


二、云茶的丰富多样性独具一格,象征着道的遍在。


天地万物为道所生,道也在万物之中,万物自成一体,彼此互含互摄。按植物学科划分,全世界茶组植物迄今有47个种,3个变种,而在云南就有37个种,2个变种。如此庞大的基因库就分布在云南方圆39万平方公里。大家都知道,云南有一个美誉——“天下植物王国”,在已发现的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拥有1.7万种,品种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与这些植物共生的还有1737种脊椎动物,一万多种昆虫。千百年来,在云南这片多民族共融的热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百姓守护茶园青山,茶叶滋润千家万户。在喧嚣的城市一角,你端起的这杯茶可能是:百岁的采茶人在万亩古茶园将千年古茶树的新芽采摘制作,经几十年风雨多次易地而陈的甘露,你是否会感叹云茶的这片叶子怎们会有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浑厚天成,难道世界产茶区中,还有哪里比云茶更象征道的遍在?


三、云茶工艺朴拙、道法自然,象征着道玄同阴阳二象。


道由有物混成,至后复归于无物,正表示着道具有二象性,正所谓常有常无,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这里,我先要阐述近十年来,本人对茶气研究与修炼的一些体会,否则不好理解。“气”与“味”,是茶叶的一体两面,气属性,味属质。两者同属阴阳,不可偏离。尤其是气更不可少,阴中有阳,才能使味不致停滞在体内,性尚未补,反损元阳。气的有无,代表茶的生死,活茶才能养生,死茶只会耗气。气与质,好比无与有,真空妙有不二,不二才是中道。


我们举例来加以说明云茶工艺中的玄同阴阳。云南的古茶园大多分布在原始次森林中,茶树不同程度吸收了阳光,这里产生了阴阳。采摘从芽头、一芽一叶、二叶、三叶甚至黄片,这里面又有不同的阴阳。通过人工铁锅杀青,受情绪、技艺等诸因素影响,又产生了阴阳。


特别值得提出的“晒青”工艺,云南素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同一工艺下,毛茶同具阴阳二象。在熟茶发酵过程中,受水份、空气、堆子的长宽高度、翻堆的次数、发酵的周期等诸多因素影响,其阴阳相互对应,又相互转化,云茶“越陈越真”(这是本人2014年提出的另一个主张),使得云茶的拼配工艺里,师傅们可以跨产区、跨季节、跨年份、跨树龄等诸多技法,让其茶之阴阳互为根用。有人说,普洱茶是六大茶类加工工艺最简单的,但是,正是这种简单,蕴含了“辅万物于自然而不敢为”的深刻道理!类似于黄片、茶梗、老茶头等等云茶特有的产品,不是没有用,是你还没有掌握它的用处而已。类似于不同产区表现出来的强苦、奇香,不同时期陈化表现出来的“酸”味,它们在用法上各有不同功效。如果你不用专家的眼光来审美,而从受用的角度来辩证分析,你会发现,云茶的工艺正是“大道”。

 

那些以复杂工艺为由,试图抨击云茶加工的人们,似乎对茶气未曾深入了解。茶叶自采摘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像我们人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已经在耗气了。从茶叶生命能量角度来讲,茶叶在没有完全裂解前,能量是最充足的。工艺越复杂,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其气必有损。本人总结的茶气至高境界:“上下贯通归中脉,循环不已达四肢”,中国茶达此境界者,绝大多数来自云南的古树普洱茶。从中医四味五气来看,云茶的独特地理、生物多样性造就了上佳原料,而工艺大道至简,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再加上岁月的沉淀,让茶叶体内的秩序恢复井然,使得云南普洱茶,特别是云南古树普洱茶,其归经之多,运行之广(茶气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循环、整体),在六大茶类里,首屈一指。这为茶友的“妙用”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当然,也正因为云茶之阴阳的复杂性,制茶者的功夫便有了高低。大多数制茶人只知利用阴阳,而不懂玄同。本人提出茶气五要义“清、顺、足、神、化”,其出神入化,即茶之阴阳玄同至不可测,茶气直贯中脉,周遍全身,无所住又无所不在,其中奥义,实在妙不可言。

 

综上所述,依据道的内涵,站在茶叶生命能量的高度,综合原产地、工艺及陈化因素,可以得出结论:云茶,在世界茶产区中,是最合道的。

 


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据,回到道的功夫便是德。德,则是成全的功夫。道是遍在,但如果隐而不显,就不知中庸的大用。因此,从成全的功夫上来讨论,云南古树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最显德。


一、云南古树普洱茶是世界茶叶的茶母,其生诸茶,与德之成万物异曲同工。


但凡是物,就有质碍,就有物的有限性,其行曲,是物性的使然。如果该物能自觉回到所具的道,并依道而行,虽然有限,却可以活在无限中,回到道的具足且恒常中,正所谓曲成万物。


现在,无论你身处何方,品饮何茶,如果从基因遗传学来说,将这片叶子溯源,将有80%的概率要回到云南的大山中。云南现有几十万亩的野生古树茶群落就是活生生的标本。我曾经总结了一句话:云南古树普洱茶是普洱茶的根,中国茶的魂,世界茶的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千年野生高杆茶,正走向衰老甚至死亡,但它们的生命真的结束了吗?现在这片延续它生命的绿叶,你是否可以感应它原来走过的路?


二、云南古树普洱茶随自然而生,依道而行,正是不争之德。


德依道而行,成全万物而不居功,并功成身退。云南古树普洱茶,根深叶茂,与其所处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其本身具足,无需外力替代,便可年年常青,焕发勃勃生机。在这种生态圈里,落叶是肥,自身免疫力便是药。没有阳光就向上长,水分不够就向下伸。与害虫嬉戏,与天敌同乐,无知的人们砍我头,折我臂,我依然坚强生长,吐露芬芳。贪婪的世人驱赶我的邻居朋友,我又在孤独中歌唱。


古树茶的这些优秀品格,均是自然而非他然的。正所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其充分展示了道隐无名。请问,在六大茶类中,有哪一个品种能像云南古树普洱茶一样,上善若水,内具深慧,却又对外无求?


三、云南古树普洱茶和光同尘,其无形之气正如德之大智若愚。


太阳不下山,月亮就无法发光,生命的耀光大而化之,和其光,便回归于道。回到道中,万物皆通于道,自己逍遥又不碍他物自然,与万物同生,此乃上德。和光同尘后,便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正如德之“虽智大迷”。


云南古树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无形之气”。正如中医能治病的真正秘密在中药之“气”。《黄帝内经》通篇所论述正是“以一气以贯之”。然而,古树茶这种出神入化,甚精甚微的“气”,都是深藏而不露,人们日用而不知,所展现出来的大智若愚,真空妙有,让进入茶修的茶人回光返照,修炼身心,激发世人探索深层次生命的精彩与奥秘。


灵性是茶叶活性表现的最高境界。茶叶的“活性”来源于茶之“气”。它随自然而动,遇气尽则止。本人撰写的“归真茶修铭”第二段“茶之灵性,乃其汇雨露之气,蕴山川之灵,化天地之精,承匠人之神,兼调百代之和”,此感悟正是得益于对云南古树茶茶之气的常年体验。六大茶类中,各类茶之气不尽相同,如果从“天时、地利、人和”来分析,并结合“气”与“味”的玄同妙用,特别历经岁月洗礼,茶气形态越来越逼真后,云南古树普洱茶茶之气是当之无愧的众妙之门。


行文至此,忽有一丝悔意。每个人习茶所走的路都不一样,所站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但凡文字都是指月手,其表达本身都会有缺有漏。希望当中观点不要引起误读。但愿能给热爱云南茶叶、深爱云南古树普洱茶的人们打开另一扇小窗户,从中领略云茶的另一番美景。


当然,你们也不要相信我,那叫迷信,你要相信自己,相信因果,在古茶树和古树茶上的每一滴用心,它都会回馈与你,只是时间和方式不同罢了,仅此而已。

 

归真合十

 

作者系古普会创会会长、制茶工程师、归真居士






喝新茶饮、住茶民宿,茶是如何“圈粉”年轻人的?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须臾不可离的日常;“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是不可多得的雅事。

今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1498亿元。“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围炉煮茶式社交”频频出圈,新茶饮成为年轻人心仪的“搭子”。

多地纷纷念起茶旅融合的新茶经,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游客吃有茶宴、品有茶道、住有茶栈、游有茶园、行有茶山、购有茶礼、娱有茶歌、梦有茶景。

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放眼东西方世界,“君有咖啡吾有茶”,以茶为媒,可以互通有无,促进文明互鉴。全世界关于茶的发音基本上就两种,均来自中国:一种是Tea,来自中国方言的闽南话,另一种是茶、chaaya,来自中国官话。中国茶和茶文化全面“出海”,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是茶文化故乡的地位。这张有着数千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名片”成为中国连接世界新型贸易的桥梁,也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生动见证。

新茶饮、新茶旅、新茶经、新茶路……探索茶叶这片“金叶子”的无数可能,中国茶文化正在翻新,茶社交正在激活,茶消费正在提质,茶经济正在升级。

饮茶先!新茶饮勾住青春味蕾

喝奶茶早已成为消费时尚,尤其是“学生族”,网红爆品往往要趁上新时打卡一遍。

“新茶饮的爆款密码,可以借用周星驰在《食神》里一句经典台词来总结,就是‘好吃、新奇又好玩’。”广西萃茶师联合创始人程丹颖认为,新茶饮不像以前好喝好看就行了,消费需求已从味觉嗅觉视觉的基本感知,上升到打卡社交热点话题新阶段,所以跨界联名茶饮能迅速引起热议,各种很潮或新奇包装也能抓住眼球提升销量。

追逐时尚上新快

江西婺源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初精加工、深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老牌茶企,2014年进军新式茶饮市场。

“传统研发节奏已被打破,过去是研发出一款产品卖得越长久越好,在新赛道上却必须跟随市场节奏不断出新品。目前研发周期在1周左右,这个节奏只会越来越快。”企业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彭永华说,来自新式茶饮企业的订单都是定制化,需要在较短时间内研发出配方。

奶茶爱好者咚咚说:“各家奶茶每两周就会推出新产品,总有一款抢走我的钱包。”

“传统上一些不可能搭配的食材,都被茶企别出心裁搭配在一起,口味新奇、刺激,能满足年轻消费者的猎奇心。”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吴东栋表示,“茶企在创新口感上很下功夫,我感觉他们能想到的食材都会用到上面去。”

新品推出后,很快变成一个网红产品。但它能流行多长时间?能不能沉淀下来?吴东栋表示,这个有待市场观察,有些爆款茶饮生命周期很短,消费者又被新产品吸引,火了一段时间后销量就下来了。

配茶“搭子”主打健康牌

喜茶在茶饮中加入黄皮,还把杨桃、百香果与油柑搭配在一起,奈雪的茶也引入了油柑,在社交平台刷足存在感。

黄皮多生于福建、海南和两广地区,油柑多生于广东潮汕地区,两种水果极难运输。小众的油柑和黄皮,容易勾起消费者尝新的好奇心,广告宣传“清肠、通便、去火”等功效也令年轻人心动。

“年轻人越来越看重健康,茶饮加入水果原材料,正好迎合消费心理,如果口感不错,自然容易带来较好销量。”吴东栋说。一些区域性小众原材料逐渐走到消费者眼前,诸如沙棘、红心芭乐等,以及水牛乳等地方特产,或因风味独特,或因营养高,被茶企争相引入。

不少人都在为千年中国茶寻找更多“搭子”。婺里花开系列草本植物饮料是江西起源蔚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根植于本土推出的一款特色茶饮。企业创始人姚国飞介绍:“婺源盛产有机皇菊,皇菊茶虽健康,但其风味独特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我们加入青柠风味,同时研发萃取保鲜技术,保留皇菊茶原有风味及其富含的营养物质,做到绿色健康。”

江西新茶饮

茶话弄品牌总监王伟杰介绍,陕西泾阳是“丝路黑金”茯茶的主产区,茶话弄的“茯生半日闲”以泾阳茯砖茶做茶底,搭配绵密奶盖,喝起来甜中带咸,香而不腻,打造独特的长安风味。

秋冬时节,水牛乳奶茶表现格外突出,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集体上新,迎来一波销售热潮。在饮品圈,水牛乳的高价值感是行业共识,它自带清甜、奶香持久,营养价值高。

萃茶师和广西皇氏乳业联名推出水牛乳系列奶茶。“新茶饮原料升级要往更有营养、更有性价比的方向发展,这很考验品牌供应链能力和研发能力。”程丹颖说。

广西烹饪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曾大文表示,广西烹协正研究成立茶饮专业委员会事宜,希望发展成茶饮企业的“娘家”,同时监督茶饮企业做好行业自律和服务市场,把好品控关、健康关。

概念店、跨界联名“圈粉”年轻人

长沙太平古街上的“太平粮仓”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承载的是近代长沙乃至湖南的繁华历史缩影。茶颜悦色在此打造太平粮仓概念店,以期重新思考粮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已蒙尘的农耕文化重新拉到大家眼前。“打造概念店是我们和现代年轻人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传递‘推广新中式生活方式’的一种尝试。”茶颜悦色品牌部媒体关系负责人刘巧芳说。

在长沙市太平街茶颜悦色奶茶店,顾客正在领取线上下单的饮品。陈思汗摄

喜茶推出特调“FENDI喜悦黄”、奈雪的茶联名打造“范特西奶茶”、乐乐茶携手蜡笔小新推出草莓麻薯生打椰……茶饮业内正刮起联名风潮,让品牌赚回市场热度。

“前段时间,我就买了好几次联名款茶饮,当你看到心仪IP出现在饮料杯上,就会忍不住下单。”资深动漫粉张晓边说边下单了一杯喜茶×原神联名款茶饮。

萃茶师联名过多个广西知名品牌,如五菱汽车、双钱龟苓膏等。“成功的跨界联名、异业合作,不单能为两个品牌同时带来话题流量,还能取长补短,在客户群体、会员体系甚至是供应链、产品线上都能产生1+1>2的效果。”程丹颖说。

新式茶饮不仅风靡国内,且已开始跟随头部品牌走向世界。婺源县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柯翠珍介绍,企业的茶鲜萃液等产品根据海外市场人群需求不断创新,助力新式茶饮企业抢占国际市场。

来中国读旅游管理专业的越南留学生春心、阮氏玲表示,她们喜欢喝中国的新茶饮,现在这些在越南也十分流行。

科技赋能新茶饮

一瓶看上去普通的矿泉水,轻拧瓶盖,瞬间就变成了一瓶汤色清亮的茶饮,这是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饮品公司合作推出的新产品。小小的瓶盖里,封存着速溶茶粉,只要旋转刺破封层,就能在3~5秒内迅速溶解在水里。“我们研发生产的这种瓶盖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章志强说。每个盖子里0.8克茶粉,需要从4克茶叶中萃取最精华的物质,让速溶茶粉也能有现泡茶一样的风味,同时还要做到瞬时溶解不结块。

在华绿园的研发中心,包括广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式茶粉饮品在内,小小茶叶变成了众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产品:可以当饼干吃的冻干奶茶块,茶色素做成的染发剂,甚至还有胶囊茶,和胶囊咖啡一样可以随时方便冲泡。

章志强介绍,黄山华绿园公司拥有一支由茶学博士带领的高精尖专业研发团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全球拥有一百多家委托合作方,与他们共同探讨市场对茶叶等草本植物的消费需求和方向,并推出定制化的特色产品。

位于黄山市高新区的小罐茶“超级工厂”刷新了很多人对中国茶产业“小农经济”的传统印象。在挑茶、灌装、包装等车间,工人的身影并不多见,反倒是智能机器人一派忙碌的景象。AI除杂机器人采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能精准识别茶叶中的杂质,比人眼挑茶更加精准;茶叶顺着传送带进入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上罐、称量、灌装、充氮、封口、检测各个流程全自动完成。

“我们已实现生产端、消费端等端到端的数据实时传输、数字化追溯。AI除杂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相当于50~60个挑茶工的工作量。”黄山小罐茶“超级工厂”厂长李伟民介绍。

近三年来,小罐茶带动黄山全市5000多户茶农年人均增收2500多元,带动茶农收入增幅13%以上。李伟民介绍,从一片叶子最终到顾客手中的一杯茶,这一过程在小罐茶“超级工厂”已实现了90%智能化。

小罐茶“超级工厂”

抢滩新茶旅:左手文化右手烟火

俗话说,茶好客自来。各地不断推动茶产业向纵深发展,给茶旅融合铺就良好发展平台。一些地区推出茶旅精品线路,催生了茶民宿、茶庄园、茶小镇、茶博物馆等多种新业态,赋予“茶+N”无限可能。

端起茶山馈赠的金饭碗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武夷山镇篁村位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的核心区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因地属山区气候,这里制成的红茶有特殊花香味,挟带浓厚的高山气息。

篁村村民祝兰花回忆道:“2014年,我们家开起了村里第一家茶企——祝式红茶。我弟弟当时是村长,流转了一些山场,除养护好山场里的茶树外,还引进了一些外地的优质茶种栽种,带着村民们一起吃上了‘茶叶饭’。”

祝兰花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半山里民宿的老板娘。“民宿是2019年开始做,那时比较流行清凉游,只做夏天一季生意,包食宿,游客多来自周边县市区。今年忙碌两个月能赚近30万元。”

在祝兰花看来,她们家如今过上富足生活,都来自山场里那些茶树的馈赠。

武夷山镇宣传委员彭明超介绍,篁村民宿产业逐渐兴旺,村内现有25家农户经营民宿,拥有床位380余张。据不完全统计,全镇2022年民宿业从业人员500多人,带动当地土特产销售达1200余万元,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国际公认的“黄金产茶区”,2022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21万亩。随着茶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游客体验茶庄园观日出等项目。

距离县城不远的八江镇布央村,数千亩生态茶庄园基地蔚为壮观。“茶庄园基地藏在深山,在茶山长廊上闲坐,喝一喝现泡的茶水,与茶农聊聊天,感觉很舒服。”游客周小欢说,自己进茶园采摘了茶叶,拿到茶农的店里体验炒制,“我在大大的锅具里不停翻炒,看着茶叶慢慢制成,很有成就感”。

游客在安康市紫阳县向阳镇一处茶园体验炒茶。邵瑞 摄

布央村党总支书记谢勋庭表示,今年不少外地旅行团游客和散客到茶庄园基地游玩,乡村振兴很有盼头。

茶民宿的正确打开方式

初冬傍晚,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的一家茶民宿中,人们围坐在暖洋洋的壁炉前,民宿主理人戴江勇正向住客们讲解古法“点茶”技艺。

2018年,戴江勇开设了黄山莫问茶号徽茶博物馆,馆内一层展示茶相关藏品及中国茶文化的脉络和传承,二层主要为茶艺表演、品鉴体验区和党建活动区。次年,戴江勇邀请知名设计师,对拥有数十年历史的春茗老茶厂进行了全面修复,将旧茶厂车间改造成民宿公区,宿舍改造成客房,打造出茗泉茶主题民宿。

民宿主理人、非遗传承人戴江勇

在这山青水绿、风景如画的茶叶之乡,每年在徽州茶季前来的住客,可以在民宿拥有的茶博、茶厂、茶园、古法制茶展示体验区内,零距离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茶农生活。

而到了无法采摘茶树鲜叶的秋冬季节,戴江勇为客人们准备了茶文化知识讲座、围坐品茶聊茶的“八点半陪伴”等活动。每到冬季,民宿餐厅里,用茶叶和茶汁制成的茶香鸭、雾里红烧肉等创新菜品供不应求。

民宿主理人、非遗传承人戴江勇为客人们组织活动

“梵塵家”是一家主打禅茶文化的民宿,坐落在最美乡村江西上饶婺源县城近高铁站的位置。整个民宿只有10间房,却在公共空间设置了3间风格迥异的茶室供人品茗,甚至连每层楼的转角处都设有茶歇处,房间里也都有茶桌和茶具。

民宿主理人叫朱德武。他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和置业养老的初衷,于2010年买下了幼时跟着母亲开荒种菜的地方所开发出来的别墅。“不如打造一家与众不同的民宿。”朱德武说,他理想中的民宿,要有家的温度及寻常人家的故事。

“民宿的名字是我孙子和孙女的名字各取一个字而成。我会和每一位住店客人讲述我们一家人的故事,还有这间民宿的前生今世。”朱德武认为,这才回归了民宿的本真——把自家闲置的房屋提供给客人使用,而主人和房子之间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呢?住民宿,听故事,也是民宿的打开方式之一。

茶在民宿与顾客之间能搭建起一个“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精神交流平台。婺源县大鄣山有个卧龙谷,海拔很高,这里的野生红茶颇具辨识度。朱德武将卧龙谷的野生红茶通过民宿推荐给更多人。三五朋友在茶歇处小坐,品一盏来自高山的香茗,聊些许寻常人家的烟火故事,闹中取静,颇为惬意。

江西一民宿外景

跨越时空的茶文旅沉浸式体验

“哎嗨呦,动起身了!”响亮的驼夫号子响起,3匹双峰驼从老榆树下缓缓走过,后面跟着挑着扁担的货郎和推着小推车的工匠。一支走西口商队,从历史深处走来,走到了现在的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为游客呈现了一场沉浸式体验《茶道驼铃》。

茶道驼铃声悠悠。一百多年前,莫尼山非遗小镇所在的白道川沟段家窑村,是贯通阴山南北的17个垭口之一。莫尼山非遗小镇创始人贾宏伟说,段家窑村有不少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代,如今老匠人们说着夹杂晋陕口音的方言,剪刀一挥、画笔一落,还满是各民族间交流的印记。

而如今,曾经因老旧而人口外流的段家窑村,又因时间的沉淀吸引了天南海北的游客。村里一处废弃的餐馆成为莫尼山非遗小镇最初的建筑,闲置的旧学校、老房屋经过改造成为非遗传承和实践的基地。小镇内涵盖80多项非遗项目,是“动静”结合的文化遗产活态数据库。

“要让更多人了解万里茶道上的驼商故事和文化交融。”有感于此,贾宏伟计划着重打造万里茶道沉浸式历史文化街区,丰富和完善茶路文化及“驿站”的功能,激活茶路文脉,引领万里茶道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围炉话茶:非遗茶人的新茶经

对话嘉宾

戴江勇(省级非遗黄山云雾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方根民(国家级非遗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刘晓虹(八宝茶手工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

陈伯昌(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姜维平(省级非遗项目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去年,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项目在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如何利用茶类非遗热的契机,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念好新茶经?

南北各怀秘笈

戴江勇:我出生于黄山区汤口镇冈村的一个茶业世家。1993年起,我在父亲创办的春茗茶厂里学习黄山毛峰和黄山云雾茶的制作技艺,并赴福建学习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等各种花茶的制作。2006年,我创办了黄山市春茗茶业有限公司。

民宿主理人、非遗传承人戴江勇

相比其他绿茶,揉捻是黄山云雾茶的灵魂。制作时,需要根据鲜叶的老嫩度进行手工揉捻,刚柔并济、轻重适度,才能让茶汁产生“破壁”反应,把茶叶的香味最大化地激发、均匀释放。此外,黄山云雾茶还需要进行独特的三步烘干处理,子烘勾香、复烘定型、老烘提香,古法层层递进,才能令云雾茶清香袭人。

方根民:我们对婺源绿茶的古法工艺不断创新改进,提升品质并保留古韵。如在耐泡性方面,过去只能泡8至9回的高山茶,如今通过现代“控光、控温、控湿、控风、控氧、控时、控速、控力”的八控技术,也能做到20余泡仍有回味。

刘晓虹:中国南北茶文化各有特色。比如南方说品茶,讲究品的风雅;北方讲吃茶,蕴含养的智慧。我们八宝茶主打的就是可以“吃”的茶,香甜的茶水解渴,丰富的物料还能饱腹。

八宝茶讲究抓、冲、敬、刮、啜、品、续、捞,依序进行,缺一不可。“抓”很重要,就和烹饪一样,把握调料和火候需要手气。又类似中医抓药,多一钱少一钱,味道和疗效不一样。这也是我们创新配方,满足不同群体喜好的“秘密武器”。

多向破壁

戴江勇:目前非遗技艺传承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如何提起年轻人的兴趣。就连我自己的儿子,一开始也没有学习制茶的意向。在我的劝说下,儿子终于开始跟着学习手艺,后来在浙江大学攻读茶学专业。

怎么让茶变得更时尚?由于原叶茶冲泡对水温、茶具等都要求较高,流程的复杂性“劝退”了一些95后、00后消费者。为此,我推出了冷萃茶,更加适应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

此外,我还规划了一条颇受好评的研学路线。5天4晚,家长和孩子们能够体验黄山云雾茶、祁门红茶、徽墨、徽州木雕等多种徽州传统非遗技艺,用徽州历史串联起整个旅程。

刘晓虹:非遗技艺传承得好不好,决定了茶香有多浓、飘多远。当前,国家提倡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如穿汉服等正在复兴,同时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更为八宝茶带来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借着文旅东风,做好养生茶。

一方面是优化配方。我们与宁夏中医研究院合作,研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养生八宝茶品,挖掘药食同源的价值,如男士养生、女士养颜、功效保健等系列;创新茶底,过去是云南生普茶,现在研发了乌龙茶、白茶、黑茶、普洱茶等,同时还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传统有糖、低糖和无糖等口味。

另一方面是融合文创。与专业的文创团队合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包装,如寓意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的缎面系列、宁夏文旅地标精美彩绘系列等。此外,我们也正研发奶茶新茶饮,准备明年投入市场。

陈伯昌:六堡茶有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两个双向而行的产品。当下传统工艺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能喝到、品尝到传统工艺茶的人群不多,还需各方力量加大宣传推广。

方根民:卖茶的过程也是输出婺源茶文化和制茶理念的过程。在线上直播时,从0粉到50万粉,我们用了将近4年获得市场认可。刚刚过去的“双11”我们线上交易额在抖音平台全国茶类店铺排名第三。播商时代,能用新媒体技术让婺源绿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傣族姑娘仙金(右)在直播售卖普洱茶 胡超 摄

走出去吧!

刘晓虹: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中国好茶也越来越受国际消费者青睐。借我徒弟杨薇的话说:“语言不通,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是相通的。”

戴江勇:今年我和福建武夷山青年制茶人聂霖在“百家争茗茶香汤川”汤口镇茶文化旅游节暨第三届斗茶大赛上发布了联名茶“咫尺青绿”。武夷岩茶在六大茶系中为青茶,黄山云雾茶为绿茶,两山咫尺,青绿相间,碰撞出不一样的舌尖体验。

姜维平:茶旅融合未来是方向,要学会讲故事、讲出一套新茶经。我经营的铅山县黄岗山有机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参加了今年在杭州举办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铅山茶文旅推介会。以往有的推介会要么是真的在开会,要么就像去摆地摊,对企业而言雷声大雨点小,获得感不强。这次推介会效果很好,邀请了业内有影响力的专家讲述我们“铅山河红”的背景和故事,真正把我们的好山好水好茶绑在一起向外推介。

传承人姜维平

香远益清,唤醒万里新茶道

万里茶道被称为联通亚欧的“世纪动脉”。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提出和落实,沉寂数百年的万里茶道、茶船古道等正以全新面目焕发生机。

俄罗斯来了个“茶仙子”

烧水、称重、计时,从瓷杯的滤口控出茶汤,用食指和中指夹住杯盖柄,迅速翘起约30度角的缝隙。带着热气的茶香涌出,被凑在杯口的鼻子捕捉,深深嗅入胸腔;再看清亮的茶汤,品上一小口,不急咽下,而是让空气携着茶香深入鼻腔……

这是一项茶学的专业流程,名曰“感官审评”,而完成这一系列行云流水般操作的,是一位俄罗斯姑娘。“我第一次喝的茶是龙井,第二次喝的是黄山毛峰。”回想起十余年前的第一口茶香,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的俄罗斯留学生爱林依然记忆犹新。

2011年,爱林在俄罗斯学习咏春拳。每次练习结束,师父都会给她递上一杯中国茶。因为热爱中国文化,爱林大学毕业论文的课题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在中国历史中,她了解到:从17世纪末的第一支商队起,一条万里茶道经草原抵达俄罗斯,让中国茶叶在俄罗斯培养起庞大的消费群体。

俄罗斯姑娘爱林

2019年,爱林被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录取,并获得了中国政府奖学金。黄山2023第17届太平猴魁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前夕,爱林在活动现场展示茶艺,她手法自然,烫杯、备水、候汤、投茶,引得观众频频点赞。

爱林发现,在她的家乡乌法市,中国的茶叶卖得越来越好了,每每放假回家给父母带上几盒茶叶,总能送到爸妈的心坎上。

重新连接“茶动脉”

作为对俄蒙贸易集散地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在17世纪末因万里茶道的畅通而商业日渐繁荣。雄踞塞外三百载,横跨欧亚九千里。清代跨国贸易商号大盛魁,一度被称为万里茶道上的“华商旗舰店”。

“历史上,旅蒙商人以归化城为中转站,将生意做到了蒙、俄,延伸至欧洲,带动归化城成为重要的茶叶贸易集散地和驼马转运地,共建起互利共赢的经贸动脉。”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康建国说。

从公元前5世纪前后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到明清时期的“万里茶道”,地处我国北疆的内蒙古一次又一次成为交流与融合的枢纽。地理上的边疆,换个角度看,也是开放前沿。随着“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不断推进,内蒙古与俄蒙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日益提速升级。

江西上饶铅山县在万里茶道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既是水路起点,又是茶叶传统主产区和贸易集散地。2016年,铅山县有幸承办了第四届中蒙俄“万里茶道”市长峰会。铅山县文广新旅局党组书记费胜辉告诉半月谈记者:“清代对俄贸易的万里茶道兴起之后,江西产茶区及时调整产品品种,转而生产红茶。”

铅山县河口镇当时被称作“万里茶道第一镇”,铅山“小种河红茶”被西方誉为“茶中皇后”。如今,铅山县“河红茶”现有注册商标120余个。“县里组建了铅山县河红茶产业发展中心,正谋划擦亮‘铅山河红’这一老祖宗留下的金字招牌。”铅山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童英说。

茶文化:扬帆远航正其时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宁夏刘三朵八宝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薇接待了好几拨外宾,他们专程到位于吴忠的八宝茶文化体验馆。“阿拉伯人喜好甜食,八宝茶的香甜让他们赞不绝口,好多人带了一些回国,说是要给家人品尝。”

中亚人民的餐桌上也飘来了秦巴茶香。2021年,陕西西乡夏秋绿茶搭乘中欧班列,运往乌兹别克斯坦,经加工成为当地人的日常茶饮品。

百年前,一条起于中国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的茶船古道应运而生,一箩箩六堡茶被装运上船,远销南洋。

2016年起,梧州的六堡茶企业就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积极“走出去”,加速开拓东南亚市场。今年以来,梧州市先后组织多名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赴越南、泰国、卢森堡等国家开展多场宣传展示交流活动,帮助代表性传承人拓宽行业和国际视野。

在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六堡茶文化广场,当地制茶人进行封茶仪式。

如今,六堡茶继续沿茶船古道扬帆起航,不断开拓日本、韩国、法国、秘鲁乃至中东地区等海外市场。在茶叶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作为高品质茶叶,六堡茶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梁威龙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六堡茶在东盟国家的推广力度,扩大六堡茶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销路,助推六堡茶全球飘香。

来源:半月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