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加生姜

找到约163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喝普洱茶要不要加糖?

  喝茶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往往一些茶叶在初入口的时候口感是非常的单调的,所以许多朋友们都喜欢在喝茶的时候加入一些白糖或是蜂蜜做为辅料,这样的话可以调和茶叶的苦味口感。那么,事实上,我们饮用普洱茶的时候是否可以加入糖呢? 

  喝普洱茶可以加糖吗?
  饮用普洱茶的养生功效非常多,比如可以降血脂、暖胃、减肥、生津止渴、醒酒解毒,助消化、抗衰老、美容养颜、降低胆固醇,止咳化痰等等;而红糖是一种生活调味品,性质温和,对于女性来说,是美容、补气血的上等好东西。
  有的人觉得,普洱茶的滋味比较浓厚,苦醇,所以加入一些红糖来调味。事实上,普洱茶是可以加糖的,这样的话可以改善口感,但事实上,加了糖的普洱茶,往往功效方面也就降低了,尤其是在降血糖、减肥方面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所以建议大家,饮用普洱茶的时候,还是不要放糖的好,细细品尝普洱茶,才可以领略到那独特的醇厚、口感滋味哦。

  普洱茶有分为生茶、熟茶,生茶的滋味一般都是比较苦涩的,尤其是新茶,如果不习惯这样的口感的情况下,那么可以选择普洱熟茶,熟茶的口感更加的醇厚、甘甜,不过表现出很苦的滋味。
  普洱红糖姜茶的制作方法
  材料准备:普洱茶叶、红糖、生姜。
  做法步骤:取10克的普洱茶,按照平时方法冲泡,过滤好茶渣后,再茶汤加入去皮切片的生姜,然后加入适量的红糖,一起焖泡个10分钟时间后,温度温热即可饮用。


【普洱茶与健康】入冬了,茶要这么喝


1冬天如何喝茶?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季节需要喝不同的茶。就像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绿茶性寒可清热、普洱熟茶养胃、乌龙茶润喉生津、花茶养肝利胆。那么冬天喝茶,你真的喝对了吗?


      从传统养生的理论上讲,喝茶也有治病防病的功效,冬天喝茶还能预防疾病。但是不同的茶有不同的适应症,每个人应该对症选择适合自己饮用的茶品,适口为珍。



2喝红茶预防流感


      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用红茶漱口可防滤过型病毒引起的感冒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样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研究发现红茶可以减少中风和心脏病的发病率。中风和心脏病正是冬季高发的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冬季经常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不但可以暖身体,还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此外,常用红茶漱口或直接饮用还有预防流感的作用,这在冬天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喝红茶对于预防骨质疏松、降低皮肤癌发病率也有独到的作用,这样使红茶的受众更广泛。由于红茶是一种发酵茶,刺激性弱,还特别适合肠胃和身体比较虚弱的人。

  

      喝红茶时茶叶量控制在3到5克最佳,注意一定要热饮,最好现喝现泡,如果放的时间长了,营养和口感都会打折扣。



3上火喝绿茶


      冬天气候干燥,加上人们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并带来便秘、口干舌燥甚至口舌生疮等后果,而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绿茶。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因此最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轻度胃溃疡还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


      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一般是热体质),都比较适合饮用绿茶;而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服用绿茶。如果胃寒体质的朋友,可以考虑喝老白茶、普洱熟茶。经常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可适当饮用绿茶以防电脑辐射;


4喝普洱熟茶养胃


      俗话说:“夏喝生普,冬饮熟普。”因为夏天燥热,人容易上火,而普洱生茶有清热解毒、解暑解腻的功效;冬天寒冷,普洱熟茶茶性温和醇厚,茶所含的益菌群有暖体养胃的功效。


      熟茶经过发酵后,会衍生大量的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绿茶与乌龙茶则不同,虽然它们内含的茶多酚高于普洱茶,但茶多酚内含的很多物质是大分子,空腹饮用,会对人的胃肠产生强烈刺激。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常喝普洱可降压、抗动脉硬化。



      因此体质弱的成人和儿童经常被告知,慎饮绿茶,更不能空腹饮用绿茶。中医所说的绿茶“寒性大”,恐怕都与其内含的大分子有关。


      同样,未经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过的普洱茶(即新采摘的普洱生茶),也不能空腹饮用,原因也是分子量太大。除普洱茶生茶外,自然发酵并达到十年以上的普洱茶和陈化三年以上的普洱熟茶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


5口干舌燥喝乌龙茶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以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而冬天里室内大多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此外,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对于怕冬季里贴膘的人来说,青茶也有一定的减肥功效。


      顺便提一下铁观音,铁观音是属于乌龙茶,但如果不是传统老工艺的铁观音,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乌龙茶,因为发酵程度很轻,茶性有所不同。



6郁闷、烦躁喝花茶


      花茶包括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茶、玫瑰花茶等,是以绿茶为茶坯加入不同香花熏制而成的。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对治疗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


      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因此在冬季不妨适当选择,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经期前后容易心情抑郁,性情烦燥,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来消解郁闷。


7喝黑茶御寒降脂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比较悠久,种类比较丰富,例如有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茶、湖北青砖茶、泾阳茯砖茶以及四川边茶(康砖)等。黑茶属于后发酵茶,茶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


      普洱茶和茯砖茶是我国不同类型黑茶的代表,其活性成分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降脂功效。现阶段研究表明,普洱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病毒等保健功能,降脂作用可能与其中的他汀类化合物有关;茯砖茶也有很好的消脂去腻作用,降脂减肥功能较强。此外,黑茶中的矿物质种类丰富,且有很多种含量要高于其他茶类。黑茶性温,有助御寒,适合虚寒体质者喝。


      黑茶的喝法比较简单,可选用紫砂壶、飘逸杯或盖碗进行冲泡。但一定要醒好第一道茶。


8喝黄茶助消化


      黄茶按照鲜叶老嫩度通常分为黄芽茶(如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莫干黄芽)、黄小芽(如沩山毛尖、北港毛尖和平阳黄汤)和黄大茶(如安徽霍山黄大茶和广东大叶青)。黄茶的主要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不仅叶底黄,茶汤黄,干茶也显黄亮,且香气清悦,味厚爽口。


      目前,关于黄茶保健功效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黄茶在闷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适宜喝点黄茶。与绿茶清凉和红茶温热的性味相比较,黄茶类的性味特征居于两者之间。黄茶的饮用方法一般与绿茶相似。


9喝白茶降火去燥


      白茶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由于白茶制法特异,其成茶满披白毫,芽叶连梗,形态自然素雅,色泽银白灰绿,汤色清淡。按采摘标准不同可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


      白茶的化学成分一般与绿茶比较接近。从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白茶的抗菌效果比较好。此外,白茶也具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白茶提取物被用于脸部护肤品的开发。白茶性凉,能降火去燥。


      白茶的饮用方法一般与绿茶相似。如果是老白茶则与黑茶相似。

10学会配茶效果更好


      喝茶养生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其实,每种茶都有个天生的好搭档,搭配饮用能让喝茶保健的效果翻倍。


11绿茶+柠檬


      儿茶酚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的关键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减肥、抵御电离辐射等。美国普度大学研究发现,在绿茶中加入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食物,能提高人体对儿茶酚的吸收效率,可使儿茶酚的保健功效增加4倍。实验表明,柑橘类食物中,柠檬的效果最好。


      柠檬配绿茶,口味清新酸凉,尤其适合夏天饮用。将泡好的绿茶放至可入口的温度后,再加进一两片切好的柠檬,或者滴入几滴柠檬汁,这样能避免高温造成的维生素C损失。


12乌龙茶+桂花


      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如铁观音、大红袍等,其富含单宁酸、茶多酚、植物碱等活性物质,它们都可以消食去腻。搭配上香味清新、有醒脾开胃、缓解咽干口燥、口臭牙痛等功效的桂花,可以让人胃口大开。桂花性味辛温,与性平的乌龙茶一起喝很适合。


      泡乌龙茶最好用紫砂壶或盖碗杯,而且一定要用100℃的沸水,可在冲泡开后加入3克左右的干桂花。但需要注意,易失眠的人少选这种搭配,因为桂花还有醒脑的功效,饮后不易入睡。


13普洱茶+陈皮


      普洱茶品性温和,对脾胃刺激相对较小,还能缓解肥腻之物给消化系统带来的负担。陈皮,就是通风阴干后的橘子皮,也有健脾化痰、解腻留香、降逆止呕的功效。


      普洱茶要先用10秒钟泡洗茶,滤去杂质后,再加几块陈皮一起冲泡,两者搭配既有陈皮的清新果香,又有普洱的陈香浓郁,回味甘甜,最适合积食时饮用。


      饭后不要马上喝普洱茶,因为普洱茶含一定量的咖啡因,会影响消化。另外平时情绪容易激动或比较敏感,睡眠状况欠佳和身体较弱的人,晚上还是少饮或不饮为宜。


14红茶+姜


      从中医角度来说,红茶性温,能温中驱寒,特别适合胃寒、手脚发凉、体弱、爱拉肚子的人饮用。而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温胃补阳。两者都有暖身作用,搭配在一起效果加倍。


      冲泡红茶要用刚煮沸的水,再加入少许姜片或姜丝,泡的时间也可以相对更久些,这有利于红茶中的黄酮类物质充分溶解,有益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热性体质的人不适宜用生姜配红茶,喝得太多易出现内热症状。

什么是千家寨爷号普洱茶系列“八大爷”

大爷:马邓茶

【地理位置】

马邓茶区位于者东镇及和平镇辖区内,地处镇沅县东部,哀牢山西南麓,阿墨江上游者干河两岸。马邓茶区主要以麦地、马邓、凹龙、学堂、樟盆、木厂、帮海、东洒、者铁、新村等10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新光、者整、者东光山、丫口、那壮、麻洋等7个村委会。

图与本文无关

【生态特征】

马邓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857—3137.6米之间),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年平均降雨量1500—1770毫米,年平均气温19.8℃,境内山高谷深、群峰起伏、沟壑纵横、河道迂回曲折,茶区最高海拔是新村的哀牢山无名峰为3137.6米;最低海拔是者干河渡口为857米。茶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

【茶树品种】

马邓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马邓大绿茶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紫娟等无性系品种。马邓古茶树属有性群体种,小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较稀,叶片水平或下垂状着生,叶背茸毛多,芽叶生育力较强,产量较高,抗寒、抗旱性均强。

【品质特征】

马邓茶品质优良,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马邓古树茶原料加工而成的晒青茶,条索肥壮、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黄绿匀齐、香气馥郁、茶碱不腻、滋味浓厚回甘。

【人文历史】

马邓茶历史悠久,传说三国时期孔明大军南征路过哀牢山者干,兵马遭瘟疫所困,寻得茶汤解困,孔明赐了“马登茶”之名,后简称“马邓茶”。据史料记载,当地土著彝民种植马邓茶已有800多年历史。清咸丰6年(1856),反清义军李文学部将李文东率兵退居镇沅者东、文龙哀牢山一带,千余士兵不幸染上伤寒、痢疾,独有三位体弱老卒安然无恙。问之,谓常饮本地马邓茶。便命人摘取马邓茶,轻者沸水冲泡频饮,重者加生姜、食盐、焦糯米熬汁服用,几日便痊愈。由此,马邓茶在民间声名鹊起,获得广泛认同。

【产业现状】

马邓茶区有现茶园面积3.07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3.03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4791户18348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7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39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已有7家企业1.68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2188.2吨。

【产茶历史】

马邓茶是镇沅县传统历史名茶,亦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清朝年间,马邓茶曾经作为贡茶进贡清廷,辉煌一时,新中国建立后,马邓茶作为佳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1981年在全省名优茶鉴评会上荣获云南省八大名茶的殊荣。据资料载,1990年5月14日,泰国公主玛哈扎克星·诗琳通殿下在访问中国期间,在云南省政府宴会上喝了马邓茶后,称赞不已,当即表示要将该茶带些回国饮用,省政府便赠送她200斤马邓春茶,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马邓茶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种植茶叶,者东政府1995年成立马邓茶叶公司,下辖马邓、波浪、麦地三个茶厂,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马邓茶走上了优质、高产、高效之路。

图与本文无关

二爷:老海塘茶

【地理位置】

老海塘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茶区主要以瓦桥、李家2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岔河、田坝、胜利3个村。瓦桥村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9公里、距镇沅县城68公里。

【生态特征】

老海塘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420-2400米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老海塘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海塘茶品质优良,茶气十足,条索紧结,墨绿润泽,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香气纯正、独特,具有蜜香或花香味,回甘滑顺,杯底留香,回味无穷,有过喉圆滑甘润之感。

【产业现状】

老海塘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6845亩,茶农涉及5个村民委员会974户。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个。已有1家企业12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393吨。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60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老海塘古茶园,位于瓦桥村海塘村民小组,茶树种植历史悠久,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异。核心区有栽培型古茶树600亩,树龄在300年以上,最早可追溯到1686年,最大茶树基干径27公分,高5米;核心区共有13公分直径以上古茶树2799株,较小的直径13-14公分,最大的直径达50公分。

【产茶历史】

“老海塘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据海塘的一座墓碑和有关家谱记载,江西籍的艾氏、方氏、叶氏、刀氏等为躲避战乱,于明朝永乐十年(1413年)举家搬迁到老海塘定居,把先进的中原文化也带入这蛮荒之地,并开始规模种植茶叶。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在当地发现了恩耕盐井,盐茶贸易逐渐兴隆起来,带动海塘茶的发展。到清朝雍正七年,海塘茶通过马帮运销昆明、西藏乃至京城,成为了地方名茶。雍正皇帝品后赞曰:“茶出海塘,色黄味甘,野中有柔,绝茶也”。此后,海塘茶名声远扬。民国时期,老海塘的地主艾福明从景谷县引进大量勐库茶种回海塘育苗种植,不断扩大了海塘茶的种植面积。“老海塘茶”因地名“海塘”而得茶名,素有“普洱公主”之称,被列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

三爷:砍盆箐茶

【地理位置】

砍盆箐茶区位于镇沅县勐大镇,县境西北部,无量山南麓。砍盆箐茶区核心区为文况村,辐射带动周边库达、白水、半坡、文夺、文卜、马台、西山、大山、新街、文来、文开、文雷、南康等13个村。古茶山的代表性茶园坐落于文况村砍盆箐村民小组,地处恩乐、按板、勐大三镇的交界地带,属无量山系。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离镇政府28公里。

【生态特征】

砍盆箐茶区位于无量山脉自然保护区腹地的原始森林中,海拔差异大。地处无量山南麓、勐统河中游两岸,镜内皆属澜沧江水系,海拔1200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300-1700毫米。茶区周围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66%,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由于高差大,沟壑纵横,土夹沙砾的自然地貌,铸就了砍盆箐茶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茶树品种】

砍盆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马邓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砍盆箐茶株高大,自然生长可达5米以上,树姿半开张。

【品质特征】

条索紧实圆直,色泽油润、嫩茎暗红;内质独特,以茶汤金黄明亮,花香层次明显,回甘效果持久,质感饱满,香甘重滑,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砍盆箐茶区生态茶园面积1.392万亩,分布在14个村民委员会。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3户,已有2户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初制所9个,有茶叶合作社6家,茶叶总产量778.9吨。

最具代表性的是砍盆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文况村砍盆箐小组,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4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858棵。

【产茶历史】

砍盆箐茶因产地而得名。据村民祖上相传,原来由外地进入砍盆箐没有道路可走,他们的祖先带着一把斧子,从山中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的木盆,逆流而上到此地定居,需要出去时又砍倒大树,制作成船形木盆顺水漂流而下,因而得名。先人到此避乱求存时栽种下了砍盆箐古茶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古人活动遗址已被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栽种的茶树长成茂密的茶园,距今年代已无法考证,仅能从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推之年代久远。民国时期,云南省曾组织斗茶比赛,砍盆箐茶和马邓茶均获奖,但由于交通闭塞,砍盆箐茶逐渐被人淡忘。1976年,公社工作组下乡人员到砍盆箐,发现这里的茶好喝,很特别,报告公社、县上,并逐级上报到省上。同年省上派人到砍盆箐采摘鲜叶加工,经茶叶专家化验、评比。1978年在省外贸系统名茶品质评定中被认定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砍盆箐茶近年来因独特品质备受茶商追捧,目前已成为镇沅县境内茶价最高的茶区。

四爷:打笋山茶

【地理位置】

打笋山茶区主要以台头、山街、介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文平、文索、焕习、文兴、文缅、长安、秀山、黄梨、兴隆及勐大镇平和、英德11个村民委员会。国土面积555.4平方公里。最远核心区台头村距振太镇人民政府驻地约35公里、距镇沅县城123公里。台头、山街、介牌村行政上隶属镇沅县振太镇管辖。

【生态特征】

打笋山茶区,山地海拔差异大(海拔1478--2530.1米之间),辖区海拔最高点是文平村宝仓山2530.1米;最低点是文索村老王章组老马坟1478米,平均海拔为1652米。年降雨量865-1284毫米,年平均气温17℃,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205℃,茶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风生物气候,给当地带来温湿多雨的环境。植物生长旺盛,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覆盖率达72.2%,分布有丰富的壳斗科、木楠科、松科、蔷薇科、榆科等植物,空气清新,山青水秀,气候温热、湿度高、雨量充沛,光照资源十分富裕,一年中雨雾天气多,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这里有古茶林、和尚寺、文板水库、丁家凹水库等原生态特色景观。

【茶树品种】

打笋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景谷白茶、文和白毫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品种。如打笋山茶区代表性植株文和白毫,小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片大,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叶色深绿,叶身平,叶面平滑,叶缘微波,叶尖急尖或渐尖,叶齿浅细,叶质柔软。芽叶纤长,黄绿色,茸毛特多,产量较高,适制绿茶,条索纤长,翠绿色,白毫多,清香持久,滋味甘醇。

【品质特征】

打笋山茶区条索粗率朴正,茶汤黄绿透亮,汤感较甜柔,苦重于涩,茶气足,香气幽野,茶质厚,滋味醇顺,回甘快而持久,汤质饱满,叶底丰润,山野之气较强。如太和甜茶;汤色黄绿明亮,有兰花、稻花香、微涩,回甘持久生津,汤质饱满,叶底黄绿匀齐。

【经典名品】

打笋山茶区代表性品牌有“太和甜岩”。

太和甜茶”属云南古老的传统红茶,普洱晒红茶。2019年荣获世界红茶质量推选“中国红茶类银奖”。

【人文风情】

振太镇有10735户36035人,居住汉族、彝族、傣族等14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37.75%。难搭桥——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历史名桥。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此桥建于两岸峭壁间,就崖砌墩嵌为半圆石拱桥,跨径单孔7米,长10米,高20米。”普洱专注于地域文化研究的黄桂枢先生曾到此一游,惊叹不已,随手题联一副:“难得飞虹横壁卧,搭通困道顶天开。”

【产业现状】

打笋山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1.03万亩,涉及14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1560户57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茶农涉及10个村民小组404户1497人。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18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已有1家企业17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610.1吨。

打笋山茶区主要分布在振太镇山街、抬头、界牌村等彝族和汉族混居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220亩,古茶树约1.39万株,种植历史悠久,集中、连片成林分布,保存完好,古茶品质优良。打笋山茶区树龄最大的古茶树位于文索村文和组,单株年产量4公斤。

【产茶历史】历史上的振太,盛产名茶“晒红毛茶”,是普洱晒红的原产地。它以甜著称,故名“太和甜茶”,制茶历史可追溯至三百余年前。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堪称普洱市乃至国内外地方民俗茶技艺的奇葩,是太和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结合地方茶资源、民俗文化、气候特征而独创的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饮茶习俗和茶文化。因此,这一名茶被业界人士命为“云茶古代商品化的活见证”,产地振太也被业界尊为“晒红故里”。当然,振太除了原产晒红毛茶,也产晒青毛茶。

振太小寨难搭桥作为茶马古道遗迹,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几百来一直屹立于深涧的悬崖峭壁之上,这是昔日大理、景东、镇沅出缅甸、泰国茶马大道的必经之地,见证了当年普洱茶的繁荣,在桥上仿佛回到了“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年代,是山里的先民最早走向外面的茶马大道。

五爷:老乌山茶

【地理位置】

老乌山茶区主要以镇沅县按板、振太2个镇文立、罗家、那布、塘坊、沙河、文怕6个村民委员会为核心,覆盖周边按板、振太、勐大3个镇文牍、杏城、宣河、红星、联盟、安康、玉河、小寨、文东、文蒙、桂花甲、大井12个村民委员会。北纬23°51'31'',东经100°53'25''。位于镇沅县西南部,地处无量山中段,勐统河下游和威远江上游两岸。东与恩乐镇、古城镇接壤,南与田坝乡和景谷县凤山镇接界,西与振太镇毗邻,北与勐大镇相连。

【生态特征】

老乌山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12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沙河村岩子头2200米;最低点是桂花甲村以那许1200米,平均海拔为1900米。年降水量1390-1502毫米,年平均气温18℃,大于和等于10℃的有效积温6570℃。茶区属亚热带立体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气候温凉,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是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老乌山属澜沧江水系,这里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撒落着水塘、湿地、泉眼无数,其中最大的要数菠萝坝水库、文板水库、二道坝水库、芹菜塘水库,周边还分布有古茶林、山茶谷、樱花谷、桫椤林、杨梅园、和尚寺等原生态特色景观,特殊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为老乌山茶高端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天然基础。

【茶树品种】

老乌山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景谷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老乌山茶芽头肥大,条索紧实,汤色金黄透亮,滋味醇厚,入口爽滑,回甘持久,香高馥郁,品味独特,口感清醇,富有收敛性,耐冲泡,叶底肥厚,杯底留香,山野之气强烈。

【产业现状】

老乌山茶区共有茶园面积1.36万亩,分布在18个村民委员会,涉及茶农0.25万户0.98万人。有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9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户,茶叶初制所3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6个。4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856.7吨。老乌山茶树其枝条如柳条般纤细,可随风而舞,婉若众仙子聚于云雾之中翩跹起舞,因其形像辨,枝似藤,韵如柳,被当地人冠以"辫子茶""藤子茶""柳条茶"等称谓,业界时髦叫法称为"藤条茶",也因此老乌山被称为“中国藤条茶之乡”。近几年来,随着普洱古树茶热在市场上掀起的热潮后,老乌山古茶山的"藤条茶"因茶叶的品质上佳,也逐渐被茶商茶客所追捧。老乌山是镇沅县境内最大的古茶区,也是普洱地区面积仅次于景迈山的古茶园,从野生型到驯化型再到栽培型均有分布,成为茶树类型不同时代的活标本群落,被业界称为"一座活的古茶树博物馆"。茶园呈块状分布,大多藏匿于无量山中与森林混生在一起,部分茶园在村寨边,以粮间种,生长繁茂。老乌山茶区中树龄最大的栽培性古茶树位于文怕村河头组,被尊称为茶神树。

【产茶历史】

无量山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在这个茶树起源中心,无量山中段的老乌山是种植采摘加工茶叶较早的一个地区。现存成片的古茶林成为普洱茶进化发展的见证。据史记载,古城柳追和城(镇沅)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在唐朝已初具规模。老乌山因茶而兴,成为当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和茶叶集散地。老乌山上遗留下的野生茶林、茶马古道遗迹,见证了普洱茶发展演化的历史,佐证了普洱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三国时期,南中(即今滇中、滇西及贵州西部地区)的茶已经很有名气。晋代傅巽在《七诲》中将之与大宛国的苹果(宛柰)、天竺的冰糖(西极石蜜)等物并称为一时之名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普洱茶不断发展沉淀,通过茶马古道、古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神奇的东方树叶”成为中国茶叶的代表,扬名海外。

汉末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推行先进的腹地农业,教民发展农业、茶叶,轶事、故事颇多,如采茶要祭茶祖,世代相传,延续至今,这些都是老乌山茶文化的特殊内涵。

明清以来,随着内地汉人移民的增加和清政府藉改土归流对盐、茶、矿等地方资源实施控制,清朝雍正七年(1729),云南总督鄂尔泰垄断茶利,在镇沅府推行岁进用茶进贡的制度,选用最好的茶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进贡皇室,普洱茶成为了贡茶的一员。老乌山罗家古茶树林群落,成为朝廷贡品原料基地。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称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同时,普洱茶成贡茶中的新宠,更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之美誉。清乾隆年间,镇沅城内世代以制茶售茶为业的罗家茶庄,所生产的龙团、凤饼被指定为朝廷贡品。老乌山上万亩古茶林成为罗家贡茶茶园,为罗家赢得了不少封赏。一直到清未时期,老乌山茶叶交易逐渐衰落。民国七年(1918),罗大为在按板镇磨庆村响水龙王庙创办了茶叶种植、茶园管理、制作加工培训班。办学三年为镇沅、景东、景谷培养了许多技术骨干。

六爷:五一茶

【地理位置】

五一茶区位于镇沅县城西南部,与按板、勐大相连,与砍盆箐茶区相邻。无量山中部,距镇沅县城28公里,核心茶区在恩乐镇五一村,因五一村得名“五一”茶。茶区辐射按按板镇磨庆村,恩乐镇大平掌村、古城镇民主村、南京村、文广村。五一自产茶,野茶遍山,但它实因“五一绿茶”而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它清新鲜爽、甘甜润口、幽香杯长,是性价比较好的绿茶,被视为“亲民之茶”成为人们礼尚往来探亲访友馈赠之佳品,“五一茶”也成为新时代镇沅茶的代表名词。

【生态特征】

五一茶区地处无量山向东南延伸余脉,红河江水系,山地海拔差异大,年降雨量达1680毫米,年平均气温15.5℃,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植被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茶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夏秋多雨,冬春多雾,相对湿度较大,非常适宜普洱茶的生长。茶园主要分布于海拔1600-2000米的无量山区,这里云雾弥漫、林木苍茫、流水潺潺、林茶相依,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五一茶的优良品质。

【茶树品种】

五一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云南勐库大叶群体品种及云抗-10号无性系品种。

【品质特征】

五一茶品质优良,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主要产品有“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和“五一”普洱茶系列,“五一生态”系列绿茶具有“汤色翠绿、香高味醇、回味甘甜、茶碱不腻”等特点,“五一”普洱茶系列具有“滋味醇厚、回甘持久、香气纯高”等特点。

【人文历史】

五一茶区是古茶马道西线进藏的必经之路,修建于清乾隆57年(1793年)的玻烈河石拱桥现保存完好,其建桥碑和茶马古道狗碑故事至今仍在传诵。相传进藏马帮锅头不小心在玻烈大歇场丢失了钱袋子,随行藏獒也同时丢失,当从西藏回普洱再度途径玻烈大歇场时,发现自己的藏獒死在这里,头朝西方,匍匐在地的尸体已腐烂,尸骨下压着主人的钱袋,忠诚的藏獒为了主人守护着钱袋,并献出了生命,主人为了告慰义犬在此立下了“犬冢”。

【产业现状】

五一茶区有生态茶园面积0.5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0.56万亩)。涉及7个村民委员会。有古茶树居群(野生茶树居群和栽培型古茶居群)面积2.36万亩,其中野生茶树居群2.28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居群0.08万亩。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SC认证),茶叶初制所4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1家企业0.27万亩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2019年茶叶总产量149.7吨,综合产值0.21亿元。

七爷:千家寨茶

【地理位置】

千家寨茶区位于镇沅县东北部,哀牢山西南麓,东与新平县者竜乡以哀牢山主峰为界,南与本县者东镇相接,西与景东县花山乡相望,北与楚雄市双柏县鄂嘉镇接壤。千家寨茶区以和平、三台、果吉和九甲4个村为核心区,辐射带动登高、勐真、甸坑和文岗4个村。

【生态特征】

千家寨茶区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17℃,年平均降水16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区内,境内地貌复杂、林幽物奇,气候垂直差异突出,形成热带、亚热带、温暖带3种气候类型,森林覆盖率达80%,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种气候类型,造就了千年野生古茶树优越的生长环境,是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典型代表。

【茶树品种】

千家寨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等。

【产业现状】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造就千家寨出好茶,茶区共涉及8个村,茶园面积5892亩,茶农382户。共有茶企业3家,茶叶初制所16家,茶叶合作社4个。2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3家企业获得有机茶园转换认证证书。2019年实现茶叶总产量361吨。千家寨古茶树分布广泛,100年以上古茶树有上万株,古茶主要分布在和平村拉桌山·麦子山·山门口·蛮崩,三台村大路边·车树,果吉村陈家·看牛场·大田,文岗村争山·肖家·罗家,勐真箐头·杨家。千家寨1号古茶树的发现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源地,千家寨也因此是成为了世界茶人向往的朝拜圣地。

【产茶历史】

千家寨茶区最具代表的野生茶树是树龄为2700年、被誉为“世界野生茶树王”的千家寨1号古茶树(上坝)及树龄2500年的千家寨2号古茶树(小吊水),其中千家寨1号古茶树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野生大茶树,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径0.89米,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公元1874年5月,大理反清彝族头领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遇害,其部李学东率余众继续战斗。1875年11月,统众到北纬东经101°14′海拔在1700—2800米的牢哀山中,继续与清庭对抗。1876年7月,李学东病逝于南华县属大古村后山,哀牢山彝族抗清起义最后失败,兵败后的彝族起义军移居到现九甲千家寨中。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对李学东余部网开一面,命当时的景东府收编其残余,并区划上至哀牢山60余公里,下至景东嘟噜河口30公里属其势力范围,归其管辖。令所有义军姓千,命其居住地为千家寨。

镇沅县九甲镇和平村委会蛮崩周氏,祖籍江西濂溪堂,先祖周振河迁移云南,第九代传人周家兵任职地方保甲,赶过马帮,行走于茶马古道,将千家寨茶叶运往缅甸(易地)、老挝等地换回食盐布匹等。

八爷:茶山箐茶

【地理位置】

茶山箐茶区位于镇沅县田坝乡,无量山东南麓支系,气势磅礴的无量山大营主峰把田坝乡分为南北两面,南面是红河水系,北面是澜沧江水系,两种有明显差异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各异的老海塘茶区和茶山箐茶区。茶山箐茶区主要以民强村(茶山箐村民小组)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三合、联合2个村民委员会。茶园核心区距田坝乡人民政府驻地约28公里、距镇沅县城110公里。

【生态特征】

茶山箐茶区海拔差异大,海拔在1280-22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6℃,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840℃,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气温差异较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在320天以上,有40%时间云雾缭绕,形成茶叶所需的大量散射光,十分有利于茶叶色、香、味等各种内含物质成分的形成。

【茶树品种】

茶山箐茶区茶树品种主要有: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有性系大叶群体种及云抗10号、云抗14号、长叶白毫、雪芽100号等无性系良种。

【品质特征】

茶山箐茶品质优良,条索壮实,色泽黄褐尚润,汤色橙红明亮,滋味醇和甘甜,香气尚浓,汤汁饱满,叶底黄褐尚亮,杯底留香,山野气韵明显。

【产业现状】

茶山箐茶区茶园面积3070亩,其中:栽培型古茶树(园)居群面积1050亩,最具代表性的是茶山箐古茶园,主要分布在哈尼族和彝族的混居区,种植历史悠久,呈块状分布,保存完好、树体大小均匀,古茶品质优良。茶区共有茶农463户,茶叶生产加工企业1户,茶叶初制所3个,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1个。已有1家企业2000亩茶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证书;1家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茶叶总产量200吨。

【产茶历史】

“茶山箐”中的“箐”,指当地四季流淌的清澈山泉水。传说史上匪患不断,该茶区山高地偏路远,是古人避世而为。古人以种茶为饮品,代代相传,后人发现此地茶质上好,茶味独特,喝来口感饱满,回甘持久,山野气韵强烈,就以“茶山箐”命名。茶山箐茶远销版纳州、广东、甘肃、香港等全国各地,名传他乡。

转来源:芳香镇沅,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61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