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桑叶加普洱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名家共话“科技普洱”助推云茶发展,大益益原素U方闪耀亮相

秋高气爽,嘉宾云集。昨天下午,由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省普洱茶发酵工程研究中心、茶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微生物多样性与普洱茶产业发展·圆桌对话”暨益原素U方科技产品发布会在昆明举办。


多位医药学、茶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云集现场,围绕“科技与普洱茶产业发展”主题,从普洱茶与健康、茶文化与科技、生物多样性对云茶产业的推动等角度出发,展开深入讨论和经验分享,并品饮了大益益原素家族新成员——含茶健康品益原素U方。

上个月,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注入活力的同时,“普洱茶走进微生物科技时代”这句话也被大众所熟知。“普洱茶的未来”、“微生物”、“科技”这几个关键词再次成为业界讨论重点,大益作为有品牌、有技术、有渠道的中国茶业领跑者,将如何走出一条“科技普洱”新道路呢?请大家跟着益信君一起去到圆桌对话的现场看一看。

2组圆桌对话共话云茶未来
9位专家掀起强劲“头脑风暴”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先生、云南冶金集团总工程师周伟先生、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唐蜀昆先生、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梅女士等9位行业专家分成2组进行圆桌对话,对话主题分别为“科技与普洱茶产业发展”、“普洱茶走进微生物科技时代”。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王秋萍教授用科学的实验及实验结果,讲解了普洱茶水提物、茶褐素对平衡甘油三酯有积极的作用。

大益集团副总裁李占文先生,介绍了目前国内茶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围绕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个方面,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大益以“茶”为载体,在乡村振兴、茶产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他说,大益是一家有着81年历史的茶企,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大益作为COP15的合作伙伴在会场提供了多样性服务的同时也受到深刻的启发,不管是从茶种类、茶文化、茶叶内含的微生物来讲,茶都是生物多样性、多元性的一种表现,只有团结千家万户,实现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的协同发展,才能带动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动物实验发现
益原素U方抗酸效果显著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唐蜀昆先生,以“微生物对人的健康影响及微生物在发酵领域的应用情况”展开对话。

唐蜀昆表示,微生物对人的健康影响很大,比如肠道微生物,有益的肠道菌群能帮助人体分解食物,减轻人体的很多消化负担;而不健康的肠道菌群则会带来一系列的肠道疾病。“普洱茶的发酵离不开微生物,益原素是一款普洱茶微生物应用的典型产品,它是基于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把大益酵池微生物研究后的应用产品”。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杨梅女士以通俗易懂的话语,现场给大家讲解了葛根、桑叶等多种食材的效用。她提到,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减肥最重要的是先“除湿”。

近年来,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河南科技大学展开合作,对益原素发酵茶健康作用进行多项研究。大益七号院基础研究院副院长陈丹丹女士向在场嘉宾转述了,益原素抗糖、抗脂、抗高尿酸动物功能评价的实验过程,并通过数据呈现了益原素菌方茶及组方茶的健康价值。

据了解,河南科技大学通过对益原素组方茶干预高尿酸饮食动物的研究发现,5个组方茶均能降低血清尿酸水平,减轻高尿酸引起的肝肾损伤。其中2号组方(即U方)抗酸效果显著。


发酵茶+药食两用食材
益原素U方引领健康新风尚
▲“大益茶”视频号对此次活动进行全程直播

在万众瞩目中,益原素家族新成员——益原素U方终于亮相,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林瑞先生给大家介绍了这款科技含茶健康品的特点。在他科学、专业的分享后,嘉宾们对“大益菌群”有了新的认识,并见证了“大益酵池”中首株益生菌——“凝结芽孢杆菌TMCC70717”的发现历程。

▲茶叶、药食同源食材、大益益生菌都是纯天然的产物,绿色代表了自然和生命,益原素U方的外包装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此。“益原素”三个字后面的底纹代表了药食同源的食材,下方中间的盾牌代表了“U方抗酸”,盾牌左右两侧的标识则表示由益生菌和药食同源食材与益原素科学配比,共同守卫健康。

在此之前,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10年的科研积累,成功创制了“微生物制茶法”,并以此工艺研发出具有抗糖作用的纯茶产品益原素A方传统饼茶、茶晶;具有助消化作用的液态饮料益原素B方。

▲益原素A方饼茶

▲益原素A方茶晶

▲益原素B方普洱茶饮料

益原素U方是大益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整合微生物学、天然产物化学、营养学及中医学资源后,再结合大健康理念研发的成果。其产品组方以“128经典菌方”智能发酵制成的益原素发酵茶为主要原料,经中医论证后辅以菊苣、栀子、葛根、余甘子、桑叶等药食两用食材,再以科学的配比添加茶源性益生菌,以期实现“君臣佐使”的效用。

其包装分为小盒、礼盒两种,小盒1g/袋、10袋/盒;礼盒1g/袋、10袋/盒、3盒/套;口感特点主要为“茶香浓郁、药香显,甜滑有回甘!”适宜所有人群饮用,日常品饮建议每日饮用2~3次,每次1袋;消费者可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每袋建议加200~400mL常温水进行冲泡。

含茶健康品益原素U方中,总黄酮含量为12.21g/kg、绿原酸含量为0.93g/kg、槲皮素含量为1.06g/kg,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71.13%,能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具有极高的健康价值!有需求的消费者,可调整为每天2~3次,每次2袋。

益生菌、药食同源食材、益原素发酵茶;

科学配比、相得益彰。

科技含茶健康品“益原素U方”将引领健康新风尚;

敬请期待!

就用茶把感冒按翻在初级阶段

西药见效快虽然值得肯定,但是西药的毒副作用,以及对肝肾脏器带来的损伤也是不能否认的。现代医学证明,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吃药只能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治愈靠的是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既然如此,感冒时选择—种最生态、安全的辅助性疗法,尽量减少肝肾的负担,岂不更健康?所谓“茶为药之源”,茶疗法在中国许多古老的医书中都有记载。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风邪所致,多发于气候突变、寒热失常之时,也有因起居不慎、冷热不调、饮食失宜、雨淋或疲劳等使人体腠理疏懈、卫阳不固、风邪乘虚侵袭人体所致。因感外邪性质的不同,一般分为风寒、风热两类。预防感冒最关键的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经常饮用普洱茶可以提高人体中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以及促进脾脏细胞中白细胞素的形成,因而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小编于感冒过程中写下此文,并以自己做试验,一起见证茶疗法的效果。

症状:流涕、无汗、畏寒、咽痛、伴轻微咳嗽

诊断:风寒感冒

药方:苏叶羌活茶

配方:普洱生茶、紫苏叶、羌活各9克

制服法:研粗末。以沸水冲泡频饮。每日一剂

茶疗原理:苏叶辛温,有发汗解表作用,羌活辛、苦、温,功能祛风、散寒、止痛,茶叶苦寒,可以清上降下,并煎制苏叶及羌活过于温燥。方中三味都有抗病毒、抗菌、消炎、镇痛作用。

茶疗体验:

1、服用方便,无需煎熬,和平日喝茶一样简单冲饮,第一天服用了6杯,到晚上咽痛症状基本消失,熟睡一晚,次日起来轻松许多。

2、用茶疗法过程中没有服用任何西药,按时作息,不会有西药引起的嗜睡现象。

3、中药在一般的药店可以抓到,价钱十分便宜。一剂药花费不超过2元。

茶疗第二天:白天继续服用苏叶羌活茶,到晚上还有轻微咳嗽、流涕。

药方:葱姜杏仁茶

配方:普洱熟茶3克,连须葱白3茎,生姜3片,杏仁9克,红糖15克。

制服法:将前四味水煎取汁,调红糖趁热服,服用一碗后入睡。

茶疗体验:

1、入睡后有轻微发汗,次日醒来所有症状都减轻,热水淋浴之后接近痊愈。

2、这一剂药的材料都是普通食材,家中都备有,很容易配齐。

3、煎药最好用砂锅,水的配比为1:5,沸腾后小火煎熬半小时即可。

茶疗第三天:感冒已经基本痊愈,可以再服用一剂药茶进行巩固和调理。

药方:杏仁奶茶

配方:普洱熟茶3克,苦杏仁10枚、冰糖6克、鲜牛奶

制服法:熟茶50毫升与200毫升鲜牛奶调制成普洱奶茶。带皮杏仁与冰糖一起捣碎,置盖杯中,以沸水适量冲泡,闷置15分钟后,取清液兑入奶茶。一日2次,空腹时服用。

茶疗原理:以鲜牛奶和熟普的滋养脾胃增强体质的作用,加杏仁和冰糖的润肺止咳作用,可收药食双补之功。

茶疗体验:

1、感冒症状完全消失,彻底恢复健康。

2、材料简单,制作方便

3、滋味爽口,可以当日常饮料。

三天下来,小编感冒痊愈,病去如抽丝。全部开销还没有最便宜的感冒西药贵。不嗜睡,大脑清醒,没有影响正常工作。亲身体验,普洱茶疗对于普通感冒的确有缓解病症、辅助治疗的作用。

特别提示:茶疗法适用于普通感冒,如果是严重感冒,还是建议就医,听从医嘱。

小编推荐:

以上体验更适用于风寒感冒,如果是风热感冒,小编在此推荐一剂药方:二叶薄荷茶

配方:普洱生茶10克(选择嫩度高的茶),菊花、桑叶各5克,竹叶30克,薄荷3克。

制服法:共入茶壶内,以沸水泡1分钟即可。趁热随时服饮,服后避风寒。每日1剂。

适应症:风热感冒,发热头痛、目赤、喉痛、舌红、苔黄等。

茶疗原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薄荷有发汗解热、抗菌抗病毒作用;桑叶苦甘寒,疏散风热;菊花辛甘苦,微寒,既能疏风散热,又能清热解毒,清头目,利咽喉;竹叶辛甘寒,清热除烦,可凉散上焦风热之邪;普洱生茶苦寒,增强本方疏风清热之功效。

来源:普洱杂志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茶叶常识16条,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2023版)

  茶叶,俗称茶,一般包括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jiǎ),茗,荈(chuǎn)。茶叶成分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有益健康。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饮茶始于中国。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依据品种和制作方式以及产品外形分成六大类。依据季节采制可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以各种毛茶或精制茶叶再加工形成再加茶,包括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药用保健茶、茶食品、含茶饮料等。

  茶叶常识16条,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1、开宗明义,茶是什么?

  茶,是一种有健康属性的饮料,归根到底是一种食品。

  长久合理饮茶,有助于身体健康,但茶不能替代水,更不能神化成药物。

  2、茶的地位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与可可、咖啡并列。

  外国人多喝红茶,红碎茶加奶加糖,说是茶,毋宁说是奶茶。

  中国六大茶类俱全,多数人喝绿茶。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数据,2022年我国茶叶消费额3395.27亿元,绿茶占62.29%,红茶占16.6%,黑茶占9.5%,乌龙茶占8.4%,白茶占3.0%,黄茶占0.4%。

  3、十大名茶

  十大名茶,是大众说法,没有官方排名,且有不同版本。

  下面的茶叶都曾位列十大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庐山云雾茶、南京雨花茶、恩施玉露、普洱茶、蒙顶甘露、涌溪火青、福建银针。

  4、产茶大省

  我国茶产量世界第一,2022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18.10万吨。

  主要产茶省有19个,北到山东,南至海南,东到台湾,西至西藏。

  2022年产量前10排名如下: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浙江、安徽、广东。

  5、茶味来源成分

  茶多酚:苦涩,苦尽甘来,回甘与其有关。

  咖啡碱:味苦,提神利尿。

  氨基酸:鲜甜,松弛神经。

  6、喝茶解酒?

  所谓的解酒,在于茶叶的提神效果,和喝多了水的稀释作用。

  酒后喝点淡茶无妨,不建议喝浓茶,会加重身体负担。

  7、喝茶也醉?

  茶醉,是因为身体来不及代谢咖啡碱、氟化物和茶碱等物质。

  茶醉与酒醉有相似之处,会出现心慌、冒冷汗、头晕、四肢无力、胸闷气短等反应。

  空腹喝茶、喝浓茶、过量喝茶,易引发茶醉。

  8、绿茶寒,伤胃,红茶温,养胃?

  寒温都是相对而言,茶叶里茶多酚、咖啡碱等刺激性物质含量高,则说性寒;含量低,则说性温。

  身体或许比我们更懂茶,任何茶,喝了不舒服,就不喝。

  没有不舒服,大可不必考虑寒温。

  9、隔夜茶能喝吗?

  能喝,不致癌,但不建议喝。

  隔夜其实隔的是时间,无论白天黑夜,茶汤暴露在空气中太久,滋生多了微生物都不好。

  10、古人怎么喝茶?

  唐代以前,茶不普及,多作药用或食用,少作饮用。

  到了唐代,饮茶流行开来,喝法主要是加盐、葱、姜、桂等煎煮。陆羽不喜欢加料,但也少不了盐。

  宋代,流行点茶,不加料了,日本抹茶道即其流风。

  明代以后,开水泡茶或煮茶的清饮方式渐趋流行,演变至今。

  11、日本茶道有两种

  抹茶道,源出宋代的点茶,一般说的日本茶道,即是指抹茶道,现在基本上成了一种审美程式,实用性大为下降。

  另外,抹茶不同于磨碎的绿茶,磨得极细之外,为去苦提鲜,采摘前还必须遮阴,减少光照。

  煎茶道,源出明代的泡茶,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更多喝煎茶。

  12、茶叶贸易引发了鸦片战争?

  这个有意思的观点来源于一本叫《茶叶战争》的畅销书,至于正确与否,则仁者见仁。

  晚清时,英国从中国购买大量茶叶导致白银外流,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又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

  清政府遂禁烟,于是爆发战争。

  13、春茶好在哪?

  从茶叶本身来说,茶树经过冬天的休养,内含物质积累丰富,氨基酸含量高,口感更鲜醇。夏茶与之相反,因而味薄苦涩,为人不喜。

  从心理上说,春茶符合我们追求新鲜感的期待。

  从经济上说,春茶产量、价格更高,茶农茶商的利润基本看春茶。

  14、不见花的茉莉花茶更好?

  传统上来说,福建流派的茉莉花茶,高级的不带花,带花反而会失其鲜灵。

  而川式茉莉花茶,高级的碧潭飘雪则是带花的,不带花没法“飘雪”,失其美观。两者工艺上有所不同。

  现在加干茉莉花的比较多见了,更好看,质量则不好一概而论。

  15、什么茶具好?

  盖碗,万能茶具,茶人必备。

  玻璃杯,适合绿茶、黄茶。

  紫砂壶,适合乌龙茶、普洱茶、红茶。

  茶水分离杯,适合小白泡出好喝的茶。

  16、这茶究竟是什么茶?

  茶叶按工艺分为六大类。

  任何茶树的鲜叶都能制成六大类的茶,但因其内含物质比例不同,适合做的茶也不同。

  绿茶,清汤绿叶,不发酵。所以安吉白茶虽然叫白茶,但其实是绿茶,它的茶树是白化品种,芽叶偏白,故名。

  黄茶,黄汤黄叶,轻发酵,与绿茶相似,只多了一道闷黄工艺。最著名的黄茶是君山银针,原产洞庭湖君山岛。

  红茶,汤色红,全发酵。世上第一种红茶是正山小种,产于武夷山桐木关。红茶英文名是Blacktea,而非Redtea。

  乌龙茶,也叫青茶,半发酵。铁观音是乌龙茶,只是颜色绿;大红袍也是乌龙茶,只是名字里有“红”字。

  白茶,微发酵。原产福建,按芽叶老嫩分四个等级,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近年较流行。

  黑茶,色黑,后发酵。普洱熟茶属于黑茶,尚未陈化的普洱生茶,近似绿茶。

  六大茶类外,还有再加工茶,如各种花茶。

  用茶树之外的植物叶子做的茶叫“非茶之茶”,如苦丁茶、桑叶茶、花草茶。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