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平利茶飘香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程良斌:中国安康富硒茶·安康茶文化—— 茶歌

程良斌,高级农艺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茶叶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康市茶业协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中国安康富硒茶》、《一心为了人民健康——我认识的于若木》、《紫阳茶业志》、《安康地区茶业志》、《陕西省农牧志·茶叶》、《硒都曙光》、《中国名茶志·陕西卷》、《紫阳富硒茶文集》、《陕西茶产业》、《紫阳富硒茶研究与开发》等。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巴人不仅爱唱歌,还喜欢打锣鼓。一直流传至今的“打家什”“打家伙”“打闹台”,有喜庆鼓、丧事鼓、薅草鼓、渔鼓等,还有民间歌舞伴奏的小调锣鼓、花鼓调锣鼓,狮子、高跷、采莲船锣鼓等。锣鼓响歌声亮,锣鼓草即是类似巴志中记载的“前歌后舞”。随着历史的发展,形形色色的民歌出现了,紫阳茶歌、岚皋山歌响彻乡村,传遍各地。

2004年5月21日,紫阳首张民歌光碟《紫阳茶歌》正式出版发行。同年8月16日,紫阳民歌、紫阳茶文化、瓦房店会馆遗址首次亮相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2005年7月25日,紫阳县中国富硒茶观光园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首批12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10月16日,“茶香飘五洲,民歌扬四海”,首部以茶乡为创作元素的大型城市旅游形象片《吉祥安康之茶歌紫阳》在安康电视台黄金时段隆重播出。2010年4月16日,“第七届紫阳富硒茶文化节”在新建的紫阳广场开幕。此前,为宣传紫阳、宣传紫阳富硒茶,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专门制作了VCD光盘《紫阳茶歌》。在悦耳优美的民歌音乐声中,人们听到了动听的解说词:

在祖国中心腹地镶嵌着一颗美丽的明珠,

它就是陕西南部的紫阳县。

紫阳县因道教南派创始人紫阳真人而得名。

境内多山多水,物华天宝。

山为秦岭、巴山,雄奇俊秀;

水为汉江、任河,清澈明丽;

物为富硒绿茶,独备丽质。

民间艺术有紫阳民歌,世代传承。

在这里,茶借歌以播名,歌因茶而飞扬。

茶煮国饮,歌扬国风,

茶、歌比翼,分外迷人,

被人们称为茶乡、歌乡。

2003年3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紫阳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年陕西省文化厅命名紫阳为“民歌之乡”。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紫阳人,以茶会友,以歌传情,愿以佳茗妙歌与朋友共享。《紫阳茶歌》是来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第一张民歌专集,共18首,有传统茶歌《上茶山》,茶歌联唱《山歌好比汉江水》《三月三上茶山》《彩色的汉江》,明代诗人叶世倬茶诗《清明已煮紫阳茶》《游客醉茶乡》《采茶忙》,传统山歌《送饭调》《挑水调》《南山竹子》,传统民歌新唱《郎在对门唱山歌》,新民歌《啦里啦》《久不唱歌忘了歌》,传统小调《绣手巾》《幺妹是棵清明茶》,山歌调子《太阳出来似火烧》,花鼓子新唱《驾起彩船走汉江》,新民歌合唱《山歌长 山歌亲》。

2007年5月1日,在“第二届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上,东方歌舞团青年歌唱家陈俊华演唱的《平利茶飘香》不仅赢得了现场万众喝彩,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2008年,地方特色民歌《女娲故里好风光》多次获得省市奖励。

2011年,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安康市群众艺术馆,从《紫阳民歌教材》、旬阳县《动感旬阳》、苗晓琴编著的《安康民歌精选》和安康地区1981年出版的《安康民歌》等资料中,选出60首民歌,刊印了《紫阳民歌选编》。紫阳民歌的精致优美,旬阳民歌的灵动跳跃,平利、岚皋、石泉、汉阴的原始质朴,白河民歌拥有的江南雅秀,宁陕、汉滨、旬阳具有的秦音特点融于一体,构成了一副安康市民族民间音乐全景式图画。2012年,紫阳县和平茶厂编印了《紫阳茶歌》63 首。陕西紫阳,素以茶乡、歌乡著称,因茶叶品质优异,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因民歌底蕴深厚,荣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茶系国饮新秀,歌为陕南奇葩,茶借歌以播名,歌因茶而飞扬。茶、歌联合,相得益彰;茶香歌甜,爽心沁怀。以茶会友,朋友遍天下;以歌传情,情暖千万家。

来源:陕茶网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女娲故里“生物基因库”走出的茶中“尤物”

在陕西东南,有一块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秀色可餐的宝地,那就是被称为女娲故里——平利。优越的气候,远离工业污染的环境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使“女娲云雾”、“女娲银峰”系列绿茶品性高雅、清香诱人,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生物基因库”中的尤物

平利县有“巴山药乡”和“生物基因库”的美誉,是历史悠久的茶乡,早在唐代就被列为八大茶区之山南茶区之一,清朝乾隆年间平利茶成为贡茶。“平利女娲茶”和“平利绞股蓝”成为驰名国内的名牌产品。

这里的山水田园风光秀美,徽派民居掩映青山绿水,观光茶园飘香灞河两岸,天书峡谷幽奇雄险,南天涯草原辽阔无边,千家坪林海风景如画,正阳河瀑布串珠相连,古仙湖垂钓渔舟晚唱,西岱顶回荡武当的晨钟。置身于中国名茶之乡平利,望着湛蓝的天空,飘移的白云,雄峻的山峰,飘香的茶园,每个初来乍到者都感觉仿佛进入了一种仙境。

平利县有两张“名片”,第一张“名片”是女娲故里,据战国成书的《山海经》和晋代《华阳国志》等多种史籍记载,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就诞生并生活在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一带。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传说在平利有着丰富的民俗留存和文物佐证,是目前史料记载最早、最集中的原发地,有着深厚的人类始母女娲文化底蕴。

第二张“名片”是全国知名的名茶之乡,种茶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清朝时“三里垭贡茶”享誉朝野,享有“贡茶之乡”的美誉。全县拥有生态茶园20万亩,是全国重点产茶大县和绞股蓝生产第一县。主产区在云雾缭绕的女娲山,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山岳雄奇,峡谷险幽,河流纵横,森林茂密。

平利女娲茶外形紧秀匀齐,色泽翠绿,汤色嫩黄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富含硒锌元素,是不伤胃的好绿茶,分为三个级别:

特级(女娲银峰),单芽占90%以上(长度1.5—2.0厘米)。外形圆直似针,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清香持久,叶低嫩绿成朵。

一级(女娲云雾),一芽一叶初展占90%以上(芽长于叶)。外形扁平似燕尾,色泽翠绿,嫩香持久,鲜醇回甘,叶底完整。

二级(女娲毛尖),一芽一叶初展占80%以上,一芽一叶开展占15%。外形紧细微曲,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清香持久,味醇回甘,叶底嫩绿完整。

中投法冲泡最适宜

冲泡平利女娲茶,因绿芽较为幼嫩,水温要低一些,大概80℃左右为宜,冲泡两次之后水温可适当提高。绝对不能用沸水冲泡,沸水容易把茶叶泡熟,失去原有的茶香和口感,同时也破坏了很多的营养物质,还会溶出过多的鞣酸等物质,使茶汤变得又苦又涩。

茶叶用量要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个人口味喜好而定。一般冲泡茶叶与水的标准比例以1:50为宜,即1克茶叶用50毫升左右的水冲泡。如此泡出的茶汤浓淡适中、口感鲜醇。

若是喜欢浓饮,则可略多添茶;若是喜欢淡饮,则可略少放茶。但要注意,如果比例严重失调,会失去绿茶原有的香气与口感,影响品饮。

冲泡前需要用沸水冲淋茶具,使其充分受热;既可以清洁茶具,去除异味,还有助于挥发茶香。

冲泡的时候建议采取中投法,先将热水注入杯中约三分之一处,把茶叶拨入杯中,然后拿起杯子轻摇,让茶叶在水中充分的浸润,舒展使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充分溶解到茶汤里,少顷,再注水到杯满,满而不溢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泡好的平利女娲茶应在3至6分钟内喝完,超过时间后,口感则会变差,失去了原有的鲜爽,所以切记不可久放。

名茶之乡让绿叶变“金叶”

把茶饮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产业”,是平利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平利县考察脱贫攻坚情况。他来到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一垄垄茶树长势正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兴地说:“希望乡亲们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2004年,“平利绞股蓝”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证,2012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平利女娲茶”为“陕西省名牌产品”。2015年,“平利女娲茶”“平利绞股蓝”获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

近年来,平利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茶饮产业,按照“一村一企一园”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把贫困户紧密镶嵌在龙头企业上、产业链条上,全县11个乡镇中有10个万亩以上的茶叶基地镇,137个行政村中有55个千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实现了“人均一亩园、户均一万元”的发展目标,带动了全县7700余户贫困户、2.4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人均增收1565元,茶饮产业成为贫困户稳定就业、稳步增收的主渠道。全县茶饮产业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茶饮产品1.39万吨,年产值实现15.5亿元。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为缓解疫情影响,平利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茶企开展“抗疫助农、助力扶贫”系列公益活动之“县长请您喝春茶”大型直播推介、首个“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贫困地区优质茶叶县长直播带货活动等9场大型活动,引导广大企业在央视网、拼多多、淘宝、有播、抖音、京东、快手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直播销售,大力缓解了因疫情造成农产品滞销现状,线上销售额较2019年翻了3倍。

参考:尚茶视点

来源:茶道传媒,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李华海:平利痴情茶业 茶事不惑

美丽平利,茶茗飘香。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李华海四十二年如一日的研究和推广茶叶技术,亲历平利茶叶由弱变强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几十本厚厚的工作日记,真实的记载着他坚持不懈从事茶叶技术工作的奋斗足迹,一本本日记变成了一座一座四季常绿的茶山。

5月25日,记者见到了为平利茶叶发展痴情奋斗了四十二个春秋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茶叶专家、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华海。他的背驼了,头发白了,皱纹深了。

缘结平利茶

茶叶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1980年,24岁的李华海从安徽省黄山茶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康地区的平利县茶叶站工作。那时候平利相对于他的出生地,条件艰苦。虽然茶园不少,但茶园管理粗放,许多茶园未老先衰单产很低。

“小伙子,你是平利近20年来分配的第一位茶叶干部,平利虽然是个茶区,但产量太少,喝茶不但要从外县调进来,而且要凭票供应。一个季度一名干部只有三、四两茶,你在平利做茶叶工作一定很有前途”。到平利报到的那一天,接待他的时任林特局办公室陈伟主任语重心长的告诉他。简短实在、富有激励性的平利县茶叶生产情况简介,坚定了李华海在平利做好茶叶工作的决心。

寻找突破口

他到平利茶叶站工作后,就向田祀春站长主动请缨,要对平利的茶园茶场进行一次摸底调查,想通过深入调查找出茶园低产的原因。一位好心人相劝:“平利山大人稀,经济条件差,不说找不到原因,就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也十分困难。你是一个外地刚毕业来到平利的学生,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他沉思片刻后说到:“如果不找出原因,平利的茶就无法向前发展,我这个茶校毕业生就对不起自己所学的知识!”朴素的话语让所劝之人无话可说,只是暗暗为他的徒步调查捏了一把汗。李华海忍受饥饿、多次遭遇危险,双脚血泡变成了老茧。他获得了很多平利茶叶方面的情况和知识,找到了平利茶园种植先天不足,管理后天失养形成低产的真正原因。尤其是在原秋坪区太平公社香河大队第五小队的深山老林,他发现了目测生长300年以上的老茶树,坐实了平利县是陕西老茶区的推论。

“成片茶园还是统一经营好”的调查报告,不但有效制止了8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包产到户,成片茶园化整为零不利于茶叶生产做法,还建议实行场长承包责任制,走集约经营之路,促进平利茶叶发展。1985年中共平利县委下发5号文件,就茶叶生产的问题,明确了集约经营的政策,使调研成果变成了县委决策,同年他被县林特局提拔为茶叶站副站长。

科研开新局

业精于勤。为了让平利茶园低产变高产,他在原大贵区低山的百岭茶场,中山秋坪区的秋河茶场,高山的八仙区太山茶场进行了早衰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试验。通过采用增密、改土、重施有机肥和精细管理等技术措施,使茶园亩产由5公斤提高到112公斤。省农业厅1986年及时总结低产改造经验,在平利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这一成功经验。《中国茶叶》专刊公开发表了由他主笔撰写的低产改造技术论文,向全国茶区推广了这一成果。

为提升平利茶叶品质,他与老一辈茶叶专家刘成浩一道,于1986年恢复了历史名茶——“三里垭毛尖”,研制了“八仙云雾”地方名茶。开创了平利茶叶发展新局面,此项研究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良种茶示范

茶树良种对茶叶生产增产提质的作用是乘法效应,于是,他又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在了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的试验和推广上。1992年以前,平利3万亩茶园都是茶籽播种,这种茶园发芽不一致,丰产性能差,品质容易发生变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平利茶叶在品质上的科技含量,李华海主持了无性系茶树良种种植试验和示范工作,3年后试验获得成功。由于其“品质优、发芽早、效益高”的显著效果,先后在县内12个点种植500亩进行示范,1999年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到2020年仅平利一个县就累计发展良种高效茶园6.6万亩,使平利一举成为陕西茶区无性系良种茶园最多最好的产茶县。李华海主持的这项创新性的科技成果,2002年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成果获成功

1997年李华海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他深知,自己的农学理论知识还很肤浅,进一步发展平利茶产业还需要更深的农业系统理论来支撑。他选择了全国农学高等自学考试这一国家主考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以顽强的毅力连续11年参加国家农学本科自学考试,2007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毕业。

他依托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民办科技企业平台,主持完成了“女娲银峰名茶研制与开发”项目,研制出全省第一个女娲银峰名茶综合技术标准体,由省质质监局发布实施。平利县通过研发女娲银峰名茶,兴起了全县率先突破发展的茶饮产业,让数十万茶农走上了务茶致富之路,2010年平利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他主持的“茶园机械化剪采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再获成功,2010年获得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陕西省茶园机械化剪采的技术成果空白。

茶业存史料

2016年8月,他倾注到《平利茶业》的编撰上。2022年3月《平利茶业》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平利茶业》再现了平利茶叶的发展轨迹,让更多人较全面翔实的了解平利古今茶事。便于更多的人深入研究光大平利茶文化。苍颜白发衣带渐宽的他,既为平利茶业的发展留下了存史教化资政珍贵的史料,也是这位耆龄茶人对茶乡人民养育之恩的最佳回报。

四十二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6项茶叶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曾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六次。2015年荣获国家茶叶专利发明2项。2013年元月,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审定,国家农业部、人社部批准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

一辈子一件事。茶即人生,人生如茶。“在先辈留下的事业中,有了工作并获得了生存良境。如果我不勤奋工作,或者不为我们的下辈人在事业上留点什么,今生就失去价值和意义。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就是我不懈工作的力量源泉”。李华海如是说。

来源:平利科协,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