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茶烧水架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古人是如何用持续沸腾的水来泡茶的?

如今的人们有电磁炉、陶炉、电热水壶等一系列便捷的烧水工具,盛好水,按个开关,等几分钟就可以得到沸腾的水来泡茶品饮了。

但是反观古代,那时候没有电、也没有煤气天然气,加热方式也只限于薪柴煤炭,但如果你以为爱茶的老百姓只是用土灶烧点柴火,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古人泡茶的讲究可多了去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古人都是用什么加热水的,满满都是干货,建议大家收藏涨知识!

茶圣陆羽曾说:“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意思是

烧水最好用炭,其次用能燃烧得很旺的薪柴。如果这些炭曾被用来烤过羊肉,则会让炭染上膻腥之气。还有那些富含油脂的木材,这些都不能用,因为会有“劳薪之味”。

所以,你以为搞个干净的炭就行了?

且慢,请接着看

又有“火必以坚木炭为上,然本性末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炽,水乃易沸。”

意思是

用的炭必须烟气要少,否则像起了狼烟一样黑烟滚滚,不知道还以为匈奴入侵呢。所以炭最好搁外边先烧一会,等烧到赤红色没有烟尘的时候,再上炉煮水。

为了解决木炭有烟尘的问题,古人捣鼓出了橄榄炭、荔枝炭和龙眼炭。这里所说的橄榄炭、荔枝炭或者龙眼炭,不是用这些水果的树干烧成的炭,而是用橄榄、荔枝和龙眼果核烧成的炭。

目前荔枝炭和龙眼炭因为价格的原因早已绝迹,工艺也早已失传,唯有橄榄炭在潮州工夫茶文化中保留了下来。下面看一下橄榄炭的介绍:

橄榄炭,以乌榄剥肉去仁之核,入窑室烧,逐尽烟气,碎之莹黑,俨若煤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以之烧水,焰活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如此核炭,最为珍贵难得。余者如松炭,杂炭,柴炭,煤等,就没有资格入工夫茶之炉了。乌榄炭烧起后有一种香味,用砂铫可起过滤作用,有一部分榄香溶于水里,烧出的水有一种淡淡香气。

橄榄炭中质优的叫乌榄炭,售价贵是贵了点,不过好处就是没有烟尘,经久耐烧。想象下,古人在“晚来天欲雪时”,烧个红泥小火炉,暖暖手泡泡茶,还是相当有气氛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是把

水和炭搞定了。那么古人又是

用什么器皿烧水呢?

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唐朝

唐朝盛行的是煮茶法,所以那时候烧水器具和煮茶器具是一体的。

根据陆羽的说法,他们那时候的人一般用铁锅煮水,但洪州与莱州两地比较独特,用瓷器和石器做锅煮水,虽然有格调但是不结实,非常容易摔碎。也有家境殷实的茶客会用银锅煮水,银器虽然洁净雅致,但侈靡浪费,再说银器用久了也会发黑暗哑,最后也和铁器无两样了。

宋朝

宋朝人点茶一般用特制瓷瓶,耐高温,可以直接架在炭火上烤,不过讲究的宋代君王高官可不止于此,直接上金器。宋徽宗说:”瓶宜金银。“大学士蔡襄说:“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明朝

茶事到了明朝又发生了重大转变,明太祖朱元璋体恤民情,觉得宋朝龙团凤饼(茶饼)太劳民伤财,于是罢团茶、进散茶,点茶法也转变成现在流行的泡茶法。

由此瓶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烧水器具变成了茶銚,大体形制和煮中药的罐子差不多。

来源:茶频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雨季存茶、泡茶,几招补救!

晴日饮茶不知茶,雨天更觉茶香浓。

下雨天困住的是脚步,困不住的是将饮之心。

听雨喝茶,以雨声为乐,以茶香为伴,享受不同于晴日的情调,别有一番滋味。

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同样的体验,同一款茶在不同天气情况下喝起来,茶香和茶味都会有差异。

像阳光明媚的天气,随便冲泡任何一款茶,茶香四溢,滋味怡人,心情也会随之明朗起来。然而在阴雨天气,冲泡茶时,香气出不来,滋味也不如平日里好。

其实,这就是阴雨天对茶叶造成的影响,那今天就来聊一聊雨季存茶、喝茶这件事。

阴雨天泡茶不好喝?

首先,阴雨天,空气潮湿,湿度明显增高,而茶叶的吸附性又很强,茶叶会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含水率升高,茶叶容易受潮,从而导致茶叶的香气流失。所以,阴雨天冲泡出来的茶汤会带有水味,滋味淡,香气弱。

其次,阴雨天虽然空气湿度增高,但地面气压会变低,由于气压降低,导致人的嗅觉和味觉钝化,灵敏度下降,让我们的感知出现了偏差。对茶叶的感受出现了变化,喝茶时觉得茶不香,苦涩明显,口感偏淡。

再次,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变化而变化的,阴雨天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会降低,烧水时看起来已经烧滚了,但水温是达不到最高温度的。

并且水温升得慢,降得快,而水温对茶叶的冲泡又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水温的高低影响茶叶内含物质的释放,水温过高,容易苦涩,口感不佳;水温过低,导致香气不足,滋味寡淡。

所以阴雨天泡茶时,茶叶的滋味、香气难以被激发出来。

雨季泡茶需注意

01

提前防潮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天气预报,准备温湿度计,提前做好茶叶的防潮工作,才能保证茶叶不会被潮湿的阴雨天影响到香气、滋味。

02

选对茶品

阴雨天泡茶可以选择存放发酵类或是存放过的茶品,如黑茶、红茶、老白茶等,经过发酵茶性温和;经过存放内质稳定,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03

减少投茶量

阴雨天泡茶更易显苦涩,所以冲泡时,可以比平时减少投茶量,茶汤口感会更适宜、舒适。

04

选好泡具

阴雨天宜选用保温性较强或密封性较好的泡具,比如紫砂壶这类聚温效果好的泡具进行冲泡,壶温温差小,能够保持温度,利于激发茶叶香气,尽情地舒展叶底。

保持水温

阴雨天泡茶,电热壶的温控功能就派上用场了,能够保证水温的同时,激发茶叶的香气、滋味。如果电热壶没有恒温功能,可以保持水温持续沸腾滚烫,不必等待沸水滚落,直接冲泡以保证茶叶的内含物质能被激发出来。

06

温杯烫具

充分提高茶具的温度,既能保证安全,防止低温的茶具在突然遇热时发生炸裂。趁着余热快速投茶,还能利用茶具的温度,最大限度地唤醒茶叶,激发茶香。注意每泡茶水出汤的前后时间不宜间隔过长。

茶叶怎么防潮

前文说到茶叶储存要提前防潮,因为降雨量有所增多,带来的潮湿是茶叶的克星之一,这时如何能更好储存茶叶,变得尤为重要起来。

01

分类存放

将茶叶分不同种类、不同形态存放。如是茶饼的,则用牛皮纸装好放入纸箱内,然后再用大的密封袋将纸箱密封好。

如果是散茶,因为散茶的外型松散,内部更容易与空气水分接触,因此建议用陶瓷容器保存最佳,或用封口袋加纸箱也可以进行防潮。

容器选择

还未拆封的茶叶、茶饼,保留原有包装,多用牛皮纸、纸箱、密封袋将茶密封好。但不建议使用紫砂缸保存茶叶,紫砂缸的透气性较好,潮湿时,部分水分就容易向内侵袭渗透,使茶叶受潮。所以相比较而言,可以选择陶瓷容器存放,外层上釉的更佳,透气性小些,可以有效防潮。

03

存放位置

茶叶放置时不要直接与地面和墙壁接触,要用架子架高或用垫子隔离。回南天时地上和墙壁上容易有水汽凝结,如直接接触很容易受潮。

另外雨季室外空气湿度很大,特别是在阴雨天时,一定要紧闭门窗,防止室外暖湿气流进入,可能会引致室内地面、墙面水汽凝结更加严重。

下雨天,喝茶天,寻一清幽听雨喝茶,不辜负每一场遇见。以后的每一个雨天,都要记得饮杯好茶哦。既能暖身益体,还能驱赶因潮湿所带来的坏心情!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品茶,品无尘年华

饮茶,饮的是一种心情。一杯茶,一把蒲扇,坐在古柳大树下,慢慢地品着茶,有一口没一口地,一边习习地搧着风。此时,柳色如烟,鸟鸣如珠,饮茶者的心则如一朵水白莲花,淡然开放,清香细细。

当年,陶渊明作别官场、归隐田园时的心情,大概与此相同吧。

饮茶时,心,应当是净白的,是虚无空灵的,否则,和饮茶相悖。

饮茶时,不要想得失,不要想名利,否则,难得茶中三昧。

同样的,饮茶时,不要想红尘名利,不然,会脏污了杯中茶汤。

当年,陆羽在深山山寺里,面对着清风明月,品着一杯清茶的时候,眼前看到的一定是白云,在山门外轻轻飘荡,不着一痕。耳朵听到的,一定是如珠的鸟鸣,清新雅致,犹如露珠。至于那一刻的心,一定是“本来无一物”的,是毫无尘埃的。

因此,他才会品出茶中淡然。

因此,他才会品出茶中的洁净。

也因此,在他挥别古寺,挥别白云高山后,回到尘世,坐在西窗下,铺开纸,提笔蘸墨,落在纸上的一部《茶经》,翰墨淋漓之外,才会充满着一种清净如水的感情,流溢着一种不着一痕的悠然清闲气韵。

茶,让人心精细。

茶,让人的精神饱满。

茶,也让人的生活走向风清云白。

喝茶者,一般茶室不必精致,但必须净白:白色四壁,毫无污渍。房内,有木桌,有木椅,都不着雕饰,自然素朴,给人一种清水芙蓉的感觉。

当然,房内还要有古筝一架。

主人坐在古筝前,舒缓身心,十指起落,一支《高山流水》的曲子,或者《阳关三叠》的曲子,在古筝上如水滴落,一个个音符,仿佛也泛着晶亮的光泽,轻轻流洒。

窗外,得植着几本芭蕉。芭蕉的叶子一片青绿,在窗棂前半遮半掩着,随风摇曳。那种绿,是一种新绿,一种青绿。绿色映在房子里,房子里荡漾着一种绿意。弹筝者最好穿着白衣,衣服上,也沁入荧荧的绿韵。

此时,房内有小泥炉。炉不必大,得精巧,炉内生火,上面蹲着一个陶罐,煮着水。有的人用铁罐,则不宜:铁罐煮水,含有铁味,泡茶的时候,会败了茶味。水开后,缓缓拿了,冲壶,洗茶,泡茶。

听古筝的客人,则拿着杯子,默默地听着筝声,不时地品一口茶,缓缓吞下,一股淡淡的香味浮荡上来,齿颊生香。此时,室雅茶香,相得益彰。此时,饮茶者的内心一片空灵,不知是古筝声滋润出来的,还是茶汤滋润出来的。

数曲听罢,几杯茶后,抬起头来,窗外月光如洗,流荡在芭蕉叶上,也泼洒在房内。房中,黑色和白色相互渗透着,斑斑驳驳的,本就是一副水墨画了。

而弹筝的和品茶的,都成为画里人物。

夜深,圆月如盘,高悬窗外。

室内,茶已品罢。

客人一揖,挥手而别,主人相送,站在门前,看朋友越走越远,走成了月光下的一粒浮萍,渐渐的,浮萍也不见了。然后,自己也转身回去,轻轻阖上门。

这一刻,无论归去的客人,还是在家的主人,都感到这一天很清闲,身体和心里,都是透明的,好像月光一照,就会照透一般。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茶人的知己,应当是好茶者。

喝茶的时候,二三友人聚在一起,是会相互表现茶功的:将壶拿着斟茶,一股茶汤飞出,所有茶杯皆满,而且涓滴不溢。这当然是茶功。

还有,开水煮到什么样子泡茶为好,也是茶功。开水不开,则难以泡开茶叶,无味;如果过开,就会烫死茶叶,更是可惜了一包好茶。

有人说,不就是一点茶叶吗?没啥。

说这话的不是茶人。茶人视茶不是茶叶,是知己,对待茶叶是唐突不得的。因此,煮水也就很讲究了,用陆羽的话说,水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三沸之水,方可泡茶。

当然,还有一样茶功,就是品茶。

品茶,是多少年与茶汤为伴方才练就的。品茶包括看汤色、嗅茶香、品茶味。很多人说,高明的茶人,一口茶汤进嘴,能够一口说出是什么茶。但是,这得有个前提,品茶者必先饮过此茶。否则,是不容易做到的。

一般能说出茶的色香味,就已经不错了,算得真正的茶人了。

我有一个朋友,茶功很深。那时,我们在单位共处一室,闲来,或秋雨之夕,或冬日夜晚,用一个电炉子烧水,相对泡茶,品茶。他每次饮茶,必先拿了一粒茶芽,放进嘴里,眯了眼嚼着,有时摇头,有时点头,点头时必对茶叶加以品评,说茶香清味雅,回味无穷,不错。我听了,急忙实验,泡罢一尝,果然如此。

他有一杯是紫砂泥的,杯形简单,如茶缸状,拿在手里,敦实,沉重。每早起来,他必拿了杯泡上茶,喝后再上班。

他的杯子很少洗,里面有茶垢。一次,我指着道,应当洗洗。他看了一下,得意地说,这才叫茶功,你们外行不懂。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养壶方法。

挥别友人近二十年了,这样的茶人,已经很少遇见了。有时,寒夜归来,一身疲累,一人泡茶独饮,很是想念那段日子。

茶友是可遇不可求的:遇见,是缘;不遇,莫怨。毕竟,在这个红尘滚滚的时代,茶人,已成为了一道诗词里的风景了。

有人说,喝茶得在春之晨,冬之夜。其实,我认为,饮茶是无时无地不好,关键在于饮茶人的一颗心是否淡然。陶渊明有一句诗,说得非常好,是适合茶人心境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清净,就是身在闹市,也如处于深山一般,面对名利,不起丝毫波澜。

饮茶,也是这样的。

春之晨当然宜于饮茶。一早起来,泡上一杯茶,一边喝着,一边在花圃里看栀子花一片,看桃李芬芳,看蒲公英星星点点。此时,嘴里茶香,鼻端花香,人浮荡在一片清香里,不带一点儿人间烟火气。

至于夏天,更好饮茶。

夏天饮茶,最好在古树浓荫下。一个早功活儿结束,或锄豆南山,或耕田北畴,然后回了家,吃了早饭,泡上一壶茶,独自坐在门外古树下的石头上,或躺着,看一本书,不时地拿起茶壶,嘴对着壶嘴,嗞儿一声喝上一口茶,在舌尖上轻轻一转,缓缓吞下。树头浓阴里,阳光斑斑点点落下来,蝉鸣如箫音一样婉转,随风流散。

一壶茶罢,躺在山石上,沉沉睡去。风,轻轻吹过,能隐隐感觉到。夏花飘落衣襟,也能隐隐感觉到。

此时饮茶,自在。

秋之夕饮茶,极富山居诗意,尤其秋雨淋漓中,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窗外树木黄叶飘零,确实有一种“雨中黄叶树”的感觉。此时,茶人的心里有一丝说不清的愁绪,伴着一杯清茶的茶烟,袅袅升起来,漂浮在书房里。房中供着一盆野菊花,盆里泥土中还藏着着一只蟋蟀,发出一声声的鸣叫,带着一种旷野乡村的气氛。此时,饮茶者在这茶香里,在这虫鸣声里,思绪会走回遥远的乡村,走入淳朴的乡情里。

茶香淳朴,其实,最淳朴的应当是乡情,经久不变,耐人品咂。

冬夜饮茶,坐在窗前,拢着一盆火,读着一卷唐诗。几首读罢,抬起头,窗外一片白亮,这才知道,外面下雪了。可是,房内却一片温馨,所有的寒冷,所有的孤独,所有的人世沧桑,这一刻都被关在了窗外。

一杯茶,一盆火,就营造出一个温暖如春的世界。

饮茶的地方,还有一处不可不提。周作人在他的散文中说,坐了乌篷船,在江上流动着。他说,这种乌篷船,四人团座,围着一张桌子正好。

这时,如桌上再有一壶茶,四个瓷杯,就更好。

四个人一边看着青花瓷一般的江南美景,一边品着茶。在水上,尤其在江南绍兴一带的水乡,水是白净平稳的,不纹不波。船行也不太快,快则难以细看两岸的人家、乌桕树,还有岸柳牧童了,就难以尽兴。

此时可喝茶,可看景,可聊天。

他还说了另一种饮茶方法,就是躺在乌篷船里,拿着一本小品文,旁边放着一壶茶。如果是我躺在船上,手边拿着的书一定是他的小品文。周作人的小品文自然,清新,洁净,不愠不火,和沈从文的小说是可以相媲美的。

有的书,本身就是一杯清淡的茶。

有时,读一本书,让心一片空灵,也如躺在乌篷船里品茶一般。

【摘自2018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曾玉荣(陕西山阳)】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