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哪里有雀舌茶叶卖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俊德昌号鲁史古茶叶园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云南省凤庆县以北的鲁史古镇,早已是一个商人云集的茶马闹市。据《鲁史镇志》记载,古镇有七百多年历史,明朝开通的集商道与官道为一身的“顺下线”(顺宁至下关),必须经过鲁史,方圆百十里地方,唯有鲁史能吃能喝,过了这个镇,往北是黑慧江,往西是澜沧江,真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些南来北往的马帮就都选择鲁史作为歇息之地,马帮一歇下来,马要吃料,人要吃饭,于是就形成自然的集市。

鲁史古镇是一个农业镇,全镇百分之七十的人家都有地可种,麦收的季节,家家户户垛起的麦杆比房子还高,孩子们在上面筑巢做窝,象一只只小鸟。老人们不论家里活计再多,每天都得蹲在火塘边守那只红土捏制的茶罐,把生活烹调得有滋有味。就在古镇楼梯街一所四合院老屋子里,我有幸拜访了经营茶叶有名的“俊德昌”号后人骆维富。老人年过七旬,仍然喜欢喝浓茶,那一杯浓茶喝下去,便打开他与茶有关的身世。

骆维富祖上是四川人,他还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骆英才来到鲁史,本来还想走远一些,到所谓的夷方寻生活出路,当他们从下关渡过黑汇江来到鲁史古镇的时候,只住了一夜,便决定留下来。留住他们一家的不是鲁史古镇味美可口的特色小吃,不是这里的山清水秀,而是客商来来往往的生意环境。于是他们一家就在鲁史定居下来,为了生存,骆英才做过很多行当,当他看到南来北往的大马帮运送的都是茶叶,也想做茶叶生意,可是做茶叶生意没大把的资金不行,于是他又萌生出种茶的念头。如果在鲁史把茶叶种出来,那些茶商不是可以省了许多路吗?于是便在离街子约三公里的桤木岭开办了“夹江”地区第一个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俊德昌”号茶叶庄园。聘请顺宁凤山种茶,制茶的技工为指导,制成的成品茶直销下关、大理、昆明等地。

俊德昌树自己的品牌。在茶园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上,骆英才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有自己的一套成功经验,生产的茶叶春夏秋各个季节,各有品味特色,也因此可以制出不同类别的茶来。通过实际操作,俊德昌号较有名的当数“西露谷花”。所谓的“西露谷花”是在夏末秋初,也就是水稻扬花的季节采摘的鲜叶制成的茶,当地人把它称作谷花茶。在这一季节,骆家茶园早晨露水多、土地,空气润湿,午后阳光充足,湿润的水气开始挥发,温度上升,在这一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茶芽鲜嫩肥胖,制出的茶叶,条掌白毫峰好,吃味、汤色都为上等,而且比明前春尖茶味持久。

他家生产的茶叶,各个季节制作的都严格分装,不混杂。消费者喜欢那个节令的茶叶,就是那个节令的茶叶,这样就满足了懂茶艺,喜欢茶道的消费者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而且价格合理,于是,只要是俊德昌号的茶叶,商家都争相购买。骆家因此获到丰厚,骆老板出了名,成了鲁史殷实富厚之家。

其实,开设茶庄“俊得昌”号之前,骆英才老人并不是从事茶叶生意的,他看到地处茶马古道的鲁史街,人马客商流量大,先是开起了经营马帮粮料,钉掌等杂货小店。骆老板性格温和礼让,深受顾客的信任,渐渐地一些大商帮都喜欢到他家购物、投宿。当时一些商帮都带有现钞(银元)及货物,都放心地寄存在他家。顾客来了骆老板都要亲自接待,然后才叫家人安排吃住,事情做完之后,还要陪客聊天,让客人们有家的感觉,他也就此了解一些商场行情信息。这样一来二往,顾客到他家就觉得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气氛,也就推心置腹地把外地行情,信息介绍给他,有的客商还给他出主意拓展经营,开拓新项目。就像开辟茶叶庄园,也是一位内地老板给他出的主意。当时骆老板也想搞这一项目,但苦于资金不足,当他把困难告诉经常来往的朋友后,那些客商都愿拆借资金相助。有了资金的骆老板,马不停蹄地立即开始置买荒山,当时鲁史镇上的很多人还搞不清楚骆老板想干什么,他把大片的土地廉价买够以后开始种茶。别人知道后,也跟着动手,荒山地价开始飞涨起来,先机已被他占了。

他先后还办起了家庭副食品作坊,如生产酱油,用本地土烟加工烟丝等。酱油每年生产一二十吨销往邻县,烟丝则随那些客商朋友的马帮销到了大理剑川等地。民国20年,骆英才在楼梯街脚盖了一院四合大院,建筑十分气派、雕花门窗,壁画大墙,楼房客厅全部高规格装修,三层的正房在当时算是古镇标志性楼馆。临街都是清一色的铺面,经营大米、杂粮、盐巴、酱油、烟丝。每天铺子开门,骆老板必须到拒台坐一会,和来往顾客打招呼。他要求店员凡买他家的货称足后,还要额外加一点做为人情。每当年节骆老板都要在柜台前的街面上摆上一箩米和锯成小块的盐巴,让自家人站在哪里,看到十分困难的赶街人,每人给一至二瓢米,半斤左右的一块盐巴。骆老板个人生活很简朴,日常粗布旧衣、粗茶淡饭,除了那顶瓜皮小帽不补,衣服上或多或少都缀有补丁,但对街邻遇上难事则慷慨相助。有一年街上一户人家房子失火,他主动让出家里的一间屋子给那户人暂住下来,给吃给喝不算,还借钱让其开了一间小铺子,维持生计。

俊德昌号茶叶庄园从1920年以后开始开发,到30年代的以后已初具规模。东起桤木岭村边,西北至水磨河,南起现在的凤鲁公路山下,都是俊德昌号的茶园。茶园中间是制茶场,建有两幢土木结构,一楼一底的瓦房,房前是用青石板镶成的,约100平方米的晒茶场。房屋楼层是竹蔑巴楼板,用来萎凋下树鲜叶,楼下安装有12口大铁锅,以及杀青灶。通过杀青的茶叶运到石板晒场上揉捻,摊晾晒干。骆老板规定,茶叶不能直接晒在石板上,为防异味蹿到茶叶里面,晒茶全部采用竹编的毯夿,并且离地面近一米。

在制茶房四周,种植有桃、李、梨、枇杷、核桃等果木,晒场四周则栽培花草。按现代的庄园建设标准,骆老板的俊德昌号鲁史茶园,应该就是那个年代标准的庄园经济。每当春季桃红、李白、梨花飘舞、满山的采茶始娘散布于葱绿的茶丛间,欢声笑语平添了生活的意趣。入夏累金叠翠的一树树黄枇杷,一株株紫李红桃,房前屋后摆着的一桶桶蜜蜂,蜂群在花间穿梭,杀青灶飘出一阵阵茶叶的清香,制茶人忙碌于揉捻翻晒茶叶,来自街上的闲散人慢步于花间和果林,悠闲地欣赏骆家茶叶园的花草和果木,称赞骆老板家茶庄赛过别墅山庄。

其实种茶之外,有经营头脑有骆老板还经营其实项目,搞综合经营。他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茶前为使开垦荒地充分熟化,广种苦荞、旱谷一类的粮食作物,苦荞旱谷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口粮,间种在茶园里的黄豆则是酱油优质原料。在茶地边种上种靛叶,设置了四口大靛缸,生产靛青卖给染坊,当时鲁史染坊很多,靛青供不应求。俊德昌茶叶庄园,长年雇工10多人,季节请工上百人。骆老板对雇工热情守信,长年雇工多来自蒙化(今巍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在国民党统制时期,少数民族受歧视,但是骆老板对他们很关心。他们离家较远,有时年节回不了家,骆老板要让家人安排多准备点年节货给他们送去。有时回家想预支点工钱,骆老板就叫掌拒预支,已做的工钱就更不会少,这些人很感激骆老板,干活十分卖力,对待茶庄上一草一木都象自己的一样尽心。骆老板茶庄的人气很旺,别家雇工难,他家要多少有多少,有时来多了一时没有活儿,骆老板知道后,总是叫管工的多找点活计给人家做。

1941年5月16日,日本飞机炸茶山。当时整个桤木岭有10多家茶地都在使工,骆家用工也有几百人,飞机投弹后炸死骆家雇工2人,伤了数人。骆老板闻讯后马上来到茶山处理善后事宜,在茶山办伙食安埋死者,给受惊吓的雇工设祭叫魂。这一天,是他家的雇工,不是他家的雇工都到他家茶庄吃饭,都给当日工钱。俊德昌号茶叶庄园,开创了鲁史地区规模化种茶的先河,富了骆老板一家,在三四十年代也解决了部份雇工的就业生活。

1952年土地改革,骆家茶叶庄园被分配到一家一户经营,多者一二亩,少者几分。经营者不合算管理,不善管理,只采不管,一两年之后渐渐成草林,甚至被野火烧,茶树多被烧死。骆家用来作制茶和住人的房屋被拆去盖粮食仓库,晒茶场的青石板被人撬去镶自家院场,花木、果树无人照料自然死亡。当年俊德昌茶叶庄园,茶地荒芜,制茶场志为一片废墟。进入七年代集体才进行垦复,重新种植茶树,才有今天滇红集团的鲁史茶叶初制所。制茶场废墟附近残留的几株核桃树历尽沧桑还顽强地活者,而今又成为新主人的财源。

俊德昌茶叶庄园已成为历史不能再现,每当茶余饭后,闲坐在街边檐下的三五老人还在侃当年俊德昌商号的“早春雀舌”,“西露谷花”,“深秋金蝶”,都在谈几个品种在下关、昆明销售抢手的佳话。骆老板开鲁史大面积种茶先河,他艰若创业,诚信为人,成为一代儒商的典范。

【摘自2015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许文舟(云南凤庆)】

优势大品种之茶叶系列报道二:打响巴茶品牌,扩大区域影响力

前不久,“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公示,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而在去年的“第十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我市秦巴茗蘭·尚剑”“金枝玉叶绿茶”“天岗银芽”同样也获得了“四川名茶”称号。

近年来,我市着力彰显“高山、生态、富硒”特色,突出巴中茶叶富硒、高锌、高氨基酸的绝佳品质,成功打造全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巴中云顶”,通过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共建战略,闯出了一条以打造公用品牌为路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茶业发展新路子,正朝着优质川茶基地、全国重要的高山有机富硒茶供给地、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基地迈进。

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宗茶生产车间

优化产品结构“一杯茶”更具竞争力

6月28日上午,在平昌县邱家镇凉风垭社区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轰鸣,一筐筐新鲜的茶叶被送上流水线,10余名工人对茶叶进行萎凋、做青、炒青、烘培等工艺后,茶叶的清香弥漫在整个车间。这里是全市目前设备最先进的大宗茶生产线,就在一个多月前才刚刚投入使用,投资上千万元。

简单来讲,大宗茶就是大众茶,是指产量大、大众都能消费的茶叶,其中夏秋茶是大宗茶的主要原料。在各地强调明前茶或者春茶的情况下,积极开发利用大宗茶,无疑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从5月19日到现在,每天加工鲜茶叶一两万斤,但这还远没有达到满负荷状态。”该公司副总经理周宏伟介绍。

在这条生产线投产之时,市政府相关领导在调研时就表示,四川蜀茶秦巴茗兰有限公司大宗茶的投产,对巴中市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具有里程碑意义,提高了单位产品产出效果,是对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探索。

周宏伟介绍,与春茶相比,夏秋茶中的咖啡碱、儿茶素、花青素等苦涩味成分明显增多,口感差,加之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消费者多偏爱春茶。同时,鲜叶的人工采摘成本高,茶叶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偏低,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益低下。一直以来,夏秋茶采摘量和利用率较低,因此开发利用夏秋茶尤为重要,这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明前茶虽然价格高,但产量小,而且一般只能手工采摘。传统的春茶采摘结束后,茶园里的大量夏秋茶,会被商贩以低价收走一部分,剩下的大量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掉。”茶农朱敏成说,现在夏秋茶被开发利用,每亩茶园至少可以增加1000元收入。

在邱家镇石龙村,村民沈瑞华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在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的茶园内利用机器采摘茶叶。他使用的是一台手握小型茶叶采摘机。随着机器掠过茶树巅,一片片茶叶被割下装到尾部的白色大布袋里。“这个机器每天采摘几百斤鲜叶没有一点问题,效率是手工的上百倍。”沈瑞华告诉记者,采摘一天可领120元的工资,他相当满意。

《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明确,我市将统筹培育大中小型加工企业,促进茶叶初制加工、精制加工和深加工协同发展。扶持中小型茶叶企业新(改扩)建标准化初加工厂,加快设备更新和工艺提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绿茶、红茶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生产线。

同时,支持罗村茶业、金枝玉叶、秦巴茗兰等骨干茶企引进茶叶精制加工设备、工艺,促进茶叶产品由初制加工向精制加工转变。加大茶业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力度,着力引进国内茶业大企业、大集团来巴建设生产基地和精深加工车间。到2026年,全市新(改扩)建初加工厂50个,新增智能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5条,新培育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5家,其中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以上。

市农业农村局经作中心主任李艳红介绍,我市正坚持绿茶为主、红茶为辅,芽茶减量做精、优质茶(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提质扩量、夏秋茶适度开发的思路,大力推广优质茶机采精制,培育优质茶机采、加工示范企业。到2026年,全市优质茶机采率提高到50%以上,真正让茶叶变“金叶”。

南江县元顶子茶场


做响茶品牌构建发展“护城河”

盛夏的南江县云顶镇,绿涛似海。郁郁葱葱的万亩茶园从山脚盘旋而上,茶香四溢。这里是南江县大叶茶的集中栽种区域。早在1985年,南江大叶茶就被四川省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四川省四大地方良种之一。

在云顶镇,当地已累计发展茶叶2.6万余亩,投产茶园1.7万余亩,茶农占比达90%以上。整个镇内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1家、加工企业5家、种植大户32户,带动40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茶叶年产值达1.3亿元,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6000元,茶产业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巴中茶叶品质优势具体在哪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管检测中心检测结果表明,巴中绿茶内含物丰富,品质好,氨基酸、茶多酚、锌含量等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未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历史上,川北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生态、有机、富硒、高锌”等已成为巴中茶叶的标签。

为加快推进精制川茶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川茶精品,推动“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宣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川茶发展质量效益,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公示关于“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第一批)”评审结果,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罗村牌绿茶榜上有名,成为全省10个入选茶叶品牌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罗村茶是通江县特产,更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各类名茶中,罗村茶以其色绿、香高、味醇、形美而独具风格。

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总经理陈诚告诉记者,公司以“罗村”品牌为载体,主要有“罗村茗眉”“罗村雀舌”“罗村绿茶”等品牌茶叶。近年来,罗村茶因其优异的品质,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有机产品认证等,并先后获得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第八届“峨眉杯”优质名茶一等奖等100余项荣誉。

名茶还需有名牌,做好茶品牌是产业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少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巴中茶产业仍存在着诸如品牌建设需加强、市场占有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不够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中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我市在茶产业上一直努力弥补的短板——聚力打造“巴中云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巴中云顶”茶品牌价值被中国优农协会估价为63.39亿元,并荣获“四川省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第四届中国茶博会“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四川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认为,强化品牌策略和完善品牌体系建设,有利于茶企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构建发展“护城河”。同时,加大茶叶品牌推广力度,聚力扶持产业龙头企业,扶持一家做大一家,以点带面,从而带动巴中茶叶产业发展。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农委主任刘明的认可。“巴中茶叶的品质很好,但品牌一直没有做得很响亮。”刘明建议,茶叶品牌做强做大需要多方共同发力,全市的茶企应该避免各自为政,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茶文化,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专业技能人才,规范和统一品种、品质、品牌,培育和壮大巴中茶的核心拳头产品,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在品牌建设上,《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明确目标,实施品牌分级打造,制定“巴中云顶”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健全授权、监管、保护等品牌管理制度,梯次择优选择15家以上符合条件的企业使用“巴中云顶”公用品牌,支持重点县打造地方区域品牌。到2026年,全市力争培育出1-2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单品茶叶品牌。


查看茶叶质量

强化推介擦亮巴茶名片

“高山、生态、富硒”造就了巴中茶叶芽肥叶嫩的绝佳品质。我市被列为全国富硒绿茶优势产区、千亿川茶产业川东北名优富硒茶核心产区,巴中茶叶品质成为川茶“三大名片”之一。如何擦亮这些名片,是打响巴茶品牌的重要途径。

6月29日一早,元顶子茶场副场长张伯海来到茶场加工车间,参加2022年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手工制茶赛前培训活动。和他一起的,还有其他7名来自各县区的选手。培训内容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选手需在茶叶炒制过程中熟悉和掌握手工制茶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炒茶、揉茶、泡茶……年近五旬的张伯海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

“这样的学习机会难得,也是向外展示我们茶叶、茶文化的好机会。”张伯海说,品牌的价值是靠市场来说话的,不仅需要“墙里开花墙外香”,更需要赢得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品牌价值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而去参加川渝地区茶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也正是这样的目的。

对于积极推介巴中茶品牌的重要性,蜀茶秦巴茗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钧直言:“巴中的茶,品质是没得说的,明前茶基本能卖到每斤上万元,有机茶的价格也在每斤三四千元,还不愁销路。”余钧曾将公司的产品带到江浙一带,很快售罄。

巴州区清江镇大观梁生态茶园负责人何冬梅这些年来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广西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很多客户都是在推广产品时认识的,现在都成了公司的稳定客户。”何冬梅说,坚持“走出去”很有必要,这不仅仅是推广茶叶,还可以看到与其他企业的差距,促进公司转型升级。

在打响巴茶品牌的道路上,平昌县更是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平昌青芽”区域公共品牌,按照“名茶创品牌、毛峰争市场、大宗茶增效”理念,坚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推进平昌茶产品整体发展。充分利用茶博会、农博会、西博会等节会,展示展销平昌茶产品,全面提升平昌茶市场知名度。通过线下建立平昌茶专卖店、直销店、体验店,线上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同时利用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媒体强化宣传报道,提升品牌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

为加快茶旅融合发展,我市还积极打造一批集红色文化、巴人文化、农耕文化、茶园康养、茶事体验于一体的精品茶旅路线。通过挖掘巴中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收集汇编巴中茶歌、茶史、茶诗、茶赋、茶艺、茶事,提升“巴中云顶”品牌内涵。


据了解,我市已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在茶事活动举办、产销衔接、品牌宣传等方面深化合作,全面提升巴中茶叶宣传、推介、营销深度和广度。创新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重点围绕茶叶交易市场、茶商代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持续提高巴中茶叶在西北、华北等目标市场的影响力。深入推进巴中茶叶“五进”活动,全面开拓本地市场和农村潜在消费市场。同时,我市还将扶持重点茶企在大中城市设立品牌专卖店,建立“巴中云顶”网上销售平台,鼓励开展直播带货、线上开采节等新型营销、宣传。计划到2026年,全市新建“巴中云顶”专卖店15个。

巴中的茶叶,正在进入千家万户。

记者手记:茶香也怕巷子深

品牌是信誉的凝结,是形象的展示,是产品、企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茶方面,一提起江苏就会想到碧螺春,一提起西湖就会想到龙井,同样安徽的毛峰、福建的铁观音等早已被大众普遍认可,这正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的结果。

一直以来,“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点被很多人熟知且深信。然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这一观点正在被丢弃,而是积极主动地打响品牌、强化推介,茶业发展也应如此。

南江县云顶镇村民王俊种植了几亩茶叶,每年清明前后,他都会采摘茶叶芽自用。如果拿到市场售卖,这些茶叶至少可以卖到四百元一斤。但如果交到当地茶叶公司,每斤鲜叶可以卖到一百多元,再经过加工,这些金贵的明前茶售价则可能增加到近万元,这也正是茶叶公司对茶叶赋予了品牌价值的体现。

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茶叶研究所资料显示,巴中茶叶的品质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历年来,我市茶叶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历史上,巴中炒青绿茶品质省内最优,享有“川茶品质看巴中”的美誉。单就这一点来说,过硬的茶叶品质,让我们具备了打响品牌的牢固基础。

“巴中的茶叶质量真的很好,但品牌似乎不怎么响亮”“要想在川茶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加大品牌建设”……采访中,无论是茶农,还是茶叶公司,甚至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品牌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巴中茶产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品牌,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要让巴中茶产业异军突起,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这一关尤为重要。

受访的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市将茶叶作为优势大品种之一,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但也存在着特色不明显、龙头企业不足、品牌效应不高等问题。中国茶叶品类繁多,在竞争中我市应深入研究茶树品种、生长环境、加工工艺和茶叶品质的关系,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出具有巴中特色的茶叶品种。同时,做强卖点,加强品牌宣传,丰富茶文化内涵,挖掘、讲好巴中的茶叶故事,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巴中茶叶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提出,全市将支持企业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积极参加国内有影响力的名茶评选活动,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力争举办“中国高山茶产业发展峰会”,扩大巴中全域高山生态茶产业影响力。借助茶博会、农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积极举办新品发布、品鉴会和品牌推介活动等。融合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光雾山—诺水河等特色旅游,差异化建设茶旅特色小镇、精品园区,串联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茶乡精品旅游线路,这也正是我市打响巴中茶叶品牌的有效路径。(记者 严波)

来源:巴中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茶事春秋

晋代一个文人,叫陆纳,有客来访,以茶相待,各人一盏,然后作别,从不备酒宴招待,被当时盛传。一日,谢安拜访,那可是宰相啊。适逢陆纳不在,他的侄子陆俶接待,怕简慢了宰相大人,忙备了丰盛的酒菜招待。事后,陆纳知道了这事,把侄子狠狠打了四十杖,骂道:“小子坏我家风。”

陆纳所说的家风,就是以茶养廉。

茶,被文人们看作是养廉励志的标志,文人赠茶,既是互相激励,也能增进感情。有的文人,甚至写信,专门向老朋友要茶。

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是苏轼终身敬仰的对象。老来退休,居住在杭州,一日,苏轼去看望他,送了一包礼物,老夫子很不高兴,也很矛盾,说收吧,误了我一生清白;不收,你打老远送来,显得我不尽人情。苏轼哈哈一笑,打开,让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掀髯大笑,道:“知我心者,子瞻也。”

原来,纸包中,是茶叶。

同样的,在苏轼的文札里,也有很多有关送茶和要茶的短笺。有一次,他去信,是问司马光要茶,那是自己的上司。而且,司马光给了,据文中说:“色如琥珀,香气氤氲,半日不散。”究不知是何茶叶,让人读之馋涎直流。

至于说有人给皇帝送茶,那就有溜须拍马的嫌疑了,是很为文人们所鄙视的。宋代的丁谓和蔡襄都是著名的文人,丁谓的诗,曾受到欧阳修的称颂;蔡襄,更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他们都曾经给皇帝进贡过茶叶。多年后,苏轼被贬到惠州,在《荔枝叹》中仍批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语言很是直露,毫不含糊。

茶和文人,相得益彰:茶让文人清闲淡雅,如篱边的菊花,如山野的兰草;文人给茶注入了浓浓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闻不到,可我们感觉得到,它散布在茶叶中,散布在茶汤中,也散布在我们的文化中。

喝茶的方法不外乎三种:一人独饮,二人对品,数人边谈边喝。

独饮者可得其神。一壶一杯,凭栏独坐,没有无边的喧哗,没有滚滚的市声,没有盈耳的嘈杂和吵闹。青山隐隐秋水迢迢,风清云白无忧无虑,面对红叶、流水、山村,心里只感到纤尘不染,干净极了。

对品可得其趣。“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来访,以茶迎客,边品边说,那茶里充溢的是茶香还是友情?说不清。品吧,品朋友的交情,品茶水的温馨,品君子的德行;茶点嘛,就是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得了。舒雅茶香,相得益彰。

至于三人以上群饮,则可得其益。几个行家一个茶几,各卖弄其自己的茶经茶道:一壶在手,逡巡一周,抱成一团的几个茶杯,杯杯皆满,涓滴不溢,谓之“关公巡城”;三指罩杯,轻轻撮起,称之“三龙护鼎”;拿起茶碗上的碗盖慢慢地刮去水面上的茶梗,叫做“春风拂面”……这是行话,饮茶的学问大着呢。一番茶罢,友人散去,炉冷茶馨,明月高挂,竹影筛墙,虚白满室。坐下来,铺上纸,把朋友间的感受、言论行诸文字,聊引一笑,不亦快哉?

喝茶,是可以和静夜听雨,梅下看雪、山顶观霞相媲美的一件韵事,是最上的诗、入得画的一件雅事。可惜,我们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已经日渐少了。

品茶不能在闹市,闹市无野趣,难得心灵安静,精神空寂;不能在生意场上,生意场上无闲逸味,得失太多,人情虚假,喝不出真味。

品茶最好的环境当在山中民风淳朴,环境秀美的地方。若到山中畅游,汲绿云,煮白石,泡一壶茶,寻一山石坐,看“云无心以出岫”,看满山美景,一边有一口没一口地呷着茶水,三杯两杯,“觉凉生,两腋生风”,始如东坡居士言之不虚了。

当然,喝茶呆在茶馆里也很不错。知堂老人名其室为苦茶庵,以老僧自居,一壶一杯,在苦茶庵里打发日子,兴致来时,写上几笔谈天说地的文字,好不轻闲。然而,在他的文章里,很少读到有关茶馆的文字,大概是他有苦茶庵可以消磨时间吧。其实,茶馆是很值得一写的。

茶馆,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简单的是茶摊,一个碳炉一把水壶,外带着几个粗瓷大碗,在路边一蹲,就成了。过路客商,来往行人,口渴了,掏出几个铜子,淡黄苦涩的一碗,咕嘟咕嘟咽下,解渴,也便宜。

至于慢饮,优哉游哉,就得进茶馆了。

茶馆一般门前挂一招牌,书一“茶”字,迎风飘摇。门上照例挂副木刻对联,或云“忙什么?领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或云“松风煮茗,竹雨谈诗”。茶馆有的临水,有的面山,有的门前长几棵粗槐大柳。总之,环境幽雅。馆内木桌竹椅,摆设齐全。另外,旧时茶馆里还有一样设备不可不说,就是老虎灶。老虎灶是茶馆常用的,灶前上方大多挂着一个铁瓮子。一般情况下,锅中水开,瓮中水也就热了。这样,当锅中水用来泡茶后,瓮中水舀入锅中,省柴。这种锅平时绝对不许用来做饭炒菜,以免开水沾了油腻,泡茶时坏了茶味。

茶馆如市井。在这儿,卖针头线脑的,修剪脚指甲的,理发的,卖唱的,买瓜子香烟的,一一上场,嘤嘤嗡嗡一片。

“先生,要瓜子吗?”

“香烟,嗷,香烟——”

饮酒食荤,饮茶食素。要一碟煮干丝:卖茶点的师傅放下臂上的小竹篮,拿出一小块豆腐干,飞 快地切成细丝,开水一浇,烫熟,蓖掉水,浇上麻辣酱油,清清淡淡一碟茶点放在面前,再沏一壶茶。那滋味那闲适,美着呢。

古人有酒隐,即沉入醉乡,累月不醒,阮籍就是如此。其实,茶隐比酒隐更美,更显得高雅、闲适,无损于身体。

生活在小镇,一天工作下来,劳累了,疲乏了,换一身干净便衫,轻轻爽爽走进茶馆。在这儿,无论达官贵人,无论农人学子,每人手里都是一把瓷壶一只茶杯,边喝边谈,不分高下,不分贤愚,你说的我同意,我说的你点头,间或也会为了古书中的事情争得面红耳赤,可不一会儿,又和好如初,亲密交谈了。也有喜欢清静的,一个人占住一个角落,边喝茶,边看着窗外的流水长天,悠悠白云,一壶茶喝罢,心中的郁闷早已随云去了。

茶馆,实在是人们聚会和交流感情的好场所。

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茶馆,也成了古诗或古典小说中的点缀了,而今,茶馆似乎从我们的生活消失了。达官贵人坐在小车里抱着保温杯,名人文士躲在书房里拿把紫砂壶,普通百姓拿只玻璃杯,“躲进小楼成一统”,再也很难聚到一块了。

茶馆,也终于成了一处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了。

陆文夫,是一个潇洒的文人,不太重视名利,每天一壶茶,优哉游哉。他在文中谈到,苏州的饮茶,一般大多在茶馆里。大家早晨起来,去了茶馆,要上一碟茶点,坐在那儿,闷上一壶茶,慢慢地喝着。一壶喝完,再续一壶。再喝完,才去工作。

这,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现在的一些新兴城市,没有这样消遣的人。一早起来,大家都夹着公文包,手里拿着夹馍,或者其它早点,一边急冲冲地走着,一边吃着,那种忙碌的样子,让人看了,充满同情。生活,不只是忙碌,还应当坐下来,好好享受生活的滋味和美好。在一些古城里,则相反,因为,中国古人的文化里,讲求一个精字,只有细致细心,才能感到风清云白,才能体会生活美好。

苏州,就是这样一个古文化充溢的城市,因此,人们也特别重视生活,重视享受生活。

有记者记载,曾去采访陆文夫,遍寻不着,最后,沿着一条巷子进去,一扇黑色逼仄的木门,再进去,是个茶馆。里面,茶客盈室,人声喧哗,大家一边说着,一边喝着茶。有一个老头,一把蒲扇一壶茶,在那儿眯着眼独品,嗞儿嗞儿的,如饮甘露。

这人,就是陆文夫。

懂得茶中三味的,算得茶仙。陆文夫算得其中一个吧。

(摘自2014年第6期《吃茶去》杂志;作者:余显斌)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