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哪个国家茶叶最好

找到约12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茶叶百年战争与小罐茶的阳谋

历史上曾经有一刻,东方和西方的两大帝国因为两种植物而兵戎相见,一种是罂粟,一种便是山茶。前者制成鸦片,后者制成茶叶。


自先秦起,华夏文明的先民们便将山茶制成茶,两晋起,逐步变成一种文化。


十九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掌握制茶及产销全流程的国家。从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到批发和销售。


大英帝国通过罂粟-茶叶的贸易换得中国的茶叶,若无鸦片,英国从全世界掠夺的白银将大量流入中国。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导致罂粟-茶叶的贸易平衡崩溃,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中,英国一举击垮了摇摇欲坠的大清,英国得到了香港岛,以及大陆五处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


与此同时,英国开始“盗窃“中国茶叶的一切。并于其殖民地印度大规模试验种植及生产茶叶。但他们进行了创新,那便是通过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提高了产能,效率和稳定性。


 

1888年,英国入侵西藏,这次又是因为茶。与1840年不同,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在印度种植了大规模的茶园,自明代以来所构筑的无形中国茶叶长城轰然倒塌。


 

茶叶战争在经济社会学上,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地位。但近些年来,我们对茶叶的定位基本沦为普通的生活饮品的一而已种。


以上内容记载于《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书中还提到:从茶传播、贸易、饮用形成的茶马古道,事实上造就了一条无形的文化疆域,形成了因茶而就的想象共同体,之后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垫底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是为历史学者所忽略的,无他。在宏观史学里,茶叶所扮演的角色实在是跟时代趋势无法比拟的,但尽管如此,茶叶从唐至晚清,以及远涉重洋,其发挥的文化功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就在英国因“茶”入侵西藏之后,两次世界大战爆发。扛着枪走上前线的大兵们,喝的却是咖啡,以保持清醒头脑和作战状态。


而在英国垄断下的茶叶海外市场,征收高额税收,此时的咖啡就成了极佳的替代品。又迅速乘上工业革命的东风,伴随战争,速溶咖啡和罐装咖啡从美国进入了欧洲和东亚。


而中国茶,好像也正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开始,失去了话语权。英国依然享有英式红茶的美誉,日本的抹茶制品和茶道文化,还闻名海外。


中国,茶的发源地,却捉襟见肘,拿不出像样的、高品质的可规模化的茶叶品牌。


这并非中国的过错,但确实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化,在面对高速扩张的工业文明时,掉队、落后了。


我们传统语境下”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生活情味,被恶狠狠地摔在地上,还踩了两脚。这不断得提醒着我们国人,不变,那就要挨打。


大约200年过去了,历经百年屈辱,东方巨龙又一次破茧重生。改革开放迄今四十年,商业文明浸透到各行各业之中,伴随着工业化,全球化,城镇化,一切都焕然一新,但茶叶,这个国家除了瓷器和丝绸外,最值得炫耀的名片,却没有什么本质性变化。


仿佛和整个商业文明的进程隔绝了,与世无争,也碌碌无为。


挤满超市货架的英国茶包,开在高档商场里的新加坡TWG。再一次地提醒我们,不变,不言,不争,就依旧没有一席之地。只能翻翻老黄历,“想当年,我们还有《茶经》……”


虽然同为“茶”,但中国茶与西方茶,从产品到品饮方式,甚至产业逻辑,都已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


所以,这一次的“求变”,中国没有可以直接“拿来主义”的工业流水线,没有能够效法的流水线,也没有已经订好标准的贴牌OEM。中国人必须自己去定义,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茶品牌,我们在哪些社交场景需要“茶”,而它的标准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复兴。也是新的构建。



纪录片《茶界中国》里有一段这样的记录,茶人陈必芳曾渴望将制茶技术传承给小儿子。但是在一场车祸中,小儿子去世了。只能将千里迢迢外做厨师的大儿子召回老家来继承衣钵。


但从片中来看,大儿子其实并不热爱,只是出于责任感来做这件事情。


这其中折射了中国目前茶行业遇到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很多制茶技术即将后继无人。


工业化,或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更好路径。


工业化 ,这三个字说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做起来是非常难的,时至今日,全球大多数区域都没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业体系。18世纪时,英国没有一家工厂能够生产喝茶用的陶瓷杯。直到后来,经过几轮技术迭代,才实现了突破。


在无数的场合和文章中,我不厌其烦地强调,中国拥有目前全世界最完善的终端制造业产业链及集群,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拥有全球素质最高的工人,这三点意味着对茶叶产品生产方式的改造变成了一种可能。



英国及其殖民地引领了茶叶工业化的1.0时代。


提问:目前哪个国家是第一大茶叶出口国?

 

答: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是肯尼亚(曾经是斯里兰卡)后三者都曾是英国殖民地。


肯尼亚位于东非高原,其气候使得茶叶品质良好,英国人每年消费15万吨茶叶  30%来自肯尼亚。在肯尼亚有超过500万人从事茶叶生产,茶叶创造了其45%的外汇。


但是无论肯尼亚,印度,还是斯里兰卡生产的茶叶在中国人眼里都不能叫茶叶。


而全球范围内,短期内依然是英国人主导着茶叶的工业化和产销。


而在日本,自唐代日本将中国茶引入本国,国人一直将其视若珍宝。根据日本清凉饮料协会的数据:茶饮料2015年的消费量是55亿升,一举超越碳酸饮料成为最大品类。这是另一条工业化的路线。


我们再来看中国茶叶市场的一些基本事实。(此段援引自《被看轻的小罐茶》)


以下是农业部的数据。中国茶叶的产量逐年提升,到2017年是258万吨。再看中国海关的数据:2017年同年出口量是35.5万吨。也就是每年基本上15%左右的产量是出口的。其他是内销。

2017年当年出口金额是160995.5万美元。平均4533美元/吨,2.26美元/斤,按照2017年的汇率来算(6.8)差不多15.1元/斤。


我国茶叶外销的基本事实是:当做和食用油差不多的农产品毫无附加值地销售。而在宋代,仅福建安溪一地,与之有茶叶贸易的国家就多达58个。


目前,我国的茶叶基本处在价值被严重低估的阶段。本质原因是我们的茶叶行业停留在了农业时代。我们需要对这个产业进行革新与升级。



中国茶要实现工业化和标准化,难在哪里?其最根本的难点,是中国的“经验思维”,向西方“科学思维”的转换。中西茶叶百年之战的第一次失利,就败在过于依赖基于人的经验,而没有将经验转化成理性,即“流程化”与“标准化”。

 

举些简单例子,西方茶包、咖啡、果汁、可可,以及钻石和西医,都完成了品类和行业的社会化和标准化 。而像传统的中医、玉石、红木、中国茶,始终停留在手艺人代代相传的阶段,过于依赖人的经验,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行业“大师“。



工业化和标准化,恰恰就是一个“去人化”的过程,通过将人的经验流程化,实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向科学思维转型分两步走,第一进行分解,第二确立标准。分解阻碍中国茶产业工业化的特有、具体问题。这里需要简单科普一下中国茶分类。

 

中国茶除了茶叶类别上的不同,从产品属性上,可大致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类。


名优茶是中国茶与西方茶最大的区别,它不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茶博大精深的制茶技艺,更是中国茶魅力的极致表达。与大宗茶简单茶味上区隔之外,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品饮感受。


所以,名优茶在原料和制作工艺上,就有极高的讲究。名优茶使用季节和嫩度最合适的原料,经常有原产地保护和特定的品种,原料等级的差异和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品质和等级的差异。


而大宗茶在生产上比较粗放,对品质要求比较低,全程机械化以实现低价。所以出口的原料茶,西方广泛饮用的红碎茶,基本都可以归为大宗茶,甚至在国人眼中,这都不能称其为“茶”。


但目前占全世界茶叶出口总量80%的,都是机械化加工的红碎茶。


中国茶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和标准化,是要完成名优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而这其中,原料、工艺的标准化是关键。

 

名优茶原料的问题,在于稀缺性:产地、气候、时间,都会对原料的产量和等级,产生巨大的影响。名优茶不同于烟、酒、咖啡等植物深加工产品,茶叶即便一天时间的差异,品质差异就会很大(西湖龙井有早一天采是宝,迟一天采是草),高等级原料,一年的采摘周期,短则3天,多则不超过一周。


同时,再加上天气等因素,导致了原料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名优茶讲究色、香、味、形全方位的享受,工艺的不同,决定了香气口感等的差异,而制茶工艺,在中国茶人的手中,就像中医一样,祖祖辈辈都的都是靠口传身教,并没有形成标准化。


上述,是真正阻碍中国茶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关键。


针对这些问题,小罐茶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分解茶产业链,上游农业需要不同产区的集约化;中游生产需要标准化;下游消费端需要品牌化,培养头部品牌。通过产业链的布局,从底层彻底完成中国茶产业链的变革。

 

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我们一步一步,从茶产地采摘源头来看。

 

古徽州,今黄山市加上江西婺源。中国茶叶的集大成之地。


古徽商中十之五六,从事茶叶经营。 


故考察徽州对于了解茶行业有重要的意义。


上周我亲探了小罐茶的黄山生产基地及茶园。因为这家公司目前是中国茶叶界工业化最领先的公司之一。在《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中,我收到了接近600条评论的谩骂,但我依然相信理性的力量,讨厌反智,更不喜欢情绪化。实地考察是我永远坚持的真理,如果考察发现自己错了,我也会写文章承认。


在原料端,我看到了小罐茶制定了严格的采摘和挑选标准。


无论是原料的产区、采摘的标准、采摘的时间,都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


在现场,我就看到有的茶农起大早辛苦一天采的鲜叶,因不达标而被拒收,只得匆忙离开,再奔去收购标准低的工厂。


在产品侧,看得到的地方是小罐茶定义了新的喝茶方式:铝罐分装,一罐一泡。但看不到的地方是:小罐茶设立了3道农残检测,6道精选挑茶工序的标准。


传统茶厂常规流程会涉及鲜叶挑选、机器分级、机器除杂和人工初拣4道流程。但小罐茶除4道常规流程外,又增加了两道人工精拣。在小罐茶黄山工厂,80多名工人每天从一堆茶叶中挑出了几根黄叶、老梗,都要逐一记录数据。这个步骤在绝大多数茶厂是不存在的。因为洁净度这一项,小罐茶每斤增加成本大约在100元左右。下图是我在现场拍摄的。



上图是工厂里的墙贴,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严格的细分和考评。


实话说,虽然我参观过很多工厂,不乏领先科技型企业,但是这是我见过最高标准的茶叶厂了,基本上是拿科技企业的标准来做了。


挑选完成后,便是自动灌装流水线了:标准化称重、标准化装罐、标准化覆膜、标准化封装……十道工序后,就是完全的已封装可销售的成品。


有一个细节,我觉得非常震撼。就是灌装车间的大门有两道门,人先进入第一道门,关闭后再打开第二道出去。这样的做法是为了防止空气对流,影响茶叶品质。这个操作我只在国际级的巧克力厂见过。


对于品质的苛刻要求,恰恰最能体现的就是一个品牌的决心和底气。


小罐茶目前在黄山投资了15亿元建造一个工业4.0工厂,目前正在施工中。这个工厂给了人们很多想象空间。


此外,小罐茶还与众多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比如通过AI智能技术,研发智能采茶机器人,智能挑茶机器人,希望这些机器人可以精准识别单芽、一芽一叶等各等级茶叶鲜叶并采摘,精确完成各种茶叶内各种不同杂质的挑选等等。


这也是中国农业产品后起的优势:博采众长,搞来最先进的设备,从小步测试到全线装配。刚需、高频的产品,在供应链做到极致,既能降本提效,对现行的产业链也会发挥鲶鱼效应。让更多不规范的小作坊、小产商,经历一次变革。


小罐茶目前正在大力推进全产业链的布局。通过纵向打通产业链,横向多品牌布局,最终实现供应链和渠道的共享,实现规模效益。为此,小罐茶在各个上游基地,已经开始按照生态化种植的要求,在建立示范茶园;在各个核心产区,建立上游工业化的初制工厂,在黄山按工业4.0建立中央工厂,并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两个研发中心;在市场端,除了瞄准高端的小罐茶,针对大众和年轻的新产品线也很快就会上市……



一个真正以科学化市场思维的茶叶生态链,或许正在成型。


其实我真正挺的不只是小罐茶,而是这一类突破传统思维茶叶企业我都支持。只有更多的类似的企业才能真正将中国茶叶引领到世界。



制茶工艺,尤其对于名优茶,是民间代代流传的手艺,是上千年传承的经验,在时间长河的打磨中,与人们的口味、需求、偏好相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太宝贵,太难以复制,却太容易遗失了。工业4.0的出现可以使得机器愈发接近,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行为能力。也使得传承变成了可能。


这里就要说到小罐茶之前一轮巨大的舆论风波的核心问题了。这个“大师作”到底是什么情况。首先,“大师作”确实存在不同解读的空间,这个小罐茶已经被网络彻底教育了,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故意忽视他的价值,甚至误读他的价值。


小罐茶的创业核心最重要的纲领之一是:建立标准。


这可以说是实现产品“工业化”的标志。标准一旦建立,将拥有“制空权”。


茶产业的权威标准,就是我们本土的、业界公认的大师们。消费者会有各种渠道去了解他们的制茶故事,但是把他们的手艺和经验变成工业标准,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经之路。


只有把整体的经验分解,用标准化的流程和步骤去量化,才能量化这些宝贵经验,将随时可能失传的手艺解救下来。最大化地利用,提高整体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水准。


所以,大师作,并非是大师手工做,而是大师将多年练就的技艺,变成标准,融入整个生产环节,确保品质。


在原料端,大师会设定原料标准。

在制茶环节,大师会提出工艺参数、要求指导生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参数与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实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杀青温度、时间等。


因此虽然有现代化的制茶设备,但大师一定会全流程监控和把关,甚至通宵达旦工作。


目前小罐茶的大师+现代设备模式,初步的完成了名优茶的工业化,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


所以,和大师一起研发如何将大师的技艺数字化和智能化,真正完成中国名优茶的工业化变革,是目前小罐茶需要攻克的难关。


最后,产品加工完成后,大师还要和小罐茶审评人员一起对茶叶的品质审评,只有达到品质要求的茶才可以出厂。


也许也还有匠人、有心人还会继续传承手艺,数年如一日,那可能将演化成另一种茶中的精品。但大众的需求,只有工业化才能满足。



如01、02所说因为基础的制茶工艺已经被西方盗走。中国在低端线上竞争是毫无优势的。但是全世界人都知道“茶”来自中国,最好的茶依然在中国。这一IP势能依然存在。


提问:什么是符合当下品牌战略?


答:我认为他不是简单的广告和所谓定位,在今天他是一整套产品开发+供应链整合+工业化+认知+广告营销+渠道的复合战略。


我们需要的是,基于这个时代的消费者特征,供应链优势,先进技术,国内外形势来制定一条既快速又扎实的作战计划。



中国茶曾经以农产品形态走出去过,但没有品牌,未来的中国茶,需要以品牌走出去。代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生活方式,影响全世界。


故而我坚定地认为全球市场的茶叶战争的下半场,是中国茶企业通过市场端的品牌化(尤其是高端线),加工端的工业化(尤其是利用好工业4.0),上游端的生态化来实现真正实现市场上的飞跃。


在大宗茶的标准化、工业化上,西方茶叶品牌,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茶的前面,但中国茶,尤其是名优茶,以其独特技艺所造就的色、香、味、形,一旦完成真正的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升级,并实现产品和品饮方式的创新,足以对西方茶,形成一次强有力的反击。


另一方面,以喜茶和奈雪的茶为代表的新中式茶饮,也在以另一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去重新定义这个市场。



而在量变引起质变之时,在大师手艺和现代工业磨合之后,我们才能重构现代茶产业的标准和规则,才能继续陆羽们的使命,续写新时代的《茶经》,讲述中国茶的新故事。


怎么讲好这个故事?


在我做进击波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其实都感觉到一种话语的缺失。我们的企业,从传统到新兴领域,从制造业到零售业,都有欣欣向荣之势,几乎都具有实干的蛮力,但缺乏讲故事的能力。


整个世界,除了看到涌进各国商场“买买买”的中国大军,还需要看到中国的“文化叙事”。


这是中国面临的新一轮全球竞争:如何让“民族品牌”跻身世界品牌之林,如何在中国经济不断崛起的现实中,让世界领略到中式哲学的幽深与务实,中国生活方式中追求的清欢与情味。


如幽幽茶香,清淡,而有味。


这不仅仅是品牌的使命,也符合了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必然趋势。当厌倦了种草、剁手,从兴奋到失落的无限循环;当疲惫了蹦迪、唱K,从狂喜到低落的情绪过山车。我们也可以重新拾回“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人间清味。

 


公元前47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小亚细亚吉拉城。

 

当时他写信给罗马友人报捷时,只骄傲地写了三个拉丁语单词“veni ! vidi ! vici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

 

去吧,去征服世界。



后记:


此篇可看做《被看轻的小罐茶》之续文,之所以会有《被看轻的小罐茶》一文,因为我发现了潜藏在纷乱表象底下,小罐茶与传统茶企的本质不同:科学化思维,工业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和品牌化体验。这是小罐茶与传统茶企在底层逻辑上的本质差异,而这种逻辑,恰恰是中国茶从经验思维向科学化思维转变的关键。底层逻辑就像是操作系统,会深层次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所有行为,如果这种思维,能变成是一个产业共性的思维,那中国茶的工业化和标准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但我们很多人太容易被情绪和舆论引导了。这并不利于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进击波财经授权转载,作者沈帅波,仅供学习使用。「茶叶江湖」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当如发现本公众号信息含有侵犯其著作权的内容时,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其立即删除。

茶叶市场萧条之谜:能让茶产业飞跃发展的,只有第三次茶产业革命

喝茶,明知道可能会被坑,

仍然有一饼想要撬开的深山古树。

-01-

投茶一定要8克

遇到一个茶客上门,说:

随便喝点,平时怎么喝就怎么泡。

于是,老杨拿出小盖碗,称了5克,准备泡茶。

茶客却坐不住了:你投茶怎么不是8克?

老杨说:盖碗太小,又不喜欢喝浓茶,不同的茶,不同的投放量,找到合适的口感。

然而,这位大哥却说:标准里说的是8克,要按标准来。

老杨忍不住问:这么小的盖碗,8克太浓了!

茶客咬牙坚持:喝茶,标准说8克就8克,不能马虎。一定要标准化。


老杨一想,口口声声标准化,这大哥估计也是卖茶的。于是,泡了一个品质中上的2019年大中山。

大中山的茶,比冰岛还甜,但苦涩度超冰岛,平时泡茶,老杨都会少放一点量。这位大哥硬是要8克,就按照8克的量。

老杨把茶泡出来,递给茶客闻公道杯,只见这汉子闭上眼睛深吸一口,一脸陶醉地享受,随即评价说:花蜜香很浓,这是好茶呀。

然而,打脸来得太快。茶客喝了一口,觉得口味重了点,咂咂嘴,又不好意思皱眉头。从一脸享受到面露苦涩,改变实在太快。

老杨看着实在想笑,但还得忍住,说:这个盖碗,大中山的平时放4.5-5克,泡出来口感是最好的。

茶客终于开口了:这个倒了,重新泡一次吧。

虽说是卖茶的,手里从来不缺茶叶,平时多送茶客几泡倒是没关系,但这样直接倒了,有点浪费。暂且放在一边。

换上个新盖碗,按平时的投茶凉冲泡出来,三泡之后,茶客又开始点评:汤色金黄,花香浓郁,挂杯香蜜甜,汤中带香,入口清爽柔顺,两颊生津不断。

这回,茶客终于不再杠8克了。

喝茶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茶客。

一切要按标准来:投茶必须8克,必须10秒才出汤,泡生茶必须用盖碗。

刻意地追求标准化,虽没有对错,倒也失去了喝茶的随性。


-02-

标准化与茶产业

借着投茶量必须8克的话题,探讨起了茶行业的标准化。

茶客说:茶产业,无法进一步做大的原因,就是标准化欠缺,一旦茶产业实现标准,一定会迎来大发展。

然而,对于标准化与做大茶产业的问题,老杨却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因为观点不同,跟茶客杠起来了。

标准化,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探索

刚入茶圈的时候,老杨也很执着茶叶标准化。

还天真的觉得普洱茶没有葡萄酒发展得好,是因为普洱茶没有分级制度,缺少标准化。

然而,市场的本质是产销,有了标准化,就有更大的市场吗?

社会的根本问题,始终是经济问题。经济好,大多数问题迎刃而解。经济不好,矛盾就会爆发出来。

而经济的本质问题,又是生产力的问题。茶产业大发展,需要生产力外溢到茶行业。

被洗脑而不自知的公知,被老外忽悠,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制度。是主观忽视了生产力。

把茶产业不能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归结于没有标准化,也是没有看到生产力这个本质(请别误会,不是把茶跟公知相提并论,专指看问题的角度)。

现阶段,纵然制定茶叶标准、甚至把茶叶分级,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时机未到,茶,这杯目前只立足于喝的饮料,时代还不具备标准化的土壤。

但无论怎么说,标准化始终是对茶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两种文化,两种文明

普洱茶与葡萄酒,都是极致可口的饮料。

但普洱茶与葡萄酒承载的是两种文化,两种文化的背后是两种文明。

葡萄酒所能容纳的文化,缺少变通,从西方世界的表现中能管中窥豹。这种文化,在中国会水土不服。

如今,葡萄酒还能继续高光,是在享受西方生产力的余晖(奢侈品等也一样)。

而茶,透过一杯饮料,去传达一种,天、地、人、茶,道的文化。

放眼世界,茶所容纳的是一种极具智慧的先进文化。文化怎么可能实现标准化?

目前,茶叶最标准化的是立顿式的机械化茶企的标准,这是饮料的标准,而不是中国文化里茶的标准。如果中国茶企按这个标准来,会失去爱茶群体这个根基。

这就注定了:就商业而言,中国茶产业整体庞大,但落到实处,只会小而美。

本质,生产力

茶客还是忍不住反驳:葡萄酒这个产业,比如1855列级庄,就是拿破仑三世命令分级后,才通过万国博览会名扬世界的。

然而,分级只是表象,万国博览会只是媒介,本质上还是生产力外溢的结果。

比如,今天,意大利葡萄酒的分级就很乱,简直比普洱茶还乱,酒王西施佳雅来自第三级,而不是最高一级。

但是,这并不影响意大利葡萄酒卖到全世界。

最本质的东西是生产力。西方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逐渐超过东方。生产力外溢到各领域、各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繁荣,才让葡萄酒、奢侈品等西方文化传遍世界。

在中国还是世界中心的明朝,西方人追求的饮品,始终是中国的茶叶,那时候,有几人会追葡萄酒。

未来,当中国生产力彻底超过西方的时候,中国女人对奢侈品包就不会那么执着了。

当中国生产力对西方形成吊打的时候,中国女人会说:花几万块钱买个破包,我是不是有病?

问题的本质,是生产力,而不是分级、标准化。

标准化,如果是产业需要,顺其自然推进标准化,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绝不是产业能否做大的根源。

总之,分级也好,标准化也罢,是在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顺其自然的,不是为了标准化而标准化。

茶产业革命

茶产业曾有过两次产业革命:

第一次茶产业革命是明代炒青工艺,让茶叶能长久保存,具备了出口的可能。通过茶叶、瓷器、丝绸的出口,南美洲的白银流入中国,明朝才能将白银作为法定货币;

第二次茶产业革命,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立顿这样的机械化茶企。英国及殖民地印度的茶业,享受到了机械化的红利。

但事实已经证明,在中国,手工茶的魅力,是机械化茶无法挑战的。最多就是局部机械化,局部解放生产力。


立足于喝,却脱离茶文化搞创新的,基本都凉了。

第三次茶产业革命,花落中国

能引领第三次茶产业革命的,必然是茶叶深加工。而引领茶叶深加工的,必然是中国。

随着中国引领新一轮工业革命,未来,新的生产力外溢各行业,必然让细分产业也获利。

茶叶深加工领域,最有可能出现茶叶的标准化。

至于现在喝的饮料,承载了两个使命:

一杯承载茶文化的饮料。六大茶类,细分数千种茶,满足每一个爱茶人的口感需求,精神需求。

一方民生,茶产业涉及数千万人,做好茶叶品质,做好茶文化,解决数千万人生计的问题。

至于“外国人就不玩茶文化、茶道”之类的言论,完全是妄自菲薄。

日本学中国茶道,学了几千年,也只学到了皮毛,只学到了形势。

中国老祖宗的智慧,岂是外国人能轻易学会的(质疑的人,请用外语翻译一下《易经》)。

当今世界,如果真有哪个国家研究透了中国茶文化,那中华民族就真的遇到敌人了。

茶,人在天地间。道,万事万物的演化规律。茶道,以茶之名,道法自然。


写在最后:

聊也聊了,茶也喝了。但感觉还没喝够。

最后,老杨给茶客泡了个冰岛老寨的老树。茶客有些纳闷:都跟你杠成这样了,还请我喝冰岛。

其实,谈茶,观点不同很正常,并不影响大家对茶的喜欢。喝茶,不要因为观点不同而徒增烦恼,该辩的辩,该喝的喝,这才有意思。

临走的时候,茶客说自己也是卖茶的。这一点,早猜到了。

只是,没想到的是:傍晚,茶客找跑腿送很多茶叶给老杨,有弯弓、攸乐、拔玛,一样一个357克大饼。这茶老板真爽快。

老杨只有临沧茶,当晚就忍不住试试易武。不得不说,六大茶山的江湖地位,真不是吹出来的,还必须得承认,这茶老板的茶叶,的确比老杨自己的牛。

心里痒痒之余,一样买两件摆着,让岁月沉淀茶香,为往后,慢慢品味一杯陈年普洱。

喝茶,是一个坑。虽然有永远卖不完、喝不完的茶。

但遇到自己喜欢的好茶,还是忍不住存一些。

喝茶败家的路上,你我都一样。

来源:普洱话江湖,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茉莉花茶什么牌子最好?中国茉莉花茶十大品牌推荐

市场上茉莉花茶的品牌多如牛毛,买茉莉花茶的时候常常会问茉莉花茶哪个牌子好呢?


  中国十大茉莉花茶品牌推荐

  1.暖莘茶

  作为茶叶行业的新锐品牌,暖莘茶:茶选用上等原料并对茶坚持四不原则:非原产地不选,非原生态不选,非高标准不选,非好口感不选,暖莘茶以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回味无穷”的特色,深得年轻让你的欢迎,使得暖莘茶深受市场认可。

  2.吴裕泰

  吴裕泰以销售自拼茉莉花茶为主要特色,其特点是:"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被消费者亲切地称为"裕泰香"。吴裕泰牌的茉莉牡丹绣球、茉莉雪针、莲峰翠芽等8个品种曾连续三年获国际名茶评比会金奖,并获日本、韩国评茶会名茶金奖。

  3.品品香

  福建品品香创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出口及白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品品香茉莉花茶的功效中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分和特殊香味对人体内分泌系统有很多调节作用,因此常饮茉莉花茶能够淡化色斑,尤其是黄褐斑,而且还有疏肝健脾胃的功效。


  4.春伦

  春伦茶业是全国茶叶行业创名牌的明星企业,致力于福州茉莉花茶的研究、开发、保护和传承,倾心打造民族品牌。为了完善生态原料基地,集团建立了高山生态绿色茶园和茉莉花基地,采用科学管理和先进生产技术,每道工序采用数字化管理和无尘化生产,企业已通过QS、ISO9001/14001/18001、HACCP、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多项认证。

  5.蝴蝶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蝴蝶”商标2009年被评为茶叶类产品唯一的“福建省国际知名品牌”,还是“福建省著名商标”和“重点培育和发展的福建出口名牌”。“蝴蝶牌”一级茉莉花茶、小包装袋泡茶曾两次荣获国际美食国际质量金桂叶奖,蝴蝶系列产品还荣获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颁发的“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颁发的“国家监督抽查合格产品”等多项质量大奖。

  中国十大茉莉花茶品牌排行榜(二)

  6.猴王

  湖南猴王茶业有限公司是省级龙头企业,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湖南农业产业化行业五强企业”。“猴王牌”茉莉花茶曾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并被评为“中国茶叶名牌”、“全国三绿工程放心畅销茶品牌”、“中国驰名商标”、“湖南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湖南名牌农产品”。经国家统计局市场调查确认:“猴王牌”茉莉花茶居全国销售量第一、销售额第一和市场占有率第一。

  7.龙都

  龙都茶业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精深加工和茶文化传播为主的茶叶专业化集团公司。是四川省首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中国茉莉花茶十大品牌企业。



  8.花秋

  相信四川的人们一定不会对花秋感到陌生。四川省花秋茶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贸易、科研、农业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多次荣获“中国茉莉花茶十大品牌企业”。

  9.满堂香

  满堂香公司福州北峰基地成立于2001年,位于榕城后花园宦溪镇创新村,其拥有两百多年的茶种植历史。2009年“满堂香”茉莉雪针获“福州茉莉花茶金奖茶王”,同年“满堂香”还荣获中国十大茉莉花茶品牌。

  10.金花

  金花茶业”历史悠久,清朝年间著名的“宝华茶荘”为“金花茶业”前身,2002年改制成立“广西金花茶业有限公司”。享有人间第一香的“金花牌”极品茉莉花茶(又名人间一香),曾荣获199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金花牌”茉莉花茶多次荣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


  至于说茉莉花茶哪个品牌好?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产区和制作工艺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品牌的茉莉花茶的口感以及味道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茶好不好标准很重要,目前暖莘茶在性价比方面还是比较值得肯定的,喝好茶,选暖莘,好茶源于标准。

免责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意在为公众提供资讯的免费服务(内容收集整编部分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本站对所有文章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立场等,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用户不应信赖内容,并应自行判断内容之真实性。切勿撰写粗言秽语、毁谤、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击的言论,敬请自律。

找到约12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