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茉莉银针图片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一盏福建,惊艳世界!

福建,历来就是茶香四溢的省份。喝茶如同一日三餐,早已深入每个福建人的灵魂,甚至成了一种“舌尖乡愁”。

新朋故友遇见了,定然是拉了手,来上一盏茶,絮絮叨叨。喝的是生活,是事业,是情怀。

△北峰 图片来源:程惠萍

缥缈的茶雾里,回望福建1600多年的产茶历史,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福州茉莉花茶;中国茶里的“白雪公主”福鼎白茶;被乾隆帝大赞“气味清和兼骨鲠”武夷山大红袍……洋洋洒洒说不尽的福建茶,每一类名优茶种都各具特色,风靡全球。

花茶三千

独取一瓢茉莉饮

桂花、玫瑰、茉莉花等与绿茶交织,花香裹茶,时闻时香,中国花茶千年之间在天南地北清雅弥漫,独具“香”气。福州茉莉花茶,当属花茶里的佼佼者。

△茉莉花田 图片来源:春伦集团供图

地道的福州茉莉花茶,什么时候摘花?什么时候制茶?其制作的每一步工艺都在迁就着茉莉的习性。摘花,是在入伏后最炎热的午后;制茶,在最困倦的深夜。

要知道窨制的过程依然繁琐且复杂。夜深人静时,茶人筛出花瓣舒展的茉莉,将花分层间于茶中,微火熏之,让茶叶更好地“吃花”。不止这些,整个过程还包含了鲜花养护、茶叶烘焙等工序……才得以成就我们杯中的茉莉花茶。

△如今只有福州保存了完整的古法茉莉花茶窨制生产工艺(资料图) 图片来源:黄立新

在福州,百年老字号“良友茶庄”在精制福州传统正宗茉莉花茶,独创品牌“可口雀舌毫”、“茉莉针王”窨制工艺。上世纪,庄主以罗源中房、宁德八都等地的绿茶,窨以伏花来制作茉莉花茶,名曰“可口雀舌毫”,早在清末民初时就已经名扬北京。八次窨制的“茉莉针王”,茶底用的是绿茶中更高等级的福鼎明前银针,下花量也极其奢侈,每100斤银针,足足用了800斤茉莉鲜花,花香甜郁,极尽悠长。

△如今良友茶庄依然保留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 图片来源:homeland家园

茉莉花茶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如今,以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茶企借力“一带一路”,让茉莉花茶再度飘香世界。

作为国内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企业之一,春伦现有绿色茶园基地42000亩,茉莉花生态种植基地7000亩,年生产量在365万多公斤。春伦的茉莉花茶原料取自福州,优质的茶青取自宁德、福鼎等闽东北地区。一杯茉莉花茶凝结着山海相拥的深厚情缘,别有风味。

△图片来源:春伦集团供图

这里,还不得不提闽津牌茉莉花茶,纯正茉莉花香,解锁清雅的茶密码。创始人是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人的陈金堂,其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不断研发新工艺,很好地保持了花香的纯度和茶叶的天然本味。若想觅得这杯好茶,在福州大中型超市中就能轻易找到。

虽已立秋,榕城却暑热依旧,凝气静神啜饮一杯气味芬芳的茉莉花茶,何乐而不为?

中国茶里的“白雪公主”

福鼎白茶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

云雾缭绕的太姥山,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根深叶茂。有机质和微量矿的质含量丰富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的滋润下,茶叶叶张肥厚、柔软,内含物丰富,加工的福鼎白茶品质优异。

△图片来源:福建品品香茶业供图

无须发酵的白茶,不炒不揉,只以日光萎凋,饱吸春光就能完成加工,这是形成白茶色、香、味的关键,也让它成了最接近自然风味的茶叶。

白茶因采用鲜叶原料不同,可分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至此,就会有人疑问如何挑选一款好白茶?

白牡丹,外形深灰绿,满身银白色茸毛,叶大、芽肥、豪香鲜嫩,茶汤橙黄清透,口感清甜鲜醇,对退热散火有疗效。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的白牡丹,就受到不少茶友的喜爱。

△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出品的白牡丹

福建品品香茶业“品品香”和“晒白金”系列白茶产品,获得诸多荣誉,产品享誉国内外市场。其中,“晒白金”为老白茶上了一张拥有年份、等级、产地的标准身份证,36小时萎凋、72小时走水、720小时蕴化、26300小时至醇……每一款“晒白金”老白茶背后都是一道道精益求精的制作工序。

时至今日,白茶早已享誉世界,成了人人喜爱的消费饮品。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外销茉莉花茶、白茶均由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出口。同时,中国第一条乌龙茶、花茶、红茶、白茶全自动化拼配生产线均诞生于此。

沸水入壶,悬壶高冲,冲散一壶白毫,赏杯中情趣妙然,可医愁,可忘忧。

岩骨花香

“半壁江山”大红袍

说到岩茶,大家立马想到的就是武夷山。武夷每一处幽谷、深坑、岩隙的茶,都会因小气候和土壤的差异有微妙的变化,进而产生所谓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的区别。

所谓“岩韵”,便和生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武夷岩茶在元明清历代是贡茶,大红袍更是其中极品。

1972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中,毛泽东主席就以四两大红袍母株茶叶作为国礼相赠,起初不太领情的尼克松曾被周恩来总理劝慰:以大红袍母株产量之稀有,这四两茶叶,已是“半壁江山”了。

据著名茶学家林馥泉《武夷岩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大红袍记》一书中记载:大红袍香气馥郁芬芳,有似桂花香,冲九泡有余香。现在的大红袍审评结果与其相似。为迎合消费者的口感,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商品大红袍,选料上考虑有香气、水韵厚足,稳定性强的品种,以大红袍为基础,适当拼配其他品种,既保持了大红袍的原味,又体现岩茶的基本风格。

除此外,武夷岩茶主要还有水仙、肉桂、大红袍、名丛和奇种等品种。如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半天腰等有几百、上千种,统归名丛系列。

一杯好岩茶,最抚人心。挑个良辰,约上三五好友,到福州独霸茶叶馆里,从琳琅满目的茶类里,选一泡心头好,冲制一壶,连吃三盏,妙哉。

“大街小巷是茶店,家家户户备茶具,是客进门即泡茶,男女老少会品茶”,这是描绘福建的写照。

一脉茶香继往开来,福建的土地上,正不断创造茶的传奇。

福建省供销茶业有限公司以古法技艺加之新锐创新,打造了八大品牌系列百姓茶:罐装茶系列、馥真系列、随手礼系列、青云系列、初芯系列、生肖纪年茶饼、纪念茶礼系列。全系列坚持以“产品质量做加法、消费价格做减法”的品牌理念,还原茶业本质,让每一包茶叶都不仅能泡出非凡的醇香,也要卖出亲民的价格,真正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不立一文字,不必多言语。以一盏福建茶,敬快意人生。

来源:福州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吉白茶是绿茶,大红袍是青茶,单纯以“色”辨茶,可会认错茶的


《1》

之前写过大红袍不是红茶, 铁观音不是绿茶,它们统统是胡建本省的乌龙茶。

此言一出,不少茶客顿时凌乱在风中。

这不是吧!

“我自己虽然喝茶不大专业,但自从工作以来已经喝了快二十多年,铁观音在过去一直常喝。始终想不明白,铁观音明明看起来颜色绿绿的,汤色绿,茶味也很清香,怎么就不是绿茶?”

这个问题三言两语之间,难以概括说清楚。

一切的一切,还得从茶叶分类说起。

六大茶类包括有绿、黄、白、 青、红、黑,但它们的分类,远不是只看外观颜色那么简单。

毕竟,龙井绿茶里,尚有黄版、绿版之别。

眼下陆续上新的2022新白茶,从白毫银针、到白牡丹,再到春寿眉,也不见得全部都是芽白、叶白、汤白。

再说回红茶,金骏眉和正山小种的干茶大多偏黑偏深色,茶汤颜色是金黄、橙黄,并非所谓的红叶红汤。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色”辨茶,在绿茶、白茶、红茶、黑茶之间,可会闹出不少稀里糊涂认错茶的大乌龙!

《2》

一、铁观音和大红袍为什么都是乌龙茶?

因为它们的树种和工艺均有鲜明的乌龙茶特征。

何为乌龙茶?

乌龙茶即六大茶类里的青茶。

参考茶叶分类国标给出的定义,指以特定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揉捻、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众多茶叶里,乌龙茶算是一个大家族。

按地域划分,有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等。

闽北乌龙,以武夷山的岩茶最为出名,包括大红袍、水仙、肉桂等。

而闽南乌龙,则以早年间红遍大江南北的安溪铁观音为代表。

虽然,经过工艺改良后,清香型铁观音的外形偏绿,兰香扑鼻,清香风味动人,但它和绿茶依旧存在本质区别。

毕竟,乌龙茶里最基础的做青工艺,在清香型铁观音里并没有改变,只不过发酵程度下降而已。

而大红袍的“红”,更是和红茶无关。

大红袍的得名,据民间故事流传,明朝时有位读书人在赶考途中生病,途径崇安(今武夷山)病倒,当地僧人用庙旁的茶树叶片救活了他,于是赶考成功,顺利高中。

后来,这名状元为了感念那株茶树的救命恩德,特意为茶树身披红袍官服,使得茶树鲜叶染上红色……

虽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经不起推敲,但从北斗、奇丹、紫红袍等与大红袍存在千丝万缕血缘亲本关联的茶树品种上,的确能看出这些茶树在春季新生的叶片偏红、偏紫红等特征。

可见,大红袍的“红”与其茶树叶片颜色相关,和红茶并无关联!

《3》

二、安吉白茶为什么不是白茶?

安吉是浙江的地名,当地盛产竹子、竹制品。

同时,安吉一带的白茶在江浙一带也颇有名气。

但说一句车轱辘的话,安吉白茶虽然名为“白茶”,但却和六大茶类里的白茶,存在本质区别。

按照分类,安吉白茶属于典型的浙江绿茶。

因为它的工艺,是典型的绿茶加工工艺,鲜叶采下后就立即杀青……


这与白茶的不揉捻、不杀青,显然截然不同。

既然,安吉白茶不是白茶,而是属于绿茶,为什么当地茶农却要取上这一容易引起混淆的茶名呢?

这和安吉白茶的特定茶树品种有关。

适制安吉白茶的树种,包括有白化一号等。

这是一类得了“白化病”的树种,春季茶树新生芽叶偏白、偏玉白,颜色明显偏浅。

根据这一鲜明的外形特征,茶农们便直接称其为白茶。

但论风味、论工艺、可储存要求、论保质期限,安吉白茶都与白茶毫无关联!

《4》

三、月光白是不是白茶里的白毫银针?

可以肯定,月光白不是白毫银针。

因为论树种,月光白采用的是云南当地大叶种茶为主,并非适制白毫银针的大白茶、水仙茶。

因为论香气,月光白没有明显的毫香特征。

因为论风味,月光白不具备白毫银针特有的毫香蜜韵。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月光白和白毫银针都是两类完全不相同的茶,不能混为一谈。

对白茶而言,并非是模仿白茶制作工艺,做出来的茶就算是白茶。

在此之前,还有茶树品种的限定。

树种不对,即便工艺再相似,也不能实现特有的风味。

就像是做菜,对选材有要求。

不是所有鱼都能做成松鼠鱼,用带鱼、鳗鱼等不论如何也做不成型!

《5》

四、茉莉花茶是不是绿茶?

平日里,经常听到“花茶”这一说法。

其中,茉莉花茶是最常见的。

窨制花茶的花材除了茉莉花外,还包括玫瑰、栀子、桂花等。

关于茉莉花茶的分类,经常有茶友纳闷,它究竟是绿茶、还是红茶?

前阵子,有茶友发来图片问,别人给他送来一份茉莉银针,请问这是绿茶吗?和白茶里的白毫银针有什么关系?

看着芽头,隐隐感觉有些类似白茶里的银针。

其实说到底,茉莉花茶的分类很是出人意料。

因为它既不是绿茶、也不是红茶和白茶,论真实身份,它属于再加工茶。

再加工茶,即在茶叶成品上经历二次加工制成。

市面上常见的茉莉花茶,茶坯多数以蒸青绿茶为主,但也有包括茉莉红茶、茉莉白茶,甚至其他茶类的情况出现。

另外,包括玫瑰红茶、桂花龙井、蜜桃乌龙、小青柑、红柑熟普、茉莉银针、菊花普洱等,同样归入再加工茶这一类。

毕竟从本质看,茶叶是很纯粹的。

茶就是茶,不包括任何鲜花、水果等外来调味。

如果在茶叶基础上,经过二次加工制作。

那自然要独立门户,改称“再加工茶”才准确!

《6》

五,茶叶的分类,和什么有关?

这一问题非常宏观,茶友们大可参照GB/T 30766-2014《茶叶分类》现行国标,得出直观分类。

这份国标里,对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基础概念,做出了明确解释。

比如,白茶是以特定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干燥等工艺制成的产品。

比如,乌龙茶是以特定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特定工艺制成的产品。

比如,红茶是以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条条框框,一目了然。

茶叶分类与茶树品种、制茶工艺、产地范围、甚至风味特点息息相关。

以红茶为例,虽说从大方向看,普通红茶并没有产地范围限定。

但具体到各地名茶,对产地范围、茶树品种、采摘要求都有严格规定,如此才能实现应有的风味。

要不然,稍有马虎,做出来的茶味肯定不正宗。

就像金骏眉,要以桐木一带若干公里范围内的高山茶树单芽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特定工艺后,能实现香中带甘、甘里透香等特有风味。

桐木一带,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极佳。

放眼整个茶圈,能从保护区内走出来的茶叶,寥寥无几。

这是金骏眉的天然优势所在。

若是非桐木当地所产,那么,原料不正,即便工艺再好,也不能实现金骏眉的特有风味。

外国人在接触茶叶时,闹出过一个笑话。

在他们眼里,绿茶是用绿茶树做的,红茶是用红茶树做的。

其实,茶叶的制作并没有那么简单。

茶圈内,并没有红茶树、绿茶树等不伦不类的说法。

更精准专业的用语是,茶树适制性。

就跟烹饪做饭那样,鱼的名字肯定不是按红烧鱼、酸菜鱼来区分的。

而是分鲤鱼、鲫鱼、草鱼、皖鱼、带鱼、黑鱼等。

茶树的名字,也不是按红茶树、白茶树、黑茶树来取名的。

而是称水仙茶、梅占茶、大白茶、大毫茶、桐木菜茶、乌牛早茶等。

做茶选对适合的茶树品种,再加上特定制茶工艺,是系统分类讲究的。

对高端茶而言,产地正宗、工艺精湛、风味出彩,更是基础要求。

唯有如此,买茶时认清基础概念区分,才不至于白白花出冤枉钱!

来源:白茶大课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茶业史上的传奇往事:香飘旧京的东鸿记茶庄

“1950年6月9日的清晨,我同梅先生到了北京,住在李铁拐斜街远东饭店。那天晚上,晚风透进了纱窗,把一天的暑气都吹散了,使我们恢复了旅途的疲劳,感到头目清明。我们两个人对坐在沙发上,沏了一壶东鸿记的茉莉双薰慢慢地喝着。”

这是许姬传先生写于《舞台生活四十年》书中的一段话。文中的“梅先生”,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二位聊天时喝的茶,是东鸿记的茉莉双熏。东鸿记茶庄的旧址,位于前门外大栅栏东头路北。想当年,那可是北京城最高档的茶庄之一。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社会名流,买茶时的首选必是这一家。现如今,北京城知道“东鸿记茶庄”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至于老二位喝的茉莉双薰,恐怕京城爱茶人也很陌生了。

图片旧时繁华的大栅栏,曾经茶叶店吴德泰、张一元、东鸿记、西鸿记均位于此。(何大齐绘)

01、喝茉莉花茶是粗鄙?

中国名茶种类繁多,老茶庄的包装上动辄就是“兴国岩茶”、“密云翔龙”、“太平嘉瑞”、“洞庭碧螺”、“景谷普洱”等等不一。可实际上销得好的,不过是花茶、清茶与红茶三类而已。这其中,自然还是花茶最受欢迎。

梅兰芳先生,祖籍本是江苏,口味上也偏向南方。北京淮扬菜的老字号玉华台,就是梅先生经常光顾的饭庄。可别看他吃饭口味清淡,但喝茶还必须是花茶才行。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北京水质偏硬所致。就是再上等的龙井香茗拿北京的水一沏,也是汤色黯淡、索然无味了。只有茉莉花窨制的香片,开水一沏真是沙口解渴,醒酒提神,一时愁尽,两腋生风。再加上茉莉本身清香无比,本身就有开窍醒脑的功效。所以茉莉花茶提神明智的功效,比一般绿茶要强很多。

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茶叶罐。(作者自藏)

现如今,有些人总认为北京人爱喝的茉莉花茶粗鄙,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要知道,老北京茶庄的茉莉花茶制作相当繁复。含苞待放的茉莉花,一层层搅拌进上等的绿茶当中。一到夜里,茉莉花苞依次绽放。而那一股股清甜的香气,则就浸入了茶坯当中。所以茉莉花茶香入茶骨,绝非香精茶能比得了。

像梅先生光顾的东鸿记,最拿手的茉莉双薰就更讲究了。所谓“双薰”,即表示此茶是加倍熏制的工艺,就像中药里的“双料”是一个意思。今人常常将“双薰”解释为熏制两次,那可是大差离格了。要知道,上等的茉莉花茶熏制五六次都不算新鲜。只熏两次,那可不是东鸿记茶庄的出品要求了。

现如今的北京人,大都对东鸿记茶庄非常陌生,那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东鸿记便告歇业,过早退出了北京的茶叶市场。但提起东鸿记的资方瑞蚨祥,想必就是人尽皆知了吧?话说至此,也许会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瑞蚨祥是鼎鼎大名的绸缎庄,位居老北京“八大祥”之首,什么时候又改卖茶叶了呢?其实您有所不知,卖茶叶还真是瑞蚨祥的老本行,瑞蚨祥绸缎庄与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瑞蚨祥西鸿记绸缎店广告

02、瑞蚨祥孟家的百年茶缘

老北京曾有“头戴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腰缠四大恒”的说法。这几家老字号,在旧京都极其出名。尤其是瑞蚨祥绸缎庄,影响更是遍及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那时“瑞蚨祥”三个字就和如今的奢侈品牌差不多,穿在身上既高贵又时尚。

瑞蚨祥的东家,是山东章丘旧军镇的孟氏家族。孟家在晚清民国开设的绸缎庄很多店名都有一个“祥”字,如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庆祥、谦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等。时人通称为“八大祥”。据说孟家的先祖,早在明代就是大富商。但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新中国成立初期,据两位在瑞蚨祥服务了五十年以上的老员工谈,清代嘉庆年间孟家在山东的买卖已很成规模。当时的字号是“万蚨祥”,一个门脸里有五个柜,经营铁锅、棉布、丝绸,还附设金店,经营钱庄业务。

在清嘉庆年间,孟家分为四房,即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原先祖上的土地是共有的,周村万蚨祥的买卖也是共有的。随着财富的积累,孟家四房就开始各自向外发展。按今天的商业用语说,就是在总公司的基础上再开设若干子公司。首先是三恕堂在济南开设了庆祥布店,以后又在天津、保定开了分店。接着其恕堂和容恕堂在济南、北京、沈阳开设了瑞生祥钱庄、瑞增祥布店;矜恕堂在济南开设了泉祥茶店和瑞蚨祥布店。以后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相继衰落,只有矜恕堂一枝独秀大发财源。

所以矜恕堂孟家的商业版图,一直就是分为瑞蚨祥与泉祥两个系统。其中瑞蚨祥系统主营布业,而泉祥系统主营茶叶。泉祥茶庄,并不是一家茶店,而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本文作者称这些年他陆续收到过几十件泉祥系统的茶叶包装罐,根据上面的信息,大致梳理出了泉祥的商业版图。首先是泉祥茶店,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开设在山东济南西关估衣街。后来买卖越做越大,泉祥也就走出了齐鲁,逐步进军京津冀。

孟家先是在天津锅店街设立了泉祥鸿记总店,又在天津英租界设泉祥鸿记分店,目的是与天津大茶庄正兴德分庭抗礼。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外大栅栏,泉祥又设立了东鸿记茶庄、西鸿记茶庄两个商号。至于泉祥的大本营山东省,开的店铺就更多了。例如在青岛市高密路设立了泉祥茶庄,在烟台设鸿记栈茶庄,在周村设泉祥茶庄。在济南除西关估衣市街有泉祥茶庄老号外,还在院东大街设泉祥鸿记东号,经二路纬三路设泉祥西号,院西大街设鸿记茶栈(日伪时期迁移至经二路纬五路,改称泉样鸿记茶庄第一支店)。以后,在经二路纬九路西购妥房产,准备再设纬九路分店,终因“七七事变”爆发而被搁置。由此可见,孟家其实相当善于经营茶叶。只是瑞蚨祥后来成了享誉京城的“八大祥”之首,以至于孟家的茶叶生意反而渐渐为人所遗忘了。

孟家经营的茶庄,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呢?原来泉祥在创业初,实行两条腿经营的思路,既做茶叶生意,也经营杂货。由于杂货业竞争激烈,毛利实在太薄,所以后来就专心于茶叶板块了。早期的泉祥主营来自皖西地区的黄大茶、绿大茶等品类,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泉祥茶庄竟然靠黄茶起家,今天的爱茶人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的确,时至今日黄茶被人视为珍品,价格更是动辄几千元一斤。其实黄茶分为三类,即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像君山银针、蒙顶黄芽这样的黄芽茶,历来产量极低,价格更是不菲,绝非寻常人家享受之物。但像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黄大茶,物美价廉,适合大壶闷泡,早年间就是百姓的口粮茶。尤其是山东地区,一直保留着饮用黄大茶的习惯。

当然,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孟家茶庄经营的茶类也越来越多。本文作者收藏有一份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长270mm,高210mm),其中罗列经营类目为:“茉莉香茶小叶”、“茉莉香茶大叶”、“清素嫩茶”、“珠兰花香茶”、“红茶杭菊花”、“苜莉香茶末”六大类共计129个花色品种。而在另一张泉祥鸿记茶庄的价目表中(长225mm,高210mm),更是分为了“茉莉香茶小叶”、“花碧螺类”、“茉莉香茶大叶”、“茉莉香茶大方”、“茉莉香龙井”、“清素嫩茶”、“素碧螺类”、“素六安茶小叶类”、“素六安茶大叶类”、“细珠兰香茶”、“珠兰大方茶”、“细红茶类”、“大红茶”、“普洱茶”、“菊花类”、“苜莉香茶末”十六大类,共119种花色。茶类齐全的程度,就是今天的一般茶庄也望尘莫及。

03: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

这么多的好茶,都是哪找来的呢?其实不管是泉祥的价目表还是茶叶罐,都会在醒目处表示“自设茶厂福建、浙江黄山、竹岭、六安”的字样。这不起眼的一行字,就揭示了孟家茶庄的成功之道,即深入产区把控货源。我曾听山东、北京两地茶界的老前辈们,聊起过不少孟家茶庄里高手的故事。例如当时孟家请来负责南方业务的经理叫李竹轩,常驻福州南台制茶厂,亲自指导收购、加工、调运等事宜。李竹轩对窨制茉莉花茶经验丰富,技术高超,在同行中久负盛名。他经营上素有稳准的特点,所以孟家经营的花茶不但成本低质量高,而且货源丰富稳定,从不会脱档断供。众所周知,茉莉花茶是华北最受欢迎的品类。把控住了花茶的生产,茶庄的生意就算成功了一半。另一经理马镇南也是能人,他对选购素茶坯有丰富的审评经验和极高的鉴别能力。他对茶叶春采或秋采,产地和茶质,一经观察和冲泡品尝,即可准确地判定好坏。泉祥派马镇南常驻杭州,当地茶行经纪人知道他的水平高,从来不敢稍有欺骗。因此泉祥在江浙总能收到正路货色,而且价格合理,利润空间较大。

孟家旗下的各大茶庄不仅茶叶种类齐全,而且价位也涵盖了高、中、低不同的档次。从上文提及的价目表中我们可以获知,其中既有售价二十四块大洋一斤的顶级龙井——狮峰奇品,也有售价大洋九角六分的口粮花茶——双窨毛峰。换句话说,泉祥鸿记既能满足高档消费的需求,也乐于做平民百姓的生意。您说这样的生意,能不红火吗。

现如今一些茶店,茶叶价格标的愣贵,动辄就是大几千甚至数万元一斤。您要找几百一斤的茶叶,人家会淡淡地回复您一句:我们家不做那种给大众喝的茶。言外之意,人家的客户非富即贵,咱们老百姓就不该进门。殊不知,不立足大众,不回归生活,这茶叶生意是做不长久的。单从这一点来说,老茶庄有太多值得今日商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了。

04:激烈的商业战斗

孟家的茶叶生意,全盛时遍布京津冀乃至华北各地。其中孟家在北京的茶叶生意,又是起于何时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中段开设了鸿记皮店,主营皮货新衣,同时兼营茶叶。笔者收藏有一只“鸿记茶庄”的铁皮贴纸茶叶桶,上面写的地点与鸿记皮店相同。由此可见,瑞蚨祥孟家在北京最早的茶叶店应叫“鸿记茶庄”,是附属于鸿记皮店的门市。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事,北京亦人心惶惶,很多企业都不敢经营,甚至倒闭。唯独瑞蚨祥,不只照常营业,而且还在大栅栏尽东头开设了鸿记茶店。1918年,孟家又扩充了皮店生意,并将原先依附于皮店经营的茗茶业务分离出来,又新开了一个茶店。这样一来,孟家在前门外大栅栏就有了两家茶店。为了加以区别,位于大栅栏东头的便称东鸿记,而位于大栅栏西头的则称西鸿记。人们从东口进大栅栏,马上能看到东鸿记。若是从西口进大栅栏,便能遇到西鸿记。您瞧,合着只要逛大栅栏,就一定会从孟家的茶叶铺经过。大栅栏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孟家的茶叶店也就占据了最好的商圈,生意自然红火。

但孟家开设东西鸿记茶店,可不单单是为了卖茶,更是为了击垮谦祥益绸缎庄。茶叶铺,怎么能挤倒绸缎庄呢?原来当时和瑞蚨祥竞争最为激烈的商家,就是谦祥益。谦祥益也是八大祥之一,东家也姓孟,而且同属山东章丘旧军镇人。就全国范围来说,这两号的实力势均力敌。因此,两家之间的商业战斗也就更为激烈。晚清时期,瑞蚨祥开设在大栅栏,是北京商业最好的地段。谦祥益开设在背街上,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便也企图挤进大栅栏来。瑞蚨祥看到这一点,所以就步步为营,使谦祥益无法插足。例如当谦祥益正想买大栅栏西头的地皮时,瑞蚨祥先下手为强,在该处开设了西号;谦祥益正想买中段的地基时,瑞蚨祥又先走一步,开了皮店;并把车场也买了下来盖起了西栈。以后开设的茶店,目的也是用来堵谦祥益的扩张。

东鸿记茶庄茶叶罐上的广告语。(作者自藏)

图片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作者自藏)

02、鸿记茶店成往事

那时候的前门大街一带,可谓是茶庄林立。像森泰、永安、庆林春、张一元等,都是东鸿记的竞争对手。为了竞争,东鸿记运用独家的熏制技术,让顾客还没走到茶叶铺,老远就能闻到茶香。那不但是茶的清香,更有花的甜香。谁要是打门口一过,就能舌底生津。真可以说比广告招牌都管用呢。

值得一提的是,东鸿记茶庄的广告做得格外文雅。本文作者收藏有一只民国时期东鸿记茶庄铁皮贴纸茶叶罐,其正面有着这样一段广告语:

“盖闻茶之为物也,云蒸霞蔚得宇宙之精华,玉垒金沙挹山川之灵秀。烹鹤岭之雪芽,汤泛竹叶。瀹蒙顶之云英,香浮乳花。一瓯资舌,宿酒顿解。三盌啜罢,齿颊余香。诵东坡之诗,鼎鸣松雨。读玉川之句,腋生清风。古之文人韵士,莫不嗜此。诚以茶性清洁,有悦志怡神之功,涤烦醒睡之益。近世以来,茶乃大备。本庄业此有年,于焙制之决颇有心得。非敢自诩出色,而货精味美差堪自信。世有陆卢之癖者,当以先尝为快。”

一份广告,愣是看不出丝毫铜臭味。反而引经据典,并请书法家抄写,处处透着文雅。这样文绉绉的遣词用句,可绝不是为了打动贩夫走卒,而旨在吸引社会上流人士。另外笔者的收藏中,还有一份东鸿记茶庄全英文价目表。由此可见,当时东鸿记的客户人群已经扩展到了旅居北京的外国人当中。

一方面,有瑞蚨祥的资本为后盾。另一方面,孟家又是经营茶叶的行家里手。因此,东西鸿记两家茶店的生意蒸蒸日上。据《北平市茶叶同业公会职员表》记录,东鸿记用工多达30人,西鸿记用工为28人。这样的经营规模,在北京百余家茶庄中无出其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瑞蚨祥旗下的东鸿记是老北京最大的茶庄。

1952年茶柜亏损业不抵债,于11月间停止营业,资方想遣散职工,又怕遭到公会反对,遂提出五柜大合并,拟利用合并后职工内部矛盾分化职工。情况反映到上级公会,当即指示瑞蚨祥基层公会在职工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全体职工同意,通过劳资协商会议向资方进行说理斗争,由资方保证不解雇职工,遂于1953年3月间实行五柜合并。

五柜合并后,改编企业组织形式,由独资改为合伙,统一领导。原瑞蚨祥东号改为北京总店,原西鸿记(即西号)改为第一门市部,原鸿记皮货店改为第二门市部。三号皆经营布呢绒皮货业务,全部资产归总店统一登记,会计、货物由总店统一掌握,人事统一调配(包括资方劳方)。东鸿记、西鸿记两茶店歇业,人员合并到三号,房屋出售作为投资,加速资金周转。自此,东西鸿记茶庄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东西鸿记的故事,也就成为老北京茶业史上的一段传奇往事了。

编辑:晓林

来源:北京晚报、北京茶世界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