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米砖茶怎么泡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赤壁是“万里茶道源头”、中国“青(米)砖茶之乡”,赤壁青砖茶既是赤壁的特色,也是咸宁市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之一。赤壁青砖茶除内蒙古市场外,内地市场一直知晓率不高、受众不大。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赤壁青砖茶产业做大做强,我以“消费者眼中的赤壁青砖茶”为主题,小切口开展专题调研,了解消费者和经销商对赤壁青砖茶的认识、评价,寻找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调研的过程

  我这次调研主要分三块展开。一是走访调研本地市场,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二是调研省内市场,看看湖北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赤壁青砖茶、喝赤壁青砖茶,如何评价赤壁青砖茶?三是赴湖南安化等其他黑茶生产地,了解他们的茶产业发展情况,茶都卖到哪里?消费人群是哪些?

  (一)赤壁本地市场调研情况

  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茶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以及茶庄、茶楼,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青砖茶生产、消费情况。

  首先走访了茶业协会,了解我市茶业总体情况。赤壁市有茶园面积16.2万亩,大小茶企3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1家)。2019年,茶业总产量4.2万吨,生产产值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实现税收近2000万元。其中,青砖茶产量约4万吨,占全国黑茶市场10.6%,直接加工产值近10亿元(其中边销5000吨,占边销市场60%以上);绿茶0.2万吨,产值约2亿元。

  走访了赵李桥茶厂,该企业是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19年,销售青砖茶6600吨,销售额1.57亿元。其中边销4600吨,实现销售额7700万元,平均每公斤16.8元;内销2000吨,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平均每公斤40元。

  走访了赵李桥茶业,该企业边销、内销都做,产品主要销往内蒙古和内地部分省会城市,如呼和浩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和咸宁本地市场。2019年,销售青砖茶2000吨,销售额3000万,实现税收180万元。其中边销约160吨,平均每公斤12.5元;定制约600吨,平均每公斤16.7元;内销1200吨,平均每公斤15元。走访了羊楼洞茶业,该企业专做内销,不做边销,主要销往北京、武汉、广州、山东青岛等地。2019年产量1200吨,产值7000万,平均每公斤售价120元。

  走访了赤壁城区市场:走访机关事业单位、酒店等共98家,用青砖茶作接待用茶的有51家,占52%;长期用的有20家,占20.4%。走访了48家茶楼、茶店,均销售赤壁青砖茶,年销售额7000万元左右。调研133名消费者,知晓率89%,喝青砖茶的占34.5%。

  另外,我还走访了洞庄茶业、羊楼洞果茶公司等企业。

  总体来看,赤壁市茶企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强;青砖茶在黑茶市场份额不大,但在边销市场占比很大,无论是边销还是内销价格都不高;本地市场开发不够,消费人群不大,饮砖茶氛围不浓。

  (二)省内其他城市调研情况

  我借助部门力量,选择咸宁市内其他5县(区)和武汉、襄阳、黄冈、宜昌、仙桃、鄂州等市开展调研。

  在通山县:走访了30家机关事业单位,知晓率60%,有6家用过赤壁青砖茶作单位用茶,但不是长期用。走访8家酒店、6家商超、13家经销店,仅有4家经销店销售赤壁青砖茶。调研了100名消费者,知晓率11%,喝过的占3%。消费者普遍反映,不知道赤壁青砖茶;个别反映不如绿茶、红茶方便。

  在咸宁温泉:走访21家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单位用赤壁青砖茶作日常用茶,只在大型活动时,才作为会场用茶。走访15家茶楼、茶店、超市,有12家经营赤壁青砖茶,占80%。调研57名消费者,知晓率86%,其中喝过的占79%。

  在武汉市:走访机关事业单位2家、酒店3家,茶楼、茶店39家,消费者116名,90%不知道赤壁青砖茶。走访了陆羽茶都、汉口一品茶市场、硚口茶叶市场、徐东茶叶市场、汉口知音茶叶市场、洪山广场,仅有5家茶店有赤壁青砖茶销售,但都只用一格小柜台摆几块砖茶。汉口知音茶叶市场和陆羽茶都各有一家赵李桥茶厂专营店,但都处于关门状态;洪山广场有一家羊楼洞茶业专卖店在营业。

  在黄冈市:走访机关事业单位、酒店共10家,6家不知道赤壁青砖茶,另4家都没有喝过。走访茶店8家,没有赤壁青砖茶销售,其中4家不知道赤壁青砖茶。调研消费者79人,知道的有25人,占32%;喝过的有4人,占5%。

  另外,通城、崇阳、襄阳、宜昌、仙桃、鄂州等地与通山、黄冈情况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总体上来看,尽管样本不够全面,有些样本可能不具代表性,但仍能反映出:赤壁青砖茶存在知名度、知晓率不高,营销网点少,饮用人群少等问题。综合分析,我认为,主要还是赤壁青砖茶品牌的影响力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合力没有形成,市场营销战略谋划不深。

  (三)湖南安化考察情况

  我带领11家单位和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负责人考察了湖南安化。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安化黑茶产业发展首席科学家、顾问刘仲华先生,及安化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走访了华莱、白沙溪、湖南第一茶厂等3家龙头企业,重点了解安化黑茶销售情况。安化县从2007年开始抓茶产业,2019年,实现茶叶综合产值约200亿元,占全国黑茶市场销量的32%。

  安化黑茶都卖到哪里?在考察中了解到,安化黑茶主要市场在湖南本省,约占年销售量的58%;省外主要销往山东、广东等地;少量边销,主要是新疆市场,约占年销售额的0.5%。部分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化黑茶怎么卖出去的?在考察中了解到,安化主要采取直销、个性化定制、众筹、“互联网+”等营销模式,在全国有品牌形象店4万多家。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化黑茶发展,湖南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宾馆、酒店、企业、普通消费者都消费安化黑茶。企业分工合作,华莱主营销,主要采取直销模式;白沙溪、安化第一茶厂等老牌企业主要生产加工传统产品,采取传统营销模式营销;其他加工企业主要为3家龙头企业生产产品。2019年华莱、白沙溪、安化第一茶厂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12亿元、10亿元,占全县茶叶产值的87%。

  安化黑茶都是哪些人在喝?通过考察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安化黑茶70%消费者是30-50岁年龄段人群,其次是50岁以上人群,年轻人较少,男性多于女性。这些消费者中,80%出于安化黑茶的健康功效而饮用,15%是因独特的口味与文化而饮用,还有5%是因习惯而饮用。

  安化黑茶价格怎么样?考察中了解到,安化黑茶均价每公斤约200元,高的价格每公斤过千元,最低的每公斤约50元,低价茶主要销往边销市场。

  与安化黑茶相比,赤壁青砖茶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茶业总量不大,不足安化十分之一;二是市场定位不准,主要依赖边销和本地市场,没有走出去;三是营销模式落后,主要采用传统订单和开专卖店模式,市场谋划不深,网点布局不够,专业营销人员少;四是产品创新不够,一块板砖打天下,便捷化产品不多,档次不高,饮用不方便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深入总结安化黑茶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青砖茶发展问题,推动成果转化运用、为我所用。

二、下一步着力点

  (一)坚持创新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1.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将发展赤壁青砖茶产业上升为咸宁市级战略甚至是省级战略,从咸宁市级层面成立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四大家”领导专抓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赤壁市成立茶叶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名主要领导挂帅,担任茶办主任,一名副县级干部担任茶办常务副主任,具体抓牵头、抓实施、抓落实。

  2.加快战略谋划。借鉴安化经验,聘请茶界顶级专家担任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顾问,全盘谋划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战略,高标准编制赤壁青砖茶发展规划。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赤壁青砖茶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担任赤壁市茶产业发展首席科学家、赤壁青砖茶研究院院长。

  3.出台扶持政策。坚定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战略,保持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调整原有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扶持政策,把扶持重点放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龙头企业培植上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二)坚持协调发展,培植龙头企业

  1.培育混合制龙头企业。采取国企牵头、民营企业入股的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一家混合制龙头企业,由国企控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企业抱团闯市场。

  2.推进企业分工合作。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对外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他生产企业按照自愿原则,负责按照标准生产产品,实行订单生产。

  3.加强产业发展服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组建赤壁茶学院、黑茶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砖茶交易市场等全产业链服务机构。开展人才培训、质量检测、茶叶交易等服务,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

  1.健全标准体系。茶叶作为食品,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要由政府牵头,坚持质量优先,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建立涵盖种植、加工、营销、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标准体系,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

  2.推动标准化生产。建设赤壁青砖茶生产加工产业园,引导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园区。加快推动标准使用,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实施,做到“有标必依、执标必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3.加快产品研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变赤壁青砖茶在消费者心中“大块砖”的形态定式,加快时尚化、便利化产品开发,如:颗粒茶、速溶茶、黑茶饮料等,推出方便泡饮、方便携带以及产业链条延伸的产品。加强赤壁青砖茶功能研究,提升产品附加值。

  4.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监管体系,建立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全程质量监控和跟踪溯源,抵制产品以次充好、低价恶性竞争。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抽检,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立即进行销毁及处罚,用市场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

  (四)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市场开发

  1.加强品牌宣传。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在电视、高铁、交通枢纽、景区发布广告。利用新闻、专题片在主流媒体上展示产业发展、茶文化挖掘等方面的成果,传播赤壁青砖茶“正能量”。继续组团参加国内外大型茶事茶文化活动,展示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形象。定期举办赤壁青砖茶交易会、茶产业论坛等活动,争取羊楼洞打造省茶产业论坛永久会址,将茶商、游客“请进来”,将赤壁青砖茶“推出去”。

  2.创新营销模式。用好传统模式,扩大订单销售、专卖店规模,建立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广聚电商以及龙头企业等方面的线上资源,引进网销策划和营销人才,建立自成体系的赤壁青砖茶网络营销平台。推广“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模式,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开设赤壁青砖茶体验店,建设饮茶爱好者的“打卡地”,培育赤壁青砖茶消费习惯。打造赤壁青砖茶“直播间”,培养和引进一批“网红”,借助“网红”吸粉、带货。

  3.瞄准本地市场。安化黑茶58%左右销在湖南省,安化县都喝本县的黑茶,做好本省市场是安化黑茶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也应把湖北省作为第一市场,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拓展海外的发展战略,在稳住现有市场的前提下,深耕湖北市场。一是请省委、省政府和咸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各种合适的场合帮助宣传赤壁青砖茶,为我们“带货”。二是实施消费优惠战略,积极引导省直、市直机关单位喝赤壁青砖茶,带头营造喝赤壁青砖茶的氛围。三是开展赤壁青砖茶进宾馆酒店、进社区企业、进学校医院、进交通站场、进景点景区、进商场超市等“六进”活动,全面挖掘本省市场潜力,扩大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坚持共享发展,提升经营水平

  1.共享品牌。品牌是产品到产业的根本。湖南安化全力打造“安化黑茶”品牌,带动整个茶产业发展。赤壁有160多个茶叶品牌,其中“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和“川”是“中国驰名商标”。我们可以借鉴“安化经验”,加强品牌培育,由政府主导,开展品牌价值评估,选取价值最高的品牌,作为赤壁青砖茶公用品牌。对拥有自主品牌的,鼓励推行“公用品牌+”模式。严格品牌授权管理,建立公共品牌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使用“公用品牌”标识,把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公共品牌。

  2.共享文化。加快茶历史挖掘,建好赤壁青砖茶博物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宣传赤壁茶历史,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升级羊楼洞、赵李桥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赤壁青砖茶庄园,建成运营世界茶业第一古镇,推出一批“万里茶道寻源”“生态健康茶之旅”等主题旅游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赤壁茶文化、品味赤壁青砖茶。

  3.共享利益。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千家万户种茶,参与茶叶经营,实现家家种茶叶、户户有收益。鼓励茶企参与产业扶贫,推动全产业链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强化和巩固了产业扶贫成效,让群众共享茶产业发展成果。【作者:董方平(赤壁市委副书记、市长),资料来源:咸宁发布,转载自:赤壁青砖茶】

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看看消费者眼中的赤壁青砖茶

  赤壁是“万里茶道源头”、中国“青(米)砖茶之乡”,赤壁青砖茶既是赤壁的特色,也是咸宁市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之一。赤壁青砖茶除内蒙古市场外,内地市场一直知晓率不高、受众不大。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赤壁青砖茶产业做大做强,我以“消费者眼中的赤壁青砖茶”为主题,小切口开展专题调研,了解消费者和经销商对赤壁青砖茶的认识、评价,寻找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路径。

  1、调研的过程

  我这次调研主要分三块展开。一是走访调研本地市场,了解产业发展情况;二是调研省内市场,看看湖北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赤壁青砖茶、喝赤壁青砖茶,如何评价赤壁青砖茶?三是赴湖南安化等其他黑茶生产地,了解他们的茶产业发展情况,茶都卖到哪里?消费人群是哪些?

  (一)赤壁本地市场调研情况

  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茶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以及茶庄、茶楼,并开展问卷调查,了解青砖茶生产、消费情况。

  首先走访了茶业协会,了解我市茶业总体情况。赤壁市有茶园面积16.2万亩,大小茶企38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国家级1家)。2019年,茶业总产量4.2万吨,生产产值12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实现税收近2000万元。其中,青砖茶产量约4万吨,占全国黑茶市场10.6%,直接加工产值近10亿元(其中边销5000吨,占边销市场60%以上);绿茶0.2万吨,产值约2亿元。

  走访了赵李桥茶厂,该企业是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2019年,销售青砖茶6600吨,销售额1.57亿元。其中边销4600吨,实现销售额7700万元,平均每公斤16.8元;内销2000吨,实现销售额8000万元,平均每公斤40元。

  走访了赵李桥茶业,该企业边销、内销都做,产品主要销往内蒙古和内地部分省会城市,如呼和浩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和咸宁本地市场。2019年,销售青砖茶2000吨,销售额3000万,实现税收180万元。其中边销约160吨,平均每公斤12.5元;定制约600吨,平均每公斤16.7元;内销1200吨,平均每公斤15元。走访了羊楼洞茶业,该企业专做内销,不做边销,主要销往北京、武汉、广州、山东青岛等地。2019年产量1200吨,产值7000万,平均每公斤售价120元。

  走访了赤壁城区市场:走访机关事业单位、酒店等共98家,用青砖茶作接待用茶的有51家,占52%;长期用的有20家,占20.4%。走访了48家茶楼、茶店,均销售赤壁青砖茶,年销售额7000万元左右。调研133名消费者,知晓率89%,喝青砖茶的占34.5%。

  另外,我还走访了洞庄茶业、羊楼洞果茶公司等企业。

  总体来看,赤壁市茶企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强;青砖茶在黑茶市场份额不大,但在边销市场占比很大,无论是边销还是内销价格都不高;本地市场开发不够,消费人群不大,饮砖茶氛围不浓。

  (二)省内其他城市调研情况

  我借助部门力量,选择咸宁市内其他5县(区)和武汉、襄阳、黄冈、宜昌、仙桃、鄂州等市开展调研。

  在通山县:走访了30家机关事业单位,知晓率60%,有6家用过赤壁青砖茶作单位用茶,但不是长期用。走访8家酒店、6家商超、13家经销店,仅有4家经销店销售赤壁青砖茶。调研了100名消费者,知晓率11%,喝过的占3%。消费者普遍反映,不知道赤壁青砖茶;个别反映不如绿茶、红茶方便。

  在咸宁温泉:走访21家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单位用赤壁青砖茶作日常用茶,只在大型活动时,才作为会场用茶。走访15家茶楼、茶店、超市,有12家经营赤壁青砖茶,占80%。调研57名消费者,知晓率86%,其中喝过的占79%。

  在武汉市:走访机关事业单位2家、酒店3家,茶楼、茶店39家,消费者116名,90%不知道赤壁青砖茶。走访了陆羽茶都、汉口一品茶市场、硚口茶叶市场、徐东茶叶市场、汉口知音茶叶市场、洪山广场,仅有5家茶店有赤壁青砖茶销售,但都只用一格小柜台摆几块砖茶。汉口知音茶叶市场和陆羽茶都各有一家赵李桥茶厂专营店,但都处于关门状态;洪山广场有一家羊楼洞茶业专卖店在营业。

  在黄冈市:走访机关事业单位、酒店共10家,6家不知道赤壁青砖茶,另4家都没有喝过。走访茶店8家,没有赤壁青砖茶销售,其中4家不知道赤壁青砖茶。调研消费者79人,知道的有25人,占32%;喝过的有4人,占5%。

  另外,通城、崇阳、襄阳、宜昌、仙桃、鄂州等地与通山、黄冈情况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总体上来看,尽管样本不够全面,有些样本可能不具代表性,但仍能反映出:赤壁青砖茶存在知名度、知晓率不高,营销网点少,饮用人群少等问题。综合分析,我认为,主要还是赤壁青砖茶品牌的影响力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企业发展合力没有形成,市场营销战略谋划不深。

  (三)湖南安化考察情况

  我带领11家单位和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负责人考察了湖南安化。拜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安化黑茶产业发展首席科学家、顾问刘仲华先生,及安化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走访了华莱、白沙溪、湖南第一茶厂等3家龙头企业,重点了解安化黑茶销售情况。安化县从2007年开始抓茶产业,2019年,实现茶叶综合产值约200亿元,占全国黑茶市场销量的32%。

  安化黑茶都卖到哪里?在考察中了解到,安化黑茶主要市场在湖南本省,约占年销售量的58%;省外主要销往山东、广东等地;少量边销,主要是新疆市场,约占年销售额的0.5%。部分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化黑茶怎么卖出去的?在考察中了解到,安化主要采取直销、个性化定制、众筹、“互联网+”等营销模式,在全国有品牌形象店4万多家。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化黑茶发展,湖南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宾馆、酒店、企业、普通消费者都消费安化黑茶。企业分工合作,华莱主营销,主要采取直销模式;白沙溪、安化第一茶厂等老牌企业主要生产加工传统产品,采取传统营销模式营销;其他加工企业主要为3家龙头企业生产产品。2019年华莱、白沙溪、安化第一茶厂产值分别达到150亿元、12亿元、10亿元,占全县茶叶产值的87%。

  安化黑茶都是哪些人在喝?通过考察和查阅资料了解到,安化黑茶70%消费者是30-50岁年龄段人群,其次是50岁以上人群,年轻人较少,男性多于女性。这些消费者中,80%出于安化黑茶的健康功效而饮用,15%是因独特的口味与文化而饮用,还有5%是因习惯而饮用。

  安化黑茶价格怎么样?考察中了解到,安化黑茶均价每公斤约200元,高的价格每公斤过千元,最低的每公斤约50元,低价茶主要销往边销市场。

  与安化黑茶相比,赤壁青砖茶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茶业总量不大,不足安化十分之一;二是市场定位不准,主要依赖边销和本地市场,没有走出去;三是营销模式落后,主要采用传统订单和开专卖店模式,市场谋划不深,网点布局不够,专业营销人员少;四是产品创新不够,一块板砖打天下,便捷化产品不多,档次不高,饮用不方便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深入总结安化黑茶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青砖茶发展问题,推动成果转化运用、为我所用。

  2、下一步着力点

  (一)坚持创新发展,做好顶层设计

  1.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将发展赤壁青砖茶产业上升为咸宁市级战略甚至是省级战略,从咸宁市级层面成立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四大家”领导专抓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赤壁市成立茶叶发展办公室,由市委、市政府安排一名主要领导挂帅,担任茶办主任,一名副县级干部担任茶办常务副主任,具体抓牵头、抓实施、抓落实。

  2.加快战略谋划。借鉴安化经验,聘请茶界顶级专家担任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顾问,全盘谋划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战略,高标准编制赤壁青砖茶发展规划。目前,我们已经组建了赤壁青砖茶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担任赤壁市茶产业发展首席科学家、赤壁青砖茶研究院院长。

  3.出台扶持政策。坚定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战略,保持支持力度“只增不减”。调整原有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扶持政策,把扶持重点放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龙头企业培植上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准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二)坚持协调发展,培植龙头企业

  1.培育混合制龙头企业。采取国企牵头、民营企业入股的模式,整合优质资源,培育一家混合制龙头企业,由国企控股。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企业抱团闯市场。

  2.推进企业分工合作。龙头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对外销售,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他生产企业按照自愿原则,负责按照标准生产产品,实行订单生产。

  3.加强产业发展服务。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组建赤壁茶学院、黑茶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砖茶交易市场等全产业链服务机构。开展人才培训、质量检测、茶叶交易等服务,为产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

  1.健全标准体系。茶叶作为食品,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压力只会越来越大。要由政府牵头,坚持质量优先,遵循“四个最严”要求,建立涵盖种植、加工、营销、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的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标准体系,推动上升为国家标准。

  2.推动标准化生产。建设赤壁青砖茶生产加工产业园,引导茶叶生产加工企业进园区。加快推动标准使用,各个环节全部按标准实施,做到“有标必依、执标必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市)。

  3.加快产品研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变赤壁青砖茶在消费者心中“大块砖”的形态定式,加快时尚化、便利化产品开发,如:颗粒茶、速溶茶、黑茶饮料等,推出方便泡饮、方便携带以及产业链条延伸的产品。加强赤壁青砖茶功能研究,提升产品附加值。

  4.加强市场监管。健全监管体系,建立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全程质量监控和跟踪溯源,抵制产品以次充好、低价恶性竞争。实行动态管理,定期抽检,发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立即进行销毁及处罚,用市场的手段实现“优胜劣汰”。

  (四)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市场开发

  1.加强品牌宣传。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在电视、高铁、交通枢纽、景区发布广告。利用新闻、专题片在主流媒体上展示产业发展、茶文化挖掘等方面的成果,传播赤壁青砖茶“正能量”。继续组团参加国内外大型茶事茶文化活动,展示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形象。定期举办赤壁青砖茶交易会、茶产业论坛等活动,争取羊楼洞打造省茶产业论坛永久会址,将茶商、游客“请进来”,将赤壁青砖茶“推出去”。

  2.创新营销模式。用好传统模式,扩大订单销售、专卖店规模,建立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的销售网络。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广聚电商以及龙头企业等方面的线上资源,引进网销策划和营销人才,建立自成体系的赤壁青砖茶网络营销平台。推广“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模式,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开设赤壁青砖茶体验店,建设饮茶爱好者的“打卡地”,培育赤壁青砖茶消费习惯。打造赤壁青砖茶“直播间”,培养和引进一批“网红”,借助“网红”吸粉、带货。

  3.瞄准本地市场。安化黑茶58%左右销在湖南省,安化县都喝本县的黑茶,做好本省市场是安化黑茶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我们也应把湖北省作为第一市场,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拓展海外的发展战略,在稳住现有市场的前提下,深耕湖北市场。一是请省委、省政府和咸宁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各种合适的场合帮助宣传赤壁青砖茶,为我们“带货”。二是实施消费优惠战略,积极引导省直、市直机关单位喝赤壁青砖茶,带头营造喝赤壁青砖茶的氛围。三是开展赤壁青砖茶进宾馆酒店、进社区企业、进学校医院、进交通站场、进景点景区、进商场超市等“六进”活动,全面挖掘本省市场潜力,扩大消费,提高市场占有率。

  (五)坚持共享发展,提升经营水平

  1.共享品牌。品牌是产品到产业的根本。湖南安化全力打造“安化黑茶”品牌,带动整个茶产业发展。赤壁有160多个茶叶品牌,其中“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和“川”是“中国驰名商标”。我们可以借鉴“安化经验”,加强品牌培育,由政府主导,开展品牌价值评估,选取价值最高的品牌,作为赤壁青砖茶公用品牌。对拥有自主品牌的,鼓励推行“公用品牌+”模式。严格品牌授权管理,建立公共品牌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使用“公用品牌”标识,把赤壁青砖茶打造成湖北公共品牌。

  2.共享文化。加快茶历史挖掘,建好赤壁青砖茶博物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广泛开展茶文化活动,宣传赤壁茶历史,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化。加快推进茶旅融合,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升级羊楼洞、赵李桥茶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赤壁青砖茶庄园,建成运营世界茶业第一古镇,推出一批“万里茶道寻源”“生态健康茶之旅”等主题旅游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赤壁茶文化、品味赤壁青砖茶。

  3.共享利益。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动千家万户种茶,参与茶叶经营,实现家家种茶叶、户户有收益。鼓励茶企参与产业扶贫,推动全产业链与精准扶贫的无缝对接,强化和巩固了产业扶贫成效,让群众共享茶产业发展成果。

  来源:咸宁发布

  作者:董方平(赤壁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国顶级茶企上市又遭重挫!

  国内大茶企,2015年12月就挂牌新三板的八马茶业,上市又遇波折。2019年7月,为了上市,八马茶业接受中金公司辅导,一年下来,没有太大进展。

  9月3日,中金公司终止对八马茶业的上市辅导,八马茶业又重新寻找新的辅导合作机构,中信证券。

  不止八马,想上市的大茶企,几乎都是一首凉凉拉给自己。目前,中国有大大小小茶企百余万家,竟没有一家拿得出手的。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01-

  表象与根源

  提起中国茶企,不得不说反面教材立顿。

  有人说立顿的成功得益于世界喜欢红茶,而中国以绿茶为主;有人说因为立顿有从茶园到茶杯的口号,没有中间商,自己赚了差价;有人说中国茶文化门槛太高,不利于推广茶叶;有人说机械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降低了成本……这些都有道理。

  其实,中国茶叶没有大品牌的根源,正是中国茶叶有品类没有品牌的根源。

  中国茶叶,根据不同的气候、饮食习俗,划分为大大小小的千百块。茶叶讲山头,像极了春秋时候的诸侯争霸。表面看起来庞大,单挑出一个诸侯,实力并不强。

  中国茶叶年产量世界第一,坐拥最大的消费市场,单挑出一类茶,挑出一家茶企,也不强。

  茶叶也讲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作为饮料,受制于饮食习惯。饮食与饮茶,表面上略有关系,实际上,饮食对饮茶的影响,深入骨髓。

  而饮食习惯,基本是不可能改变的。

  -02-

  茶,一方水土,一方饮食

  繁华的江浙,高寒的藏区,会玩的潮汕,中华大地,一方饮茶习惯,都与饮食息息相关,无一例外。(吃货慎看)

  一、江南、绿茶

  江南物产丰富,东南第一佳味淮扬菜,始于春秋,盛于明清,如今几千年了。

  严选料,精细作,讲究火工炖焖,注重刀工本味,以汤为重,浓醇兼备。简言之,清淡平和。

  淮扬菜讲究赶季,应季食材还有抢鲜的习惯,明前的刀鱼骨刺软,盛暑要吃笔杆青,螃蟹九月团脐十月尖。吃海鲜水产,非活杀现烹不食,死掉的无人问津。

  淮扬刀工要求严苛。众所周知的文思豆腐,将一块豆腐切丝如发,把豆腐干横劈成24片以上的薄片,再细切成丝,烧熟后要在羹汤中丝丝散开、绵而不断。

  这样的饮食习惯,如果茶余饭后,非要喝一杯重口味的浓普洱,画面感太强,没准还会因为茶醉反胃。

  江浙一带,饮食习惯决定了饮茶习惯,以小清新绿茶为主。

  饮食风俗也作用于茶叶风俗,应季食材要靠抢,明前绿茶也靠抢。西湖龙井,早三天是个宝,晚三天变成草,雨前雨后,价格差别相当大,等到入夏,也就不采龙井了。

  换了云南普洱茶,虽然也讲究头春,但远没有绿茶那么严苛,备受追捧的古树茶,偏偏是最后发芽的。

  淮扬菜娇嫩,当地人喝的绿茶也娇嫩,泡茶自然也不能像泡粗老的普洱茶一样。如果非要用紫砂壶去摧残绿茶小清新,虎跑泉配上正宗的西湖龙井,保证能泡出9块9包邮的水平。

  二、边冷地区,普洱茶,砖茶

  江南往北的北方地区,再北到内蒙、再往西到新疆、南回藏区,再绕回云南,都是普洱茶、砖茶的铁粉区。跟小清新绿茶不同,普洱茶完全相反。

  普洱茶,现在炒到几万块一公斤,几千万一件。但很久以前,普洱茶还是被迫低调的,中原人不喜欢普洱茶,普洱茶只能跟黑茶一样,压成茶饼,长途跋涉,卖到高寒藏区,新疆,蒙古等地。

  云南人牵着马儿,一代接一代的长途跋涉,往边疆送茶叶。年复一年,在默默无闻的翻山越岭中,走出了茶马古道,发现了越陈越香。

  藏区多寒冷,把茶狂煮几个小时,做成了主食。绿茶不耐煮,红茶煮了味道不是太好,最合适的,当然是普洱砖头或者黑茶。煮好了茶,加入酥油,就成了酥油茶。如果去西藏或香格里拉旅游,一定要干几碗。带面包或者泡面,会吃不下。

  而且,酥油茶,离开了本地,就不好喝了。回到昆明春城,再喝酥油茶,会觉得油腻得喝不下去。

  喜欢撸羊肉串的新疆大叔,辣椒面撒上,再加点小菜,野韭菜蘸羊排,吃起来香喷喷的。这种时候,绿茶小清新就派不上用场了,需要来杯砖茶消食解腻。

  有趣的是,云南普洱茶产地临沧,这地方的饮食,傣味酸辣,一个盆里,一半是大块大块的肉,一半是小米辣为首的佐料。初到茶山,根本吃不惯,春茶时候,勐库镇上的米线店倒是十分红火。

  以前,临沧很多人喝绿茶,后来普洱茶火了,本地人成了卖茶的,就都喝普洱生茶了。

  普洱茶在广东,边疆和北方地区盛行,得益于当地饮食习惯。江浙一带,富豪云集,普洱茶就是卖不动,不是普洱茶不好,主要在于江浙一带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多喝绿茶。普洱虽好,但不至于每天一泡工夫茶,让人汗流浃背,还茶醉反胃!

  三、川湘特色

  云南北边的四川,红油火锅里涮串的画面,不仅好看,吃着更爽。吃完之后,麻辣和油腻也不用担心,茶馆里,茉莉花茶的芳香轻松化解。一个大铜壶,一泡一整天,喝完再续。

  四川东南的湖南人,喜欢干辣熏肉,黑茶杀青后,直接像熏腊肉一样熏茶叶(黑茶和普洱耐熏)。老司机评茶,喜欢从火攻上指出不足,但这对湖南人不管用,熏茶有一股烟火味,照样会被喝得精光。

  出了湖南,一直往东走,就是红茶天堂福建了。福建有武夷岩茶,有大名鼎鼎的正山小种,祁门红茶。

  英国下午茶,就来源于福建。公元1701年到1759年,英国从中国的进口额高达2600万英镑,而英国出口中国仅900万英镑。英国驶向中国的商船,装着少部分商品,和高达90%-98%的金银,向中国买茶叶。

  18世纪末,英国人已经越来越凑不够钱到广州买茶叶。日积月累,贸易顺差,导致了鸦片战争。

  英国人最后还是觉得花钱很不划算,派出罗伯特福琼,到武夷山,把中国茶叶偷了出去,从此以后,中国茶叶就逐渐衰落了。

  然而,福建本地不仅产红茶岩茶,还产上好的茉莉花茶,只是花茶的香气镇不住海鲜的腥味,本地人不喝,只能卖到北方或者出口。

  四、传奇的潮汕

  福建往南走,到了中国茶叶的传奇之地,广东潮汕。

  潮汕海鲜很出名,冻蟹沾香蒜油下肚,血蛤只需开水烫几秒,虽然外地人不敢下口,但绝对是潮汕人的最爱。除了海鲜,咸卤风味玩得登峰造极,再上一碗口味厚重的虾蟹海鲜粥,顶级吃货,光看着就很想吃了。

  吃完海鲜,口中的腥味和咸味,只有一杯浓香铁观音或生普才镇得住。潮汕地区的茶,泡得相当浓,喝轻口味茶叶的,很有可能茶醉。

  “茶是潮汕人的命”,这话一点都不假。高铁上、堵车时,只要有空,拿出茶具就开始泡工夫茶。跑马拉松的路上,喝杯茶再跑。就算去别人家里吵架,也要先坐下来喝茶。喝完再吵,要是喝茶喝嗨了,没准握手言和。

  这两天,大领导去潮州考察,工夫茶又火了,工夫茶正是潮汕人的。

  工夫茶的泡法,极为繁琐,21道工序,龙马入宫、春风拂面,玉液回壶……初次见到的时候,让人大开眼界,所有人都会感慨,茶在潮汕人手中,居然还可以这么玩。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出自潮汕的工夫茶,影响了整个中国茶界,被尊称为“中国茶道”。

  中国茶叶,受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制约,只有大品类,每个品类都有领头的大品牌,但要出现一个超级大品牌一统中国茶界,其难度堪比秦始皇统一六国,需奋六世有余。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茶界,不可能出现,也不必出现。

  中国茶叶,绿茶占了7成,试想,如果潮汕人捧着绿茶镇压海鲜的腥味,零下40度的呼伦贝尔曹原开始喝绿茶(冰块),藏民用绿茶来熬酥油茶,画面太美、不敢看。

  一方水土,决定了茶类的盛行。中国茶叶,有可能出现几个上市的茶企,但不必期待一个立顿式的中华茶企来一统茶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可能,也不必;不可能,也不必;不可能,也不必。

  -03-

  一杯茶,敬中国茶叶

  中国茶叶,真的太难了。19世纪,茶叶被偷盗出国,忍了。20世纪40年代,印度因为阿萨姆邦发现了13米高的大茶树,就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的鼓吹下,说印度才是茶叶的起源地,也忍了。毕竟有3200年的锦秀茶祖镇楼,13米高的茶树,充其量就是一根毛线。

  现在,中国茶叶终于扬眉吐气,年产量世界第一,年消费量世界第一,还有世界上最全的茶种,国人却用“7万家茶企不敌一个立顿”来讽刺中国茶叶。这回,是心痛。

  中国茶叶有品类没有大品牌,受饮食气候影响,这基本是无法改变的。我等凡夫俗子,喝一口茶,谈天说地,图个愉悦,简单随性舒服,足矣!

  一杯茶,值得喜欢

  中国人到了一定年纪,总会爱上喝茶的。

  白开水太寡淡,在生活面前索然无味。饮料太甜,喝多了,害怕三高找上门。偶尔来一杯刺激的酒,也要加几粒枸杞,做梦都怕身体先垮掉。

  唯独茶,既保健,又休闲娱乐,养生论道两不误。疲倦时来一杯,咖啡碱提神。无味时来一杯,多酚物质的香味怡人。

  有茶的生活,刚刚好。

  一杯茶,喝的是心情

  立顿,充其量一杯饮料。而喝中国茶叶,不仅是喝一杯饮料,更是喝一种心情。

  茶,口渴时候,一杯下肚,解渴。茶,静心。若有空闲,煮一壶水,泡一壶茶,静静发呆,任时间从指间溜走。一泡茶的功夫,烦躁的心情,生活的烦恼不悦,通通随风而逝。

  爱茶的人,不可一日无茶。把一杯好茶泡出好味道,迷恋的,是茶里浓郁的芳香、柔顺的汤感。稍有空闲泡壶茶,沉醉的,是喝茶时候愉悦的心情。

  一杯茶,简单随性舒服

  茶,怎么喝怎么泡,怎么说茶论道,该不该有规矩,历来就有争论。

  有人喝茶,喜欢牛饮,一个茶缸半把茶,一饮就是半日;有人喝茶,讲究精致,喝茶先净手,泡茶念着凤凰三点头,喝完之后,手捧茶杯,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凝杯悟道。

  一杯茶,两种饮用方式,水火不容,牛饮的人说悟道的装,悟道的又说牛饮的人不懂茶。立场不同,方式不同,一杯茶,理解自然也不同,不必强求。子非鱼,怎知鱼之乐。

  喝茶,终究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牛饮,可以精致,可以悟道!喝茶,图个简单随性舒服,足矣!喝茶,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原标题:中国顶级茶企上市又遭重挫!中国茶企被“立顿”吊打的根源,终于找到了!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温馨提示:文章贵在分享,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